• 满洲里抗疫“温度”

    一盒特殊的“替格瑞洛片”


    12月1号,正在满洲里市湖西小区室外执勤的扎兰屯市公安局民警王金凯,看到一位老先生火急火燎向小区门口奔去,赶忙跑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这位老先生的爱人患有心脏病,前段时间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一直在吃替格瑞洛片,可是当日家里的药吃完了。


    王金凯立刻说:“大爷,您先回家,我帮您买药!”他一路小跑找了两家药店却都没有替格瑞洛片,最后想办法通过社区诊所工作人员的帮助,终于成功买到药,并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当事人手中。




    临时理发师

    连日来,扎兰屯市公安局驰援满洲里100名干警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但有一件“头等大事”困扰着大家,那就是头发长了。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理发店暂时不开门,无处理发。

    针对这个问题,扎兰屯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赵志国自告奋勇,利用晚间休息时间,主动担当起“临时理发师”的重任。他说:“我会理发,只要同事们有需要,我的‘临时理发店’将随时在线!”

    11月28日,扎兰屯市公安局紧急抽调100名精干警力组成疫情防控突击队,驰援满洲里市,守护人民安全。

    镜头下的“抗疫前线”

    在扎兰屯市公安局驰援满洲里抗疫战场的队伍中,有两名28岁的小伙子——单志勇和韩向涛。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前线,奔赴各个小区、卡口执勤点位,用手中的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记录着抗疫故事。

    在满洲里抗疫第12天,单志勇完成首个定格了太多感动瞬间的抗疫纪录片。韩向涛承担起综合办公室工作,不分昼夜开展值班排表、数据统计、汇总报送等工作,经常一盯电脑就是10余个小时,他表示:“笔杆子与镜头下的‘抗疫前线’,我珍惜、我自豪!”(文/徐曙光任建忠摄影/单志勇)

    2021-12-16
  • 满洲里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确保考生健康安全考试

    12月23日、12月25日,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先后在满洲里市开考,满洲里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考生健康安全考试。


    满洲里市共有695名考生参加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满洲里市第一中学设置37个考场、内大满洲里学院设置12个考场,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为备用考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在满洲里市第一中学设置6个考场、2个备用考场、3个备用隔离考场。

    12月15日,记者在满洲里市第一中学看到,考点外设置了两道入场检查卡口,第一道专门负责检查考生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考试证件等,第二道专为学生测温、消毒,除此之外,每道检查卡口还在地上用黄线专门划出了安全排队等候距离。

    “我们选派的100多名监考教师和考务人员,已接种过两次疫苗、核酸检测为阴性,且居住小区为非封控区。”满洲里市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宋振东说,为实现应考尽考,我们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发现杜绝一系列影响考试的因素,全力为考生考试保驾护航。

    在满洲里市第五中学,考点设置醒目路线导引图,方便考生快速到达考场,考务全程考生及工作人员实施闭环管理。

    满洲里市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秀丽说,隔离考场实行一人一室一桌一椅,进出考场走专用隔离通道,确保考生之间无近距离接触。监考老师是管控区非密接、次密接人员,且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

    据了解,为保障每一位考生安全健康顺利考试,每科考试前后,专业消杀人员对考点相关场所及物体进行消毒,并做通风处理。此外,隔离考场放置专用紫外线消毒灯,所有试卷等用品采用紫外线等不影响答卷字迹的方式消毒。(见习记者梅刚记者伊得力)

    2021-12-16
  • 用爱与责任温暖一座城——内蒙古满洲里战“疫”一线志愿者素描

    寒冬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被一抹抹红色点亮。在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活跃着一群戴着“红袖标”的志愿者,他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守小区、运物资,用爱与责任温暖了这座城。






    冬天的满洲里市天黑得特别早,下午4点多天色就已发暗。一辆厢式货车缓缓停靠在尚都国际小区门口,小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孙秋雷同其他志愿者将车上的生活物资运送到小区内。“大家看看包装袋有没有破的,别落下居民购买的东西。”孙秋雷叮嘱其他志愿者。





    孙秋雷家住尚都国际小区,疫情发生后他报名成为小区志愿者,负责配送生活物资等工作。为实现无接触配送,志愿者们先把物资送至单元门口,再由楼长通知居民依次下楼取物资。“配送物资虽然辛苦,但一想到能为抗疫贡献力量,干起活来就劲头十足。”孙秋雷说。





    在进行核酸检测的“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满洲里市本地志愿者李希宝动作麻利地打扫卫生、消毒、搬运样本,60岁的他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人慢。李希宝是“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的第一批志愿者,经过培训后,于12月3日正式上岗工作。“第一批志愿者有30多人,会操作电脑的年轻人负责信息录入等工作,我们几个年纪大的负责清扫、搬运等工作。”李希宝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来自天南海北,都来支援满洲里抗疫,我们本地人更要为抗疫出份力。”





    “在疫情中,志愿者温暖着大家,也被大家温暖着。”第二批呼伦贝尔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代守扬说。





    来自呼伦贝尔市的代守扬所在的志愿服务队有100名志愿者,自12月4日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来到满洲里市后,便分组进入各社区协助开展垃圾清运、物资配送、核酸采样信息登记等工作。





    “社区每天为行动不便或居家隔离的居民上门进行核酸采样,我们和采样人员一起上门进行采样信息登记。”代守扬说,“有的志愿者一天爬楼四五十趟,爬到腿都不会打弯了,第二天仍然大早起床继续爬楼。”





    有一次,几名志愿者到一户居家隔离人员家进行信息登记,一开门却响起了歌声。“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一名小女孩伴着歌声,为志愿者们跳了一段舞。“每次有志愿者上门服务,小姑娘都会跳一段舞,这是我们在这个冬天收获的最温暖的礼物。”代守扬说。





    刚到满洲里市时,志愿者们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要起床,6点开始奔忙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各个岗位上。如今,一天一次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改为了对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记者魏婧宇、李志鹏、达日罕、叶紫嫣)

    2021-12-15
  • 内蒙古满洲里市新增确诊病例2例 现有确诊病例496例

    人民网呼和浩特12月14日电(王慧)12月14日下午,内蒙古满洲里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本轮疫情最新进展情况。

    12月14日0时至14时,满洲里市新增确诊病例2例,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41例,现有确诊病例496例,治愈出院45例。

    确诊病例540、541:均为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中呈阳性,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4日0时—12时,无新增密切接触者,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13526人。

    截至目前,核酸检测累计检出阳性样本541份,已全部确诊;第三次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正在有序推进,核酸检测结果待出。

    截至目前,现有的496名确诊患者中,226名在满洲里口岸医疗救治医院隔离治疗,268名在海拉尔区人民医院隔离治疗,2名在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治疗;45名治愈患者中,24名在南区医院康复治疗,21名在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康复治疗。

    2021-12-15
  • 河北石家庄无极县供电公司改造台区老旧线路,助力降损增效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对线路进行改造,解决了我养殖区用电电压低的难题!”12月10日无极县里城道乡里尚村5352台区养殖户陈小成兴奋地说到。

    今年以来,无极县供电公司不断夯实管理基础,通过管理降损和技术降损两手抓,对农排台区老旧线路积极申请项目资金,提前谋划,建立改造项目,改造老旧线路台区50余个,解决农排台区线路状况差,末端电压低,集中排灌期间高损突发等“卡脖子”的问题。

    通过对农排台区进行技术改造,截止到11月份,同期线损率完成2.91%,同比降低0.31个百分点,同期线损合格率完成97.47%,同比提高0.65个百分点,日高损占比降至0.5%以下,治理成果显著。下一步,我公司将继续对老旧台区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挖潜增效,提升公司经营效益。

    (通讯员:米岩)

    2021-12-13
  • 多地核酸检测再降价,主动筛检出阳性的有奖

    连日来,多地陆续发布核酸检测费用下调通知,进一步完善核酸检测服务。此外,为鼓励进行主动检测,一些地区还提出,对主动进行核酸筛查结果阳性人员实施奖励。


    多地核酸检测价格再下调


    近日,四川、山东、天津等地发布了核酸检测再降价的通知。


    6日,天津市医保局发布《关于调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支付标准的通知》,明确自2021年12月10日起,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价格调整为每人份40元,10人混检和5人混检价格统一调整为每人份9元。


    山东省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收费标准下调为35元/人次(含检测试剂),10人混检和5人混检收费标准统一下调为10元/人次(含检测试剂)。规定自2021年12月15日起执行,疫情期间有效。


    据不完全统计,11月以来,已经有福建、河北、江苏等十余省市陆续下调了核酸检测价格。


    多数省市单人单检项目价格降至40元/人次,5人或10人混合检测项目价格下调至10元/人次。


    例如,甘肃省单人单样检测最高限价调整为40元/人次,混样检测最高限价从13元/人次调整为10元/人次。


    而福建省明确,新冠病毒核酸1人1检测项目价格由原每人次53元调低至39元,5混1检测、10合1混采检测项目价格统一调低至每人次8元。


    核酸检测服务不断完善


    除了核酸检测价格下调,各地核酸检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10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当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的通知》要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等,均应当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并提供检测服务。


    核酸检测机构要向社会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特别是对“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要力争在6小时之内报告结果,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向群众推送,减少等待时间。


    近期,已有不少地区增加了24小时“愿检尽检”服务核酸检测机构,扩大核酸检测采样点。


    例如,8日,上海市卫健委就发布了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的48家医疗机构名单。单位或个人可按照自愿自费原则,预约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


    同时,不少地区的社区医院也开设核酸检测点,方便急需进行核酸检测的居民。


    此外,多地核酸检测的速度和效率提升,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内蒙古满洲里在7日举办的发布会上介绍,经过九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磨合,总检测能力由1.2万管/日增加至12.5万管/日以上,完全满足满洲里市大规模核酸检测24小时内完成的需要。


    主动检出阳性的有奖!


    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多地开展核酸检测排查工作。


    7日,浙江杭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浙江三起疫情首发病例均为在主动检测和排查当中发现。


    作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核酸检测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一些地区提出,对主动进行核酸筛查结果阳性人员实施奖励。





    近日,辽宁阜新、锦州接连发布通告表示,对第一时间主动进行核酸筛查,自觉身体不适、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说明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人员,经核实后奖励2万元。


    此前,哈尔滨也发布类似通告,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自觉身体不适,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员,经核实后奖励1万元。

    2021-12-10
  • 手艺+技术既保古书不“死” 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摸清古籍家底,对古籍进行修复,让古籍中的内容“活起来”,来到读者和研究者的案头……古籍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将一份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帖保存,让它们持续绽放光彩。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经修复了370万叶珍贵古籍。近日,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成果及相关古籍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了这一数字。


    摸清古籍家底,对古籍进行修复,让古籍中的内容“活起来”,来到读者和研究者的案头……古籍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将一份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帖保存,让它们持续绽放光彩。


    古籍保护


    是手艺活也是技术活


    在古籍修复室,修复师们耐心与岁月留下的痕迹交手。不是单纯抹去它,而是要整旧如旧,最小干预。


    全国2700余家单位收藏的近3000万册古籍中,约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天禄琳琅”藏书,明嘉靖刻本,仅存一册。整册水浸,残留大量泥污并伴有霉蚀;后半册挤压变形、严重残损,后书衣已缺失,部分书叶下半部缺失;书叶褶皱,部分断口并伴有撕裂、残损,书叶边缘褶皱、絮化。


    修复师以干揭法分离书叶,轻扫去除泥沙、霉蚀;进行溜口、修补破损处等操作,糟朽、絮化严重处用薄皮纸加固,并适当加宽搭口;压平后,选择边缘完整的书叶作为参照,裁齐书叶边缘的接出部分,使书叶边缘整齐。修复师还以同样方式修补护叶,并按前书衣颜色配纸,修补后书衣,按原装帧形式复原装帧。


    就像给古籍施了一场关于时间的魔法。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介绍,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前,古籍修复人才奇缺。这几年,办培训班、师徒传习、学历教育一起发力,修复师数量已经增长10倍。


    不过,古籍保护,并非完全手艺活。张志清就介绍了他们的一项新技术——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


    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它在酸性环境下很容易降解。降解,在我们可感知的层面上,表现为纸张的机械强度下降。也就是说,它更容易老化、变黄、变脆,更易碎。


    酸化最严重的书,多是民国前后生产的书。那时,西方的造纸工业刚进入中国,新的造纸工艺还不够成熟。造纸过程中会大量使用明矾、松香作为施胶剂,增加了纸张的酸度。


    当时生产出的纸张,本身酸性就高;再加上民国至今书本的保存环境比较复杂,民国书籍就成了酸化的重灾区。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田周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图书馆从2015年起开展脱酸研究工作,共研制脱酸设备两台,除尘设备1台,获两项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了无水、液相、整本、批量、全自动、安全、有效、经济的脱酸工艺。


    在古籍等文献的修复过程中,经常采用单页的方式进行脱酸处理,需要将书籍等文献的装订去掉,脱酸后再进行装订,耗时耗力。国家图书馆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单次可脱酸100页左右的文献80本以上,并且可以做多个脱酸罐,同时进行脱酸处理。


    目前,这一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更广范围的应用。更多酸化文献,将更高效、更安全地获得新生。


    文献缩微


    不时髦但是很可靠


    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二层的善本特藏阅览室,读者可以用缩微阅读器,阅览载有珍贵文献的缩微胶片。


    这些缩微胶片,大有来头。


    进入纸本缩微工作室,只见工作人员将文献置于稿台中心位置,调整合适的缩放比例,找到合适的曝光参数,他右手拿测光表,左手操控仪器的旋钮,之后用脚踩下拍照的快门键。


    所谓文献缩微,简单理解,就是给文献拍照。只是,这种专用胶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保存时间也更长——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它能将文献妥善保存至少500年。


    有些事适合自动化,但有些事不太适合,比如给文献翻页。缩微文献部摄制与技术服务组组长马玉峰说,对于如此珍贵的文献,再精妙的机器,和人相比,都显得有些粗手粗脚。有时,人工的方式,更令人安心。


    缩微技术在我国有着60余年的应用历史。不过,在各种电子化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对文献一页一页进行缩微保存呢?


    因为,缩微文献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它的技术发展成熟,安全可靠性强,便于长期保存,标准规范完整,维护成本较低,介质转移方便,节省存放空间。而且,由于其具有不可更改性,在法律上和文件原件有同等效力。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主任王磊介绍,原文化部于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从此掀开了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利用缩微技术对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的序幕。30余年来,先后有25家公共图书馆成为缩微中心拍摄馆,19家公共图书馆成为资料馆。“在缩微中心的带动引领下,各成员馆累计拍摄抢救各类珍贵文献约19万种,共计7860余万拍。”


    缩微工作者兢兢业业,寄甘苦在镜头前,注心血于胶片内。“我们这项技术并不时髦,但它可靠低调,是个在后台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谈起文献缩微,王磊充满感情。


    在缩微技术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出现了数字缩微技术。缩微胶片可以数字化,数字资源也可以通过数字存档机拍摄在缩微胶片上,以缩微胶片形式进行长期保存。


    数字资源库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需要得到妥善保护,但古籍中的内容,应该“活起来”,被更多人看到。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介绍,国家图书馆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众发布。


    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


    2020年4月,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正式上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自建、征集的古籍资源统一整合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下,检索和浏览方式全面升级。


    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古籍影像子库共计17个(“中华寻根网”“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两个数据库近期上线,上线后达到19个),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天津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有关存藏机构的古籍资源和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海外机构征集的古籍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2021年11月,为更加方便读者阅览和利用古籍资源,国家图书馆升级了相关技术,“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免登录阅览,古籍资源加载和阅览速度明显提升。


    今年4月,一位读者用邮件的形式给国家图书馆写来了感谢信。


    信里这样写道:“说实在的,以前要查阅古籍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反复申请,仍然无法可想。如今,您们在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认真办实事,为振兴民族文化而做好工作。您们的工作善莫大焉,得到您们的帮助,鄙人也定当继续努力。”

    2021-12-10
  •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记者张玉洁摄


    黄河上游,洮河岸边,冬日里的小山村马家窑宁静安详。


    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用脚下的泥土,将人类史前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近百年前,伴随考古学家的脚步,马家窑文化石破天惊。从此,一批批中外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孜孜以求于文明的“基因测序”。


    为什么史前中国彩陶文化的高峰,会出现在苍凉的黄土高坡上?


    为什么远在东亚的马家窑彩陶风格,竟与黑海地区、南亚次大陆上的彩陶“撞衫”?


    为什么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可能存在一条由史前先民“凿通”的“彩陶之路”?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诞辰。马家窑文化,一个以彩陶为特色的文化类型,也日益迸射出独特魅力,因史前“敦煌”般的角色,吸引世界的目光。


    黄河上游的中华文明探源特色独具


    如果驱车西进,走进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流域,焦黄红褐的高山一望无际,宛如连绵排列的彩陶器皿。走进这一带任何一个省、市、县级博物馆,光彩夺目的马家窑彩陶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


    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更让彩陶多了几分优雅。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对史前文化的科学探索肇始于彩陶的发现,也贯穿着对彩陶的思索和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之一,便是中国彩陶文化来源之谜。而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则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崭新思路。


    5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在西北地区形成,以黄河上游及洮河、湟水流域为中心地带,迅速发展。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来到临洮县马家窑村的史前人类遗址进行考察,并命名为“甘肃仰韶文化”。刚刚完成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的安特生,发现了中国彩陶与中亚和黑海西岸彩陶的相似性,“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说”就此产生。安特生甘肃一行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沟通中西的关键节点上,找到连接西方彩陶和中原彩陶的证据。


    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鼐重访马家窑,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近百年来,对马家窑文化的深度研究,推翻了“西来说”。


    “马家窑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是5000年前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见证,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周静说,彩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彩陶,达到了自仰韶文化以来的彩陶艺术高峰。


    “彩陶艺术高峰不仅指出现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发展出了如水波纹之类的写实手法,更表明当时已出现以制作彩陶为职业的社会分工。而专业化分工是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周静说。


    在周静看来,马家窑彩陶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北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和文化发展。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看来,彩陶的出现,意味着笔、墨等基本工具已经“到位”;纹饰的绘画,更意味着线条的发明。“正是在这一笔一画的传承中,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开拓创新。”林少雄说。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许多史前文明类型都是以西北地区大量出土彩陶的村落命名的。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不排除彩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艺术基因的塑造性影响。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其他文化类型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现有考古成果表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自古至今,经过此起彼伏地发展和相互交流,形成一个文化体。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说,马家窑文化早期由河湟地区向西、向南发展,曾南传至四川北部,对后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中晚期则往北、向西传播,曾发展至新疆东部。


    在许多学者看来,这片西北舞台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互动的重要一员,更承担了史前“敦煌”般的角色。


    “马家窑先民们第一次开辟了西北地区广大的生存空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李新伟说,“在这里,东西方文明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为考古界带来很多惊喜。”


    史前“撞衫”与“彩陶之路”


    随着科技、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介入考古领域,学者从马家窑文化中解读出的信息也愈发多彩。


    近几年,李新伟不仅经常来到甘肃洮河两岸实地考古,还远赴数千公里之外的罗马尼亚、乌克兰一带开展工作。


    这是为了破解一个谜题:黄河上游的彩陶纹饰为什么会和黑海地区的彩陶“撞衫”呢?


    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为中心的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几乎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彩陶的大繁荣。令人称奇的是,两地彩陶在纹饰和器型上都高度相似,风格相近,它们常运用弧线三角和平行斜线的组合,也都做陶塑人头像。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说,从纹饰、器形推测,马家窑文化与印度哈拉帕文化也可能存在交流互动。因为各自的彩陶上都绘有菱格纹、三角纹等。远隔千里的两种文化在器物盖子形态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桩桩史前“撞衫”事件,激发了考古学界对于“彩陶之路”的兴趣。这是偶然巧合,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史前时期,是否就有一条“彩陶之路”,引发过横跨欧亚大陆的艺术浪潮?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的定义,“彩陶之路”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包括顺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其中,彩陶从西到东的影响至少可达中国甘青地区,从东向西的影响至少可到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韩建业认为,“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前身,对早期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沿线多国都有彩陶文明的出现,都有相似的文明形式和文化表达。这为丝绸之路的连接和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李新伟说。


    世界的马家窑期待世界的目光


    数千年前,从洮河沿岸到黑海沿岸,史前人类相距万里、天各一方。他们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更没有手机、卫星,是如何实现密切的交流互动的?“彩陶之路”究竟是一条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还是先民迁徙之路?


    许多学者表示目前难以给出确定回答。因为在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尚未发现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表示:“究竟是文化的直接影响,还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心智发展到了相同的水准?就目前来看,传播路径还存在缺环。”


    多位受访学者坦言,史前文化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史前记忆需要共同唤醒。


    相似的彩陶文化背后,是相似的农业社会。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欧亚大陆两端史前农耕文明的代表,就像“量子纠缠”一样,几乎同时兴起、同时衰落。


    然而,前者的农业社会在解体后逐步形成了畜牧经济和游牧经济,而后者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在吸收畜牧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并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


    “造成两大文化相似性的原因,以及两个相似文化体走上不同发展历程的原因,都值得深入探究。这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李新伟说。


    基于对同一谜底的渴求,中国与罗马尼亚的考古学者曾对罗马尼亚一处农业村落遗址进行联合挖掘。


    近几年,中国考古学家还对土库曼斯坦的纳马兹加文化彩陶展开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彩陶相似的锯齿纹。


    在中国专家“走出去”的同时,许多海外专家也被“请进来”。近几年,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多家国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来到黄河上游,与中国专家一道进行考察。


    李新伟表示,马家窑文化和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工作是当今中外合作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相关国际合作在为我们引进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也让这项地区研究放在更具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既面向我国的中原地带,也面向辽阔的亚欧草原。”

    2021-12-10
  •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例 满洲里市社会面密接人员“清零”




    资料图:12月2日,满洲里市,民众有序排队,等待核酸检测。中新社发王化勇摄

    (抗击新冠肺炎)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例满洲里市社会面密接人员“清零”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9日电(记者张玮)9日,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消息称,12月8日0时至24时,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例,满洲里市社会面密接人员“清零”。

    12月8日0时至24时,内蒙古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例,均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

    新增确诊病例448至452均为满洲里市在封控区的人群核酸检测筛查中呈阳性;确诊病例453至488均为满洲里市在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中呈阳性;确诊病例489为满洲里市在对居家隔离人员核酸检测筛查中呈阳性。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截至12月8日24时,内蒙古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91例,其中,呼伦贝尔满洲里市451例、扎赉诺尔区32例、新巴尔虎右旗6例;满洲里市关联确诊病例2例,在通辽市科尔沁区。

    所有患者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记者从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目前,满洲里排查发现的居家隔离密接人员已全部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隔离,做到了社会面密接人员“清零”。

    2021-12-09
  • 广西:紧盯群众关切 化解信访积案

    采石厂的经营活动破坏了这里的环境,还造成山上石头松动,很危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龙拉屯,当地群众又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了这一问题。此前,当地有关部门曾开展前期治理工作,但成效不明显,群众仍然有意见。

    为化解此类信访积案,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与自治区信访局组成联合督导组,开展实地调查。在联合督导组推动下,田东县启动岩石防护整改工作,依法处罚违规企业并责令整改,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我们采取领导包案、重点交办督办、部门联动监督等方式,着力化解信访举报中的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房灵敏说。

    今年以来,自治区纪委监委筛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疑难重大的信访举报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和分包设区市相结合的原则,交由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限期化解、对账销号。今年1—10月,自治区纪委监委领导包案化解疑难重大信访举报件24件。此外,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落实领导包案制,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举报件1081件。

    重点交办督办,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自治区纪委监委已经筛选23件典型检举控告问题,交办设区市纪委监委,同时梳理120件群众关注度高的信访举报件作为重点关注件,纳入检查督办范围。针对一些涉及多部门的信访积案,广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会同信访部门开展联动监督,截至10月底,全区纪检监察机关推动解决久拖未决的群众信访问题32个。(张洋贝为超)

    2021-12-09
  • 满洲里为1813名滞留旅客全力提供就医和生活保障服务

    12月7日,记者从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新闻发布会获悉,通过旅店业国内旅客查询系统,满洲里市现有未退房旅客1813人,其中区外旅客952人,涉及26个省市,区内旅客861人。


    为切实解决好这些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满洲里市已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滞留在满外地人员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活救助服务、就医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专班,发布了《致滞留在满外地人员的一封信》,公布了各工作专班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竭尽全力提供就医、生活保障、心理咨询等服务,确保旅客滞留在满期间安心、放心、舒心。

    2021-12-08
  • 满洲里核酸检测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

    12月7日,记者从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过9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满洲里市核酸检测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特别是紧急调集北京和合、深圳核子、广州金域等3家第三方实验室后,总检测能力由1.2万管/日增加至12.5万管/日以上,完全满足满洲里市大规模核酸检测24小时内完成的需要。


    在国家、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的指导帮助下,满洲里市分类别、分等级、有顺序、精细化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结合辖区实际,提前一天完成次日大规模核酸检测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和普通居民的区分统计。优先安排已排查出的未检人员、隔离点人员、联检大楼封控人员、所有重点人员、所有封控小区人员、所有出现过病例小区人员,努力实现早筛查,确保“应检尽检”。


    此外,进一步优化“采、送、检、报”流程,督促每一个点位转运员和封箱员建立紧密联系,增加转运员和转运车辆数量,保证转运员快速收取样本转运。严格采样时间,登门入户采样时间提前至7时,随后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14时结束全部采样。严格保证采样数量,各街道采样量不得低于前一日采样量。严格检验时间,20时前样本全部送第三方实验室检测,20时后样本送赤峰方舱和满洲里市人民医院实验室检测,切实做到快检快出。

    2021-12-08

  • 首 页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