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赋能打造品质城区 “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杭州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浙江省首批区域新智造试点、全省双创示范基地;“未来工厂”总量领跑全省;“浙江有礼·和润临平”品牌打响……9月15日,“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近年来,临平区以数智化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富,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9亿元,增长10.6%;完成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08亿元、151.33亿元,分别增长37.9%、35.7%。



    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制造业一直是临平的优势产业,也是临平发展的根基所系。近年来,临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加快推进“3+1+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企业质效、创新能级、数智品牌的“三提升”。

    据悉,临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基,数字化为翼,动能转换强势突破,产业发展量质齐升。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获评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优胜单位;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省级“云上”制造业企业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打造“品质城区”过程中,临平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共谋城乡发展。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7184元、48705元,年均分别增长8.7%、10.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8:1。

    “为扎实推进全域共富建设,临平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城乡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表示。

    临平之名,东晋时已见诸史册,至今1800余载。大运河、超山梅花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架山、古海塘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滚灯、清丝水绵等非遗技艺灿若繁星。为给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打造更富魅力、更具辨识、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临平将文化服务与产业创新、城市发展、品质生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通过建立高标准政策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以及实施高效能公共文化治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临平区智慧图书馆

    据悉,临平首批5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已建成投用,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4951平方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初步形成;建成全省领先、全域覆盖的数智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动年均服务群众逾5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

    “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谋划推进各项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陈如根表示,临平区将以大战略引领大跨越,以大视野融入大格局,以大安全保障大发展,以大转变推动大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赵琳)

    2022-09-17
  • 沪苏浙联合发布17条政策支持长三角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记者胡洁菲)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探索建立“长三角REITs培育中心”、探索国土空间相互转换机制和途径……自2020年7月发布首批支撑政策之后,15日,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发布第二批共17条政策措施,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2020年出台的首批政策,在改革授权、资金支持等方面为示范区建设的全面起步提供了支撑。比如,青吴嘉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3820万元、并实现通用通兑;示范区内85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就医全领域结算免备案,已有35项医学检验结果实现报告互联互通互认。


    据悉,今年发布的第二批支持政策主要有十大方面,包括科技创新赋能、存量资产盘活、人才合理流动、教育协同发展等。相较于首批政策,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先行先试、资源导入和标准统一,比如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利于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放大改革效应;此外,推动国内外大院名校与示范区合作共建高端创新载体、允许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等,将实质性助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跑出“加速度”。


    本轮政策也加大了海关统筹力度。上海海关副关长叶建介绍,前期,通过完善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业务流程、建立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等,区域内的企业已经享受到切实的实惠。目前,上海、南京、杭州相关海关部门正共同探索试点跨境电商出口转关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助力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三年来,示范区发展已经完成了夯基垒台的建设任务,进入到立柱架梁的建设阶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提升示范引领的功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接下来,示范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联动,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构建统一大市场等,更好发挥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2022-09-16
  • 保定市发布第三批“揭榜挂帅”项目 破解技术创新难题

    人民网保定9月15日电(张继航)9月15日,保定市发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项目总拟投入2.5228亿元,向全社会征集揭榜方。


    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通过广泛征集,共遴选出38项,全部为技术创新类项目,发榜单位为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保定维特瑞光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食品药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


    为了集聚吸引人才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各发榜企业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揭榜挂帅”工作。目前,项目总金额2.5228亿元,其中:单项榜单投入金额最高1.2亿元,为涞水县的清科毓辰新材料河北有限公司发布的垃圾焚烧飞灰制备陶瓷空心微珠新材料项目;1000万及以上项目5个、500万至1000万项目7个、500万以下项目25个。


    “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征集揭榜单位。有意向的揭榜方结合张榜项目的揭榜任务、考核指标等内容,以及自身科研攻关能力,与发榜方进行对接。“揭榜挂帅”相关工作,由保定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并为揭榜方与发榜方在对接洽谈、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


    据悉,去年,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全面聚焦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布首批科技需求榜单,并制定出台《保定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试行)》,在全国首创了科学、严谨的征榜、建榜、审榜、发榜、揭榜、评榜、批榜、示榜、奖榜、监榜“10步工作流程法”。目前,该市的“揭榜挂帅”工作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大,广大企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形式改革,正成为保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一招。

    2022-09-16
  • 阿荣旗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开工

    总投资10亿元的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9月13日在阿荣旗开工建设。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由中青农商产业集团投资建设。中青兴业牧场占地面积1572亩,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12000头,日产奶230吨。中青赛罕牧场占地面积154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为12000头,日产奶量230吨。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牧场将秉承智慧、生态的建设理念,通过实现全5G覆盖系统、全地面绿化覆盖、太阳能光伏系统、风电互补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太阳能跨季度储热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全面减少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融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互动、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智慧生态牧场。截至目前,阿荣旗已累计争取债券资金10.94亿元,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9亿元,发放各类政策资金2.64亿元,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4.21亿元,高效推进奶业振兴战略,带动了全旗种植养殖、饲料加工、物流包装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阿荣旗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7.35亿元,首批9条生产线全部具备生产条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8吨。奶源基地14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累计完成投资24.97亿元,8个牧场引进奶牛2.84万头,全群养殖规模4.14万头;6个牧场实现产奶运营,日产鲜奶483吨。(记者李玉琢李新军)

    2022-09-15
  • 锡林郭勒:高效率推动 高质量落实

    自治区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以来,锡林郭勒盟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全面对接、分类施策、倒排工期,高效率推动“五个大起底”行动落实落细,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力争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锡林郭勒盟工信局作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任务牵头部门,迅速结合实际开展工作部署,细化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深入各开发区起底排查、建立台账。目前,锡林郭勒盟“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起底园区沉淀资金2569.65万元,起底待批项目2个,起底闲置土地1宗;起底停产企业、停建项目18个;起底2016年以来工业园区实施的1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共计27个。同时,该盟各园区围绕亩均投资强度、产值、税收、工业增加值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园区初步制定了控制性指标体系。


    在“五个大起底”行动中,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着力推进“大起底”消化处置工作。目前,该盟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57.97公顷,处置率达40.23%;已处置闲置土地面积88.84公顷,处置率243.86%,已完成2022年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锡林郭勒盟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住建等相关部门,对2016年以来审批核准备案的6424个项目和盟级审批的196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核查,并制定了台账清单。在此基础上,该盟将建立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台账周调度机制和通报制度,确保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工作有序推进。


    在“沉淀资金大起底”行动中,该盟按照《锡林郭勒盟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共排查预算单位1848个,银行账户3945个,剔除自治区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社保费、质保金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后,账户余额21.0205亿元,其中,拟缴回国库资金3.2658亿元,目前已缴回2289万元;应撤销银行账户26个,已撤销11个,排查面达到100%,自查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锡林郭勒盟财政局副局长郭辰丽说,下一步,该盟将对预算单位自查情况分类甄别,根据自治区处置办法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属于预算部门留用资金继续留用,属于财政收回的资金,坚决收回,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将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逐步加强对预算单位账户和资金管理,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等方面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记者巴依斯古楞)

    2022-09-15
  • 只此青绿 壮美画卷——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答卷亮丽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


    十年来,内蒙古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


    2012—2022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内蒙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亮丽答卷。


    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草原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森林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湿地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十年磨一剑,一项项壮士断腕的举措,见证内蒙古的担当作为——


    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


    实施能耗双控,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耗能超标企业严格限制;


    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逐绿前行,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壮举,见证内蒙古的绿色征途——


    连续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亿亩草原享受到“带薪休假”,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林区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


    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等重点沙漠“锁边治理”,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向绿而生,一批批“生态卫士”,书写内蒙古的绿色奇迹——


    “塞上愚公”董鸿儒,坚守42年,与同伴在荒芜的苏木山上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殷玉珍,克服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三十年如一日,让7万亩荒沙披绿;


    苏和老人,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家人一起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阿拉善大漠中,铺就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绿色长城……


    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之路,让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身护林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曾经“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人人躲着走”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区……


    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多样的湿地,也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


    经测算,全区林地、草地、湿地总碳储量为105.4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储量(885.86亿吨)的11.91%,位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全区林草湿碳汇量为1.1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汇量(12.61亿吨)的9.44%,位居全国第一位。


    在“双碳”背景下,丰富的碳储量和碳汇量,为内蒙古发展碳汇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启动并推动建设全区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探索森林、草原、湿地增汇措施和途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发展模式;乌审旗积极探索林企合作,建成碳汇林示范区。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记者霍晓庆)

    2022-09-14
  • 自治区政府安排部署全区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工作

    9月13日下午,自治区政府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区部署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巩固提升工作,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各盟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快、准、严、实”要求,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对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百日行动”工作成效,加快构建房屋管理长效机制,切实管住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还对进一步深化全区城镇燃气安全整治工作提出要求。

    2022-09-14
  • 醉美“天下第一曲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著名作家老舍在《草原》一文中写到“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条河被老舍当场惊呼为“天下第一曲水”,它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日格勒河。

    全长290多公里的莫日格勒河,最宽之处不过五六米,却曲折多变,如同在草原上蜿蜒的玉娇龙,描绘着有水流动的地方才有灵性的斑斓画卷。草原的清晨,天光渐亮,雾气升腾,登高远观莫日格勒河,如进入幻境:氤氲缥缈之中,眼前轻快地飘起一条丝带,目光渐远之处,忽得散成抖开的青色扇面,随后漫不经心地靠拢,一眨眼又收成细长的腰带,真似晶莹的万花筒。

    我快步从高处走下,驻足在莫日格勒河岸边,坐上勒勒车,伴着木轮原始的回响,沿着弯弯曲曲的莫日格勒河慢慢行进,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一步一景,一景一步。随行的导游介绍,莫日格勒河是由涌泉汇聚形成,所经过的区域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我忍不住掬起一捧水,晶莹的一汪河水轻轻滑过我的指缝,重归河水怀抱,于是我固执地又掬起一捧水,急急地喝了一大口,想让这草原上洁净的圣水不仅留在手里,更融入心中,以水为酒,一醉方休。

    “天下第一曲水”不仅流淌在草原,更流淌在人们的心底。途中,我问一名正在专心拍照的游客,他一脸灿烂地说:“想拍一张莫日格勒河的照片做自己的微信头像,以后每次看见头像,就看见了‘天下第一曲水’,心中就有了诗意……”原来,他和我一样,每次看到莫日格勒河,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份美,因为这份美,平凡的我们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奋斗着,生活之旅不管怎样百转千回,也会始终怀抱着对美好的向往,一路勇敢地奔向远方,亦如莫日格勒河。

    行至很久,我们不舍地下了勒勒车,弯弯绕绕,跟随大家一起走进河岸草原深处的一处蒙古包群落。一个20多岁的蒙古族姑娘骑马迎了上来,那种英姿飒爽的干练与这蜿蜒升腾的莫日格勒河一样。姑娘名叫托雅,一边给大家倒着奶茶,一边热情地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草原生态,这里不再过度放牧,于是就有了这些景点和民宿。”午餐时分,托雅将菜单送来,打开一看,顿时让人心生爱意。菜单赫然写着:山水相依,原来就是凉拌木耳和小野蒜;红阳初生,原来就是沸水煮羊肉撒着绿绿的韭菜花;雪卧金沙,原来就是牛奶做成的奶豆腐铺在炒米上……托雅一边报着菜名,一边给大家详细解说:“不为别的,就想和大家多聊一会儿,也让大家感受我们牧民的文化和情调……”想着这莫日格勒河水滋养的两岸草原,吃着用莫日格勒河水抚育的野菜肥羊,喝着用莫日格勒河水和鲜奶一起熬煮的奶茶,再听听牧民讲述莫日格勒河动人的传说和故事,美哉醉哉。

    2022-08-03
  •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现代农业发展底气足、势头好(走进县城看发展)

    这几天,随着葵花籽陆续成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街巷飘香。满载葵花籽的货车,一辆接一辆驶进五原工业园区。过不了多久,多种经过深加工的葵花籽产品,就会摆上全国各地商超的货架。

    五原县葵花籽种植条件优越,年播种面积占全国10%以上,产量占全国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16%左右。“目前,葵花籽为五原县农民带来人均近5000元的收入,占县里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

    2015年,五原县与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截至目前,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已获得17项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取得9个品种的授权,并建成入库品系5600余份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五原县培育了13家育种研发经销企业,还建起3个农资交易市场,打通了葵花籽直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平台。借助途经巴彦淖尔的中欧班列,五原县葵花籽搭上了共建“一带一路”快车,已累计外销1150余吨。

    不仅是葵花籽,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在五原县结出累累硕果。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县,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县,一直以丰富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名扬四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五原县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的基础。”李二珍介绍,近年来,五原县耕地完成新一轮配套改造,灌排体系实现全级畅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45.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在此基础上,五原县一边全力稳定粮食产量,一边积极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发展订单产业,鼓励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五原县逐步建立起订单化、合同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这两天,五原县胜丰镇大田“灯笼红”香瓜集中上市,种植户张建军胸有成竹。原来,早在香瓜还未成熟时,订单就接踵而至。“多亏了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这张‘身份证’,香瓜品质有保证,客户自然就放心。”张建军笑言。

    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香瓜产地来源、农事记录、农药残留检测等10多种信息跃然屏上。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主任史建兵表示,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能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底气,不仅源于生产之变,更源于后续深加工链条的日益完善。

    出五原县城向南两公里,便是五原县的工业园区。园区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入驻企业达162家,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初级农产品在这里加工后,平均增值50%以上。去年,整个园区的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年增长率约5%。”五原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玉忠说。

    近年来,五原县已培育形成葵花、肉鸡、肉羊、果蔬、玉米、奶羊六大主导产业,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累计结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好。”五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勇说,五原县将持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2-09-12
  • 鄂伦春旗:“一主三特”特色产业链闯出新路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7日电(臧淑红)乡村振兴和新一轮东西部协作阶段,鄂伦春旗与北京市西城区两地立足产业帮扶,强化造血功能,共同建立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围绕大豆这一主产业,紫苏、中草药、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开拓新领域、闯出新路径。


    走进鄂伦春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阵阵油香扑面而来。北京挂职干部又一次来到企业,帮驻解决销路问题。守着大豆这个宝贝,企业每年可消化当地黄豆3万吨,产出3000吨豆油。在过去,企业原有的销售能力仅能解决三分之一的产量,北京挂职干部的到来为企业打开了销售渠道,今年企业又新上十四条生产线,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鄂伦春旗挂职干部辛苦的付出。


    这个季节正是作物生长关键时节,走进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田间地头,紫苏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挂职团队的干部们来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作物的长势、品质、产量。今年挂职团队搭桥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就中草药种植、药材产品销售、紫苏产品药食同源等内容进行深入合作,使产品有了销售渠道,这让鄂伦春旗大杨树荣盛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曲艳文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紫苏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世界公认为“陆地深海鱼油”。因为不可复制的独特地理优势,鄂伦春旗土产紫苏籽油α-亚麻酸含量达70%,远高于日本和韩国水平。2021年鄂伦春旗委旗政府将紫苏产业列为当地产业构架“一主三特”中的“三特”之一,落实乡村振兴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土地流转、紫苏加工车间及生产线更新,力争5年内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预计收获2万吨紫苏籽、1000吨苏叶,销售额将达到6亿元。


    产品需要走出去,资金技术要进来。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鄂伦春旗与北京市西城区共同建立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围绕大豆这一主产业,以及紫苏、中草药、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利用京蒙协作资金,建设了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京蒙帮扶资金7000万元建设的年加工3万吨水飞蓟项目到2023年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5亿元,带动订单种植户500户。


    经过新老挂职团队的努力,一番产业兴旺的新景象已然呈现。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0家,总投资规模3.48亿元,其中京蒙及西城帮扶资金1.01亿元,已建成项目2个,总投资0.64亿元,在建项目8个,总投资2.84亿元,可新增就业岗位710个,辐射带动全旗脱贫人口2704户6110人。(完)

    2022-08-26
  • 内蒙古298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近日,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内蒙古23家单位的298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为9958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对推动原始创新和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加大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提高项目资助强度、推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了一批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了基础研究能力。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自治区科研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重点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从20万元增长到了50万元,杰出青年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从20万元增长到了30万元,为科研人员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蒙古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原始创新能力,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记者白莲)

    2022-09-10
  • 自治区新增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获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批准认定内蒙古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通知》,批准建立内蒙古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围绕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持续加强内蒙古与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团队的深层次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全面增强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内蒙古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高层次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7家。各院士专家工作站紧密结合自身科技创新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创新研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记者白莲)

    2022-09-09

  • 首 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