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

    出土的卜甲


    出土的彩陶盆


    地上粮仓俯拍图


    航拍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9月22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以下简称“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的“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仪式在郑州举行。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100个考古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


    1921年渑池县仰韶村铲下第一铲土,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的中心地区。河南考古用一系列的大发现实证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彰显着河南作为考古强省、文物大省的地位。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物局指导下,“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于7月15日在三门峡启动,活动由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承办,各省辖市文物管理部门、考古研究院所协办。


    “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经典考古报告、重要考古报告评选,考古百年成果展等活动,其中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是重点项目。


    根据各地文物部门的推荐,组委会邀请中央、省、市文物考古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多轮投票,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开封北宋东京城等100个考古遗址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郑州二里岗》《洛阳中州路》《洛阳烧沟汉墓》《辉县发掘报告》《白沙宋墓》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舞阳贾湖》《郑州大河村》《郑州商城》等50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重要考古报告”。


    评选揭晓仪式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副研究员等,还对入选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精彩点评。

    2021-09-23
  • 不断拓展新模式 “网上丝路”更通畅 跨境电商“买卖全球” 成为郑州外贸引擎

    “食品保质期短,找代购也不放心,在这里买了就能带走,既放心又方便。”昨日,在中大门购物的市民李女士深有感触,之前找代购周期长要提前囤货,现在来跨境超市即买即提。


    按照“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引领,集产业要素,全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如今位于郑州E贸易博览交易中心的跨境“O2O”自提馆,已经汇聚了上万种跨境化妆品、母婴用品、食品、家居用品等,让市民不出郑州就能“全球扫货”。


    记者从跨境电商试点承建单位——河南保税集团了解到,继“1210”网购保税模式、“秒通关”、“跨境O2O自提”等一系列创新之后,今年5月全国首家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正式获批,试点运营平台中大门健康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6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入驻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为试点运营提供支持。


    不仅市民可以“全球扫货”,企业也可以卖遍全球。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我市创新“跨境电商+”模式,结合优势产业打造新型工贸一体产业链,形成耐火材料、矿山器械等一批跨境电商特色出口产业集群,让郑州制造、河南制造走出国门。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发力”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专线,为“买卖全球”的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从去年开始截至今年上半年,郑州至列日、洛杉矶、纽约三条跨境电商专线包机累计飞行715架次,带动国际空运货物6万余吨。


    据统计,2016年~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448.82亿美元。今年1~5月,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74亿美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网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优势,不断推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让“网上丝绸之路”持续成为我市外贸发展引擎。

    2021-09-23
  • 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 千年馆藏与当代艺术展开时空对话

    这是在本次展览上拍摄的龙门石窟文物佛坐像。新华社发


    “第一次领略到龙门石窟的艺术之美,感到非常震撼。”9月21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前来参观“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的郑女士说。这也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亮相上海。


    本次展览展出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包括珍贵馆藏文物、“龙门四品”拓本以及3D打印佛龛等精美艺术品,涵盖北魏书法、唐代造像、现代绘画、装置艺术等方面,以创意的策展理念为架构,在展览空间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展出的最大的一尊佛坐像来自唐代,高度近2米;还有一尊唐佛立像是在国内首次展出,该像身姿挺拔伟岸,表情恬静洒脱,比例恰如其分,是盛唐时期佛教雕刻艺术品中的上佳之作。


    展览还带来古阳洞北壁上层、距地面5米的“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等三龛的3D打印复制品,涵盖了古阳洞近百佛龛的诸多特点,装饰华丽,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也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尤其是龛楣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彰显了西域传统艺术题材的深远影响。


    据了解,该展览也是河南省文物局和上海大学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双方将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文博事业发展领域持续互动合作。

    2021-09-23
  • 小长假河南旅游进账74.86亿元 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 基本与2019年持平

    昨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中秋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1489.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86亿元,与2019年中秋假期相比分别恢复92.02%、93.99%。






    假日期间,全省民俗文化游备受青睐,高品质文旅活动精彩纷呈。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围绕“复古潮玩趴”推出系列适合全家畅玩的中秋活动。游客们可以在乐园中感受复古潮玩的趣味,在时尚娱乐中感受中秋佳节的魅力。郑州方特梦幻王国推出“中秋奇妙夜”主题夜场。除了“萌兔大作战”“明月寄祝福”等中秋特色活动外,来自“熊出没”家族的全新人偶——吉吉、毛毛、凯特也首次亮相,带领游客一起开启欢乐之旅。安阳殷墟博物院开展中秋国潮游园会沉浸式体验活动;商丘芒砀山旅游区让游客“穿汉服·行汉礼”,共赴华服盛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焕新归来,328米长的激光投影秀令游客叹为观止,3天接待游客2.4万人次,创开业以来新高;电影小镇升级《穿越德化街》《一路有戏》等经典剧目,加推中秋国风巡游、龙套飙戏巡游、夜场狂欢蹦迪等新节目。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经典戏曲、诗歌朗诵、广场舞展演等文艺活动异彩纷呈。


    以团圆为主题,中秋假期返乡探亲游占据主流,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成为热点。摄影、徒步、骑行、采摘、亲子等乡村游特色突出,家庭派对随处可见,新县“九镇十八湾”游人络绎不觉,农家乐平均上座率超过80%。


    全省各旅游景区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等防疫要求,推广“河南文旅预约健康码”,实现行程可追溯、旅游更安全。

    2021-09-23
  • 2021聊城市金秋音乐节盛大开幕

    音乐节持续一个月


    每晚都有精彩演出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中秋、国庆节日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9月12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金秋悦水城同抒家国情”——2021聊城市金秋音乐节华彩启幕。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本次金秋音乐节是奉献给市民、游客的一场文化盛宴,是聊城市文化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全市文艺工作者交流的一个广阔舞台。“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艺术规划,激发创作活力,持续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为提升全市人民艺术欣赏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贡献力量。”


    在活动开幕式上,歌舞剧、杂技、相声、戏曲节目精彩纷呈,一系列互动体验环节,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积极参与,增加了活动的互动感,让市民走进热情洋溢的活动现场,走进古朴美丽的水上古城,畅享聊城文旅融合盛宴,让游客感受聊城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爱上这座城。


    据悉,金秋音乐节将持续至10月13日,历时1个月,每晚7:00在聊城水城广场(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西邻)准时上演。演出内容以市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为主,旨在与观众同舞共乐,让游客参与其中。作品新颖活泼,弘扬正能量,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活动既有聊城市京剧院、豫剧院、杂技团和民营院团带来的精彩曲艺专场,还有综艺专场以及各县(市、区)文艺专场。戏曲、杂技、综艺、曲艺、小品、非遗展示等节目轮番上演,以不同艺术风格的展现,营造出迎国庆、贺中秋的良好节日氛围。


    30余项文旅活动


    展示聊城文化魅力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有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都从聊城经过。这座城市是自然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还是千年养生上品——阿胶的原产地。


    中秋节、国庆节前后,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联合聊城市旅发集团在古城区举办中秋文化创意美食展、中秋“登楼赏月”、山陕会馆庙会、古城博物馆探秘寻宝、“遇见那时的你”汉服游园等3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


    茌平剪纸、郎庄面塑、阳谷寿张黄河夯号、阳谷泥哨、金氏古筝、舞狮、聊城杂技、王凡庄花船……各县(市、区)也将同期举办各类文艺演出、采摘节、书画作品展、灯光节、国潮演出等活动。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游客,都能在游玩过程中感受金秋聊城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聊城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作演出更多文艺精品、推动文化旅游提质增效,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游、红色游、休闲游、养生游、研学游等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奋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旅游名片被不断擦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文旅品牌,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历史文化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拓展文旅新业态,优化休闲产品体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生活,奋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1-09-22
  • 赞!“山东手造”各有门道

    “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里的展品精彩纷呈。



    中国传统手工艺注重“材美”“工巧”“器雅”。一件手工艺品,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斤斧,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


    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国际会展中心B馆600平方米的“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展区里,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错落有致,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


    手工艺的传承


    精工巧思,无以复加。始于元代的釉里红烧制陶瓷色泽红艳,这些展品在继承传统色彩艺术基础上,创新烧制工艺,使其釉色红绿相间。潍坊市核雕协会携各式各样核雕作品而来,小小核桃上玲珑剔透,自有一方天地。


    原生态制品,同样引人入胜。生长于黄河口的丛丛芦苇,经过投苇、剥皮、轧苇、打条起编、摆边等十几道工序,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广饶县大码头苇编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徐尊霞,嘴上不住地介绍,手中也忙个不停。巧手翻飞下,一会儿工夫,小小的收纳筐就成型了。


    葫芦装饰品、纸巾盒……一件件苇编作品贴近生活,实用性与时尚感并存。徐尊霞说,“大码头苇编有六百多年历史了。”以前,苇编是农村人谋生的活计,现在,苇编已经从谋生的手艺变成了时尚用品。如今,手工艺人们在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做活儿,公司研发设计各类产品,从传统苇席向日用生活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不断开拓市场,传统手工业重新焕发生机。


    凿坯、精雕、修光、打磨……博览会现场,来自济宁的周广胜现场演示如何制作一把手工木梳。他的手旁,各色各样的木梳、木制茶叶罐、木制梳妆镜,琳琅满目。周广胜告诉记者,今年带来的很多木雕产品都是根据海内外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研发的,属于特别定制款。“手工制作虽然产量上不去,但胜在独一无二、古朴稚拙,有相当一部分市场。”


    在李氏传统布艺的展台前,小观众特别多。李氏传统布艺传承人李安玲一边跟小朋友展示她带来的上百种布艺玩具,一边和布老虎开展情境互动,十分逗趣。“最贵的布老虎价值在1500元左右,叫‘团团虎’。工艺比较复杂,是针对高端客户的定制。”


    扁担、拉钻、锤子、钉子枕……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锔艺”传承人陈大雷将他的所有工具都带到了博览会。“锔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他说,随着不锈钢、塑料制品的量化生产,锔补的成本可能要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但老物件寄托着民众的情感,仍希望能够修补完整,给自己留个念想。


    “锔艺让老物件留有‘残缺之美’”。几位围观的观众一边观察陈大雷修补,一边品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耿犇说,“从前生活慢,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锔艺这种手艺了,这对自己快节奏的生活是个提醒。”


    精心打造宣介平台


    架好手机、补光灯就位、收音设备调整好,直播就位!9月16日七点多,“山东手造”展区内的“体验表演区”里,主播“红星班长”李国良就准备好了直播带货的“行头”。3、2、1,开播!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会场,李国良情绪状态饱满,卖力“吆喝”。莱芜的锡雕、章丘臻三环铁锅、龙山的黑陶、沂蒙山小棉袄、璃界琉璃……一样样“山东手造”精品依次“上镜”,在李国良充满激情的带货直播里,传播到“云端”。


    “看他们说得那么起劲,就想停下来看看。”济南市民张女士在“围观”了一会儿后,当场下单了一口章丘铁锅。“手打的,靠谱,爆炒带劲!”


    在工业加速自动化的今天,人们反而想念手工的温情,叹服指尖的灵动,这为“手造”铺垫了发展空间。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山东手造”在本届博览会上的火热,生动体现了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属性,体现了人们消费需求更加细分、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层次更高。


    “一方面,‘原生态’手工生产是传统手工艺涵养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意转化使其与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推动其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范式。另一方面,以产业化形式寻求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正在被逐步推进,非遗的经济价值逐渐被认可。”邵明华认为,以土生土长的乡村非遗为资源依托,通过商业运作使其具备生命力,同时注入市场新鲜血液,不仅带动大量就业,而且助推乡村文化旅游,提供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提升‘山东手造’的质量和水平,擦亮品牌,让这块特色招牌更加闪亮。”


    “山东手造”是本届文博会推出的全新山东文化创意品牌,今年首次亮相,充分利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全面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为把展览展示效果做到最好,前期重点筛选了全省最有代表性的手造精品资源。除了现场展示之外,还精心打造了“山东手造”网上宣传推介平台。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将着眼建立长效机制,以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核心,通过传统手造产业与新技术的深度渗透,叠加智能制造、数字赋能,真正把“山东手造”落地落实,将其打造成山东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

    2021-09-22
  • 山东省图书馆推出《山东革命往事》系列纪录片

    《山东革命往事》系列纪录片拍摄场景。





    《山东革命往事》系列纪录片拍摄场景。


    山东省图书馆策划摄制红色文献影纪录片《山东革命往事》,讲述齐鲁革命故事,传承民族红色基因。


    山东省图书馆馆藏五万余册珍贵红色革命文献,史料丰富,内容浩瀚,是中国共产党辉煌过往的历史见证。《山东革命往事》以馆藏图书、报刊等重要文献资源为依托,结合省内珍贵革命文物,通过实物和文献相互印证的方式,还原峥嵘岁月的动人场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以极富感染力的镜头表达,揭开文献背后的感人故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诠释生生不息的红色热情。


    纪录片不仅囊括了“胶东小延安”“中华抗日第一村”“西海地下医院”等一批鲜为人知的山东革命故事;也再现了“沂蒙山小调”“铁道游击队”“海阳地雷战”等广为流传的革命事迹,以及革命战争年代在齐鲁大地上涌现出的英雄楷模,再现了山东红色历史的难忘瞬间,深情献礼建党百年。

    2021-09-22
  • “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持续喷涌18年

    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达28.99米,达到2017年以来地下水位的新高。自2003年9月6日复涌至今,趵突泉已持续喷涌18年,创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喷涌时间最长的纪录。


    “泉城”济南素有“泉水甲天下”的美誉,辖区内分布有640多处名泉,众多泉水散布于城市各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风貌,而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尤以趵突泉最负盛名。


    6日,尽管济南细雨霏霏,但不少游客仍冒雨到趵突泉景区前来赏泉。只见趵突泉的三股泉水水涌若轮,发出泉水叮咚的悦耳之声,“趵突腾空”的美景令游人们流连忘返。


    据了解,济南泉水水位主要受降水影响,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济南的枯水期。2005年,济南市颁布了国内唯一的泉水保护地方法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多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保泉护泉,采取了增雨、补源、节水等一系列综合保泉措施。


    2019年,济南市重新修订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划定了“山体、河流水系、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四条生态红线,在泉水直接补给区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进一步协调泉水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入汛以来,受多场降雨的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持续攀升。7月中旬,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28米,此后一路上涨,8月以来一直维持在28.73米以上的高位。


    资料显示,1971年5月26日至6月10日,趵突泉出现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季节性停喷,此后季节性停喷始终陪伴着“天下第一泉”,并曾出现过长达926天的停喷期。2003年9月6日,此前停喷548天的趵突泉复涌,持续喷涌至今。(完)

    2021-09-22
  • 学习党史叩初心 践行使命开新局——吉林省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述

    金秋九月,凉风送爽。白山松水间,处处传递着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的干劲。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把牢主题主线,坚持守正创新,运用“五化”方法,活化“三地三摇篮”资源,引导全省党员干部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迅速在全省形成并保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生动局面。


    高位推动确保高质高效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犹如出征号令,拉开党史学习教育大幕。


    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吉林见行动。


    3月2日,省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会,省委书记景俊海强调,要切实增强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进程中建功立业。


    省委印发《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实施工作方案》,明确17个重点任务、49项具体内容、145个实施举措和步骤,确保“规定动作”做扎实,“自选动作”做出彩;高规格组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打造“五化”工作格局,探索和实践“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工作体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落实、高质量推进;成立20个巡回指导组,开展常态化、不间断督促指导,促进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凝神聚焦、整体推进、上下同热、同质发展。


    靶向开讲力行学深悟透


    4月19日至21日,省委书记景俊海率领省委常委班子深入四平市、临江市、通化市,重走红色路线、重温红色记忆、开展集体学习研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积极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和潜心自学,力求学深悟透。


    “关键少数”带头学。省委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举办省管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省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等,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迅速厚植白山黑水。39名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高校、基层党组织、省直部门讲党课47场,累计听众1.18万人,迅速在全省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全面覆盖广泛学。举办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骨干培训班,提升学员理论知识,启迪宣讲方法。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分赴全省38个县(市)宣讲68场,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直接听众1.2万人次;全省各级宣讲团、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党史专家、烈士亲友、英雄人物、宣讲志愿者,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4万余场,受众近130万人次。


    理论阐释深入学。整合社科力量深入阐释总书记思想和吉林党史资源,开展吉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重点内容解读。


    网络平台“云上学”。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吉林省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等平台,通过看课程、学文章、答试题等方式自学。全网共推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相关稿件3780余篇,总阅读量5000万次。


    深挖共建学习更接地气


    吉林红色资源丰富,全省各地深挖共建,突出特色,延展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模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长春市开展“走红色路线·上电影党课”,以沉浸式、情景式教育形式推动学习入脑入心;四平市深挖红色点位,打造红色地标城市,凸显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名片,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实践路径;延边州将党史课堂扩展到革命遗址、历史展馆、廉政教育基地,推出首批22个“红色打卡地”、3条红色教育路线……


    一场场红色主题展览、一座座红色主题展馆、一条条红色旅游线路,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源源不断,“打卡”红色旅游,学习红色历史,追忆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目前,全省各地有序推进红色教育基地设施建设和修缮保护,发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百名讲师、百个红色故事、百处遗址踏查、百场讲解拓展展演”等活动,已打造形成“一线、两地、三集群、七组团”的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效果导向着力赋能“两个振兴”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终要落在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和开创吉林振兴发展新局上。


    聚焦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高标准谋划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立工作专班,聚焦“三个层面”设计,围绕“一个清单”落实,统筹调度督促全省各方面实事,做到组织、人员、责任、措施“四到位”。目前,全省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累计谋划实事项目4.25万个,已完成2.33万个。


    聚焦开新局,践行“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五个合作”和“六个回归”。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延续加快恢复态势、实现良好开局。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可期。


    我省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把党史学习教育往心里、实里推进,向广度、深度拓展,办实事、开新局更加着实着力,以高质量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21-09-18
  • 长春市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全国文明城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整洁亮丽的城市环境,16日,长春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利用1个月时间,在全市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城市环境专项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市突出人性化、科学化、精细化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压责任、下功夫。


    本次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从加强老旧散小区管理,全面修复“城市伤痕”,加强建筑工地管理,整治各类违法占道,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整治规范各类架空线杆,城市窗口区域治理,拆除违法建筑和加强停车管理等方面展开,据了解,整治工作中,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每日开展自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清单汇总上报。市里将以巡查、暗访、督办和媒体曝光方式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2021-09-18
  • 长春新区将携16户重点企业亮相东北亚博览会

    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正在紧张筹备。长春新区将现身吉林馆,带领16户区内重点企业参展。


    长春新区展位共设置新区成就、产业新区、创新创业载体、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临空经济、国际陆港、新区“十四五”展望8个部分,将围绕长春新区高标准推进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支撑长春、辐射全省的创新型产业基地和引领东北、全国一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产业高端、创新活跃、开放包容、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区等方面进行展览展示。

    2021-09-18
  • 用好“活教材” 激励新担当——吉林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综述

    吉林,一片厚重的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吉林人民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和悲壮激越的战争遗存,为吉林大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保护利用工作,全省各地不断创新活用,突出地域特色,擦亮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助推吉林红色资源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深挖共建红色矿藏愈加丰富


    吉林是一座精神富矿,随着全省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矿藏愈显丰富。


    马骏、杨靖宇、刘英俊、王大珩、黄大年、郑德荣家喻户晓,东北抗联、“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共和国长子”影响深远。


    如何引导全省各地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高位推动全省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弘扬工作落实落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吉林省进一步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省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工程、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程、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红色旅游发展工程;省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在全省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五走进”红色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各部门扎实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组织专家研究提炼形成“三地三摇篮”概括表述,推动全省干部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活化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红色旅游规划体系,建立红色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打好吉林红色旅游“6”张牌,推动红色资源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党史学习教育热在群众、“火”在基层……


    红色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红色文化遗址是这座精神富矿里重要的有形资产。我省成立革命文物处,负责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革命旧址269处、烈士纪念设施541处、革命历史类纪念馆(博物馆)28家、馆藏革命文物6000余件(含珍贵文物724件)、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70余家。


    传承发扬红色文化魅力凸显


    一个个红色人物、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背后的红色故事,无不传递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红色故事感人至深。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了解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省委宣讲团精心编写《宣讲提纲》,集体备课,先后两轮赴全省各地和部分企业、高校开展宣讲活动230余场,实现市(州)县(区)全覆盖;市县两级组建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1400余场;调动全省1.6万余名理论志愿者和基层宣讲员,遴选一批红色传人、“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深入全省9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层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红色传人讲红色故事、“时代楷模”讲奋斗故事、汉语朝鲜语双语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


    挖据整理,加强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省委党史研究室扎实推进《东北沦陷史》等文献类著作编写工作,完成《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1921—1949)修订及再版,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地方工作重要论述资料汇编》《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的100年》《中国共产党在吉林一百年画卷》《吉林抗日英烈谱》《红色传人讲红色故事》《巡礼吉林——以英模命名的那些地方》等党史学习读物,摄制纪录片《百年红星耀吉林》《信仰的光芒》。


    聚焦青少年,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鼓励学校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现场教学,让红色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组织全省少先队员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志愿讲解服务,累计在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平台注册讲解员15万余名,上传作品3万余件。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我省党史学习教育遍地开花。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各个年龄层的人,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红色故事中,孜孜以求地汲取着助推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奋进力量。


    激励担当红色旅游助推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


    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省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各级党组织学习培训重要内容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基地的作用,结合建党、建军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党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党课等“五个一”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理想和信念,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献身党和国家事业。


    山水为脊,红色为脉,文化为魂。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休闲、都市生活等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助推吉林高质量发展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长春市立足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重点从“红色观光”延伸到“红色教育”和“红色践行”“红色研学”等,不断优化红色旅游空间布局、推进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四平市将遍布全城的红色点位串联成一条条微旅行线路,生动复刻一段段红色历史,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靖宇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围绕“英雄圣地矿泉名城北国药都生态绿乡”品牌形象,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融合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回望来路,红色始终滋养着吉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眺望前方,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安排,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红色文化成为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宝贵财富,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2021-09-18

  • 首 页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