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伦旗“刮”起一股文明乡风

    前几天,通辽市库伦旗茫汗苏木哈图嘎查牧民那顺巴雅尔一家人十分繁忙。原来,他家刚盖了新房子,为了新家的整体效果,一家人正忙着为新房子添置新家具。虽然各个汗流浃背,但他们的脸上却挂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那顺巴雅尔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高龄,双目失明10多年,一直由夫妻俩精心照顾,儿子在小时候因为发高烧导致聋哑。虽然生活上充满变故,但是那顺巴雅尔夫妇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一家人勤勤恳恳,孝敬老人、关爱子女,用实际行动奏响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和谐乐章。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这样。到了我们这一代,也要把孝敬老人的好传统、好家风传承下去。”那顺巴雅尔笑着说。


    走进库伦旗先进苏木赵怀子嘎查,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嘎查“两委”班子积极动员群众开展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干部群众齐上阵,对村内生活垃圾、道路沟渠、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几年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家都积极做好门前‘三包’,嘎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怀子嘎查党支部书记冯海峰介绍。


    在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有一家特殊的“超市”,小超市不大,发挥的作用可不小。这家“超市”销售的商品与一般超市没什么不同,但购买方式却大不相同,这里流通的“货币”是“积分”。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移风易俗等活动赚取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得到这个积分很光荣、很自豪。主要是觉得做正能量的事得到了认可,还能通过劳动换东西,干劲儿就更足了。”正在用积分兑换面粉的村民包德森喜不自禁。


    如今,库伦旗“刮”起一股文明乡风。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全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牧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全旗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强大力量。(记者薛来)

    2022-09-22
  • 鄂尔多斯市:释放激励效应 促进担当作为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即日起,内蒙古日报开设“喜迎二十大组工争优先”专栏,积极宣传全区组织工作创新实践、特色亮点和先进典型,集中反映全区组织系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组织部门讲政治、抓落实、强作风的精神风貌,以组织工作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赛场”上分优劣,让实干者脱颖而出。鄂尔多斯市开展基层党组织“比武争星”“擂台比武”活动,今年以来,在各领域评选优秀党组织书记245名,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


    考核中见真章,让“躺平者”无所遁形。开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由群众对部门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评价、“画像”。


    窥一斑而知全豹,鄂尔多斯市的一系列举措,旗帜鲜明地树立起了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通过正反向激励塑造奖优罚差重业绩的奋斗环境,不断提振干部担当作为精气神,切实把干部担当作为的好形象立起来。”鄂尔多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折喜文说道。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揭榜领题”工作部署开展以来,鄂尔多斯市全面查摆“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问题破解方案,明确了“干部工作巩固提升专项行动”23项具体对标任务,建立了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项目台账,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强化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落实评先奖优、带薪休假等各项待遇保障政策措施,全面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和嘎查村“基础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激励”薪酬体系,让干部从心底里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解决个别干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无心之失”“探索之误”的问题,鄂尔多斯市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先后为35名干部澄清正名。


    ——强化能上能下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制定落实县处级干部召回管理办法,设立作风建设“蜗牛席”,着力整治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今年以来,对工作成效不大、干部反响不好、群众口碑不佳、不适宜担任现职的22名干部果断进行调整或免职,让“不出错也不干活”的干部坐不住、下得来。


    一批批党员干部奔赴急难险重第一线、改革开放最前沿、疫情防控主战场等岗位摔打磨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家人们,这是我们村里自己产的老醋,古法酿造,传统工艺,纯天然、醋味浓,大家多多支持……”近日,在鄂尔多斯市党群服务中心的直播间里,驻村第一书记化身好物推荐官,一声声卖力“吆喝”为本地特色农牧产品“打call”,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激励更多干部见贤思齐、实干进取。


    参加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的陈立东,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陈立东曾任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党委书记兼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近日,经鄂尔多斯市委研究,任命他为达拉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针对纳林陶亥镇驻地企业多、外来人口多的实际。陈立东探索出了以网格化大党建为引领的“党建+社会治理”模式,将全镇细化为168个单元网格,构建起镇党委领导下的19个党支部、26个企业党组织共1400余名党员联系服务全镇5万名群众的“一盘棋”工作格局。此外,他坚持把做好“绿”“煤”“水”三篇大文章作为头等要事,打出了绿色矿山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清四乱”行动等一套组合拳。


    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是鄂尔多斯向全市干部作出的承诺。


    广大干部坚定必胜之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争取更大荣光。(记者宋爽)

    2022-09-22
  • 内蒙古:一揽子用能政策为有效投资添动力

    “我们正全力打好用能政策‘组合拳’,筑牢经济增长‘压舱石’,精准把握投资重点,加强有效投资重要项目用能要素保障,确保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在三季度稳妥有序推进实施。”日前,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把节约优先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保用能,稳增长,促发展。围绕国家“能耗强度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弹性管理”的政策调整变化,今年7月份,内蒙古先后印发《关于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保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管控目录》,修订《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配套产业准入、用能预算、监测预警、用能监管、差别电价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一揽子政策架起能耗总量弹性管理政策体系“四梁八柱”。


    《关于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保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双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内蒙古来讲,节约资源就是要多保护、少开发、不浪费。今年7月14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管控目录》的通知,从产业准入、淘汰退出、节能、环保四个方面精准细化“两高”低水平项目管控要求,强化源头和过程节能降碳、减排治污。


    “通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倒逼地方转方式、调结构,腾出用能空间,这也是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的重要手段。”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


    内蒙古减少“一刀切”管理,杜绝“运动式”减碳,更加突出用能效率的引导作用,合理保障低能耗强度优质项目用能需求。今年1到8月份,自治区本级批复127个新建项目的节能审查,总投资2295亿元,大大提高了有效投资,保障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记者李永桃)

    2022-09-21
  • 十年磨一剑 北疆焕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十年磨一剑,北疆焕新颜。


    1.22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营造林的面积,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名副其实。


    2.86亿亩,是十年间内蒙古种草的面积,天堂草原壮丽辽阔,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日益牢固。





    1200万亩,是十年间内蒙古年均防沙治沙面积,绿进沙退,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以顶层设计固绿水青山之本


    秋日的通辽市阿日昆都楞草原壮美辽阔,一捆捆打好的牧草散落其上,不知名的溪流潺潺湲湲。


    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原生态退化,多条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2013年,扎鲁特旗下决心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对阿日昆都楞地区11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嘎查全部搬迁转移,并实行全年禁牧禁垦。如今,这片封禁保护区已是一碧万顷,干涸的河流又重新流淌起来,一度不见了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大青山,是阴山山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然而,由于战争和无序开发等原因,曾经“草木茂盛”的大青山,部分山地成为秃山,成群的矿坑和危岩体触目惊心,一度成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扬尘器”。


    2012年起,内蒙古对大青山南坡实施抢救性保护,将遗留的195家采石采矿企业、276家工矿企业全部清理退出,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0年过去,大青山南坡已重回“画屏森列”的风采。


    成长的阵痛让人深刻警醒,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命在肩。从超载放牧到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从无序掠夺到矿山关停整改,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内蒙古清醒而又坚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挺在前头。”


    毫不犹豫的决心,毫不含糊的取舍。内蒙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实施能耗双控,严格产业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出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以顶层设计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好考核指挥棒;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明确责任人。


    理念指引、制度保障、重拳整治,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以奋斗之姿赴绿水青山之约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樟子松林海。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如今,一代代奋进者为黄沙披上绿装、让沙海“生”金,内蒙古成为全国治沙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逐绿前行的脚步不止。十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厚植绿色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一手抓护绿、扩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实施公路、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一手抓防污、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清洁取暖改造,严禁秸秆焚烧;全面改善河湖水质,“一湖两海”保护与治理深入推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


    以点绿成“金”之笔绘绿富同兴画卷


    被困在一条不到18公里长的山沟里,一出门就上山,全村600多口人,只有1000来亩山坡地。直到2010年,雷营子村还是赤峰市喀喇沁旗的深度贫困村,出村只能通过驴车和拖拉机。


    山沟挡住了出路,却也升腾起无限的希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好山好水,成了发展旅游业最好的资源。


    2012年,出村的路修成,村集体带头开了2家农家乐,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了钱。如今,全村民宿、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9家,168人在家门口就业。随着村里旅游设施不断健全,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村全年接待游客超17万人,2022年预计能达到24.5万人次。


    雷营子村,这个曾经困在山沟里的深度贫困村,依托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内蒙古,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中找到了“共生”之法、“多赢”之路。


    登上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高高的云影台,利用矿坑内部的高度差打造的天池和跌水瀑布景观尽收眼底。矿坑裸露的岩石与满目青翠融合,提醒人们它在成为旅游景区前的形态。


    2017年,乌兰浩特对这个曾经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让昔日“城市伤疤”变成旅游景区。如今,它已成为乌兰浩特市旅游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全域振兴的示范。


    青山绿水增“颜值”,更增“价值”。绿富同兴的鲜活画卷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


    兴安盟文化旅游形象推广语“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火出圈,山水成为独具竞争力的资源;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把“空气”变成钱,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逐梦绿富美的路上,内蒙古永不止步;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内蒙古勇毅前行。(记者霍晓庆)

    2022-09-21
  • 第二届“院士青城行”在敕勒川草原举行

    9月17日,以“聚智汇力,科技赋能,引领首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院士青城行”活动在敕勒川草原举行。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相聚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为开创首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赋能助力。


    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致辞,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刚,自治区副主席包献华出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等院士专家现场或以视频方式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闫楚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刘科等围绕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相关内容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据悉,“院士青城行”活动自去年举办以来,大量科技成果落地呼和浩特,带来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


    本届“院士青城行”活动,将继续聚焦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全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使更多院士、专家把创新事业布局到首府,把研究成果转化在首府,把新模式、新场景、新思路实践到首府,助力首府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赋能首府高质量发展。


    当日,内蒙古创新产业平台与首批入驻的科创企业成功签约落地10个合作项目。(记者皇甫秀玲)

    2022-09-20
  • 社会安定 人民安宁——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步履坚实

    内蒙古外接俄蒙,内联八省,横跨“三北”,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当好北京的“护城河”,维护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秋风送爽,阳光明媚。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公安进京检查站,车辆川流不息。


    “你好,请把后备箱打开看一下。”


    检查站执勤民警对可疑车辆和危险物品严格进行检查、核查,最大限度过滤、消除不安全因素,切实发挥“环京护城河”作用。


    这是平安内蒙古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国家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格日勒敖都段边境正常!”


    “向洪格尔段延伸巡航!”


    近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鹰巡”无人机警航队升空,巡护千里边境,将安全稳定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初秋,兴安盟阿尔山境内的哈拉哈河碧波荡漾。距界河不远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三角山哨所矗立在群山制高点,执勤哨兵威武伫立,守护着边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构建起稳边固防的“天罗地网”。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为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一线,人民调解组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疑难复杂案件,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民转刑、刑转命”案件。5年来,全区各地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97%,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入夜,通辽市科尔沁区九中夜市流光溢彩、人头攒动,市民和游客在此尽情饱览美景、品尝美食。


    世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9月9日至11日,全区公安机关全警动员、精锐尽出,开展第三次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集中清理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全力守护城市的这份“烟火气”。


    集中统一行动期间,全区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4679处,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1206人、在逃人员33人,查处酒驾477起、醉驾237起,为打造休闲平安夜市保驾护航。


    全区公安机关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不断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实效转化为维护安全稳定的实际行动——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2018年以来,已打掉涉黑组织69个、涉恶犯罪团伙109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265名,查扣资产298.85亿元。


    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猎狐”“云剑”“昆仑”一系列专项行动,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强力推进命案攻坚,现行命案连续6年保持下降、连续4年全破,成果史无前例。


    向违法犯罪“亮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法治精神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全区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苦干实干、拼搏奋进,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记者陈春艳)

    2022-09-20
  • 草原深处“海东青”

    “‘海东青’就和亲人一样!”


    “有啥困难我们都找‘海东青’。”


    猎鹰海东青,凶猛强悍,而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东青”因为一支骑警队的存在成为忠诚勇敢的代名词。


    牵马备鞍、翻身上马、策马飞驰……9月2日一大早,记者见到海东青骑警队几名队员时,他们正全副武装,骑着自己的战马准备巡逻。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警们英姿飒爽,密切关注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我们每天7点半就会出发巡逻。在骑警队呆了6年,我对这片草原再熟悉不过了,有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海东青骑警队队员宝明说。


    陈巴尔虎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有汉、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15个民族。牧区地广人稀,多山地、河流,自然路长,很多时候,警车出警走到一半,民警就只能下车步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在陈巴尔虎旗政府和旗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时任陈巴尔虎旗公安局特警大队大队长的石永志牵头组建了海东青骑警队。海东青骑警队主要担负草原牧区治安巡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在防范打击偷盗牛羊马、滥挖野生药材、破坏生态环境等不法行为的同时,随时为牧民和游客提供帮助。因为骑警队高度适应边境草原地域特点,同时兼具极强的警务实战能力,因此成为守护草原平安祥和的一支重要力量。


    骑警队成立伊始,石永志就像师父一样,带着队员从最简单的战术动作练起。“为了和马培养感情,从刷毛、修蹄、喂草料,到洗澡、遛马、剪马鬃,都由队员们亲自操作,确保熟悉每一匹马的特性。”石永志说。驰马追逃、马上围堵、马上抓捕、马上射击……训练中,骑警们的手总会磨起大大的水泡,身上也总是伤痕累累,跌落下马更是家常便饭。


    日复一日的苦练和无数次实战的历练,淬炼出最硬核的队伍。成立7年间,无论是巡逻防控还是野外救援,海东青骑警队驰骋在草原深处,在马背上守护着这片广袤的草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夏天,陈巴尔虎旗雨水丰沛,牧民和游客在河边或低洼地区遭遇险情的可能性倍增。为防患于未然,做好紧急救险工作,骑警队多次利用橡皮艇等进行水上救援训练。果然,一天傍晚,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不少牧民困在积水当中。群众的求助电话就是命令,副队长刘广志迅速带领队员前去救援。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受困的牧民被解救,走失的牲畜也被安全送回。


    “我们平时的工作其实相当于24小时待命,虽然有时候执行任务会非常辛苦甚至还会遇到危险,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能成为牧民们心中的依靠也是一种幸运!”刘广志说。


    海东青骑警队成立以来,边境巡防里程超过6万公里,圆满完成各类活动安保警卫任务450余次,救助群众308人,化解草场牧场纠纷百余起,侦办盗挖野生草药案件23起,帮助牧民群众找回牲畜2000余头。他们在马背上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守护着一方平安,也成为了牧民最贴心的人。


    惊心动魄的险情并非经常发生,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骑警队的队员们更多的是开展服务和帮助。巡逻中路过辖区内的牧民家,骑警队员都会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帮助牧民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进行政策宣讲。


    “我们出去巡逻,要是时间太晚,还会住在牧民家里。每次热腾腾的奶茶捧在手心的那一刻,就是我工作中最开心的时候。”队员苏德动情地说。


    采访中,骑警队员路过牧民吉日嘎拉老人家。“最近牛羊还好吧?啥时候搬蒙古包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来帮忙啊!”苏德问候着老人家的近况。吉日嘎拉见到骑警队队员们也是满心欢喜,招呼着他们赶紧坐下。吉日嘎拉介绍:“前几天他们还帮我找到了走失的3匹马。今年夏天雨水多,他们还帮我救回了被困在水里的牛。反正有需要了,我就给‘海东青’打电话,他们和我就像一家人!”


    走出吉日嘎拉老人的家,骑警队队员们飞身上马,沿着莫尔格勒河疾驰而去,勇敢坚毅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草原和天际之间。(记者马少林丁燕柴思源)

    2022-09-19
  • 内蒙古用法治手段守护绿水青山

    9月1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6月印发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关于深化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持续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解读。


    据介绍,《意见》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实际,从思想统筹、制度体系、组织保障、矛盾化解、环保督察和司法保护6个方面,拟定了11项主要措施。其中,在制度体系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立法,研究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加强正面清单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等;组织保障方面,主要是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加大执法激励保障,健全执法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八五普法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保督察方面,要求围绕完善督察制度规范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严的基调,积极组织开展环保督察,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司法保护方面,以完善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核心,促进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依法对接,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司法确认与诉讼衔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力度,推动《民法典》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落到实处。


    此外,《意见》还根据日常监管工作重点,就重点领域,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依法治污举措。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准入、“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碳减排工作、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自然保护地监管和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对11类重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与高科技的融合,全面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和执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办事速度,缩短办理时间;构建制度联动机制,统筹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环境执法制度等,建立健全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能。(记者帅政)

    2022-09-19
  • 数智赋能打造品质城区 “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杭州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浙江省首批区域新智造试点、全省双创示范基地;“未来工厂”总量领跑全省;“浙江有礼·和润临平”品牌打响……9月15日,“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近年来,临平区以数智化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富,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9亿元,增长10.6%;完成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08亿元、151.33亿元,分别增长37.9%、35.7%。



    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制造业一直是临平的优势产业,也是临平发展的根基所系。近年来,临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加快推进“3+1+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企业质效、创新能级、数智品牌的“三提升”。

    据悉,临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基,数字化为翼,动能转换强势突破,产业发展量质齐升。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获评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优胜单位;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省级“云上”制造业企业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打造“品质城区”过程中,临平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共谋城乡发展。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7184元、48705元,年均分别增长8.7%、10.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8:1。

    “为扎实推进全域共富建设,临平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城乡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表示。

    临平之名,东晋时已见诸史册,至今1800余载。大运河、超山梅花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架山、古海塘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滚灯、清丝水绵等非遗技艺灿若繁星。为给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打造更富魅力、更具辨识、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临平将文化服务与产业创新、城市发展、品质生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通过建立高标准政策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以及实施高效能公共文化治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临平区智慧图书馆

    据悉,临平首批5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已建成投用,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4951平方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初步形成;建成全省领先、全域覆盖的数智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动年均服务群众逾5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

    “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谋划推进各项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陈如根表示,临平区将以大战略引领大跨越,以大视野融入大格局,以大安全保障大发展,以大转变推动大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赵琳)

    2022-09-17
  • 沪苏浙联合发布17条政策支持长三角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记者胡洁菲)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探索建立“长三角REITs培育中心”、探索国土空间相互转换机制和途径……自2020年7月发布首批支撑政策之后,15日,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发布第二批共17条政策措施,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2020年出台的首批政策,在改革授权、资金支持等方面为示范区建设的全面起步提供了支撑。比如,青吴嘉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3820万元、并实现通用通兑;示范区内85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就医全领域结算免备案,已有35项医学检验结果实现报告互联互通互认。


    据悉,今年发布的第二批支持政策主要有十大方面,包括科技创新赋能、存量资产盘活、人才合理流动、教育协同发展等。相较于首批政策,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先行先试、资源导入和标准统一,比如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利于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放大改革效应;此外,推动国内外大院名校与示范区合作共建高端创新载体、允许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等,将实质性助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跑出“加速度”。


    本轮政策也加大了海关统筹力度。上海海关副关长叶建介绍,前期,通过完善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业务流程、建立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等,区域内的企业已经享受到切实的实惠。目前,上海、南京、杭州相关海关部门正共同探索试点跨境电商出口转关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助力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三年来,示范区发展已经完成了夯基垒台的建设任务,进入到立柱架梁的建设阶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提升示范引领的功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接下来,示范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联动,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构建统一大市场等,更好发挥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2022-09-16
  • 保定市发布第三批“揭榜挂帅”项目 破解技术创新难题

    人民网保定9月15日电(张继航)9月15日,保定市发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项目总拟投入2.5228亿元,向全社会征集揭榜方。


    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通过广泛征集,共遴选出38项,全部为技术创新类项目,发榜单位为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保定维特瑞光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食品药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


    为了集聚吸引人才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各发榜企业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揭榜挂帅”工作。目前,项目总金额2.5228亿元,其中:单项榜单投入金额最高1.2亿元,为涞水县的清科毓辰新材料河北有限公司发布的垃圾焚烧飞灰制备陶瓷空心微珠新材料项目;1000万及以上项目5个、500万至1000万项目7个、500万以下项目25个。


    “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征集揭榜单位。有意向的揭榜方结合张榜项目的揭榜任务、考核指标等内容,以及自身科研攻关能力,与发榜方进行对接。“揭榜挂帅”相关工作,由保定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并为揭榜方与发榜方在对接洽谈、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


    据悉,去年,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全面聚焦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布首批科技需求榜单,并制定出台《保定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试行)》,在全国首创了科学、严谨的征榜、建榜、审榜、发榜、揭榜、评榜、批榜、示榜、奖榜、监榜“10步工作流程法”。目前,该市的“揭榜挂帅”工作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大,广大企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形式改革,正成为保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一招。

    2022-09-16
  • 阿荣旗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开工

    总投资10亿元的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9月13日在阿荣旗开工建设。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由中青农商产业集团投资建设。中青兴业牧场占地面积1572亩,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12000头,日产奶230吨。中青赛罕牧场占地面积154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为12000头,日产奶量230吨。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牧场将秉承智慧、生态的建设理念,通过实现全5G覆盖系统、全地面绿化覆盖、太阳能光伏系统、风电互补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太阳能跨季度储热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全面减少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融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互动、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智慧生态牧场。截至目前,阿荣旗已累计争取债券资金10.94亿元,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9亿元,发放各类政策资金2.64亿元,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4.21亿元,高效推进奶业振兴战略,带动了全旗种植养殖、饲料加工、物流包装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阿荣旗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7.35亿元,首批9条生产线全部具备生产条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8吨。奶源基地14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累计完成投资24.97亿元,8个牧场引进奶牛2.84万头,全群养殖规模4.14万头;6个牧场实现产奶运营,日产鲜奶483吨。(记者李玉琢李新军)

    2022-09-15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