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将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寇雅楠摄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刘艺琳、寇雅楠)6月1日,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悉,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将于2023年7月1日至3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大会以“绿算融合、赋能百业——打造最强绿色算力供给者”为主题,旨在构建绿色算力成果展示窗口、打造“东数西算”绿色算力样板和建设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引领高地。


    据介绍,大会将搭建“1+4+2”交流平台,包括1个开幕式暨主旨演讲,4个平行会议,2个活动为1个圆桌会谈和1个主题参观。4个平行会议将围绕绿色能源、算力发展、数据价值要素化等领域,邀请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领军企业分享产业趋势与技术实践。“青城论数”圆桌会谈将邀请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政府代表参与,交流算力建设情况、分享经验做法,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与举措。此外还将举办绿色算力和林格尔行活动,带领行业内人士参观考察和林格尔新区的重点产业基地和创新场所,了解和林格尔新区为绿色算力产业上下游企业营造的营商环境及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取得的成果。


    据了解,和林格尔新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国家火炬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目前,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00万台,超算能力达到120P,算力规模进入全国八大枢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前列。

    2023-06-02
  • 守望相助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自治区民委供图)


    6月的内蒙古,花红树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2400多万各族人民并肩携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在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努力奋斗。


    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在宣传月中,全区各地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在全区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为推进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内蒙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回望过去,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近年来,全区各地常态化全员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树2个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命名8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全区各地广泛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主题宣讲;组织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读本》等相关读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系列举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近几年,内蒙古积极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着力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


    内蒙古影片《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包揽两届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在北京激情唱响;舞剧《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艺力作屡获大奖;交响乐《旗帜》、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等文艺作品走进全国40个城市开展近60场巡演……


    内蒙古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兴安盟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团,深入全盟各地巡回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群众性文艺汇演,用精彩节目生动描绘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美好画面;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举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排练厅中传来乌兰牧骑小分队的歌声;民族融合小课桌上,老师正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传统手工技艺课堂中,各族妇女共同学习刺绣、编织等手艺……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几年来,我们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打造‘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族居民和睦相处,团结奋进。”该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我们社区各族居民亲如一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幸福!”社区居民朝格说。


    近年来,内蒙古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同时,全区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条件。


    鄂尔多斯市着力打造《石榴红了》等以民族融合为主题的文旅演艺品牌,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共同开展各族少年儿童云交流活动,推进各族少年儿童实现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阿拉善盟与宁夏石嘴山市签订《跨区域协调合作协议书》,与毗邻地区优势互补、互促共进,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各族群众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截至目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盟等5个盟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73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为各族群众的榜样。


    共谋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快推进沿边国道未建成路段建设,积极推动边境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加快重点口岸通高速建设……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20个边境旗市(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8万公里,边境地区交通状况持续改善。


    道路通畅,为边境地区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各族群众走上硬化路、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吃上“产业饭”。


    近年来,全区各地大力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自治区累计下达中央及自治区本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7.14亿元,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比5年前提高了1万元。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一心,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内蒙古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法治之力护航民族团结。


    “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儿女必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奋力将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3-06-02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内蒙古主场活动启动 杨伟东杨劼出席并颁奖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日,由自治区科协等单位主办的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内蒙古主场活动启动。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伟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劼出席并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及科普专家团新成员代表颁奖及颁发聘书。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2022年内蒙古评选出80名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矢志拼搏、勇于创新,为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据悉,活动期间内蒙古还将在各大中学校开展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和科学家精神宣讲等系列活动。(记者白莲)

    2023-06-01
  •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将在鄂尔多斯市举办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刘艺琳、寇雅楠)5月31日,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发布会介绍,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将于2023年6月28日至29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寇雅楠摄


    大会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承办,以“能源新时代世界新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会一展两论坛两赛事”方式举行。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介绍,“一会”为大会开幕式;“一展”为新能源新材料展;“两论坛”为新能源论坛和煤基新材料论坛;“两赛事”为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鄂尔多斯站和暖城杯・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鄂尔多斯挑战赛。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苏翠芳表示,鄂尔多斯市按照“创新、节俭、开放、绿色”的办会理念,建立了运转高效的筹备机构、设计了精彩纷呈的论坛赛事、邀请了顶尖权威的嘉宾与会、策划了主题突出的展览展示、强化了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突出了“两新”元素的多元表达、营造了隆重浓厚的办会氛围,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苏翠芳说,本次论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权威机构、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论坛将有10余位国际能源机构负责人、院士科学家以及领军企业家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出席大会。


    据发布会介绍,本次大会将呈现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突出科技示范应用、突出全面交融互动三大亮点。大会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技术风向标、行业风向标、创新风向标。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销售煤炭8.4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发电量1400亿度,是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地级市。鄂尔多斯市已启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攀升。

    2023-06-01
  • 内蒙古五十六份实验材料搭乘“神十六”升空

    记者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获悉,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乘飞船飞向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此次内蒙古地区搭载的56份材料,涵盖了牧草、马铃薯、玉米、中蒙药材等多个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搭载实验项目单位包括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参与单位最多的一次。


    据悉,搭载实验项目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负责承办相关工作。2018年以来,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组织开展内蒙古地区参与单位和实验材料的征集工作,截至目前,该院共组织征集38家单位170份实验材料参与空间搭载实验。


    记者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育种材料参与搭载,一批牧草、中蒙药材、果蔬等种质资源正在筛选培育中,目前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筛选出丹参双芦头变异株、蒙古黄芪耐寒变异株、膜荚黄芪高产变异株,蒙草生态已筛选出大青山细叶百合晚花变异株等。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预计可产生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新品种服务农业生产,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记者白莲)

    2023-05-31
  • 开复工率94.4% 前4月内蒙古2991个重大项目开复工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最新消息:截至4月底,全区有2991个重大项目开复工,开复工率94.4%,较3月底增加410个,实现了能开尽开。





    项目是做大经济总量的主抓手、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2023年全区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9个,年度计划完成建设投资7879亿元,较去年实际完成投资多1543亿元,增长34.3%。截至4月底,全区已完成建设投资2111亿元,较3月底增加8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07亿元,同比增长24%。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牢牢坚持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鲜明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再提速、再提质、再提效。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力度,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前4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7.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


    各地坚持项目为要、环境是金,一门心思聚产业、一刻不停推项目、一以贯之优环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记者李永桃)

    2023-05-31
  • 内蒙古:全力以赴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29日电(记者富丽娟实习生拓宇婷)5月29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第6场——自治区发改委专场)。发布会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推进落实“五大任务”的举措、进展和成效进行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实习生拓宇婷摄


    健全工作机制,夯实推进“五大任务”责任体系。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高度重视推进“五大任务”落实,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次召开党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推进落实。印发了推进“五大任务”工作落实机制,并制定了工作流程图,建立了长效推进、日常调度、重大问题会商和宣传推广等机制。


    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推进“五大任务”强大合力。注重发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牵头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联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14个厅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2022年度、2023年度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夯实“三年有方案、年年有清单”的工作基础,突出“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大前提,全力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二是强化工作协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先后建立了任务落实、工作推进、总结评估、督察督办、宣传推广等制度,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落实机制。三是强化宣传解读。累计向知名媒体推送稿件30篇、接受专访8次,利用新媒体宣传报道380余篇。面向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征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推广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鲜活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推进“五大任务”落实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严格对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五大任务”明确的计划书、施工图、时间表,加强政策引领、谋划项目储备、争取资金支持。一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坚持以“双碳”目标为牵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二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方面。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为边疆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方面。坚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产业链减碳,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促进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方面。坚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文章。五是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方面。坚持以更高的站位谋划向北开放、更大的格局促进区域发展、更宽的视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3-05-30
  •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孙绍骋主持

    5月29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现有组成人员73人,出席本次会议的共67人,符合法定人数。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主持会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林少春,副主任段志强、艾丽华、李秉荣、吴艳刚出席会议。自治区副主席包献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君列席会议。





    5月29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建荃摄


    通过会议议程后,会议分别听取了包献华、李永君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主任郭欣作的关于提请任免职人员情况的说明。


    会议听取了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锦春作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萨仁作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促进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作厚作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自治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罗虎在作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草案)》的说明;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鞠树文作的《关于调整内蒙古自治区矿泉水资源税计征方式及税额标准》的说明;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冯玉臻作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会议听取了包献华作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更好保障全民健康工作情况的报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作的关于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情况的报告;自治区商务厅厅长张鸿福作的关于加强战略规划发展泛口岸经济情况的报告;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郭占江作的关于推进种业振兴情况的报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郝庆文作的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郭欣作的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会议还审议了部分设区的市、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自治区政府关于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第1-18号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自治区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盟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各设区的市和计划单列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自治区监察委员会、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陈春艳)

    2023-05-30
  • 从“不毛之地”到“赛马小城”——一座塞上小城的“赛马经济”

    新华社太原5月27日电(记者刘扬涛、季嘉东、唐诗凝)夏初时节,塞北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吹过片片绿荫,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玉龙国际赛马场上骅骝长嘶、人声鼎沸,2023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暨中国马主联盟系列常规赛正在进行。赛道上,一匹匹骏马在骑师的催促下奋蹄疾驰,马儿冲过终点线的瞬间,看台上数千名观众爆发出热烈欢呼。





    右玉县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林木绿化率不到0.3%,一年到头,黄风肆虐。70多年来,右玉县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林木绿化率提高到现在的57%,创造了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


    “近年来,右玉县立足绿色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探索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发展赛马产业就是其中一项实践。”右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一虎说。


    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的主办方之一——山西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于十多年前,起初他们只是举办一些小型赛事,如今已发展形成集比赛、马匹训练、养殖繁育、拍卖为一体的赛马产业。





    来自湖北的骑师李方格入行已有十多年,每年5月到9月的比赛季,他都会来右玉参赛,一年的收入有大半来自比赛的奖金。“过去国内的赛马比赛规模相对较小,也不如现在规范,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些年出现了像玉龙这样的赛事,比赛场地越来越完备,规则越来越明晰,奖金也越来越高。”他笑着说,“虽然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明星骑师还没法比,但现在我们从安全、保障、收入各方面都好了很多。”


    像李方格这样的比赛常客还有很多。来自玉龙马业的练马师斯日古楞目前管理着两个马房的七八名骑师和几十匹赛马,他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的春夏两季基本都在右玉度过,到了秋冬季节则会带着马匹到湖北去训练和比赛。“右玉有国内最顶尖的速度赛马比赛之一,每年会有100多场比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家马房、一两百名从业人员,高手云集。”





    山西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文英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太原理工大学玉龙国际赛马学院,每年招收约20名学生。“随着赛马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专业型马房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年广东等地的不少马房都在全国各地招人,因此这些学生就业形势很好。”他说。


    除了赛事与训练,赛马的养殖与拍卖是产业的另一大重点。杨文英介绍说,目前他们养殖的赛马有近千匹,拥有种公马近10匹,每年繁育小马100匹左右,能够获得2000万元左右的拍卖收入。“用赛事带动产业,用拍卖收入反哺赛事奖金,形成良性循环。”他说,“今年5月我们刚刚与香港马会签订协议,为他们代养一部分退赛的马匹,提供赛马的养老服务。今后我们还会开发更多业态,继续拓宽产业链。”





    赛马经济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增收,杨文英介绍说,目前公司有骑师、练马师、裁判员、马工、兽医、钉蹄师、接待人员、后勤员工等固定职工近200人,此外他们还与当地种植大户合作,为马匹提供饲料。“最大的一户种植户每年要向我们销售价值500多万元的苜蓿草。”他说。


    如今,赛马已经成为右玉县的一张新“名片”。“通过网络全球直播,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在高峰时段能够吸引两三万人观看。每年有近20万游客为了观看比赛、参观马场来到右玉。”赵一虎说,“右玉正在探索一条‘体育+文旅’的发展新路,赛马产业仍有更多潜力等待我们挖掘。”

    2023-05-29
  • 今年前4个月,进出口贸易值同比增长105.3%,创2003年以来新高。作为连接内蒙古与世界的大“枢纽”——二连浩特:注入新活力 开放更包容

    二连浩特,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可以见证哪些故事?


    5月上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了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口岸,感受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听——汽车喇叭声、钢轨摩擦声、人们的吆喝声声声入耳,如同一场交响乐,演奏着这里的繁荣。


    看——各大物流园区里琳琅满目的货物一车一车通关出境,去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现它们的价值。


    二连浩特市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她位于自治区的正北方,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隔界相望,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口岸城市,是运距最短欧亚大陆桥的交通枢纽,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边境陆路口岸,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是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据二连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贸易值129.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3%,外贸进出口值创2003年以来新高。作为连接内蒙古与世界的一个大“枢纽”,二连浩特不止于二连浩特。


    韩国第一零售企业emart公司蒙古国分公司总经理达·玛希巴图也在5月来到二连浩特,于他而言,这里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边陲小城,而是一个连通世界的门户枢纽。在二连浩特市唯一一家有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资质和海关入驻(监管)的企业二连浩特市昊罡果蔬粮油进出口园区有限责任公司里,大小货车与人流来来往往。达·玛希巴图考察着这里的果蔬。


    “蒙古国的冬天温度较低,温室种植果蔬成本太高,基本上蒙古国的果蔬都要靠进口。中国出口的果蔬质量都比较高,我们每年的进口量达到10万吨。”达·玛希巴图用蒙古语说,主要进口的果蔬有苹果、香蕉、西红柿、青椒等。


    昊罡果蔬粮油进出口园区总经理张玉成说:“园区果蔬年均出口量10万吨左右,占蒙古国果蔬食品进口总量的90%。出口的各类果蔬主要来自于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以及赤峰各旗县,同时辐射包括北京、山东、福建、浙江、山西等区外诸多省市地区。”


    果蔬还未唱罢,汽车已经登场。在二连浩特市环宇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一辆辆工程车和奇瑞新能源轿车已经被装上大车,正在排队等候报关。另一边,钢材与小包装杂货也“忙得飞起”,正从中国的货车往蒙古国的车辆上倒装,等待过秤、报关、出关、过边检。


    环宇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紧邻二连新公路口岸出境通道,是二连新公路口岸配套的出口物流园区,2020年被自治区商务厅认定为“自治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2023年1-4月,通关货物总量约44万吨,出口商品车2489台。目前,发往俄罗斯的货物增长明显。”环宇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左亮说,公司服务口岸、自治区及全国进出口企业百余家,为近百人提供就业岗位。


    在内蒙古盛辉英利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嗡嗡”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忙碌着生产水泥电杆。


    “这是今年4月接的生产订单,全部都要出口到蒙古国。由于材料不同,每根电杆680元到2300元不等,总价值200多万元。”内蒙古盛辉英利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高志贤说。


    在几家主营进口商品的超市,记者看到俄罗斯的面粉、橄榄油,蒙古国的糖果,法国的红酒,东南亚的蜜饯果脯,哈萨克斯坦的手工编织品,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晶、珍珠等各式珠宝首饰,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香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游客在这里很难不“剁手”。


    作为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除了互贸,二连浩特还坚持把扩大向北开放作为口岸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统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批,中蒙国际马术演艺基地、恐龙博物馆装修布展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国门景区升格为4A级景区……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走上了更加宽阔开放的发展道路。


    二连浩特,不止于二连浩特。

    2023-05-29
  • “打卡”中关村论坛 内蒙古元素“冲浪”科技巨潮

    5月的北京,繁花盛开。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





    5月25日至30日期间,论坛会议、展览展示、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及配套活动6大板块的150场活动在这场科技盛会中陆续上演。


    秉承中关村论坛“科技办会”理念,本届论坛突出“智慧、绿色、云上”三大办会方向,全面展示美好生活新样态及未来发展新样貌。“数字人”隔空互动、裸眼3D屏、云智能刺绣机、元宇宙会场……论坛现场科技感十足,带给观众极具沉浸感的体验。


    记者发现,富含“内蒙古元素”的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25日晚举办的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重大科技成果“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依托鄂尔多斯盆地建设了国家级示范区,获得了一批重大勘探发现,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26日的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新技术新产品首发推介系列活动院所高校专场议程上,清华大学副教授张晨曦、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志超在路演发布环节中,分别介绍了各自团队围绕双碳领域及固态电池技术在内蒙古开展的技术创新,这些成果落地转化,将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合作培育,有力助推了当地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在本次活动“重头戏”之一的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一批汇聚国内外重大进展、先进技术的产品纷纷亮相,这些成果不仅面向前沿,而且和产业应用紧密相关。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相关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展区,都有内蒙古协同发力取得的先进技术成果。依托内蒙古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向内蒙古涌动、集聚,展示出强劲新动能。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内蒙古科创中心(北京)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负责人尹晓红介绍,随着京蒙协作不断走向深入,内蒙古与北京加强优势互补、全面深化科技合作,近3年来,京蒙合作科技项目294个、引进技术298项,共建创新平台73个,共享高层次专家500余人,通过京蒙合作引进技术成果的数量、交易金额均居自治区外来技术交易首位。


    “此行我们了解了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和产品走向,对学校围绕‘五大任务’推进科教产深度融合和加强有组织科研有启示作用。”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郭喜说,学校将积极对接区外优质创新资源,协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务实高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我比较关注氢能、风光等内蒙古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希望寻求更多契合自治区特色的新技术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曹瑾鑫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今天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科技创新。希望越来越多的团队扎根内蒙古,与内蒙古共同成长、相互成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冯家举表示。(记者白莲)

    2023-05-29
  • 线上人气旺,城市竞争力更足

    从“网红”到“长红”,将“流量”变“留量”


    线上人气旺,城市竞争力更足


    借助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一批新老网红城市在线上“圈粉”无数。从“8D魔幻”的重庆、网红美食众多的长沙,到因热播电视剧走红的广东江门和云南大理,再到因烧烤“爆红”的淄博等,不少城市凭借自身特色吸引各地游客前去“打卡”。如何从“网红”到“长红”、将“流量”变“留量”,把线上人气转化成发展动力,塑造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旅游短视频受欢迎


    从事服装行业的杭州姑娘小赵热衷旅行,她和几个好友喜欢看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景点视频,然后愉快地结伴“打卡”,或领略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或感受奇妙的历史文化习俗,或品尝令人垂涎三尺的地方特色美食。“拍照、拍短视频,发抖音、发朋友圈,是旅游中必做的。”她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前不久,一段百余名学生在江西南昌滕王阁前集体背诵《滕王阁序》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随之,背诵《滕王阁序》即可免费游滕王阁的话题热度不断升温,游客随手拍摄的短视频也能成为传播爆款。


    生长于互联网环境的年轻人展现了独特的文旅消费观念,他们更注重旅游体验和由此带来的社交话题。短视频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和表达工具,调动了游客记录和发现城市魅力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旅游短视频更直观、更丰富,兼具故事性、娱乐性。此外,游客拍的短视频中,景点和美食往往更接地气,更能近距离体味一个城市。另外,朋友们都喜欢去的“打卡地”,自己也去打个卡,彼此之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这是一种社交新形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越来越多城市通过打造网红城市形象吸引各地游客,是因为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使得城市可以在网络上以较低成本触达广大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热门景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和名胜古迹,更广泛地扩展到了美食、文艺、时尚等各个领域。淄博烧烤在社交媒体上的走红是一个好例子,它吸引了一大批网友前往品尝、打卡分享。”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刘典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少城市都在互联网宣传推广方面下了功夫,通过打造城市“网红”形象,提高城市受关注度,促进文旅发展。


    放大城市的独特优势


    网红城市的培育和打造,需要结合本地资源、文化、历史、美景、美食等优势,突出其独有特色。


    刘典说,城市本身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必须吸引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更多人关注。例如淄博的特色烧烤、西安的历史底蕴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让游客们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带动了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被网民热议的城市不一定是传统旅游城市,城市可以通过创新发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开发特色文旅产品,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良好的营销策略是放大城市特点的必要手段。”


    不少城市提供新奇好玩的旅游产品,让城市与众不同,避免与其他城市的同质化竞争。比如,柳州开通嗦粉、夜宵美食等公交专线,途经各螺蛳粉“网红店”、各大夜市,还在洋紫荆花季开通“赏花专线”;南昌市打造滕王阁IP,逐渐形成以滕王阁风景名胜区、南昌拌粉、瓦罐汤等为标识的城市旅游名片;南京推陈出新,在莫愁湖景区举办以国风雅集为特色的“非遗市集”,在达摩古洞景区推出达摩石窟光影艺术馆,在绿博园推出艺术展等。


    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地区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比如不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照搬引进不倒翁表演、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灯光秀等“打卡”元素。“必须防止一味追逐网络即时效应,博出位、博惊奇,尤其要防止一哄而上、照搬照抄、名实不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基因,要塑造城市独有的形象和气质。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爆红”实难得,“长红”更不易。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网红城市不能顺势而为,及时补足城市在公共交通、道路、住宿、餐饮、城市治理等方面的短板,“网红”效应的生命周期可能会非常短。


    加速整体旅游环境和服务的提升至关重要。今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关键词在各互联网平台的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巨大流量不仅为淄博当地的烧烤从业者带来商机,也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商家、市民配合得很好,营造了快乐和谐、互相信任的氛围,用‘人情之美’、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游客,共同维护‘淄博烧烤’的形象。”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淄博市民热情、友善、好客,在交通、饮食、住宿等方面对外来旅游者怀有善意;商家不“宰客”,诚信自律,没有缺斤少两、坐地起价;政府拿出诚意和行动,反应速度很快,通过成立烧烤协会、举办烧烤节活动、开通烧烤专列、调整公交线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与便利。


    “网红城市,不仅是在网上红的城市。一座网红城市,如果要红得长久、守住流量,得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最终吸引人潮涌入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才是城市打造“网红标签”的最终目的。


    金元浦认为,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现实红利,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到位,还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旅游升级换代上做更细致的工作,通过新技术、新管理、新运营的系统建设,不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及融入感。


    史宇鹏说,要拿出更广的视野,把网红城市建设与城市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建设等内容一体通盘考虑,通过旅游服务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城市的发展风貌;把旅游服务作为城市的流量入口,以游客流带动人才流、资金流,真正做到把旅游的流量密码转化为城市的财富密码。(海外网李雪钦)

    2023-05-26

  • 首 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