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亿元重大项目带来了什么?

    深秋的河南寒气逼人,发展的热潮全省涌动。我省扩大有效投资再传好消息!


    10月8日,全省第二期“三个一批”活动在郑州举行。当天共有138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额超1.1万亿元。


    与我省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时隔近仨月,第二期“三个一批”活动成功举办,这意味着我省今后将常态化举办该项活动。连续两期“三个一批”活动,为我省引来约2.5万亿元的有效投资,数千个重大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这给河南发展带来了什么?


    为全省发展“强基础”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做配套设施建设和工程收尾工作。总投资12亿元、年吞吐能力达2080万吨的港口初露“芳容”。“预计10月底全部安装调试完毕,11月份开始试运营。”信阳淮滨港务中心副主任丁伟骄傲地说。


    在当地人看来,该项目不仅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港口建成后的带动作用会更加惊人。临港企业将享受到新黄金通道带来的便利,货物从这里通江达海,降成本、增效率,交通优势最终将转化为产业的竞争优势。


    绝对不是为了大项目而抓大项目,而是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在“三个一批”项目清单中,安阳滑县的铁路专用线、新乡的精工绿色装配产业园、洛阳的东旭光电新材料及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数千个重大项目无一不体现了“未来”属性、“发展”属性。两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始终“唱主角”。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介绍,就在过去的三个月内,我省持续推进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效,截至三季度末,第一期“三个一批”活动中,258个签约项目已开工147个;555个开工项目已投产120个;524个投产项目已达效494个。


    一个项目盘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当科学规划的数千个重大项目逐渐投产达效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效应也将凸显。


    为地方发展“补短板”


    “听说这个智能大厨房投资15亿元,建成以后地里产出的粮食、蔬菜到这里就像变魔术一样变成点心、饮料。”在丰厨(周口)食品有限公司中央厨房项目施工的老李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厨房。


    这样的大项目不仅是当地人眼里的“稀罕物”,还是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一环。据了解,该中央厨房项目建成达效后,年产量12万吨,新增就业岗位900个。对于周口这样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区,以大项目为抓手,可有效拓展食品产业链条、壮大食品产业规模,推动当地从“粮仓”向“厨房”转变,助力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变。


    漯河落地食品机械智造产业园项目,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郑州引进华为、海康、大华等头部企业,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平顶山通过投资尼龙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当地产业延链、建群、建体系……重大项目落地已经成为全省各地锻长板、补短板的重要手段。


    大项目不仅推动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洛阳市全面推行“市领导+部门联席会议+企业评价”等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签约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漯河市实施轻资产项目“拎包入漯”、重资产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驻马店市每月召开“四比四看”活动调度会,研究解决短板问题;信阳市给每个项目设立首席服务官……在“三个一批”活动的倒逼下,各地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有效投资与有为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形成了地方经济发展强大的合力。


    为企业壮大“搭舞台”


    “短短3个月,从一片净地到厂房耸立。”河南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克政感慨,企业搭上了“三个一批”活动的快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企业快速发展也可反哺地方,总投资25亿元,20万吨聚合材料级L-乳酸及其他衍生品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利税3亿元,释放800个高质量就业岗位。


    “投产的三期产业园项目,就是在‘三个一批’活动的推动下,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漯河市卫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平说,不到3周就完成600亩土地征地拆迁堪称神速,使项目投产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大项目快速落地,企业快速发展,最终让员工成为受益者。“我们满勤的普通员工月工资都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一名卫龙员工骄傲地说。


    我省通过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优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参与”、让社会资本“愿参与”,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三个一批”活动持续开展,必将带来一个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现代化河南。

    2021-10-09
  • 河南432家A级景区免门票一个月

    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0月10日到11月10日,河南开展“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期间,河南432家A级景区免门票。






    据悉,参加“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的A级景区占河南全省A级景区的74.48%,其中,5A级景区16家,包括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白云山、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热门旅游景区。参与此次活动的4A级景区124家,3A级及以下景区292家。


    据介绍,此次活动免门票景区名单将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上公布,门票免费,但不包含景区二次消费、景区内交通等费用。

    2021-10-09
  • 萌娃乐享书香假期

    10月5日,小朋友在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使用电子屏查阅书籍。


    国庆长假期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书香假期。







    10月5日,小朋友和家人在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儿童专区阅读。


    国庆长假期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书香假期。

    2021-10-08
  • 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多领域应用 河北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多领域应用


    全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日前,省市场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制定《河北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在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基础上,全省范围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统一全省企业开办流程和服务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指标体系,提升企业开办规范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统一业务流程。线上,登录河北政务服务网或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用河北省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实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实现企业开办各业务环节“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线下,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或专窗,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申请人可在一个窗口提交和接收所有材料,并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发票和税控设备等实体办件。


    严格规范标准。当前企业开办各环节审查标准、办理条件等与规范不符的,及时调整。除有明确法律依据外,各地相关部门不得在规范规定外另行设置企业开办环节、增加提交的材料和提高审查标准;也不得一味追求“秒批”,随意减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要求的材料、降低准入标准。


    深化智能应用。依托身份验证APP或政务服务平台身份认证系统,提高自然人实名认证、电子签名可靠性、安全性,实现企业开办各环节认证结果互认互信。优化改造“一窗通”平台,增加智能引导、线上答疑、材料检查服务和“随时办”功能,提高企业填报的准确性、便利性,提高审核效率。积极推进企业变更、备案、注销等各环节全程网上办理。


    《方案》还明确要求,畅通信息共享,确保实现“一窗受理、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日办结”。优化登记服务,推进申请材料标准化,优化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提高名称登记智能化水平。推进要素电子化,积极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在各领域的应用,将电子营业执照作为企业开办中登记注册、公章刻制、涉税服务、社保登记等相关业务的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和电子签名手段。积极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以及行政执法中的应用,完善推广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电子签名标准规范及应用场景。

    2021-10-08
  • 雄安新区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雄安新区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21个项目总投资215亿元


    秋高气爽,机器轰鸣。9月28日,雄安新区2021年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集中开工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这标志着雄安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掀起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新高潮。


    据介绍,雄安新区集中开工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项目16项,市场化项目5项。按投资规模分为:10亿元以上项目7项,5亿元以上项目5项,5亿元以下项目9项。按行业划分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1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3项。公共服务及配套保障建设项目7个。


    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启动区西北部初中、启动区西部高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重要教育服务保障。容西片区供热(冷)工程(二期)、容西片区燃气工程(二期)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为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白洋淀淀区码头及航道区域底泥生态治理试点工程、起步区北部绿化带一期等一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将有效改善新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项目进场施工。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雄安新区明年实现“显雏形、出形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1-10-08
  • 河北石家庄:传统剧目演出丰富假期生活

    10月7日,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演员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西清公园表演评剧《墙头马上》。


    为丰富国庆假期群众文化生活,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展精品文艺演出活动,为市民提供节日文化大餐。

    2021-10-08
  • 浓缩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网红小吃一天卖出300多单

    国庆假期,记者走进位于丹东市中心的安东老街,焖子、小海鲜、臭豆腐等各种小吃店随处可见。其中,刚刚入选“辽宁风味小吃”榜的老街烤冷面尤其受到市民和游客追捧。“这几天,从9点半开摊就一直不得闲,一次同时做4个,依然供不应求。”安东美食会烤冷面摊摊主唐昱彬一边忙活手中的活,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老街烤冷面使用的原料是丝状的玉米冷面和荞麦冷面。烤制者将泡好的冷面平铺在高温铁板上加热,依次加入各种调料和辅料,切成小块出锅。“特别喜欢老街烤冷面的酸甜口,面特别筋道有嚼劲,虽然排队等了20多分钟,但是值!”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赞道。


    “随着百姓对食物品质和口味要求的不断提高,老街烤冷面的食材也越来越丰富,从一开始的纯冷面,到现在可以加入各种辅料,乃至加入鲍鱼、小龙虾等。针对不同的食材,我们还会搭配相应的酱料,比如小龙虾烤冷面,与肉松和沙拉酱搭配吃起来,会有一种厚重感……”谈及烤冷面,唐昱彬滔滔不绝。4年前,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创业经历,目前已拥有众多粉丝。


    在安东老街内的另一家烤冷面摊前,同样挤满了食客,摊主曹永广告诉记者:“大部分是回头客,这几天每天都有300多单!”


    “来个黑椒肥牛的!”“加肉松和金针菇!”“多加葱,不要香菜!”“给我多刷点酱!”……这一独具特色的辽宁风味小吃,浓缩着百姓舌尖上的幸福,也承载着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

    2021-10-07
  •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监管服务 山西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市场监管链条,形成全流程、全链条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从“先证后照”到“证照分离”,从压减环节到“一网通办”,从压缩时间到“一天办结”,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产权创新性改革,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全省市场监管四梁八柱性的重大制度逐步建立;作为全国5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改出了生动实践、创出了山西特色。






    “十三五”期间,全省市场主体数量5年增长超六成,知识产权成果成倍增长,标准研制取得突破,质量基础有效夯实,安全监管持续向好,食品抽检超额完成任务……


    近年来,我省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强化标准引领、支撑倒逼转型,推进质量提升、夯实质量基础,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造创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权益,在服务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发挥了职能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省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放管服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15.61万户,平均每年新登记43.12万户,仅2020年就新登记市场主体49.69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83.5万户,与2015年底相比增长63.4%。其中,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01.5%;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54.7%;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比增长14.8%。私营企业增幅最为明显,是5年前的2.18倍。


    今年以来,全省已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30万户,创历年来的新高。截至7月底,我省市场主体总量已达到299.46万户,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有效改善了营商环境。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热情;“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90%以上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登记时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相关审批部门的许可文件、证件;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出台《山西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实行住所申报登记制,成为全国第二个在全省域范围内实行住所自主申报制的省份;实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在“三证合一”和“五证合一”改革的基础上,将国家层面的整合证照事项全部纳入“多证合一”改革范畴,全面实行“三十证合一”。


    同时,持续推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出在全国率先取消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网办、大力压减申请材料、实行审核合一制度等一系列举措。2019年底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2020年底前实现省、市两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2017年在5个国家级开发区开展116项改革试点,2018年106项改革事项在全省开展试点,2020年3月在太原、晋中、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试点开展“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2021年3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简化审批。


    标准化综合改革形成山西特色


    2018年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我省把标准化综合改革总体要求与省情实际紧密结合,落实《山西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建设目标,试点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直道冲刺”的发展态势,有效发挥了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为我省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年试点,全省在完成试点建设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动标准化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形成了5个方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形成了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山西氛围”。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工作格局、推进机制、总体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标准、积极制定标准、广泛应用标准的意识越来越强,争当改革试点、争取示范项目、争创典型经验的越来越多。


    形成了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山西模式”。我省连续4年将标准化综合改革纳入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和先行先试事项,清单管理、挂图作战、销号推进。并先后出台《试点工作方案》《年度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全方位、系统化、持续性推动试点建设。


    形成了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山西动力”。全省各级各部门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完善形成财政保障、考核引导、奖励激励、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服务支撑等机制,构建起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形成了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山西速度”。我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8项、国家标准193项、行业标准139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850余项。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试点前的5个增加到48个,技术组织不断壮大;团体标准由试点前的1项增加到379项,社会团体学标、用标、贯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形成了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山西路径”。我省聚焦产业发展实际,以先导性标准引领转型、先进性标准支撑转型、门槛性标准倒逼转型。积极助推产业快转型、农业创品牌、旅游提品质、政务提效能。先后发布《全省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系列标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等40项旅游标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0项环保领域强制性地方标准、《政务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20多项政务服务标准等。


    知识产权创新性改革提级扩容


    2018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机构改革部署,我省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重构,在省、市、县三级实现了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监管,为提高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出台《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条例》,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16471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2件,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到81件,知识产权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对74个省级专利推广项目实施专项资助,“大同黄花”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山西老陈醋”“吉县苹果”成为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受欧盟保护,知识产权运用转化不断提高。


    中国(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建立我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基地,在全省10个市设立维权援助分中心,9个县(区)设立维权援助工作站,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不断强化。


    太原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太原理工大学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山西省知识产权技术服务中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第四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名单,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不断提升。

    2021-10-06
  • 挂国旗 迎国庆 石家庄街头洋溢“中国红”

    在裕华路和建设大街交叉口,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标语口号,道路两侧,整齐划一的国旗和道路景致、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汇成一抹耀眼的“中国红”。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城管局在裕华路、槐安路、中山路、和平路、建设大街、友谊大街、中华大街等36条道路,利用两侧灯杆,悬挂国旗1.2万面。同时,利用墙体LED显示屏,循环播放国庆标语,营造节日氛围。


    本次悬挂国旗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高度进行。为确保国旗安装及设置期间安全、清洁、完整、无倾斜等,市城管局明确专人定时巡查,出现破损、倾斜等情况1小时内完成整改,保证国旗始终保持靓丽、整洁。


    “看到这些国旗,我感到很自豪,祝祖国越来越好!”“挂上国旗,国庆节的氛围就有了,非常漂亮、喜庆。”“随风飘舞的国旗分外亮眼,我止不住心头一热。”来往的行人纷纷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一面面国旗,承载着对国家的归属感;一面面国旗,书写着生活的幸福感;一面面国旗,诠释着内心的安全感。大街小巷飘扬的五星红旗,不仅让市民群众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是展现了新时代的省会昂扬向上、实干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021-10-04
  • 河南博爱:百米长卷贺华诞

    9月30日下午,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在展示手绘百米国庆画卷,表达爱国之情。


    当天,博爱县纪委监委与新华小学共同开展“祖国,我为你骄傲”庆国庆系列活动,通过《五谷丰登贺国庆》《我的航天梦》《绘百米长卷,贺祖国华诞》等主题活动,激发师生爱国热情,表达对祖国最诚挚的祝福。新华网发(程全卢云摄)





    9月30日下午,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在展示手绘百米国庆画卷,表达爱国之情。





    9月30日下午,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在展示手绘百米国庆画卷,表达爱国之情。





    9月30日下午,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通过制作航模手工,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9月30日下午,博爱县新华小学,学生们通过制作航模手工,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2021-10-02
  • 河北承德:“蔬菜工厂”水果西红柿集中上市

    9月29日,技术人员在河北省承德县石灰窑镇一“蔬菜工厂”内查看水果西红柿品质。


    近日,河北省承德县石灰窑镇“蔬菜工厂”培育的水果西红柿集中上市,工人们忙着采收,供应节日市场。据了解,该“蔬菜工厂”应用无土栽培、节水浇灌等技术,配合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生产的水果西红柿酸甜可口,除供应河北地区外,还销往北京、天津等地。

    2021-10-01
  • 擦亮更多城市名片,让生活更美好

    欢乐芜湖,单轨出发。9月25日,在芜湖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全城期待的轨道交通1号线开启试乘。在为芜湖最美风景单轨试乘活动忙碌时,芜湖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缪正祥不忘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细致阅读了单向前同志代表中共芜湖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缪正祥由衷地表示,金句频出、字字铿锵的报告“新意”盎然,直抵人心,特别是报告中两次提到“轨道”,让作为轨道交通建设者的他既倍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五年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仔细阅读报告中“砥砺奋进的五年”一句句内容,缪正祥深有感慨。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项目,是芜湖市城市建设极为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安徽省较有影响的PPP项目,建设任务重,市民期盼高。过去五年,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在一批批建设者们的“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顽强拼搏”中,芜湖轨道交通才从无到有,从最初一步步的基础施工到一道道如“长虹”般的高架,从一开始的冷滑、热滑、多系统联调到如今的万人试乘、“运营在即”。

    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擘画未来。缪正祥认为,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市域各组团之间通行效率,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通勤体系,让道路提档、交通升级、群众出行更便捷”;“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之路,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功能品质,提高城市能级,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都为芜湖轨道交通今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芜湖城市轨道交通和隧道建设管理办公室联合芜湖市运达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开展的墩柱美化征集活动,便是为了凝聚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强大合力,打造轨道交通文化和品牌形象;试乘月活动也是为了更好地收集、反馈市民体验时的感受和建议,提升服务质量,助力1号线以及2号线一期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地全线开通初期运营,努力打造成让芜湖市委市政府放心、让芜湖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轨道交通,其实带给芜湖的远不止是交通面貌的刷新,还有城市品质的提升,更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成长和崛起。缪正祥表示,芜湖单轨是国内第一条无人驾驶的跨座式单轨,很多核心技术走在国内前列。奔驰的单轨列车就是落户芜湖、由世界500强中国中车与庞巴迪合资设立的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所生产。几年间,芜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也在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跑出“加速度”。振奋人心、强调实绩的报告也将感召、指引轨道交通系统所有人士铆足劲,奋力争先,擦亮“芜湖单轨”城市名片,让它叫得更响、走得更远!

    与雷锋同龄也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的老党员张龙云这两日同样一直在通过报纸逐字逐句细读党代会报告。作为芜湖好人代表,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她还于试乘首日体验到1号线的安全、美观、环保、便利、舒适,圆了梦想。“芜湖单轨芜湖造!我为身在芜湖感到骄傲、自豪!”戴着党徽的张龙云心潮澎湃。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深读报告,张龙云对今后五年工作中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感悟颇深又充满期待。张龙云认为,报告中的“下大力气解决工期拖延、‘马路拉链’、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人民群众广为诟病的问题,力争每个领域每年干成几件群众拍手称赞的事、干好几件对城市长久发展有益的事”“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进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增强城市与人的情感黏性”等内容都是在实实在在回应、解决群众关切的城市建设问题。目前她所居住的黄果山小区恰好就在进行涉及道路、楼道出新、绿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居民纷纷点赞;家门口正在试乘、即将开通初期运营的1号线让居民又多了一个便捷、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的选择……这些都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她坚信,在这篇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党代会报告指引下,一个更加有激情、更加有魅力、更加有信心的芜湖一定会让芜湖人民生活更美好!(记者芮娟)

    2021-09-30

  • 首 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