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生活看信阳:“邓丽君”在信阳把歌唱

    名城早报记者任永通讯员刘玉栓


    2023年5月6日下午,在河南省信阳市第31届茶文化节盛会期间,中国邓丽君歌友会、中国邓丽君歌友会信阳分会举办了“纪念邓丽君先生”演唱会。





    来自全国各地20多家邓丽君歌友会的“君迷”,登台献艺。活动现场,邓丽君歌迷们载歌载舞,精彩纷呈,歌唱美好信阳,赞美信阳毛尖茶,山哥茶妹展示信阳城市形象。


    活动最后,信阳梦之韵艺术团表演的“漫步人生路”,把演唱会推向高潮。台上“邓丽君”歌声悠扬,演员婀娜多姿,台下掌声雷动,群情沸腾。让人们更加热爱美好信阳,更加怀念美丽歌后邓丽君。(刘玉栓)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5-16
  • 内蒙古新型化工暨现代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沪举行

    5月14日,由自治区发改委主办的2023年内蒙古新型化工暨现代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上海市举行。


    推介会上,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内蒙古新型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优势,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对本市重点项目进行推介,现场签约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煤基新材料等领域10个化工项目。


    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煤化工产业基础良好。全区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732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煤炭远景储量1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远景储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内蒙古高质量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建成煤化工项目近100个,产能9000余万吨,全区煤制烯烃(含甲醇制烯烃)、煤制气产能均居全国第一位,煤制油、煤制乙二醇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在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内蒙古组织召开本次招商引资推介会,旨在对接优质资源、促进交流合作,把内蒙古化工产业优势和活力更好地宣传出去、展示出去,把国内化工头部企业和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引进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企业家走进内蒙古、牵手内蒙古、扎根内蒙古,共享发展机遇,携手合作共赢。”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以前我们就在内蒙古落地了一些项目,走进内蒙古的这几年,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的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尤其是这一次的项目投资从洽谈到签约总共只用了25天。”浙江永和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水土说,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日益壮大的特色产业规模,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他选择来内蒙古投资兴业的原因。


    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自治区发改委将加强对签约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主动靠前服务、及时跟进服务、精准精细服务,想方设法为项目落地排忧解难、做好保障,确保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记者康丽娜包荭)

    2023-05-16
  • 成都大运会世界媒体大会召开

    新华社成都5月15日电(记者董小红、陈地)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媒体大会15日在成都举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向全球媒体介绍了赛事筹办进展以及媒体运行工作的相关信息。





    5月15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媒体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向全球媒体介绍了赛事筹办进展以及媒体运行工作的相关信息。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当天通过视频,祝贺成都大运会世界媒体大会成功召开。


    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主席梅洛率国际体育记协执委会成员出席了此次媒体大会。梅洛在致辞中表示,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各成员协会与成都大运会保持沟通与合作,让参与报道的媒体记者能够获得最佳的工作条件与服务,做好赛事报道工作。





    5月15日,嘉宾在大会现场启动“成都大运会青年记者计划”。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由国际大体联、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与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共同举办的“成都大运会青年记者计划”也在本次会议现场启动,该计划旨在为全球大学生提供全程参与国际赛事采访、报道的实践机会,让各国和地区大学生青年群体加强文化交流。


    成都大运会将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举行。

    2023-05-16
  • 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内蒙古2023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5.07亿元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近日,自治区财政厅收到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7.99亿元,加上已提前下达的47.08亿元,2023年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内蒙古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5.07亿元,较2022年增加2.75亿元,增幅5.25%;较2021年增加8.13亿元,增幅17.3%。





    在中央财政资金“补得多”的同时,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民政厅密切配合,多措并举抓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用得好”——按照预算执行监督工作安排,及时向各盟市下发疑点信息,通过快速预警、纠偏纠错努力防止资金“跑冒滴漏”,全面提升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争取财政部内蒙古监管局支持,将“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项目列为相关部门长期联合监管事项,常态化开展全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抓住资金规范使用的“牛鼻子”,在每一项资金具体支出的时间点上,向提升资金综合管理水平要效益。2023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内蒙古的47.08亿元,截至5月11日已支出41%,在全部直达资金中支出进度靠前。


    按照资金“快速直达、惠企利民”的使用原则,内蒙古在强化资金管理时,重点关注资金支出的及时性,努力通过财政资金发放“快一点”,让困难群众口袋里“宽裕一点”、幸福感“多一点”。元旦、春节等关键时间节点,为确保“暖心钱”尽早直达困难群众,自治区财政厅专项调度库款,并与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建立资金发放日报告、户监测制度,对资金发放到卡到户不及时的地区及时通报督促,确保把惠民生、解民忧的实事办早办好。


    在多项措施强力支撑下,内蒙古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2023年救助补助资金惠及全区160多万困难群众。其中,包括30多万一二级重度残疾人、16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10万城乡特困人员、6000多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记者杨帆)

    2023-05-15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题 内蒙古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

    本报呼和浩特5月14日电(记者陈沸宇、吴勇、翟钦奇)“咱们手挽着手,一起走!”在科尔沁右翼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文化广场上,改编自当地真实故事的文艺节目,讲述了蒙古族畜牧大户和汉族种粮大户共同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故事。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政策宣传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题的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广泛开展。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模范自治区”的内涵和外延。


    就如何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内蒙古组织力量开展深入调研,制定出台包含理论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在内的25个方面、79项重点任务举措。


    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内蒙古确定了8家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将“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程”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组织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读本》等。


    内蒙古各地根据实际,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去年自治区开展专题宣讲3.5万场。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保卫共同家园的故事激荡人心,参观者络绎不绝;锡林郭勒盟打造的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乌兰牧骑扎根沃土服务群众的真实故事等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奋进,携手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比5年前提高了1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进一步扎实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让“模范自治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荣光。

    2023-05-15
  • 前4个月同比增长67.9% 全区民营企业外贸占比超七成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前4个月内蒙古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值472.9亿元,同比增长67.9%,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7.8%。民营企业在内蒙古外贸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更加稳固。





    近日,乌海市的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出口了一批货值36.11万元的化工原料。“近些年,我们一直努力让更多的化工产品走向国际,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国外市场的认可。”该公司销售经理朱静婉介绍说。目前,化工产品出口成为乌海市重要的外贸增长点。


    内蒙古民营外贸企业在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在借力内蒙古区位和通道优势,加速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前4个月,内蒙古民营外贸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67.5亿元,同比增长98.7%。


    在位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送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葵花籽经分级、筛选、打包等工艺流程,装车后即将出口越南。“我们的葵花籽都是订单生产,主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我们的订单量很大,预计出口5000吨葵花籽,将比去年翻一番。”该公司负责人薛亚飞说。


    乌兰察布市依托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条件,不断发展壮大葵花籽产业,自2022年以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货值约5500万元的葵花籽,促进了该市外贸发展。


    面对外贸进出口新形势,内蒙古民营外贸企业主动求新求变,积极扩大进出口业务。相关部门也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出实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货物通关便利化。今年以来,呼和浩特海关取消备案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大幅放宽事前准入手续,同时严格控制备案时限,备案当天办结率达到100%。


    据了解,前4个月,内蒙古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202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34家。(记者阿妮尔)

    2023-05-12
  • 辽宁省党政代表团来内蒙古考察交流 孙绍骋郝鹏王莉霞李乐成张延昆周波参加活动

    5月10日至11日,辽宁省党政代表团来内蒙古考察,畅叙友邻情谊,深化交流合作。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与辽宁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辽宁省政协主席周波座谈,共商推动区域合作、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大计。


    考察期间,辽宁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全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满洲里,考察了铁路口岸、国际公路口岸,详细了解中欧班列运行和公路口岸通关等情况,并参观了满洲里国门和红色展览馆,与自治区有关方面就加强两省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行深入交流。在呼和浩特市,代表团来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草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中环产业园,深入考察产城融合、生态修复治理、创新驱动发展等情况。


    在11日下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交流合作座谈会上,王莉霞、李乐成分别介绍了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孙绍骋、郝鹏作了讲话。


    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辽宁省党政代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对辽宁长期以来给予内蒙古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辽宁省是“共和国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和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内蒙古与辽宁山水相邻、人文相近、往来密切,同属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地区,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当前,辽宁正在加快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着力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内蒙古正在聚焦聚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放眼未来两省区可以取长补短的领域很多,区域合作的文章可以越做越大。远亲不如近邻,希望两省区多沟通、多走动,从一件件具体事谋起抓起,不断密切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为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郝鹏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内蒙古长期以来给予辽宁振兴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说,内蒙古资源丰富、风光壮美、区位独特,近年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我们备受鼓舞、深感钦佩。辽蒙两省区地域相连,产业互补,感情十分深厚。此次来内蒙古考察,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与内蒙古一道在深化务实合作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协同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合力构筑向北开放新格局,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深化两地能源领域合作,更好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加强在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合作,让绿水青山变成双方的金山银山。进一步强化协调对接机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共同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擘画的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自治区领导包钢、于立新、林少春、杨进、杨劼,辽宁省及沈阳市、大连市领导王新伟、张成中、陈向群、靳国卫、陈绍旺,两省区有关部门、市区负责同志参加活动。(记者刘晓冬章奎)

    2023-05-12
  • G6高速东二环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预计6月底通车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近日,G6高速东二环快速路互通立交工程组织吊装国道110北侧钢箱梁。目前,国道110南侧钢箱梁架设已完成。





    本项目涉及4处钢箱梁吊装,该处上跨G110钢箱梁的架设完成后,上跨高速及国省干线钢箱梁吊装已全部完成,仅剩余一处上跨东二环路快速路钢箱梁架设,预计5月15日完成全部钢箱梁跨路吊装工作。本次钢箱梁如期架设为后续桥面铺装等后续工序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6月底实现通车目标夯实基础。


    G6高速东二环互通立交工程项目与呼和浩特互通间距11公里,与呼和浩特东互通间距8公里,建成后实现东二环快速路、G110与G6京藏高速间的快速交通转换,缓解了呼和浩特东收费站和呼和浩特收费站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强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优化完善城市东北部功能,构建起外通内联、便捷高效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记者刘洋)

    2023-05-11
  • 王莉霞在呼伦贝尔调研防范过境火工作 现场研究解决边境地区用电、通讯问题

    5月9日,王莉霞赴呼伦贝尔调研防范草原过境火工作,深入边防执勤点和边境牧户家中,就用电、通讯情况现场“解剖麻雀”,研究解决问题。


    一下飞机,王莉霞就直奔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中俄蒙边境线,实地查看边境防火隔离带,仔细询问近日入境火扑救情况,观察草原返青程度。她说,防火隔离带对防范过境火有很大作用,一定要建好、用好。王莉霞格外关心防灭火队员,嘱咐务必保障好他们的生活和安全。


    王莉霞随机走进边防执勤点,详细了解供电、通讯和官兵生活状况,发现这里手机信号微弱后,她建议有关部门研究为边防、消防单位配备卫星电话,确保遇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王莉霞一直记挂着边境牧民用电问题,专门赶到草原深处的牧户哈日巴拉、白伊斯古冷家中,问供电情况、看手机信号。家里的太阳能板能发多少电、自己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年、发出的电能不能带动所有电器、阴雨天怎么办……王莉霞问得很具体。她说,电力有保障,手机有信号,牧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提上来。现场要求当地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摸清底数,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动供电设备扩容升级、运维服务不断完善,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王莉霞与牧民一起拉家常、算收支,询问生产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叮嘱当地干部引导牧民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旅游,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


    调研期间,王莉霞还到满洲里市北湖公园、三道街了解当地夜经济发展情况。(记者章奎)

    2023-05-11
  • 穿越太平洋,内蒙古首批海运种牛踏浪而来

    3796头新西兰种牛在赤峰海创牧业隔离场“居住生活”。


    5月8日清晨,记者来到内蒙古首个海运进境种牛隔离检疫场——赤峰海创牧业隔离场,在330亩肥沃的红土地上,7栋钢构牛舍耸立在青山绿水间,这里居住着3796头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的进口种牛。


    这些漂洋过海入境的种牛,个个“国际范儿”十足,有双耳下垂的波罗门牛,也有体格健壮的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它们从新西兰内皮尔港出发,穿越太平洋,经过1万多公里海上旅行,历时16天抵达锦州港后,在赤峰海关的接力转运监卸下,于一周前安全“下榻”赤峰海创牧业隔离场,开启为期45天的隔离检疫生活。


    在隔离场,新西兰种牛已经完成样品采集,经临床检查、健康巡查、45天隔离检疫均合格后,将用于内蒙古、宁夏、新疆3个自治区改良种牛品系,开展生产养殖、良种繁育等生产活动。


    据赤峰海关查检科科长刘广宇介绍,位于敖汉旗的赤峰市海创牧业隔离场是内蒙古唯一的海运进境动物指定检疫隔离场,2022年12月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审核。这里现有7栋饲养牛舍,可同时容纳9500头种牛满负荷运转,每年可为约30000头种牛提供隔离检疫,年缴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约7200万元,可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优质种牛源源不断输送补给全国。


    “内蒙古首批海运种牛进境,标志着赤峰种畜进口陆海通道正式开通。我们将持续支持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着力打造赤峰地区进境种牛隔离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同时,坚决守住国门生物安全底线,做到优异种质资源进得来、疫情风险防得住、安全关口把得牢,为打造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力量。”赤峰海关副关长王亚涛说。


    2023年一季度,赤峰市实现进出口46.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17%。


    作为内蒙古距离出海口岸最近的地区和资源出海的要道,赤峰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泛口岸经济、临港经济,将国外陆运资源和锦州港海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和利用,打通通江达海的物流大通道,转身向海,借船出海,正在奋力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记者魏那王塔娜见习记者李雪瑶肖璐)

    2023-05-10
  • 内蒙古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会商品房成交2399套

    自治区住建厅最新消息,内蒙古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会期间,全区商品房成交2399套、成交面积37万平方米、合计总金额22.6亿元,意向登记商品房15000套,全区观展人数超85万人次。





    为进一步提振住房消费信心,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4月28日,内蒙古12盟市同步开幕内蒙古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会,展期集中5天。其中,乌兰察布市顺延至5月7日结束,包头市顺延至5月28日结束,呼伦贝尔市顺延至5月底结束。


    据介绍,本次展览会围绕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进行展销展览,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出发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推动房地产业扩投资、调结构、提品质,充分展示房地产开发、二手房买卖、住房金融服务、室内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绿色建筑与建材等领域科技赋能、节能降碳、转型升级成果。


    展览会期间,各盟市使出浑身解数拉动消费。包头市推出了购房优惠券、100%契税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推出线下+线上两种方式,市民网上即可看房、选房;呼和浩特市提供“一站式”购房,在主会场设置了政策咨询公益服务岗,名企名盘汇集,各大房企均推出不同程度的优惠,为市民看房、选房、购房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本次展览会对提振住房消费信心,推动全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李永桃)

    2023-05-10
  • 通辽市:倾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近日,通辽市科左后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举行,旗主要领导,旗农牧、财政、发改、林草、乡村振兴、经济合作与金融服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苏木党委书记悉数到场。实景展示舍饲高效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自繁自育、散栏育肥、集体育肥等13个肉牛产业发展典型。大家边走、边看、边点评;找不足、赛成果、比措施;直击问题要害,现场解决问题。





    “我们开展这样的观摩会,就是要深入落实通辽市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发展定位,发挥科左后旗在肉牛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优势,为打造标准化模式化养殖示范旗立标杆树样板。”科左后旗旗委书记解春贺说,今年全旗要在抓实肉牛繁育,拓展育肥和屠宰加工链条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肉牛品种质量、发展标准养殖、强化优质饲草保障、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确保全旗肉牛存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把肉牛产业真正打造成富民强旗的主导产业。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既是世界玉米三大黄金带之一,也是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215.9万亩,草原面积3487.7万亩,有利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该市“内蒙古粮仓”和“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等美誉,具有发展肉牛全产业链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围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全力发展肉牛产业。通过建基地、育品牌、带农户、补短板,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品牌驱动整体发力,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相互支撑的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2年全市牧业年度牛存栏367万头,出栏肉牛100多万头,8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00万头,年产牛肉20万吨。种质资源、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服务体系等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2022年12月25日,通辽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到2026年全市肉牛产业要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肉牛产业全国地级市肉牛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跃升。2023年制发的《2023年通辽市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聚焦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坚持富民产业定位和全产业链发展方向不动摇,着力优化布局、稳量提质,突出龙头带动、项目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集中突破深度育肥瓶颈,全力补齐屠宰加工短板,加快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目标。3月2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在市委召开的重点工作双月述评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夯实肉牛繁育这“1个基础”,寻求育肥和屠宰加工“2个突破”。


    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市坚持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全流程谋划产业布局。成立市旗两级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肉牛产业办公室,配备工作专班,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和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扶持政策、肉牛保险、金融服务等“1+4”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逐级细化目标任务,挂图作战,确保工作落实落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亿元扶持牛产业做大做强。金融机构推出肉牛产业信贷产品近50个,形成信用、抵押、担保等多种信贷模式,全市每年肉牛产业贷款余额可达180亿元以上。


    动力与政策同行,成就与梦想同在。该市以标准化养殖为支撑,全过程提升饲养水平。制定并推广《科尔沁肉牛品种要求》等28项地方标准和科尔沁肉牛“蒙”字标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创了“互联网+肉牛”产业新形态,建立了牲畜无规定疫病区,形成了防治结合、四级联动的兽医防治体系。


    该市坚持农牧结合、为养而种的农牧业发展思路,以国家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退耕还草、植被修复、奶业振兴等项目为依托,引导养殖场(合作社、户)在高产农田发展连片全程机械化青贮种植。年种植青贮500万亩以上,人工种草保有面积100万亩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过70%,粗饲料总供应能力2400万吨,市场化南贮北调运储机制基本形成,实现了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扶持养殖企业新建或改建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人畜分离示范性规模育肥牛场。探索推广村外建舍、集中养殖、人畜分离模式,通过入股合作、托管饲养、“合作社+基地+品牌”、综合服务等经营方式,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3个、千头以上规模场37个、百头以上规模场1396个,规模化以上育肥牛场年出栏育肥牛能力达到40万头。(记者郭洪申)

    2023-05-09

  • 首 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