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2022年达到6.14亿件

    记者从自治区邮政管理局获悉:2022年,内蒙古邮政行业全年寄递业务量完成6.14亿件,同比下降4.04%左右。预计2023年寄递业务量将完成7.13亿件,同比增长15.67%左右。


    2022年内蒙古明确单件0.3元“快递进村”补贴政策,实现了上下联动,政策助推“快递进村”。同时,推动11部门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截至去年12月底,全区新增快递员参加工伤保险13618人,保障了快递员合法权益。


    今年内蒙古将加快推动邮政行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巩固“快递进村”成果上,将加强与交通运输、商务、供销合作、乡村振兴等部门协作,不断完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引导寄递企业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集聚区建设集约共享、智能高效的快递物流基础设施,提供专业化、定制化、边线物流等服务。(记者李国萍)

    2023-02-09
  • 内蒙古:25亿元专项资金、45条政策推动工业调整优化升级

    人民网呼和浩特2月7日电(刘艺琳、实习生高文慧)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工业调整优化升级”专场新闻发布会,对自治区日前发布的《关于印发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的通知》中,关于高端化发展、智能化发展等五个方面出台的45条支持工业调整优化升级的政策进行解读。





    在高端化发展方面,内蒙古将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对投资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链的工艺设备更新、新产品开发等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支持高危、高强度生产环节“机器换人”,按照工业机器人购置费用的20%给予补助。对当年投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按贷款实际利息的30%给予一年贴息补助。


    在智能化发展方面,主要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智慧矿山建设,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对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项目,按照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0%给予奖补;对设备上云上平台的企业按照实际费用的20%给予补助。


    在绿色化发展方面,将对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值)首次降低到1.3的,按照技改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对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按照更换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将对创建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企业给予定额奖励。对高耗能、高耗水行业认定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水效领跑者企业,并给予定额奖励。对低碳园区、零碳示范园区,根据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对应的能耗量给予奖补。


    在创新发展方面,将对新创国家级、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新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对新认定的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对新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给予一次性研发经费补助。对列入目录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区内实现转化应用的项目,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认定为自治区技术装备首台(套)、关键零部件首批(次)、新材料首批(次)产品,按照保费的80%给予补贴。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给予一次资金奖补。对自治区认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自治区评定的工业技改投资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节能降耗先进企业、数字化应用先进企业、“专精特新”先进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广收介绍,2022年全区制造业投资增长42.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8个百分点;制造业占GDP比重达1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张广收表示,自治区出台的2023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中,支持工业调整优化升级政策多达45条,这些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自治区已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来兑现。

    2023-02-09
  • 让天南海北的游客共赴内蒙古

    2023年春节黄金周,全国文旅市场一派繁荣,内蒙古文旅市场同样“大幅升温”,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多达1000余项,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假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接待国内游客477.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37亿元。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内蒙古文旅市场今年必将迎来强势复苏。





    旅游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是典型的消费经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秦艳说:“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质、优化产业布局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实抓手,为做好文化旅游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锚定目标任务,聚力转型升级,全力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内蒙古旅游业将在提档升级上做文章,坚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用好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推动自驾游、露营游、度假游、康养游齐头并进,红色游、工业游、冰雪游、边境游多点迸发,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的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格局。以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莫尔格勒河、七星湖等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旅游项目,创建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高能级文旅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内蒙古的草原天下皆知,内蒙古的歌舞四海闻名,怎样用歌舞的海洋、乳肉的飘香、壮美的风光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吸引到内蒙古,秦艳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今年要推动旅游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重点以内蒙古黄河大峡谷、圣水梁—九龙湾、乌海湖、阿尔山—柴河等跨境景区一体化打造为主线,逐步推动景区共建、线路共串、市场共拓、利益共享。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佳契合点,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和非遗传习场所纳入旅游规划范畴,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非遗产业化集聚区、非遗体验馆、文创商品销售实体店,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旅游火起来。依托乌兰恰特演艺公司,建立演出剧场联盟,开发文化旅游票务网,推动《千古马颂》等优秀剧目进景区商演,构建旅游演艺产业链。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数字科技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内蒙古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复苏步伐。已经推出的《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方案》等,针对性更强、含金量高,鼓励各地区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季等活动,尽快释放被抑制的消费、激活有潜力的消费。秦艳说:“我们要协调金融机构对重点景区贷款予以贴息,指导各地区统筹推出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折扣销售等政策措施,开展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定制服务和汽车租赁等落地游服务,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商家让利、游客消费的长效机制。引导各地文旅部门特别是各类景区在巩固和优化基础性产品供给的同时,谋划打造符合市场新需求的二次消费链和独特IP卖点,聚焦不同群体消费需求,开发更多像呼伦贝尔大草原、额济纳胡杨林、鄂尔多斯响沙湾那样的特色产品、拳头产品,让游客来得更多、留得更久。”


    树立“亮丽内蒙古”品牌形象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今年着力打造的工程,秦艳说:“我们要高频次地宣传内蒙古的旅游产品,努力取得几何级的扩散传播效果,提升内蒙古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峡谷、大沙漠、大冰雪等文化旅游品牌的辨识度和认知度。围绕‘彩色春季、绿色夏季、金色秋季、银色冬季’主题,红红火火地组织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旅游那达慕、冰雪那达慕、‘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等地域特色突出的文旅活动,提升内蒙古旅游吸引力、竞争力。”(记者冯雪玉)

    2023-02-07
  • 内蒙古金融机构真金白银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效

    “今年内蒙古金融机构要靠前发力,更好地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全年保底新增贷款要达到3000亿元。”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俞林在日前召开的内蒙古银行业服务五大任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市场吃了“定心丸”,内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务的底气更足、信心更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2022年,面对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反复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内蒙古金融机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推动全区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稳中快进、稳中优进,助力五大任务取得实效。


    “有了建行的信贷资金帮助,我们企业更有信心把握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扩能提质。”华耀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华耀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投资建设的单晶硅片生产项目目前已形成了年产约6亿片的单晶硅片生产能力。在建设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信贷支持下,该公司正计划加速产能扩充,分期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单晶硅片生产基地。


    金融“真金白银”助力实体经济,不仅仅为市场解了围、纾了困,更助力内蒙古五大任务见实效。


    2022年末,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3507.4亿元,同比增长30.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2.8个百分点。金融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添动能。


    2022年,全区有17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44.6亿元,有133家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再贷款87.3亿元,23个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项目获得贷款3.6亿元,12条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贷款余额910.9亿元。金融为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作贡献。


    ……


    去年6月份,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制定了《关于支持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的意见》。“农行内蒙古分行主动作为,靠前服务,2022年全年累计提供融资支持2468亿元,超额完成1400亿元支持目标。1年来,各金融机构以农行为标杆,紧扣五大任务,稳定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实现融资总量、结构、成本多维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12月末全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918.95亿元,较年初新增1953.94亿元,同比增长7.83%,比去年同期(7.38%)提高0.45个百分点。”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马保国介绍。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内蒙古银保监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方案及金融行业特点,提出全面推进“一核三体两翼”金融体系建设,落实和服务五大任务。“一核”指维护北疆金融安全稳定;“三体”是指优先发展能源金融(包括战略资源)、农牧金融、口岸金融;“两翼”是指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今年要打好“组合拳”,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五大任务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金融服务五大任务工作方案及配套调研方案、调度方案和宣传方案》;推动全区24家银行制定《支持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工作方案》;推动12个盟市金融办结合实际制定盟市相关方案,进一步在金融总量、结构、成本等方面提质增效,引导金融资源精准高效服务五大任务。


    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将用好用足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争取更多的央行低成本资金惠及实体经济,精准滴灌五大任务涉及的行业领域,指导金融机构抢抓人民银行总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争取更多的央行低成本资金惠及内蒙古。


    各家银行纷纷围绕五大任务谋篇布局,争取更大的金融资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农行内蒙古分行将在推动地方国企发展、企业上市、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等领域,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建行内蒙古分行将聚焦五大任务,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加大对传统能源升级改造、设备更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障煤炭、煤电安全稳定供应等;中行内蒙古分行将充分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优势,持续优化金融供给,围绕自治区口岸地区建设规划,加大口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力度等;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将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争2023年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500亿元。(记者李永桃)

    2023-02-07
  • 新发放贷款1603亿元 内蒙古信贷投放实现“开门红”

    记者从内蒙古银保监局获悉,该局积极引导全区银行业全力服务五大任务,积极谋划全年信贷投放,开年首月信贷增势稳中快进。1月份,全区累计新发放贷款16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77万亿元,净增568亿元,同期增量历史最高,同比增长8.8%,高于去年同期1.45个百分点。


    1月份,全区信贷投放重点加力、精准对接,投放基础设施贷款92.65亿元,投放能源行业贷款130.91亿元、农牧业贷款256.96亿元、制造业贷款147.73亿元。同时,内蒙古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1月份新发放个人消费贷款35.34亿元。(记者李永桃)

    2023-02-06
  • 今年内蒙古计划实施重点项目3168个

    记者从2月4日召开的全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内蒙古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68个,总投资3.2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39亿元,较去年增加1403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较去年增加了11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98个,较去年增加了45个。





    从投资类型看,今年内蒙古政府投资项目1077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64亿元,较去年增长166亿元。企业投资项目209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375亿元,较去年增长1237亿元。两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从建设性质看,今年内蒙古新建项目159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118亿元,较去年增加875亿元。续建投资项目157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21亿元,较去年增加528亿元。新建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过了续建项目。


    最新调度显示:截至1月底,全区重大项目完成建设投资234.8亿元。全区上下变“猫冬”为“忙冬”,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各级审批人员主动帮企业跑手续,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截至1月底,1592个新建重大项目中,已全部办结项目972个,办结率61%,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1个百分点。(记者李永桃)

    2023-02-06
  • 全区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会议召开

    2月1日,全区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主持会议并讲话。


    黄志强说,能源重大项目是内蒙古稳经济促增长的“压舱石”,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传统能源项目要稳中有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项目要大干快上,抢抓发展红利;能源配套项目要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全产业链;能源转换项目要提高效益,做好资源增值文章。各地各部门要有“开局即冲刺”的劲头,各项工作提速提效,确保能源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记者李永桃康丽娜)

    2023-02-03
  • 内蒙古全面实施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从2023年1月1日起,内蒙古全面实施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进一步均衡区内失业保险基金负担,提高基金互助共济能力,更好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作用。





    为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增强基金保障能力,提升失业保险服务质量,2021年11月,内蒙古正式启动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工作,人社、财政、税务部门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先后发出《关于做好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经办规程〉的通知》等,完善了信息系统统核统征、待遇发放等功能,实现了系统和数据的自治区级集中和对接。


    据了解,实施失业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筹,全区在失业保险政策、基金收支管理、预算管理、责任分担机制、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做到了全区规范统一。(记者梅刚)

    2023-02-03
  • 呼和浩特市调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

    为进一步简化登记备案流程,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近日,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对该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进行调整。


    据悉,自治区内异地就医、跨省门诊(含门诊统筹)就医、跨省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可直接结算,参保人员无需办理登记备案。跨省异地住院参保人员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申请办理登记备案。


    在医疗费用结算方面,参保人员可在就医地所有开通直接结算权限的异地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参保人员在就医地非异地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在本市住院支付标准基础上降低10个百分点,非急诊且未转诊备案人员支付比例在本市住院支付标准基础上降低20个百分点。对急诊或抢救参保人员未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视同已备案。参保人员发生无第三方责任且按规定填写《外伤无第三方责任承诺书》的医疗费用,相关医疗费用纳入住院医疗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参保人员住院期间确因病情需要到其他定点医药机构检查治疗或购药的,需提供《住院期间外院检查治疗或定点药店购药单》,加盖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办公室章,相关医药费用纳入住院医疗费用异地直接结算。经认定后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的参保人员,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在开通门诊慢特病结算权限的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直接结算,待遇支付标准执行呼和浩特市门诊慢特病相关规定。(记者刘洋)

    2023-02-02
  • 内蒙古大干快上新能源奋战“开门红”

    2023年新年伊始,捷报频传。


    国内首个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新能源项目,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完成建设并初步实现并网供电,阿拉善盟新能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乌海市3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该市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迈出新步伐;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500兆瓦风电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反送电一次性启动成功,“风电之都”再一次向着能源转型、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之路铿锵前行;


    鄂尔多斯市与晶澳科技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约400亿元的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呼之欲出。


    项目建设“拉满弓”,企业生产“铆足劲”。


    在天合光能内蒙古天晟新科技有限公司2GW光伏组件项目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繁忙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春节期间,我们100多名员工以‘厂’为家,全力稳生产、赶订单,日产光伏组件达8600片。”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令人赞叹的是,该项目于去年7月10日启动,于同年的8月2日便成功下线内蒙古首片大尺寸组件,打通了内蒙古光伏上下游产业链,填补了内蒙古在光伏组件制造端的空白。21天的建设期,更是跑出了同行业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


    春节“不打烊”,奋战“开门红”。


    春节前夕,由三峡能源承建的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库布其沙漠开工。为了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春节期间,建设者们坚守项目一线,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先导工程建设工作。


    “库布其大基地项目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扩内需、促投资、稳增长的带动作用,高质量建设集新能源发电、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多位一体的示范工程、标杆工程。”三峡能源总经理张龙说。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新年伊始,全区各地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掀起“大干快上”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澎湃热潮。


    据自治区能源局消息,1月份,内蒙古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规模达215万千瓦,远超历史同期水平,为全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拼出了“开门红”。


    发力新能源,打造新引擎。近年来,自治区能源局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印发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装备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批零碳低碳园区、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并通过抓试点、抓谋划、抓落实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区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能源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区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倍以上,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发电1300多亿度、超过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时光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新的一年,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向何处发力?


    翻开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答案跃然纸上:要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并网装机2500万千瓦以上,建成拓展场景应用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


    锚定目标,全力冲刺。


    据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能源系统将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大干快上”,立足全区资源禀赋和区情,抢抓国家新能源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全区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要坚持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协同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发展能源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升级项目,加快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集中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和呼包鄂通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康丽娜)

    2023-02-02
  • 赤峰:优质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

    粮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十年丰”。


    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9家,其中国家级9家,自治区级105家,数量均居自治区首位。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闪耀问世,全市牲畜存栏约2088万头只,稳居自治区首位,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自治区前列。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多年来赤峰市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牢牢抓住各项发展机遇,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的最好印证。


    近年来,赤峰市沿着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的路子,加快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


    一步一个台阶稳住农业基本盘


    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最南端和燕山北麓,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是农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山环水抱间的这座农牧业大市,新春里正掀起农业生产的滚滚热潮。


    在敖汉旗敖套海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谷子脱壳加工后,一粒粒晶莹圆润、色泽金黄的小米被打包成袋,堆成小山。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阿鲁科尔沁旗利隆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忙着手里的工作,生产线终端,一袋袋优质小米缝线封口后整装待发。


    农业生产冬忙的背后是赤峰市粮食丰收给予的强力支撑。近日,国家统计局赤峰调查队公布一组粮食生产数据,2022年赤峰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30亿斤,达到131.2亿斤,比上年增加6.2亿斤,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同比增速位于自治区第2位,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十年丰”,粮食总产量跃居自治区第3位。


    一直以来,赤峰市坚持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自2013年以来,赤峰市粮食产量连续保持百亿斤以上,以硬核实力成为自治区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一步一个脚印拓展牧业优势面


    新春寒意未尽,内蒙古维聪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投资7000万元的巴氏凝固型酸奶生产线正加紧生产。


    2022年7月,内蒙古维聪乳业有限公司推出“巴氏鲜奶”和“巴氏酸牛奶零添加”2款新品,从采奶到出厂需要通过370项安全检测,产品采用科学低温杀菌技术,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24小时内“速达”配送,最大程度保留了有益菌和其活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新鲜的奶产品。作为蒙东地区首家低温奶工厂,内蒙古维聪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正是赤峰市全面推进畜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赤峰市大力实施“增牛优羊”“增禽优猪”战略,积极落实奶业振兴行动,着力强化饲草料保供能力,持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稳步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牲畜存栏2088.9万头只,在畜牧业扩量、提质、增效下,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自治区前列。


    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就是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努力延链补链强链。赤峰市坚持把创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粮、肉、菜、草、特五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获准建设肉牛产业集群;已获准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4个,自治区级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达5个,总数居全区第一。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9家,其中国家级9家,自治区级105家,数量均居自治区首位。


    一笔一幅画卷精雕品牌新图景


    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


    自2019年开始,一则敖汉小米的品牌广告登陆央视,开始在央视15个频道播出,短短10多秒的“央视时刻”向全国亿万观众宣传推介了赤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提升了赤峰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将品牌建设贯穿农牧业发展的始终,围绕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全流程、全周期加强特色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全方位、全地域打造农畜产品品牌,品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依托丰富的物质资源,巴林左旗“契丹牧耕”、宁城县“宁城宁果”、翁牛特旗“红山稻”、敖汉旗“敖汉小米”、喀喇沁旗“喀喇沁旗中药材”等农产品品牌发展势如破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生,凸显了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


    2022年5月,赤峰市举办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发布会,开启了赤峰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崭新篇章,积极推动赤峰市农产品品牌形成连锁效应、“舰队之势”,在全国农产品品牌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


    在强力推进品牌塑造工程下,越来越多的赤峰绿色优质农畜产品被输送到全国各地,农畜产品也用实力登上各项荣誉名录。如今,赤峰小米入选“国字号”名录,“赤峰绿豆”“赤峰番茄”等一批单产业品牌入选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中国农业品牌名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21个。


    从山川平原到江河湖泊,时光流淌中,赤峰农牧业发展的印记一笔一画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发展蓝图在9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开花结果。(记者魏那通讯员蒙慧林)

    2023-02-01
  • 呼和浩特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四连涨

    据赛罕海关统计,2022年,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进口值89.7亿元,同比增长13.3%;出口值93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自2019年以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四连涨。





    数据显示,2022年,呼和浩特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值99.1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4.2%。从进出口商品来看,进口以农产品为主,进口值57.8亿元,占全市进口值的64.4%;出口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出口值14.3亿元,占全市出口值的15.4%。从贸易国别来看,2022年,呼和浩特市对美国进出口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6.7%。


    呼和浩特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四连涨显示出了呼和浩特市外贸经济韧性强、后劲足。下一步,赛罕海关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了解辖区企业诉求,针对性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海关惠企措施,全力解决企业难题,助推辖区企业逆势走出去,为呼和浩特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更大作用。(记者刘洋)

    2023-02-01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