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山西、陕西两省紧急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8000万元,支持和帮助地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2021-10-1210月11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山西、陕西两省紧急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8000万元,支持和帮助地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2021-10-12本报讯,10月11日下午,禹州市鸠山镇召开驻村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选派第一书记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驻村帮扶有关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参加会议。
会上,镇组织委员朱松涛领学《禹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考核暂行办法》、《驻村帮扶工作督促主要内容》和《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驻地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镇党委副书记田培养对驻村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会议指出,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驻村第一书记要统一思想,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各驻村第一书记要认真按照职责任务,沉下来、走下去,抓好村产业发展、就业创业,进一步提升村治理能力、致富能力。要用好用活单位资源。第一书记在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把帮扶工作与本单位职能职责结合起来,解决一批村实实在在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形势要求,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驻村第一书记要尽快转换角色,尽职尽责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自我加压、自我提升,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徐嘉袁浩文)
纳税人报网:梁长山周孝文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本报讯,10月10日晚上,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许昌市活动开幕式暨许昌市网络安全主题微视频征集颁奖晚会在许昌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自合,许昌市人大副主任韩国全,许昌市政协副主席刘瑞红出席。许昌市直相关单位、许昌市属及在许高校、各县(市、区)网信办相关人员,以及网络安全主题微视频征集获奖代表参加。
在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许昌市活动开幕式上,许昌市公安局、许昌市教育局、人行许昌中心支行分管领导分别致辞,许昌学院学生代表宣读网络安全倡议书,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自合发表讲话。王自合在讲话中强调,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是党中央着眼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长远发展,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王自合在讲话中指出,必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着力推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筑牢全市网络安全屏障。
王自合发出四点倡议:
一是强化宣传,凝聚共识。用好网络安全宣传周这个平台和载体,推动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凝聚“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全民共识。
二是统筹各方,形成合力。网信部门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工作的牵头作用,各单位积极配合、主动作为,齐力协力共筑网络安全“防火墙”。
三是依法管网,从严治理。坚持一手抓互联网安全防护,一手抓网络空间秩序整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四是人人参与,安全用网。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自觉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防护知识技能的学习,在维护自身网络安全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贡献力量。
最后,许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自合、许昌市人大副主任韩国全、许昌市政协副主席刘瑞红、许昌市委网信办主任魏凯歌一起按动光柱启动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在许昌市网络安全主题微视频征集颁奖晚会上,先后颁发三等奖10部、二等奖5部、一等奖3部,现场大屏展播获奖作品,获奖代表上台领取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颁奖过程中分别穿歌舞表演、公安民警反诈宣传讲述和小品节目《一个好网民》。据向许昌市委网信办相关人员了解,为了配合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许昌市委网信办从今年8月份开始面向全社会开展网络安全主题微视频征集,共征集到各类作品200余部。
一等奖3部
二等奖5部
三等奖10部
精彩节目
据悉,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于10月11日至17日举行,期间将组织开展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主题日活动,每天都有网络安全主题与市民分享。广大网民可以通过关注“网信许昌”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进度,学习网络安全常识和技能,切实提高自身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纳税人网:梁长山周孝文丁磊
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家政联盟联合家政企业把“家政公开课”送到乡村,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参加培训、持证上岗,使许多农民成为家政服务员,实现脱贫致富。
河南省家政联盟理事长薛荣说,2019年,河南省家政联盟开始推广“星空计划”即“一个姐妹上岗、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点亮一片星空”,联合各地的家政协会,挑选专业老师,到乡村开设“家政公开课”,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免费听课。
“公开课主要是解决一些村民的观念问题,让她们解放思想,为村民们答疑解惑。”薛荣说,“村民如果有愿意从事家政服务,我们会对她们进行培训,人数够的话就在乡镇开班,不够就到县城开班。”
经过两年的实践,河南家政的“星空”更加明亮,一个人从事了家政服务挣了钱,往往能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的更多人加入进来。同时也解决了许多家政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驻马店市汝南县农民于二丽原本在县城一家工厂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去年,她参加了两个月的“家政公开课”培训后,入职一家家政公司。随后她又到郑州市的医院实习,入户当月嫂,并在去年12月份成了公司的“金牌月嫂”,月收入一万元。
此外,针对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存在的信任问题,郑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建设了“郑州市家政服务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家政服务人员和家政企业的可靠信息。同时,该协会正在推广“上门服务证”制度,通过商务部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平台信用验证、拿到培训合格证和体检合格的家政服务员可以拿到“上门服务证”。目前,该协会已发放5000多张“上门服务证”。
新学期开学以后,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的孩子们逐渐做好了自己的新课表。表头上“我的课表我做主”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课表每人“独一份”,放学后的近三小时分为学习、自主、温馨时刻,课后时光充实多样。
“三个‘时刻’,分别以完成作业、开展各类兴趣活动、晚间看护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分段或全程参与。”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说。
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亲手绘制自己的“专属课表”,颜色、图案、内容各异。比如,在自主时刻一栏,有的学生要学习编程、动画,有的学生要做思维训练、手工,还有的要练习花式跳绳、参与英语戏剧排演。教学楼走廊里,一张大海报亮出自主时刻创新素养课程群,五个色块分别标出视觉艺术、舞美运动、科创研究、创造劳动、基础拓展等五类课程,供学生了解、选择;学习、温馨时刻,周一至周五每天会有不同的主学科目和内容——语文、数学、英语,劳动、阅读等等。
这样的“三段式”课后服务并非和田路小学独有。记者了解到,静安区2019年首创“三段式”服务样态,旨在优先满足小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需求,充分发挥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等办学特色,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减负增效的绿色教育生态。
截至目前,静安全区50所小学(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全部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实现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和家长知晓、校区开放、学生愿留尽留“三个百分百”。课后服务架构也从一开始的“快乐30分+自助一小时+温馨一小时”升级为打造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的服务结构。
不少家长表示,“三段式”课后服务让自己感觉“非常踏实”,不仅缓解了接孩子放学的时间压力,还能让孩子放学后在学校度过有质量的时光。
落实“一校一方案”,每所学校都突显特色。自主时刻,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依托学校“快乐拓展课程体系”,开设影视梦工厂、无人机、人工智能、红领巾学院等40余个跨班级、跨年段社团;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结合“培育现代小公民”办学特色,开展系列体育、科普、阅读、艺术等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温馨时刻,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创新阳光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定期请家长志愿者为晚托学生开展文化讲座和劳动技能辅导。
为做好“三段式”,各校也基于自身的探索基础不断升级、创新。张军瑾说,今年新学期开学,学生们要经历课后服务选课的过程。“学校发给学生‘自我需求调查表’,询问兴趣、特长,希望能从所选课程里学到的本领,家长来接放学的时间等等,既是了解学生情况,也是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学着了解自己。”
接着,刚开学的一两周,学生们放学后会在各个教室中穿梭,他们要去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中面试,学生、老师双向选择后,最终确定课表。
这个颇有些“麻烦”的过程,在学校看来必不可少。“让家长在手机上飞速点点也能完成选课,但学校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对自己了解也不够。课后服务既然要做就要保证质量。”张军瑾说。
在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校组织起大、小社团,大的有40多人参加的合唱、红色影视欣赏,小的有16人参加的阿卡贝拉活动、10人参加的古筝训练等。“从周一到周五,我们安排健康、科普、艺术、劳动、运动、益智、影视、游戏、悦读9大类共计64个社团活动,活动征询单通过家校的网络平台发送到每一个家长手中,目前平台上的调查征询显示,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达到全校总人数的90%以上。”校长鲁慧茹说。
据悉,推进“三段式”的过程中,静安区切实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保障和管理,发挥好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多方面支撑、全过程管理、个性化服务,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常态长效机制。静安区教育局设立年度常规专项,为学校提供资金保障,还统一为每一位在校学生购买校方责任综合险,保险时限和内容涵盖校内课后服务,提高安全保障。
10日,北京冬奥测试赛——“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幕。这期间,北京海关高效保障了北京冬奥测试赛人员的入境通关。
独揽个人三金的荷兰速滑选手格雷维特说:“一般我们出国比赛都会想家,但是这次比赛让我很有归属感——从抵达北京入境、酒店住宿到比赛运行,场馆非常好、工作人员敬业认真……整体感觉非常好。我非常幸运能够来中国参加比赛。”
据了解,10月3日至9日,共有475名参加北京冬奥测试赛的人员陆续抵达北京,顺利完成通关手续。首批入境人员分别搭乘九架临时航班和两架包机入境,包括速滑、雪车等项目的运动员、相关技术和赛事运营人员。
北京海关按照海关总署、北京市有关部署要求,严密高效做好北京冬奥测试赛人员入境通关保障工作。首都机场海关旅检一处处长刘翠红介绍:“我们制定了冬奥入境人员通关保障工作方案,指定专人办理海关手续。通过为涉奥人员提供服务保障和通关便利,确保入境人员快速通关。”
10月至12月,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八个竞赛场馆将举办10项国际赛事、三个国际训练周和两项国内测试活动,对筹办工作进行全要素测试,为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积累更多成功经验。
10月1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云南14例,山东4例,上海3例,广东2例,内蒙古1例,广西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山东)。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04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01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930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80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71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107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423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0670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71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8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5例(境外输入1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61例(境外输入34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863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261例(出院11947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7例(出院64例),台湾地区16294例(出院13742例,死亡846例)。
近年来,北京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过去的职业资格鉴定改革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技能人才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接受市场和社会认可与检验,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落地。截至2021年8月底,央企在京分支机构、市属企业、辖区企业共203家通过技能等级认定备案,覆盖70万职工和399个职业(工种)。此外,还有24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通过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可以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电工、电子商务师等48个职业的技能等级认定。目前,这些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已为11.22万余人完成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其中7.98万余人通过认定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
据了解,通过技能等级认定备案的203家企业,除了面向本企业在职职工外,还可以面向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如校企合作的技工院校学生、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员、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等,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企业名单和职业(工种),可以通过北京市职业技能评价网上服务平台和人社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查询。
经过备案的企业,可根据企业生产实践,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种)和评价标准规范;也可以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规范或者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真实生产环节来评价。(记者甘皙)
新华社天津10月8日电(记者宋瑞)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作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稻田、河道、洼地,设计了多条观光线路,打造出垂钓、划竹筏、摘蔬果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
“现在正是村里稻田蟹肥美的时候,不少天津本地、甚至外地的游客都到我们这儿来赏稻田、钓螃蟹。”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说。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第六埠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通过一系列乡村体验项目,我们把乡村旅游发展了起来,让游客有了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倪国志说。
乡村生态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农家院自然而然成为假期旅游的“落脚点”。在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常州村的山坳里,两栋蓝顶白砖、用圆柱和花纹做装饰的建筑很是醒目。走入其中,主人高翠莲端上热气腾腾的炖肘子、黄面饽饽、鱼锅卷子等特色农家饭菜,热情地招待着自家农家院的游客。
“‘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家农家院的60多间客房住着百余位客人,收入每天能达3万元。”高翠莲笑着说。
“乡村消费”加速升温,“城市消费”则活力涌动。7天七大不同主题的实景剧本杀、沉浸式电竞赛事、音乐节……“十一”黄金周期间,“2021天津第二届大圣电竞节”在天津津湾广场开幕,为年轻人搭建了“潮玩生活”的新舞台。
“电竞、剧本杀是当下年轻人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社交‘破圈’新方式,正在全方位催生经济新业态,这对于提升城市活力、拉动消费增长有着重要作用。”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十一”黄金周期间,该活动累计吸引客流近10万人次,满足了年轻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此外,消费热潮还从户外延伸至户内,大型购物商圈成为假期消费的重要承载地。顾客出示健康码,商场进行无死角消毒,网格员对经营楼层定期巡视……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措施后,位于河西区的天津万象城内约340家店铺“满负荷”运营,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客流高峰。
天津万象城工作人员介绍,国庆假期期间,天津万象城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5%,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7%。今年,天津万象城新引进了一些“网红店铺”,多为“天津首店”或“城市旗舰店”,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打卡”。
一组数字,串起天津的“十一”黄金周——10月1日至7日,天津市商务局监测的216家商贸流通企业累计销售20.8亿元,同比增长8.5%,较2019年增长9.8%。
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李宏说,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十一”黄金周期间,天津累计开展了150多项优惠促销多样、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促消费活动,激活了节日消费市场,释放了消费潜力。
街头重现车水马龙,农贸市场人来人往,店铺商家开门营业,晨练的人让公园重新热闹……国庆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刚刚实现中高风险区“清零”的厦门,按下恢复生活常态的全面重启模式。
10月8日,厦门金龙客车总装车间工人在加紧生产。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8日早上7点多,厦门一中高中部,高三学子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离开20多天的校园。自8日起,厦门除同安辖区学校以外,在厦高校和普通高中高三年级陆续率先复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日全面恢复诊疗,市民经过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检查后,有序进入门诊大厅。
10月8日,在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人在车间作业。新华社发(董严军摄)
8日上午,厦门市同安区官浔社区核酸检测点,24岁的志愿者、幼儿园老师谢金兰收拾好电脑准备回家——已完成使命的核酸检测点即将撤除。回想过去的20多天,谢金兰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学生认出自己,并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孩子们的榜样。”
9月10日以来福建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经过各方艰苦努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10月7日21时厦门中高风险地区“清零”为标志,福建省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10月8日,工人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一个工地施工。新华社发(林弘梫摄)
随着7日深夜厦门同安高速公路出口外公路查验站撤除,福建省所有公路查验站点全部撤除,查验人员撤离,交通管制临时安全防护设施清除,同时,封闭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全部解除管制,车辆畅通无阻。
8日早上7点41分,D3333次列车缓缓地停靠在仙游火车站站台前。这也意味着自9月10日本土疫情发生以来,“沉睡”了27天、位于枫亭镇的仙游火车站重启,迎来了久违的人声喧哗。
“336辆车,总算是如期交付了!”8日一早,厦门金龙汽车集团海外销售部总经理唐万新在得知车辆如约从各个港口发往海外后,长舒了一口气。
10月8日,福建莆田仙游火车站重启,乘客排队通过检票口。新华社发(蔡晨晖摄)
因应疫情防控需要,厦门金龙的生产受到了短暂影响,为了确保订单不延期,该公司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同时在国庆长假期间加班加点赶工,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目标。
截至8日12时,厦门市除同安区外的1707家规上企业已全部满产达产,同安区内的484家规上企业也已第一时间申请恢复生产,在做好防控、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准备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全力抢回疫情造成的损失。
时间已进入第四季度,加紧恢复全省经济,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新的主战场。
10月8日,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一所小学复课。新华社发(林弘梫摄)
为帮助在厦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厦门市政府发布6个方面、12条纾困措施,不仅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经营成本等方式为企业纾困,还以奖励、补贴等形式鼓励相关业者赴厦旅游、办展。
莆田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志强告诉记者,该市在国庆假期中已出台多项具体措施,从支持企业增产增效、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企业融资支持、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供应链畅通循环和强化企业服务等方面支持项目复工、企业复产。
8日上午,福州市组织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视频连线活动,涉及总投资1401亿元。
10月8日拍摄的厦门金龙客车总装车间。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福建省卫健委8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显示,10月7日,福建本土病例0新增。自9月10日以来,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68例,目前住院186例,无死亡病例。
“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零新增不等于零隐患”。在绝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社会生活回归常轨,加快复工复产发展经济,八闽大地将重现往日活力。
“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今年国庆,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推出“古城遗址公园体验周”,古城墙再现雄姿,护城河水波荡漾,再现了“千年古城”的风采。
据史料记载,新登于东吴时期设县,1958年撤县,曾在初唐、晚唐和明中期三度筑城,现存的明代城墙围山而筑,原长2100米,现存1800余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研究员说,古县城城墙如此完整,在浙江省内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长期以来,外地人找不到古城墙,本地人也看不到古城墙。”新登镇党委书记俞一波说,当地居民贴着城墙造房子,久而久之,古城墙就被钢筋水泥湮没了。为此,当地党委政府从2017年开始搬迁住户,显古城墙露护城河。“去年以来,考古专家在我们这里还有了新发现,轰动了全镇老百姓。”
新登古城考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去年启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坤说,此次考古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唐、宋和明清的城墙叠压遗迹,在全国,唐代城门遗址也不多见。
而今,新登古镇正在启动一轮复兴,已被列入浙江省“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新登古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复兴机遇,老百姓都很高兴,也有期待,希望文化能传承下去,产业能兴旺起来。”新登中学退休教师张宝昌年近九旬,是当地文史资料的“活字典”,现在也是古城复兴的文化志愿者。
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浙江省发改委等部门在省内筛选出历史上曾是府治、州治或县治所在,现为建制镇的“千年古城”,从核心风貌塑造、基础设施提升、文化传承培优、重点产业振兴、百姓宜居民生和复兴机制创新等方面,推动古城复兴。这项工作今年已在首批11个试点镇启动。
“这些‘千年古城’有过辉煌,随着当前全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日益重视,古城复兴正当其时。丰富的文化积淀可以成为古城的先发优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师程振波说,古城复兴从保护着手,希望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民生。
“古城复兴,不仅是古镇一域的工作,我们要持之以恒,以镇带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景区化,带动百姓增收。”俞一波介绍说,在古城复兴工作中,新登镇还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市民都希望在节假日找到能相对‘闹中取静’的地方。这批‘千年古城’有可能满足长三角文旅市场的新需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说,古城复兴往往从旅游业着手,而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富民属性,“古城复兴可以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就业者提供新的增收平台。”
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紧邻浙东运河的丰惠镇曾是一座有着1100多年设县史的老县城。今年,丰惠镇也被列入“千年古城”复兴工作的试点镇。镇党委书记徐松杰说,接下来,古镇要打造千年古城、运河重镇和江南名镇三张金名片,推动古镇复兴。
在丰惠镇的老街上,箍桶师傅俞海深的“海深箍桶店”最近接到不少订单,袖珍的成套木艺“圆货”受到顾客的青睐,不少父母选择置办一套给女儿做寓意吉祥的嫁妆。70多岁的老俞说:“现在老街热闹起来了,喜欢老手艺的人也多了。”
“古城复兴涉及风貌整治、历史遗存修缮保护、基础设施提升、宜居城镇建设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俞强说。
当在城里打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不愿或不能留在城里养老时
“大城市打工,小县城养老”被更多打工者接受
阅读提示
在城里务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在何处养老的选择,县城比村里商业发达、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又没有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成为越来越多大龄农民工养老新选择。
56岁的赵月娥最近有些干不动了,早上手机闹铃叫不起床,中午馒头啃一半就能睡着。她在沈阳挨家串户做保洁,到今年11月份,正好满35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像赵月娥一样的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有6854.4万人。“上有老、下有小”,到了不能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年纪,在城里务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都面临或即将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难题:进城养老,还是返乡养老?
适应不了农村,也住不起城市
赵月娥早就计划好了,等干到58岁,就回辽宁朝阳农村老家养老,因为,村里还有82岁的老母亲和64岁的表姐。父亲去世得早,20多岁就进城打工的赵月娥,希望在母亲有生之年再孝顺孝顺。
村里空气好,这几年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村通公路和网络。住宅宽敞,左邻右舍熟悉,在大院养些鸡鸭,种些青菜,也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而在城里生活成本高,赵月娥不愿给女儿添负担。
“8000元一平方米的城郊小房子也能买得起,可买完之后的生活也要考虑。”来自辽宁铁岭农村、今年63岁的陈勇曾在辽宁沈阳铁西区一家农贸市场里卖菜,生活收支账算得“顺溜”,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有时还能给自己零花钱。
老两口辛苦多年,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近50万元存款,每月还能领到新农合保险养老金。而日常生活用度、医疗支出、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让老两口选择回老家。
“谁不想在生活了半辈子的城里养老呢,但是儿子也要养家,硬留在城里,子女负担太重。”陈勇说。
新冠疫情突发时,赵月娥决定提前“退休”,没想到回村的生活更“辛苦”。告别土地30多年的赵月娥基本没干过农活,清理鸡笼里的粪便直不起腰,黄瓜秧浇水过多叶子发黄,维修漏风的窗户花了半个月时间……“比擦窗户抹柜子累多了,自家的事全要自己干,有些事还做不好。”赵月娥说。
而没有手机流量的日子最难熬,母亲睡得又早,赵月娥感到比在城里的日子孤独。今年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她又回到沈阳做起了保洁。
“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新选择
9月25日18时,路灯亮起,音乐响起,小广场上聚集起跳广场舞的阿姨们。65岁的蔡文英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转让了四亩地的土地使用权,在辽宁锦州市沟帮子镇上的高端小区买了一个78平方米的两居室,总共花费27万元。而在医疗上,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在镇里的医院就能治疗和开药,就算有急难重症,距离锦州市区仅70多公里,去城里看病也不算难事。
辽宁沈阳辽中区(原辽中县)诚信房产中介总经理李财有也深有同感。据他介绍,辽中区辖163个行政村,他们的主力客户都是户口在村里的大龄农民工。近几年,随着辽宁省内大城市房价上涨,像蔡文英一样,曾在大城市打工,如今选择在乡镇养老的人逐年增加。镇上商业比村里繁荣,物流也更发达,生活服务设施跟大城市比相差不太多,但是消费水平却差距很大。
“我在镇上的生活,比在城里惬意。”蔡文英表示,平时没事和老人们一起遛弯、打牌,晚上跳广场舞,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互联网快速发展,需要的生活用品都能在网上买到。蔡文英还将自己跳舞的短视频发在了短视频平台上,还经常有粉丝留言评论。她还上网冲浪,浏览新闻资讯,也不怕跟儿子没有共同话题。
“保留户籍,两地养老”成为不少大龄农民工新的养老方式。67岁的李桂芝在每年冬天都会和儿子一家住在南京,天气暖和时,再返回村里居住。她的户籍在辽宁东港老家,村里发展村办集体企业,种植丹东草莓让全村人致了富,不仅年底能拿到3000元的分红,还有大病救助、居家养老等多项服务保障。志愿者每周提供一次上门服务,理发、维修水管、换灯泡……一些老人难办的事,在李桂芝的村里都不是难事。
此外,李财有表示,养老院仍是多数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受“被弃养,才去养老院”“自由惯了,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儿女住在一起才是天伦之乐”等影响,仅有小部分失能、半失能农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
无论何处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
越来越多的大龄农民工面临在哪养老的抉择,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则面临的是如何使人口迁移居住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一味引导高龄农民工进城养老并不一定是良方,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养老,都应有宜居环境。”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王磊表示,对于想要返乡养老的高龄农民工来说,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中,中小城镇尽量保护农村耕地和树木植被,一些社区保留农耕时代的格局,让老人能够很快适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想要留在城市养老的高龄农民工,实施优惠的购房政策、建立慈善基金救助贫困人群、针对老弱病残人群实行集中供养则是更有效的手段。
李财有与多位大龄农民工交谈后发现,对老人来说,良好的物质条件固然是基础,但更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子女对老人的赡养精神、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等。他表示,可以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大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发展,或者将农村发展与工业、旅游业等结合起来,形成地区特色,大龄农民工也会愿意回流。
王磊则认为,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农民工的养老模式也将面临新的选择,如何更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该群体有着更多的收入来源,保障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或许是所有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