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点:东方瑞士、摄影师天堂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点,是一个集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河流、民族风情、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综合景区,被誉为“东方瑞士、摄影师天堂”。近年来,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喀纳斯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成为新疆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喀纳斯景点的核心是喀纳斯湖,这是一个由冰川强烈刨蚀而形成的深水湖,湖面海拔1375米,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时是碧绿,有时是深蓝,有时是银白,令人惊叹。喀纳斯湖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就是湖怪的存在。据说,在湖中生活着一种巨大的鱼类,它们偶尔会露出水面,引起水花和涟漪。这种鱼类被当地图瓦人称为“湖圣”,是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神灵。

    除了美丽的湖泊和河流,喀纳斯景点还有壮观的冰川和雪山。在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内,有三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友谊峰、奎屯峰和友谊峰东峰。它们都超过4000米以上,被永久积雪覆盖,形成了壮观的冰川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友谊峰冰川,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了解游客对喀纳斯景点的感受,我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他们都对喀纳斯景点赞不绝口,表示非常满意和惊喜。以下是他们的部分采访内容: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说:“我第一次来喀纳斯,觉得这里太美了,像一个童话世界。我最喜欢喀纳斯湖,湖水的颜色变化很神奇,有时候还能看到湖怪的影子。我还参加了双湖游船,感受了湖上风光和民族风情。”










    经过全面采访,可以明显观察到,喀纳斯景点不仅拥有令人赞叹的自然美景,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和需求的游客。作为新疆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毫无疑问地值得每一位热爱探险的旅行者前往亲身体验和发掘。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8
  • 河南安阳殷墟:探访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曾是商朝的都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象征。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河南安阳殷墟,探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河南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由宫殿区、宗庙区、贵族墓区、民居区等组成。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商代建筑、器物、铭文等文物,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河南安阳殷墟的主要景点有王宫遗址、妇好墓、甲骨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商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也展示了商代的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的成就。











    本报记者在河南安阳殷墟景区采访了一些游客,他们对河南安阳殷墟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来自北京的李先生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很感兴趣,所以我特地来到了河南安阳殷墟。我觉得这里非常震撼,可以看到商朝的实物和文字,感受到商朝的文明和气息。我觉得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地方。”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我对甲骨文很好奇,所以我来到了甲骨博物馆。我觉得这里非常有趣,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内容的甲骨,还可以亲自体验刻划和拓印甲骨的过程。我觉得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乐趣的地方。”










    据河南安阳殷墟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河南安阳殷墟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和节庆,如春节期间的“迎春祭祖”、“祭祀大典”等活动;清明节期间的“清明扫墓”、“祭奠先祖”等活动;端午节期间的“端午赛龙舟”、“端午包粽子”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中秋赏月”、“中秋吃月饼”等活动;国庆节期间的“国庆升国旗”、“国庆唱国歌”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情怀。

    河南安阳殷墟,是我们探索和珍惜的旅游好去处,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辉煌,也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欢迎朋友一起进入河南安阳殷墟,倾听这座古老文明之城的古老心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8
  • 乡村振兴丨山西夏县瓜农:“日子就像瓜瓤一样甜”

    “今年三茬瓜亩产值达到了1.5万元以上。刨去各种成本,一亩地估计能赚几千元。”处暑过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瓜的收获季进入尾声,瓜农黄春明一算账,他种的21亩西瓜收入颇丰,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黄春明家原来住在山上,家里只有一点山坡地,全靠种粮食养不了家,他和爱人还都要外出打工。“现在种了西瓜,很多瓜农都买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工具车,日子就像瓜瓤一样甜。”他说。







    黄春明在查看瓜秧。(新华社记者许雄摄)


    在夏县,像黄春明一样种瓜的农民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夏县种瓜户超过1000户,年产值超6亿元。

    田红卫是大规模包地种瓜较早的一个,逐渐成长为当地的种瓜带头人。从1991年开始,他就琢磨怎么种西瓜能让日子变“甜”。

    1994年,田红卫包了30多亩地种植西瓜,并在西瓜上贴了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标签:“不熟包赔”,尝试打造品牌。







    夏县的西瓜大棚。(新华社发赵玉祥摄)


    同时,田红卫还开始和农业专家合作,把自己的瓜田变成专家们的试验田。这些专家有的擅长育种,有的研究田间管理,有的专搞土壤改良,时间一长,成果就都出来了。

    在田红卫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西瓜越种越甜,品质越来越好,价钱也水涨船高。最高时,一斤西瓜能卖到2元至3元。他开始将带领更多农民致富的想法落地。

    “我在一片地区培养一个‘片长’,把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他,还不断通过培训更新技术。”田红卫说,自己选“片长”一定会选热心肠的,愿意把技术原原本本传授给种瓜农民。

    西瓜种出来了,要想卖得好,就要培育好口碑。2015年,夏县成立了西瓜种植协会,协会成立后着手整合品牌,将原先多个品牌统一为“夏乐”牌;实施技术管理、包装销售等“十统一”运营管理模式,提高西瓜的品质和一致性。黄春明就是这个协会的成员。

    “只要有原来种田的基础,一培训,就知道怎么种了。我这才是第二年种瓜,收入就已经上来了。”黄春明说。

    为了确保品牌美誉度,西瓜种植协会还从卖过七八年以上西瓜的商贩中,招募了10余名验瓜师,在西瓜进入市场前就对西瓜的品质进行把关。每个西瓜的商标上,还有一个专属的二维码,可以直接溯源到每一户瓜农。

    “现在全国很多大城市的商超里,‘夏乐’品牌的西瓜深得消费者和销售商的认可。”田红卫说。

    2023-08-25
  • 郑州经开区潮河办事处海尔社区特邀郑州歌舞剧院开展进社区”专场演出活动

    本网讯(记者弓盛舟通讯员孙雪姣)


    为进一步丰富辖区企业职工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8月24日,海尔社区特邀郑州歌舞剧院在辖区企业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专场演出活动。






    本次活动在郑州市新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举办。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活动正式开始,现场古曲声、歌声、笑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穿梭于典雅浓厚的传统文化与新潮热切的现代文化之间,更加贴切地融入这场美轮美奂的听觉与视觉享受之中,进一步展现了企业职工在演绎中感受传统文化之妙趣、潮河文明之风采的一片良辰美景。









    “感谢咱们社区提供这个平台,把舞台搬到自家门口,既丰富了我们的闲暇时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真诚与关怀。”职工何女士激动地说。










    下一步,海尔社区将围绕开展“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服务项目,稳步推进企业、群众友好社区建设,并让社区群众在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中,激发家国情怀,走出具有“海尔”特色的品质社区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5
  • 山东济宁水泊梁山:传奇之山的风景与文化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水泊梁山,是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起义的发源地,也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水泊梁山,探寻这座传奇之山的魅力。


    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城东南部,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北宋时期宋江等108位好汉聚义的地方,也是他们替天行道、抗击贪官和外敌的据点。水泊梁山景区内景点多达50余处,主要景点有一关、二关、摩崖石刻、断金亭、号令台、左军寨、右军寨、黑风口、忠义堂、雁台、靖忠庙、聚义湖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现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也展现了梁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本报记者在水泊梁山景区采访了一些游客,他们对水泊梁山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来自北京的李先生说:“我从小就喜欢看《水浒传》,对水泊梁山很向往。这次来到这里,我感觉很震撼,仿佛回到了宋江他们的时代,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我觉得水泊梁山不仅是一个旅游景区,更是一个历史教育基地,可以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我对《水浒传》不太熟悉,但我对水泊梁山的风景很感兴趣。我觉得这里的山水很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我特别喜欢聚义湖,湖面平静,湖边有各种花草树木,还有一些渔船和小桥,很有诗意。我还品尝了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糖醋黄河鲤鱼、奶汤鸡、炸木瓜花等,都很好吃”。


    据水泊梁山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水泊梁山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和节庆,如春节期间的“百花盛开迎新春”、“百姓同乐过大年”等活动;清明节期间的“清明祭英雄”、“清明扫墓”等活动;端午节期间的“端午赛龙舟”、“端午包粽子”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中秋赏月”、“中秋吃月饼”等活动;国庆节期间的“国庆升国旗”、“国庆唱国歌”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情怀。






    水泊梁山,是一座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珍惜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泊梁山,感受这座传奇之山的魅力吧!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4
  • 暑期“游经济”展现新活力

    暑期“游经济”展现新活力

    人民网记者王志军实习生何明岂赵昕桐76

    2023年08月20日08:14|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小字号

    今年夏天,火的不止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李白写下这篇《早发白帝城》的地方——奉节,引得不少人泛舟长江。火的似乎又不止奉节,除热门旅游景点外,很多小众景点也都人流如织。

    作为疫情后的首个暑假,全国旅游市场复苏情况如何?暑期“游经济”呈现怎样的新特点?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进行了采访。

    暑期旅游市场复苏提速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在大中小学生放假最为集中的7—8月,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13.31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0.18%。

    连日来,民航和铁路运输活力十足,运量增幅均达两位数。“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暑运以来,首都机场航班量和旅客量屡创新高。仅8月6日单日的旅客吞吐量超过20万人次,创首都机场2020年2月以来客流新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发布数据显示,7月1日开始至8月15日,全国铁路暑运已累计发送旅客6.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在出境游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7月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指出,随着国际航班的增加,商务旅行、探亲访友、毕业旅行、暑期研学游等出境旅游需求不断释放,出境旅游迎来有序复苏的良好态势。

    “暑假期间,各地音乐节、演唱会、‘村超’等文艺活动点燃了旅游市场热度;家长带孩子或学校组织学生去看博物馆、探险自然、体验非遗等文化活动受到追捧;冲浪、桨板、潜水、骑行、越野等体育旅游受到年轻游客喜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马仪亮表示,暑期旅游市场的复苏提速,有望带动下半年旅游人次和收入齐升。

    暑期旅游产业边界不断延伸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旅游市场热度再创新高。眼下,游客需求在变化,游览方式在升级,消费理念也在同步更新。

    “强观察”栏目注意到,各地积极出招,挖掘文旅特色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促进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同时,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全国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推出夜游线路、夜间演艺、夜间展演等夜间文旅振兴计划。此外,沉浸式项目、深度体验游等各类新产品新业态受到市场关注,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暑期下半场后,除了沉浸式项目,更多细分市场产品受到了关注,同样注重深度体验的民宿、城市漫步(citywalk)等项目也获得了消费者青睐。随着citywalk等新趋势的出现,深度游、舒适游、文化游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游玩新方向,这将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带动文旅、住宿、餐饮、休娱、交通等各类消费业态提质升级。

    作为暑期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学生客群与亲子客群的全面回归是暑期旺季模式回归的重要标志。某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18岁以下、34—43岁这两个群体出游占比最高,两者相加超过五成,其中,儿童占比达到10%。此外,暑期“人生第一张机票”的预订量超过疫情前,新旅客中儿童旅客增长明显,“遛娃”需求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暑期研学游再度火爆,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成为热门的研学“打卡地”。

    临沂是具有丰富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的城市。“连日来,临沂市博物馆迎来近年来客流高峰,暑期参观人数达185190人次。”临沂孔庙负责人纪洲丽表示,“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临沂孔庙为进一步服务公众,提升孔庙配套服务设施,在孔庙大门口东、西两侧沿街房打造“书房+古建+网红打卡地”,以“老建筑里的城市书房”为切入点打造一处城市书房,不断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表示,显然旅游产业的边界在不断延伸,“旅游+”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优化暑期旅游消费环境

    近一段时间以来,旅游业加速进入全面复苏阶段,热门旅游景点更是人山人海,还多次因“人从众”现象登上热搜。旅游业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的同时,其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要求各地优化预约管理,强化弹性供给,推动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对此,各地积极应对高温和旅游高峰的叠加,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体验。根据广州塔最新通报显示:7月1日—8月2日(包括受台风“泰利”影响关闭部分户外项目区域的时段),广州塔日均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需作最大接待量限流。对此,为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游玩舒适度与体验感,广州塔按80%进行日最大接待量限量。景区实行分时段观光(限量、预约、错峰、实名),游客可通过广州塔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提前预订门票,减少现场排队等候时间。

    促进文旅消费是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丰富文旅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还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马仪亮认为,在创新优化暑期旅游消费环境方面,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惠民措施和消费活动,例如航空公司可加大国内和国际航线重点旅游区域的运力投放和新开、加快“空铁联运”网络建设;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可加大为广大暑期出行游客提供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文化演艺演出等。同时,各行各业聚合优质资源,打通产业上下游全链条,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共同推动市场繁荣发展。

    2023-08-21
  • 孙绍骋千里“走边关”再出发

    八月十三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二连浩特口岸考察口岸建设和运行情况。记者马建荃摄


    8月12日至16日,孙绍骋从去年“走边关”的终点包头市满都拉镇再出发,一路向东,深入边境一线,考察强边固防工作和边境地区发展情况。

    连日来,孙绍骋先后来到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科右前旗和阿尔山市,进旅部、下连队、访哨所,实地考察执勤点、边境派出所、边防大队检查站执勤备勤情况,行程1800多公里。

    每到一个边防部队,孙绍骋都与官兵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边境管控情况。每在巡边公路上遇到巡逻官兵,他都主动下车表示慰问,询问他们执勤、训练等情况。孙绍骋说,边防官兵很辛苦,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关心和支持边防部队建设。对大家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解决。

    孙绍骋深入派出所、检查站和护边驿站,看望基层民警和护边员,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仔细询问他们的日常收支和福利待遇落实情况。孙绍骋对大家守土尽责的精神表示赞扬,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履行好护边职责,巩固好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良好局面。

    孙绍骋非常关注边境苏木镇便民服务工作,走进两个党群服务中心和一个派出所的办事大厅,面对面与窗口工作人员交流。他说,办事大厅的服务要本着简单便民、无事不扰的原则来设置,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不需要管的就不要管,防止越俎代庖、徒增基层负担。第二批主题教育即将开展,参学对象要把学思想的成效体现在办好一件件具体的事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上下“一般粗”。要组织开展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利民之举宣传好、阐释透,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孙绍骋十分重视口岸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实地察看了二连浩特公路、铁路口岸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他说,现在我们的口岸既缺一手产品的出口,也没有去做二手产品的买卖,“酒肉穿肠过”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要加强统筹谋划,精准对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落地加工,做大做强本地商贸物流,想方设法向口岸要效益,同时要防止同质化竞争。

    孙绍骋还利用晚上时间随机走进边境苏木卫生室、超市、农户家,了解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

    2023-08-17
  • 天蓝水清地绿 幸福内蒙古的“标配”

    天空湛蓝清新,山川林木葱郁,河湖鱼翔浅底,草原牧歌欢唱……


    今天,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生态越来越好“气质”更优雅、“颜值”更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



    近年来,内蒙古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内蒙古蓝”火了

    这个夏天,呼伦贝尔一位牧民在大草原“野生照相馆”,以蓝天为“幕布”自拍蓝底证件照的视频火遍全网。辽阔的蓝色与生机勃勃的绿色交汇,这份蔚蓝和纯净,再一次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游客慕名而来,来自天津的张惠就是其中之一。在乌拉盖九曲湾景区,她用航拍记录下了乌拉盖河与蓝天白云同框的壮美风景。她说,走过很多地方,“内蒙古蓝”最是让她难忘。

    打卡内蒙古的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新时尚,“内蒙古蓝”已然成为亮眼的名片。

    “内蒙古蓝”,从何而来?

    2022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2.9%,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0.1%,优于国家考核目标0.7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位居前列。

    亮眼的成绩单折射出内蒙古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奋斗历程。

    一直以来,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是内蒙古大气污染的根源。为此内蒙古坚持问题导向,治本攻坚,重点突破,打出治企、减煤、控车、法治“组合拳”,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一个个“污染大户”变身“治污先锋”。着力强化钢铁、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完成钢铁和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5家、工业炉窑治理129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278项,全区5474家企业建立了“一企一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突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坚决啃下“硬骨头”。围绕清洁取暖热源利用、热网建设、用户能效等方面持续发力,2022年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7.5万户,全区旗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已全部淘汰。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轻、重型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监测1.6万辆,中西部6市重型柴油货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系统1.5万台,坚决整治柴油货车尾气超标问题。

    铁腕执法,让环保长出“钢牙利齿”。每月通报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盟市、旗县(市、区)进行预警提示、通报批评,甚至公开约谈,有效地将大气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争取,蓝天白云成为各地“标配”。

    清流润万家

    七月的乌梁素海,湖面银光朗映,波光浩渺,蓝天与碧波交相辉映,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水域面积达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之“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的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可这颗“塞外明珠”也曾蒙尘,之前,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区面积大幅缩减,鱼少了、鸟少了。

    如何让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生辉?2018年,内蒙古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上游防沙治沙、外围植树造林,污水“零”入海,从“治湖泊”到“治流域”,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到“多要素”生态修复,乌梁素海迎来“新生”——

    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目前,湖区有鱼类20余种,鸟类260多种,疣鼻天鹅由原来的200多只达到上千只,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区的芦苇打碎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销量非常好。”渔民出身的何爱英3年前开始从事特色种植业,如今木耳种植红红火火,已经发展到4个大棚,年收入可观。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科学谋划、系统治理,全区1.6万余名河长、湖长“上岗”,河湖健康有了守护人。

    2022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6.9%,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2.5%,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优于国家考核目标3.5个百分点;地下水考核点位Ⅰ~Ⅳ类水质比例73.5%,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返璞归真,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夏秋交替的包头市昆都仑河畔,鱼翔浅底,杨柳拂岸,引来无数候鸟和市民驻足。在不远处,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队的几名工作人员正沿着河岸线,按照管理平台手机端的APP地图指引排查着入河排污口。这是内蒙古深入做好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日常一幕。

    黄河安澜天下平。2022年以来,围绕“什么口、谁在排、排什么、污不污、排多少、排向哪”等具体环节,内蒙古对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做到全面查实查清。同时,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统筹实施工业污水达标整治、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行动,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202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5.0%、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黄河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在Ⅱ类水平。

    久久为功换来碧水清波,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绚丽画卷在北疆大地徐徐铺展。

    碧野美如画

    8月中旬,内蒙古陆续迎来丰收季。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王岩正在跟伙伴们一起调查桔梗、北沙参的生长情况。这是他们团队今年启动的新项目——中蒙药材专用肥料研发项目。

    “赤峰市药材种植面积48万亩,但因土壤贫瘠、品种混杂退化等原因,不少农民种植达不到药用效果。我们团队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施肥,不仅实现药材提质增效,还能达到减肥减药、保护土壤的目标。”项目负责人王岩说。

    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目标大幅提升,内蒙古一些地方农业用地土壤质量下降、退化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及地膜的高投入使用、粗放使用,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危害指数也在增加,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水土,关乎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然而,土壤污染不像雾霾、污水那样显而易见。内蒙古把净土保卫战的重点放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除了引入科技团队,增强科技攻关,在减用化肥农药上下功夫,还在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上努力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

    “人家都说我家不像养猪的,因为没臭味儿。前几年,村里谁家养猪用鼻子就能闻出来,熏得人都不敢靠近。现在好了,院里没味儿,地里也有了农家肥,收入大幅增加。”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草原村村民杨玺贵乐呵呵地说。

    别看杨玺贵养着300多头母猪,院里干干净净,前几年粪污乱排乱放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一切,得益于2019年达拉特旗实施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杨玺贵建了化粪池、氧化塘、堆粪场等污染防治设施,还承包了200亩耕地用于粪污还田利用,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变废为宝,打造“净”地。这样干净卫生的养殖户,在内蒙古比比皆是。

    为了净土更净,今年,内蒙古下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10.5万亩、严格管控任务1.29万亩,对全区设计规模1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灌溉水质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扎实开展水质监测。同时,持续深化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分解下达2023年度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任务400个,已完成258个。

    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就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内蒙古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制度体系,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记者帅政霍晓庆)

    2023-08-16
  • 【美丽山西】场圃园一体化 激活国有林活力

    原标题:【美丽山西】场圃园一体化激活国有林活力

    初秋时节,连绵太行,草木繁茂,绿意盎然。

    多年来,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秉承“良种为本、壮苗为基、造林为要、抚育为重、管护为先、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以“一场一特色,一沟一模式,一山一景观,场圃园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全过程精细化实施森林经营,全系统精准化提升森林质量,全方位激活国有林活力,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机制提内涵,加快国有林区现代化建设

    和顺县中东部的坪松林场,草木葱茏,生机勃勃。沿抚育剩余物铺成的步道拾级而上,脚下的玉簪、金鸡菊娇艳欲滴,两旁的月季、马鞭草迎风轻舞,远处的糖槭、元宝枫翠绿挺拔。山坡上金叶榆勾勒出的金色“山”字,与山脚下苗圃里繁茂的林草良种一同,向每个游人讲述着新时代国有林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奋斗历程。

    “美吧!林场改革后,我们以园林化建设、景观化体现为目标,在这里种植了142种植物,其中乔木51种,灌木43种,草本48种,栽植了18种水果,栽培了黑木耳、绿色蔬菜,修建了绿色长廊、康养步道、休闲小驿站,把这片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荒地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瓜果飘香的太行植物园。周边居民都把这里作为休闲首选地。”坪松林场场长柳永国说。

    国有林是我省生态空间的“镇宅之宝”,散发着深绿色“珠光宝气”。国有林场则占据着我省重要的“生态带”和“生态位”,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滞洪水、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潜在生态势能。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太行林局因地制宜,融入现代理念加强推进生态林场、科技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建设,探索激发国有林在自然科研、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方面潜力。

    “为加快推进林场建设现代化水平,我们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内部探索建设发展新路径,按照‘标准化建场、科学化建圃、景观化建园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全局系统规划了12个‘场、圃、园一体化’建设方案,为国有林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确保国有林资源丰富多样、储林储碳储能持续攀升,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太行林局局长祁志强介绍。

    夯基础提质效,推动国有林区特色化发展

    每个林场都自带“生态势能”,可以带动整个生态空间释放生态潜能。如何让每个林场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成为生态多样保护、生态旅游休憩、生态康养体验、生态产品服务、试验研究示范、自然科普教育、储林储碳储能的“深绿角色”?这些,太行林局探索以“一区一带四流域十二条精品生态建设线”布局高质量发展,打造点、线、网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

    良种是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太行林局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布设样线140条(轨迹3条),进一步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同时,擦亮国家级槭树种质资源库、国家油松母树林基地两个“国字号”名片,认定11个省级良种,提升了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和种质资源库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在景尚林场推进的国家级槭树种质资源库,将槭树林木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并以收集典型区域的种质资源为基础进行完善和扩建。目前,景尚林场已对我国北方地区的7个省份进行种质资源调查43处,收集保存槭树林木种质资源309份,建起占地33.4公顷的种质资源库保存区。

    “我们在苌池中心林场、西烟林场、木口林场打造高质量造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优质工程区,建设场—站—工程区精品廊道,突出绿色文化,展现生态成效。”太行林局副局长杜世明介绍。

    太行山属干旱土石山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太行林局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选定根系发达的辽东栎等乡土树种培育,重点在漳河、潇河、沟河堤坝等水系两侧,科学种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其中,2020年—2022年在浊漳河流域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2022年在潇河流域“松塔”水库完成人工造林2300亩,完成海眼寺湿地公园等小微湿地综合治理工程,林区水土流失逐年减轻,降雨量增多,呈现出“绿了荒山头,干沟清水流”的势头。

    随着近年来造林绿化步伐加快,能上图的林地越来越少,为此,太行林局抓好全局252个抚育监测样地的动态监测,实施辽东栎栽植对比试验等,用详实准确的数据,调整优化辖区苗木结构,以多功能近自然经营理念,扎实加强抚育经营,总结出4种经营类型、8个经营模式,重点开展了低质低效林改培、退化林修复试点,实现了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综合经营向精准经营的双转变。

    强经营增效益,形成国有林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太行林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长制为抓手,以林草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探索可持续高效益森林经营新模式,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举措,实现了“水库”增容、“钱库”增收、“粮库”增产、“碳库”增效,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更广、效益更高。

    在工作推进中,太行林局注重扩内涵提质增效,立足“项目扶持、项目推广、项目落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强与山西农大、省林科院、山西林职院等单位合作交流,先后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3个、省级科研项目4个、林局自主科研课题18个。深挖林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等政策,因地制宜探索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种养模式,打造“树粮经济”。充分发挥全局12个有林单位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国有林场“1+N”示范带动发展新格局。

    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我省国有林场目前产业多集中在种苗这一与造林关联度极高的产业上。国土空间基本实现绿化后该如何?我省开始推进森林康养,重点支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建设成效,引导国有林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禅堂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山高林密,奇松怪石,空气清新,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天然森林植被,优越的森林资源夯实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础。

    “禅堂寺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周围的山都绿起来了,在这里不仅能放松娱乐,还能学到很多大自然的知识。”和顺县义兴镇紫罗村村民乔小元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来到禅堂寺森林氧吧支帐篷、荡秋千、睡吊床,感受生态之美,体验休闲之乐。

    “禅堂寺森林康养基地是我省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在建设中,林局坚持统筹推进,从低到高、由水到滩、由滩到岸、由岸到森林,形成完整生态循环圈;针对湿地保护和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做到水里有水草、滩上有蒲草、岸边有树木,展现林水和谐、林草融合的景观。”禅堂寺林场场长王青山说。

    森林康养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增收路径。今年,太行林局“国字号”再添新成员,海眼寺林场走马槽、石源林场两河口跻身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森林康养旅游融合更富特色。

    同时,依托近郊优势,太行林局将东山实验林场建设为集生产、教学、科研、中小学生自然教育研学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以保护华北豹旗舰物种为主题,把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集保护、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宣传教育基地。

    2023-08-11
  • 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新华社南宁8月11日电(记者郭轶凡赵欢吴思思)“龙眼熟了,快尝尝。”86岁的罗玉兰随手摘下几颗自家院里树上的龙眼递给记者,这棵树已经走过了550载春秋,如今仍枝叶繁茂、挂满果实。

    这棵古树是广西柳州市城中区环江村雷村屯132棵龙眼古树之一,在这里,古树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多年前有人出价几十万买罗奶奶家这棵树,她不肯,家里还特意为这棵树修了围墙”,环江村村干部黄萍说,古树承载着乡愁,见证着村子的变迁,被家家户户珍视。



    罗玉兰在观察自家的龙眼古树(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欢摄

    然而,虽然村民保护古树的意识较强,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护知识,环江村古树群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弱,有的枝叶稀疏、不再结果,有的遭受病虫害、树干出现空洞腐朽等。

    柳州市城中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何震中介绍,为了保护古树群,柳州市林业和园林部门采取修筑保护树池围堰、加固支撑、治理病虫害、清理树底过多的覆土、修剪枯枝、改良土壤、施肥复壮等措施,改善古树的立地环境。现如今,古树群已逐渐恢复长势。



    柳州市柳侯公园的工作人员对古树开展施肥复壮工作(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欢摄

    “原来罗奶奶家这棵古树被一圈水泥地面围绕,不利于古树生长,我们改成了透气砖,还加了排水管道。”何震中说,他们为古树建立了“一树一档”的信息档案,并制作悬挂古树名木保护铭牌,“铭牌上有我们的电话,村民发现古树有问题随时可以联系工作人员来查看。”

    如今,广西多地实践着“为树让路”的理念,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外的文惠路中央,就立着一棵130多岁的苹婆树。



    柳州市文惠路中央的苹婆古树(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欢摄

    “原本苹婆树在公园内,伴随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需求,柳侯公园大门向内挪动,苹婆树的处置成了难题。”柳侯公园管理处园容绿化科科员唐琳介绍,经过反复论证后,当地因地制宜建起一个高出道路路面1.2米、两头窄中间宽的“扁舟型”树池,将古树就地保护起来。

    记者看到,树池修建在马路中央,顺着行路方向将文惠路一分为二,两根混凝土树体支撑着苹婆古树的枝干,车辆在古树两边顺畅行驶。

    在南宁市长虹路,一棵400多岁的扁桃树屹立在道路中间,施工时为了保护扁桃树的根系,建设方不惜改变施工方案,将扁桃树留在路中间。



    游客在柳州市环江村内骑行(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欢摄

    近年来,广西林业部门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底,广西在册登记古树名木共15万余株,其中名木135株,全部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保护范围,还针对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古树代表着记忆与乡愁,也为不少村镇带来了发展机遇。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一棵1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达150万人。环江村的龙眼古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村里不少人建起了民宿、农家乐,附近村镇看到我们村子发展得这么好,也来学习古树保护经验。”黄萍说。

    2023-08-11
  • 重庆团结村站:从田间荒野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团结村中心站。何超摄

    盛夏时节,重庆市沙坪坝区团结村中心站内,印有“中欧班列”字样的集装箱堆积如山,橙色龙门吊起降不停,转运卡车来往穿梭……随着汽笛声响起,一列列国际班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远方,联通世界。

    此番繁华有序的景象,很难让人想象修建之初,这里仅仅是一个坐落于田间荒野的小站——站点被田地围拢,员工不多,货运集装箱业务“经验不足”。

    直到2011年,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在此始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曾经的小站已经发展成为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国际物流枢纽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出国门。

    通道更畅达——

    多措并举提高班列运输效率




    7月18日,一列国际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出。人民网记者刘祎摄

    7月18日,一列装载汽车零部件的班列缓缓驶出站台,3天后到达新疆霍尔果斯出境,目的地是俄罗斯。

    “刚刚出发的这辆列车便是中欧班列。随着国际物流通道越来越畅通,如今班列的到发频次也越来越快。”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工作人员戴洁告诉人民网记者。

    戴洁表示,不只中欧班列,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还开通了渝甬沿江铁海联运班列等多个国际班列。2017年,“渝黔桂新”铁海联运常态化运行班列在这里首发,拉开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序幕。

    据悉,为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效率,团结村站专门开辟绿色通道,为去程班列提供优先订仓、优先进场作业、优先制票装车、优先挂运等服务,为回程班列提供优先送车、优先办理预约、优先转运、优先提箱等保障。

    “截至今年6月,重庆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去程班列累计开行2084列,回程班列累计开行3081列。”戴洁说,“这些不断上涨的数据就是我们工作成效的真实展现。能亲身参与‘一带一路’包括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我感到既幸运又自豪。”

    通关更快捷——

    助力通道跑出外贸“加速度”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郭晋摄

    今年5月21日,全国首趟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铁路快通”出境班列顺利从团结村中心站发出。5月31日,该模式被成功复制到陆海新通道中越班列(重庆-安员)。

    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副关长张媛媛介绍,2023年上半年,渝州海关共监管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货运量13.68万吨,货值3.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42%、7.86%。

    张媛媛表示,在口岸通关方面,渝州海关深化“自动运抵”应用,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查验预约功能,将海关作业指令嵌入港口作业系统,依托科技应用,大大提高查验效率,助力大通道跑出外贸“加速度”。

    凭借稳定高效的物流优势,国际班列运送货物已由开行初期的笔记本电脑、手机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穿戴等新兴产业。这些产品采用通关一体化模式,向海关完成出口申报后,就可通过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运往国外。

    张媛媛说:“下一步,渝州海关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畅通物流、服务产业、强化协同、建设智慧海关等方面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更好地促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更多元——

    积极推动“大通道”开放融合发展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鸟瞰图。何昆摄

    “今年上半年,依托相关主体的携手共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开行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567列,运输箱量2.83万标箱,涉及货值40亿元。园区内布局的产业也更多元。”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超告诉人民网记者。

    韩超表示,随着国际班列开行数量不断增加,园区围绕“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为中国和全球商品“带货”,已建成面积近2平方公里的口岸保税功能区。

    “目前园区内建成了整车贸易、医药进口、肉类、国际铁路运邮4个功能口岸。”韩超介绍,园区整车进口累计超过3万辆,整车贸易产业进入“双赛道”,从以进口为主变为进出并重。此外,药品口岸已进出口数十个品种,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吸附能力持续增强。

    “未来几年,园区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系统重塑开放引领新优势,高质量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做大口岸经济,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韩超说。

    2023-08-10
  • 江西龙虎山:特色活动助推夜经济快速发展

    避暑好去处,清凉仲夏夜。近日,江西龙虎山上清悦溪谷正式开园,开展了露营、夜市、戏水、音乐节、烟花秀、打铁花等活动,为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清凉,助推景区夜经济快速发展。

    黄昏时分,灯光渐起,此时的悦溪谷热闹非凡,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泸溪河中嬉戏,一旁的夜市也慢慢热闹了起来,遍布街道的商贩,熙熙攘攘的人群,尽显人间烟火气。“我们带着孩子从市区自驾过来玩水,夜晚还能在清凉中享受烟花、打铁花和音乐节,非常值。”鹰潭市民彭先生说。

    今年以来,龙虎山景区致力于打造特色夜经济,加快形成“夜游、夜吃、夜娱、夜演、夜购、夜宿”等多元消费形态,助力释放夜消费潜能,充分展示龙虎山的“年轻态”。

    2023-08-10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