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川普”不要怕 怕的是公务场合你不说

    近日,省语委印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全省公务人员在3年内确保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


    这一消息在披露后,引发全网热议。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说普通话是新要求也是硬性要求吗?要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是不是很难?


    为此,省语委办相关负责人和推普工作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公务场合必须讲普通话是新要求吗?


    并不是,其实是履行法定责任


    “推广使用普通话,是法律规定的公民责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副院长许丹雅说。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此次省语委要求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并不是新要求。”许丹雅介绍,早在2004年,《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进一步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发表讲话、发布信息等履行公务时应当使用普通话”。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及召开的全国、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都对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出明确要求。


    省教育厅副厅长、省语委副主任戴作安在全省机关公务用语调查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全省党政机关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是履行法定责任,对于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水平,树立良好机关形象,带头示范和引领全社会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政府部门形象,更应自觉使用普通话。”许丹雅表示,特别是在涉及市外、省外工作对接时,使用普通话能减少因方言造成的沟通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展示良好形象。


    有网友担心,在公务人员中强制推广普通话,会破坏方言的传承。省语委办相关负责人说,如此担心大可不必,使用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是和谐共存关系。“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的规定仅限于公务场合,非公务场合照样可以讲方言,甚至也可以参与到保护传承方言的行动中。”


    三级甲等是不是很难达到?


    并不难,四川人常说的“川普”差不多就是“三甲”水平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普通话等级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中,教师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通知要求,对未达到上述普通话等级要求的人员,各地、各单位要督促其加强培训学习,限期达到规定要求,确保全省公务人员在3年内全部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对新入职公务人员原则上应要求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是不是很难达到?许丹雅介绍说,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三级甲等水平为倒数第二等级。


    四川省普通话测试是机考,考试内容有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个项目,总分为100分。三级甲等具体要求为:7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0分,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明显,词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参加过普通话测试的公务人员,普遍表示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并不难,“其实,我们四川人常说的(川普)就差不多是三级甲等水平。”


    许丹雅分析,新入职公务人员以年轻人为主,基本都能达到三级甲等。部分年龄偏大,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公务人员,可能面临“不会说”难题,对于这部分群体还需加强普通话培训,“拉他们一把”。


    省语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方方言,有针对性地开展普通话培训,公务人员也可结合工作实际,聘请专家上门培训。目前,全省已建普通话水平测试站103个(测试点108个),21个市(州)、78所高校和广电、商务、交通、卫生等行业都建立了普通话测试站。公务人员按归口管理原则采取就近就便形式,预约测试机构安排专场进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也可个人在网上报名参加测试。测试后1个月可取得等级证书。


    下一步,四川省将强化普通话应用能力培训。通知指出,各地、各单位将普通话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培训重要内容,安排专项经费对公务人员普通话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和合格测试。对未达到普通话等级要求的人员,要加强督促。同时全面开展领导干部学普用普示范引领行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用语。

    2021-09-27
  • 四川做强文旅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在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将正式授牌。届时,全省将有31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36个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自省委提出“扎实抓好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县,将文旅经济打造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已有3年。


    3年来,四川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四川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文旅发展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增速逐渐放缓,全国各地千帆竞发、追兵渐近,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2019年2月,四川省印发《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5年努力,建成50个天府旅游名县,引领全省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夯实全省经济发展基础。


    目前,全省已有140多个县参与到“名县赛马”中来,用事实和数据证明,四川旅游高质量发展,落点在县域,受益也在县域;用经验和成果论证,“赛马机制”激活各地内生动力,通过做强文旅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长得快,但块头小”


    县域旅游寻求破解之道


    说起2019年前的柳江,柳江古镇景区管委会主任帅明华抛出三组数字和三个词:“工作人员20人,常住居民6000人,单日游客最多超3万人”“人少,事多,管理难”。


    每年吸引200万游客的柳江不缺游客,但让管理者头疼的是每年多达百件的投诉和诉讼。县域文旅,缺钱缺人缺动力,是制约发展的大问题。早在3年前,一份对全省183个县域旅游相关负责人全覆盖的采访调查报告显示:仅1/5的县(市、区)把文旅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近五成县(市、区)负责人表示,文旅产业“长得快,但块头小”,规模不够。部分县市干部还表示,考核导向也是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文旅产业发展在中心工作中的摆位“不够重要”。


    这些声音切中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痛点”。县域旅游怎么搞?


    天府旅游名县评选,让183个县(市、区)上台大PK。各地不得不直面问题,寻求破解之道。


    创建条件严苛:县域旅游经济规模、游客满意度等几十个指标逐项打分,既有专家现场检查,更有第三方暗访评估;


    选拔环节严苛:申报、资格审查、抽样调查与暗访、大数据评估、现场检查、主流媒体评价、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评价等多个比赛关口,纪检人员全程监督,公平公开竞争;


    奖励丰厚诱人:除3000万元资金外,还有项目、用地、融资、营销等多方面支持,在绩效考核、评优指标、人才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表现优秀的干部还能获得优先提拔。


    县域文旅发展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竞争这块‘招牌’的过程,也是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探路的过程。”洪雅县委书记宋良勇说。


    3年评选,大邑县参加了3年。“演讲人”连华也从县长变成了县委书记。“第一年赶考试一试,第二年铆足了劲却还差一点,第三年找差距补短板从头再来。”


    政策主导下的竞争与激励,极大激发了各地的内生动力,这一机制被生动地形容为“名县赛马”机制。


    从“创评”到“用好”


    各县因地制宜做答卷


    2020年,洪雅县成功获评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柳江古镇管理已有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洪雅县旅游投诉总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50%,比2020年同期下降30%。


    不止洪雅,据统计,前两批天府旅游名县游客满意率普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9月,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和候选县进入公示阶段。省文旅厅透露,2021年全省申报天府旅游名县及候选县的县近百个,加上此前已评选出的,占四川省183个县(市、区)总量超七成。


    “有了第一批打样,规则和路径更加明确,到了第二批、第三批,竞争进入白热化。”评选中,并非自然资源最好、名气最大的地方就最有优势,每个获评的地方都必须凭实力说话、用特色取胜:长宁县做足“竹”特色,一根竹子融合“三产”,挑起百亿元产值;广安区做“亮”红色旅游,邓小平故里吸引千万游客,“免票”景区带动百亿元收入;南江县变文旅产业为支柱产业,做强龙头景区,光雾山成功创建5A级景区。


    获评后,如何用好“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各县因地制宜做答卷。


    米易县大力发展康养支柱产业,凭借“阳光康养”吸引无数游客。目前,全县旅居一个月以上的康养人群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发展康养产业这条路走对了!”米易县委书记蔡君说。


    宣汉县通过不断做“加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抓手。在巴山大峡谷,天然滑雪场建起来,悬崖秋千和跨度680米、落差380米的玻璃桥建起来,游客随之而来。当地村民朱国富介绍,自己从一个吃不饱的山里娃,到漂泊水上的船工、接受帮扶的贫困户,再到如今成为农家乐老板,景区的打造,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巨变。


    荥经县将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作为打造“小县优城”的抓手。通过3年创建提升,注重非遗保护利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景区品质,荥经县不仅进入今年的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名单,还将省级文明城市收入囊中。


    两年多来,已有超过30个县将文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曾经的重工业区变“景区”,涌现出米易县、南江县、广安区、宣汉县等多个天府旅游名县;曾经的老风景区变为网红“打卡”地,大邑县“安仁奇境花园”、剑阁县“剑门长歌”、峨眉山市“只有峨眉山”等新场景、新玩法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前两批2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县域文旅经济对当地税收贡献率达15%以上,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超过13%,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前两批天府旅游名县和30个候选县中,有10个县分别被评为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和进步县,6个县被命名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单位、助推1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


    “名县赛马”新赛道


    激活各个“细胞”活起来


    今年,迎来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评选。有人发问:好的都被评完了,继续评下去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会不会降低?对此,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旅游名县评选并非目标,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建设的初衷不是选出好的,淘汰不好的;而是通过竞争让不好的变好,让好的变得更好。”


    “不到一个月,申请的贷款就批了。”9月3日,四川沐云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春从雅安农商银行得到消息,他修建民宿的1000多万元资金缺口有着落了。为张俊春解燃眉之急的,是雅安市雨城区文旅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目前,雨城区获得的3000万元天府旅游名县奖励奖金,已成功撬动10亿元的投入。


    “名县赛马”新的赛道正在开启。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评选的第3年,省文旅厅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回头看”,对考评结果落后的县“动真格”、严格执行检查、复核、退出机制。


    总结运用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经验做法,“名县赛马”机制拓展至“天府旅游名牌”。今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决定在全省开展系列“天府旅游名牌”建设工作。根据“赛制”,自2021年起,全省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选(推选),每次评选命名天府旅游名镇不超过10个、名村不超过30个,天府旅游名宿、名导、名品根据申报推荐情况,择优评选命名或推选发布。


    “天府旅游名牌”的评选,不再局限于文旅部门,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多部门深入参与,各领域紧密衔接。与此同时,“名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展开,不仅是政府层面“动起来”,县域层面“热起来”,更激活各个“细胞”活起来,带动整个行业乃至更多民生领域行业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2021-09-27
  • “安逸走四川”有这些“新姿势”

    四川稻城亚丁景区。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供图


    2021国庆黄金周进入倒计时,国内旅游市场也正逐步复苏。9月26日,记者从携程、驴妈妈、同程等多家旅游平台的预测数据中发现,成都成为国庆出游热搜关键词,与北京、上海等地一同登上全国旅游热门目的地排行榜前五。


    红色旅游、最佳彩林地游、最佳亲子游、自驾游、美食生态游……金秋时节的四川愈发迷人。今年国庆黄金周怎样安逸走四川?记者为你解锁多种“新姿势”。


    看变化


    短距离、少切换、周边深度游和品质游是趋势


    同程《2021“十一”黄金周旅行趋势报告》显示,此次黄金周期间国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从携程预订数据来看,截至9月21日,预订量最高的热门的目的地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等城市。


    分析今年国庆出游的新变化,驴妈妈旅游网CEO邹庆龄告诉记者,相比2019年,不少目的地产品如三亚价格下降5%-20%。省内游、当地游等周边游时间延长;出行形式上,熟人组团自驾,精品小团、私家团、一单一团受青睐。


    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授邹光勇表示:“受疫情不确定性和管控因素的影响,短距离、少切换、周边深度游和品质游是趋势,高档酒店、餐饮消费、特色民宿以及乡村旅游景区需求有望保持较大增长,旅游年龄也依然保持年轻化特点。”


    从景区类型来看,游客主要以主题乐园、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特色街区、城市公园等具有“城市度假”标志的景区预订为主,预订占比权重达到近七成。其次是山岳、古城古镇、泡温泉、湖泊等周边休闲度假类型景区。


    出游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最高。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毕棚沟、刘公岛和南京欢乐谷成为90后国庆最喜欢带娃去的地方。





    蜀南竹海翠色葱葱。省文旅厅供图


    看亮点


    四川有多个景美人少的“新鲜”地可打卡


    9月中下旬,秋风乍起,四川彩林红叶季将进入至美时刻。日前,在“多彩金秋安逸四川”主题发布会上,省文旅厅面向全国游客发布了十条大饱眼福的四川最美彩林精品旅游线路。


    这些路线,贯穿着九寨沟、黄龙、光雾山、黑水、米亚罗、唐家河、龙苍沟、神木垒等全省金秋赏景胜地,涵盖了川西、川北、川东、川南各版图,为国庆出游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要让各地游客都能“安逸走四川”,遍地开花的彩林美景并不是唯一选择。要看新、看奇,避开“打堆堆”不看人潮,怎么办?据初步统计,全省21个市州在国庆前后推出了30余条线路为各地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


    可以一路向西:从雨城雅安到情歌之城康定,木格措里耀眼夺目的七色彩林让人陶醉;摄影家天堂新都桥,金灿灿的白杨簇拥着浅白的藏式民居,美轮美奂;塔公草原风光如画;被誉为“中国地质百慕大”的墨石公园,让你产生身在另一星球的浪漫错觉;


    可以一路向北:从位于德阳“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一路行向绵阳江油“李白故里”,直往攀登“剑门关”;


    可以一路向南:经“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乐山,前往“万里长江第一县”的南溪,游览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门——“文明门”;


    可以一路向东:拜谒广安的邓小平故里、仪陇的朱德故里、乐至的陈毅故里,再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在森林覆盖率74%的景区中感受“麻柳刺绣”“李家狮舞”“平溪傩戏”等非遗文化项目……

    2021-09-27
  • 激活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名片

    赏戏曲、聆听故事,闲暇之余在江南水乡观景品美食,其乐无穷。在苏州昆山,一场文化盛宴正如火如荼展开。

    9月23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昆山举办。

    26台剧目打造沉浸式体验

    本届昆剧艺术节从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2台优秀昆剧大戏和折子戏组台参演,并邀请了桂剧、高甲戏、川剧、苏剧4个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参与演出,涵盖《瞿秋白》《自有后来人》《江姐》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新创剧目。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坚持“低票价”惠民原则,设置了10元、60元、80元三档惠民票价,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艺术。

    为了让全国喜爱昆曲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进剧场,看大戏”,本届昆剧艺术节26台参演剧目还将在“文艺中国”“君到苏州”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演播,这也是昆剧艺术节首次以线上演播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全面展示艺术节精彩内容。这一创新形式不仅让文化成果共享,还能及时收集各地专家、业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反馈给演出院团和主创团队,促进观演互动,共同打磨精品,推动昆曲艺术创作再上新台阶。

    文旅融合彰显苏州特色

    26台剧目展演、“低票价”惠民……随着昆剧艺术节的举办,传统文化逐渐走出深闺,进入寻常百姓家。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昆山、走进戏曲的世界,本届昆剧艺术节期间还将举办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2021虎丘曲会等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进而掀起苏州秋季旅游的高潮,本届昆剧艺术节还与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三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第十届苏州创博会同期举办。具有江南特质和苏州当地文化内涵的精品剧目、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也让苏州声音“传出来”,让江南文化“火起来”。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剧艺术节自2000年起每三年一届固定在苏州举办,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经过多年的举办,苏州昆山掀起了一股看戏、聊戏、关注戏曲传承发展的热潮,昆剧艺术节也成为一场全国戏迷的视听盛宴、一项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一张亮丽多彩的文化名片。

    2021-09-26
  • 打造大城市大养老“广州方案”

    2021年10月1日,《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将正式施行。该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基本养老服务概念,明确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老年人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让全体老年人公平获得公共服务。






    如何落细落实?如何人人享有?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市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的部署要求,着力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并公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医食住行,覆盖了老人全生命周期照护,打造大城市大养老“广州方案”。


    改变看得见


    这些养老服务,人人可享


    近年来,广州市的公办养老机构、政府委托运营的养老服务设施、享受政府资助等优惠的普惠型民办养老服务组织,均实行普惠性收费。他们按照全市统一的照顾需求等级评定制度,由养老管理员根据评估结果,为老年人制定服务方案,以精准匹配供需,落地56项老年人照顾服务创新措施。


    在广州,每位老年人都享有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公共交通等优待,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全体医保参保人员,长寿保健金覆盖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并实施“智慧”主动发放。


    此外,广州实施全市统一、困难失能优先、公开公平透明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以及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床位制度,困难老人可以优先无偿或低偿入住养老院,在此基础上,确保其他老年人机会均等轮候入住。目前,已有逾6400名老年人通过轮候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在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方面,广州正织密织牢各级各部门责任网、社会组织网、志愿服务网、家庭成员网、联系帮扶网、科技支撑网等“六张网”,将低保标准提高到1120元/人/月;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提高至1680元/人/月;城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792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平均达到1853元/人/月。


    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对于关爱服务的需求大。广州因此制定十条措施,建立覆盖全市特殊群体老年人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关爱地图,定期巡访、主动服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长者心声热线”等热线的开通,为特殊群体老年人提供了应急支援、精神慰藉等支持。


    “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的功能也不断提升,给长者们提供紧急呼援、定位、健康监测、电子围栏等个性化服务。近两年来,已累计为11.6万余名用户提供定期关怀服务2799万人次、紧急呼援6.7万人次、健康监测3175万人次。


    服务有保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拓展


    由于身体机能变化,不少长者需要全方位的专业照护服务。然而,是否入住养老院,成为了长者及其亲人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对部分长者及其家属而言,一方面,他们不知道有哪些养老院可以入住,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养老院都在偏远郊区。


    近年来,广州不仅增加养老床位供给总量,自2013年起,还推动了市区两级公办养老机构扩建,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广州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1间,床位7.5万张,从2016年起每千名老人床位数持续达到40张,让长者们都“住得上”。


    其中,社区嵌入式养老是解决中心城区“一床难求”难题、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举措。广州市58.4%的床位分布在中心片区,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在中心城区就近养老的愿望。


    在“家政+养老”方面,广州建立“护理员+家政员”养老服务队伍,支持家政服务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全部街镇开展“家政+养老”服务并延伸村居。


    聚焦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广州也不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方位延伸至助餐配餐、医养康养、家政养老等服务,实施助餐配餐服务优化提升工程。如今,广州1047个长者饭堂100%实现刷社保卡就餐,11个区将重度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25个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向老年人开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100%,护理型床位占比67%。


    为优化资源配置,广州市民政局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与购买服务、资助补贴等挂钩,并在官方网站公示和公布。当前,全市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58家)占全省37%,五星级养老机构(21家)占全省的53%。


    此外,广州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主动公布养老服务地图和区、街镇咨询投诉电话,定期召开座谈会或开展调查访谈,听取老年人意见建议,强化行业自律,并主动接受舆论和公众监督。撰文:陈伊纯廖培金

    2021-09-26
  • 广东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9月上旬以来,在副热带高压、“康森”“灿都”双台风影响下,广东省持续高温干旱,全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4.4℃,比常年同期偏高2.2℃。“烧烤”模式下,广东省用电需求不断攀升,截至9月23日,全省统调最高负荷需求达1.41亿千瓦,比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1%,负荷已七创历史新高。






    高温“加持”


    电量负荷双增长


    作为典型的气温“敏感”型地区,广东在31℃—37℃之间,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电力负荷便将提高200万—300万千瓦。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广东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省内电力需求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正是“金九银十”订单高峰期,尤其是二产、三产用电需求持续旺盛。1—8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525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33%,其中二产、三产用电量分别增长18.30%和23.13%,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分别增长7.83%和11.08%。受一次能源供应、燃料价格以及机组长期顶峰发电设备存在缺陷等因素影响,省内机组发电能力有限,当前电力供应形势紧张。


    目前,全省各市已启动有序用电预案,省内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统筹协调


    全力保障全省电力供应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并全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近期电力供应紧张状况。


    全力增加电力供给,保障广东省电煤供应,督促天然气供应主体保障天然气供应,满足机组发电需要,督促电厂做好发电燃料和辅料储备工作,确保高峰时段机组稳定可靠运行。推进重点电源项目及送出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投产,增加供应能力。同时,组织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加强关键设备、线路的巡查和运行维护,均衡机组检修安排,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发挥南方电网资源调配大平台作用,全力统筹协调西电增加供应,按最大能力送电广东,增加外电供应能力。


    此外,组织电网企业结合气象信息,加强负荷走势预测分析,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精准精细抓需求侧管理,政企联动,落实好有序用电计划,引导各生产企业适当调整生产安排,严格落实“保民生、保公用、保重点”要求,切实保障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最大限度降低有序用电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各方努力下,电力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将逐步得到缓解。


    企业自觉配合


    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切实保障全省电力有序供应,共渡难关,需要企业自觉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当本地区启动有序用电时,相关生产企业要按照有序用电预案要求、自觉执行有序用电,积极配合调整生产安排,缓解当日用电高峰时段压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将联合供电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有序用电线路和企业现场加强巡查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此外,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宾馆、酒楼、娱乐场所和写字楼等第三产业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自觉减少用电负荷,如降低空调设备运行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光亮工程照明等。同时呼吁广大市民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如将空调调到26度或以上,共同营造良好的用电环境。

    2021-09-26
  • 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启用 首批6000名本科生入住

    “欢迎新同学!”9月23日,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在阵阵秋雨中迎来了首批6000名本科新生。






    “请出示绿码、测量体温……”23日上午,随着2021级新生陆续报到,坐落于清远市省职教城内的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变得热闹起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避免大量人员过多接触,清远校区迎新时家长一律不得入校,广东金融学院提前召集了400多名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活跃在清远校区校园各处,协助同学们顺利入住。


    “学校把最有优势、最具前沿的学科办在清远。”广东金融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有9个二级学院和39个专业入驻清远校区,校区采取“2+2”的办学模式,即大一、大二学生在清远校区学习,大三、大四在广州本部学习。


    今年,粤东粤西粤北4个地市有了当地首所本科高校,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的正式启用,让清远实现了“大学梦”。清远校区由广东金融学院与清远市政府共建,于2018年2月签约,2019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今年秋季建成并启用第一批28万平方米校舍。

    2021-09-26
  • 盘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

    盘锦厕所革命变“将就”为“讲究”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实现应改尽改


    “室内厕所实在好,卫生方便还能冲澡儿,再也不怕冬天冻屁股夏天蚊子咬,就连在城里上班的儿女回家次数也多了。”金秋时节,记者在盘锦农村采访,看到满眼丰收景象的同时,更听到农民对厕所革命的交口称赞。


    目前,盘锦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实现了应改尽改。各项数据均达到国家、省改厕目标要求,并且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创建任务。


    盘锦市组织各县区对全市21个镇、17个涉农街道、323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开展农村改厕基础数据调查摸底,逐户确定农户的改厕意愿,不断总结改厕工作经验,为改厕工作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积极推进改厕试点,规范履行改厕程序,确保工程规范实施。


    在把关改厕质量过程中,盘锦市各县区的厕具采购严格选择正规企业;选定中铁十四局等有技术能力、有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监管做到专业工程监理人员和市、县、镇、村、群众五级监管人员同时到位、共同负责;建立市包县区、县区包镇、镇包村、村包户的四级干部包保责任制。


    厕所革命是小村庄里的大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工程”。盘锦市厕所革命直面农村群众生活的“方便”问题,变“将就”为“讲究”,让“方便”更方便,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2021-09-24
  •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开幕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开幕


    到沈阳故宫领略清宫家具之美





    此前,沈阳故宫博物院扩大开放范围的消息备受关注。9月23日,沈阳故宫全新的展馆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依托沈阳故宫丰富院藏资源推出的“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位于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与沈阳故宫大清门相对。本次展览通过10个单元\100余件文物,展示清代帝后的居住生活,展出品类涵盖屏具、坐具、承具、储物具等中国古代家具主要类型,绝大部分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


    宫廷场景再现家具精美绝伦


    记者看到,展馆分为上下两层,1000余平方米,展厅分为品茗清心、博古雅趣、召对臣工、八仙祝寿、参禅礼佛、赏玩怡情、抚琴赋诗、观书习经、闲情逸致、家具精品十个单元。


    品茶是清朝皇家生活的重点之一,在“品茗清心”单元展现的就是皇帝品茗休憩的场景。这个单元展出的清檀木浮雕云龙罗汉榻,被称为皇帝品茶的“躺椅”。此榻整体线条硬朗、大气,雕工精湛,龙纹生动传神。此外,在博古雅趣单元中展出的运用木雕金漆等多种工艺复合制成的清金漆镂空人物故事多宝柜,也因技艺精巧、装饰华丽而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本次展览在设计方面颇为匠心独具,展厅中除陈设家具本身外,按照单元场景主题特征,增设符合主题的其他类别文物,如清宜兴窑圆茶壶、清岫岩玉盖碗、清饕餮纹双耳四足铜方鼎、宋龙泉窑暗花牡丹三足炉、清嘉庆款粉彩八宝等,同时借助科技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灯光,用多种方式将宫廷生活的多个侧面呈现给观众。展馆最后部分为数字互动展示区,让参观者在娱乐中了解清代家具的选材、制作、结构、样式、工艺流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首次采用“仓储式”展陈更多院藏文物走出深宫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称,沈阳故宫收藏的家具类文物大部分体量较大,原有展厅空间有限,大量家具类文物一直收藏在库房中,“这个展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改建而成,目的是让更多院藏文物走出库房、走出‘深宫’,更好地‘活’起来,被更多的观众观赏到。”在这个展馆中,沈阳故宫还首次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更多的文物得以出现在展厅与人们见面。李声能说:“这些代表了古代制作最高工艺水平的清宫家具,让大家在欣赏宫廷家具的珍贵材质和精美做工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宫廷文化和传统文化。”

    2021-09-24
  • 沈阳实施专项规划为民营经济鼓劲

    沈阳实施专项规划为民营经济鼓劲


    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有望达50%






    近日,《沈阳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左右,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达90%以上。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沈阳市民营经济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落实推动民营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融入科技创新浪潮、提升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外向型发展道路、优化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主要任务,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沈阳市民营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成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引擎。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推动民营企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实施“智造强市”行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制造业民营企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深入推进“数字沈阳”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快民营企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所在。为加速民营企业科技赋能,“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踪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通过分类指导、个性帮扶和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人才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激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围绕人才引育,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所需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大型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中小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圈、“一带一路”、中东欧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合作,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沈阳经济区发展,深化与沈阳经济区周边城市的合作。


    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推动。“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继续秉持“三直一快”原则加速政策落实,着力打造“惠企直达”应用场景,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活动,增强各级公务人员“店小二”服务意识。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除市场准入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司法服务和保障机制,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公职人员坦荡真诚与企业接触交往,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到2025年,全程电子化审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依申请类政府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


    此外,《规划》从加强组织保障、加强财税保障和加强融资保障等3个方面,提出了12项具体保障措施。

    2021-09-24
  • 707万城区人口!沈阳携13市跻身特大城市

    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全国城市评级


    707万城区人口!沈阳携13市跻身特大城市


    上海、北京等7市位列全国超大城市





    名城沈阳(资料图片)。


    城市人口规模一直是反映城市综合能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城区人口数量。近日,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沈阳以707万的城区人口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超大城市共有7座,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其中,上海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987万人,位列榜首。沈阳707万的城区人口数量超过了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从各年龄段人口占比来看,0—14岁人口占11.40%,15—59岁人口占65.36%,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24%。


    据了解,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此前,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等6座城市。当时的“特大城市”,则有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等10个城市符合

    2021-09-24
  •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

    出土的卜甲


    出土的彩陶盆


    地上粮仓俯拍图


    航拍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9月22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以下简称“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的“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仪式在郑州举行。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100个考古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


    1921年渑池县仰韶村铲下第一铲土,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的中心地区。河南考古用一系列的大发现实证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彰显着河南作为考古强省、文物大省的地位。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物局指导下,“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于7月15日在三门峡启动,活动由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承办,各省辖市文物管理部门、考古研究院所协办。


    “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经典考古报告、重要考古报告评选,考古百年成果展等活动,其中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是重点项目。


    根据各地文物部门的推荐,组委会邀请中央、省、市文物考古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多轮投票,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开封北宋东京城等100个考古遗址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郑州二里岗》《洛阳中州路》《洛阳烧沟汉墓》《辉县发掘报告》《白沙宋墓》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舞阳贾湖》《郑州大河村》《郑州商城》等50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重要考古报告”。


    评选揭晓仪式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副研究员等,还对入选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精彩点评。

    2021-09-23

  • 首 页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