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㉞】 内蒙古“林长制”带来“林长治” 精准护绿 稳步增绿 有效用绿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㉞】


    天刚微亮,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李德生便换上工装、带上工具,驱车往山里赶。


    “每天我都要到林子里转一遍。”这片林,李德生了如指掌,他翻开巡山日志:“你看,这里面我都记着呢:哪里的树倒了、哪里的树发生了病虫害、哪里有乱倒的垃圾……”作为林长,李德生管护的这片林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职责包括:森林资源管理、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


    “过去山上光秃秃的,一下雨山洪就冲进院子。现在树多了,山洪发生概率越来越小!”和记者说着话,李德生巡林的脚步也没有停:“这些变化发生,与大家爱护森林意识增强有关,看见谁砍树杈子,村民都不答应,一个电话就打到我这来了。而森林意识增强,背后的推手是‘林长制’。”


    “山有头,林有主,有了问题找‘林长’!”如今,这不仅是很多老百姓的口头语,更成为内蒙古各地森林草原保护发展的共识。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然而,过去,这里的林草资源管理一直面临着林草部门“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的困局,缺少基层一线林草建设保护力量,造成林草系统功能严重弱化,保护和发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破局从2021年6月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全域覆盖的“双林长”工作机制: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担任总林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等9位省级领导担任副总林长,划定9个责任片区,全区共设立林长30895人,贯通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林长体系。在嘎查村级,设立了林长、护林员和草管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制。


    自治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机制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从林草部门唱“独角戏”,转变为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合唱”。


    “林长制管用!”内蒙古自治区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宿胜华将其概括为——精准护绿、稳步增绿、有效用绿。


    网格化、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林草资源巡护的精准性。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茂营乡,专职护林员郑玉宇和同事们正在巡山。郑玉宇拿着手机介绍:“每个护林员负责一片网格林区的巡护,一旦有问题,只需打开App,就能一键上报给林长。”


    乌兰察布市今年选配护林员12514名,实现了平均每0.49万亩林草地至少有1名护林员(草管员)巡护。“前端有人巡,后台有人盯,事件有人查。2022年以来,全市生态护林员巡护里程80余万公里、巡护率100%。”乌兰察布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林长办主任蔡桂芳表示。


    林长制激发了党员群众遍植青绿的积极性。


    “年年栽树不见树,明年原地再栽树。”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唐占江回忆,以前面对这种困境,一度愁得直挠头皮。


    如今,八一村在“林长制”基础上,还探索出一套“本村经验”——通过构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上下贯通、横向覆盖的体系,形成了“百姓巡林、党员监督”的网格化管理格局,逐渐形成“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的管护模式。看着无人管护路段的树木,唐占江动员党员带头认领养护。短短几年,“树树有了新主人”,全村栽植了9400多棵树,还引进新经济林品种,增加农户绿色收入。


    树多了,草绿了,林长制给内蒙古带来新的红利——探索用绿,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目前,全盟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73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家。”兴安盟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耿天良说,“盟里发布了内蒙古首份盟市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成果。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我们与一家企业签订了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生态碳汇之旅!”


    “林长制推动了‘林长治’!”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林长办副主任铁牛感慨,林长制实施两年来,自治区完成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分别为912万亩、3382.8万亩、1280.3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国土绿化实现由规模化向精细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转变。


    (本报记者高平王潇)

    2023-06-19
  • 内蒙古各部门各单位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生机勃勃的夏日,正是踔厉奋发的时节。连日来,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感召力、战略引领力、实践推动力,为我们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6月9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党组书记、局长吴振清表示,市场监管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千方百计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环境,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担当作为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今年以来,全区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利企便民,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1—5月份,全区新设经营主体18.58万户,同比增长10.9%,平均每天新增经营主体1238户。


    当前,全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关键,发挥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支撑,更好挖掘优势潜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抓好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领域安全监管,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委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和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自治区干部大会精神。强调全委党员干部要按照主题教育总要求,抓实以学正风,强力推动盘活“半拉子”工程,力争年底前将纳入台账的未盘活项目全部盘活。要大兴务实之风,重点围绕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能耗总量和强度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养成俭朴之风,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力克“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切实把作风问题作为主题教育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自治区总工会


    自治区总工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强调,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以“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实践为抓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聚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作风建设深化年”“旗县级工会加强年”和蹲点工作,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


    自治区体育局


    自治区体育局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2023年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分析、论证、比较我区体育事业现状,正确处理好“定量”和“定性”、“近期”和“远期”的关系,深入思考机制、布局、基础、保障等10个方面的工作思路,以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为切入点,持续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强区建设。


    自治区红十字会


    自治区红十字会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会议指出全会上下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增强推进红十字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主题教育成效为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以高水平党建工作引领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真抓实干破解事业发展难题,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火热实践中书写亮丽答卷。

    2023-06-19
  • 用久久为功换生生不息 内蒙古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主战场,长期以来,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极大地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坚持工程带动,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之路。坚持保护优先,对于暂时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依法实施封禁保护;对沙化退化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依规常态化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沙区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好沙区生态环境。


    同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内蒙古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培育选育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大力推广坐水栽植、容器苗等系列抗旱适用技术,总结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产业治沙等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坚持治沙惠民,依托自治区资源禀赋,全区已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济林、林木种苗、药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等产业为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生活双赢。


    久久为功换来生生不息,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连续四个监测期持续“双减少”,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程度实现连续四个监测期持续“双减轻”。沙化土地植被盖度稳步提高,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改善加速”,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稳中向好”。


    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为内蒙古防沙治沙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内蒙古全力以赴积极行动,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持续发力。(记者霍晓庆)

    2023-06-19
  • “十四冬”组委会召开全体会议 高志丹王莉霞出席并讲话

    6月14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在呼伦贝尔召开全体会议,推进部署筹办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高志丹,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会议并讲话。


    高志丹对内蒙古筹办“十四冬”的前期工作表示肯定。他说,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借鉴冬奥经验,结合内蒙古地域和民族特色,把赛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树牢底线思维,确保重大活动、场地设施、比赛训练、赛会服务安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这项重大政治任务。组委会要切实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整体谋划,狠抓工作落实,严明纪律规矩,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各项筹办工作按计划高效推进。


    王莉霞说,举办“十四冬”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把办好赛事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办好“两件大事”的具体实践,坚持绿色简约、开放共享、安全有序、多彩出彩,举全区之力把“十四冬”办成一流、办出特色、办得圆满。要以实干精神、严实要求,盯节点、盯进度,盯问题、盯效果,盯统筹、盯衔接,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按期保质交卷交账。


    在呼伦贝尔期间,王莉霞考察了当地夜经济发展情况,并检查“十四冬”相关场馆建设。


    自治区副主席么永波出席会议。(记者章奎)

    2023-06-16
  • 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孙绍骋李屹讲话 王莉霞出席

    6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出席并讲话。


    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领导艾丽华、白清元、孙俊青出席。





    6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建荃摄


    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对自治区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区文艺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孙绍骋说,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抓手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埋头耕耘,积极创新,努力把北疆文艺事业推向前进。


    孙绍骋对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用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期望传递到草原最深处,激励全区上下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祖国北疆大地的最强音。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努力创作更多充满生活气息、饱含营养价值的优秀作品。三是躬身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以优秀文艺作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以赤诚之心和满腔热情为内蒙古鼓与呼,当好展示内蒙古形象的先锋队排头兵。五是拿出勇攀文艺高峰的雄心壮志,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把北疆文艺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孙绍骋说,文联是文艺工作者之家,要把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地凝聚起来,强化服务意识,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完善激励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李屹指出,近年来,内蒙古文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团结凝聚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创作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重要贡献。他希望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持自信自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正道,潜心创作、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内蒙古文艺新的贡献。


    李敬泽希望内蒙古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强化思想引领,以思想之力凝聚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伟力,站稳人民立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内蒙古作协要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努力造就一批全国性有影响的内蒙古作家领军人物,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内蒙古文学人才队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晓冬)

    2023-06-16
  •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沈水浩荡文韵新——解码古城沈阳的文化自信样本

    沈水之阳,文脉悠长。


    广袤黑土地,滔滔辽河水,哺育了沈阳这座雄浑硬朗的英雄城市,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


    翻开沈阳的城市历史,三条文化脉络清晰展现——


    72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2300多年建城史,“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历史底蕴如此深厚;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鲜红底色分外闪耀;


    灿若群星的劳动模范,扬眉吐气的大国重器,新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工业文明何其荣光。


    这一切,沉淀在沈阳城市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沈阳人。





    2023年6月5日拍摄的沈阳城市夜色。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文脉悠长:孕育城市气质


    沈阳城北,新乐遗址博物馆。


    初夏的周末,孩子们来到这座7200多年前的人类遗址,在“考古”中“寻根”。


    这座发掘于50年前的人类遗址,将沈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7200多年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从有人类活动史到建城,从沈州、盛京、奉天到沈阳……沧桑变迁,深深镌刻在城市的文化记忆中。


    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沈阳的厚重历史。


    始建于1625年的沈阳故宫,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文溯阁曾收藏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一直以来,这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登临凤凰楼,举目远眺,沈阳半城尽收眼底,“于今试上高楼望,辽水依然襟带间”——乾隆当年的登楼感受,真实重现。


    “沈阳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宫阙亭台,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延续着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记忆,彰显着城市文化实力。”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初国卿说。


    在千载文脉的涵养下,沈阳孕育出厚重、自信、大气、创新的城市气质。


    这些年,沈阳着力提炼楼体历史文化元素,保护性修缮历史风貌建筑,催生丰富业态: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沈阳中街改造升级后,古色古香的商家门额牌匾与巨型3D立体大屏幕交相辉映,网红小吃与老字号风味同场竞逐、各美其美,城市活力扑面而来;有着同样悠久年头的沈阳老北市,抛圈杂耍、拉洋片、吹糖人、卖大碗茶等民俗场景被真实还原,历史遗存绽放新彩……





    沈阳故宫大政殿。(沈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阳歌舞团将辽博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搬上舞台,让画中仕女跃出千年画卷;星罗棋布的城市书房,以独特品位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流连其中;沈阳故宫外,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里,凤凰楼造型的冰淇淋雪糕备受青睐,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有效传播了历史和文化……


    英雄热血:凝成城市品格


    苍松翠柏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庄严。


    这里长眠着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志愿军烈士。英雄的骨血与大地融为一体,凝结成这座城市鲜明的城市品格。


    烈士陵园里,四季鲜花不断。“缅怀英烈,是这座城市70多年不变的传统。”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


    2014年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迎回祖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一次烈士“回家”,都牵动着沈阳市民的心。从机场到陵园,数以万计的沈阳市民自发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烈士英灵,表达哀思与崇敬。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


    当年,近4万辆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车皮在这里编组、中转开赴战场;7400多名当地热血青年踊跃参军,跨江而去;无数工程技术人员冒着敌机的轰炸修复桥梁、保障运输线……“沈阳举全市之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沈阳市档案馆原馆长荆绍福说。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无数革命先辈在沈阳留下不朽印记,红色血脉根植在这座城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说。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点燃沈阳工人运动之火。


    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全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吹响了武装抗日救亡图存的号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沈阳爱国人士冒死搜集证据,将日本侵略罪行昭告天下;中国共产党接连派出大批骨干奔赴东北,在白山黑土间坚持武装抗日,长达14年……


    从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鸣警撞钟活动,到寻访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亲历者;从重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址,到修复国难记忆坐标“北大营”……近年来,沈阳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并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讲好红色故事,为英雄精神、红色基因注入新鲜血液、融入时代特质。


    涵养英雄气,薪火传精神。


    沈阳是雷锋工作、学习过的城市,他曾在这里度过300多天,雷锋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沈阳城市精神中。


    今年2月28日,辽宁芭蕾舞团创排的以雷锋为主题的芭蕾舞蹈组诗《榜样》在辽宁大剧院上演,演绎了令许多学生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以“雷锋”为名的沈阳出租车队连续10年义务为高考生提供应急保障服务;城市里建起了雷锋书店、雷锋公园、雷锋银行,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红红火火……


    “在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弘扬传承中,沈阳汲取了巨大的奋进力量。”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振明说。





    2023年6月6日,一辆高铁列车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旁经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劳模精神:铸造振兴气魄


    沈阳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


    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巨大的冲天炉悬在半空,令人震撼。阳光越过馆内窗框,洒在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上……


    在原沈阳铸造厂旧址建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浓缩了沈阳百年工业历程,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文化。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在贡献新中国工业史诸多‘第一’的过程中,沈阳形成了担当、奉献、报国的工业文化特质。”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说。


    1948年11月2日,刚刚解放的沈阳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铁西区工人喊出“让工厂冒起烟来”的激昂口号,不分昼夜开足马力工作,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将生产的大批工业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运往前线,支援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


    一部《铁西区志》,一阕英雄壮歌——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沈阳铁西区46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7年,铁西区生产的普通车床、凿岩机、滑翔机、橡胶船、25吨塔吊起重机等一系列装备产品,均占全国份额100%。


    赵国有、马恒昌、尉凤英……一大批劳模闻名全国,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和劳模文化,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这种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012年11月25日,在看着亲手打造的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后,51岁的沈飞集团公司掌舵人罗阳,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把生命写在了祖国的海天之间。


    从航母舰载机批量列装到“蛟龙”号深潜,再到15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投产……从解决一个个从无到有,到实现一个个从有到强,新时代的沈阳,仍在不断地贡献“第一”、创造神奇。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那些曾经为新中国工业作出贡献的厂区厂房、机器部件,沈阳人视为城市珍贵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表情”,倍加珍惜。





    市民在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参观画展。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沈阳红梅味精厂曾是国内味精生产龙头企业,遗留的工业厂房被修旧如旧,“复活”为文创园,成为众多年轻人创业之地。


    “那时火车拉来的是原料,拉走的是成品味精。如今,旧火车成了网红餐厅,旧厂区建起了味觉博物馆。”沈阳红梅文创园总经理孙明君说。


    当年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今天是1905文化创意园;当年的沈阳东贸库,今天是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当年的沈阳砂布厂,今天是铁锚文创园……沈阳将历史留下的一批工业遗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赋予了新的生命。


    “拍摄一张建筑照片、画出城市一角美景、唱出一段城市历史……这些年,我们以‘城市相册、城市画册、城市歌曲’作切入点,为更好传承城市文脉开辟了崭新视角。”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介绍。


    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岳阳说,沈阳正加速拓展“文化+”维度,增强文化赋能效应,放大文化、旅游融合渗透功能。以新业态、新创意引领文旅融合,以人文经济新实践为振兴发展凝聚内在动力。


    文化大河永流淌,沃土含英蕴华章。

    2023-06-15
  •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文润山城气自华——解码山城重庆的文化自信样本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在重庆巴蜀小学,唱着这首童谣做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前活动之一。学校不远处是保存至今的明代城门通远门和城墙,孩子们的歌声萦绕门墙,连接古今。


    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人文荟萃、底蕴厚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建城3000余年,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等。





    从南山上的重庆南岸区黄桷垭老街俯瞰的山下的重庆城区。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守护历史文脉,建设古风新韵交融的城市;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城市气质;弘扬开放精神,打造汇聚全球资源的内陆开放高地。


    古风新韵:成就独特魅力


    清晨,山城巷,67岁的市民周英碧吃过一碗面,在家门前的巷道里摆上两张桌子。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退休后开了家“周姐小吃店”,卖冰粉、凉虾、小面、酸辣粉等小吃,向来巷子拍照“打卡”的游客讲这里的故事。


    山城巷面江临崖而建,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临江的石梯步道一边是壮观的长江大桥、高耸的楼宇大厦,一派现代气象;另一边则是传统吊脚楼民居、百年宅邸老建筑,以及“摆龙门阵”的老街坊、吃着火锅看川剧变脸的游客,留住过往时光。





    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重庆中心城区,遗存着大量明清、近代以来老建筑、老街区。重庆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予以保护修缮,提升功能。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这一座座老建筑、一段段石板路、一棵棵黄葛树,仿佛一扇扇历史的记忆之门。


    对于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重庆人特别珍爱。


    从事石窟文物修复近30年的陈卉丽,正带领文物修复团队,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的顶部进行加固。


    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兴盛于南宋,现存造像5万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奋斗,守护这份遗产。2015年6月,历时近8年的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800多岁的千手观音造像涅槃重生。


    “当看到修复好的千手观音造像金光再现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有了回报。”陈卉丽说。


    重庆奉节有“诗城”美誉,我们从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背后知道了它,更从诗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中感受着它——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篇。


    78岁的本地居民赵贵林对三峡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自费修建了诗城博物馆。馆内展出他多年收集的汉代瓦当、老城历代古砖、明清石雕,以及国内外艺术家在奉节留下的摄影、书画作品等等。“这些东西,真实地记录着我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赵贵林说,他们目前正在研究整理清末民国时期奉节知名文人张朝墉的诗歌。“张朝墉是在三峡地区作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我们已经收集了1700多首。”


    古风与新韵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守望相拥,成就重庆魅力。


    红岩精神:塑造山城气质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孩子剧团”在重庆唱响《黄河大合唱》。这歌声唱出民族精神、气魄和力量,激发了广大同胞同仇敌忾抗战图存的决心。


    1942年4月,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剧院上演,公演17天,场场爆满。剧中屈原独白《雷电颂》传诵一时,重庆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有人朗诵台词:“爆炸啊,你从云头滚下来吧!”


    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徐悲鸿、冰心……抗战时期,一大批文化名人辗转来到山城,并创作出大量名作名篇。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一个城市承载了如此多的大家,他们用满腔愤怒与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文化运动在重庆蓬勃发展,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必胜的信心。


    “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最多的城市,涵盖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旧居等。现存395处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周勇说,这些抗战遗址是重庆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门前,一张拍摄于1940年的照片总是令游客驻足细看。讲解员告诉游客,照片中的重庆刚刚经历了日军数小时的密集大轰炸,一颗炸弹就落在办事处前不远处。“空袭警报解除后,周恩来站在被震坏的楼前鼓励大家,他告诉大家,日寇企图用轰炸来摧毁我们的抗战意志、迫使我们屈服投降,这是办不到的。”讲解员说,当时他特意让办事处工作人员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重庆,书写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救亡图存的壮烈,也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身的浩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掩映中显得庄严肃穆,前来祭奠、献花的市民和游人常年不断。相距不远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旧址,见证了革命志士进行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





    2021年5月1日,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景区,一名游客为烈士献花。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朱军说,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红岩精神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具辨识度的重庆人文精神标识,“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就是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就是传承红岩精神的代表。


    1997年,毛相林带头签下“生死状”,誓言“路不通,不罢休”,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公路。“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毛相林以“愚公移山”之志,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2022年8月,在肆虐的重庆山火面前,专业救援队伍、普通市民志愿者等众志成城,勇战火魔。无数的凡人微光聚拢成灿烂星河,展示出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








    2021年1月7日,毛相林在下庄村采摘柑橘。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爱国情怀、红岩精神,深深浸透山城土地,滋养山城英雄,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大动能。


    “朝天”之志:打造开放高地


    长江南岸南滨路,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群组成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见证着重庆近代开埠历史。


    重庆,曾是长江上游最早开埠通商的港口之一。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曾是老重庆17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朝天门码头,商贾云集,是过去乘船出川的要道。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重庆朝天门在夜幕下灯火璀璨。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早在1889年,以开采煤矿发家的重庆奉节人邓徽绩远渡日本经商,与人合办了一家名叫森昌泰的火柴厂,两年后,他把整个工厂搬到中国,在重庆建立森昌火柴厂。《重庆开埠史》记载,这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一家近代民营工厂。


    1922年末,29岁的卢作孚从重庆朝天门码头登船沿江而下,寻找救国答案。他在上海、南通拜会了黄炎培、张謇等人,考察教育和实业,坚定了发展航运、实业救国的信念。


    四年后,也是在朝天门码头,卢作孚创立的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轮船“民生号”起航,首开川江航运史上定期客运先河。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民生公司的一艘艘轮船源源不断抢运大批工厂设备、物资和人员到抗战大后方,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南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潘洵说,重庆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特征。走出闭塞盆地、冲出峡江的进取心,伴随着这座西部山城的历史。


    如今,朝天门依然是重庆通江达海的开放之门。自朝天门码头顺江向东,一座国际化的内河多式联运枢纽港果园港,正日夜不息运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短短几年时间,该港从传统内河港口升级为长江上游联通全球的“中转站”,货物可通达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西部内陆与世界的空间距离。





    俯瞰重庆果园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嘱托,重庆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新观念在形成、新资源在汇集、新枢纽在牵引。


    纳百川、破夔门,向大海。新时代的山城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风貌,奏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乐章。

    2023-06-15
  • 盘活存量资金 杜绝“赋闲待岗” 内蒙古15项措施进一步防止资金沉淀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3年,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相关决策部署,针对专项行动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结合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内蒙古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止资金沉淀长效机制的意见》,从4个方面推出15项措施进一步防止资金沉淀,持续盘活存量资金,杜绝资金“赋闲待岗”。


    预算编制方面,针对预算项目申报部门把关不严、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和部门单位频繁调整、追加预算及年终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等问题,推出3项措施。一是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将所有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做到实、细、准,确保预算批复后能立即执行,同时规范预算调剂和追加,强化部门预算硬约束。二是严格项目支出预算,开展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落实建设资金来源,根据项目工程量和年度用款计划分年度申报预算,避免资金闲置,从源头上防止资金沉淀。三是完善沉淀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未达到全年支出进度要求、沉淀资金较多的部门,安排下年预算时,按一定比例扣减部门专项资金。


    预算执行方面,针对部分预算单位对预算执行不够重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存量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推出5项措施。一是严格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资金支付行为,严禁将财政资金改变用途使用。二是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严格落实“无预算不采购”要求,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及时支付采购货款,无法支出的采购预算资金及时交回财政,不得办理结转。三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压实预算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及时跟踪项目资金分配下达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是加强存量资金管理,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年底部门和单位的结余资金和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自动收回,做到应收尽收。五是加强专项债券资金管理,通过专户拨付债券资金,加快债券资金拨付使用进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完善债券项目评审机制,加强优质、成熟项目储备。


    日常管理方面,针对部分地区财政、财务日常管理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问题,推出3项措施。一是加强单位资金监管,逐步实现通过商业银行定期推送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余额变动信息,及时清理实有资金账户中的沉淀资金。二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严格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备案等手续,确保账户管理规范、存放资金安全。三是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从预算安排到使用,逐步实现资金全过程来源清晰、流向明确、账目可查、账实相符,从制度上杜绝新的沉淀资金产生。


    预算监督方面,针对部分地区对沉淀资金监督不紧、问责不严等问题,推出4项措施。一是持续加强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容易发生资金沉淀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督促各预算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对主管、监管行业系统和单位预算执行、存量资金等方面的财会监督。三是加强资金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对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调整政策、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沉淀资金联系会商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对沉淀资金较多的部门和地区,按有关规定及时移交纪委监委,形成震慑。


    据悉,2022年,全区共缴回沉淀资金64.6亿元。其中,以盘活存量方式缴回的可统筹使用沉淀资金,全部用于偿还拖欠民营企业欠款、解决2019年及以前年度高标准农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记者杨帆)

    2023-06-14
  • 总书记牵挂的这片“海” “塞外明珠”焕发光彩

    初夏时节的乌梁素海湖水碧澄、候鸟翔集。辽阔的水面上芦苇摇曳,一对疣鼻天鹅正在水面上觅食、梳毛,静谧而美好。








    乌梁素海风景如画。胡东育摄


    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乌梁素海的保护和治理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头牵挂。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几次谈及乌梁素海。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如今这“海域”天蓝水净,处处生机勃勃,“塞外明珠”正在重新绽放它应有的风采。


    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久久为功把工作做得更实


    “总书记这么重视乌梁素海,作为乌梁素海的一分子,我们一定要把乌梁素海保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在乌梁素海驾驶游船做旅游业生意的姜德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姜德全是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小时候的乌梁素海是他和朋友们的“乐园”。“我们没事儿就跑到湖边嬉水,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水质变差了,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治理,乌梁素海又回到我记忆中的那般清澈了。”


    在内蒙古,当地人习惯把湖泊称作“海”,乌梁素海是比较大的内陆“海”,而黄河就是这片内陆海与渤海的连接纽带。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被称作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盛夏时节的乌梁素海。胡东育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和河套灌区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乌梁素海湖区接纳了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也接纳了流域内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湖区排污量不断增加,水质不断下降,使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一度呈现恶化态势,水质下降为劣Ⅴ类。到2008年,乌梁素海污染达到顶峰,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程度高,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随后,当地逐步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治理工作。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内展示的河套灌区全域。人民网刘艺琳摄


    据介绍,从2018年起乌梁素海开始统筹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乌梁素海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了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目前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同时,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大规模防沙治沙;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治理方面,建好污水治理厂,对已有的污水治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在乌梁素海4个入水口,建设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水质进行自然改善后进入乌梁素海;湖区开展水道疏浚工程,将芦苇繁茂的地方开出水道,改善水动力,让水流动起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实施了湖底淤泥修复工程,大面积清除湖底淤泥。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面对面聆听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包巍对乌梁素海的未来信心满满:“总书记这次考察,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也让我们感觉到责任重大。”他表示,乌梁素海的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这个治理关系到黄河的重要发展,关系到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从这个高度上,把我们的认识提起来,久久为功,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实。


    “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光彩完善生态链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


    清晨5点,朝阳洒满乌梁素海,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


    沿乌梁素海一路向北,清脆的鸟鸣声在蓝天碧水间回荡。“听到鸟鸣声,让我感觉特别幸福。”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给鸟类栖息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陈峰说,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湿地、检测湿地的变化,防止人们破坏湿地,同时巡查巡护,保护鸟类不受人类干扰,此外还要检测疫源疫病的发生并及时进行防控。





    疣鼻天鹅。人民网寇雅楠摄


    2020年,陈峰来到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工作。


    “虽然之前一直在林草部门工作,但是对鸟类这一块儿的内容还是比较生疏的。”来到保护区开始接触鸟类以后,陈峰感觉到这份工作令人欣喜,鸟类的灵动、灵性深深吸引了他。


    鸟鸣声此起彼伏,陈峰沐浴在朝阳中的脸格外欣慰。“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生态好了,候鸟就来了。专家介绍,我们乌梁素海的‘明星’鸟种疣鼻天鹅的栖息数量几乎占到全国的3/5。”


    如今,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天空百鸟翔集,湖上芦苇苍翠,一度不再飞来的疣鼻天鹅也重新徜徉在湖中。目前,260多种鸟类在乌梁素海繁衍栖息,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寇雅楠摄


    乌梁素海是一个生态系统,如何完善乌梁素海的生态链,这也是保护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早在2002年,乌梁素海就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列为重要湿地。作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不仅仅是鸟类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同时对于调节我国北方气候和黄河干流水量、保护区域生态平衡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系列生态治理,这里的水质明显好转,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正持续恢复。“乌梁素海的鸟多了”是这里人们的普遍印象。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在乌梁素海发现的野生鸟类有260余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疣鼻天鹅、凤头鸊鷉、鸿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蓑羽鹤、大鵟等47种。


    下一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将在“十四五”末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指标,继续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通过生态调控构建相对完整的生物链,定向投放特定品种和数量的鱼类,进行监测,实现鱼、草、藻的相对平衡,为今后乌梁素海的长期治理提供基础条件。


    天蓝水净、稻米飘香“塞外粮仓”让农牧民的生活富起来


    近年来,乌梁素海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退渔还湖,不少渔民从事起种植业。渔民出身的何爱英利用湖区的芦苇发展起木耳产业,把芦苇打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


    乌梁素海南岸,玉米、番茄、小麦、辣椒等各色农作物长势良好,风吹麦浪,沙沙作响。在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内,一排排由北斗导航播种的小麦套种辣椒整齐地排列在田间,长势喜人。





    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内的小麦套种辣椒示范田。人民网寇雅楠摄


    6月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他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椒长势,向现场农技人员询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交谈过程中,总书记十分的亲切,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农村,牵挂着农民。”回想起与总书记交流的场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难掩激动之情。


    在小麦套辣椒新模式示范田间,刘俊向总书记汇报当地节水农业发展情况。刘俊说:“对于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与农产品销售,总书记问得很细致。”


    这片田地由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恩泽承包种植。“其他人看了可能没感觉,但我对这片田地实在太熟悉了,在新闻里听到总书记的评价,感觉又激动又自豪。”他很兴奋,“总书记来考察后,很快就有中央农办的领导来我们这里交流,总结提炼经验。”


    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约4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800亩,采用“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按照“农牧兼具、种养结合”的思路,将小麦、玉米、葫芦、辣椒、番茄种植和肉羊养殖等农牧业主推技术进行集中试点示范。


    总书记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6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灌区有各类灌排建筑物18.35万座,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灌区以三盛公引水枢纽从黄河自流引水,完全实现灌排配套。在灌溉支撑下的河套灌区,近年来年均粮食总产量达60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巴彦淖尔市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点源、面源、内源统筹治理,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变得更加靓丽多姿。

    2023-06-14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6月12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复信、贺信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

    会议强调,军地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紧贴使命任务加强练兵备战,着力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各级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及时梳理解决驻区部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拥军优属、退役军人就业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扛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要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守牢守好各类阵地。要全力抓好安全生产,把制度完善起来、责任落实下去,紧盯煤矿、化工厂、危化品运输等重点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要扎实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加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综合施策做好房地产、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防风险工作。要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要推动各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断提高国安工作质效。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讲好思政课,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必修课,通过有效方式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项工作,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以改革思维补短板、强弱项,用好京蒙协作机制,把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提升上来。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拿出实招硬招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要引导各类高校把就业导向摆在突出位置,立足产业发展所需,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把学习这一重要讲话列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出政治忠诚、文化自信、使命担当。要在收集整理挖掘红色文化遗存和史料上下功夫,生动鲜活地讲好党在内蒙古的历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挖掘阐释宣传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激励全区上下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和给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的复信、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强调要结合内蒙古实际,做好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小学留学生培养、文化强区建设等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记者刘晓冬)

    2023-06-13
  • 内蒙古今年继续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内蒙古今年继续建设60个高产、优质、绿色“看禾选种”平台。其中,重点打造玉米、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杂粮杂豆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重点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打造55个盟市级“看禾选种”平台,涵盖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

    据了解,为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自治区农牧厅按照“建基地、引品种、促推广”的思路,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技推广系统“纵向”为主导,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横向”为补充的品种展示示范体系。

    经过广泛征集和遴选,今年确定展示优良品种2215个,其中玉米品种1207个、大豆品种267个、马铃薯品种115个、水稻品种131个、小麦品种63个、向日葵品种62个、杂粮品种239个、设施蔬菜品种71个和饲草品种60个。下一步,各地将加强田间管理、调查记录和田间测产工作,确保“看禾选种”科学公正。(记者韩雪茹)

    2023-06-13
  •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

    这成就,振奋人心——

    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加持下,奶牛平均每天多产7公斤奶,日单产达41公斤。

    使用“巴麦13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每亩增产近100斤,每年为“中国碗”增添近亿斤粮食。

    这力量,颠覆产业——

    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法”,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产生的高温可燃气体被二次利用发电,每小时向电网送电4万千瓦时。


    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于一体,实现了5个“世界首次”,让“采煤不见煤”的神奇境界变为现实。





    科技创新,赋予这片热土更多的精彩、更硬的底气、更强劲的动力。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那份激励、那份感动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焕发强大的信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引领北疆大地奔腾向前、亮丽蝶变。

    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激活内蒙古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一个地区,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

    曾几何时,内蒙古产业发展依赖资源,挖煤卖煤、挖土卖土,资源密集、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羊煤土气”一度成为标签。

    如今,一个颜值亮丽、动能强劲、产业多元,蕴藏勃勃生机的内蒙古,横亘祖国北疆。

    这亮眼的变化,源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源于面向未来的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立足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实际,内蒙古不仅勇于出硬招,更舍得下血本。

    推动创新要素由“聚合”向“聚变”,让创新链条“活”起来——

    布局战略科技力量,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紧扣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重大示范工程布局实施,集中攻克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比例达到83%,2022年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新加速“跑”起来——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兴蒙30条”“人才30条”等重大政策落地,启动“揭榜挂帅”“赛马”新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首次推选3家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新政接续出台,打造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态。

    路径打通,创新生态的“一池春水”活起来了。

    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为内蒙古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行进在今天的内蒙古大地,从工地到车间,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工业企业、厂矿园区,创新无处不在。

    时刻牢记嘱托,内蒙古明白,推动、落实、完成“五大任务”的核心力量,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肩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使命,内蒙古统筹创新资源,全局设计,重点布局。

    煤炭保有资源量、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优势得天独厚,也为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推广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在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内蒙古首个碳中和研究院落地;践行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战略,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在唐家会矿区落地,让传统露天矿实现“采煤不见煤”的最高境界;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演绎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华丽蝶变;将二氧化碳永久地质封存,相当于一年“种下”1900万棵树!包钢集团200万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捕集麦尔兹窑和热风炉的二氧化碳应用到工业生产、食品利用、空气制冷等其他领域,开辟出一片低碳全产业链发展的蓝海……

    为“中国碗”装满“塞外粮”,以科技之翼助力农强牧兴产业腾飞。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致力打通“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技术攻关;蒙草集团牵头26家区内外相关行业单位成立创新联合体,聚焦一粒种子、一棵草的自主创新,蓄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以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正在全力推动河套灌区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万亩硬质小麦”“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等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克隆胚胎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移植受体妊娠率较国内技术平均效率提升1倍,去年底,两头克隆牛“优优”和“星星”的出生备受关注;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高产奶牛种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5%……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科技之剑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呼伦贝尔草原,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草原牧区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从退化天然草地的快速恢复改良、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建植、优质草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入手,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与绿色发展模式,服务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兴安盟阿尔山,“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集成示范”科技重大专项为森林防火装上科技“慧眼”,为国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实施防灾减灾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内蒙古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发射升空,为内蒙古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

    资源有限,创新无垠。一次次技术革新开天辟地,一场场产业变革“追风逐日”“链”上起舞,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应用场,转出新动能。

    与国家共担当与时代同前行

    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一直在路上

    五四青年节当天,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带领师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

    内蒙古的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内蒙古农业大学占了将近半数。这些科技小院面向农牧业领域重大需求,引领广大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广大师生表示,切实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服务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助推“五大任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家国重任。全区30万科技工作者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未知,以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力争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自治区“一湖两海”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立新坚定地说。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载飞船升空,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种质资源正在孕育能量,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

    作为内蒙古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建成后,具备超过10万机架的装机能力及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能力,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园区。

    ……

    新时代波澜壮阔,新征程使命光荣。内蒙古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更大贡献。(记者白莲)

    2023-06-12

  • 首 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