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的田野上演“金色魔法”

    金秋时节,扎兰屯农业技术高新技术园区内一处大豆示范田长势喜人,一串串宛如金色“铃铛”的豆荚在风中欢快地摆动,大豆专用控释肥料减肥增产技术测产会9月27日在这里举行。“大豆专用控释肥示范田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29.5公斤!”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验收专家组组长孙宾成大声宣布测试结果,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该示范田采用了“大豆专用控释肥料减肥增产技术”,专家组出具的验收意见显示:相较于常规施肥田块的大豆平均产量202.7公斤,采用专用控释肥的大豆亩均增产13%,产量显著提升。

    “扎兰屯大豆种植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处于重要地位,在这里集成出来的栽培技术,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推广,对于振兴国家大豆产业、提高优质植物蛋白供给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听到这项令人振奋的成果,现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娟高兴地对记者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蛋白饲料,提高大豆供给能力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非凡。扎兰屯市地处优质绿色大豆产业带、内蒙古大豆核心产区,近年来聚焦农业增量增质发展,以示范工程为引擎,依托“政、企、院、校”合作,集中打造大豆优质高效增粮千亩示范区、大豆生物育种试验示范区。在重点打造的25个百亩和12个千亩高产创建田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栽培技术模式,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通过良种、良肥和良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公司从今年开始在扎兰屯地区开展农业种植,流转近4000亩土地,联合农业院所、高等院校进行科技高产示范田建设。”呼伦贝尔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扎兰屯区域经理钱金哲指着不远处的大豆田介绍说,下一步公司将建立大豆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高亩产,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国庆节期间,扎兰屯地区119.77万亩大豆进入收获季,在采收现场,大型联合收割机忙碌作业,确保农作物颗粒归仓。扎兰屯大豆种植,不仅为“中国碗”中装进更多“塞外粮”,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不仅展示着内蒙古农业的实力,更彰显出中国在农业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


    阳光洒在壮美的扎兰屯大地,希望的田野上,大豆摇曳生姿,仿佛在讲述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色魔法”。

    2023-10-07
  • 康巴什:充满诗意的草原新城

    康巴什区,位于鄂尔多斯腹地,是一座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设计理念的草原新城。

    城市沿循原有山形地貌、河流走势建设,将蒙元地域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于城市建设中,形成了雄浑大气、舒展精美、错落有致的城市风格,成为全国首家以城市核心景观为载体命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城市北依青春山,迎着朝阳,徒步登高于群峰之上的千亭山文化景区,可以一览群峰翠松、亭台绵延的景观,也可在这个“最佳观景点”远眺城市中轴线,俯瞰成吉思汗广场、大剧院、博物馆、蒙古象棋广场、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感受康巴什区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的城市脉动。

    乌兰木伦湖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湖水、蓝天白云、浮雕栈道相映成趣,构成一副恬静动人的绝美画面。在这里,游人乘船在广阔的水面追风赏景,喷泉在悠扬的音乐中变换姿态,璀璨的焰火照亮无际的夜空,映照出草原新城的曼妙风华,投射出康巴什区的浪漫灿烂。

    赛车小镇文化旅游区速度与激情的狂欢让人神往,旅游区以“文化-旅游-运动-健康”为主线,拥有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炫酷卡丁车赛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赛车主题酒店等,集休闲度假、体育竞技、全民运动于一体,是喜爱赛车运动、热爱冒险的游客必去打卡的娱乐之地。

    草原丝路小镇——康镇,古街古镇古韵沉香。在这里,国潮戏曲嘉年华、特色民俗演艺、实景沉浸式剧本杀、锦绣华服穿越盛世隋唐……一系列新潮活动与实景故事交相辉映,为游客打造了沉浸式游园体验。

    开放共享的城市帐篷营地和百康桥草坪依湖而建,市民不出市区即可享受绿野星河下的露营生活。帐篷、天幕、复古折叠椅、精致小茶桌,人们可以随时歇息聚会、嬉戏玩闹,实现一次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周末微度假。

    人气颇高的鄂尔多斯智慧体育公园和萨拉乌苏路带状公园是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休闲去处之一。科技感十足的智慧体验设施、种类齐全的休闲运动健身设施和丰富多彩的儿童户外拓展设施,与公园的绿荫丰茂和人文特色融合起来,让美丽的生活充满活力与希望。


    持续丰富和拓展城市功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康巴什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宜居之城、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九届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县(区)等称号。这座草原新城正向着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不断进发。

    2023-10-06
  • 去乌海赴一场翰墨飘香的文化盛宴

    本报乌海10月3日电中秋、国庆假期无需远行,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同样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假期,众多乌海市民选择走进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展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开启一场艺术之旅。

    当前,“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城·乌海”建设历程展,“三名工程”书法作品展正在开展,百余幅书法和篆刻作品互相辉映,古风盎然、格调高雅的美陈设置让参观者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中。

    “透过这些作品,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涵养,同时也感受到了乌海市这些年来传承和弘扬传统书法文化的成就和贡献。今天真是不虚此行。”乌海市民张博说。假期首日,大批市民游客便来此打卡、看展。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市民是带着孩子前来观赏,孩子们提出问题,大人们耐心解答,大家在这里感受着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馆展出的书法作品主题鲜明、流派纷呈,或恬静清雅、或灵动秀逸、或质朴古拙、或洒脱奔放,一幅幅书法作品不单显示出书法家深厚的书写功底,更是将传统经典与新时代风貌交融于一体,充分展示了书法家们的创作实力、才华和风采。

    “多个书法展同时开展,参与展览的书法名家之多、参展作品水准之高,实属罕见。展览不仅为书法家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同时让更多市民、书法爱好者感悟感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真是一场文化盛宴。”市民王越说。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乌海市建成的全国首个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拍卖为一体的书法主题馆,建设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总占地面积约160.5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

    “我们举办的每一次展览都各有特色且内容丰富。例如,‘中国书法城·乌海’建设历程展融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让市民在品味浓浓墨香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乌海市的书法发展历程。”乌海市美术馆馆长沈广军说。

    一幅幅文墨飘香的展品,一件件苍劲有力的作品,翰墨之香、文化之韵洋溢在展厅的每一寸空间,流动至每一处细节,令人神往,让人陶醉。

    2023-10-04
  • 拈花湾小镇沉浸式戏曲游火爆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扮相、一段段婉转悠扬的唱腔……近日,拈花有戏拈花湾戏曲生活节在无锡拈花湾禅意小镇拉开帷幕。这是一场让游客能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切身体验戏曲之美的游玩之旅,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传统艺术如何活化与蜕变、如何传统与创新。











    据悉,9月29日拈花有戏之第二季“戏说国潮”将盛大启幕。届时,陈澄、盛小云、小王彬彬、陈明矿、吴伟东等众多戏曲名家名角,以及《云诀》原唱张晓涵等国风音乐人将齐聚拈花湾,呈现一场百戏生辉的戏曲盛宴。











    随着时间一到,在拈花湾禅意小镇里的亭苑楼台就有各个戏曲演出,有知名的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有国风唱腔的歌曲,有极具江南韵味的苏州评弹,像快闪形式突然出现,让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能在游玩之余有意外收获,感受国潮的不期而遇。











    拈花湾小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场景呈现,把戏曲元素融入生活,使戏曲贴近生活,适应当下游客的审美与喜爱,让文旅融合走得更深更远。











    自戏曲生活节开幕以来,拈花湾小镇旅游热度持续火爆。除了台上的精彩剧目,戏曲玩偶、彩绘脸谱、戏曲书签等文创产品也在戏曲主题市集里热闹登场,以独特的形式演绎戏曲文化的风采,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戏曲主题客栈,里面既有戏装扮相的客栈管家,也有充斥了浓厚戏曲元素的精致摆件以及耳目一新的美食。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长假期间每晚都有绚烂烟花秀与戏曲主题无人机表演在拈花湾夜空交相辉映。景区各处可见戏曲美陈打卡点,更有主题客栈、国潮市集、花海美拍、戏曲大巡游等多维度沉浸式体验,为游客打造戏曲与生活融合的深度心灵度假。

    2023-09-28
  • 步子越走越豪迈日子越过越精彩——海南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近日,走进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坚固村,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村口硬化路两旁的地里,刚收割过一轮的斑兰长势正旺,高大挺拔的椰子树上硕果累累。向前走,充满黎族、苗族特色的民居鳞次栉比,村民文化广场、书屋、咖啡屋错落有致,游客徜徉其中,孩子在花草树木间尽情嬉戏……这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里,有一家“坚固人家·乡愁馆”,吸引人们想前去一探究竟。

    “坚固人家·乡愁馆”里,老式架织机、老收录机、老电扇、当地民间传统技艺展示以及“坚固村乡村振兴大事记”等一应俱全。“这里面的物件大部分是我们村林开耀捐赠的,一些老物件现在很难找到,但林老师有收藏的爱好,就保存了下来。”坚固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圣菁告诉记者,“坚固人家·乡愁馆”是坚固村着力打造的一个乡村旅游特色项目,目的是留住乡愁,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文化底蕴。

    牛栏咖啡屋位于乡愁馆旁,由村民的住房改造而成。咖啡屋的经营者李晓葵早年曾和丈夫在外务工,返乡后一直无业。咖啡屋项目建成后,村“两委”建议由她来负责咖啡屋的日常运营。李晓葵欣然受命,一步步把咖啡屋做出了名堂。“有政府部门的宣传,我们村成了网红村,大家都过来打卡,还有游客专门从海口慕名过来喝咱们的咖啡。”李晓葵说。如今,她每个月有近三千元纯收入,还能每天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像李晓葵这样依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在坚固村乃至保亭县还有很多。保亭县委副书记赵文德介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保亭县提出打造规模化、集成化产业项目的思路,有选择地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同时,压实他们联农带农的帮扶责任,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务工。保亭县还通过创建“就业驿站”,号召帮扶干部走村串户,用心用情解决好百姓的难点问题。下一步,保亭县还将打造热带水果博览中心,谋划建设全域休闲农业项目,完善电商网点,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我们乡村振兴规划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信心也越来越充足,步子越走越豪迈,日子越过越精彩!”赵文德说。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带动十分重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可以盘活村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可以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务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五指山市水满乡是海南海拔最高的乡镇,属于热带高山气候,四季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当地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茶产业,建立健全茶叶种植、营销、加工和技术推广体系,创制出一系列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上“茶叶饭”,实现了增收致富。水满乡副乡长李杰介绍,目前在水满乡注册、经营或长期收购茶青的涉茶经营主体有40多家,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超过8400亩。水满乡茶产业共带动了700户农户增收,平均为每户每年带来过万元的收入。“我们五指山市还成功申报了水满乡雨林茶园特色产业小镇项目,总投资超5000万元,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五指山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谢亚洲说。

    高山上宜种茶,海湾边可冲浪。位于万宁市的日月湾是中国知名的冲浪胜地,也是世界上拥有高质量定点浪型和沙滩浪型的海域之一。万宁市以此为抓手,推进日月湾冲浪小镇建设,大力打造海南时尚运动休闲基地和万宁体育运动服务中心。作为距离日月湾冲浪湾区仅数百米的村庄,万宁市礼纪镇田新村乘势而上,以冲浪俱乐部、民宿、餐饮为主的冲浪配套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村里“生长”起来。目前田新村有35家民宿,村内注册登记的冲浪俱乐部有11家,持证上岗的冲浪教练员有66人。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田新村党支部书记陈真国说,“现在的年轻人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到海边等着客人们来冲浪。”在冲浪教练王全政家,记者看到了刚刚给学员上完早课回来休息的他。作为一名00后,王全政之前辗转全国多地打工,听说家乡要建设冲浪小镇的消息,他毅然决定回来,刻苦学习冲浪技术,通过了相关机构的考核认证,转型成为一名冲浪教练。“我之前就有冲浪的爱好,如今在冲浪俱乐部务工,把爱好变成了职业。”王全政笑着说。

    特色产业兴则村庄活力足,百姓腰包鼓,村民生活美。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在琼海市博鳌镇莫村、沙美村,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挺丰村动漫特色产业小镇,记者都有同样的感受。目前,海南各地正以产业带动为抓手,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乡村产业走上可持续、平稳的发展轨道,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的能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越过越精彩。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7日03版)

    2023-09-27
  • 新疆天山大峡谷,新疆旅游的一颗明珠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旅游景区,是一个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景区,是天山北坡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原始雪岭云杉林,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天山大峡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成为新疆旅游的一颗明珠。










    天山大峡谷景区有八大独特景点,即天山坝休闲区、照壁山度假游乐区、加斯达坂观光区、天鹅湖自然风景区、牛牦湖林海松涛观光区、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区、高山草原生态区、雪山冰川观光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不同色彩的美丽风光,感受到不同高度不同气候的奇妙变化,体验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异彩纷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是照壁山和天鹅湖。照壁山是一座呈东北、西南走向,三面环水的高约400米的金字塔型山体。因其陡峭的山势受到阳光和河水反射的光线的影响,常显得金碧灿烂,与古代王府府邸的照壁墙相似而得名。相传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在此地遇七蛇妖,孙悟空拔下一根汗毛变成仙果掷于此地,蛇妖扑向仙果时被悟空定住,后来就变成了照壁山。天鹅湖是位于景区内海拔2449米的高山草甸中的一处湖泊。每年夏秋之际,天鹅便会在湖中流连。关于此湖的传说一位哈萨克姑娘因为爱人战死疆场而痛苦三天三夜,眼泪最终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天鹅湖。

    为了了解游客对天山大峡谷景点的感受,我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他们都对天山大峡谷景点赞不绝口,表示非常满意和惊喜。以下是他们的部分采访内容:

    来自北京的李女士说:“我第一次来新疆,就被天山大峡谷的美丽震撼了。我最喜欢照壁山,那里的风景太壮观了,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我还参加了滑草、滑雪等活动,感受了天山的刺激和乐趣。”

    来自上海的周先生说:“我是一个自驾游爱好者,我来天山大峡谷是为了体验沿途的风光和驾驶乐趣。我觉得这里的路况很好,景色也很美。我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103省道一路驱车到天山大峡谷景区,感觉非常惬意和舒适。”









    经过访谈可以明显感知到,天山大峡谷不仅呈现出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和需求的游客。作为新疆旅游业的瑰宝,天山大峡谷无疑值得每位热爱探索与发现的旅行者前来一探究竟。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27
  • 南宁“非遗+旅游”受追捧

    南宁市的广西壮锦博物馆里的米洛甲·壮古广西味道主题餐厅最近吸引了许多亲子游客。这里不仅是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一时间成为大众追捧的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南宁市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可以体验非遗、了解民间文化的好去处,“非遗+旅游”迎来好光景。

    在约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米洛甲·壮古广西味道主题餐厅展示了广西特色的壮锦、绣球、壮乡铜鼓、服饰和配饰等,餐厅内食材同样地方特色鲜明,加之中西融合的创意做法,令人垂涎。土家炒柠檬鸭、油茶、环江香牛扣、糯米寿司……游客在充满民族氛围的环境中享受“文化大餐”。

    在南宁市武鸣区五彩壮乡文化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坐落于此。基地自建设以来,专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

    基地以壮族歌圩为核心项目,集中展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高峰柠檬鸭制作技艺、灵马鲶鱼制作技艺、武鸣生榨米粉制作技艺、武鸣艾馍制作技艺、壮族竹竿舞、武鸣壮族抛绣球、滚铁环等非遗项目。同时,基地积极组织观光游、周末游、亲子游、团建、聚会、享美食、非遗体验等文旅活动,扎实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

    南宁江南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亚热带风光,沿江、临空、近边的区位优势赋予其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禀赋。江南区加速商文旅融合步伐,以南宁市承办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将亭子码头、江南万达、百益上河城、南宁市非遗园区、杉杉奥特莱斯等文旅和商业场所动态串联,推出尾波冲浪、动漫制作、相声会馆、戏曲展演等一批新业态,打通商圈市场脉络,促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互融共兴。

    百益上河城位于江南区亭洪路,是利用原南宁市绢纺厂废弃的旧工业厂房进行升级改造而成的,是全国唯一一个由绢纺厂旧址改造而成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百益上河城持续举办具有广西特色的民俗演出,通过非遗生活馆等,展示广西非遗美食、非遗服饰、民族文化。百益上河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生活馆除了展示铜鼓、绣球、壮锦等传统技艺制作的展品外,还展示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新产品,让游客感受非遗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南宁横州市,每年的茉莉花盛开时节,一朵朵雪白的茉莉花点缀绿叶间,村民们在花田间穿梭采收。2008年,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横州市立足本地优势,深度挖掘茉莉花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茉莉小镇,推动非遗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农旅结合、文旅融合,逐渐兴起以茉莉花风情游为主线的“茉莉之旅”。茉莉小镇以茉莉花产业为支撑,以茉莉花大艺术、大康养、大美丽文化为灵魂,以“茉莉+花茶”产业、文创产业、文旅产业、康养度假等为产业支点,将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融入游客体验,将茉莉主题全方位渗透到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中,推进非遗技艺和旅游深度融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宁马山县则依托丰富旅游资源,以重大节庆日、文化旅游美食节、遗产日等为契机,对非遗进行宣传。同时,建立非遗展演机制,主动承接各种大型演出活动表演任务,将非遗精品节目作为旅游推介活动的重要展示内容。该县还建立了非遗文创产业培育机制,依托非遗优势,引导企业研发非遗文创产品。


    目前,全县拥有20多家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厂家,设计生产的壮绣等手工艺作品有不少成为大型活动、赛事赠送嘉宾的纪念品。

    2023-09-26
  • 敖汉旗新惠镇:万亩梯田秋收好“丰”光!

    名城早报记者何红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已经进入秋收时节,新惠镇新地村万亩梯田犹如满山铺金,庄稼陆续成熟,田地里多了许多喜悦的笑声和随处可见的忙碌身影,秋收已全面展开。










    走进王祥沟村民组,种粮大户崔涛说:“今年气候比往年干旱,早种的玉米产量会有所影响,但是今年的谷子、高粱和其它杂粮与往年比,产量基本不会减少,总体来看,年头还算不错”。


    近年来,新地村在新惠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作用,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积极与村民协调、沟通,鼓励村民转变耕种理念,将全村一万多亩耕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梯田。村书记岳国余说:“自建成高标准梯田后,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明显提高,受光照更充足,粮食产量也更高了,平均每亩地每年能增收500元,今年全村种植玉米约9000亩、谷子和高粱各2000余亩,村民家庭收入又能增加不少。”










    高标准梯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地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助农增收增产、服务乡村振兴、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和发展高质量农业方面,进一步推动全村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25
  •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实效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红心猕猴桃熟了。四川苍溪县亭子镇现代农业园区里,清河村脱贫户张显志干得起劲,“标准化、数字化管理,我种的10亩红心猕猴桃大丰收,收入稳稳的。”

    乡村产业兴旺。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凤溪湾农业生态示范园里,脱贫户刘元生忙着接待游客,“好风景带来好前景,吃上‘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火的好日子,印证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压紧压实责任,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领广大脱贫群众奔向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

    帮扶不断档,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各地区各部门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帮扶不断档,投入不减力。

    走进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坚固村,美丽的黎陶村道,芳香的牛栏咖啡,宜居村庄令人陶醉。“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我们坚持精准施策,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固村第一书记周圣菁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旧房子改造成咖啡馆,利用政策资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斑斓叶种植70多亩,村里的脱贫户每户年分红1.5万元。

    党中央决定,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脱贫攻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比去年增加100亿元。

    驻村帮扶继续尽锐出战,20.96万名第一书记、56.3万名驻村工作队员接过脱贫接力棒,巩固成果加油干。

    ——筑牢“防贫坝”,精准防返贫。

    “好政策跟得紧,帮我们一家顺利渡过了难关。”陕西彬州市太峪镇新平村脱贫户成平卫去年患病住院治疗,市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帮扶措施马上跟进,消除了返贫风险。

    防返贫监测帮扶全覆盖,对返贫风险户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国约65%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相应帮扶措施。

    为进一步筑牢防返贫底线,国家医保局等5部门印发通知,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各地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短时性陷入贫困状态的监测户,第一时间解决基本生活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壮大产业,扩大就业,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标志。各地区各部门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促进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培育提升产业,有力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果子甜得很,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销路不愁,这几年每年收入都有五六万元。”四川古蔺县马蹄镇马蹄社区脱贫户陈中义,种植的11亩甜橙丰收在望。依托甜橙产业,古蔺县32个脱贫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2796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古蔺县发展特色产业85万亩,培育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个,建成村级脱贫产业园218个,实现了“乡乡有规模基地、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为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目前全国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去年脱贫人口人均经营净收入2098元,同比增长22.5%。

    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0%以上将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大力稳岗就业,脱贫群众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前不久,河南西峡县桑坪镇职业技能培训班结业,77名脱贫群众和动态监测对象通过结业考试,领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烹饪、按摩等新技能,拿到证书后工作就更稳了,工资也能跟着涨!”桑坪镇仓房村脱贫户吕时伟说。

    西峡县将技能培训作为提升脱贫群众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脱贫群众意愿,围绕养老护理、营养餐制作等课程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培训后即可上岗。

    积极扩大就业是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去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7.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今年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要实现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下一步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在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拓展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说。

    增强内生动力,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脱贫地区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各地区各部门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动能。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脱贫后接续助力乡村振兴成了我们的帮扶工作重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哲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一林介绍,公司与项目区周边群众成立合作社,种植芒果达10余万亩。截至去年底,楚雄州共组织495个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项目609个,惠及334个村。

    在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人才支持加大,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为其他672个脱贫县选派产业顾问组。项目帮扶加力,9799家民营企业帮扶160个重点县,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725个,惠及脱贫人口325.56万人。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强化支撑保障。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将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需求,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相关部门还将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专项计划,全面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

    ——学会致富技能、补上发展短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河北邯郸市魏县东代固镇的帮扶微工厂里,脱贫户张瑞红正带着乡亲们赶制服装订单,“经过技能培训,乡亲们在家门口上班,靠手艺吃饭,日子越过越好。”去年魏县帮扶微工厂经济效益平均提升15%,务工人员月均收入增加300元,带动同期就业增加1100人。兴产业、促就业,各地区各部门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在辛勤劳动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激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

    补齐短板,脱贫地区发展后劲更足。

    天还没亮,江西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农产品物流中心里,厢式货车整装待发。驻村第一书记邓亮说:“中心建好后,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盈利和抗风险能力,脐橙等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更足了。”

    广大脱贫地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汇聚,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风生水起,一大批企业、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迈上新征程,开启新奋斗。继续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大脱贫群众的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3-09-25
  • 沈阳:乡村振兴画卷中的“色彩美学”

    绿色乡村游令人心驰神往、金色麦浪承载收获喜悦、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丰收时节,沿着沈阳市郊公路一路畅行,一村一景尽收眼底,路转景移,美不胜收。

    记者近日深入沈阳多个乡村走访发现,靓丽的“色彩美学”背后是积极变化:美丽乡村从“盆景”发展为“风景”;品牌加持成了农民增收致富新“武器”;党建“充电”让乡村活力满满。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

    绿染村屯,乡村旅游正当时

    漫步在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传统民房与现代民宿错落有致,农村画室、农家书屋、稻糠浴馆里,茶、咖啡一应俱全,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在绿意盎然的田园中穿梭……乡村美景与旅游产业交织,活了农村经济,富了当地百姓。

    走进单家村,村民们正为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准备着。“我要多备点货,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村里旅游高峰期。”一位在景区售卖烤肠、饮料等零食的村民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单家村精心打造的“稻梦小镇”在社交平台上人气很高。“夏季看巨幅稻田画,冬天畅玩冰雪”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稻梦小镇”采取集中经营模式,村民既可以将住房出租给专业公司,由其改建成民宿,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民宿经营。“这个村过去几乎空了,现在不仅有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经营单家村旅游业的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

    “依托村企合作,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兴隆台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玉娜介绍,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村企合作获得分红,还可以在旅游区打工、摆摊,全体村民增收超过200万元。“几年前单家村还是只有80多户、相对落后的一个小村庄,随着‘稻梦小镇’的壮大,当地村民成为最早一批受益者。”

    乡村旅游经济进行得有声有色的,还有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大丁村。露营烧烤、乡村垂钓、树上木屋……依靠乡村旅游,大丁村“圈”了不少粉丝。

    “通过产业融合、村企合作,我们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合资落地了‘丁丁露营’项目。由村集体和社会资本共同经营,预计今年能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黄家街道办事处主任赵苏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露营。

    近年来,黄家街道大丁村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亲水游、赏花游、采摘游、野地游等农村休闲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品牌“生金”,特色产品富农家

    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初秋,沈阳市苏家屯区来胜村,大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着。记者走在村里,老远就听到农家小院里传出村民们爽朗的笑声。54岁的于广文一边拾掇,一边热情介绍家里的2个温棚、2个冷棚。“油麦菜、油菜十几天就一茬,一棚可卖三四万元,村里还给这些蔬菜‘挂了牌’,现在我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你不知道,原来我种一亩地,费劲巴力才赚300块钱。”

    为让村里的农产品卖得更好,来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关俊龙带头接通电商产业链,充分发挥自有农产品品牌优势,来胜村的稻米、棚菜及其深加工产品俏销全国,村里的产业实现“加速跑”。

    小梁山西瓜、康平甘薯、辽中葡萄……时下,一大批沈阳的品牌农产品上市销售,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秘密武器”。今年上半年,沈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

    “过去咱得卖力介绍瓜的品质好,现在说是‘小梁山’的,大家都认可。”瓜农老宋正忙着装车运货,他所在的沈阳市新民市梁山镇素有“西瓜之乡”的美誉,全镇西瓜种植面积8.8万亩,产量5.5亿斤,产值2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

    为叫响“小梁山西瓜”品牌,当地不断更新品种、改良风味、提高质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农产品知名展会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对接等活动,提升小梁山西瓜的品牌知名度。如今,小梁山西瓜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市场。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是重要“桥梁”。深耕稻米产业几十年,沈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蕴来十分看重品牌建设,“只有把品牌打响了,才能让更多老百姓看见好产品。”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淑军介绍,近年来,沈阳发力品牌建设“新赛道”,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目前,新民小梁山西瓜、康平甘薯、辽育白牛入选辽宁省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七星米业等5个品牌获评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田淑军说。

    “红色”引领,美丽乡村入画来

    山岚轻浮、草木叠翠,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东南部,有一座酷似马的两只耳朵的山峰——马耳山。站在山顶眺望,山脚下拥有大片采摘园的村落便是马耳山村。爬山、看景、采摘,每逢节假日,马耳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马耳山村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强村”发展路线,由村里全资注册旅游开发公司,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村民亲身参与景区建设、管理,独立经营、独立结算。“目前,马耳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达2000余万元。”马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尧青说。

    经营葡萄采摘园的刘颖是土生土长的马耳山人,她还记得10多年前,村里是“脏乱差”的落后村,家里只有务农一条出路,年收入不超过4万元。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刘颖也在村委会帮助下架起葡萄藤,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家的葡萄园有10多亩地,靠采摘、卖葡萄,一年能有10万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还多。”刘颖说,“现在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村里治理得干净、漂亮,来爬山的游客都愿意到我们村体验田园风光、拍照打卡。”

    变化背后,是马耳山村将“红色乡村”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村里的旅游收益以结余利润上缴、投资村屯环境建设两种方式回馈给村集体,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服务也随之升级,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环。“村党组织将继续探索让党建向服务型和功能型升级,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注入灵魂、提供动力。”王尧青说。

    走进沈阳市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后屯村,绿树掩映之下,一幢幢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宽敞整洁,庭院鲜花盛开。“村里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排水沟建成了景观廊道,砂石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现在咱村成了沈阳市首批美丽示范村,生活便利、环境整洁,生活在这里感觉整个人都心情舒畅。”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杨惠玲赞叹不绝。

    后屯村的“美丽升级”,离不开党建这个有力抓手。“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水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雪林说,村里还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治理模式,根据群众参与志愿活动、美丽庭院评比、垃圾分类等给予不同积分,村民用积分可兑换实物奖励,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绿色、金色、红色是乡村最美‘三原色’,我们会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循序渐进推进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田淑军说。

    2023-09-22
  • 和谐幸福的阿日齐嘎查

    晴朗的初秋清晨,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出发,沿着西佘路向东行驶,很快便看到巍峨的阴山山脉在南边延绵起伏、璀璨的乌梁素海在北边碧波荡漾,山水之间,一个美丽整洁的村落点缀其间,仿佛人间仙境。

    这个村落叫阿日齐嘎查。这里既有草原、又有良田,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走进嘎查委员会活动室,几位乌拉特民歌传承人正在排练节目,有的拉四胡,有的弹扬琴,有的在唱歌,他们配合默契,一首首传承多年的乌拉特民歌,被他们唱得韵味十足,让听者心旷神怡。

    排练节目的老人是阿日齐嘎查乌拉特民歌协会成员。他们中最年轻的55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每个人都容光焕发。他们先后培养出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两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今年5月,他们还代表家乡,去北京参加了“北京新时代‘中国梦’文艺组委会全国文艺演出交流活动”,获得3枚金牌。6月份,他们去蒙古国参加“中蒙文化艺术交流会民歌比赛”,既获得了金牌,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自己、为家乡争了光,也为国家争了光。

    “我是非物质文化乌拉特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在嘎查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嘎查党支部书记苏亚乐图说,“我们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促进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教化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各种节庆日,积极举办表彰大会、趣味运动会,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阿日齐嘎查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嘎查,生活在阴山脚下的住户主要以牧业为主,而生活在乌梁素海南岸的住户主要以农业为主。西佘路则正好从农区和牧区中间穿过。

    从村委会出来往南行驶,便来到广阔的乌拉特草原。极目远眺,羊群像颗颗珍珠洒落在碧绿的草原上。两个骑马的牧民从远处疾驰而来,到了近处才发现,原来是一对爷孙,爷爷正领着小孙子练习骑马。

    “我这孙儿虽然还不到6周岁,但骑马技术很好,上马都不需要人扶。”爷爷恩和太温骄傲地说。

    恩和太温是一名牧马人,发展马产业已有30余年,去年仅是卖马驹的纯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据老人介绍,阿日齐嘎查几乎1/3的人家在养马,全嘎查有800多匹马。

    “去年,嘎查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买回105匹蒙古马,已承保给养马大户,每年抽取7%的红利,作为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4万多元。”苏亚乐图告诉记者。

    近年来,阿日齐嘎查依托传统民族文化和地理区位优势,同时满足休闲骑乘用马、马术比赛、马术表演等需求,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育马、马术、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马产业发展综合体,推动马产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大型赛马场和滑雪场,把体育项目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经营模式,让嘎查特色产业越来越雄厚。”苏亚乐图对未来信心满满。

    从村委会再向东行驶两公里,便来到千亩无膜玉米产业示范园,这里的主人名叫杨福喜。1995年,杨福喜在阿日齐嘎查开荒种地1000亩,至今已有28年。当年他刚来时,这里一片荒地,因为沙化严重、植被稀疏,就承包给他开荒种地。

    “一开始谈的时候,只允许我种10年。”70岁的杨福喜笑呵呵地说,“但是和牧民朋友常年朝夕相处,大家就像一家人,他们说:‘只要你愿意种,种多少年都行,什么时候不想种了再还给我们。’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多年!”


    “杨老汉特别讲信用,从来不会拖欠我们的承包费,每年秋收一结束,他就主动挨家挨户送承包费,让他种地我们放心!”牧民苏雅拉巴图很激动,“他是巴彦淖尔市第一个引进滴灌技术的人,滴灌设备即省水又省化肥,我们也跟着早早用上了先进技术。他还经常指导我们种地,他说不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种植技术带进坟墓,他要做好示范推广,让乡亲们多学技术、多打粮、多收益。”

    在阿日齐嘎查,各族群众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民族团结因子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实现了嵌入式融合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嘎查因此获得自治区文明村镇、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

    2023-09-21
  • 秋意渐浓风景美

    内蒙古日报记者李雪瑶摄




    秋意渐浓,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镇二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山峦重叠、风景美如画。该景区是八里罕镇围绕“溪山雅韵”主题,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的集主题夜游、研学参观、红色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打卡地。景区用地面积达2762公顷,今年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接待中心1处、民宿2处、停车场2处、露营地1处、花海1处。今年以来,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2023-09-20

  • 首 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