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林郭勒:高效率推动 高质量落实

    自治区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以来,锡林郭勒盟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全面对接、分类施策、倒排工期,高效率推动“五个大起底”行动落实落细,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力争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锡林郭勒盟工信局作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任务牵头部门,迅速结合实际开展工作部署,细化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深入各开发区起底排查、建立台账。目前,锡林郭勒盟“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起底园区沉淀资金2569.65万元,起底待批项目2个,起底闲置土地1宗;起底停产企业、停建项目18个;起底2016年以来工业园区实施的1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共计27个。同时,该盟各园区围绕亩均投资强度、产值、税收、工业增加值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园区初步制定了控制性指标体系。


    在“五个大起底”行动中,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着力推进“大起底”消化处置工作。目前,该盟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57.97公顷,处置率达40.23%;已处置闲置土地面积88.84公顷,处置率243.86%,已完成2022年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锡林郭勒盟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住建等相关部门,对2016年以来审批核准备案的6424个项目和盟级审批的196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核查,并制定了台账清单。在此基础上,该盟将建立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台账周调度机制和通报制度,确保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工作有序推进。


    在“沉淀资金大起底”行动中,该盟按照《锡林郭勒盟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共排查预算单位1848个,银行账户3945个,剔除自治区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社保费、质保金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后,账户余额21.0205亿元,其中,拟缴回国库资金3.2658亿元,目前已缴回2289万元;应撤销银行账户26个,已撤销11个,排查面达到100%,自查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锡林郭勒盟财政局副局长郭辰丽说,下一步,该盟将对预算单位自查情况分类甄别,根据自治区处置办法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属于预算部门留用资金继续留用,属于财政收回的资金,坚决收回,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将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逐步加强对预算单位账户和资金管理,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等方面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记者巴依斯古楞)

    2022-09-15
  • 只此青绿 壮美画卷——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答卷亮丽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


    十年来,内蒙古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


    2012—2022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内蒙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亮丽答卷。


    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草原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森林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湿地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十年磨一剑,一项项壮士断腕的举措,见证内蒙古的担当作为——


    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


    实施能耗双控,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耗能超标企业严格限制;


    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逐绿前行,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壮举,见证内蒙古的绿色征途——


    连续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亿亩草原享受到“带薪休假”,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林区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


    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等重点沙漠“锁边治理”,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向绿而生,一批批“生态卫士”,书写内蒙古的绿色奇迹——


    “塞上愚公”董鸿儒,坚守42年,与同伴在荒芜的苏木山上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殷玉珍,克服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三十年如一日,让7万亩荒沙披绿;


    苏和老人,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家人一起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阿拉善大漠中,铺就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绿色长城……


    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之路,让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身护林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曾经“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人人躲着走”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区……


    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多样的湿地,也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


    经测算,全区林地、草地、湿地总碳储量为105.4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储量(885.86亿吨)的11.91%,位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全区林草湿碳汇量为1.1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汇量(12.61亿吨)的9.44%,位居全国第一位。


    在“双碳”背景下,丰富的碳储量和碳汇量,为内蒙古发展碳汇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启动并推动建设全区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探索森林、草原、湿地增汇措施和途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发展模式;乌审旗积极探索林企合作,建成碳汇林示范区。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记者霍晓庆)

    2022-09-14
  • 自治区政府安排部署全区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工作

    9月13日下午,自治区政府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区部署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巩固提升工作,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各盟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快、准、严、实”要求,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对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百日行动”工作成效,加快构建房屋管理长效机制,切实管住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还对进一步深化全区城镇燃气安全整治工作提出要求。

    2022-09-14
  • 醉美“天下第一曲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著名作家老舍在《草原》一文中写到“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条河被老舍当场惊呼为“天下第一曲水”,它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日格勒河。

    全长290多公里的莫日格勒河,最宽之处不过五六米,却曲折多变,如同在草原上蜿蜒的玉娇龙,描绘着有水流动的地方才有灵性的斑斓画卷。草原的清晨,天光渐亮,雾气升腾,登高远观莫日格勒河,如进入幻境:氤氲缥缈之中,眼前轻快地飘起一条丝带,目光渐远之处,忽得散成抖开的青色扇面,随后漫不经心地靠拢,一眨眼又收成细长的腰带,真似晶莹的万花筒。

    我快步从高处走下,驻足在莫日格勒河岸边,坐上勒勒车,伴着木轮原始的回响,沿着弯弯曲曲的莫日格勒河慢慢行进,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一步一景,一景一步。随行的导游介绍,莫日格勒河是由涌泉汇聚形成,所经过的区域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我忍不住掬起一捧水,晶莹的一汪河水轻轻滑过我的指缝,重归河水怀抱,于是我固执地又掬起一捧水,急急地喝了一大口,想让这草原上洁净的圣水不仅留在手里,更融入心中,以水为酒,一醉方休。

    “天下第一曲水”不仅流淌在草原,更流淌在人们的心底。途中,我问一名正在专心拍照的游客,他一脸灿烂地说:“想拍一张莫日格勒河的照片做自己的微信头像,以后每次看见头像,就看见了‘天下第一曲水’,心中就有了诗意……”原来,他和我一样,每次看到莫日格勒河,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份美,因为这份美,平凡的我们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奋斗着,生活之旅不管怎样百转千回,也会始终怀抱着对美好的向往,一路勇敢地奔向远方,亦如莫日格勒河。

    行至很久,我们不舍地下了勒勒车,弯弯绕绕,跟随大家一起走进河岸草原深处的一处蒙古包群落。一个20多岁的蒙古族姑娘骑马迎了上来,那种英姿飒爽的干练与这蜿蜒升腾的莫日格勒河一样。姑娘名叫托雅,一边给大家倒着奶茶,一边热情地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草原生态,这里不再过度放牧,于是就有了这些景点和民宿。”午餐时分,托雅将菜单送来,打开一看,顿时让人心生爱意。菜单赫然写着:山水相依,原来就是凉拌木耳和小野蒜;红阳初生,原来就是沸水煮羊肉撒着绿绿的韭菜花;雪卧金沙,原来就是牛奶做成的奶豆腐铺在炒米上……托雅一边报着菜名,一边给大家详细解说:“不为别的,就想和大家多聊一会儿,也让大家感受我们牧民的文化和情调……”想着这莫日格勒河水滋养的两岸草原,吃着用莫日格勒河水抚育的野菜肥羊,喝着用莫日格勒河水和鲜奶一起熬煮的奶茶,再听听牧民讲述莫日格勒河动人的传说和故事,美哉醉哉。

    2022-08-03
  •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现代农业发展底气足、势头好(走进县城看发展)

    这几天,随着葵花籽陆续成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街巷飘香。满载葵花籽的货车,一辆接一辆驶进五原工业园区。过不了多久,多种经过深加工的葵花籽产品,就会摆上全国各地商超的货架。

    五原县葵花籽种植条件优越,年播种面积占全国10%以上,产量占全国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16%左右。“目前,葵花籽为五原县农民带来人均近5000元的收入,占县里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

    2015年,五原县与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截至目前,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已获得17项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取得9个品种的授权,并建成入库品系5600余份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五原县培育了13家育种研发经销企业,还建起3个农资交易市场,打通了葵花籽直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平台。借助途经巴彦淖尔的中欧班列,五原县葵花籽搭上了共建“一带一路”快车,已累计外销1150余吨。

    不仅是葵花籽,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在五原县结出累累硕果。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县,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县,一直以丰富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名扬四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五原县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的基础。”李二珍介绍,近年来,五原县耕地完成新一轮配套改造,灌排体系实现全级畅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45.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在此基础上,五原县一边全力稳定粮食产量,一边积极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发展订单产业,鼓励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五原县逐步建立起订单化、合同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这两天,五原县胜丰镇大田“灯笼红”香瓜集中上市,种植户张建军胸有成竹。原来,早在香瓜还未成熟时,订单就接踵而至。“多亏了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这张‘身份证’,香瓜品质有保证,客户自然就放心。”张建军笑言。

    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香瓜产地来源、农事记录、农药残留检测等10多种信息跃然屏上。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主任史建兵表示,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能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底气,不仅源于生产之变,更源于后续深加工链条的日益完善。

    出五原县城向南两公里,便是五原县的工业园区。园区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入驻企业达162家,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初级农产品在这里加工后,平均增值50%以上。去年,整个园区的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年增长率约5%。”五原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玉忠说。

    近年来,五原县已培育形成葵花、肉鸡、肉羊、果蔬、玉米、奶羊六大主导产业,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累计结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好。”五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勇说,五原县将持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2-09-12
  • 鄂伦春旗:“一主三特”特色产业链闯出新路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7日电(臧淑红)乡村振兴和新一轮东西部协作阶段,鄂伦春旗与北京市西城区两地立足产业帮扶,强化造血功能,共同建立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围绕大豆这一主产业,紫苏、中草药、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开拓新领域、闯出新路径。


    走进鄂伦春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阵阵油香扑面而来。北京挂职干部又一次来到企业,帮驻解决销路问题。守着大豆这个宝贝,企业每年可消化当地黄豆3万吨,产出3000吨豆油。在过去,企业原有的销售能力仅能解决三分之一的产量,北京挂职干部的到来为企业打开了销售渠道,今年企业又新上十四条生产线,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鄂伦春旗挂职干部辛苦的付出。


    这个季节正是作物生长关键时节,走进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田间地头,紫苏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挂职团队的干部们来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作物的长势、品质、产量。今年挂职团队搭桥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就中草药种植、药材产品销售、紫苏产品药食同源等内容进行深入合作,使产品有了销售渠道,这让鄂伦春旗大杨树荣盛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曲艳文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紫苏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世界公认为“陆地深海鱼油”。因为不可复制的独特地理优势,鄂伦春旗土产紫苏籽油α-亚麻酸含量达70%,远高于日本和韩国水平。2021年鄂伦春旗委旗政府将紫苏产业列为当地产业构架“一主三特”中的“三特”之一,落实乡村振兴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土地流转、紫苏加工车间及生产线更新,力争5年内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预计收获2万吨紫苏籽、1000吨苏叶,销售额将达到6亿元。


    产品需要走出去,资金技术要进来。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鄂伦春旗与北京市西城区共同建立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围绕大豆这一主产业,以及紫苏、中草药、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利用京蒙协作资金,建设了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京蒙帮扶资金7000万元建设的年加工3万吨水飞蓟项目到2023年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5亿元,带动订单种植户500户。


    经过新老挂职团队的努力,一番产业兴旺的新景象已然呈现。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0家,总投资规模3.48亿元,其中京蒙及西城帮扶资金1.01亿元,已建成项目2个,总投资0.64亿元,在建项目8个,总投资2.84亿元,可新增就业岗位710个,辐射带动全旗脱贫人口2704户6110人。(完)

    2022-08-26
  • 内蒙古298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近日,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内蒙古23家单位的298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为9958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对推动原始创新和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加大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提高项目资助强度、推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了一批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了基础研究能力。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自治区科研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重点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从20万元增长到了50万元,杰出青年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从20万元增长到了30万元,为科研人员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蒙古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原始创新能力,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记者白莲)

    2022-09-10
  • 自治区新增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获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批准认定内蒙古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通知》,批准建立内蒙古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围绕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持续加强内蒙古与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团队的深层次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全面增强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内蒙古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高层次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7家。各院士专家工作站紧密结合自身科技创新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创新研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记者白莲)

    2022-09-09
  • 内蒙古开启“校园日”主题宣传活动

    9月5日—1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6日为“校园日”主题宣传活动日,内蒙古各地各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网络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当日,内蒙古工业大学开展了学生校内网站、系统安全漏洞检测实战演练,微视频创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据了解,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全区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举办网络安全主题班会、网络安全公开课、观看宣传视频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并积极组织在校师生参加自治区网络安全微课和微视频征集、网络安全知识线上有奖竞答等活动。


    宣传周期间,全区各地各校将充分运用各类媒介和平台,统筹线上线下方式,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同时,结合教育系统实际,重点对校园网贷、电信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师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记者刘志贤)

    2022-09-08
  • 呼和浩特:上半年51.3亿余元用于民生支出

    记者近日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获悉,上半年,呼和浩特市本级民生资金支出共计513796.4417万元。


    上半年,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共拨付用于落实社会保障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112868.3967万元。在强农惠农惠民方面,上半年,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共拨付资金208192.765万元。


    在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方面,上半年,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共拨付教育补助资金94139.9万元,主要用于“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工作中央补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特殊教育中央补助、城乡义务教育补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自治区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


    在落实公共交通方面,上半年,拨付资金75509.64万元,主要用于公交车租赁、市公交总公司纯电动新能源车租赁、市公交总公司运营、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轨道交通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贴、公路建设和发展专项(第一批)呼和浩特绕城高速项目等方面。


    在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上半年,拨付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3085.74万元,其中,包括下达呼和浩特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央财政补助、下达2022年农村危房改造自治区本级补助等。(记者刘洋)

    2022-09-07
  • 应降尽降 应免尽免 内蒙古金融系统真金白银助企纾困见实效

    “1-7月,全区金融机构累计为10921家(次)受困企业到期贷款办理延期还本付息308.6亿元,为1.7万个信息主体调整还款安排或征信记录。”近日,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数据表明,在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和全区金融系统的合力支持下,全区金融系统减费让利成效显著。


    聚焦惠企利民,“九条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应降尽降、应免尽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做好减费让利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围绕《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费让利惠企利民工作的通知》,推出“九条举措”,积极推动引导全区金融机构自觉对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秉持“应降尽降、应免尽免”“降费不降服务”原则,建立专项工作负责制,加强政策培训传导,认真落实各项降费措施,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常态化宣传机制,着力优化减费让利服务。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1-7月份,全区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5%,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全区支付服务主体累计为企业减免支付手续费1.16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81万户,全区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08.5亿元,同比多增54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73.9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个体工商户贷款新增51亿元,同比多增18.4亿元;已安排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预算6000万元,支持内蒙古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559.5亿元,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4.1%,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


    强化过程落实,持续跟踪调度,形成常态化的惠企利民服务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降费政策高质量落地见效,地方金融监管局持续做好减费让利工作的跟踪调度,要求各金融机构认真梳理和总结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惠企利民、减费让利工作开展情况,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困难,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有关意见建议等,定期报送地方金融监管局。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全力协调解决,同时宣传推广优秀做法案例,推动全区形成常态化的惠企利民服务机制。


    鄂尔多斯市持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印发《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从8个方面提出了43项具体措施。在金融政策方面,做好接续融资安排、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巴彦淖尔市持续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做到各类手续费应免尽免、应减尽减。在“掌上巴彦淖尔”“巴彦淖尔金融”等平台发布《巴彦淖尔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减费政策一览表》,向市场主体公开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降费项目清单,接受社会监督。截至6月末,全市自主降费项目累计降费规模为31.08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673户。


    包头市持续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加大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2022年1-6月,小微型企业贷款利率为4.89%,较去年同期下降0.26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平均利率为5.92%,低于去年同期0.74个百分点。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5.31亿元,同比增长15.01%。组织开展2022年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和促进消费增长专项行动,通过消费券、立减金等形式,推动金融系统发放补贴、减息降费3400万元。


    发出“金融声音”,全方位宣传机制让优惠政策影响更深更远


    为了宣传普及减费让利政策措施,更好发出“金融声音”,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金融机构召开减费让利工作专题会议,对做好企业减费让利各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安排;并研究制定减费让利的宣传方案,对自治区关于减费让利推出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金融机构减费让利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宣传。


    同时,开展“线下+线上”多渠道宣传活动。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要求各金融机构开展多维度降费政策内部培训,全面宣讲优惠政策,逐条学习优惠项目、优惠价格、优惠对象等具体内容,确保优惠政策入脑入心。并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报道、网点厅堂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政策精神。积极开展各类“支付降费”宣讲活动,走进企业、园区、商圈现场开展减费让利案例讲解、政策答疑,推动支付减费让利政策惠及更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多措并举下,全区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进一步加大减费让利工作力度,扎实落实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降费政策措施,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2022年以来,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对主要收费项目进行打包优惠减免,减免幅度平均超过50%;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今年减免各类支付手续费700余万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8万户;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仅为3.97%,较年初下降4BP,保持同业较低水平;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积极践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上半年累计为企业减费让利金额合计30多亿元;截至7月末,交通银行内蒙古分行审批减免涉及银行承兑汇票开票手续费等22项收费服务项目,合计减免费用约9700万元;邮储银行内蒙古分行通过降低利率方式让利实体经济1.68亿元;自治区农信社2021年以来引导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减免各项金融服务收费3.32亿元。除此之外,全区其它金融机构也都不遗余力做好减费让利工作,有力地支持了自治区实体经济发展。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下一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引导全区金融系统以钉钉子精神扎实落实稳住经济大盘和减费让利一揽子政策措施,让一个个市场主体转起来,让一项项金融服务跟上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金融力量。

    2022-09-06
  • 呼和浩特:从“制造”迈向“智造”

    全球动物疫苗行业首家整体实现智能化制造的生物产业园区;所有疫苗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际标准;全球规模最大的动物疫苗生产基地;拥有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水、电、汽单位能耗下降50%;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疫病防控、诊断检测、农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大数据平台……



    8月26日,记者走进这个“牛气十足”的金宇生物科技产业园,无意间发现研发中心的楼门、玻璃像一面面镜子。

    面对记者的疑惑,公司供应链优化部总监王学俊现场解疑:“门窗上镀了一层膜,可以阻挡紫外线。而且,一砖一瓦间加入保温元素,不做外墙保温,也可实现冬暖夏凉。车间、生产线布局紧凑、合理,原辅材料从进场、检验、使用,再到成品发货环环相扣,科学、流畅,这些得益于我们的‘绿色工厂’创建。”

    凭借行业领先的智能水平和优秀的智能场景应用能力,2021年,金宇生物喜获双荣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单位”,助力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2005年3月,内蒙古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前身创维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落户青城,2006年9月竣工投产,成为创维集团在北方重要的战略性生产基地。

    2018年,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工业区内,创维集团正式启动内蒙古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建设项目。

    在这里,市场上最高端的AIOT智能电视、5G+8K电视、MINILED电视均可制造生产,可达成年度200万台整机产能的生产目标。同时,配备了两条全自动贴片生产设备、两条全自动高速机芯生产线体,具备电视“芯”信号主板的自供能力。

    历经17年的发展和两次大规模技改提升,公司从CRT显像管电视转型升级为智能LED液晶电视研发生产与制造。

    截至2022年6月,累计产值370.29亿元,累计纳税15.43亿元,累计电视产量1885.42万台。

    “今年,克服疫情对市场销量和货物流通的影响,已累计生产电视51.4万台,产值6.96亿,产量产值同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的鼎力帮扶,让我们信心更强、干劲更足。”内蒙古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鹏玺告诉记者。

    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是呼和浩特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记者郑学良通讯员宋向华张立富)

    2022-09-05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