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本节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崭新篇章——“内蒙古资源节约集约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七

    北方三月,天气回暖,内蒙古大批重点项目进入开复工进行时。走进G65包茂高速包西环线包头段项目施工现场,全面复工复产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





    “项目复工后,我们用高炉矿渣垫路基。这样,可消纳包钢大量工业固废,减少乌拉山前坡取土约150万方,节约油耗42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00吨。”包茂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英健说。


    高炉矿渣变身高速公路“路基”,这是内蒙古首次在高速公路大规模资源化利用高炉矿渣的大胆实践,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新样板。


    “东林西矿、南粮北牧”,尽管内蒙古农牧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遍地是宝,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如今的内蒙古,各地都在“节”尽所能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兴安盟乌钢改建运营的50兆瓦超超临界煤气发电项目正式投运,告别“傻大黑粗”的乌钢,所有煤气被回用并网发电,年节约标煤3.9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5万吨。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巴音嘎查车辆穿梭、机器轰鸣,通过垫沙、加施生物肥、深耕、秸秆还田,这里正在对7800亩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化提质改造,改造后的耕地预计平均每亩增产40%。


    乌海市6座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应收尽收,全市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10%,“集中收集、分散供水”的全市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逐步构建形成。


    ……


    如今,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资源节约集约行动,贯穿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与时俱进,首在把舵导航;逐梦前行,更需引领力量。2022年,内蒙古密集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2022年自治区全社会重点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要点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敲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时间表”“路线图”。


    ——到2025年,全区能源、矿产、土地、水等重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2%、17%。


    ——到2025年,全区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6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85%,社会各领域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环节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到2030年,全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达到全国同类地区先进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内蒙古资源特点的节约集约发展方式和绿色简约生活方式。


    ……


    道路决定命运,转型才能自强。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指向,全区各地各部门闻令而动,坚持效率优先、创新驱动,在能源、矿产、土地、水、粮食等重点领域开展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内蒙古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开启新程。


    这是减少资源消耗与推动固废利用的发展之路:2022年,全区重点公路项目消纳高炉矿渣、尾矿废料、建筑垃圾等固废约400万吨,减少取土取料250万方,减少临时占地1250亩。


    “目前全区公路养护中废旧路面材料回收使用率100%,材料循环利用率80%以上。”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双碳”战略下推动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之路:2022年,内蒙古完成120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改造,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10克/千瓦时,节约发电用煤约982万吨;区本级60余个党政机关改造节能灯具7万余套,一批光伏、光热、充电桩等节能装备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创建的节约型机关约占旗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的60%以上。


    内蒙古国华呼伦贝尔发电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进行节能改造,单位供电煤耗降至304克/千瓦时,提前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


    这是以节粮减损护佑“中国饭碗”的发展之路:2022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引导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更新农机具减少机收粮损,通过推广使用智能粮仓减少粮储损耗,通过进一步倡导“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2022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1800余万元支持各盟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改善粮储条件、减少粮食损耗,内蒙古正在构建形成由田间到餐桌的节粮长效机制。


    这是节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的发展之路:2022年,内蒙古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3178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30.57%;处置闲置土地7.75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242.18%。


    “在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工作中,我们层层压实责任,细化‘一地一策’台账,加大处置力度,更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类施策,不少“沉睡”的土地被盘活后用于项目建设,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也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用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这是节约集约用水的发展之路:2022年,内蒙古进一步推广发展喷灌、滴灌等为主的节水农业,倒逼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发展,全区农业节水量约28亿立方米,大水漫灌、地下水超采问题基本解决;加大力度开展工业水效提升行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项目56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3%。


    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


    内蒙古水资源短缺,12个盟市中,有10个盟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800立方米左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节约水资源关乎全区发展大局。


    为此,内蒙古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向节约用水要空间,向集约用水要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水资源利用空间。2022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8.9%。


    ……


    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没有休止符。一串串数字、一次次生动实践,彰显出内蒙古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如磐决心与坚定信心。


    2023年,自治区决定落实全面节约战略,进一步促进能、水、粮、地、矿、材全方位节约集约利用。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实践已经证明:切实提高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水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高收益,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珍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不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更能给子孙后代留出更大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蒙古已在土地、能源、水资源、粮食、再生资源等7个领域形成56项可量化指标。


    面向未来,一以贯之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内蒙古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记者杨帆高慧)

    2023-03-02
  • 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③

    春光旖旎,草木勃发,北疆大地动能澎湃。


    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紧推进。


    赤峰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一排排白色风车如长龙矩阵,穿青山而过,与白云相接。


    相隔千里,不同地域,谱写着同样的奋进图谱——“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产业是内蒙古的当家产业。多年来,内蒙古能源经济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煤炭实际产能全国第一,电力总装机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外送煤炭全国第一,外送电量全国第一,外送电能力全国第一。6个“全国第一”表明,内蒙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地位十分突出。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2022年,内蒙古坚持保大局、为大局,坚决扛起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度,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度。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勇做保供“压舱石”,争当降碳“排头兵”。


    以“转”为本激发新动能,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一块黑色煤炭,一瓶白色聚丙烯颗粒,一卷透明保鲜膜,在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一字排开,直观呈现出煤炭“由黑到白”的“蝶变”。“鄂尔多斯已构建起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煤炭在这里被‘吃干榨净’‘由黑变白’。”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双碳”目标下,盛产“黑金”的鄂尔多斯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到资源转化升值上,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攀升。


    在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800万只稀土永磁自动对焦马达订单,这批订单即将发往江西、深圳等地。“我们自主研发的微型音圈马达使用了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马达对焦速度更快,镜头精确度和成像质量更高。”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德光说。


    在稀土高新区,全国十强的稀土磁材企业有6家,像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稀土企业总量突破百家,从业人员超万人。从原材料、粗加工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向新材料、终端应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世界级储量”迈向“世界级产业”,包头稀土产业集群成形成势,原材料就地转化率提高至79%。


    从“挖煤卖煤”“挖土卖土”到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一场传统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在亮丽北疆激情上演——


    包头韵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加紧推进——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BDO及下游可降解塑料深加工全产业链盛装亮相。


    乌钢高炉现代化、煤气利用循环化改造等一体化低碳转型项目投产——乌钢彻底甩掉“傻大粗黑”旧帽子。


    ……


    以质效并举的重大项目推动转型,内蒙古频频布局、连连落子,激发起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2022年,内蒙古共实施能源重大项目259个,完成投资1839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0%,是2021年的3.7倍。


    以“新”为要打造新引擎,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使命在肩,奋力前行。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内蒙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最优选择,也是全国能源一盘棋指导下的历史重任。


    过去的一年,勇担重任的内蒙古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继续扩大煤炭和新能源总量优势、组合优势,着力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


    印发推进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意见以及6类市场化项目配套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聚焦风光氢储4条重点产业链,一体推进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先后引进远景、明阳、隆基等30余家“链主”头部企业……内蒙古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批零碳低碳园区、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率先启动蒙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出台简化电网项目审批流程7条支持措施……内蒙古打出新能源消纳系列“组合拳”。


    研制开发70兆帕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建设我国首个重载铁路加氢科研示范站,研制开发的氢燃料电池环卫车下线运行,在运氢燃料电池汽车117辆……内蒙古打造“北疆绿氢城”再增新动能。


    奋进的脚步,如此铿锵;昂扬的鼓点,如此激越。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内蒙古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实干作答。


    2022年,全区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倍以上,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发电1300多亿度,超过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全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投资620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3倍。


    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内蒙古“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


    新征程上,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向何处发力?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弦定音——


    “能源产业是内蒙古起家的产业,更是当家的产业,只应做大做强、不能做小做丢。”


    “要瞄准‘煤头化尾’”“靠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和延伸细分的好项目撑起转化增值的新天地。”


    “集中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和呼包鄂通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


    路径,清晰明澈;行动,坚定有力。


    牢记“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新征程上的内蒙古,将继续抢抓战略机遇,奋力追赶冲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记者康丽娜)

    2023-03-01
  • 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②

    二月的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草原,滴水成冰,呼吸间白气成霜。


    清晨,陈巴尔虎旗公安局海东青骑警队的队员们早早出发,马踏冰雪,巡逻在边境线上,守护着祖国北疆的安宁。





    在他们身后,边疆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欢乐祥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使命催征,风雷激荡。内蒙古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和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更硬的举措、更实的行动,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


    强边固防守安宁


    初春,祖国北疆的阿尔山,茫茫白雪依旧覆盖着山川原野。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耀在林海雪原上,国门附近的界碑旁,几道身影已经踏着厚厚的积雪,开始了边境线上的巡逻。这是三角山边防连官兵每天的日常。


    内蒙古有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护好“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国必有边,边必设防。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


    ——加强平安边境建设。深化党政军警民联勤协作,建立支队与边检站区域联防机制,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达6500余人,推动边境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2022年,侦破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刑事案件16起、电信网络诈骗案53起,全区边境地区违法犯罪警情、八类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4.3%、14.2%、19.4%。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加快“数字边境、智慧边境”建设,投入运行10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率先推行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查验模式,全力打造“雪城义警”“警务助理”“强边固防直通车”等警务品牌。


    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红色堡垒户等举措,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党政军警民携手并肩,共同守边、护边、固边、稳边,织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三道防线”。


    平安建设护稳定


    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全区各族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内蒙古将保持社会平安稳定作为重大任务,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平安内蒙古建设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质量迈进。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五年来,全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45万多起,发案数连续下降,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向好。十年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缉枪治爆、“猎狐”“断卡”“团圆”“云剑”“昆仑”……内蒙古对违法犯罪行为出重拳、亮利剑,一系列专项行动不断织密“平安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真的吗?22年了!案子真的破了!……”2022年7月30日,当家住通辽市的姚某得知杀害父母的凶手终于落网时,她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命案必破”是一个决心,更是一项使命。2022年,全区快侦快破现行命案151起,破案率100%,连续5年保持现行命案全破。同时,破获命案积案72起,同比增长157%,不断攀升的数据,折射出平安内蒙古建设的丰硕成果。


    扫黑除恶是民心工程,也是深化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


    剑不入鞘、鞭不离手。内蒙古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2022年共打掉涉黑犯罪组织2个,恶势力集团10个,恶势力团伙1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36人,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6.26亿元,推动实现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社会治理促和谐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基层和谐稳定,事关政权坚实稳固。


    内蒙古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重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最大限度把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解决在市域,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聚焦治理有效,着力固本强基。内蒙古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织密基层治理“网格”,共建立1.3万个嘎查村(社区)治理平台,城镇、农村、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基础实”护“百姓安”,内蒙古通过夯实一个个基层基础的小平安,联结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安全。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深耕治理“沃土”,收获平安“硕果”。5年来,全区86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每年化解医疗、物业、交通事故、环保、劳动争议等行业、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1.9万件,年均递增20%以上;全区人民调解员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6.76万件,年均化解近13.35万件,调解成功率为94.4%。


    一件件矛盾纠纷的化解,回应了社会关切;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夯实了全区和谐稳定的基础。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踏上新征程,内蒙古将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在祖国北疆筑起坚如磐石的安全稳定屏障,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记者李晗)

    2023-02-28
  • 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①

    东风日暖,春光正好。


    草原牧歌欢唱,山川林木广袤,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2400万各族儿女引以为傲的家园越来越美。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犹在耳。


    全力以赴,内蒙古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首,扎实推进——


    2022年,内蒙古完成造林474万亩,居全国前列;完成种草1716万亩、防沙治沙75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祖国北疆绿意更浓。1—12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2.9%,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监测数据显示,全区重点流域12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西辽河干流总办窝堡枢纽实现20年来首次过水,生态复苏效果逐步显现;哈拉哈河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首批美丽河湖9个优秀案例之一;阿龙山敖鲁古雅湿地公园和商都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新晋国家级湿地公园;贺兰山和大青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国优……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变,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


    生态之变,源于高度重视、高位推动。2022年,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作出了科学系统部署;《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从4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落实举措。


    生态之变,源于无数生态建设者艰苦努力的付出。这一年,翁牛特旗干部群众继续向科尔沁沙地挺进,修通路,种下树,将沙子一寸寸逼退;大兴安岭深处,1900多名林业工人组成一支造林“远征军”,跨越数百公里造林,保卫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无数林草人扎根草原,人工种草、补播改良,让500多万亩沙化、退化草原绿色重现。


    生态之变,源于全区上下持续掀起的一场场绿色革命。2022年,内蒙古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导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21年至2022年三季度,按国家考核口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以上。


    一系列部署鼓舞人心,一项项举措切中肯綮,一个个情景令人记忆犹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步伐坚实,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前行。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之变带来生活之变,优良环境成为了“绿色提款机”。


    背靠马鞍山,借助马鞍山的绿水青山,赤峰市喀喇沁旗雷营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2年,尽管受疫情冲击,雷营子村接待游客仍超19万人,集体经济纯收入比上年增加58万元,村民个人经营、务工收入更是节节攀升。


    过去,雷营子村整个村子被困在一条不到18公里长的山沟里,一出门就上山,全村600多口人,只有1000来亩山坡地。山沟挡住了出路,直到2010年,这里还是喀喇沁旗的深度贫困村,出村的路只能通过驴车和拖拉机。后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放开手脚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全村民宿、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9家,168人在家门口就业。


    不仅如此,春天摘野菜、夏天采蘑菇、秋天打榛子,村民们守着马鞍山这座“幸福不动产”,不愁没有好日子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内蒙古立足全区林草资源优势、自然气候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森工集团先行先试进行碳汇交易,把碳汇变成可量化、可增值的产品,把“空气”变成了钱,截至2022年12月,累计销售碳汇产品3516万元。2022年8月森工集团与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签署林业碳汇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为推进“双碳”战略落实落地积极行动。


    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发展沙地林果、中草药材、新能源、沙漠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目前,全区林沙龙头企业达到52家,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呼和浩特市依托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了乌素图森林公园、哈拉沁沙坑公园、蒙草百草园、敕勒川草原等多处重要生态基地,在大青山脚下形成了一条城市“生态绿带”。以前生产石灰、腻子粉,处处冒白烟的村庄,如今也变成了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铺展出一幅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征程,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牢不可破,更美的风景和画卷还在北疆大地延展!(记者霍晓庆)

    2023-02-27
  • 重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加快推动实现变革性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市两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2022年12月以来,重庆召开的几次全市性会议,都确定了“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目标更明了,任务更重了,节奏更快了。有人形容:整个重庆都“跑”起来了。





    重庆璧山高新区一家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熊浩摄/光明图片


    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2月18日,重庆市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当天开工的354个重大项目,涵盖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经济等26个行业和领域,总投资超过3194亿元。


    在江北区视频连线分现场开工的21个重大项目中,计划投资28亿元的江北华能国际能源先行区西南区域总部,将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中国(重庆)能源企业总部,提升重庆的能源保障能力,助推全市新能源建设。这个项目还有利于丰富商贸和金融业态,助推江北以“营商环境最优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


    “这次354个同时‘起跑’的项目,体量大、领域广,示范效应好、投资引领强。”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背后,是重庆锚定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强化优势的努力。2022年12月以来,重庆聚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点工作,加紧谋划确定了计划今年实施的1146个重点项目,其中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优化升级项目计划投资将成倍增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站上热合机套好鞋套,再去风淋区吹1分钟,这是璧山区青山工业变速器项目部员工每次进入生产车间的必经程序。“我们已经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过程智能精细管控,操作人员只需点击‘零件’‘工序’和‘生成’等指令,一套打磨成型的变速器产品就能顺利下线。”据青山工业数字化带头人廖政高介绍,围绕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璧山今年启动了“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产业培育工程,1月初便集中签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419亿元。


    綦江区通过“重特色、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促创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去年共引进新材料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链项目42个,全年工业投资增长3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家。2月18日,全区又有总投资424亿元的65个项目集中开工。“这里营商环境好,平台活力强、发展空间大。我们签订投资协议后,只过了4个月就正式投产了。”重庆新视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说,公司去年的营业额已经超过4亿元,今年还将继续投入1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


    智能引领制造创新驱动发展


    1月9日,全国首个国家级氢能动力质量检测中心(一期)在重庆两江新区投入运营。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氢能中心副主任邓波表示,检测中心可有效满足重庆氢能企业对检验检测等各项服务的需求,标志着重庆具备了氢能全产业链检测和服务能力,将促进成渝“氢走廊”向纵深发展。


    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目标,两江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延伸产业链,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瞄准新兴产业创设开放式、国际化商端研发机构,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效互动;在重庆率先设立4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区,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在两江新区,可以看到很多标志着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之最”和“第一”:全球首创的车用六合一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全球最强的电子玻璃、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汽车工程样车、全球首个全电数字平台,还有全国首个功能型无人车标准创新研究中心、国内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两江新区加快构建整车高端化、供应链高级化、创新自主化、生态协同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022年新能源整车产值和产量分别增长了502%、283%。


    2月16日上午,重庆美莱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涛参加了一种国产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案的视频连线讨论会。王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公司总部视频会议室,与他们“屏对屏”的,是公司海外研究团队和国外一些医院的专家。


    美莱德是一家发展迅速的全链条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已与国内外近百家药企签订了药物、医疗器械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研究服务协议,过去3年内销售收入增长了10倍。“我们正抢抓经济复苏的机遇,积极拓展我国自主研发新药的海外市场。”公司总经理刘颜说。


    重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记者在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的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全长150米的垂直轴动力智能化生产线上,产品似乎是在无缝衔接的各道工序中“自动生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制造部部长甘建伟介绍,公司已被认定为重庆的数字化车间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正式开启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生产”。


    城乡区域统筹共谱“发展协奏曲”


    初春时节,铜梁区的“巴岳农庄”里,处处都是“人勤春早农事忙”的劳动场景。在侣俸镇保乡村蔬菜基地,刘福琼和几个要好的乡亲一边飞快地采摘螺丝椒,一边给记者介绍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和“农业生产流水线”。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城乡区域统筹协调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动力。铜梁区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引领,完善城镇功能,创建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共富。“巴岳农庄”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股权平台,推动农工商、农文旅融合,当地居民“家门口的工作”更稳定了,分红和工资收入越来越多了。“‘地里季季有菜,我们月月有活儿’,城里人丰富了菜篮子,村里人鼓了钱袋子。”刘福琼说。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大会,明确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的“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的总牵引总抓手。全市各区县找准定位,努力通过“以一域服务全局”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战略支点”。


    过去被称为“重庆西大门”的潼南区和荣昌区,利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的“腹心区位”新优势,聚集两地资源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潼南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绿色制造业、高效化特色化做强现代农业,重点培育了装备制造、新材料、大众消费品三个200亿元级产业集群和绿色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两个100亿元级产业集群,2022年的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荣昌推动川渝共建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2022年通过以商招商吸引了56家企业入驻。重庆北碚区与四川绵阳市共同设立2亿元的绵碚科创基金,联合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目前已促成两地开展了7项技术合作,带动研发投入1000余万元。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月6日至8日,永川组织区内职业院校主动走访对接渝东北三峡库区的奉节县和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彭水县,签订职业院校干部互派、教师互聘、学生交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全方位合作协议,三地协同启动了职业教育“春天的列车”。“永川是我国的西部职教基地,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永川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盛逵表示,将通过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等方式,加速推进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2023-02-24
  • 强信心·开新局丨餐厅人气旺盛 转型招商繁忙——来自陕西西安的“走商场看市场”观察

    餐厅内,服务员点餐、上菜一路小跑脚下不停;餐厅外,店长一边叫号一边招呼排队的食客。这是记者近日在西安市雁塔区小寨商圈多个商场看到的景象。


    “我们每天营业12个小时,一张餐桌要翻台六七次,几乎闲不下来。”小寨商圈一家开业不久的烤肉店店长刘永秀说,目前数百平方米的餐厅每天进店人数达六七百人次。


    商场的兴旺程度,是观察市场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之一。连日来,西安多个商场人流量攀升、热度不减,消费潜力正持续释放。


    来自市场复苏的活力,嗅觉敏锐的从业者早已最先捕捉到。经过重新装修设计,位于小寨商圈的原力场商业综合体于去年12月开始试营业,如今,每天的客流量可达3万至5万人次。


    “我们4.8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签约率已达80%。在与品牌沟通过程中,他们都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原力场总经理魏敏说。





    西安市小寨商圈人流如织。(新华社记者张斌摄)


    西安市小寨地区综合改造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辉介绍,开年以来,小寨商圈核心区域的日均人流量已达30万至50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结合辖区内文商旅业态丰富的特点,我们陆续举办了年货大集等系列活动,还将会同文旅部门举办樱花节、毕业旅行季等,不断为辖区引来客流,促进消费复苏。”王辉说。


    加快商圈建设已成为西安市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记者从近期发布的《西安市商圈商业街区建设行动方案》看到,今年西安将继续推进都会级、城市级、区域级、社区级四级商圈体系建设,培育商业综合型、商文旅融合型、主题特色型三类70条商业街区。


    记者走访看到,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下,一些曾经经营困难的商场也正在不断转型、寻求机遇。


    位于西安市五路口的民生百货曾经客流如织,是西安商场零售业的代表。但随着电商冲击及疫情影响,过去三年总共六层累计3.2万平方米的商场空置率很高。


    “前几年这个商场不景气的苗头已经显现,疫情期间更是雪上加霜,但也坚定了我们转型的决心。”西安民生百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助理单锋安说,对于长期从事传统零售业的企业而言,往哪转,始终是个难题。


    企业的转型困惑也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着力点。西安市新城区投资合作局局长赵超妍说:“我们先后邀请了一批专业的商业地产服务公司,专门对五路口等多个商圈进行精确定位,根据地块和商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入区企业和商场对接,效果不断显现。”


    因辖区交通便利、餐饮店铺众多,加之老城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重新评估后,民生百货开始从商场零售向办公租赁领域转型。“这个定位比较准确,在辖区的协调下,美团全国内容审核中心等一批企业已入驻,我们已租赁出四层。”单锋安信心满满地说,“目前,还有几家企业有入驻意向,我们的经营业绩正稳步增长。”


    西安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他们将联合多个部门致力于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不断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经济复苏步伐。

    2023-02-23
  • 强信心·开新局丨让更多“金花”企业竞相绽放——重庆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升级观察

    2020年投产,2021年产值约50亿元,2022年产值达106亿元——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3年就跻身百亿级企业,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重庆万凯主要生产食品级聚酯切片材料,广泛用于食用油、饮料、日化用品等包装领域。公司轮值总经理臧红辉介绍,涪陵提供了良好的气电、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助力企业深耕中西部市场,快速做大做强,“今年三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160亿元。”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涪陵人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锐意进取,打造了“一碟菜、一盒药、一瓶水、一包烟、一袋肥、一块砖、一匹布、一锭铝、一个件”9个品牌产品,被誉为9朵“金花”,做大做强了太极制药、涪陵榨菜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


    近些年,涪陵区“咬定”工业不放松,着力打造“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百亿级企业快速崛起,形成包括页岩气开发、汽车整车和船舶制造在内的“一股气、一辆车、一艘船、一桶油、一卷薄板、一套玩具、一袋新材料、一个结构件、一张电路板、一块动力电池、一支生物制剂”11个新产业。


    在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比头发丝还细的氨纶纤维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抽出,成为高端服装制品的重要原料。这家企业只是华峰集团在当地投资的6家企业之一。


    涪陵区经信委主任高翔表示,通过让企业互为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新材料科技城已形成聚氨酯、聚酯产业链,推动了相关企业扎堆落户。华峰集团因此持续追加投资,在涪陵建成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2022年产值达到302.2亿元。


    新“金花”竞相绽放的同时,涪陵工业9朵老“金花”中,有2个被市场淘汰,更多的则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越开越“鲜艳”。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化肥生产企业。由于厂区紧靠长江,设备和工艺陈旧,2019年该企业关停老厂区整体搬迁至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经过3年建设,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工厂去年正式投产。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新厂区中央控制室。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新厂总投资32.92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环保工艺,不但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还拓展了高端精细磷酸盐等新产品,今年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5亿元,生态和经济效益比老厂区大幅提高。”公司安全环保副总监张晓印说。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涪陵区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精心布局创新链、金融链,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出台系列政策构建“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在北京理工大学与涪陵高新区共同设立的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去年6月研发定型的氢动力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目前已拿到了50台的订单。“我们研究院是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的新型平台,聚焦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四大产业,涪陵在这些领域具备优势,有利于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已申请知识产权100余项。”研究院负责人丁佰锁说。


    2022年,涪陵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29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76.7亿元、同比增长10.2%。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表示,通过“科创+”“绿色+”“智能+”以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打造百亿级企业矩阵、千亿级产业集群,让18朵新老产业“金花”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2023-02-22
  • 王廷惠:“再造一个新广东”为中国探路意义何在?

    中新社广州2月20日电题:“再造一个新广东”为中国探路意义何在?


    ——专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


    中新社记者程景伟


    中国农历兔年大年初七,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引发海内外关注。


    大会释放了何种重要信号?如何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目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意义何在?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哪些新机遇?中新社“东西问”记者就此专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进行深度解读和阐述。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王廷惠: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十分重要,广东部署和广东行动具有引领最新发展方向的特殊意义。


    广东“新春第一会”是统一思想、提振信心的鼓劲会,是明确方向、激发干劲的加油会,是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动员会。广东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开年开会便打出“高质量发展”鲜明旗帜,拼经济、挑大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迅速释放出开局起步的鲜明信号。





    2023年1月8日,广东省珠海市,旅客乘坐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抵达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陈骥旻摄


    中新社记者:广东过去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如今又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看待广东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


    王廷惠:广东地处中西文明交流前沿,近代以来一直扮演着现代化先行者的角色。这里走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最早的工程师,兴办了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继昌隆缫丝厂),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更是上下求索,寻觅救国良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排头兵、先行地、示范区的形象活跃在现代化舞台上,发展日新月异、屡创奇迹。全省GDP从1978年的185.85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2022年超过12.9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人均GDP从1978年的370元增至2021年的98285元;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与此同时,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重,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当前,广东经济发展量的增长进入平台期,质的突破处于酝酿期,唯有通过质的提升、新的突破和发展突围,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质的大幅提升实现量的持续再增长,才能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导向的发展和赶超。


    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不同,当前广东已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共识。广东要进一步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大局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将高质量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与全局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中新社记者:“再造一个新广东”这一论述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广东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什么?


    王廷惠: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为面向未来的广东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我认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根本出路,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改革、开放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要高质量全面纵深改革,以引领型创新式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与制度优势。立足国家战略布局和部署,广东要充分发挥改革先发优势、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平台优势和创新优势,特别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为牵引,做好改革总体规划,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更深层面高水平推进改革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时有效“集成”式供给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进一步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平台,高效有序推进各大战略合作平台创新改革举措,创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国资国企、数字政府、信用广东等领域深化改革。


    二要高质量全面扩大开放,以大开放深开放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格局和开放优势。要依托“双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开放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合作平台,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立足双循环交汇节点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


    三要高质量全面推进创新,充分释放第一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格局与创新优势。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要推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链条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破解“卡脖子”难题。要协同港澳创新资源、平台、组织,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中新社记者:“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曾响彻大江南北,成就了无数奋斗者。广东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和人才?


    王廷惠:广东要积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全面扩大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发展新优势。


    一方面,广东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主动深度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出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持续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流入、一流企业集聚和高层次人才荟萃。


    另一方面,要实现内外开放联动发展,构建连接内外市场、协同内外资源、联通内外开放、融合内外发展的开放发展竞争力,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广东,更多企业投资广东,更多人才扎根广东。


    中新社记者:40多年来,广东一直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现代化新跨越,对中国有何探路意义?


    王廷惠:广东要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有三方面实践探索意义:


    一是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是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优势,扎实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探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可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二是探索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放实践。围绕建成世界一流、最好的湾区目标,广东全面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进一步高质量全面扩大开放,以开放发展促进转换发展动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效率,以大湾区开放互补、协同发展、创新引领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是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广东改革创新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必将不断创新发展实践,丰富创新实践经验,优化提升实践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创新成就。


    中新社记者:2022年广东GDP总量若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已跻身全球前十大经济体。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为外资外企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何种机遇?


    王廷惠:广东近年出台“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等政策措施,率先颁布地方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吸引了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外资高质量大项目落地建设。广东全面纵深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全面推进创新,对外资外企而言,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大的市场范围、更广的市场空间和更具前景的发展机遇。


    首先,广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将进一步降低外资外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提升外资外企投资的可预期性和便利性。其次,广东进一步开放外资外商投资领域,强化制度型开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招商引资平台,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将极大扩展外资外企的投资机会。(完)


    受访者简介:


    王廷惠,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主要从事规制经济学、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发展理论与政策、制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2003年5月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2023-02-21
  • 广西:“三实”促“四敢”,加力开新局

    如何打破开局起步“慢热”的惯性?如何攻克产业支撑不足、县域发展能级较弱的难点?


    在新一轮强信心、开新局的发展热潮中,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坚持“实”字当头,以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鲜明作风,让生产“忙”起来、项目“热”起来、物流“跑”起来,全力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奋进曲”,焕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崭新气象。





    变慢热为快跑,重实效推动“干部敢为”


    2000多名工人和上千台机械分布在三个枢纽控制性工程建设现场抓紧作业,大型土方运载车在山坳间来回穿梭……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现场,记者感受到一场新年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76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16支‘党员突击队’担当‘开河先锋’,春节期间也有上千人奋战一线。”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黎明镜说,这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去年8月底开工建设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迅速部署,到新年伊始出台《“坚定信心稳增长更好统筹开新局”实施方案》,再到“新春第一会”擂鼓催征,广西变热身为起跑,对“躺平者”说不、为担当者喝彩,以干部新作为一改以往多数年份一季度经济“慢热型”面貌。


    招商引资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能落地”。广西一边启动招商引资“早春行动”,组织经贸代表团马不停蹄地赴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招商,一边抓落实,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在南宁东部新城伶俐工业园区,比亚迪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发展日新月异,一步慢就会步步慢。”南宁市青秀区区长曾鹏鑫说,城区全力推进相关工作,仅用28天就完成二期项目1250亩征地工作,推动石油管线迁改工程工期从18个月压缩到5个月,通过强化靠前审批服务实现项目“落地即开工”,预计下个月底项目正式通线。


    新年以来,一支上千人的特殊队伍活跃在广西企业生产一线。这些从主要经济单位选派的1000多名专业干部,分为14个“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组,由厅级干部担任组长,长期驻扎在各地。“特派员们深入企业走访,当好项目施工员、企业服务员、政策宣传员。”自治区工信厅总工程师马义生说,遇到问题找特派员,已成为广西工业企业家们常态化做法。


    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稳才有保障。广西紧紧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提速增质见效。边境口岸(互市点)累计出入境车辆5.18万辆次,同比增长近46%;东兴互市区交易量历史上首次持续超5天达万票以上;1月新增开工区外境内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04个,总投资528.29亿元;1月至2月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左右……一个个令人鼓舞的数据释放出倍增的信心。


    化压力为动力,强实干引领“地方敢闯”


    春节前后,广西北流市各乡镇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扶新镇在南宁开了一场招商会,就与6家企业签订了总额5.8亿元的投资协议。


    为释放乡镇招商引资的潜力,北流创新乡镇招商引资成果分享机制。“以前总觉得乡镇没资源、招商引资是市里的事儿,现在思路一变,我们小镇也能闯天下。”扶新镇镇长陈夏燕感慨地说。


    在全国各省份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广西上下充满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立足优势扬长补短,各地在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开放合作等方面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力。


    塑形、雕刻、抛光……在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对手中的黄金进行加工处理。不久后,这些精美的饰品、摆件将进入全国各大珠宝品牌商店。地处“省尾”的贺州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以供应链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黄金珠宝、碳酸钙、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其中“无中生有”的黄金珠宝产业园年产值超300亿元。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RCEP的实施,广西多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走进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境内外货物往来不断,电子大屏上的物流运输信息平台展示着运量情况和主要货物流向,海铁联运的货物品名、数量等信息滚动显示。“我们发挥智能智慧化集装箱专业场站优势,吸引国际国内货源,有力地促进了陆海新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的有效衔接,集装箱办理量不断创出新高。”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广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成说。


    而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友谊关口岸货车通道,一站式通关、全信息化智能通关、进出口货物“提前审结、卡口验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显著提高了通关效能。


    广西自贸办专职副主任白岚介绍,广西自贸试验区已全面实施国家赋予的120项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三批共10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在广西全区复制推广,让更多“试验田”成为“丰产田”。近日,广西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从八大部分共计23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自由便利地核心区。


    以服务优环境,抓落实激发“敢干”“敢首创”


    元旦至今,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生产不停歇,1月份创造了9.8亿元产值。“疫情期间有补贴,减税降费有支持,项目技改上门服务,最近政府又出台了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奖补措施。”公司董事长王春雨历数享受的各种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就能奋力向前冲。”


    不论是区位优势还是资源优势,只有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广西聚焦企业所需、群众所盼,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强化落实优化服务,千方百计激发和保护企业发展活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


    针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广西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推出“桂惠贷”,助推一批成长型企业快速崛起。广西潮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新能源项目在前期设备采购、研发等方面资金缺口大。“新能源迎来发展风口,尽早投产意味着早一步占领先机。”公司总经理章冰说,在南宁市邕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服务下,去年企业获得“桂惠贷”3000万元,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今年,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等部门又联合推出“桂惠贷—制造业中长期项目贷”,企业每户每年累计申请贴息金额最高可至1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办事“往返跑、多头跑、盖章多、审批慢”等问题,广西开展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试点,各地也创新推出各类便民利企“微改革”。


    走进南宁市人社系统服务大厅,“办不成事”“招不到人”“找不到工”“领不到薪”的“四不”反映窗口令人眼前一亮。“‘四不’窗口就是为了解决政务服务在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通过‘兜底服务’切实保障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新华说。


    软环境需要完善服务,更需要搭平台、建机制。年轻态的茉莉花新式茶饮、南瓜全产业链探索与运营……第六届广西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上,一系列新颖的项目展现出特色农业里的创造力。通过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广西逐步构建起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大众创新的活力被不断激发,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南国春早,生机勃发。八桂大地上,一颗颗适宜的种子正在适宜的环境中加速生长、开花结果。

    2023-02-20
  • 中国石化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开工 王莉霞云连线参加

    2月16日,中国石化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乌审旗开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呼和浩特以云连线方式参加开工仪式。


    2月16日,中国石化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乌审旗开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呼和浩特以云连线方式参加开工仪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卿立摄


    该项目总投资57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是自治区春节后第一个开工的重大项目,在北京、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地以云连线的方式举行开工仪式。项目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利用风力、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与煤炭加工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形成一个贯通风光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绿电储输、绿氢耦合煤化工降碳的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化工产业与氢能产业一体融合发展,促进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





    中国石化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乌审旗开工现场。


    今年是内蒙古绿氢的发展元年,全区已经批准31个项目,共52万吨产能,今年将全面开工并形成产能2万吨左右,向绿氢产业大区迈出第一步。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中国石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分别在呼和浩特、北京参加开工仪式并致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章奎)

    2023-02-17
  • 我国试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通知,我国将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各地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活动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记者在上海、广东、湖北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城市此前已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对开放共享后草坪管理、秩序维护等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针对此次试点,各地正积极研判,力争在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需求的同时,实现城市绿地可持续利用。





    “不用出城也可以野餐”


    周末,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公园内,记者看到,尽管天空飘着绵绵细雨,但依然有不少游客撑着雨伞,在这片市中心超大公园内休闲散步。


    世纪公园西侧是陆家嘴金融城,东侧为张江科学城,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公园。和一些公园在草坪绿地竖起“小草青青,请勿践踏”等告示牌不同,世纪公园很早就将园内20多万平方米草坪开放,鼓励市民踏青、搭帐篷休闲。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观赏的草坪,更需要能亲身体验的绿色空间。”家住世纪公园附近的上海市民周军峰告诉记者,每周末他都会到世纪公园内跑步锻炼,天气合适时,还会带孩子在公园草地奔跑玩耍、野餐休闲。


    广州市也于去年开始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2022年初,广州推出了第一批24个公园绿地草坪帐篷区域,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珠江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家住公园附近的唐女士说:“不用出城也可以在草地野餐,每次来这里孩子都特别开心,这真是给市民的福利。”


    为满足人们户外休闲需求,推动露营经济,2022年8月,湖北省宜昌市开放了该市沙河公园、城东公园等公园的8个点位,总计5.4万多平方米草坪绿地,供人们露营休闲。


    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最新通知,越来越多的公园在做绿地开放共享的准备。上海市普陀区春光公园是今年初上海市首批建成开放的环城公园之一。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龚琴介绍,春光公园有丰富的草坡、滨水空间、林下空间。“我们准备先考察学习其他公园的经验,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逐步开放露营场地。”


    加强养护力量探索建立绿地开放养护轮换机制


    对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通知,南方地区要应试尽试,逐步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试点城市,合理确定开放共享区域。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已开展的绿地开放共享试点较好地满足了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对于开放共享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管理、服务经验。


    前期已开放共享绿地的公园普遍反映,随着市民游客增多,搭建帐篷使用地钉、过度踩踏等会对草坪带来不同程度破坏,增加养护成本。如何在开放的同时做好草坪管理与养护?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公园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引说,一方面在草种选用方面,世纪公园采用耐踩的草种混播;另一方面,在每年10月至11月设置一个月的养护期,让小草充分“休息”。


    湖北省宜昌市园林绿化部门也明确要求,在开放露营点位的同时,管理单位应明确开放区域草坪的轮休表。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等,则将草坪分为开放式草坪和观赏性草坪两种,实行分区域养护管理。


    广州市珠江公园为了加强草坪养护管理,采用南、北区域每半个月轮流养护、轮流开放的方式护理草坪。“把草坪养护管理做到位,防止草坪质量退化,确保开放给游客时能保持最佳景观效果。”珠江公园办公室主任朱曼嘉说。


    在江苏省宿迁市,已建成各类开放式公园绿地152个。为了加强绿地养护力量,当地还积极探索绿地管理市场化工作,将公园绿地的物业管理和绿化养护管理整体打包,引进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企业统一管理。


    以人性化管理倡导文明乐享草坪


    部分地方主管部门还表示,在前期开放试点过程中,一些不文明游园行为有抬头现象,如乱丢垃圾、毁坏草坪、挖沙取土等。此外,还有部分市民游客在城市公园进行烧烤等使用明火行为。


    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对相关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关专家及部门表示,各地首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管理指引。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2022年底出台的《上海市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试行)》明确提出,市民游客要做到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帐篷区实施吸烟、酗酒、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不乱扔垃圾,不带宠物在非宠物活动区域遛玩等。广州市也于2022年制订公园草坪开放管理指引,并三次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


    其次,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后,应提升相关管理力量,加强对市民游客的引导。总结广州市此前开放共享绿地经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副处长郑小丽说,除了科学规划草坪开放区域的管养,还需要人性化管理,倡导文明乐享草坪,草坪开放期间应适度增派保安、保洁、技工等服务人员,维护秩序及现场环境卫生。


    此外,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了方便市民游客合理有序使用帐篷搭建区域,上海市浦东新区绿化部门开发了帐篷位预约系统,并在相关微信公众号提示绿地周边停车场信息,解决市民游客最关心的停车问题。

    2023-02-16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投入运营 王莉霞揭牌

    2月14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正式投入运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共同为医院揭牌。





    2月14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正式投入运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共同为医院揭牌。记者韩卿立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是内蒙古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立足内蒙古、服务中西部、辐射俄蒙的肿瘤防治中心。该项目将引进国内一流的医护专家,搭建理念先进的管理团队,建立成熟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区域内牵头组建肿瘤防治医联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让内蒙古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包献华参加。(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章奎)

    2023-02-15

  • 首 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