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牵手,致富路上一起走

    齐整的农居错落有致、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绿荫下的农家乐游人如织、温室大棚里满是忙碌的身影……在丰收的季节,走进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乡村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整个村镇焕发着勃勃生机。

    乌兰淖尔镇下辖泽园新村和富民社区2个村(社区),生活着6个民族的居民。多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手牵手共同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乌兰淖尔镇不仅成为乌海市重要的农产品基地,更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几天,泽园新村迎来了一年中的采摘旺季,一到周末假日,前来采摘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水灵灵的小柿子、脆甜多汁的小吊瓜、串串饱满的葡萄受到一致追捧。

    “李军书记,市里有人订了一批吊瓜。”“李军书记,我有种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你。”……在泽园新村,李军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家喻户晓的种植能手。为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李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20年前,李军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返乡创业,凭着辛勤劳动和爱钻研的拼劲儿,他种出来的吊瓜、葡萄、黄瓜等农产品味道好、品质高,很受市场欢迎,李军也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自己富裕了,李军就想着带领大家一同致富。他一边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一边吸纳村里的困难户到他家的大棚里打工,增加收入。

    李军的邻居马新和是回族,因为身体残疾没有稳定收入,一家人生活困难。为了帮助马新和,李军雇他种植大棚,一天100多元的工资。同时李军还把马新和的妻子安排到村里的共享农场工作,切切实实解决了马新和一家的难题。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李书记拉了我一把。他帮助我们困难户,带领我们增收,给大家手把手教技术,是个热心人。”每当说起这些,马新和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年在群众的推荐下,李军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大家持续增收成为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李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成立美泽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动员50多名种植户入股“抱团发展”。第一年,公司通过流转村里土地,种植的糖玉米、打籽葫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挖到了“第一桶金”。目前,泽园新村集体经营收入累计达1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采摘农业为主的强村富民之路。

    李军为村里的大事小事匆忙奔走,自己家的事就落在妻子王牡丹一个人身上。对此,妻子并没有怨言,收拾屋子、种植大棚、教育两个孩子,王牡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为大家服务,我就把持好我们的小家。”对于李军的工作,王牡丹总是很支持。李军是汉族,妻子是蒙古族,李军家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互帮互助的家风,感染影响着村民们。

    回族村民陈生平是村里的养羊大户,同时也是养殖方面的专家,平日里,谁家羊病了,需要打疫苗了,他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第一时间上门帮忙。今年春天,村民王金起家的羊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情急之下叫来了陈生平。陈生平一眼便看出羊是得了传染病,于是他赶紧出门去找兽医,拿回兽医配制的药,陈生平便忙着给王金起家的羊治病,前前后后忙了好多天。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传染病没有大规模蔓延,养殖户的财产损失也减少到了最小。

    陈生平热心助人的举动温暖着邻里,也换来了大家的相互帮助。邻居苏海龙在陈生平忙不过来时会主动帮他拉草喂羊。近年来,游客多了,陈生平便和邻居利用家里的空地开起了农家乐,像家人般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类似这样的温馨画面,在乌兰淖尔镇比比皆是。

    在乌兰淖尔镇,回族居民马玉萍办事公道、乐于助人,村里把为村民灌溉田地开关水的重任交给了他。别看开关水这个活小,周围60多户居民家的地全靠这一口水井灌溉,这直接决定着作物的收成。担任这份工作6年来,马玉萍按时按点前往水井开关水,对待各族村民一律平等,对于村民的需求也是随叫随到,没让一户村民家的地发生旱或涝,也没让村民因为浇水多少发生争执。“住在一个村,我们就是一家人,就应该相互帮助,平等相待。”马玉萍说。


    如今,互帮互助、团结奋斗已在乌兰淖尔镇蔚然成风,先富带动后富、遇到困难共同解决,村民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之花四季芬芳、越开越艳。

    2023-09-19
  • 安居乐业生活美 共筑幸福“石榴园”

    老式铜壶、火盘、风箱、马鞍、耙子、纺车……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园丁社区,有一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展览室”,每天来这里参观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这些老物件不仅承载着鄂尔多斯各族群众的生活记忆,而且见证了岁月变迁、国家发展,激励各族群众接续奋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们想展示的不仅是老物件本身,还有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会激励我们团结前行。”园丁社区党支部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阮晓宇介绍说。这里的200多件展品都是园丁社区居民巴音老师捐赠的,有些是他家里沿用下来的,有些是从民间收购的,社区专门打造了这处展厅来归类展示,让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文化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园丁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五分之一。辖区内有5所学校,其中有2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针对少数民族多、学校师生多、陪读家长多的特点,园丁社区充分发挥“红石榴”品牌效应,以“融合”工作法为抓手,助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引导各族群众共居、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石榴园”。

    在园丁社区三楼的书画室里,有一面展示书画报的墙,格外吸引眼球。这面墙上挂满了从1985年到2020年出版的《书画报》和《中国书画报》,这些书画报是社区退休教师哈斯朝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捐赠的,目的是让社区居民了解书法发展历史,感受时代变化,增强文化认同。书画室里还有社区3名老党员捐赠的珍贵书籍和书法作品供居民欣赏。平日里,来这里画画、练书法的居民和孩子们一波接一波,社区里有书法特长的老人会免费给大家教授书法,过年时居民们还一起写春联,这里成了社区各族群众其乐融融的家。

    为联合社会各界,统筹优势资源,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园丁社区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由社区书记、退休老干部、辖区“五老”宣讲员、社会组织负责人、热心居民等各类社区能人作为促进会成员。依托这些社区能人在各自擅长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展“石榴籽”微课堂、“敬老爱老促团结”“学雷锋我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共建的力量逐渐壮大。同时依托促进会,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联盟,根据促进会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牵头组建了石榴根、石榴叶等7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园丁社区还将辖区划分为3个民族事务网格,配备3名网格长、10名专职统战网格员,组建了网格、小区、社区三级议事会,实行“多多议善”工作法,目前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00余场次,解决了小区充电桩选址、绿化、屋顶漏水等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康巴什区的另一个街道社区,团结和睦、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一样浓厚。

    这几天,家住康巴什区康新街道悦和社区的刘慧老人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今年77岁的刘慧是悦和社区“共享奶奶”项目的带头人,这个项目主要是依托社区里身体健康、有空余时间的老奶奶们,帮助那些因工作忙碌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的社区居民接回孩子,在社区活动室里陪孩子们写作业、画画、做手工,等待家长回家。“现在年轻人工作忙,我们老年人能帮就帮一点忙。我们社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大家都生活在共同的家园里,只有互帮互助、团结和睦,才能把家园建设得和谐美好!”在刘慧老人的带动下,如今悦和社区里已有21名老人自愿加入“共享奶奶”队伍。

    悦和社区是个流动人口占比高达99%的社区,辖区居民来自全国27个省市。社区根据辖区实际,打造“21℃暖”党建品牌及“达雅尔伙伙来”社会治理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融合共进,带领辖区党员干部群众合力共建幸福家园、共同追求美好梦想,为民族团结架起一座暖心、安心、稳心的桥梁。

    悦和社区党支部以各族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设置“红暖悦和”“温暖集市”“暖暖相伴”“情暖小屋”等5类18个“21℃暖”服务项目,针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实施“一个新书包”“暖心生日宴”“幸福来敲门”等“情暖小屋”项目;针对个体商户、小微企业等群体,实施金融集市、就业集市、跳蚤集市等“温暖集市”项目;针对红色共享联盟成员、睦邻党群联络员等群体,实施“暖暖相伴”项目;针对流动人口资源共享的需求,实施“共享奶奶”“共享爷爷”、共享课堂等“温暖共享”项目;常态化开展“月悦节”公益日活动,受益群众8000余人次,居民满意度达96%以上。

    这些暖心服务项目的实施,让民族团结成果惠及辖区各族群众,让大家在悦和社区不仅住有所居,更能安居乐业。

    2023-09-18
  • 红火的日子

    内蒙古日报记者郑学良摄

    这几天,正是辣椒收获上市的季节。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格图营村、皮条沟村,村民们忙着采摘、装袋、晾晒辣椒。今年,托克托县种植辣椒1500亩,产量和销售价格比去年都要高,预计总产量达到750万斤,产值1875万元,并形成辣椒酱、辣椒油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系列产品。

    2023-09-15
  • 安徽六安:大地铺“金”

    田凯平摄(人民图片网)


    2023年9月14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孙岗镇一处农田稻谷金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2023-09-15
  • 万盛:云端公路美乡村

    9月12日,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方家山云雾缭绕、满山苍翠,乡村公路沿着山峦蜿蜒盘旋,好一幅乡村生态美景画卷。


    近年来,该区坚持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骨干道路“主动脉”和通村通组公路“毛细血管”已成为连接城乡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快速通道,实现了路与路、路与景、景与景无缝衔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满眼皆绿、处处皆景的生态景观。目前,当地公路总里程已达1411公里,56个行政村通畅率达100%,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

    2023-09-14
  • 围场盐碱地土豆丰收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狍子沟村,2000多亩土豆连成一片,非常壮观。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片土地其实是盐碱地。


    土地盐碱程度高、土壤板结,对土豆生长很不利,如何种出“金豆豆”,当地80后土豆种植大户温海维最有发言权。

    温海维告诉记者:“我们请了专家对这片土地进行检测,专家给我们配备了一款秘密武器——富硒有机肥。这种肥料是重金属的天然解毒剂,它含有大量的腐植酸、木质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能促进作物更好地生长,彻底解决了这个土壤的板结问题。

    使用富硒有机肥种植出来的土豆,不仅产量高,口味也非常好。富硒土豆的市场价格比普通土豆高出一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小土豆闯出大市场,当地富硒土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几千亩,并通过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

    “今年我种了60亩,每亩产量能达8000斤左右,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当地一位土豆种植户告诉记者。

    2023-09-14
  • “农”墨重彩绘就三秦好“丰”景

    三秦大地,沃野千里。秦巴山区,峻岭逶迤。

    9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商洛市山阳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走进海鲜菇出菇车间,便看到一簇簇海鲜菇排列得整整齐齐,从菌袋里“冒出来”,洁白如玉、鲜嫩肥厚,甚是喜人。在另一车间,工人们正在娴熟地采摘、分拣、包装食用菌。

    行走在三秦大地的村村落落,乡间小路平坦干净,生态果园苍翠葱郁,高标准农田整齐有序……阡陌沃野,处处彰显生机。

    当前,陕西上下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陕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种下兴产富农的“金蛋蛋”

    冬枣,是渭南大荔果农的“幸福果”。

    9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正是远近闻名的万亩冬枣示范园。咬一口素有“小苹果”之称的大荔冬枣,嘎嘣脆、清爽甜。

    “我们的冬枣使用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及枣园精准施肥系统,能让冬枣上市时间从10月中旬提早到5月中下旬。冬枣变‘夏枣’,涨了身价,富了一方百姓。”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雷孟师告诉记者。

    小冬枣登上大舞台!如今,陕西正在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秦蜜、秦脆、北海道、瑞阳……9月10日,记者走进“苹果之乡”延安洛川,在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种植基地,香甜可口的苹果挂满枝头,触手可及,丰富多样的苹果品种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在陕西南北,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分量的产业。渭北陕北苹果产业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秦岭南北猕猴桃产业带,面积、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有陕南食用菌、陕北小杂粮、秦巴富硒农产品、富平柿饼等优势特色产业50余个……

    “我们坚持特色定位,做大‘土特产’文章,整合资源打造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和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个300亿—500亿级产业链,实现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文介绍。

    有机稻田与“国宝”朱鹮共生

    重峦叠嶂,苍翠欲滴。稻田与朱鹮共生,“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这里,正是47只“国宝”朱鹮的栖息地。

    9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六组的草池湾田园综合体,看到孩子们徜徉在田间学堂研学。稻田里一株株稻穗弯着腰,一派丰收景象。

    “欢迎大家!我们这里生态好、环境美,吸引了47只朱鹮安家落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安康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我们种的有机大米也卖出了好价钱。”丝银坝村村民吴传琴面对记者的镜头,略显羞涩。

    乡村振兴,三秦大地应声而动,农村改革在“活”字上下功夫,激荡起澎湃动能。

    “这是我们袁家村的明星店——粉汤羊血,收益最好的一年营业额达800万元。”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介绍。

    9月10日,走进袁家村,记者看到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风味小吃,细腻滑嫩的豆腐脑、刚出锅的辣子夹馍、爽口酸辣的“一口香”……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大快朵颐。

    袁家村,曾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空心村”、贫困村。十几年来,袁家村以“村两委会”班子为核心,带领大家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遐迩闻名的“网红地”。

    “近年来,陕西省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实施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2022年全省‘空壳村’全面清零,‘薄弱村’占比下降至25.5%,31.2%的村实现分红,分红总额达到12.01亿元。”陈文说。

    金秋九月,陕北苹果熟了,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眉县猕猴桃丰收了,圆墩墩的果实缀满枝头……一组组生机无限的新图景在乡间田野生动绘就,一幅幅三秦大地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富强振兴的最美画卷尽展眼前。

    2023-09-13
  • 内蒙古“黄河一遛湾”万亩葡萄进入采收季 黄沙梁变成绿博园

    郝家窑村内,葡萄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乌力更摄



    白露一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及周边的“黄河一遛湾”万亩葡萄便进入采收季,这里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处,东靠山梁,西邻黄河,形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小气候,加上黄河水的浇灌,种出的葡萄皮薄、甜度高,深受游客喜爱。











    “黄河一遛湾”打造集观光、采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曾经的黄沙梁变成绿博园。乌力更摄






    一名小游客正在挑选喜欢的葡萄。乌力更摄







    山坡上的葡萄架层层叠叠。乌力更摄







    微风拂过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散发出醇甜四溢的果香。乌力更摄







    游客正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乌力更摄



    近年来,黄河沿岸各村推广生态经济林建设,在郝家窑村及周边栽种葡萄10000亩,栽植桧柏、山杏、花冠等果木5.6万株,依托青山绿水打造集观光、采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2023年上半年游客量达40余万人次。

    2023-09-13
  • 从“生态之患”到“塞外明珠”,探寻乌梁素海重生之路

    9月的乌梁素海,澄澈如镜。芦苇随风摇曳,扑面尽是水草气息。

    在内蒙古,当地人习惯把湖泊称作“海”,乌梁素海因此得名,它还被誉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哪怕放眼世界,它也是全球极为罕见的,位于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的多功能湖泊。

    不过,乌梁素海并非一直有着如诗如画的景色,而是经历了从“生态之患”到“塞外明珠”的重生。


    近日,记者跟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实地探寻乌梁素海重现光彩的故事。











    9月的乌梁素海,芦苇随风摇曳。谢雁冰摄


    这片内蒙古之“海”水域总面积约293平方公里,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河套灌区开发,农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等的排入,乌梁素海水质逐年恶化。

    “2008年乌梁素海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回忆说,伴随水质问题,流域还出现了草原荒漠化、沙化的问题,黄河“自然之肾”变成了“生态之患”。

    2008年,当地开始对乌梁素海进行治理,主要从污染源控制的角度入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包巍说,后来巴彦淖尔市邀请专家把脉,为乌梁素海治理系统开方。他们逐渐意识到,水质变差的根子其实在岸上,“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

    自2018年起,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大规模防沙治沙,防止沙漠继续向东倾斜;

    在湖区周边,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建污水治理厂,提高中水回用率;

    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渐渐地,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好转。


    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中展示了系统治理的成果。











    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谢雁冰摄


    在这里,一排排油葵、辣椒、玉米整齐排列,等待丰收。通过无人机植保、北斗卫星导航自动耕种等现代化农业技术,亩均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0%。丰收与保护并行不悖,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画面。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折射出生态修复治理理念之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一面控污,一面造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也是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一环。

    在距离乌梁素海100多公里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绵软的沙地之上种满了杨树、旱柳、梭梭、沙枣等植物,诉说着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

    据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介绍,这片土地年降水量只有138.8毫米,曾是有名的生态脆弱区。如今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森林覆盖率已达65%。

    望向一排屹立在沙丘上的杨树,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副局长、区人大代表王瑛有感而发,“荒滩变树林,‘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她时常到林场倾听民声,拓展造林空间和林草资源保护是她近年来提建议时关注的焦点。

    王瑛说,林场职工普遍觉得造林后林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耕地沙化现象得以控制,林场周边形成小气候,调节了温度、湿度,净化了空气,丰富了物种多样性,附近两个湖泊的水位也稳中有升。

    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植被……通过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如今,湖区水质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

    见证了乌梁素海的重获新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曹铁山买了一艘帆船,在这片“海”上干起了旅游。

    随着生态环境变好,乌梁素海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曹铁山逐年增加的收入,成为乌梁素海重生的最好佐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说,会一直守护好乌梁素海,为子孙后代留住这颗“塞外明珠”。(完)

    2023-09-12
  • 乌拉盖管理区:“彩虹公路”串起美丽旅游图景

    初秋时节,一道道“彩虹”出现在乌拉盖管理区的草原公路上,以红、黄、蓝3色喷涂的交通标识线如彩虹一般将沿途草原的秀美风光串联起来,成为乌拉盖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几条公路的修建路面全部加宽,目前,除巴彦胡硕镇至布林泉公路项目外,其余道路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开展附属配套工程施工,预计9月底具备通车条件。”乌拉盖管理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据了解,“彩虹公路”也是通往管理区野狼谷、布林泉、九曲湾等旅游景区的重要交通路线。“彩虹公路”的建设不仅提升了路面“颜值”,也让广大来乌游客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畅通便捷的道路是保证游客舒心快乐游玩的第一要素。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乌拉盖管理区不断搭建以巴彦胡硕镇为中心的全域旅游路网。2023年,通过施划以“彩虹公路”为主的交通公路,有效地将管理区生态旅游资源、农牧区居民点和中心镇区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有效缩短了广大游客来草原观光游玩的路程与时间,同时依托交通促进乡村振兴加速发展,按照“旅游+公路”的新思路,让旅游公路更好地为旅游景区提供舒适服务体验。


    下一步,乌拉盖管理区将继续通过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交通与生态美丽融合,形成旅游公路的发展新模式,让畅通公路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居民及游客,描绘乌拉盖管理区建设一条、成景一条、影响一片、惠及一方的美丽交通图景。

    2023-09-12
  • 江西万载县实施“五小”水利工程维养,助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通讯员:邓超陈鹏宇


    近期,为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万载县水利局实施“五小”水利工程维养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全县农田水利灌溉可持续,实现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管,有钱管”的良好局面。










    该县通过绘画出一张详细的工程维修整治计划,对全县出现隐患问题的灌排设施进行维修养护。本次维修改造渠道13.213km,整治水陂6座,整治山塘5座;重建泵站1座;改建渠系建筑物18处。该项工作不仅让农田灌溉畅通,有效缓解旱情,保障农田喝上及时水,农作物实现丰收,也为助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增添新的举措。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9-11
  • 村里又有了烟火气

    ——文安县苏桥镇下武各庄村恢复重建一线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通讯员甄彦芳

    8月28日上午,文安县苏桥镇下武各庄村,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头戴草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村里的道路比想象中干净,街面上几乎看不到淤泥垃圾。

    来自文安县检察院的“90后”志愿者王界,正挥动着扫帚清扫路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主要任务是一天扫几遍街道,也会帮村民搬一下家里损坏的重物。单位10名志愿者轮流来,一干就是一天。”王界说,年轻人就该冲在前头,支援灾区重建。

    “灾后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驻村帮扶队队长、文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杨东星说,从8月14日起,文安县成立洪涝灾害重建帮扶工作队,重点派驻苏桥镇下武各庄等3个受灾严重的村街,抽调科级干部担任负责人,有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第一时间回应百姓诉求。

    “抽调的干部好多都曾经在苏桥工作过,情况熟悉。”杨东星说,他过去在苏桥镇担任过党委书记,对这里感情深厚。他的老家芦阜庄村也受了灾,父母的老房塌了,可自洪水发生以来,他只顺路回去看过一次。

    下武各庄村的帮扶队成员来自县直部门、乡镇、经开区等11个单位,下设垃圾清运、排涝除险、电力通信恢复等12个专班。他们把村庄分为8个片区,帮扶队员逐户包联,并协调组织村内外的志愿者,共同参与重建工作。

    刚进村时,没水没电。“天气闷热,即便站着不动,汗也不断地流。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干活累了就在院里阴凉处靠墙歇会儿。”杨东星说。

    最初那些天,大家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工作时长足有12小时,不少队员的脖子、胳膊都晒伤了,但没有一个人请假。

    “50多岁的村民赵连霜腿脚不方便,在集中安置点打来电话,让我们帮他清理一下房屋。”志愿者刘顺凯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况很多,回村不方便的家庭,他们会主动帮着收拾房屋。

    临近上午11时,帮扶队协调县消防大队的消防水车开到村里,为村民送来生活用水。“一天拉两趟,保证返乡村民需求。”来送水的消防队员陈伟建介绍。

    村南头的水井,此时正用管子往外抽水。“被洪水污染的水井,要把脏水抽出来,然后再投放一些处理药剂。”杨东星告诉笔者,这叫洗井,再洗几天,水井就能恢复使用了。

    当日12时,下武各庄村村民中心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村民们拿着饭盆等待打饭。原来,村里每天中午四口大锅同时开火,由外乡镇支援的志愿者轮流买菜做饭,免费供给返乡收拾房屋的村民。

    猪肉白菜炖粉条、土豆鸡块、手工花卷……阵阵饭香飘来,村里的烟火气又回来了!“我们早晨采买了60斤猪肉、22只鸡,足够几百人的饭量。一定要让受灾的老乡吃好!”当天来义务做饭的赵各庄镇赵仙庄村志愿者、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玉清说。

    “供水、送电、通气,这都是村民返村前的头等大事!”杨东星和帮扶队员们在村里一刻也不闲着。烈日当头,他们在村子里东奔西走,遇到村民就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当日13时,听说村南有两户人家断电,杨东星叫上文安县供电公司苏桥供电所副所长王占涛,来到村子最南头一处还被水泡着的电线杆处查看,“这里的供电计量装置泡坏了,需要换表。”

    “送电已经三天,还是不敢离村半步,因为供电还不稳定,各家各户随时会出现问题。”王占涛说,部分供电设施还泡在水里,工作难度不小。


    “今天特别高兴,我们的超市重新开张了。除了冰柜里的东西因为断电坏了,其他的物资存放在高处,基本没事儿。”村里建民超市老板娘张香玉说,“多亏了帮扶队、志愿者来村里帮忙,才能这么快恢复营业。”

    2023-09-08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