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又有了烟火气

    ——文安县苏桥镇下武各庄村恢复重建一线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通讯员甄彦芳

    8月28日上午,文安县苏桥镇下武各庄村,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头戴草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村里的道路比想象中干净,街面上几乎看不到淤泥垃圾。

    来自文安县检察院的“90后”志愿者王界,正挥动着扫帚清扫路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主要任务是一天扫几遍街道,也会帮村民搬一下家里损坏的重物。单位10名志愿者轮流来,一干就是一天。”王界说,年轻人就该冲在前头,支援灾区重建。

    “灾后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驻村帮扶队队长、文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杨东星说,从8月14日起,文安县成立洪涝灾害重建帮扶工作队,重点派驻苏桥镇下武各庄等3个受灾严重的村街,抽调科级干部担任负责人,有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第一时间回应百姓诉求。

    “抽调的干部好多都曾经在苏桥工作过,情况熟悉。”杨东星说,他过去在苏桥镇担任过党委书记,对这里感情深厚。他的老家芦阜庄村也受了灾,父母的老房塌了,可自洪水发生以来,他只顺路回去看过一次。

    下武各庄村的帮扶队成员来自县直部门、乡镇、经开区等11个单位,下设垃圾清运、排涝除险、电力通信恢复等12个专班。他们把村庄分为8个片区,帮扶队员逐户包联,并协调组织村内外的志愿者,共同参与重建工作。

    刚进村时,没水没电。“天气闷热,即便站着不动,汗也不断地流。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干活累了就在院里阴凉处靠墙歇会儿。”杨东星说。

    最初那些天,大家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工作时长足有12小时,不少队员的脖子、胳膊都晒伤了,但没有一个人请假。

    “50多岁的村民赵连霜腿脚不方便,在集中安置点打来电话,让我们帮他清理一下房屋。”志愿者刘顺凯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况很多,回村不方便的家庭,他们会主动帮着收拾房屋。

    临近上午11时,帮扶队协调县消防大队的消防水车开到村里,为村民送来生活用水。“一天拉两趟,保证返乡村民需求。”来送水的消防队员陈伟建介绍。

    村南头的水井,此时正用管子往外抽水。“被洪水污染的水井,要把脏水抽出来,然后再投放一些处理药剂。”杨东星告诉笔者,这叫洗井,再洗几天,水井就能恢复使用了。

    当日12时,下武各庄村村民中心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村民们拿着饭盆等待打饭。原来,村里每天中午四口大锅同时开火,由外乡镇支援的志愿者轮流买菜做饭,免费供给返乡收拾房屋的村民。

    猪肉白菜炖粉条、土豆鸡块、手工花卷……阵阵饭香飘来,村里的烟火气又回来了!“我们早晨采买了60斤猪肉、22只鸡,足够几百人的饭量。一定要让受灾的老乡吃好!”当天来义务做饭的赵各庄镇赵仙庄村志愿者、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玉清说。

    “供水、送电、通气,这都是村民返村前的头等大事!”杨东星和帮扶队员们在村里一刻也不闲着。烈日当头,他们在村子里东奔西走,遇到村民就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当日13时,听说村南有两户人家断电,杨东星叫上文安县供电公司苏桥供电所副所长王占涛,来到村子最南头一处还被水泡着的电线杆处查看,“这里的供电计量装置泡坏了,需要换表。”

    “送电已经三天,还是不敢离村半步,因为供电还不稳定,各家各户随时会出现问题。”王占涛说,部分供电设施还泡在水里,工作难度不小。


    “今天特别高兴,我们的超市重新开张了。除了冰柜里的东西因为断电坏了,其他的物资存放在高处,基本没事儿。”村里建民超市老板娘张香玉说,“多亏了帮扶队、志愿者来村里帮忙,才能这么快恢复营业。”

    2023-09-08
  • 特色产业“生金”增收致富“有道”

    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9月7日电“这里水土条件好,政府根据村里的特色产业优势给了倾斜政策,如今依托果园,我不仅能获得采摘的收入,还能为我的农家乐吸引来不少游客。”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三组,村道两旁成片的果树映入眼帘。村民张慧琴的家就在果园深处,说起现在的收入,她非常开心。

    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光能丰富、日照充足。为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五原县立足资源禀赋,多途径推进乡村产业发展。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8.96%,全县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5.66%。这里种植的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等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原灯笼红、黄柿子、葵花籽、羊肉、小麦、蜜瓜、甜玉米7个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五原县也先后荣获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等多项“国字号”殊荣。

    下好持续增收“先手棋”。五原县聚焦“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整合资金项目、科技服务、金融支持向园区倾斜,建成138个现代农牧业园区。今年,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分别为91.5%和84.9%。园区坚持“宜粮则粮”“宜特则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配套高标准农田4.5万亩、推广高效益品种73个、联农带农3200户,推动农户亩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夯实促农增收“保障网”。五原县围绕“种养加结合”抓主导产业,推动集群集聚发展;围绕“一村一品”抓特色产业,推动发展优势特色富民产业;围绕“优质优价”抓品牌创建,推动更多产品获准“天赋河套”授权;围绕“农商文旅”抓融合互促,推动形成“多业推一业、一业带多业”发展格局;围绕“百企联百村”抓产业驱动,培育龙头企业55家、农民合作社1041家、家庭农牧场237家,其中河套电商产业园孵化36个畅销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引导带动脱贫人口超过1500多人。


    打好利益联结“组合拳”。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农牧场+种养殖户”产业化生产格局;实行耕种管收储售“六统一”,建立起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建成产业园区144个,构建财产性、生产性、资产性、劳务性4种增收机制,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全县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种养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2.5万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全县110个村集体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年底分红”运作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开发公益性岗位705个,开展就业培训1960人次,1100名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2023-09-08
  • 禹州:新农村建设在山村里开花

    本网讯(记者弓盛舟通讯员许俊峰)

    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花园洋楼,一个个装饰豪华的精致小院,统一的白墙蓝瓦和蓝天白云连在一起,与近在咫尺的青山绿水相伴,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是河南省许昌禹州市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


    禹州市磨街乡尚沟村曾是一个穷山村。四面环山,可耕地少,群众生活困难,以前由于私挖乱采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老村庄房屋多有破损。近年来,禹州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矿山开发与环境修复责任联动,谁采矿谁负责环境修复,着力打造“绿色矿山”。该村又通过村企联合,多方并举,筹措资金建成新的安置小区,村民平均只需要支付9万元,便可住入崭新的花园洋房。目前,尚沟村新建安置小区——坪山社区已建成三期,共计278套、面积243.3平方米的两层新房。第四期将再建安置房220套,其中小高层60套,连栋别墅160套。同时,该村启动土地集中统一平整,种植生态林木,建设采摘园,打造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昔日的穷山村,正逐步走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07
  • 绽放在宝贝河畔的民族团结之花

    内蒙古日报记者月英李佳雨鲍庆胜韩玲玲莫日根毕力格薛一群

    在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镇宝贝河嘎查村部里,有一面格外引人注目的“民族团结文化墙”。墙面的展板上,用照片和文字展示着村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事迹,一一观看后令人动容。

    宝贝河嘎查共4个村民小组,324户、1020人。一直以来,嘎查以孝贤文化为基点,促团结,增和谐,融合多民族文化特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书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崭新篇章。

    相融一家亲

    在宝贝河嘎查,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很多,席全星、王宏利小两口就是其中的一对儿。2008年王宏利和席全星打工相识,经过3年的朝夕相处,两人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我是汉族,他是蒙古族,他踏实又能干,又是老乡,慢慢就走到一起了。”说起两人的爱情故事,王宏利有些腼腆。

    2013年席全星在外打工时受伤住院,出院后小两口就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了一起。“从受伤到现在已经过了10年,我还清楚地记得,受伤那一年我没干过活儿,岳父岳母连一个空桶都不让我提,对我像亲儿子。”席全星激动地说。

    这个经过10年和睦相处的幸福家庭,他们彼此的生活早已相融相通,像血肉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刚开始和我岳父岳母一起生活的时候,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也有区别,我们之间也会有小摩擦。但是大家和和气气的,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有事一起商量,家和万事兴嘛。现在一家人的饮食特别统一,我做啥她们都爱吃。”席全星笑着说。

    茶余饭后他们一家都会坐在一起喝茶,唠家常,自在随意,温暖备至。

    “我这女婿脾气好,也孝顺,我早就把他当儿子了。现在他们小两口承包了100多亩地,体力活都不让我干,都是他们小两口干,日子越过越好了。”岳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宝贝河嘎查,正演绎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席全星一家洋溢着尊老爱亲、相亲相爱、和谐温馨的浓厚氛围。

    互助手足情

    三年前,魏富为了给家里增收买了一台打草机。秋收过后,是打草忙碌的时候,魏富当时急需找个靠谱的打草司机。于是,魏富想到了务工回村、有司机经验的赵宝音。经过沟通,赵宝音就水到渠成地当起了魏富的打草司机。日复一日,两个人的交情渐渐带动了两个家庭的来往,他们的关系也远不止于雇佣关系了。

    “为啥能和小宝成好兄弟?他开车我从来不用操心,每天都给车打一遍油,定期给车做保养,本来这些不在他职责范围内,但他每次都默默地把这些做好,我都看在眼里,所以我把他当兄弟。”魏富说。


    赵宝音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品性淳朴。2022年魏富父亲生病,当时正赶上打草旺季,魏富想一心照顾父亲,于是把收草的全部重任交给了赵宝音。开车、联系客户、车辆保养、收钱、记账……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赵宝音把这次打草干得井井有条。从那以后,魏富就打心眼里认可了这个好兄弟。之后的相处中,彼此互帮互助带来的感动与温情,让他俩的关系胜似亲兄弟。

    “我要供孩子读书,还要照顾一家老小,全家劳动力就我自己。每当孩子要交学费的时候,拿不出钱着急,我大哥都提前把钱给准备好,3000、5000的拿给我,我的工钱也都是提前结清,我家打草的钱大哥分文不收,帮助我的太多了。”说话的时候,赵宝音声音微微颤抖,不停地搓动着粗糙的大手。他的家境困难,这几年有了魏富的帮衬,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共筑幸福路

    距离宝贝河嘎查村部几公里外的白庙子组只有5户居民。据宝贝河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金星介绍,原来白庙子组通向村外的唯一一条路是土路,每逢下雨,泥泞的路根本无法通行,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件事让嘎查党员干部牵挂于心,通过嘎查两委班子积极奔走,申请到50万元的道路项目资金,修了2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路况。

    “这路修得真好。我今年70多岁了,没修路之前我几乎不出村子,和别的组的人来往也不多。修路的时候下宝贝河组的乡亲们也来帮忙了,真是感谢大家!”村民王金香说。

    自从修了水泥路,白庙子组的村民也经常会去下宝贝河组串门,村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也都去参加。“上次村里举办集体过大年活动,我也去了,村里人唱歌跳舞,老热闹了。村里的蒙古族大姐见着我可热情了,还给我拿瓜子,可好了。”王金香一边说,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路修好了,白庙子组村民与下宝贝河组村民沟通交流多了起来,平时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聚在一起互帮互助。以前路不畅通,想帮忙一时半会儿也过不来。现在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的时候,两个组的村民都互相帮忙,好不热闹。其实修起来的不仅仅是路,也是连接两组村民情感的桥梁,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康庄大道。


    “嘎查的荣誉,离不开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力量。”宝金星说。宝贝河嘎查组织村民集体过大年,评比表彰“孝顺子女”“好儿媳”等先进人物,用榜样带动村民心连心,促进村民在情感上深入交流,在文化上交流交融。

    2023-09-07
  • 广西灵山:“农文旅+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荔枝产业为抓手,依托品牌资源,用数字化打通“产供销”全链路,以五园(百年桂味园、百年香荔园、千亩荔枝标准园、百亩荔枝博览园、荔枝良种良法展示园)一区(荔枝加工物流区)一馆(荔枝文化展示馆)一廊(荔枝科普文化长廊)为布局,通过传统荔枝果园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变,带动42万亩荔枝提档增效,致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荔枝文化挖掘与展示、技术交流与合作、果园休闲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数字智能化,助力乡村文化生活建设

    近年来,灵山县以示范精品村建设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梓木村越来越美丽,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梓木村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设施管理全域化、文化服务终端智能化建设,在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上取得实效。灵山县三海街道梓木村团支书何丽仙介绍,2014年,该村建成了办公楼三楼现代党员干部数字远程教育播放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修建了2公里长的硬底化水泥道路。

    为丰富村民多元的生活需求,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很多老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机。看演出、上党课、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跳广场舞,及时更新村民所需的生活常识、文化服务等软件,方便村民随时查阅选择,实用性很强。何丽仙说:“这几年,村‘两委’免费帮村民开通了‘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这对村民帮助很大,他们通过观看可以学到如何科学管护荔枝的技术等。”依托数字网络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文化资源,梓木村全面升级了家风道德讲堂、村民大舞台、服务站等文化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进一步便利、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我们村的文化生活每天都不同,换着花样来,唱歌跳舞学知识,幸福感满满的。”村民的反馈说明数字化带来的美好变化。据了解,灵山县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城乡深度覆盖4G网络,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截至目前,全县4G无线网络基站总数2737个,5G无线网络基站总数263个,县、乡、村实现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率100%;新增5G基站及5G网络配套设施112个,稳步推进“壮美广西·智慧广电”数字广西“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完成158个实体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

    智慧农文旅,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通过智能手机,我能很快地了解到荔枝树的灌溉情况,不用像以前一样跑来跑去,节省了不少时间。”灵山县荔枝品种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一边操作手机演示园区水肥一体化系统,一边讲述本地荔枝种植的变迁。

    灵山县已有千年的荔枝栽培历史。2021年6月,灵山县荔枝品种示范园区引进水肥一体智能控制系统、虫情灯、孢子仪等设备,打造标准化生产智慧果园,助力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在数字化的世界里,新奇的体验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一批优质龙头企业投资入驻,带动大批年轻村民融入乡村电商、抖音直播、乡村休闲旅游的创业大军,搭上了致富快车。“我们这里主要种植荔枝,这几年来我做的更多的是通过线上直播和自媒体等平台,提高灵山荔枝的知名度,还通过朋友圈分享、朋友介绍推荐,把本地及周边南宁、北海、柳州等地的客源推荐到梓木村,让果农自行去对接。”梓木村村民宁増彬是灵山最早做电商的一批人,也是灵山荔枝电商发起人之一。他介绍,每年他会免费给灵山2000名农户做自媒体电商、直播带货的培训,这样大大扩宽了灵山荔枝农户的销售渠道,他们种植积极性也提高了。今年荔枝销售额500多万元,线上带动线下销售荔枝25万斤,公司全年水果销售额在800万元左右。

    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广西三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建立了农业智能产地仓,实现了“政府+企业+数字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农户+电商企业”的运营模式,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和供应链条,为灵山荔枝等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支持。该公司总经理林海茵表示:“企业注重智慧数字农业,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培育产业、提供就业等方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响应政企联动、村企共建,建立‘1+1+N’市场化运营机制,从源头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整合数字乡村技术、数据等服务资源,打造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有效补齐农产品‘最先一公里’。”

    采摘之外,园区还通过举办各种研学、亲子活动,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道路。据统计,今年以来,三科产地仓已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约30万斤,带动2000余种植户、近万名农民种植农产品,带动就业约2000人。

    近年来,灵山县依托“智慧荔枝果园”这条主线,以改善基础环境为落脚点,以带动乡村旅游为目标,建设了涉及三海、檀圩等镇(街道)长15公里的乡村四级公路“荔枝文化农事体验景观带”。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股负责人李永德介绍,荔枝文化旅游节期间还推出3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打卡集赞赢好礼活动,将灵山的果园、古宅、乡村旅游区等有机串联起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新鲜爽口荔枝,感受原汁原味的荔乡文化,体验农文旅融合新玩法。

    服务一体化,构建魅力灵山新文旅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灵山县通过搭建“一键游灵山”旅游服务平台,将乡村内外的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把企业、村民、游客统筹纳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村民以不同形式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文旅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真正将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乡村生产、生活融入现代乡村文旅产品中,达到“一荣俱荣、一兴俱兴”的局面,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零健介绍:“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场景是未来文旅融合的趋势之一。灵山县罗阳山富硒谷旅游康养基地、三隆番桃园家庭农场等旅游景区通过‘一键游灵山’旅游服务平台,让游客享受智能化导览、观光、购物、游玩、居住体验、线上购物等,促进数字文旅配套产业的和谐发展,提质增效乡村振兴。”

    为全面推进灵山县智慧农文旅数字化便民服务落到实处,接下来,灵山县将加强人才培养,搭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文旅融合数字化服务团队;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农文旅融合数字化投资环境;继续推进农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文旅融合数字化。





    ▲灵山百年荔枝核心示范区光驱避防虫技术施国辉摄

    2023-09-06
  • 鄂托克前旗“村排”火了

    7000多人的小镇,6000人爱打排球——


    鄂托克前旗“村排”火了


    本报鄂尔多斯9月4日电(记者毛锴彦布音额尼尔乐)奥运冠军惠若琪发来视频祝贺,著名体育评论员洪刚、前女排队员李颖、前八一女排队员白云等著名体育人亲临现场助阵……什么样的排球赛事有如此热度?

    前不久,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举办的蒙陕甘宁晋五省区农牧民排球比赛,因为群众参与热情高、接地气的举办方式带火了“村排”。

    很难想象,自治区西部的鸡鸣三省之地,常住人口7000多人的小镇上,会有超过6000人热爱打排球!

    那就必须说说引爆这场热度的“关键先生”——巴彦希里嘎查牧民呼格吉拉图。

    “一开始在自家院里的沙土地上架起球网,叫上周边邻居一起体验排球的乐趣。”牧民呼格吉拉图说。

    排球队成员都是农牧民,白天忙生产,晚上才有时间玩。但当时的场地既没有灯光照明又尘土飞扬,慢慢地感觉玩得不过瘾!

    面对不如意的“场地”,着迷排球的呼格吉拉图盘算着改善球场条件。■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2018年底,沙地球场架起了电灯、铺了方砖;2019年春,球场又铺上人造草皮;2020年底,呼格吉拉图自掏腰包20万,建起了鄂托克前旗草原上第一个牧民室内排球馆。

    “我们一家人都很支持,我和儿子都喜欢打排球。”呼格吉拉图妻子依日贵说。作为一名地道的牧民,呼格吉勒图有4800多亩草场,每天给牛羊饮水、清理棚圈、准备草料,从日出忙到日落,但不管白天多忙,一家人的晚上时间都要留给排球。

    排球馆建起后,来打球的牧民更多了,每到中午,呼格吉拉图的10多个“排球群”就响个不停,不到10分钟,24个“名额”就会被抢完,甚至有人为了约一场球,驱车往返100多公里也是常事……

    没过多久,呼格吉拉图新建的排球馆每晚“人满为患”。

    “为了支持农牧民排球热,我们镇政府2023年初投入1000多万资金,扩建了毛盖图社区室外排球场地,新建了有6块标准场地的彩色塑胶运动场,完善了专用灯光照明及看台。”昂素镇宣传委员樊荣介绍说。

    排球场越修越好、越修越多,从草原上的第一个彩钢室内排球馆,到现在,大大小小室内外排球馆27处,其中有3处室内排球馆,全镇90%的嘎查有排球运动场地。

    每天傍晚或者周末,各个排球场内就会迸发出农牧民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声、不分你我的加油声,小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43岁的毛盖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扎布是其球队的“主力”,队员年纪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最大的75岁,年龄虽不同,但随着一声哨响,他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球技展开角逐。

    “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民间排球赛’!”巴图扎布说。

    每场每人,交6元作为场馆维护费,用于取暖、用电、清扫、饮水等费用。有人建议呼格吉拉图增加费用,但他说:“建球馆是为了大家运动好、玩好,不是为了挣钱。”

    自从开始打球,呼和吉拉图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传球、拦网、扣球动作轻快敏捷,看着根本不像是57岁的人。

    呼和吉拉图所在的“好邻居”排球队也渐渐从2018年最初6户人家8名队员,扩展到现在的11户人家14名队员。由巴彦希里嘎查兴起的“排球热”,逐渐蔓延到全镇。最早的8个嘎查排球队也扩展到现如今昂素镇17个嘎查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排球队。

    这里还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排球联赛”运行机制——各个嘎查每月轮流坐庄,每月的“主办方”由14人组成,每人交400-500元作为奖金,每月承办一次小型排球比赛,全镇每年举办排球赛事达到400余场。

    前不久,在昂素镇举办的蒙陕甘宁晋五省区农牧民排球比赛冠军奖品是一头牛,第二名是一头骆驼……而平时的各种比赛奖金高低不等、奖品花样多,也可能是一瓶酥油或一斤奶酪,“村味”十足,农牧民们乐在其中。

    呼格吉拉图说:“以前牧民闲下来就凑在一起喝酒打牌,如今大家有点时间就打排球,和谐气氛越来越浓,邻里关系也变得更融洽。”


    昂素镇宣传委员樊荣表示,贵州有“村超”,内蒙古有“村排”。我们将做大做强“村排”品牌,聚力汇智把“村排”办成可持续性赛事,让全民健身潮覆盖到更多的地方。

    2023-09-05
  • 江西省万载县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近期,为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完成改革任务,万载县高度重视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该县认识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用水管理、工程建设和管护、农业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机制创新。县水利局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农田水利工程“四个主体责任”,尤其是强化了维护主体责任。











    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县水利局委托第三方新余市锦晟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对全县水源与骨干渠系实施规范化的物业化维护,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全覆盖。该公司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各类灌排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和隐患,保障了灌排设施的正常运行的稳定性。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物业化维养,万载县有效解决了农业水利工程管护的难题,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讯员:张国平;陈鹏宇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05
  • 紫苏背后的生意经——特色产业助推黑龙江桦南县域经济发展

    初秋时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10余万亩紫苏长势喜人,宛如一幅翠绿的画卷,在金色的阳光下绽放着勃勃生机。

    桦南县所处的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黑土带之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寒地紫苏生长。这里已有数十年种植、食用紫苏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紫苏之乡”,桦南紫苏也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9月1日在桦南紫苏种植试验基地中拍摄的紫苏。新华社发(张启明摄)


    近年来,桦南县着力扶持紫苏产业,以紫苏种植、产业链布局等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桦南县孟家岗镇保丰村村民高玉财在田间摩挲着近一人高的紫苏,喜不自胜:“这可是桦南的宝贝啊。”

    高玉财原先种植大豆、玉米等传统大田作物,2007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种植紫苏,当年每亩地的收入就达到了原来的三倍,“从没想过能卖那么多钱,我和媳妇激动得睡不着觉。”尝到了甜头之后,高玉财开始逐步扩大紫苏种植面积、开展标准化种植。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紫苏专家”,不仅牵头成立了紫苏种植合作社,还有来自贵州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离保丰村不远的桦南县驼腰子镇新合村以紫苏入选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村里的脱贫户杨玉贵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传统作物的大田耕种。2021年,经村里帮扶,杨玉贵种植了90多亩紫苏,当年的收入达到20多万元。

    新合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学山介绍说,紫苏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330多户村民共种植了近2.4万亩紫苏,收入明显提高,约三分之二的家庭因此开上了小轿车。一些村民还到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扩大种植面积,寻求更大的发展。

    桦南县并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紫苏种植和销售,而是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布局,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粒粒咖啡色的紫苏籽正在脱壳机上跳动。由紫苏上收获下来的紫苏籽经过水洗、烘干、脱壳、分级、冷榨、精炼、罐装等环节后就变成了一瓶瓶香气袭人的紫苏油,而这只是众多紫苏产品的一小部分。

    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辉介绍,公司依托桦南县当地丰富的紫苏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研发了紫苏油、紫苏月饼等特色产品,实现年产值约5200万元,带动当地近120人就业,产品远销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桦南县还有不少像农盛园这样的紫苏加工企业,利用紫苏籽、叶、根、茎的不同特点,生产中药材饮片、紫苏米、紫苏代餐粉、紫苏调料等丰富多样的产品,以精深加工的方式延长产业链,经济效益大大提升。桦南县委书记徐永刚表示,紫苏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桦南县将以扩大种植规模、深耕加工链条、推动研发创新等手段,实现紫苏产业提档升级。

    2023-09-04
  • 湖北红安县金桥社区:多措并举防溺水珍爱生命护成长

    名城早报记者何红岭


    炎热夏季也是溺水的高发季,历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儿童溺水身亡事件,教训十分惨痛!为提高辖区居民安全意识,确保社区青少年暑期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金桥社区秉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精神,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本辖区多次多形式开展夏季防溺水宣传活动。











    讲授一堂防溺水理论课。社区充分利用“希望家园”暑期班,开展防溺水宣传活动,活动召集30余名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活动中,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用一个个鲜活事例阐明溺水事故的危害性和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结合PPT向在座家长及小朋友讲解安全知识,教育未成年人要提高自我安全意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










    朗诵一首防溺水诗歌。在社区举办的“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文艺晚会上,特邀请小学、幼儿园小朋友12名学生,朗诵一首防溺水诗歌。在12名小朋友的带领下,全场小朋友进行了郑重承诺:珍爱生活,绝不私自下水游泳,并号召家长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加强监管,从源头上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

    观看一场防溺水微电影。社区通过在辖区人员密集小区门口开展送电影进小区宣传防溺水知识,微电影通过播放如何严防溺水,一旦溺水如何自救等形式让家长、小朋友在娱乐中学习也能学习到严防溺水相关知识。


    发放一批防溺水宣传资料。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自行制作《珍爱生命,严防溺水》提示函,向居民发放防溺水宣传单1000余份,通过讲解身边溺水事件,告诫辖区家长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切实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04
  • 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出炉水泉镇南亮子村榜上有名

    辽宁日报讯日前,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第二期143条“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出炉,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南亮子村榜上有名,成功入选辽宁“花鸟源头缘起乡村”之旅路线。

    近年来,喀左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韵、以“旅”为表,推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已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7家、2A级旅游景区4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初步形成了“景城融合、全民共建、构筑美丽幸福家园”的旅游发展模式。

    作为喀左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代表之一,2017年以来,南亮子村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为发展目标,通过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以旅促农、农旅互动,采取“党支部+经济实体+贫困户”模式,打造建设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2023-08-31
  • 乌兰察布风电装机总容量超600万千瓦

    内蒙古日报记者王磊摄


    8月29日,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上的“草原天路”与“大风车”交相辉映。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基础,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该市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600万千瓦。

    2023-08-30
  • 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欣赏黄河风光,体验民族风情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黄河上游的一处重要水利工程。这里不仅有着壮观的黄河风光,还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探访这座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东南部,距离银川市区约40公里,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里是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水洞沟的入黄口,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拦河式引水工程——水洞沟引水工程的所在地。这里不仅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灌溉、防洪、发电等多种功能,还为游客提供了观光、娱乐、休闲等多种服务。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水洞沟大坝、水洞沟湿地公园、水洞沟民俗村、水洞沟渔乐园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水洞沟引水工程的科技和艺术,也展示了水洞沟流域的生态和文化。











    本报记者在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采访了一些游客,他们对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来自北京的李先生说:“我对黄河很感兴趣,所以我来到了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我觉得这里非常壮观,可以看到黄河的雄浑和威严,也可以看到水洞沟大坝的宏伟和精巧。我觉得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地方。”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我对民族风情很好奇,所以我来到了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我觉得这里非常有趣,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美食等,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些民族的习俗和活动。我觉得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乐趣的地方。”

    据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和节庆,如春节期间的“迎春祈福”、“欢乐春节”等活动;清明节期间的“清明扫墓”、“清明祭祖”等活动;端午节期间的“端午赛龙舟”、“端午包粽子”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中秋赏月”、“中秋吃月饼”等活动;国庆节期间的“国庆升国旗”、“国庆唱国歌”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情怀。
    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是我们探索和珍惜的旅游好去处,它展现了黄河的壮美风光,也传承了民族的精彩文化。让我们一起进入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领略这座美丽而神奇的胜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8

  • 首 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