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全市居民小区实行闭环管理,非必要不离厦

    厦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


    〔2021〕第7号通告


    根据当前我市(厦门市)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全市居民小区(村)实行闭环管理,严格落实“测温亮码”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快递、外卖等实行“无接触”配送,物品统一放置到小区(村)指定的存放处。


    二、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应配备适当人员在岗在位,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出入办公场所严格扫码、测温、戴口罩,具备线上办公条件的提倡线上办公。


    三、请广大市民群众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非必要不离厦。自2021年9月14日零时起,确需离厦的,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四、在全市范围内暂停中秋博饼、民间信仰、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实行“红事”缓办、“白事”简办;暂停各类大规模群体性聚餐活动。


    五、全市所有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场所合理控制购物人员数量;暂停棋牌室、影剧院、网吧、歌厅、酒吧、台球厅、博物馆、图书馆、健身场所、培训机构等有关室内公共场所的运营活动。


    六、落实出租房、酒店、旅店、民宿(含网约民宿)等经营者的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承租人员的管控,如发现有发热、咳嗽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刻报告所在社区(村)。


    七、零售药店出售治疗发热、咳嗽等相关药品实行实名制登记,顾客须凭身份证实名登记和购买。


    八、各单位、社区(村)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强化对电梯、门厅、过道等重点公共区域消杀。


    九、严禁恶意造谣传谣、谎报瞒报疫情、发布不实信息。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所有在厦单位和人员均应严格遵守,对违反通告规定的,依法追究责任。


    厦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


    2021年9月13日

    2021-09-14
  • 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

    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

    首批可承接1722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

    昨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唐树丰成了第一位办事市民。得益于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从进门取号到道路运输许可证办理完毕,唐树丰只用了10分钟。“太方便快捷了!”他高兴地说,过去办理这类市级业务需要到西三环的六里桥政务中心,加上排队、填表格的时间,怎么也得1小时。

    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位于通州区新华东街48号,作为市级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首批可承接1722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可辐射北京东部甚至京津冀区域,与六里桥政务中心形成“东西呼应”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走进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眼前不再是一个个人工窗口,而是50台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自助终端。唐树丰预约取号后,得到一个印有二维码的纸条。凭着二维码,不用排队,就“刷”开了一台智能自助终端,这是一台类似自带大屏幕的电脑桌,桌面上有键盘、USB插口、耳机插口、呼叫人工服务的按钮、无线充电圈。唐树丰把手机放在充电圈上,一边办事儿一边充电。智能自助终端的大屏还具有防窥屏功能,只有坐在大屏正对面,才可以看到屏幕上的信息。在大厅南侧,还有13台智能自助终端位于封闭式“小屋”内。小屋空间隔断使用磨砂玻璃,可以保护办事人的业务隐私,如涉密图纸等。

    在工作人员赵博的引导下,唐树丰通过智能自助终端上传信息时,没有像往常一样填写多份表格,而是把有关材料放在高拍仪下,对焦、扫描、上传,即完成了信息录入,既准确又快捷,全程都没用赵博帮忙。赵博介绍,即便市民没有带实体证照,也可以采用文件复用的形式,通过北京市电子证照数据库调用已有的电子文件进行信息录入,目前已经有174项电子证照实现了该功能,只需经过确认和授权,就可以自动匹配至相应的申请材料中。通过智能终端,唐树丰还和六里桥政务中心、相关委办局工作人员进行了视频连线,“面对面”审批完成后就拿到了道路运输许可证。整个过程,只用了10分钟。

    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开厅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8时30分至17时30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中午不休息。每周六9时到13时期间还提供周末延时服务。承办的首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市民可通过“首都之窗”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进行查询,凡事项办理地点标注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市级事项均可在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同时,市民还可通过通州区政府官网和“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微信公众号上的“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市级事项进驻事项清单”进行查询。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还设立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北京、天津、河北的政务服务便民自助终端摆放在一起,方便市民自助办理京津冀业务。

    下一步,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将实现与通州区政务服务中心合署运行,会再有1738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一并办理。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自助终端有望进入街道、社区以及运河商务区,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智能化运行、网络化支撑的新模式。(记者陈强)

    2021-09-14
  • 穿越黑竹沟 揭秘“中国百慕大”

    一支科学考察探险队,在生死间首次成功徒步穿越四川省黑竹沟核心地带,揭开长期以来悬在黑竹沟的“神秘失踪之谜”“地磁异常之谜”“动植物之谜”等谜题。这既是国内户外探险的重大成果,又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考察探索,在全国乃至世界探险界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捆扎攀登绳索、打包帐篷、调试测绘设备、清点电池、把玻璃瓶内的液体倒入塑料瓶,尽可能让行李轻量化……6月底的这天,四川峨边县迎来了一支科学探险考察队,正在紧锣密鼓为接下来的罗索依达峡谷穿越做准备。


    “队长,抱歉!我媳妇从网上查到一些关于黑竹沟的可怕信息,很是担心,不让我去,另外家里的孩子还小。下次再有机会跟你一起出征吧。”此次科学探险考察队队长、四川旅游学院教授、著名极限探险家刘勇的手机上弹出一名队员退出的信息。


    这突发情况让刘勇心里一沉。


    他们面对的是神秘之地黑竹沟,地势雄险、景观壮阔。传说里无论是人还是牲口,只要靠近沟内一个叫石门关的地方,都有去无回。


    黑竹沟位于北纬30°,这条纬线,充满了太多的谜题: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令人费解的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成为神秘失踪事件代名词的百慕大……同样位于北纬30°的黑竹沟被誉为“中国百慕大”,其核心区罗索伊达峡谷,有一条长达60公里的地磁异常带。


    黑竹沟内发生的诡异事件,是否也与这条神秘纬线有关?屡屡吃人的石门关,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走进去的人几乎无人生还,与地磁异常是否有关?


    这片原始景象上空“盘旋”着神秘莫测、令人生畏的传说,让前往黑竹沟探险的人一直心存忐忑。然而,黑竹沟需要发展,首先就要揭开地磁核心带之谜。政府、景区、探险界、科学界都迫切想探明罗索依达核心区的奥秘。


    此次探险队的阵容强大,整个顾问专家团有28人,包括极限探险家、地质专家、动植物专家、极限摄影师、测绘专家、定向越野冠军、职业登山运动员等。实地入沟核心探险团队,由刘勇担任队长,其他几位队员也是国内探险界身经百战的人物,还有5位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猎户做向导协作。


    面对有人临时退出的情况,为了不给整个探险科考队造成压力,刘勇马上把这名队员原本负责的安全、户外测量及拍摄的任务重新调整分配,自己承担起拍摄工作。穿越行程预计四五天,但整个团队准备了一周的物资和各种装备,每个队员的背包重达30—40公斤。


    6月21日至24日,科学考察探险队徒步穿越罗索依达峡谷,首探黑竹沟地磁异常带的核心线路,打破了神秘“死亡之谷”的魔咒。


    在未知行程中解开“动植物之谜”


    “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关注黑竹沟。罗索依达这条路线此前无人穿越,颇为神秘。”8月中旬,刘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前期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方数次接触其团队,希望他们去探险科考、破解谜团,“我比较慎重,团队在科考探险前期做了大量技术准备,以科学态度精心的准备,不敢丝毫怠慢和掉以轻心。”


    今年3月,黑竹沟探险立项,邀来地质测绘、生命科学、户外影像、山地灾害、极限探险等各领域的专家组成顾问团,前后四次前往黑竹沟景区深入调研,查阅大量历史、人文、水文和气象资料,组织多次讨论和座谈。


    在与曾参与过探险的老专家、当地猎人和采药者数次深入交谈后,专家团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严格缜密的综合评估,专家团确定在6月20日左右,将有约5天好天气的窗口,于是紧急启程进入黑竹沟最为神秘的地磁异常带进行探险。


    6月21日是探险队入沟的第一天。一踏入悠长深邃的山林,探险队员耳畔是满山雀跃的鸟叫声,沿途古木参天、山谷奇特、浓雾弥漫.……夏天的黑竹沟被原始森林覆盖,景色壮丽震撼,相机随手一拍即为大片。


    走着走着,逐渐地势起伏平缓,一大片空旷的高山草甸尽收眼底,这里大到足以举行万人盛会。


    资料显示,黑竹沟犹如动植物的绿色天然基因库。这里地形独特,受人类干扰极少,许多古老植物得以保存下来,也给这里的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说,这块土地上有很多野生动物,其中不乏世界稀有动物。有一种黑白相间,花纹成条状的大熊猫和另一种黑白相间呈圆状花纹的花熊猫更是稀有中之稀有。


    为了解开这里的动植物之谜,科考队在领略高低落差达3000米的山峰、纵横交错的沟壑的同时,对一路所见到的垂直分布的植被,阶层分明的动植物世界尽可能地一一拍摄记录。


    “这是什么?”刘勇发现一种绿色植物,枝叶叉开,根茎颀长,好奇地问身旁的向导。


    “这是重楼,一种可入药的药材。”一位常采药的老乡告诉他。


    刘勇马上对重楼进行拍摄,采下标本做详细记录。路途中,花类物种众多,如佛甲草杜鹃花、类野升麻、唐松草、蔷薇、马先蒿、一把伞南星、杓兰、碎米荠等,很多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当然还有许多可食用的药材,比如野生灵芝。


    队员们还见到了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珙桐,以及不寻常的高大珍稀树种乔木杜鹃。


    当森林深处的木栈道路段结束,队员们到达既定的露营地荣宏德草甸,仪器显示海拔3280米,行程约4公里,徒步时长约3小时,爬高量371米。看似平整的荣宏德草甸远非想象中平静,而且间或会有野生动物出没。队员们兴奋的是,沿途他们还发现了新鲜的野生大熊猫粪便。


    第一天也不是没有麻烦,在野外探险,队员们将随身的水喝完,习惯就地寻找水源,但当天雨过之后,草原里形成的积水大坑满是污水,于是,很多队员临到第二天早上出发都没怎么饮水。


    关于黑竹沟的神秘传说让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未知……


    在陡峭悬崖战胜恐惧脱离困境


    “1950年,西昌战役国民党胡宗南一支残余部队30余人穿越黑竹沟,只有一个人生还,据说是你父亲救的?”行进之中,科考队员将听到的一些当地传说,找同行向导唠嗑求证。


    “是的。小时候听父亲说,他当年救出的是一位参谋长,身上背着粮食。”科考队的一位当地向导说。


    关于黑竹沟,当地流传着“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说法。


    “那些传说是真的吗?”队员们进一步询问。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解放军测绘队、户外探险队和彝族同胞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多人死伤和失踪。


    听过那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多年从事极限探险、曾去过南北极,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的刘勇表示:“作为队长,我要表现出十足的信心,如果在队员面前显示出一丝恐惧,会影响到他们的信心,所以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我带队,就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平稳。”


    就在穿越峡谷的第二天,临近宿营时,一丝恐惧涌上刘勇心头。


    当日下午,科考队走到一个叫作绝壁沟的地方,发现没路了。但见一道瀑布倾泻而下,是一路遇到的最高最大的瀑布。其两侧有被冲刷出来的绝壁,非常陡峭湿滑,几乎无法爬下去,而左右两侧的高大山崖,也很难翻过去。


    可以想见,大抵前人可知的探险也许就止步于此。据一位黑竹沟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黑竹沟植被茂密,地形险要,已开发面积不到十分之一,未开发的地方,尤其是石门关一带,有很多暗河或者悬崖。


    找路!刘勇带着一个队员爬到瀑布上面一点探路,水流在耳边轰隆隆鸣响。人若顺瀑布向下走,能否承受水势落差产生的压力,以及水流的湍急?望着湿滑的瀑布侧沟,刘勇倒是有了一些主意。


    但向导对从绝壁下降没有信心,便扔下行李,翻山去寻找新路。他们下午5点出发,直到晚上8点多才全身湿透地回到驻扎营地。向导领队、老猎人曲目达尔说:“这一路湿滑,我们过河穿林,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可行之路。”


    “我认为顺着这里下降到谷底,有一定可行性。”经过考虑,刘勇把这个最终决定告诉全队。不过随行的当地人不会绳索下降技术。于是,他开始做当地向导的工作,并规划安排全队如何下降,谁下降、谁空身、谁吊包等。


    “当时,随行的老百姓听了我的初步决定之后,马上劝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即绕路两天翻山走611林场。然而,如果没有走罗索依达之路,相当于这次探险失败。我当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说先宿营,明天再看看地形做决定。”刘勇说。


    那晚,刘勇辗转反侧,如果出任何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向导没有掌握用绳索下降的技能,再加上队员身上还背着很多东西,如摄像机、无人机、食物……


    户外专家、擅长绳索攀岩的队员龚剑说,使用绳索攀岩可是需要“技术+经验”的活儿,要在陡峭悬壁上找到锚点,把绳索挂在上面,保证在湿滑的地方可以安全下降,最后一名队员还需要回收绳索,核心的5名队员都是在这方面有多年研究和实战的。


    最终,运用熟练的户外技能,队员们从垂直高差达120米的湿滑悬崖上,使用绳索技术缓缓下滑。核心队员在绳索的前后把控,把向导放在队伍中间。相互协作,不停地下降、横切、再下降,一行人花了将近3个小时,抵达瀑布谷底。当队员向上回望瀑布,难以相信就这样从绝壁上下来了。


    然而,进入谷底后,穿行在深而窄的峡谷中,两侧仍是陡峭绝壁,完全没有任何道路,一个紧接一个的大小瀑布,所有人不停地涉水过河、上下攀爬、翻越密林大山。


    实地取证解开“地磁异常之谜”


    十几年前,一个著名的科普节目在黑竹沟拍摄系列节目。摄制组精心挑选4只品种优良的信鸽到沟口景区放飞,而这4只从未迷过路的信鸽,却再也没有飞回来。


    有一年,川南林业局工作人员到沟内勘测,下午6点多,突遇林间弥漫大雾,工作人员只能靠着指南针前行。然而,走来走去,却发现一直在一个地方打转,因为随身携带的七八个指南针,同时失灵了。


    在2014年之前,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来到黑竹沟沟口,在这里,子午测定仪上的数值显示为49300纳特,属于理论上的正常范围。


    继续往里走,依旧未见异常。然而,当进入石门关后,怪事发生了。


    在GPS的指引下,往南走了两公里会发现,子午测量仪上的数值显示为49500纳特。在北半球,越往南走,离赤道越近,磁场应该越弱,怎么这里却反过来了呢?黑竹沟存在地磁异常。


    难道,除了地球磁场外,还存在着其他磁场?


    “当我们走进黑竹沟地磁偏转的核心区域,机械式指北针偏转度很大,随着海拔高度降低,走出峡谷时,地磁偏转就消失了。而此行的重点就是对黑竹沟地磁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探测,试图揭开其神秘面纱。”刘勇对记者说。


    当时,队员们在核心区的不同点位,先后多次利用电子指北针和机械指北针测量数据,对罗索依达沟内的地磁带进行比较测试,在测试点2714米处,测到地磁带偏转达30°之多——这也是迄今第一次人类在此实地测得的数据。


    曾有专家通过经验判断加上采样鉴定,当地岩石确定为含铁量高的玄武岩。石门关存在着大量玄武岩,它们各自释放磁性形成了磁场,并对原本的地球磁场产生了干扰。这样一来,指南针就失灵了。


    不同的玄武岩,含铁量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为了更精准地做出判断,科考队员们特意在山上、路边、河谷等地采了七八块石头样本,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检测。


    探险队在此地也着实遭遇了很多不同寻常的现象:对讲机出发之前测试明明没问题,但是进入黑竹沟里就没有信号;GPS、北斗测量仪在外面连续使用几天都没事,但是在沟里两三个小时电就耗尽,其间还出现信号断点。


    因此,探险队多次遭遇迷路。依据以往的经验可从植物倒伏判断方向,但是因为里面植物太茂密,根本无法判断,并且,行进时看不到前面队员就大声呼喊问询。然而,当间隔超过二三十米,再喊,彼此便听不到了,也没有回音。于是,刘勇决定每两个队员之间保持在20米内。


    第三天傍晚,保障安全的户外专家王圣滔,忽然看不到在队尾的强介了。由于强介一路负责拍摄素材,前面挂着相机、摄像机,背着无人机,走走停停,常常会因拍摄“拖”整个队伍的后腿。王圣滔体能好,背了很多东西,既要在前面探路,还要经常来回跑到后面接应队尾的队员。好不容易把强介等来时,一时抛出句气话,“天都快黑了,还在拍,以后再也不跟你一起出来了!”而到晚上宿营时,两个人又相谈甚欢。


    队里的女队员谭静,曾是全国定向越野冠军,下河蹚水,上山攀爬,不输于男队员。这次她担任重要的测绘记录、情报收集工作,功不可没。


    “科考队员们在行进中工作不是件容易事,有时很惊险。一次,我们在一悬崖上准备飞无人机进行拍摄,当时一边小心翼翼、稳稳地操作无人机,怕不能回收机器,丢失里面的宝贵资料,一边用余光扫察周边悬崖峭壁的地形,保证生命安全。”刘勇介绍说。


    第三天,队员拨开茂密的箭竹丛林,在浓雾、大水中摸索跋涉,从海拔3280米的荣宏德草甸翻山越岭向南进入无人区。队员这样记录:行程仅3.8公里,徒步时长约9.5小时,累计下降量1002米。


    成功穿越取决于科学的态度和准备


    雾气笼罩的密林里,蚊虫如影随形,队员不堪其扰。一路队员不敢摘帽子,凡是露在外面的部位都有被叮咬的红肿脓包,途经溪流蹚水和穿越密林时,还有蚂蟥逮到机会就钻进队员的衣裤、旅游鞋中叮咬,弄得队员大腿、脚上血印斑斑。


    一路上,探险队不仅要克服艰险的路途攀岩前进,还时刻不忘利用携带的电子仪器和北斗测量仪,沿途详细记录整条线路的海拔、风险点、露营点、水源地等的经纬度、地磁偏转等资料,随队极限摄影师还拍摄了大量探险、地理风貌(如悬崖、瀑布、草甸等)和动植物等珍贵的一手影像资料。


    临近第三晚,眼看着要下场大雨,筋疲力尽的队员们只能寻找河谷中地势稍高的地方露营,结束一天行程照例进行总结记录。


    半夜而至的滂沱大雨使得河水水位不断攀升,听着密集的雨点敲打帐篷,队员判断着雨的大小。后半夜雨点加大,刘勇开始担心,一是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很危险,半夜帐篷有可能会被洪水冲走,还有,雨若一直不停,第二天可能无路可走。看到水面一点点上涨,大伙儿提心吊胆担心暴发山洪,几乎一夜没合眼。


    天蒙蒙亮了,度过有惊无险的煎熬一夜后,队员们顶着大雨继续在湿滑的岩壁上攀上爬下继续前行。


    在不断跋涉中,队员从山上远眺,依稀看到了云雾中的山庄。那时,探险队意识到,他们凭借勇气、胆识和魄力,一路克服艰险战胜困境,探险科考成功完成。


    此次徒步核心区域穿越共4天,线路总长度53公里(进山线路24公里,核心区穿越线路29公里),成功完成了史上首次穿越黑竹沟罗索依达峡谷,基本探明情况,动物、植物、地形、云雾天气、危险路段、地磁偏转等资料都被记录下来,带出大量珍贵的一手科考资料,探明黑竹沟最后一处未被前人探明的处女地。


    7月底,经过一个月的整理,探险队形成一份初步报告,所采集的资料已提交给当地政府部门用于景区发展规划,后续还将邀请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解开黑竹沟的“谜题”。


    “黑竹沟并不是‘死亡之谷’。”回顾整个探险过程,刘勇做出结论,“我们10个人完好无缺地走了出来。”他表示,如果有科学的准备,完全可以成功穿越。“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发生失踪和死亡事件,原因其实并没那么玄乎,可能是进入者缺乏充足准备和丰富经验贸然行动,面对险情处置不当发生意外,比如失足跌下深渊或峡谷暗河……”刘勇认为,深山深谷里森林植被茂密,温差气候变化多端,出现迷雾、瘴气等奇异现象也极为正常。黑竹沟拥有高山草甸、山谷、密林、溪水、瀑布,以及超过3000种动植物资源。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探险资源的聚集地。不同人可在此地实现不同的探险目标。此次科考探险对线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级,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多位专家表示,本次黑竹沟核心地带科考探险首次成功穿越,这不仅仅是一次户外探险线路穿越,它还揭开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黑竹沟“神秘失踪之谜”“动植物之谜”“地磁异常之谜”等谜题,这既是国内户外探险的重大成果,也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考察探索,在全国乃至全球探险界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记者从峨边县相关部门了解到,当地正与四川旅游投资集团合作在黑竹沟打造国内首个以探险迷踪为主题的山地旅游景区。“峨边县准备运用刘勇团队的探险成果,打造一条专业级的、针对高端探险游客的探险旅游线路;同时,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黑竹沟核心景区虚拟化、场景化,打造‘VR黑竹沟’,让难以亲临现场的游客在家就能体验到极限美景。”峨边县常务副县长李威巍表示。


    “罗索依达峡谷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都极为丰富。如果能解开黑竹沟的‘谜题’、打消游客的顾虑,相信今后这里会成为探险旅游的热门景点。”刘勇告诉记者,他和团队计划在9月雨季结束后重返黑竹沟。(华凌策划:滕继濮)

    2021-08-31
  • 宁夏全面启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

    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介绍,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均来自农业农村领域,包括枸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葡萄酒陈酿期间橡木桶替代材料装备研制等4项,涉及枸杞、葡萄酒和奶产业三个重点产业,涵盖基础研究、智能装备和良种繁育领域,项目已于8月中旬面向全国发布。


    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是指通过征集需求、发布榜单,坚持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管理方式。


    为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区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解决自治区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自治区科技厅决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并于7月制定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


    自治区科技厅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赵双象介绍,“揭榜挂帅”项目有三个特点:一是聚焦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二是突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产品研发;三是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


    据了解,宁夏给予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多项支持措施。发榜方(技术需求方)是企业的“揭榜挂帅”项目,以发榜方投入为主,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给予发榜方30%的补助,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1000万元,分两次拨付。发榜方是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重大公益性、应急性“揭榜挂帅”项目,由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给予全额资助,在项目任务书签订后一次性拨付发榜方。


    2019年,宁夏启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从需求侧发力,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此前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赵双象说。

    2021-08-27
  •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日正常开学(园)

    在25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教委表示,经综合分析研判,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将按照2021学年度校历,于9月1日正式开学(园);各高校、中职校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有序安排学生返校报到。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是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切实做到“不达到当地疫情防控条件的不得开学、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不得开学、无有效开学方案和应急预案的不得开学”的“三不”工作要求。


    二是做好分类管理服务工作,各校“一人一档”动态掌握师生员工基本情况、行程信息及健康情况,“一校一方案”修订完善返校、开学方案。所有师生员工须在返校前14天开展自我健康观察;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相关地区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返校师生员工严格落实防控管理要求。


    三是严格校门管理,严控无关人员、车辆进校,实行进校审批、身份核验、体温检测、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制度。


    四是确保措施落地,要求学校在开学前认真开展自查和演练,堵塞漏洞;组织由卫生健康、疾控、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覆盖的现场检查评估,检查后符合要求的学校可如期开学。市教委、市卫健委等部门将对各区、各高校开学前进行联合督导检查,确保校园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五是确保无法正常返校学生正常开展课业学习。继续做好中小学相关线上课程的开发和组织调试,确保有线电视、网络等多平台“空中课堂”在线课程播放。对于无法按时返校的学生落实线上教育措施和点对点个别辅导,确保每天有一次师生对话。各高校、中职校应综合考虑疫情形势变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制定线上教学方案。


    目前,上海市15岁至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截至8月24日,上海市16个区共设置171个接种点,为15岁至17岁人群提供接种服务,已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9万剂次。


    下一步,上海将适时启动12岁至14岁人群的新冠疫苗预约工作,各区也将根据接种需求安排好接种工作。

    2021-08-26
  • 湖南:乡村“游泳池”防范儿童溺水事故

    今年入夏以来,在湖南省新田县三井镇七贤山村,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的露天游泳池,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游泳池选址在一段地势平缓的河道里,面积约200平方米,深度约90厘米,池底硬化,并配套安装了路灯、雨棚和简易更衣室。


    “学校和家长天天把防溺水挂在嘴边,但总是防不胜防,稍微不注意,孩子就偷偷溜出去玩水了,防溺水仅靠死盯硬堵不够。”郑时仁是三井中学的退休教师,也是七贤山村众筹修建儿童游泳池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一直在农村学校从教的他,深知野泳的危害性,“既然没办法拴住孩子们的心,那就想办法遂了孩子们的愿吧。”郑时仁提出了在本村修建游泳池,让孩子们在大人的监管下“玩水”的建议。


    郑时仁的建议得到了村两委的认可,通过宣传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响应,不到一周便筹集到近3万元资金。


    游泳池建好后,村里明确了泳池安全管理、未成年人游泳陪护、卫生管理等注意事项。还组建防溺水志愿者巡逻队,严防孩子私自下水。


    “建泳池加后续配套设施,总共筹集了近4万元,现在孩子们有了固定游泳的地方,村干部轮流值班,加强监管,家长放心了,孩子们也开心了。”七贤山村支书郑平平说。


    除了七贤山村,在湖南其他地方,也看到乡村“游泳池”的身影。


    郴州市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安源村将一口水塘改造成游泳池,再引溪水灌入,划分为深水、浅水区。暑假期间,村里聘请了两名村民负责安全值守,还有一人专门教孩子游泳,村干部和志愿者参与管理,大家在这里尽情享受夏日的清凉和快乐。


    一到傍晚,道县的一处河水浅滩里就开启了“下饺子”模式。这里水面平静,河水清澈,俨然成了一个天然浴场。记者了解到,道县在一些河道选取相对安全的场所,配置救生设施,聘请救生员,建起了一个个天然游泳池,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乡村地区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不乏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游泳场所,将其改造为乡村游泳池,聘请专人防护、救援,能有效预防儿童游野泳,避免发生溺亡事故。”郑平平说。

    2021-08-25
  • 淮河流域内多座水库水位超汛限 预计局地有大雨暴雨

    新华社合肥8月23日电(记者姜刚)记者23日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获悉,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内多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水位超汛限。预计23日至24日流域沂沭河水系有中到大雨,其中沂沭河中下游至新沂河区暴雨。


    22日,淮河上游、沙颍河中上游等地降大到暴雨。截至23日8时,大型水库梅山、响洪甸分别超汛限水位0.68米、0.03米,霍庄、兔子湖等8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0.01米至0.32米,洪泽湖、南四湖上级湖、南四湖下级湖分别超汛限水位0.29米、0.05米和0.08米。预计23日至24日流域沂沭河水系有中到大雨,其中沂沭河中下游至新沂河区暴雨,沿淮及以南地区有小到中等阵雨、局地大雨。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表示,将密切关注局部极端强降雨,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和值班值守,紧盯贾鲁河、沙河洪水演进过程,督促沂沭泗等暴雨区做好中小水库和病险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确保度汛安全。

    2021-08-24
  • 三江源地区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亿立方米

    新华社西宁8月22日电(记者周盛盛、王金金)受气候暖湿化等因素影响,被誉为“亚洲水塔”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输送水量逐年增多。过去五年来,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亿立方米,2020年总输送水量已超过950亿立方米。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长江源地区的冬克玛底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青海省水利厅最新发布的《2020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青海省内流域出境水量为954.98亿立方米,与2016年相比增加463.58亿立方米,近五年年均增加水量超92亿立方米。


    多次参加长江源综合科考的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徐平介绍,青藏高原暖湿化特征变化明显,以长江源区域为例,江源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的气温平均值增加了1.4摄氏度。


    “在全球升温背景下,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水文要素也在发生变化。”2021年长江源综合科考队员、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水资源部部长李燕介绍,根据近年来开展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区域径流变化等研究课题成果显示,江源地区对外输送水量增加,主要是受降水增加、冰川消融等因素影响。


    李燕介绍,三江源地区输送水量的大幅增加,能为江源地区供水引水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条件,为下游省份生产生活用水调度提供更大空间,“但冰川退化、冻土消融等现象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详细掌握江源地区中长期输送水量变化的演变规律”。





    这是7月23日拍摄的长江源地区的查旦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由于江源地区水量的增加,部分湖泊河流的矿化度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2021年长江源综合科考队员、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副总工程师赵良元说,输送水量增加也有助于长江源等区域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长江、黄河、澜沧江出青海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都保持优良。青海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将深入落实三江源地区河湖长制,推广河湖管理员公益岗位设置,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河湖治理,担当“江源责任”,确保“清水东流”。

    2021-08-23
  • 关键要抢“黄金时间”——沈阳市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见闻

    新华社记者于力、于也童


    突发心梗、产妇遇到危重病情、儿童被异物卡住……救治这类急症,关键要抢“黄金时间”。2019年以来,沈阳市不断探索高效、便民、惠民的急诊急救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小儿气管异物、胸痛、脑卒中、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创伤等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努力为急症患者打通抢救“高速公路”。


    “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抢救治“黄金时间”


    脑卒中是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建立卒中急救网络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控制高致残率意义重大。


    今年1月,沈阳市民张大爷突然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家属立即通过“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微信公众号呼叫救护车,张大爷在最短时间内被转运至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因转运及时,张大爷的溶栓及取栓手术顺利实施。


    “沈阳能开展卒中抢救的医院并不少,过去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群众碰上突发情况不知往哪送,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冰说。据介绍,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7年牵头发布“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如今,沈阳已分区建立了33家定点救治机构,形成医院、质控中心与120急救协同配合的急救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起覆盖全市的卒中救治网络。


    通过“卒中地图”App,市民可方便掌握哪家医院有溶栓能力、医院位置等信息。App还能实现数据录入和上报,从救护车接诊起,就将卒中患者的信息即时传递给接诊医生。


    精准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成功率


    沈阳围绕当地高发的五大类危急重症患者诊治需要,重点建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通过制定急救预案、建立协同救治体系、开辟“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危急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


    在沈阳市妇婴医院,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努力将紧急剖宫产控制在平均15分钟。“我们建立了孕产妇抢救急诊‘绿色通道’,以急诊科为中心的多学科抢救团队可在10分钟内到位参与会诊抢救。”沈阳市妇婴医院副院长郜红艳说。


    急性心肌梗死以发病急、死亡率高成为健康“杀手”。作为胸痛中心,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19年牵头成立了沈阳市胸痛救治联盟,成员单位目前已增至24家,基本实现市区、县域全覆盖。在医护人员不断努力下,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将急性胸痛患者的“门球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的时间)从146.33分钟缩短到62.57分钟。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还在沈阳市儿童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建立起小儿气管异物救治网络。小儿气道异物急救专项电话直接由气道异物诊疗中心医生接听,谁值班谁接听、谁接听谁负责,实现患者家属与医生无缝对接。


    上下联动打通生命“高速公路”


    沈阳市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救治保障网,避免了转院延迟和救治断点,有助于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沈阳市儿童医院率先在沈阳地区启动了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与基层医院保持常态化联动,由专业的急救团队转运危重新生儿,确保转运同时展开救治,极大提升了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目前,转运半径以沈阳市儿童医院为中心,已辐射到辽宁省内辽阳、阜新、铁岭等多地。


    “去年,沈阳新民一基层医院转运来一名26周、体重仅88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孩子情况危重。急救车边运送、边抢救、边监护,到院后经过医护团队不懈努力,孩子生命体征均很快恢复正常,98天后安全出院。”沈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任于慕刚说。


    上下联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沈阳市妇婴医院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模拟实训中心”,并在2019年建立了妇产科医疗联盟,截至目前共有22家基层医疗单位加入。“基层医疗单位面对急危重症的经验少,他们定期报名来中心参加实训,有效提升了医疗团队的实战能力。”郜红艳说。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苏立明表示,沈阳将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急诊急救网络体系,不断优化救治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快速、优质的诊疗服务。

    2021-08-20
  • 海上打“浒”记——山东青岛迎击最大规模浒苔侵袭

    近日,山东青岛近海遭历史最大规模浒苔侵袭,这也是浒苔灾害连续十五年影响青岛。当地已启动紧急预案,目前打捞浒苔约24万吨。经全面布控、有效处置,青岛市已把浒苔灾害影响降至最低。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5月17日卫星首次在苏北浅滩附近海域发现成规模漂浮浒苔。随后,浒苔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迅速增大。根据监测,当前,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创历史最大值。其中,6月26日,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覆盖面积是之前最大年份2013年的2.3倍;6月30日青岛所辖海域浒苔覆盖总面积达到峰值,约551平方千米。



    7月6日拍摄的从海里冲上岸的浒苔。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张永举表示,青岛市海域今年浒苔覆盖面积是去年的9倍。青岛市已于6月18日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橙色预警,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目前,浒苔密集区已经抵达青岛市近岸海域,受持续东南风和往复流影响,给近岸处置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全面应对浒苔绿潮灾害,青岛市按照“近岸防御、突出重点,由近及远、先急后缓”的原则,利用卫星遥感、直升机、海上巡航、近岸监控、浒苔追踪器等多手段,加大监测预报和信息综合研判,根据浒苔动态分布情况,及时调整海上拦截力量,优化近岸拦截网布设,全力实施海上阻截浒苔。



    7月6日,船只在海上清理浒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记者在青岛市八大峡广场附近看到,海上一道道浒苔拦截网由近及远一字排开,海面上已经难见大规模成片浒苔,残留的浒苔被拦截在防线之外。岸边吊车、挖掘机全部上阵,将近岸的浒苔及时打捞,卸到早已在旁等待的货车上。装满浒苔的货车接连不断开往广场上的浒苔处置点,把浒苔卸下后堆放在广场空地上,等待下一步集中处置利用。



    7月6日,工人在清理浒苔。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张永举说,青岛市在海上设了三道防线,以最大能力减少浒苔上岸率,“如果没有恶劣天气的话,经过全面布控、有效处置,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浒苔灾害影响降至最低,游客可以放心来青岛旅游、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也不会有太多影响。”



    7月6日,工人在清理浒苔。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据了解,历年的卫星监测和船舶跟踪监测显示,黄海南部海域浅滩大规模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大量繁殖、增生并最后漂浮入海的“温床”。

    面对“年年来犯”的浒苔灾害,青岛市正在探索对打捞的浒苔脱水、压缩后,进行工厂化处置,并以浒苔为原料制成多种海藻有机肥。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浒苔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处置成本较高,仍需进一步开发研究相关技术。



    7月6日拍摄的从海里捞上岸的浒苔。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专家表示,浒苔灾害已连续十五年侵袭黄海海域,其对青岛及山东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依靠科学研究逐步遏制并彻底根治浒苔灾害,应是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当务之急。

    截至7月3日,青岛市累计出动船只7300余艘次,打捞浒苔约24万吨。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今年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市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2021-07-07
  • 宁夏探索推行净采矿权出让

    新华社银川7月4日电(记者靳赫、于瑶)记者4日从宁夏自然资源厅了解到,为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宁夏选取吴忠市及其所辖县(区)开展为期2年的净采矿权出让试点工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决定、科学配置、社会监督的矿产资源“净矿”出让工作机制。

    试点市、县(区)将在2021年底前,完成净采矿权出让宗数不低于本年度采矿权出让计划的30%;2022年底前,完成净采矿权出让宗数不低于本年度采矿权出让计划的50%。

    宁夏提出,试点市、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在采矿权年度出让计划中选取具备条件的拟出让采矿权,由属地政府组织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等部门及矿山所在乡镇政府,对拟出让采矿权范围开展联合踏勘审查。同时,对拟出让采矿权矿区范围或影响范围内土地,以及地面附着物的权属进行调查,确保权属清晰,符合用地、用林政策。

    试点地区净采矿权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由试点市、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委托矿业权评估机构开展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确定出让起始价,提交矿业权交易机构组织出让。

    2021-07-06
  • 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取消人员类别和户籍限制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陈旭、李爱生)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小微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300万元、借款人年利息2.35%、无担保费用、取消人员类别和户籍限制……在北京的创业者迎来利好消息,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便民利企办实事,创贷政策进基地”活动上获悉的。

    据悉,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是由政府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受托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经办银行发放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贴息的政策性贷款。今年以来,北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覆盖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利率水平,合理分担利息,扩大免除反担保范围。

    北京市人社局劳动服务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深入创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取消了贷款对象的人员类别和户籍限制,面向辖内注册经营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创业主体,实现了外地在京创业人员与本地人员同城同待遇。

    创业担保贷款经办银行、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期限最长3年,小微创业担保贷款最高300万元、期限最长2年。借款人仅需承担贷款利息中“LPR-150BP”以下部分,剩余部分由财政给予贴息;免收担保费。受理后资料齐备5个工作日内即可放款。

    据悉,北京市人社局依托北京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平台开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活动期间,海淀区15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企业实现贷款或达成贷款担保意向超过1000万元。

    目前,北京利用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办理,借款人资格认定环节不需提交身份证、营业执照、社保缴费证明等纸质材料,通过系统后台数据比对即可审核,审核时限大幅缩短,营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

    2021-07-02

  • 首 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