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精彩纷呈

    这几天,“欢欢喜喜过大年——歌游内蒙古非遗贺新春”2025年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吸引了首府市民及各地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打卡,观看社火表演、体验非遗技艺、品味传统美食……感受首个“非遗版春节”带来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扭秧歌、大头娃娃及以昭君形象亮相的踩高跷表演等传统非遗社火节目,年味满满,氛围浓厚,彰显了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互动、拍照留影。

    “空中飞龙”表演格外吸引眼球,只见4条10米长的彩色巨龙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在空中相互嬉戏飞舞,向现场游客表达着新春的祝福。

    千人饺子宴活动现场异常火热,免费吃热腾腾、香喷喷的肉馅饺子,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这次庙会活动,突出非遗、传统民俗闹新春。热烈的节日氛围,展示了传统文化底蕴,也向现场游客传递了“新春贺岁步步高”的美好祝愿。

    据悉,此次新春文化庙会系列活动将在塞上老街区块、雕塑艺术馆和莫尼山非遗小镇等地持续举办至2月12日(正月十五)。2月5日(正月初八)上午10时将在雕塑艺术馆举行沉浸式国潮巡游活动,有国潮巡游、街头时尚秀、汉服巡游、行走画中人、奇妙幻想秀等精彩内容。

    正月十五,将在塞上老街区块举行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戏曲非遗“闹元宵”活动,进行传统非遗社火表演及“新民乐”音乐会,并在塞上老街西城门楼上演《青城上元开街秀》,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旋律,带来别具一格的听觉盛宴。

    2月5日至2月12日,每天15:00至17:00,将在大观园剧场、鸿雁剧场、莫尼山非遗小镇举行2025年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青城有好戏”非遗戏曲公益展演以及二人台、晋剧经典传统剧目、曲艺专场、儿童剧专场演出,戏迷朋友们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智游青城”小程序进行预约观看。


    此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玉泉区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共同举办。

    2025-02-05
  • 冰雪露营地里的节日图景

    正月初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古精灵冰雪露营地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宽阔的冰面上,各式各样的冰雪娱乐设施琳琅满目,让市民和游客尽享冰雪乐趣。

    走进营地,单人冰车、多人冰车、滑雪圈、雪地摩托、雪上八爪鱼、冰雪滑道等娱乐项目应有尽有,吸引了众多大人和孩子前来体验。冰雪滑道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他们排队坐在滑雪圈里,从滑道顶端呼啸而下,感受着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大人们也参与其中,共享这份纯真的欢乐。

    除了冰雪滑道,马拉雪橇也是备受游客青睐的项目之一。游客们乘着装饰一新的马车,在冰雪中穿梭前行,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冰雪文化。在马车上,游客们欣赏着周围的冰雪美景,感受着冰雪露营地的独特魅力。

    市民布仁图格斯领着几位来自南方的好友前来体验冰雪娱乐的魅力,他们玩遍了营地里的所有项目,直呼过瘾。“这个地方真不错,每个项目都那么惊险刺激且好玩,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布仁图格斯的南方朋友纷纷表示。

    为了让游客们更好地享受冰雪乐趣,冰雪露营地还设有取暖驿站,提供温暖的休息场所和各种小吃。周到的服务让游客们在享受冰雪世界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春节期间,冰雪露营地成为市民和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欢声笑语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编织出一幅幅温馨而欢乐的冬日图景。这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们的节日生活,也推动了当地冰雪旅游的发展。

    2025-02-03
  • 47项文旅活动奏响乌兰察布春节欢乐颂

    到乌兰察布“冬”之夜感受新年的红火人气,到乌兰哈达火山纵情放歌,到四子王旗冰雪游客那达慕感受冰天雪地里的欢乐氛围……春节期间,乌兰察布市特别准备了包括民俗体验、展览参观、体育运动、互动参与等47项新春活动,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乌兰察布“冬”之夜街区热闹非凡。街区内,五彩斑斓的灯笼高挂,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演员们身着民族服饰,通过欢快的马头琴演奏、优美的蒙古舞表演等形式,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宴。非遗、美食、艺术、冰雪等主题活动区深受游客青睐。

    乌兰察布市首届“迎新春·非遗文化年货展”在集宁区万达广场如期举行。活动内容由文化里的非遗、民俗里的非遗、舌尖上的非遗、新年里的非遗、技艺里的非遗五个板块组成。不仅有剪纸、书法、掐丝珐琅等传统非遗项目的展示区;还有张润奎熏鸡、牧奕源风干鸡、兰格格酸奶等特色年货美食区;中医义诊、面塑体验、漆扇体验非遗手作活动体验区,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集宁区第四十四届“虎山春”群众文化活动也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期间,舞龙醒狮、川剧变脸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舞龙队伍身着彩色服饰,手持长龙在舞台上翻腾跳跃,气势磅礴;醒狮队伍则通过灵活的身姿和生动的表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博物馆、文化馆同样人气爆棚。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举行以“融史合美艺颂文明”“重见历史再现文明”“启迪艺术向美而行”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展演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的作品在600平方米专业展厅中精彩亮相,孩子们以天真烂漫的笔触描绘出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新春系列活动主题打卡区域,吸引众多观众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一欢乐时刻。


    这个春节,乌兰察布深挖整合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旅产品供给,为游客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让每一位到来的游客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与浓厚的节日氛围之中。

    2025-02-02
  • 呼和浩特这个蛇年新春真热闹

    30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呼和浩特这个蛇年新春真热闹


    在呼和浩特东站,旅客们刚刚走出列车,热情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就迎上前来,送上热腾腾的奶茶。

    每当旅客来到出站大厅,马上会有音乐声响起,身着喜庆服装的演员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赢得旅客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刚下车就喝到家乡的奶茶,看到为我们准备的快闪表演,心里真暖和!”一位旅客感动地说。

    以上是呼和浩特2025年“回家真好”城市主题快闪活动的场景。

    从1月22日至24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在呼和浩特东站、白塔机场、新华广场地铁站,共举办了6场精彩纷呈的快闪活动,让归家的旅人感受到浓浓乡情与温情。

    而这仅仅是“欢欢喜喜过大年——歌游内蒙古非遗贺新春”2025年呼和浩特春节、元宵节30项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一项。

    “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蛇年新春是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此次申遗成功,使春节这一‘中国年’更具世界影响力。所以,今年节日期间,呼和浩特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文旅活动,从1月22日至2月12日,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全市共组织30项群众性文化活动。”1月28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非遗科科长宋荣芳对记者说。

    这些活动有“回家真好”城市主题快闪、第四届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春节主题活动、呼和浩特博物院“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文物里的年味”特展、2025年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中华民族祭火仪式、首届“奇幻莫尼山”山海经主题幻彩灯光秀等。

    值得一提的是,“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创新性推出展览配套文创集市模式,通过引入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有影响力的大馆,联合打造出全国首个“文创新空间”。现场精品文创近1000种、爆款文创50余种。

    1月24日晚,记者来到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开启夜游模式后,这里已经变成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从1月22日至2月12日,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每日闭馆时间延长至22时。在雕塑艺术馆A、B两个展厅展出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甄选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礼赞伟大新时代的雕塑艺术作品及从历次雕塑主题展中精选的优秀雕塑作品典藏。

    从1月22日至1月27日每天下午,还会举办写春联、剪窗花、扎染等传统民俗活动,市民游客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书写寓意吉祥的春联、剪出精美的窗花、制作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沉浸式感受浓浓年味儿。

    除夕之后,从1月31日至2月12日,面塑、泥塑制作等互动活动接力登场,让人们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技巧的同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了解到,2025年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将于2月3日至2月12日分别在塞上老街区块、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和莫尼山非遗小镇等地举办。


    除了传统的非遗社火展演和文艺演出外,在塞上老街主舞台进行的正月初六“空中飞龙”展示和正月十五西城门楼《青城上元开街秀》、正月初八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沉浸式国潮巡游,将是蛇年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活动的又一亮点。

    2025-01-29
  • 呼和浩特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推介活动

    1月24日,北疆文化·青城印象——呼和浩特市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座谈推介活动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举办。

    活动上,宣介了2025年呼和浩特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重点内容,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分别对各自文化和旅游资源及有关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推介。

    2024年,呼和浩特市强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宣传推广展示、文艺精品创作,积极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让根植在首府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25年,呼和浩特将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持续推进“雕塑之城”建设。加快大窑文化遗址公园、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辽代白塔遗址公园建设。创作提升话剧《大青山》、舞剧《敕勒川》、晋剧《大漠春归》等一批精品剧目。全面提升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建设管理水平,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呼哈风情铁路漫游项目,加快推进云中盛乐度假区项目,伊利草原乳文化景区争创国家5A级工业旅游景区。全面开放圣水梁旅游区,逐步开放哈达门、了目山等16处大青山休闲观光点,完善提升阿尔泰游乐场、南湖湿地公园等功能,持续提升章盖营、水磨村、莫尼山、乌素图东西村等特色小镇品质,让首府成为大家都想来看看、都想来转转的理想目的地。

    2025-01-26
  • 冰雪春天丨“速度与激情”沸腾内蒙古

    冰雪春天丨“速度与激情”沸腾内蒙古






    ——“冷资源释放新活力”系列报道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国内冰雪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又是一年冰雪季,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冰雪风光、层出不穷的冰雪体验,吸引着八方来客。凭借冷资源,内蒙古冰雪经济发展热“雪”沸腾。







    牙克石汽车测试现场。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地处大兴安岭中脊中段的牙克石市,冬季平均气温-24℃,最低气温低至-50℃,积雪期长达200天,拥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测试湖面,漫长的严冬为高寒环境下工业品暴露检测实验创造了优质条件。

    牙克石凤凰山景区的湖面上,雪雾弥漫,马达轰鸣,加速、转弯、急停、漂移……冰雪飞扬的场地里留下一连串飘逸的车影,上演冰雪上的“速度与激情”。冬季的牙克石市迎来火热的汽车测试季,汽车测试企业纷至沓来,试乘试驾人气火爆,带动了城市以冬季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顶级汽车冬季试乘试驾的目的地之一。

    通过不断努力,牙克石市已形成政府与企业紧密配合、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前端的芯片、汽车零部件冬季研发测试产业,中端的整车耐寒检测产业,末端的高端汽车试乘试驾和第三方评价测试产业三条完整产业链,并同时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测试车辆2.5万余台,接待客户27万余人,接待车企1200余家,带动就业1700余人,实现收入近10亿元,“冷资源”迸发出的“热经济”。











    在呼伦贝尔,滑雪爱好者在城市越野滑雪公园内滑雪。人民网记者苗阳摄


    呼伦贝尔冬季漫长,降雪早、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成为开展冰雪运动的绝佳之地。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打造,呼伦贝尔形成了“冰主雪辅、大小统筹、远近结合、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场地供应格局。

    不久前,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冰雪季开展期间,呼伦贝尔市共安排冰雪类赛事和文化旅游活动81项,包括全国城市越野滑雪挑战赛、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邀请赛、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还有冬季英雄会、大众冬泳邀请赛、雪地定向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赛事34项,冬季游牧文化季、天天冰雪那达慕、界河冰钓季等各类文化旅游活动47项。”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海军表示,呼伦贝尔将借此契机,掀起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的大众冰雪热潮。

    据悉,冰雪季期间,内蒙古各盟市将举办各类群众冰雪赛事活动338项,涵盖滑雪、滑冰、冰球、雪地足球、冰上龙舟等多个项目,预计辐射带动800余万人次参与。






    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这个冬季,内蒙古各地冰雪文化旅游也迸发出新活力。在莫尔格勒河畔,“天天冰雪那达慕”随时为游客上演,充满激情的射箭、搏克引得游客的阵阵掌声;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鹿铃声声响起,活泼又亲人的驯鹿与游客互动,传递着鄂温克人与驯鹿休戚相关的不解情缘;来乌兰察布市乌兰哈达火山脚开启一场冰雪狂欢,千人烤土豆、绚丽烟花秀、上火山去滑雪,探索火山新玩法;兴安盟阿尔山市不冻河漂流、特色温泉,让游客感受“冰雪温泉70度”极致体验;锡林郭勒冬季蒙古马超级联赛、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活动赚足游客眼球;呼和浩特市带来冰雕艺术、冰雪运动、冰雪演艺,让游客感受冬日欢乐……





    第四届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活动现场。丁根厚摄









    乌兰哈达火山脚下“千人烤土豆”。人民网记者苗阳摄










    游客体验驯鹿拉雪橇。人民网记者苗阳摄


    门票减免、住宿减免、开通专线、提供特色美食,在各活动场所开展温暖服务、暖心服务、便民服务、保障性服务、微笑服务、柔性执法服务……内蒙古冬季旅游“宠客”诚意满满。

    丰富的文旅产品、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在内蒙古感受到别样的冰雪体验。游客潘女士对记者说,“我们专程从安徽自驾来到呼伦贝尔玩雪、体验极寒天气,来了之后感觉一切都很新奇,还可以坐驯鹿拉的雪橇,太治愈了。”


    “冰雪经济是万亿级新赛道,要一体推进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全业态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表演性、竞技性冰雪运动。”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发展冰雪经济被纳入2025年内蒙古重点工作。内蒙古立足特色,冰雪“热产业”持续升温,冰雪经济的“热”力无限。

    2025-01-23
  • 内蒙古: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2024年,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果丰硕,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非遗持续传承,“北疆文化”品牌日益凸显……

    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热情

    2024年,内蒙古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通过政策出新、思路出新、举措出新、活动出新的方式,以“旅游+”“+旅游”催生新业态、新场景及新体验,激发文旅消费热情,促进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台《“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行动方案》,为“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4个“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试点地区;实施“歌游内蒙古”百千万工程,推荐100首内蒙古经典歌曲、打造100家文旅演艺企业、培育1000名导游和网红歌手以及1万名内蒙古经典歌曲传唱者;举办“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4—2025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旅游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季,以“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为主题,推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让内蒙古冬季旅游“火起来”。

    2024年,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2732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57%;国内游客总花费4139.29亿元,同比增长23.39%。其中,接待一日游游客16647.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3%;实现国内一日游客总花费1005.49亿元,同比增长23.06%。接待国内过夜游客10676.60万人次,同比增长17.85%,实现国内过夜游客总花费3133.80亿元,同比增长23.49%。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内蒙古艺术剧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文艺发出新时代强音。2024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典范之声”荣誉;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改编创作的儿童剧《三千孤儿入内蒙》演出收获好评。

    内蒙古艺术剧院积极推动跨地域合作并取得新突破。2024年,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与广州民族乐团联袂演出音乐会《草原与海》,融合南北不同音乐风格,进行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

    内蒙古拥有4200多公里的边防线。2024年,内蒙古艺术剧院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军民融合办(边防办)持续开展“千里送文化艺术进边防”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奔赴62个连队、51个哨所演出113场次,累计行程1.6万多公里。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打造的音乐剧《你若繁星》在2024年全区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编剧奖、表演奖、优秀剧目奖和组织奖;群舞《幸福的节拍舞起来》《俏夕阳》获得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比赛表演金奖及创作金奖。

    “我们将努力创作、演出一批新作品,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乌兰牧骑的新时代答卷。”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说。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效开展。截至2024年11月底,内蒙古自治区已完成复核“三普”文物遗址点18655处,复核率达到88.43%,在普查过程中,新发现文物点1045处。

    内蒙古持续推进“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2024年,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10项、配合性考古发掘14项、抢救性考古发掘12项;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签订全国文博网络学院平台合作意向书,为全区文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指导全区各地博物馆举办“静影沉壁——内蒙古古代壁画展”“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特性展”“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展”等140多个精品展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亮丽北疆逐绿而行”入选全国2024年“博物馆里读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推介项目。

    内蒙古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和社会教育,2024年,推出10个展览,举办社会教育活动2000多场次,接待观众233万多人次。同时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体检”,及时修复及养护文物138件(套)。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可圈可点。2024年上新文创产品138款,目前共有文创产品3268种,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王世英说。


    在非遗保护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晓峰介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专家评审工作已结束。“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传播项目”入选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优秀案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

    2025-01-16
  • 黑龙江省第二届“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农副产品年货销售大集活动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扩大内需的系列部署,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消费帮扶新春行动”的号召,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厅、供销社、驻村办联合指导,省驻村第一书记联合会主办,省农投产业融合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小康龙江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国帮扶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黑龙江省第二届“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农副产品年货销售大集活动。



















    本次活动于1月12日在哈尔滨市国际会展中心E馆启动,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89家参展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社积极参与。这些参展单位不仅带来了“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众多黑龙江特色品牌下的180余种知名特产,还展示了来自18个边境县市和37个驻村工作队精心挑选并推荐的211款优质农副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粮油、果蔬、肉禽、水产、干货等多个品类,充分展现了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齐齐哈尔烤肉伴侣——冯教授酸黄瓜)


    通过本次消费大集活动,主办方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产销对接平台,不仅为黑龙江省的特色农副产品特别是偏远乡村的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还有效提升了乡村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省内外游客们纷纷表示,这些来自黑龙江的绿色、健康、优质的农副产品不仅价格实惠,品质上乘,还为他们的年货篮子增添了更多选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1-15
  • 呼和浩特市护城河北街成打卡新地标

    走在城墙根儿,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






    呼和浩特市护城河北街成打卡新地标


    一头是潮流店铺,一头是古城墙、居民区。这里既有市井的烟火气,又不乏时尚格调。旧时城墙与现代商街在这里相映成趣,别有韵味。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护城河北街“蜕变”了。咖啡店、烘焙店、茶馆……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条古老街道的多元与包容。

    “我们店是全天营业,有不少大学生特意过来打卡,有路过的游客也会进来看一看,不少是外地人。”“MUHE慕和”烘焙店的老板韩镇宇告诉记者。

    东护城河北街在网络上频繁“出圈”,成为呼和浩特市“新晋”网红街之一。

    “看了小红书上的攻略,就特意来打卡这条街了。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会让人感觉商业的生硬,很有呼和浩特标签的存在,真的是不虚此行。”想来北方感受一下的南方“小土豆”李一狄笑着说,这条很有内蒙古特色的“网红老街”颠覆了她对呼和浩特的初印象。

    事实上,不仅是第一次来到护城河北街的游客对这里感到惊喜,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居民也惊叹这里的变化。

    “我从小就在城墙边长大,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在附近。上大学离开时这里还是破破旧旧的,这几年变得我都认不出了。”林燕燕指着一家店说,“这家以前就是一个不起眼的骨头馆,生意一般。你看现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刚才还有一群外国人来这儿喝咖啡呢。”

    的确,一直以来护城河北街隐匿于城市喧嚣之中,如果没有北边那条古城墙,和别的巷子别无二致。

    这一切的变化始于2022年。新城区东街街道通过“老城活化微更新”,与房主深入洽谈街区内的闲置房产出租事宜,换取老旧社区保护与发展的空间,成功吸引多家品牌入驻,护城河北街迎来了新活力。

    “我2022年就来这里开店了,起初只是看上这城墙古色古香的氛围感,觉得跟我们围炉煮茶的调子很搭。社区服务真的做得太好了,在这里发展又有了归属感。”在“茶炉”主理人郝智看来,护城河北街的整体营商环境好是各家商户收入稳定向好的重要保障。

    洽谈商铺、对接租金、规划发展方向,东街街道坚持挑选适合的商户进驻。横向盘活区域资源,纵向引导商铺握指成拳,形成了整体业态、“扎堆效应”。将各类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商铺在街区“差异化”良性发展,避免了恶意竞争,也将“引流效应”发挥到最大化。

    “引流效应”不仅吸引来了消费者,还吸引了不少准备在这里创业的年轻人,张锋就是其中之一。

    “来这里开店是听朋友说这条街非常有特色,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很火。我们就过来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这条街整体规划跟我的定位不谋而合。”张锋经营的是一家汉堡店,将西式餐饮与传统街景相融合后,带来的是不断增长的客单量。

    “没想到这里的人文环境更好,商户之间因为没有相同品类的竞争相处融洽。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经常来了解经营情况,及时帮我们解决问题。”张锋笑着说,“我希望这条小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护城河北街“火出圈”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的成功。

    “我们东街街道通过强组织、优服务、建机制的方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不断激发老城区的新活力。”新城区东街街道党工委书记边岩杰说。

    依托辖区内“绥远城历史文化展馆”“绥远城墙旧址”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东街街道按照“党建引领、多元治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思路,以印象绥远为题材打造“护城河北街活力街区”。

    在聚集人气、提升商气的同时,东街街道同步做好街区规划布局、规范管理、亮化改造等工作,协调城管、交警、物业等单位,为周边商户和消费者提供300余个停车位和潮汐车位。

    目前护城河北街的24家特色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包括咖啡馆、面包坊、主题餐饮、服装服饰等多个品类,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和老建筑的文化价值,深挖北疆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旅商融合发展作用,聚力打造主题各异、体验丰富、场景互动的特色消费场景。”边岩杰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护城河北街散发着迷人气息。

    走在城墙根儿,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


    人们“偷得半日闲”来这里放空、社交,享受音乐、美食,悠哉快哉。

    2025-01-08
  • “穿梭食光”——济南把子肉,公交卡上的文化盛宴

    在济南,一块“把子肉”不仅是餐桌美味,更是城市文化的流动名片。近日,济南公交推出的“把子肉”交通卡,以独特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市民出行新宠。

    这款交通卡外形酷似色泽诱人、肥而不腻的把子肉,实则用陶土精心打造,耐磨、耐腐蚀、抗弯曲,确保持久使用。它不仅让市民出行时感受到传统美食的温度,还将济南的历史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把子肉”交通卡的创意源于济南人对这道美食的深厚情感。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美食文化的创新传承。市民刷卡乘车的同时,仿佛在品味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此外,这张卡具备全国交通一卡通功能,适用于全国360个城市公交和地铁,让“把子肉”的文化走得更远,成为美食与文化的传播使者。

    济南“把子肉”交通卡的推出,是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提升了市民对公共交通的关注,也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随着这张卡的流行,济南城市形象愈发鲜明,让我们一同体验这份“美味”与实用,开启全新的出行旅程。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5-01-07
  • 去呼伦贝尔越野滑雪

    拥有漫长雪季的呼伦贝尔是不少人冬季冰雪旅游的目的地之一,这个冬天,吸引冰雪爱好者来到这座北疆城市的,还有全新建成的城市越野滑雪公园。

    作为冬奥会的绝对基础大项,同越野滑雪相关的小项目、诞生的金牌和奖牌数是最多的。如果说夏奥会“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那么在冬奥会上,比好越野滑雪,就有可能抢占金牌榜、奖牌榜的先机。不少北欧国家之所以能在冬奥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在越野滑雪项目上表现突出。

    越野滑雪是借助滑雪用具(滑雪板、滑雪杖)在山丘雪原滑行的项目,植根于远古时期人们在冰雪环境中的生产生活。如今,虽然越野滑雪已是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但训练比赛大都集中在专业的山区场地,想要就近就便训练、体验,并不容易。这也是越野滑雪项目之所以金牌和奖牌数多,但全球普及率、覆盖率并不高的原因之一。

    今年初,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呼伦贝尔举行,这座冰雪运动基因深厚的城市,进一步下定“用好十四冬遗产”,让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的决心。于是,利用当地伊敏河两岸宽广的冰面、雪原,一座由20公里长、10米宽的高质量越野滑雪道和休息驿站、群众冰雪乐园组成的城市越野滑雪公园拔地而起,不仅能为专业运动队、运动员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比赛保障条件,还让更多人走出家门,在城市里就能体验过去要翻山越岭才能参与的越野滑雪。

    我在呼伦贝尔采访期间,遇到了很多第一次参与越野滑雪的当地群众,还有从额尔古纳、根河、黑龙江甚至四川来这里进行越野滑雪体验的爱好者,他们说,有了场地,就能方便地参与项目,也能更真切地感受越野滑雪的魅力。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公园、步道、城市广场等公共用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在我看来,呼伦贝尔的城市越野滑雪公园,是贯彻落实该意见的好做法、好案例。在冰雪产业被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重要增长极的大背景下,破解“冰雪运动去哪儿”同样是决定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问题,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唯有破解场地难题,才能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项目普及发展、搭建竞技活动平台奠定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呼伦贝尔的城市越野滑雪公园绝不是今年雪季独有。我了解到,雪季结束后,这里将变身为体育公园,为广大群众提供非冰雪项目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明年雪季,雪道还会被再开辟出来,人人参与越野滑雪的场景还会再现。

    别犹豫,想要越野滑雪,不妨去呼伦贝尔试一试。

    2024-12-31
  • 锡林郭勒盟文旅火爆出圈

    接待游客突破170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1.4亿元






    锡林郭勒盟文旅火爆出圈



    12月28日,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热闹非凡,2024锡林郭勒冬季蒙古马超级联赛总决赛在这里燃情开赛,313名牧民赛手同场竞技,在广袤的冰雪草原上展开激烈角逐,吸引全国各地5000余名游客前来观赛。

    正是在“马超”等流量赛事的引领下,该盟文旅不断出圈出彩,截至目前,今年该盟游客接待量超170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7%和14.3%,文旅流量切实变现成为“留量”。

    锡林郭勒冬季蒙古马超级联赛已连续举办两届,本届比赛设置3人团体接力赛、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传统走马、驯马比赛以及蒙古马30公里耐力赛等竞赛项目。开幕式现场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在“马超”总决赛现场,丰富多样的消费业态也令人目不暇接。长达2米的巨型羊肉串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精心熬制的奶茶,温暖着每一位游客的身心;小巧玲珑的迷你肉饼,外皮酥脆,内馅多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也为赛事增添了烟火气息。

    “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没想到表演如此精彩,没想到各种小吃这么香,没想到赛马比赛如此激烈,没想到草原的冬季如此壮美……”来自山东的游客孙鹏程连续用5个“没想到”发出感叹。

    今冬,锡林浩特市推出冬季旅游黄金线路,举办冬季旅游精品系列活动,努力将冬季体育运动、民俗文化与现代消费有机结合,融入民俗、演艺、文创、非遗、美食等项目,补齐冬季文化旅游产业短板,提高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为冬季旅游赋予新内涵,把“冷资源”变为“热产业”。

    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娜布其玛说:“今年冬天的冰雪活动中,我们植入很多创新点,以此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同时,努力彰显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冰天雪地中的壮美景观以及融入的文化元素为锡林郭勒草原带来了大流量,仅“马超”一项的全媒体曝光量就达750万次。今年,锡林郭勒盟文旅宣传打造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机制的全媒体矩阵,年内全媒体曝光量突破80亿次。尤其是今年夏天,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在锡林郭勒盟举办期间,该盟消费额同比增长572%。就在12月中旬,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宣传项目荣获中国广告风云榜年度最佳公关传播案例全场大奖。同时,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成为全区唯一,实现旅游项目品牌化。


    “今后,我们积极推进‘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壮大多种新兴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持续举办好特色文旅节庆活动,让游客有去处、有玩处、有乐处,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消费体验。”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邢海鹏说。

    2024-12-30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