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③

    六月的内蒙古大地,青山吐翠,碧草如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内蒙古考察,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亲切关怀激荡奋斗豪情,巨大鼓舞砥砺前进征程。连日来,全区各族儿女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内涵要义,汇聚成铭记嘱托、奋勇向前的共同心声——要把深情厚爱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上展现新作为。

    强边固防守安宁

    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蒙古守好“北大门”和建好“护城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的消息,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自治区公安厅民警聂磊说,“内蒙古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是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在国家总体安全大局中战略地位重要、职责使命特殊。作为公安民警,我们要牢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有关要求,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把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包头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路鸣表示,内蒙古的边境管理区地广人稀、点多线长,作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要紧紧握住“科技”这柄戍边利刃,持续深化边境立体化管控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联防、人防、物防、技防,加快推进边防检查数字化建设等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用“科技+”的力量全时全力守卫边境地区安宁。

    近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首批5A级“护边驿站”正式揭牌。该支队将草原110报警点、抵边警务室、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等管边护边资源力量进行整合重塑,成立“护边驿站”,旨在推进警务前驱、治理前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管边护边治边之路。

    “我们要坚决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完善‘护边驿站’建设,充分调动护边员、警务助理等各处群防力量的积极性,进一步延伸边境管理触角,激发边境地区群防群治力量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好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独特优势。”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白智海说。

    东乌珠穆沁边境管理大队宝格达山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王亮说:“作为边境派出所一线民警,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坚决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

    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民警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稳定、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一定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平安,深化平安边境建设,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指挥中心民警徐杰坚定地说。

    守土尽责促和谐

    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全区各族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牢记嘱托,实干担当。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政军警民携手并肩、强边固防,汇聚起强大合力。

    眼下,在边陲小城兴安盟阿尔山市,随处可见“雪城义警”队员的身影,他们身着红马甲头戴红帽子,已成为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警”色。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积极统筹,整合群众治安力量,组建了“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协助边境派出所开展治安防控和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社区服务等警务工作。

    “每个月,阿尔山边境派出所都会与我们‘雪城义警’召开警务交流会,借助我们队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收集群众建议,有效排查社会安全隐患。”阿尔山市“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会长孙晓丽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她愈发感到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我们而言,护边也是护家,作为兴安盟边境地区的一支群防群治力量,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支持边疆、建设边疆,我们要为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乔明远表示,该支队将持续深化平安边境建设,构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不断坚持和发展“雪城义警”“守望草原巡防队”等品牌优势,巩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效能,坚决守好祖国的“北大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在激动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强思想、强本领、强担当,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依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力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监庭法官助理蔚霄蒙说。

    赤峰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樊洪华表示,将牢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践行“浦江经验”,深化“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行信访代办制,着力在信访工作责任落实、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积案常态化解等方面下功夫、谋对策、求实效,努力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升信访事项化解质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以实绩实效更好发挥信访工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

    使命催征,勇毅前行。内蒙古将以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在祖国北疆筑起坚如磐石的安全稳定屏障,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记者宋爽李晗陈春艳安寅东巴依斯古楞薛来刘宏章高敏娜见习记者杨柳)

    2023-06-12
  • 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打造一场充满城市现代范儿和青城特色的马拉松盛宴

    6月8日上午,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体育中心召开,本次赛事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体育局承办。赛事定于7月9日7:30在呼和浩特“文化轴带”丝绸之路公园鸣枪开跑。








    发布会现场跑步爱好者合影留念。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阔别三年,此次呼和浩特马拉松以“重逢草原都市纵马塞外青城”为主题,将着力为参赛选手带来更完善的赛事服务、更全面的赛事保障和更贴心的赛事福利,全方位展示首府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高品质城市亮丽名片。








    赛事路线图。


    在赛道设置方面,本次赛事的赛道将体育健身与青城景观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赛道起终点设置在“文化轴带”丝绸之路公园,沿学苑东街、展览馆东路、丰州南路一路向南,途经银河北街、银河南街、小黑河、南部大黑河“郊野花带”、丝绸之路大道,沿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充分展现了呼和浩特“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新形象。跑步爱好者可以在跑步过程中跃览首府风光,欣赏塞外青城“五宜城市”的现代范儿。


    在赛事项目设置方面,呼和浩特马拉松首次设置半程马拉松。本届赛事的总规模为15000人,其中全程马拉松组3000人、半程马拉松4000人、迷你马拉松8000人。赛事设置了马拉松名次奖、年龄组奖及半程马拉松名次奖,马拉松及半程马拉松名次奖男女组各录取前8名,马拉松年龄组共设置5个年龄组别,每个组别录取男女前8名,共设置112名获奖名额。





    全马完赛奖牌。


    完赛奖牌采用翻盖设计,展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呼和浩特城市形象。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的完赛奖牌设计灵感来源于美丽青城地标建筑、非遗文化和文旅风光。奖牌整体采用翻盖设计,打开合叶后,辽阔的敕勒川草原、奇美的老牛湾、挺拔的呼和浩特体育场、现代化的张呼高铁映入眼帘,整枚奖牌造型别致,不同的公里数对应不同的奖牌颜色,既是一枚精美的挂件,也是一件呼和浩特送给全国跑友的精致礼物。





    呼和浩特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陈宏涛介绍赛事保障工作。人民网苗阳摄


    据呼和浩特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陈宏涛介绍,为了给全国各地的跑步爱好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赛事体验,今年的呼和浩特马拉松招募850名医疗人员和1500名志愿者,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和赛事服务。


    7月的呼和浩特花团锦簇,风景宜人,适宜户外运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真实写照。呼和浩特将敞开怀抱欢迎全国跑步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到来,一同重逢草原都市、纵马塞外青城!

    2023-06-09
  • 多部门保驾护航 高考首日内蒙古各考点平稳有序开考

    6月7日,2023年高考首日,内蒙古16.36万名考生满怀期待走进考场,各考点平稳有序开考。


    今年,内蒙古12个盟市共设105个考区、183个考点、5712个考场、520个备用考场,考试全部在标准化考场中进行。高考期间,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在自治区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快速反应、准确研判、正确引导、妥善处置考试期间的突发情况。各盟市招生考试委员会也建立了相应联合办公机制,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网信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对可能出现的涉考涉招有害信息采取措施阻断传播;公安机关加强考点周边警力配备,保障高考治安、交通、安保等工作平稳有序;无线电管理部门利用无线电监测车等现代科技手段,防止手机等高科技作弊行为发生;通信管理部门成立高考保障工作专班,保障全区通信网络与考场信息安全;电力部门为各考区配备电源车,全力保障用电安全;卫健部门为各考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保障考生健康安全。


    做好周密保障的同时,内蒙古坚持“考生为本、考生至上”的理念,为考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共为33名残疾人考生提供便利。各部门联合开展“高考护航行动”,开通“绿色通道”,持续做好政策解读、赴考提示、噪音治理、食宿安全、健康防护提示等暖心服务,及时解决交通疏导、爱心送考、遮阳挡雨、防暑降温等考生应考中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为考生营造安全健康温馨的考试环境。(记者刘志贤)

    2023-06-09
  • 山东临清: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临清市积极打造沿河游、古城游和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展现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今天,就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领略着运河名城。





    临清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是临清市的一张名片,包括临清舍利宝塔、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于5月20日参观了临清舍利宝塔。临清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高达84.93米,共有九层。塔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子,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临清运河钞关,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上关隘,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标志。钞关内有钞关博物馆、钞关码头、钞关水闸等景点,展示了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鳌头矶,位于卫河北岸,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巨大石头,形似鳌鱼头部,故名。相传明代正德年间,一条鳌鱼从黄河逆流而上,到达此处时被卡住了,后来化为石头。鳌头矶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是临清的标志性景观。


    除了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外,临清市还有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凤凰岭、龙山公园、五样松、清真寺、大宁寺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现了临清的历史人文,也体现了临清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临清市作为运河名城,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独特的旅游魅力。欢迎广大游客来临清感受运河文化,品味古城风情。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08
  •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呼伦贝尔首家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是呼伦贝尔首家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15个重点建设的品牌旅游景区。借助满洲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汇集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打造出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记者于6月7日实地调查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旅游胜地。


    经记者实地调查采访,发现中俄边境旅游区由国门景区和套娃景区组成。国门景区是满洲里市标志性旅游景区,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景区包括国门、41号界碑、满洲里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仿制四代国门、和平之门广场、红色旅游展厅、中共六大展览馆、火车头广场等景观,其中第五代国门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与俄罗斯国门相对而立,登上国门,俄境后贝加尔斯克区建筑街道尽收眼底,是来满游客必到之处。





    套娃景区作为中俄边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满洲里和俄罗斯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理念,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俄罗斯特色风情园。景区由三大主题组成:主题娱乐、主题园区、主题酒店。主题娱乐设有享誉世界的俄罗斯大马戏演艺剧场、印象套娃室外实景演艺、超强真实感的6D球幕飞翔影院、梦幻全息芭蕾舞剧场、套娃俄蒙演艺餐厅及多项高科技室内外游乐设施;主题园区的建筑以俄罗斯最具代表性建筑为蓝本,比例缩小后再现于园区内,设有俄罗斯民俗体验馆、中俄友谊展览馆、俄罗斯食品、工艺品现场加工制作直营区及套娃广场等;主题酒店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客房总量超千间,是呼伦贝尔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主题酒店,酒店主体是世界最大的套娃建筑。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是呼伦贝尔市打造“四季四景”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也为中俄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08
  • 总投资100亿 首府一新能源高端装备项目开工

    6月6日,双杰电气集团内蒙古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30亿,新能源项目投资70亿。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从事智慧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销售,预计带动就业约3000人以上。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扣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聚焦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千亿级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智慧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成为首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据了解,该项目5月初确定投资意向,5月24日签订三方投资协议。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推进相关手续办理,项目于6月5日取得拿地即开工手续。


    双杰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志宏表示,将全力以赴把双杰内蒙古项目打造成零碳工厂示范单位、智慧园区示范单位、数字化工厂示范单位、综合能源示范单位、光储充换电站一体示范单位,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和新能源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刘洋)

    2023-06-08
  • 催生北疆绿色新巨变——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系列报道③

    核心提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内蒙古考察,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加强草原保护,强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标杆。而内蒙古,是这个标杆上最耀眼的存在。


    每年承担全国约40%的荒漠化防治任务、九分之一的造林绿化任务,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过去40多年,“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内蒙古大地上交织成的巨大生态防护网,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上的一座绿色丰碑。面向未来,内蒙古继续勇毅前行。


    种下沙区人的绿色梦筑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令人心潮澎湃。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40多年的持续努力,内蒙古扛实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在祖国北疆筑起了绿色“长城”。


    一代代治沙人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参与和见证着这场绿色巨变。


    “只要睁开眼,满眼都是沙,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风吹沙埋,总有搬不完的家。”通辽市科左后旗牧民格日乐的记忆里,满是哀叹。


    “庄稼、蔬菜种不活,头天种进去,一场大风就连根拔起。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也是土黄色的。”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一辈人的回忆里,黄沙和贫困紧密相连。


    荒漠化制约着发展,一度成为贫困的根源。沙区人的心里,装着一个绿色梦。


    1978年,为在祖国北方建立一片巨大的防护林网,减缓沙漠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由此开启。


    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无疑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


    “宁可累死,也要和风沙战斗到底!”“三北”防护林工程,再一次点燃沙区群众的“逐绿”激情,北国大地打响了风沙阻击战。


    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换回200多棵树苗,向毛乌素沙地递出战书。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林树用3只羊换回一驴车沙柳苗,带着全家人吃住在沙窝子里,发誓种不活树决不回村。


    ……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人,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家园,与风沙鏖战,在内蒙古大地写下壮美绿色诗行。


    去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路上,车子“淹没”在比人还高的沙柳中。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他们回不去的家。


    站在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产业集镇人工垫筑的十几米高的观景台上,良田畦畦、绿树森森、花香阵阵……它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绿色王国。


    库布其治沙成就,更是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国际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绿进沙退,山河巨变。沙区人的绿色梦,已然就在眼前。


    为北方地区披上“防护服”为全国打造“碳库”和“氧吧”


    4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内蒙古的治沙历史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见证着这一恢弘的绿色巨变。


    面前,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背后,是绵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犹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将黄河和沙漠隔绝开来。这水、林、沙相拥的奇景,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起点,也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巴彦淖尔市开启了防护林建设的漫漫征途。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在黄河岸边,一条长154公里、占地18.5万亩的防沙林拔地而起并不断扩展延伸,有效阻止了沙漠东侵,减少了泥沙入黄。


    不只磴口县,在黄河穿越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黄河流经的广袤大地,一条条、一片片黄河锁边林、护堤林、生态廊道拔地而起,有效阻止泥沙入黄,护佑大河安澜。


    内蒙古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三北”防护林随之呈现出独特的生态防护网络:


    在茫茫沙漠戈壁,“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组合的防护林将黄沙重重包围封锁,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在河套灌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林网格局已经形成,80余万亩林子将农田紧紧护住,不仅改良了土壤,也守护了塞北粮仓。


    在平原区,公路两边、村屯周边、山郊荒野,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将大地染绿,生态好了,环境美了,动物多了。


    林网建设的独特性不止于“形式”,更在于“内容”。


    1979年,我国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8期工程进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内蒙古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突出防沙治沙这个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自此,每到植树季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来了,学校师生、部队官兵来了,农牧民也来了,各行各业都到了植树现场,内蒙古大地处处涌动着植绿的热潮,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治沙造林模式日渐清晰。


    一边造林,一边修复,“两行一带”、植物再生沙障、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工程模式和节水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成功研究推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等措施严格实施,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为内蒙古生态环境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地披上了“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建设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林海:苍翠的樟子松林迎风挺立,脚下绿草松软如毯。


    在通辽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史上,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尤为耀眼。


    依托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工程项目,通辽市种植榛子、锦绣海棠等林果2500亩,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800亩,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牧草经济,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目标是生态效益,但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的支撑,它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深谙此理的内蒙古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40多年里,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不断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很多地区,“三北”工程所形成的经济林甚至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在磴口县,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致力于沙棘良种选育推广,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不仅应用到内蒙古和巴彦淖尔地区,更是在全国15个省区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阿拉善依托全盟1700多万亩天然和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120多万亩,培育引进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以更大力度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书写内蒙古壮美的绿色答卷。(记者霍晓庆)

    2023-06-08
  • 虚位以待!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期待与您“双向奔赴”

    期待与您7月相聚呼市


    共襄盛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招商招展热线:0471-4811565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资处

    2023-06-07
  • “走读”新时代的内蒙古——中外媒体联合采风体验活动侧记

    图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光伏项目现场,光伏板下种植有优质牧草。王妤心泓供图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是国家4A级沙漠生态旅游度假区,201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图为记者们在七星湖旁采访拍摄。王妤心泓摄/光明图片


    “走读中国·走进内蒙古”中外记者联合采风体验活动近日落幕,来自彭博社等19家外国媒体及中国6家中央媒体的30余名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参访。4天的行程中,中外媒体记者们聚焦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围绕内蒙古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成就进行实地参观走访。


    “我要将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带回越南”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像一条黄龙横卧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面对茫茫大漠,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一代代治沙人顶烈日、抗严寒、战风沙,有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日本北海道新闻社支局长古田夏说,牧民在沙漠中植树的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到只需要两个牧民相互配合,10秒钟就可以植一棵树。这是一种名为“微创气流植树法”的新技术,它将挖坑、栽树、浇水三道工序合为一体。以前种一棵树,锹挖半方土,还要扎沙障固沙,现在只需打一个小口径的孔洞,效率提高了14倍,成活率达到85%以上。


    来到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展厅,两幅照片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一幅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沙中平房,屋门前是比房屋还高的沙丘,牧民们想开门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移走沙子;另一幅则是现在的牧民房屋,门前绿树耸立,牧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厅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杭锦旗政府为解决库布其沙漠腹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问题,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投资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集中居住区,并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将分散在沙漠腹地的2个自然村36户牧民搬迁至此,鼓励农牧民转租沙漠、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如今,牧民新村36户农牧民实现了从2006年户均收入不足1万元到户均收入高达12万元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治沙、发家、增绿的乡村振兴之路。


    越南《人民报》摄影记者阮胡君一边架起摄影机拍着展厅里用于飞播造林的无人机,一边说:“越南也有沙漠,我们希望在越南国内宣传这次参访中看到的治沙技术,让越南学习中国成功的治沙经验。”


    走出展厅,记者们来到牧民经营的饭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的饭店老板达来热情地招待大家品尝内蒙古特有的奶茶,配上奶酪、炒米和奶皮,香浓的口感让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我的家乡从‘死亡之海’变成沙漠绿洲,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达来饱含感情地对记者们说,“现在我们这边发展旅游业,我也开起了饭店,每年都能有很好的收入”。


    记者们围坐在圆桌旁一起喝奶茶时,RAI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社长兼首席记者马克说:“我发现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大家庭模式,我们这次所到之处受到的招待也很像在一个大家庭里,让我这个外国人也感觉很亲切。”


    “绿色能源发展令人惊叹”


    当大巴车驶向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光伏项目施工现场,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引起车内记者一片惊叹声,坐在车窗边的俄罗斯《议会报》记者安东诺夫一边举着手机拍摄,一边急切地想要了解光伏项目的细节:“这片电板占地面积一共多少?”“每天能够发电多少?”……


    下车后,亿利治沙光伏电站副站长李飞向记者们介绍,这片光伏项目建成后,总占地面积约10万亩,将向蒙西电网年均供应绿色电力约40亿千瓦时,可实现年均节约标煤消耗120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1万吨、二氧化硫637吨……建成后,光伏板上可以产绿电制绿氢,板间可以长绿草养畜禽,板下可以变绿洲生绿金。远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底字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者们纷纷在看台上以此作背景合影。荷兰广播电视协会记者宗约翰说,虽然他们国内也有光伏板,但从没见过规模如此大、如此壮观的光伏项目。


    彭博社记者慕克仑好奇地向光伏电站工作人员询问,这些光伏电板如何实现循环利用。工作人员向他介绍,在光伏电板使用寿命结束后,里面的硅会被提炼出来,用于制造新的电板。随后在内蒙古包头的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记者们终于看到了用于制造光伏板的硅原料。该公司主要从事直拉单晶硅棒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工、销售,其产品作为光伏发电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领域。


    包头位于中国正北方,“一五”时期,包头是共和国“铸盾砺剑”的地方,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都在这里生产。在如今的包头市昆都仑区,有一条货运铁路,铁路的一边是包钢集团,另一边是协鑫集团的30万吨颗粒硅基地。窄窄的铁轨两边,并行的是包头两大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钢铁和光伏。今年5月,在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上,包头市被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见证了包头从“草原钢城”到“绿色硅都”的蝶变。


    “内蒙古的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让我印象深刻。以前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地区,如今遵循低碳政策开发新能源,并以此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令人惊讶。世界连接在一起,供应链也绝对不能分离,希望中韩两国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能源合作。”韩国经济新闻的记者金光洙说道。在了解到包头这个老工业城市新旧产业交替、升级创新发展的历程后,他颇为感慨,一个城市能够身披过去的辉煌再出发,用双手创造未来和希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中国‘智’造了不起”


    “蒙芯”是目前世界上首个可应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实时在线监测的物联网超微功耗传感器芯片,既能以浇筑方式嵌入到混凝土结构件中,也可以焊接在钢结构件和外挂在建筑物上,该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高铁轨道板、桥梁等处,提供温度、湿度、压力、形变等状态实时在线监测。


    在呼和浩特,记者们进入研发“蒙芯”的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个案例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一是“蒙芯”完成对华龙三号核反应堆壳体安全的在线监测,这在该领域是世界第一;二是在震惊业界的“深圳市赛格大厦晃动”事件中,“蒙芯”为该大厦提供全程实时在线监测。“这项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乘坐的地铁到住的楼房,都需要精准可靠的芯片为我们提供安全数据,从而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城市生活的智能化。‘蒙芯’让我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的科技产业发展。”匈牙利《世界中国》杂志社记者维克多说。


    摄像头自动变焦马达(VCM)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平板电脑摄像头、医疗用摄像头等高科技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包头江芯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VCM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创新公司,VCM产业的发展延伸了稀土磁性材料终端应用领域。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传音、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固定上游商家之一。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们隔着玻璃认真地拍摄VCM生产线。日本共同社记者杉田正史在镜头前向观众介绍:“日本国内也有类似的VCM生产线,但是这家公司在原有单轨半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开发了双轨的生产线,让生产效率翻倍。中国‘智’造真的很了不起。”


    沙漠里开拓出的旅游项目、荒漠上矗立的光伏电板、体现中国“智”造的芯片……短短4天的参访行程中,这些成果接连不断地映入各国记者的眼帘,让大家对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全新的印象。“感觉来到了一个未来世界。内蒙古自治区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如今,它的现代产业也非常先进,真的是一个巧妙的融合体。”马克说。


    (本报记者王妤心泓)

    2023-06-07
  • 呼和浩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进阶

    6月2日,记者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看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再过两个月,这个项目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乳业中试基地。目前,已经集聚了9位两院院士和90多位行业专家,以及500多名育种、畜牧、营养等领域的科研人才。他们将去攻克一个个乳产业技术难题。


    全力以赴拼经济,科技创新添动力。


    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市挂出“作战图”,吹响“进军号”,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科技创新标杆,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企业培育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氛围呈现新气象。


    “赛科星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突破了国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了奶牛生产性能水平和供种能力。赛科星牵头研究解码了家畜干细胞诱导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包俊杰说。


    作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赛科星集团积极参与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他们围绕奶牛育种与繁殖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在种牛培育、性别控制、胚胎工程等奶牛育种与繁殖技术、干细胞、克隆、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奶牛产业种源与繁殖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


    自2022年1月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以来,包括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新型营养调控技术、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等乳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一个个被攻克。


    除获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外,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也先后获批。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由14位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并已投入实体化运营。他们联合34家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推动落实种业振兴行动。


    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与中科院陈润生院士联合建立了呼和浩特——北京mRNA动物疫苗联合实验室,开展mRNA疫苗研究,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


    今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区率先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试点,建立了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5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约占全区总数1/3。


    第一批入库11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区总数超四成;高新技术企业达465家,较上年度增加95家,增长25.7%,占全区总数超1/3。


    内蒙古显鸿科技牵头组建了全市首家产业创新联合体——“物联网产业创新联合体”,以“蒙芯”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呼和浩特市大力落实研发投入奖补等惠企政策,围绕支持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等事项给予奖补。


    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为618项符合要求事项兑现奖补5637.8万元,今年已为420项兑现奖补2929.8万元。


    “真金白银”激励企业持续创新,营造出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去年,呼和浩特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52.4亿元,增幅12%;R&D投入强度实现六连增,达1.68%。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呼和浩特市排名第55位,较上年提升12位,创新指数居全区首位。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内蒙古和林格尔成果转移转化区示范区建设,培育各级各类孵化载体,加快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激发技术交易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仅去年一年,共认定登记317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2.99亿元。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共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3家,居全区首位。依托“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经纪人总数突破900名,总数约占全区50%。


    去年新增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今年新增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4家,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乳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由链主企业出题,组织‘揭榜挂帅’8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有成果、有贡献、有评估机制的攻关模式,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表示。


    落实“强首府”工程,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进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将笃行不怠。(记者郑学良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李海珍)

    2023-06-06
  • 亮出绿水青山新气派—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系列报道①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4——2023,10年,北疆万里山河巨变。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草原更美了。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绿水青山“大写意”画卷。


    这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是2400多万各族儿女的美丽家园,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时光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叮嘱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情景,历历在目;叮咛,声声在耳。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内蒙古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扛起内蒙古担当,壮士断腕抓绿色转型,久久为功抓生态修复,绿色变革踏歌前行


    内蒙古的生态区位到底有多重要?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我们该何去何从?


    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


    壮士断腕,绿色转型——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把牢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久久为功,修复创伤——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湖两海”明珠再生辉;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科学推进;坚持把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久久为功创奇迹,万里山河披锦绣,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的“风沙源”也变成了首都的“后花园”。


    贡献内蒙古智慧,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成为内蒙古的“绿色名片”


    翠色欲流,一碧万顷,内蒙古大草原人人向往。就在5月22日,美丽内蒙古又增添了一张新的世界级名片——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游牧,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这个古老民族遵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时至今日,其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依然恪守着传统的游牧习俗,按时休牧轮牧,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好这片世人向往的绿色、纯净之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这样的“绿色名片”,内蒙古赢得了不少。


    原本严重沙化、退化的打草场,经过围栏封育、补播、施肥、切根、轮刈等修复治理措施后,焕发新生,平均每亩增产20%到40%。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入选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2017年,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提供了“中国方案”。


    ……


    这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正是内蒙古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发挥内蒙古优势,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实现双向转化


    在责任与激情的召唤下,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内蒙古一个个回天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勤劳智慧的内蒙古人民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同时实现双向转化。


    从荒山秃岭到“塞北小黄山”,从森林覆盖率不足40%到98.86%,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成为当地群众谋生致富的“金山银山”。旅游火爆、山货充足,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挂斧停锯”后的大兴安岭林区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走上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6亿元,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带动9000余人就业。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过程中,在逐梦绿富美的道路上,内蒙古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霍晓庆)

    2023-06-06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推动“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走深走实

    “我们将主题教育学习的学思感悟与‘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融会贯通,推动‘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走深走实。截至目前,纳入‘半拉子’工程台账的387个项目已盘活276个,与年初相比增加了156个。剩余未盘活的111个项目,已明确盘活方案和盘活时限,年底前全部盘活销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半拉子”工程历史遗留问题多,缺少手续、资金缺口大等问题交织,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结合主题教育,将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到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上。


    在政策保障方面,起草印发系列文件,明确起底标准、处置要求、销号流程等事项,为各地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做到有章可循,依法依规处置。


    在提高项目审批质效方面,开通补办手续“绿色通道”,建立务实高效的审批机制,加快完善工程手续,推动工程建设进度。


    在调查研究方面,开展两轮“半拉子”工程回头看,问计于民,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贯穿始终,从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手续办理多角度引导盘活,推进工作进展。


    在节约集约导向方面,引导各盟市更加坚定科学发展、节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做好项目前期科学决策,不做“拍脑门”决策,不搞“盆景式”工程。


    在资金支持保障方面,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已安排5924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3个保障性安居“半拉子”工程盘活。并优先支持台账内“半拉子”工程资金需求,在专项债和存量资金安排上给予积极支持。


    在完善机制保障方面,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程序,对立项审批前决策程序、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安排年度投资资金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全面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程序。


    在项目决策机制方面,强化项目论证审批、抓实投资风险防范、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各地不断提升新建项目质量,切实发挥政府资金使用效能。


    “主题教育以来,我们对照巡视整改反馈意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坚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把问题整改贯穿于主题教育始终,推动‘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记者李永桃)

    2023-06-05

  • 首 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