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150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亮相青岛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4月20日,首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青岛举办,内蒙古200多家企业携150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在本次活动上亮相。期间,包头市农牧局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现代农牧业互联结对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次活动中,“内蒙古味道”吸引了众多目光。鲜香可口的牛羊肉、香气四溢的乳制品、健康美味的米面粮油、脆甜清香的瓜果蔬菜……这些名特优新农产品“课代表”纷纷“登台”,再次展现了内蒙古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魅力。据统计,自农业农村部启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以来,内蒙古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551个,总量排在全国第二。使用名特优新农产品标志的生产单位达到1035家。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与中国肉类协会联合举办,同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本次活动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全国各地携手做好“土特产”文章搭建了平台,是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举措。(记者韩雪茹)

    2023-04-23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159亿元支持国有实体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159亿元(2023年以来已拨付57亿元)支持能源、交通、盐业、地质矿产、粮食储备、文化旅游、出版等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纾困解难、做大做强,为推动全区国有实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特别是在支持国有能源企业发展中,自治区财政从2021年起连年向内蒙古能源集团注入资本金,支持其重组整合,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支持出版业发展中,2021年起,自治区财政连年安排出版物政策补助资金支持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了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出版物。“十四五”以来,受益于财政支持,全区国有实体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以国有工业企业发展为例,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2023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记者杨帆)

    2023-04-23
  • 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344亿元

    4月20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最新消息:今年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34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562亿元,同比增长4.3%。


    一季度,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抢时间、争效率、拼干劲中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起步稳健、稳中有进,并呈现多个亮点。


    农牧业发展平稳向好。今年以来,全区各地春耕备耕准备充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优质高效增粮行动有序推进,畜牧业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截至3月末,全区生猪和牛、羊、家禽存栏量均实现平稳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40.7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147.9万吨,同比增长7.6%。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从三大门类工业看,全区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从转换发展动能情况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均高于同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从不同工业企业类别看,全区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从主要能源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31327.9万吨,同比增长3.5%;发电量170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其中,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23.2%。


    服务业快速复苏。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2022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全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从行业门类看,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行业中,9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比2022年全年增加3个。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2%。从重点领域投资看,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0.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6%。从三次产业投资看,全区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6%。与此同时,全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5%,占全部投资的58.7%。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6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6.0%。


    市场销售快速恢复,接触型消费迅速回暖。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亿元,同比增长8.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与此同时,全区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6.3%,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7%,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9.4%。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8元,同比增长4.6%。按常住地分,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4元,同比增长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4元,同比增长6.0%。(记者杨帆)

    2023-04-21
  • “非遗+旅游”掀开鄂尔多斯文旅新篇章

    2023年元宵节文旅大集非遗展示。








    非遗进校园活动。





    鄂尔多斯非遗展馆厅一角。








    非遗在社区。








    响沙湾景区莲花酒店。








    康巴什俯瞰图。








    乌审走马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走马竞技。


    在华夏大地千百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流传至今的不少非遗项目中,蕴含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谋划,公布了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单,其中鄂尔多斯两家景区“上榜”。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鄂尔多斯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部署,以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核心,以景区景点和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开启鄂尔多斯市的文旅新篇章。


    探索“非遗+旅游”融合锚定文旅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为了保护反映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历史的传统文化,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旅游”新路径,提升非遗传承实践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自治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内文旅办字〔2022〕263号),经企业自主申报、盟市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及党组会议研究和社会公示,认定莫尼山非遗小镇、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景区等19个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入选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长城沿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


    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以现场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体验项目主要涵盖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多个类别,涉及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马头琴音乐、那达慕、搏克、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等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00个,增加游客对内蒙古非遗技艺和特点的认知与感受,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的文化价值。


    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出炉,对鄂尔多斯市而言,既是对过往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航标。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工作部署,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鄂尔多斯文化价值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通过成立机构、完善政策、丰富保护方式等措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自古以来,各民族长期在鄂尔多斯地区杂居相处,往来频繁,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观念等多方面的交往和融合,使这个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多民族交融文化为亮点的鄂尔多斯特色文化。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能够赋予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更好发展。在鄂尔多斯市的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非遗+旅游”大有可为。


    融入“非遗+旅游”蓝图打造文旅新名片


    在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录上,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榜上有名”。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对鄂尔多斯市来说,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


    康巴什旅游景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既是鄂尔多斯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以多民族文化融合而闻名的旅游景区,同时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


    漫步康巴什,大到建筑艺术、公园广场,小到街景小品、公共设施,尽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使这里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有别于千城一面的魅力之城,是“时尚、自然、健康、文化、创意”的度假之都。


    近年来,康巴什的各类文化场馆、景点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鄂尔多斯市文化底蕴、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嘎鲁图镇东南16公里,毗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陕蒙边缘异常难得的草甸草原景观,拥有察罕苏力德祭和乌审走马竞技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度假区,另有巴音柴达木古城遗址和九斿白纛遗址两个文物保护场所,是典型的文旅融合体验空间。


    自2022年起,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组织实施承办为期五年的“亮丽内蒙古,非遗新跨越”乌审走马竞技直播联赛活动,以此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旅游产业延伸,实现旅游区转型发展。同年,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承接陕西、广东等地青少年研学实践游,承办乌审旗“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市“丰收节”,以扩大影响于周邻。


    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致力于打造集赛事体验、教程训练、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会议培训于一体的“走马文化传习所”,通过旅游度假区的活动聚合功能,深刻挖掘马文化从传统的娱乐游戏、竞技比赛,到现代的教程体育及康体等多功能延伸,营造青少年研学体验的最佳爱马营地;启动以与陕西汉唐马业合作为开端的跨区域协作,打造一个最新品质的文旅融合度假旅游区,打造中国“走马文化第一村”。


    鄂尔多斯市将以康巴什旅游景区和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为契机,亮出“非遗+旅游”的新名片,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加优质、丰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深挖“非遗+旅游”潜力拓展文旅新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历史性、审美性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游客期待获得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


    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自治区级99个,市级274个,旗县级466个;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自治区级113人、市级326人,旗区级620人。市级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1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8个、市级21个,国家、自治区、市、旗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这里孕育了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深远悠久,长城、秦直道、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陵等遗址文物厚重沧桑;漫瀚调、古如歌、鄂尔多斯婚礼等国家非遗魅力迷人……


    鄂尔多斯市立足丰富的非遗内涵和历史古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为文旅产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推出了“畅游几字弯感悟非遗美”黄河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和“遇见鄂尔多斯草原爱上鄂尔多斯非遗”草原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有效促进了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持续组织推进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进重点景区,鄂尔多斯婚礼在成吉思汗陵、响沙湾、苏泊罕大草原等景区常驻演出;伊金霍洛旗充分利用区域、资源集中优势,积极打造全区首个非遗嘎查,其案例被自治区文旅厅评为2021年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荣誉称号。


    在开发文旅演艺产品中,鄂尔多斯市先后推出了《鄂尔多斯乌音嘎》《大漠传奇》《漫瀚梁上一台戏》等一批剧目和实景演出,群舞《黑缎子坎肩》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全市多部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


    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鄂尔多斯市积极盘活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组织实施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阿尔寨石窟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被纳入国家首批长城重要点段名录,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另外,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和社区传习所的作用,市文化馆为短调民歌、皮雕、马头琴演奏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免费提供传习场所,并开展公益课收徒传艺;乌审旗定期举办“乌仁布斯贵”传统刺绣、服饰、马海制作等传习班,现场传授技艺;东胜区、准格尔旗、杭锦旗等旗区以社区为载体,经常性开展漫瀚调、二人台、古如歌等传艺传播活动,让居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努力创新文旅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更好地利用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进一步发掘非遗的文化传承属性,切实把“历史+文化+旅游”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成)

    2023-04-21
  • 一季度内蒙古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0.5%

    人民网呼和浩特4月19日电(刘艺琳)4月19日,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举办。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内蒙古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5%,较全国外贸增速高4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3.6亿元,增长32.5%;进口282.6亿元,增长64.2%。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呼和浩特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王华表示,总体来看,一季度内蒙古外贸进出口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年外贸促稳提质打下坚实基础。一季度全区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进出口值逐月提高、外贸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主要贸易方式进出口快速增长、对蒙俄进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农产品及钢材出口增长、能源产品进口大幅增长等特点。


    据了解,一季度,内蒙古对蒙古国进出口162.9亿元,增长179.2%;对俄罗斯进出口80亿元,增长99.8%。机电产品出口59.3亿元,增长161.2%,占出口值的34.2%。煤炭进口114.5亿元,增长388.9%,占进口值的40.5%。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93.6亿元,增长196.1%;保税物流进出口58.7亿元,增长95.6%。此外,一季度内蒙古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1888家,较去年同期增加365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356.2亿元,增长73.6%,占进出口总值的78.1%。


    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内蒙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较同期内蒙古外贸整体增速高38.1个百分点,表现出进出口产品互补性增强、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两大亮点。其中,出口109.2亿元,增长55.9%;进口205.9亿元,增长112.1%。


    一季度,内蒙古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47.1亿元,增长216.7%。同期,能源产品进口稳步增长,煤炭、原油分别进口113.4亿元、10.7亿元,增速分别为405.1%,18.2%。内蒙古以公路、铁路运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分别增长234.5%和49.4%。

    2023-04-20
  • 首府今年将新增7000个充电桩

    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充电桩3000个,今年将再建7000个,到年底总数达到10000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学校、机关单位、公共停车场及各个老旧小区附近,同步构建市域智能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新能源汽车既节能又环保,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据悉,2022年,自治区政府拟定在呼和浩特市开展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试点行动。针对目前存在的汽车充电桩分布不均匀、住宅小区充电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将新建居民小区充电桩建设纳入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必要条件,确保配套机动车停车位100%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现有居住小区公共停车位,采取由业委会或物业企业按照“自建统管”模式,建设运营公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自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则经由供电和消防部门确认,符合建设条件的,按照“自建自管”模式实施建设;改造过程中的老旧小区,则由呼和浩特市城投建设集团建设经营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多举并进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快速建设,助力首府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


    截至2023年1月底,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1.43万辆。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到2025年,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万辆。而该市年底将建成的10000个充电桩,满负荷运转就可满足2.45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记者皇甫秀玲)

    2023-04-19
  • 内蒙古发行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200亿元

    日前,自治区财政厅以公开招标方式成功发行2023年自治区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200亿元。


    据悉,此次发行的专项债券,全部用于补充26家基层农信社资本金,发行期限为10年,发行利率为3.01%。从发行结果看,银行承销债券197亿元,占专项债券的98.5%;券商承销债券3亿元,占专项债券的1.5%。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充实了基层农信社资本金,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农信社信贷投放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记者杨帆)

    2023-04-19
  • 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山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乡村古堡,站在护城河外抬头仰望,只见城楼高大宏伟,长长的堡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一字排开,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这便是有着“中国北方第一明代古城堡”美誉的湘峪古堡。


    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堡曾破败不堪,如今正重获新生。


    作为北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山西省近年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越来越多古村落不断散发时代新韵。


    留下来:再现记忆中的乡愁


    10年前,记者来到位于山西沁水县的湘峪古堡,看到的是一幅房屋破败、人去堡空的景象。


    入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湘峪古堡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示范点。沁水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焦江峰介绍,目前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已对堡内20余处院落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实施了古堡消防工程。


    如今的湘峪古堡护城河环绕,中空的古城墙、全国罕见的“双插花院”等古建筑得到修缮加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山西现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颁布实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争取中央资金11.12亿元,近三年省财政下达补助资金2.4亿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已初见成效。


    在距离湘峪古堡10多公里外的阳城县中庄村,部分古建筑不仅得到修缮,还具备现代化的居住条件。


    中庄村保存明清古院60余处,是一座以古建筑、民俗、美食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村落。2013年以来,在各级财政资金支持下,中庄村46处院落得到修缮,90%的旱厕完成改造,60%的道路得以修整,网络实现全覆盖。


    走进一处棋盘院,一度荒草丛生的场景不见了,院内干净整洁、古色古香,屋内淋浴、冲水马桶、网络、空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文化遗产保下了,村民生活也更便利了。”中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林欣慰地说。


    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也成为推进振兴的强劲动力。


    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一如它名字般美丽,石窑洞、石板房、石街巷等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绿水中。然而,之前这里却是“垃圾河道扔,猪圈臭烘烘”。近年来,虹霓村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拆除猪圈、改造旱厕,号召村民定时往垃圾车内倒垃圾,开展清河塘、清沟渠、清道路、清厕所、清墙体、清空心房垃圾、清房前屋后等大扫除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村里,羡慕我们‘住在公园里’,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了,更加爱护古村落。”虹霓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保说。


    修旧如旧的古建诉说着历史的过往,青山绿水中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乡……


    活起来:古村浸润文化味


    尽管已过清明,但在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山峦间蜿蜒攀升的明长城脉络清晰。


    中午时分,长城脚下的新平堡,79岁的吴何如正和老伴忙着炸油糕、做烩菜,热气油香在这座400多年的古院落中弥漫开来。


    新平堡,明朝时为屯兵而建。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军堡文化印记,被称为“活着的军堡”。“村里人大多是当年的士卒和商人后代。”吴何如说,这里常住1600多口人,光姓氏就有130多种。堡子的北门称镇虏门,东门称迎恩门,直到现在,村里人还是办喜事走东门,办白事走北门。


    经过多年对村落中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山西形成一批古堡文化村、黄河文化村、长城文化村、晋商文化村等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原汁原味的古建院落,更在于蕴含其中的乡风民俗和独特地域文化。


    赵家上院、豫商会馆、首饰店、当铺……走进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上伏村,很多院落、商铺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诉说着历史。


    上伏村是明清时重要的商道古镇。为了挖掘当地文化,村里成立了古文化研究室,收集研究门匾楹联、古碑石刻和村民口口相传的商贾史料……村子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了解它的历史就会更爱它。”41岁的湖南人莫红琼多年前嫁到上伏村,如今是村里的导游。她讲解时充满激情,“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村落也致力于活态开发,利用当地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传承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具有文化内核。


    “如果说当初把村民迁出去是为了保护,那如今将村民迁回来,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阳城县上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说。


    上庄村完好保留着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的建筑。王进军告诉记者,村里从2003年开始保护开发,通过产权置换等方式,将村民迁出去,修复了一批老院落。后来却发现,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空落落的,也更容易损坏。于是,近年来又将一部分村民迁了回来。


    漫步上庄村,“麒麟上墙狮把门,斜砖墁地白粉墙”的建筑规格大气庄重,而驼峰大斗承平梁、“蚂蚱头型”雕花耍头则让人感叹元代民居的稀有。而老人在屋门口聊天、晒太阳,孩童在古街老院里奔跑嬉戏,时刻让人感受到村子的勃勃生机。


    中庄秧歌、麦芽枣糕制作、打铁花技艺……传统戏曲、老手艺也在村里延续传承。


    68岁的赵水余是省级非遗中庄秧歌的传承人,每到周末,他都会组织人们排练秧歌。这种地方小戏,村里人从小听到大,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每到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还组织村民登台表演,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得以领略其魅力。


    火起来:乡野焕发新活力


    “润城特色‘八八宴’我们家做了快20年。第一道是雪花鸡脯,寓意吉祥如意,最后一道是鸡蛋汤,喝完圆圆满满。”每逢节假日,上庄村口的农家乐天官养生八八筵格外热闹,老板李小胖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们落座,一边介绍省级非遗美食“八八宴”的特色和由来。


    在上庄村,“八八宴”这一原本迎亲嫁娶时招待宾朋的宴席,如今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


    依托文化优势,不少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产业、特色服务业、特色手工业等,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村民们收入不断提高。


    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的苏庄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以“太行人家,喜镇苏庄”为主题,修缮打造连理院、账房院等明清古院落,挖掘传统特色婚俗,活化古村。不仅游客能参观了解当地传统婚俗文化,准备结婚的新人也能在此享受婚纱摄影、婚庆仪式、婚宴定制等服务。


    “我们村集体和村民总算是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致富路。”苏庄村党总支书记裴婷婷介绍说,景区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通过自主经营特色小吃,从事景区保洁员、餐饮服务员、保安、群众演员等,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更是守着家就把钱挣了。”古村落火起来、老百姓富起来,村民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提升。


    长城脚下的娘子关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走进“水上人家”,低头可见“咕嘟泉”潺潺流过。经过十多年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娘子关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宝说,近些年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上下足了功夫,全村旅游年收入逾千万,最高突破2000万元,全村四分之一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业。


    如今,村里每人每年能分红15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为1.6万元左右。“目前共有近90户村民经营民宿、饭庄、特色商铺等。我们还会继续增加旅游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杨文宝说。

    2023-04-18
  •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新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开局之年看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于家堡—响螺湾”区域。


    滨海新区供图


    春暖时节访天津滨海新区,不断听闻好消息:


    3月24日,“天河”算力赋能峰会成功举行,“算力网络和安全可信计算实验室”正式揭牌,新区数字经济发展有了新支撑;


    4月6日,空中客车公司与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拓展A320系列飞机总装能力。空客在中国的飞机产能将实现翻倍;


    同一天,最大船型的集装箱船“现代哥本哈根”轮顺利靠泊天津港,标志着由天津港直航欧洲新航线正式开通,构建起全新的海上运输通道;


    …………


    2013年5月和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滨海新区考察。总书记指出,“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今天的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占天津市40%以上,税收贡献占5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近60%。《2022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状况评估报告》近日发布,65个试点城市(园区)和创新枢纽城市中,滨海新区综合排名均列前茅。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滨海新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厚植产业优势——


    新一代百亿亿次天河超级计算机投入使用,全自主双100G智能网卡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全国首个磁液悬浮技术人工心脏获批面世……走进滨海新区现代产业展示交流中心,一项项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瞄准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滨海新区在合成生物、自主芯片、载人航天等领域深耕,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牢基石。”滨海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周明介绍,去年,滨海新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建成投用。


    服务重大战略,彰显主动作为——


    “以前,内陆企业将出口货物运输到港口,主要靠集装箱卡车,车辆不好找,价格变化大;而今海铁联运,运价稳定,还能按时按点发车。”河北石家庄新恒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说。


    去年,天津港完成海铁联运量120.3万标箱,同比增长超20%。“天津港利用遍布京津冀三地的服务网络,为企业制定专门的海铁联运物流方案,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陈佳说。


    “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力以赴打造协同发展高地。”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施悦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截至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为850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支持,累计注册企业超4000家。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活力动力——


    改革开放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深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去年,滨海新区推出新一批41项全市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制度创新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滨海新区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说,瞄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滨海新区将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强劲。


    港产城融合,提升生活品质——


    “没想到,原来的盐碱地变成了这么美的大公园,每天都要来走一走。”家住滨海主城区的李麟,对家门口的临港湿地公园赞不绝口。


    桃红杏白,绿草如茵;碧空如洗,飞鸟翩跹……除了景观效果,湿地公园还能修复海河入海口生态环境、保护鸟类栖息地。


    午后的海河波光粼粼。从于家堡码头乘船出发,鳞次栉比的建筑勾画出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与落户两岸的众多新经济领域代表性企业比肩而立的,是静谧优雅的音乐院校天津茱莉亚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介绍:“我们制定了一揽子支持政策,从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到高质量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配套,各项措施协力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今日滨海新区,正像春竹一般,朝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目标,蓬勃向上,拔节生长。

    2023-04-18
  • 瞄准“煤头化尾”做大做强产业链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加速“黑”变“绿”

    春日的北疆大地,草木蔓发,生机盎然。


    在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施工现场,车辆穿梭,有序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总投资478亿元,配套建设风光制绿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用绿氢代替煤炭生产烯烃等高端化工产品,实现以氢换煤、减碳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替代石油164万吨,减少煤炭消耗23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1万吨,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600亿元。


    瞄准“煤头化尾”,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内蒙古作为能源大区,煤炭资源丰富、风光资源无限,发展现代煤化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把现代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既是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的关键抓手。


    今年,内蒙古重点支持鄂尔多斯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支持鄂尔多斯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支持乌海建设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通过好项目、大项目增强煤炭资源转化增值能力,推进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加速煤炭“黑”变“绿”。


    依托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优势,鄂尔多斯市加速构筑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今年,全市计划实施22个现代煤化工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近日,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准格尔研发中心项目、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工程示范项目和丁二酸酐/PBS降解材料项目等3个现代煤化工项目集中开工,为鄂尔多斯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能源矿产增储上产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现代煤化工产能超3000万吨、产值超2000亿元,建成产业门类最全、链条最长、技术最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从一块煤,到一瓶透明的BDO,再到可降解材料,在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上,一个个样品直观呈现了煤炭“由黑到白”的华丽蝶变。


    这样的变化,每天在乌海市上演。


    乌海市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煤化工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培育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了“焦油→沥青→针状焦→锂电池负极材料”“煤焦油→苯酚→吐氏酸→介酸及其下游产品”等多条煤基产业链,现代煤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形起势。在建的煤基可降解塑料项目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40%,实现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目前,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地位、绿色发展水平、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拥有现代煤化工专利技术100多项,整体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今年,内蒙古将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力争年底现代煤化工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自治区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记者康丽娜)

    2023-04-17
  • 内蒙古各单位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连日来,内蒙古各单位陆续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对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单位一致表示,要深刻认识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要求上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实际,以真学真用、真抓实干的行动和热情,确保主题教育有力有序推进、取得扎实成效。自治区党委各巡回指导组分别到会指导。





    内蒙古日报社强调,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结合起来,同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内蒙古开展主题教育的宣传报道,深入挖掘进展成效、创新思路、独特做法,形成全媒体报道声势,为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将调查研究成果与决策紧密结合,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研究》的调研课题为牵引,以草原云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形成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指出,要聚焦目标任务,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理论武装要入脑入心,办好“奔腾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开展学习践行分享会和培训轮训;调查研究要求实务实,推进12个方面40个调研课题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力有效,全媒体开设《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把答卷写在北疆大地上》等节目栏目和直播报道;检视整改要动真碰硬,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持续解决“三多、三少、三慢”等突出问题;建章立制要常态长效,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一批管用有效的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表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切实把主题教育转化为医院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转化为推进医院“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促进“三好双满意”的强大力量。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动员部署会上表示,要切实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根本任务,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一体推进学、研、查、改各项举措,将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同考虑、同部署、同实施,做到解决问题与推动工作两手抓、开展好主题教育同推动建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双促进,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开展的“卡脖子”难题,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更大进步。(记者马芳李晗王坤白莲报道)

    2023-04-17
  • 十一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

    4月13日,十一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爽作动员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玉刚传达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动员部署会精神,宣布巡视组长授权任职和任务分工的决定。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巡视工作新要求,更加强化震慑作用,更加突出标本兼治,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落实政治巡视要求,专项巡视要靶向聚焦、突出“专”的优势,常规巡视要进行全面政治体检,不断推动巡视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要依规依纪依法履职,不断强化巡视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记者白丹)

    2023-04-14

  • 首 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