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为什么行?

    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2年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占全国1/10……一组组数据“晒”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绩单”。日前,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播出,全面呈现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路径方法,引发广泛关注。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同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又进一步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五年来,围绕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让农民丰收又增收、如何让农民富了口袋富脑袋,山东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勇探新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靠的是强大的组织力。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山东制定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书记肩负的职责,重激励、严考核,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各司其职,逐级传导压力,拧紧责任链条,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上,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村的事,只有让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释放出蓬勃的活力动力,才能重塑农业农村新面貌。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协同推进“五大振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是“单项冠军”,而是“五个振兴”的全面发展,是全域全要素的“五好学生”。近年来,山东聚焦聚力推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努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人才支撑有力、乡风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组织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放眼齐鲁大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广袤的田野间铺展开来。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山东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把粮食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一产基础和优势更加稳固。与此同时,将以一产为基础的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延伸。在滨州,小麦种植是一产,面条加工是二产,一产供二产,二产拉一产,一产二产融合发展;在五莲县松柏镇窦家台子村,实现了小国光苹果、大樱桃和乡村旅游三次产业升级,从“卖产品”转变为“卖风景”;在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从种菜、卖菜集中向技术、标准、模式输出全面转型。“强一接二连三”,山东各地因地制宜,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助推农业效益实现整体提升。


    五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篇章,一步步将“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相信在亿万齐鲁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齐鲁画卷定将更加壮美。(王红妮)

    2023-07-04
  • 山东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唱好乡村振兴“大合唱”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农村要多给予少索取,资金、资源等要素都要往农村倾斜。”7月1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的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发广泛关注。参与现场录制的泗水县委书记赵鑫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是农业农村的独角戏,必须统筹各方资源、集聚各方力量唱好‘大合唱’。”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近年来,山东始终把乡村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通过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选聘“首席专家”、让农民直接评职称等举措,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在龙湾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泗水县探索形成了“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合伙人招募模式,同步推进合伙人与村集体、农民群众利益共享,先后招募合伙人256人,落地合伙项目112个,促进村民增收60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90余万元。“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管理,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振兴合伙人和返乡创业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和企业家入乡。”赵鑫说,泗水县将持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合伙人队伍建设,持续办好“农民夜校”,培养更多“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持续强化载体建设、良种培育、技术攻关,已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1个,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5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3%。“我们将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引导技术、成果等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支持农业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发挥好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及5家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载体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在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布局时优先向农业领域倾斜,引导科技人员下沉乡村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万家。”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但如何用好这些“粮草军需”,背后大有学问。“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是财政职能的延伸,是撬动金融资源解决农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一环。”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安民说,山东农担通过政银担合作,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标准抵押物的痛点,打通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堵点。目前,已为全省25.7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54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约3000亿元,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100多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优化存量、稳扩增量、严控风险、推进增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思路,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担保力量。


    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国有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鲁信推出的‘信贷+’金融服务模式,在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产业对接和农业技术、农业知识、农产品交易、仓储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鲁信惠金董事长黄群说,沂水县的一名种植大户主要以种植小米为主,并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沂州黄”。鲁信小贷不仅为其发放惠农贷款50万元,还针对需要拓展销售渠道的需求,将小米放入超市销售,帮助农户致富增收。


    民营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力军。2018年,由民营企业济南长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济南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流转了济南市济阳区董家村的300多亩土地,建立易丰农业基地,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在这里,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也大幅提高,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空白增加到2022年的57万元。“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国企、民企各有优势,大有可为。”公司董事长张勇说,将深入挖掘农村资源禀赋,做优生态种植养殖、休闲旅游、非遗文化传承、研学旅行产业,与周边村落携手共进,连点成线扩面,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足、基础更牢、成效更好。


    不久前,高密市大牟家镇“七彩粮仓”示范片区,昔日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的“吨粮田”。为解决产业发展资源散、规模小、缺乏统一规划、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大牟家镇4个农村党支部及米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莉家庭农场2个“两新”组织党支部和老家大牟家联合社联合成立“七彩粮仓”乡村振兴片区党委,由村党支部领办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党组织引领、联合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龙头企业帮带的良好格局。


    连片开发、组团发展,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在齐鲁大地,各地实践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以村为基本单位,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片区联建是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我们突出抱团发展、产业集聚、以强带弱、以工哺农、城乡联建五种类型,按照辐射2—4公里半径区域,以村党组织为重点,推动村社、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金融机构等党组织开展联建,培育形成了五龙河农文旅共同体、非遗联盟等1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高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宋振学说,高密将争取利用3年时间,每个镇街打造1—2个基层党建示范带,带动更多农民共同富裕。(刘兵李子路都镇强吕光社)

    2023-07-04
  • 乡村之美丨“千万工程”二十年

    央视网消息(新闻调查):二十年前,2003年6月5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下,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拉开序幕。二十年中,这项工程不断升级拓展、更迭生长。2003年到2010年,第一阶段“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千村庄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环境变革触发了生态变革;2011年开始第二阶段——“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了产业、文化和城乡重构的变革;2021年,千万工程进入第三阶段——“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堪称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农”领域的先声。


    早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曾反复强调“千万工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这项工程迭代升级20年的动力之源。





    大竹园村二期新区建设正在进行,关于村庄的规划、设计,街道干部和村两委把大竹园村的规划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的杜春宇博士请到村里,和村民们一起商量关于新区的水系规划。他们早已是老朋友了,从2016年大竹园村在“千万工程”第二阶段创建精品村开始,村庄怎么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和讨论是常态,村民们的意见体现在整个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中。


    大竹园村紧邻龙王溪,依水而生,水是这儿的人们自古以来最重要的生活元素之一。一条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环绕整个村庄的水系给大竹园村带来灵动的韵味,而设计灵感正是源自村民们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杜春宇:那么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是要复兴老村自然生长的一种机理和状态,就把水作为一个主题元素,做到了家家畔水居、户户闻水声。而且这个水不像城市的景观水,仅仅是用于看的。乡村的水更多的是什么?用于生活和生产的。


    在大竹园村二期工程的建设中,设计和规划要更多的挖掘和满足村民们未来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杜春宇:从上到下都保持这种热情,所以我们建筑师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做一些乡村,其实既要面对村民也要面对政府。我觉得在浙江是我的作品最好实现的一个地方,就是它能达到多方的一种共赢。因为政府非常尊重村民,而且真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实干起来的,真正要为老百姓谋福利的这样一种态度。


    在浙江采访期间,关于村里的建设和发展,由政府,村民有关团队一起商量着办的场景很常见。在东阳的三单村,乡里、村里和运营团队也正在讨论着五村联建、抱团发展的规划。


    因为意愿和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大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背后是二十年“千万工程”所体现出的人民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千万工程”中的具体体现。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乡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乡村的主体。首先,农民群众他自己能不能真正动员起来?自己能不能真正参与进来?党委政府要跟农民同坐一条板凳,要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大家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标同向发力。


    因水而灵动,因新村建设而美丽的大竹园村,引来游人如织。他们正在把美丽的风景变为美丽经济,2022年大竹园村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69万元。


    浙江安吉灵峰街道大竹园村返乡创业青年沈金龙:真正20多年,不管是经济还是质感全部在提升,我们以前从来没想过我们老百姓能住到像我们农房试点这种房子,就是庭院、小桥流水这种房子,哪会想到,现在老百姓住在里面。而且不光是自己住,他还经营起来了,还能靠着这个房子、这个环境变现。甚至我们现在都想想,人家说睡着、睡着都会笑醒的这种感觉,真是太美了。


    如果说同向发力、上下同欲是“千万工程”二十年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村庄美了,剩下的就该交给时间,它会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成该有的样子。“千万工程”二十年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系列科学思维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找到万千村庄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各美其美。但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农民们自己知道。


    浙江东阳城东街道宷卢村党委书记卢阳春:所以我们田方方正正的,我们现在看到就是我们这个方的,并不是只是画在这里看的,我们田就是这样子的,不是为了好看而这样画一个格子,我们的田就这样子的。而且就是我们的田你去现场看,比这个图还漂亮。


    卢阳春:我们宷卢的田是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树成行。种田很省力,省工省本。开着小车子种田,穿着布鞋可以种田,你要灌溉水,用手扒扒开就可以了,那个口扒扒开就可以了。那排水的时候同样是这样子,旱涝保收,很方便。这么多年来我们村里的田不是越种越少,我们还是越种越多。


    东阳宷卢村方圆三平方公里,有1200亩标准农田,一年两季水稻,每亩都是年产吨粮田。水稻是宷卢村的特色产业,也记录着宷卢人的历史。


    卢阳春:种田是我们的命脉,种粮食是头等大事,我们从有宷卢700来年,始终就是围绕这个粮食,怎么样那够种好粮食、多种粮食,特别是水稻。种水稻我们宷卢人可厉害了。


    宷卢村有700多年的历史,两江夹一村的地貌让宷卢人世世代代都在跟水患争田地。在解决水患和灌溉问题的过程中,勤劳的宷卢人改溪造田,逐渐开垦出1000多亩旱涝保收的农田,宷卢种水稻的传统保留至今。


    卢阳春:我们的越种越多是怎么会越种越多呢?因为我们村里还有很多旱地,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村里人很勤劳。种来种去,种来种去,通过这个土壤不断把它培育进去以后,把旱地种成水田了。你说越种越多,你总有东西要少掉。因为我们原来很多荒滩地,那老百姓去开垦就像开荒一样。把那些田都开出来,那些荒滩通过他们的开垦都变成农田。所以这样子的话呢,我们田还是越种越多,我们一点也没少掉。而且去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给我们重新做了一个总体规划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基本农田多了将近80亩,这个数据就硬碰硬地放在那里,就是我们村的田是越种越多的。


    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宷卢村也尝试走过其他的路。发展蔬菜基地,改种中药材等,但都没能成功。这里的土地适合种水稻,村民们也爱种水稻,怎么能让大家种地也能致富,宷卢村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土地集中流转给大户经营,村集体发展二产壮大集体经济,反哺一产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宷卢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2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超过400万元。现在,宷卢正在打造基于5G技术的共享田园,田间的智能远程监控箱实时监测着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酸碱度等指标。植保无人机、智能无人翻耕机在阡陌中飞行移动,阡陌农田自成风景,宷卢村也有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新规划。


    卢阳春:一产稳定不动,而且是要继续拓展。二产也是在不断提升,那三产又融合进来了。那就在我们宷卢这个3平方公里里面,我们在这块土地里面做文章,就是能够做出一个保证粮食安全生产,保证供给,再就是又能够使三产增加我们的就业,增加我们的收入。那一二三产融合,我想那个时候我会很开心的。因地制宜,把我们宷卢这个3平方公里,一产、二产、三产都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在浙江,各市县的村庄呈现着不同的乡土风貌和精神气象,有因兰花产业而富足的绍兴堂棣村,因村民的艺术创作而远近闻名的宁波葛家村,也有凭借非遗记忆传承焕发出新活力的东阳三单村。立足各村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贯穿“千万工程”始终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让万千乡村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2022年,浙江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达到8800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城乡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也正跟随着“千万工程”二十年不断迭代升级的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浙江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职业经理人金靖:我十年前就跟村里的原来的村主任,我们本来就是好朋友,然后他就邀请我过来嘛。然后他顺便就说,你看我们这个乡村,你现在在投园区,要不要也来投投我们的乡村啊?我心里在想,我说谁啊,疯了才会投乡村嘛,就是这样,我那个时候的想法。然后完了以后再看乡村,这个乡村也太普通了嘛。那我就说了,这个乡村一没有名人,二没有好的资源,三没有好的空间,那这样我说还不如我自己的老家的乡村。那个路又很差,泥路,都还没有修好。我说这个有什么值得来做的呢?


    十年前,金靖没看上的村子,在九年后的2022年却让另一位姑娘一见钟情。


    浙江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农创客封玲:我是在两分钟之内决定租下这个房子。当时是没有看到里面长什么样子,然后我就在那个下面看到这个楼梯,看到这种老房子,然后看到门口的栀子花树,我就说就它了。


    现在封玲是李祖村的一位农创客,而把她招引来的正是后来成为李祖村运营团队负责人的金靖。相差九年的两个决定,或许从一个侧面照见了这个村子的巨变。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李祖村,在当地曾经有个“水牛角村”的绰号,意思是没有希望的村庄。它和义乌市区虽然直线距离不超过15分钟,但“千万工程”之前,这里没有一条出村的路,要从邻村绕路出去,村口的小水塘见证了一代代青年人的离开。李祖这样的城郊村,在义乌曾有很多,他们被叫做不起眼的村子。如果没有“千万工程”,这样的村庄或许将在变迁中越来越衰败。


    浙江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党工委委员吴昀:我们不能让所有的村子都消失不见,不可能的,然后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住到城里面去。我们讲共同富裕,我们讲城乡统筹,就是我的这个公共服务的水平,我怎么可以获得更好的幸福感。那么李祖就代表着“千万工程”最适合的那一批村,叫做城郊村。对于我们义乌来说,它不在主城区,但是它在主城区的周边,然后它又保持了村庄原有的形态。通过村庄整治,也就是“千万工程”的一个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的。


    在“千万工程”第一阶段的乡村整治中,李祖村古朴的气韵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吴昀:通过村庄整治,我们留住了一部分乡愁,我们会发现游客来得快走得也快,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就相当于我们需要持续地给它注入生机和活力。


    在“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二阶段,义乌整合了国企投资的力量,打造周边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李祖村恰好在德胜古韵的精品线上。社会力量带来了资源,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金靖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吸引来的。


    金靖:我觉得我们浙江有句话在做“千万工程”的时候说得特别好,叫久久为功。就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不断、不断积累的过程,最开始发生作用的就是村两委。我觉得村两委想要求变的那种心态就太强烈了,所以他们会抓住一切我们政府给到的机会,就一直到2017年以后我从公众号上看到他们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资进来了。就是村子里的这个外立面整个开始改造了,那个路面变得漂亮起来了,用小径什么的就是都有设计感了。那个时候我过来看,我觉得还是蛮惊讶的。那一直到2019年的时候,就是他们再次找到我。他说对你来讲可能出个三、四分力,我们有六分基础,就已经美好的状态就呈现出来了。他说你看,我们两家一相加,我们双赢的局面。我被他这句话给打动了,我觉得的确是可以来试一试,那我们就来了。


    在交通便利和浓厚的人文环境下,金靖的运营团队迅速为李祖村招引来了200多名各具特色的农创客,这些在网上小有名气的农创客们为李祖村带来了久违的人气。


    金靖:我们这里有广阔的天地安放得下肉身与灵魂,然后我们在这里寻找有趣的乡邻做邻居,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有趣的灵魂在这里碰撞。李祖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这些农创客,就是这些人,因为他们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情怀,不同有趣的事项。那组合在一起,我就不愁这个村,我们不够热闹、不够生动了,确实是这样。


    吴昀:一开始我们只有一个很古朴的那个想法,就是我这个村需要人气,我不能让它成为空心村,这些房子不能让它没有价值。慢慢我们现在做下去,锚定的这个目标,我们觉得当初的这个目标选对了,创客村的这个目标选对了。


    吴昀:过程中李祖做的最好的就是不止整治了(乡村),然后让这个村里面的这个原来的古朴的民风,一步一步都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礼”文化,它是义乌唯一的全国文明村。就是从一个不起眼的村做到了全国文明村这么一个角度,这其中最大的变化还是靠人的。


    关于李祖这个名字的由来,村里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片土地上最早生活的是李姓人家,后来方姓人家迁徙致此。两个姓氏的家族相处和睦,随着方姓的族人越来越多,李姓人家就把整个村庄礼让给了他们,方兴的族人们对李家人的感恩世代相传,便为村庄起名李祖村,谦让、和睦、感恩是这里延续至今的古朴民风。


    金靖:我们认为IP必须是根植于当地的,必须是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我们给李祖的村庄品牌名字叫做“有礼的祖儿”。然后又是文明村,就是各种契合,这个营商环境又这么好,我觉得我们在这个乡村传达的就是一种有“礼”的温度。非常优美的田园风景下,然后有一批相处友爱、有礼的这一群人在一起,很有温度,这也是我想象中的乡村,就是这样。


    封玲:现在来了一年多。给我感觉到就是这个村里面的人情味,我很喜欢就是村里面大家非常友好的相处。李祖我觉得挺有温度的,这个温度目前对我来说是一个刚刚好的温度。


    李组和义乌的关系恰恰代表着“千万工程”的小切口带来的城乡关系的大变革。今天的李祖村,润物细无声的气韵,为义乌增添了别样的慢生活。它不再是负担,它是义乌人的后花园,是义乌人精神的栖息地。


    蒋伟峰:“千万工程”怎么去认识它?它实际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或者说它是一个突破口,它是一个总抓手,小切口、大民生,小环境、大生态。小投入、大口碑,一路下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这个理念是没有变,但是它统筹的内容是在迭代升级的。讲到底就是如何公平公正地对待农民,农村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三农”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个包袱,实际上它不是包袱,它既是我们需要去重点解决的一块短板,但是更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它的一个潜力所在。


    三单,东阳最偏远的乡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九座,被称作东阳的“小西藏”。三单村是这里鸡鸣四县之地,它的偏远足见一斑。


    这个地方叫做“蚊子坞”,总共三、五户人家,像这样的居住点全村有十多个,地理位置的偏远和极其有限的资源一直以来限制着三单村的发展。


    浙江东阳三单乡党委书记朱静超:我家门口一脚踩出去,可能就是我这个基本农田,什么都不能动的,或者说我刚刚站起身来碰到这个树,就是我们的这个生态公益林,也是不能动的,所以当时几任我们的党委政府也是一直在这里思考,怎么样能够在这个螺蛳壳里面,怎么样这个道场能够把它做好。


    和浙江其他的村庄一样,三单村也走过了“千万工程”从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到关停矿山、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然而它的灵秀却依然像深藏在大山里的两颗珍珠。这里有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水质二类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养离子数都在2万个以上,这是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标准。这里还有流传上千年的非遗蓝染手工技艺,扎染、蜡染、夹染,不可复制的传统手工艺是时光凝结出的绝色。


    朱静超:我们给我们自己三单的一个定位叫做非遗体验圣地,共富康养名乡。因为本身三单它山也好、水也好,本身还是属于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一样的地方。一直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所以我们自己政府,应该讲这几任历任的政府一直在这里想,我们自己政府把我自己政府的事情先做好,我先把这个农村也不能说多少高大上吧,至少我先把它基础设施把它完善掉,该通路的通路,该通电、通水、通气,该通通起来,这样子我先整一圈先整起来,但是下一步怎么发展,我们自己还真是没有思路,也很难做下一步。那现在这样还是像一个村的,那至少这样子我们可能还有机会的,这个就是我们最早讲的,我这个框架先把它搭好了,至于长肉不长肉、下一步怎么长肉,这个我们只能够看机会、看巧合了。


    浙江东阳三单乡林栖36院主理人林栖:我最早的时候看到有一张照片,很年老的我的大妈坐在一张很破旧的被子的前面,泥土的墙,那个被子补了又补,然后已经洗得非常褪色了。


    林夕,时装设计师,15岁时正是从三单村走出大山,在20多年后的2020年,因为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她和伙伴们带着资金和一纸方案回来了。三单的干部们在“千万工程”中的坚守,终于引来了金凤凰。林夕和她的团队希望打造传统手工艺的工坊集群,一边吸引更多的技艺大师,一边带动村里的老守艺人和留守的村民们。多年的品牌积累让他们有信心用非遗记忆唤醒沉睡已久的三单村。


    浙江东阳三单乡林栖36院总设计师陈默:这些手工艺跟这些古老的房子,它是一种传承。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淀,它里面是有我们很多记忆,也有很多能量的。所以这样我们愿意去保护这个,让农村以前的那种美好记忆,能够得以流传下去。


    一年时间,三单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就已超过百万元,工坊带动了周边500多位村民的就业。


    陈默:实际上每一次这些村民,包括这里的乡干部、村干部,他们对我们这种期待,或者是对我们这种好,实际上是很感人的。他们这种很期待去过上这种富足的生活跟更幸福的生活,这种心情,让我们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其实这个意义超出了任何的一切。


    2021年,浙江省“千万工程”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第三阶段。有了从省到乡共富项目的持续投入和支持,乡里村里的干部们和运营团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正在打造五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新规划。


    朱静超:我们通过政府把这条路铺好以后,我们把社会资本、把老百姓,把他们也拉到这条路上来了,三方都达到了一个方向,往一个方向走了。我们政府起到了一种引爆,或者说导火索的作用。其实就像核反应一样的,你这个火点起来以后,慢慢他们自己就会反应起来,慢慢的就会烧起来了。而这样子整个农村也就是能够说,我们这个未来的这种新农村的样貌也就能够出来了。


    搭钩村的高山蔬菜、山背村的茶业、下西楼村的水上乐园、金航村的民宿,再加上三单村的非遗工坊,可以想象“千万工程”将为这里未来的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能。


    蒋伟峰:“千万工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项龙头工程,所以总书记当时说过一句话,我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千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我们各项配套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所以你看就是因为它可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集聚起来打在一个点上,而且这个点打了20年,所以它发生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的。


    这里是余村,再也不是20年前那个开矿山的余村,而是今天绿水青山里时尚且青春的余村。


    浙江安吉天荒坪镇党委书记贺苗:我们提的叫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这是我们对余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憧憬。


    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党委书记汪玉成:作为余村来说,绿色发展可能是从头贯到脚的,作为我们来说,我们也努力地想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当中的这个农村的缩影。余村就是这个窗口当中的一个窗口。


    2022年7月,余村启动了招募全球合伙人计划,向致力于乡村建设的青年们发出了诚挚邀请。42个合伙人项目陆续落地余村,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200多名年轻人加入了在渔村创业的队伍,他们叫新乡人。


    贺苗:我觉得是需要具有一些新的思维,有更多的创业激情,或者有能够带着更多创意的年轻人来到乡村,他可以把我们的资源更好地实现转化。同时我觉得他可以带动我们的本地人、原乡人来一起来发展我们的产业,也就是把我们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能够做得更好。如果说没有这20年美丽乡村、“千万工程”我们的建设,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底气说有年轻人能到乡村来,但我觉得现在我认为是有底气说乡村是可以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新蓝海、新沃土。


    让更多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乡村富能,这或许是余村正在探索的一条未来的乡村之路,而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又在哪儿呢?


    余村全球合伙人陈喆:国漫它正好来乡村,是中国美学跟乡村的绿水青山互相做交融,就是美美与共。


    把国漫带进乡村的90后青年陈喆这样理解乡村和青年的关系。


    陈喆:我觉得乡村的价值跟青年的需求要放在一个平等的价值上去考虑。这里有表达场让我们去做这个事情,有人想要做研学,那自然研学它一定在乡村。有人想要做露营,它一定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在乡村里。有人想要挖掘文化,是因为本身我们自己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就是要寻根,所以我觉得是乡村它的包容性很强,其实回过来看是青年需要乡村。


    在余村采访期间,我们拍摄到了两组这样的场景,一个是青年在村·生活灵感便利店的主理人李然,90后新乡人李然在邀请村民们品尝她们的新饮品。


    汪玉成:李然开业试运营那天,我看了很多都已经掉了牙的老爷爷、老太太坐在她那里喝咖啡。这让我当时其实我也难以想象,我说他们可能这辈子都没喝过咖啡,那李然能够跟他们如此近距离地能够融洽在一起,给他们调一杯咖啡让他们品尝品尝。其实原乡人跟新乡人,他们是只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融合,他们是能够形成一个大的家庭。


    另一个场景是他们,张赟,从上海来余村投资生态农业的新乡人,他是旁边这位返乡创业的青年俞佳慧在品牌营销领域的老师,而佳慧的父亲,原乡人宝哥是张赟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师傅。


    余村全球合伙人张赟:我已经觉得跟他们,就是跟宝哥也好,佳慧也好,我觉得就很自然而然。但是我的大脑还是会提醒我说,这其实挺有意义,因为你一说你们三个,我马上意识到是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所以我觉得这是有意义,他们家和我其实是有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样一种框架在的。


    在“千万工程”二十年后的今天,余村,“两山论”的发源地,这个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村庄,每天都在上演着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余村的未来还在路上,不必着急为它贴上任何标签。但一个和谐、包容、大气、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乡村一定是余村未来的模样,这是“千万工程”二十年为中国的乡村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


    蒋伟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这个目标在我们“三农”领域怎么去落地?那么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这个批示实际上已经作出了回答,就是要以“千万工程”为载体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觉得这个就是它最大的一个时代意义。


    在“千万工程”二十年的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许多重要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系统推进的科学方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有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等等。正是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一步步扎实落地,才有了浙江万千乡村真正的美丽嬗变。“千万工程”所点化的这场山河重整还远未结束,未来乡村的模样可以尽情想象,是数字时代中科技赋能的样子,是中华文化中和美乡村的样子,更是复兴梦想中共同富裕的样子。

    2023-07-03
  • 通辽市奈曼旗:农牧民搭上“电商快车”

    “现在直播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形式,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直播方式……”近日,一场“校地合作赋能产业振兴”电商直播培训班在通辽市奈曼旗开班,吸引了200多名群众报名参与。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和直播实操,探索电商直播带货行业的奥秘。


    此次培训由青岛农业大学邀请了青岛海星新媒体有限公司金牌讲师团队授课,目的是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直播电商产业”新兴业态,提升奈曼旗广大农牧民创业就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今天老师现场教我们制作了一个小视频,不到10分钟时间浏览量就上千了。”来自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双合村的学员李红雨细说体会。经过一上午的理论学习,下午李红雨第一次尝试了“半无人带货直播”,在讲师的指导下进行得有模有样。


    去年10月,在机缘巧合之下李红雨成为一名“微商”,线上售卖各类优质生鲜和当地群众生产的小米、鸡蛋等土特产品,逐渐小有名气,不到一年时间销售额已经达到50万元,让她深刻感受到了通过互联网推广的巨大效益。在现如今电商火热的背景下,李红雨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次学习踏入直播带货的门槛,走向更大的销售舞台。


    此前,青岛海星新媒体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强曾数次来到奈曼旗考察,之后,公司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带来了专业的金牌讲师团队,讲解“半无人直播带货”这种适合普通群众的直播形式。


    “我们希望用一种标准化、可复制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让普通老百姓把产品销售出去。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就不仅仅做原材料的种植、养殖和生产,他们也能走到台前,去做自己产品的推介。”孙强说。


    近年来,奈曼旗积极抢抓国家推进“互联网+”工程的战略机遇,借助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旗的有利契机,大力培育示范主体、推进创新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搭建、市场运作、服务群众”的思路,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截至2022年,全旗本土电商企业达到60家,嘎查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达到486个,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800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9亿元。(记者鲍庆胜通讯员杨悦)

    2023-07-03
  • 【光明论坛】以“数”着墨,绘就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科学规划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随着5G等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日渐深入,数字乡村建设正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插上腾飞的翅膀。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农”服务各个环节,乡村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的数字化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并不断完善,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大棚等新型农业生产载体建设蔚然成风。依靠数字乡村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成就凸显,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这些变化正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选择。立足新阶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首先,以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引领数字乡村有序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机制,提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模式的匹配性,营造有助于引导多元主体主动参与的良好政策环境。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标准化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系统总结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经验,立足当地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加快制定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规划与行动方案,将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增强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协同性、有效性。


    其次,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提档升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在农村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光纤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让农田管理、农业生产、快递物流等环节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平台建设与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数据获取途径,重视数据搜集、流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完善乡村数据要素市场和数据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发展工程建设水平。


    再次,不断加强“数字人才”力量支撑。建设数字乡村,人才是关键。要更好地引进、留住、培养和使用人才,就必须为数字人才提供政策制度保障,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引导资金、岗位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紧缺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技术密集型人才、管理人才、“新农人”等回归乡村、留在乡村。与此同时,坚持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开展专家网上授课、远程答疑、进村入户指导等培训服务,逐步壮大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农民数字化能力与素养,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推动数字技术下乡,加深农民对数字化的了解和认知,为数字乡村建设增添后劲。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数字乡村发展方兴未艾,更应不断拓宽数字乡村建设参与主体,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增强科研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数字产品的适应性,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乡村数字化转型加快,将催生更多新型产业形态,开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新局面,带动更多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向农村集聚,为乡村经济带来新发展,以“数”着墨,共同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2023-06-30
  • 在榕江,体验“村超”足球热

    盛夏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足球比赛和天气一样火热。在这里,地处城北新区的足球场成为大家每逢周末必去打卡的欢乐地。


    踢球就是一份纯粹的快乐


    6月23日下午,刚刚干完农活的车江二村足球队队员邰文勇,匆忙赶到榕江城北新区足球场。晚上他和他的同村伙伴们还要踢场足球比赛。对手也是同村伙伴,他们的队伍一个是车江二村一队,另一个是车江二村二队。


    邰文勇从村里出发的同时,有人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用喇叭吆喝着:“比赛时间快到了,大家4点钟到凉亭集合,一起出发!”三轮车的车厢里,还有人咚咚咚地敲着一面大鼓。





    6月23日,贵州省榕江县足球队球员(左)与青海省果洛州格萨尔王足球队球员在友谊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半个小时后,邰文勇到了体育场。此时,家住县城的杨运芝老人刚吃完饭,拿着扇子也到了场。他说:“昨天看球赛到凌晨才回家睡觉。”不过他觉得,车江二村的比赛更好看,因为这个村的足球水平在当地是最高的。


    在当地村民看来,踢球就是一份纯粹的快乐,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上场踢球。观看比赛也是一种快乐,更何况,除了比赛,球场内外还有更多的乐趣。


    今年春节,榕江县车江三宝侗寨举办了一场足球联赛,8个村子参赛,持续了一周。网友对标“中超”,将这一比赛称为“村超”。


    当时刚好邻近的台江县篮球赛事“村BA”火爆全国,当地球迷组织为了让更多村寨参与进来,于5月中旬举办全县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队伍由各村村民自发组织,20支足球队队员,以及裁判、志愿者都来自当地各行各业,包括建筑工人、小摊贩、农民、老板、司机、学生……年龄从15岁到40余岁不等。比赛每周五、六、日举行,每天三场或四场足球赛接连进行,从傍晚持续到午夜,每场都有上万人次观看,最多时达到5万多名观众。


    出乎当地人预料的是,“村超”一经开赛,便立刻成为各个网络平台的热门话题,网友们惊叹,原来贵州村里有这么多“梅西”,他们能踢出漂亮的远射、倒挂金钩。还有省外球迷远道而来,专门为体验这份激情。


    极富民族特色的足球赛


    其实,前来观看“村超”的观众,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


    热闹在比赛前就已经开始了:壮汉敲着大鼓,走在队伍最前面,跟在后面的有穿着球衣的正式队员和十几岁的青训队员。再往后,有扎着羊角辫、挥着小红旗的幼儿园小女孩,有抱娃的年轻妈妈。有人抬着自家种的小西瓜,还有人端着凉粉、举着糯米做的“足球”。这支色彩斑斓的队伍,在街道上浩浩荡荡。


    来到城北新区赛场,看台四周已坐满了观众,就连场外大桥上靠近场地的一边也站满了观众。比赛前,进场的先是来自各村的啦啦队,他们的名字也很有当地特色:击鼓啦啦队、敲锅啦啦队、摇扇啦啦队、幡旗啦啦队……啦啦队员无论男女老少都精心装扮,身着各自民族服饰,抬着各自特产,在锣鼓声中、在琵琶弦外、在芦笙调里,排成两队有序进场。


    接下来,各村代表队的村民们着民族盛装、肩挑土特产、吹着芦笙、跳起舞蹈,与同村的足球运动员一起入场。


    随后,由各个苗村侗寨自发组织的暖场活动也会轮番登场,比拼气势。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们,表演着蜚声世界的《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在场的数万观众一起互动,将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比赛开始了,参赛的虽然不是职业球员,可大家对于踢球的认真劲儿却非同一般。


    场上球员奋力拼争,场外几万观众齐声呐喊、加油鼓劲。


    比赛间隙,榕江本地的“萨玛乐团”民族摇滚乐队走到球场中心,在架子鼓、键盘等乐器的伴奏声中,一阵清丽悦耳的歌声由球场中心向四周飘散。现场观众瞬间被点燃,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大家或举手拍照,或摇旗呐喊,或敲锣打鼓,声浪如海涛般汹涌。


    足球点燃热情也带火经济


    32岁的石世显是一名参赛球员,他上小学的大儿子也是足球爱好者。“儿子一直喜欢踢球,但过去没有现在这么痴迷,现在每到周末就带着足球早早去赛场等候。”他认为,“村超”营造的浓郁足球氛围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地的青少年足球发展。


    据介绍,榕江县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了足球运动。经过80年的发展,足球在这个黔东南大山深处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村都有足球队,有的村还不止一支,全县光标准足球场就有14块,并且全部免费开放。


    杨同阳在另一个县里工作。作为村里球队的主力,每个周末都要回来参赛,每次回村,他得先打车到高铁站,接着乘高铁到榕江站,再转汽车回家。杨同阳不怕折腾,他笑道:“必须回来,这关系到村集体的荣誉。”


    在当地村民看来,这些在社会上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学生娃”回到家乡,就成了万众瞩目的“足球明星”,也成了“全村的希望”。


    在比赛场外,口寨村村支书石丽正带着村民给观众免费分发他们带来的特产和小吃。她笑着说:“村民做这些小吃,都是自发的。”家里的杨梅熟了,带些杨梅;西瓜熟了,摘些西瓜。村民自制的手搓凉粉、卷粉,更是必备小吃。


    石丽说,足球在整个榕江县都有极深厚的基础。自己来到这里12年,印象中,村里每年春节、暑假都有足球比赛。自己的丈夫喜欢踢球,这些年过年都是在球赛中度过的。


    在榕江县城卖当地小吃的董永恒,被网友称为“卷粉王”。这个周末,没有足球比赛的他与家人在店里忙活,磨米、蒸粉、打包卷粉……“周末游客比较多,县城许多酒店一房难求,收入比平时多一倍。”董永恒说,“村超”不仅点燃了大家的足球热情,也带火了当地经济。

    2023-06-30
  • 云南南华:乡村振兴示范园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今年以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现场。南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南华县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涵盖3大板块14个子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文旅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龙川江流域观音洞至毛板桥水库片区综合开发工程、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2023年计划完成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万亩粳稻繁种基地建设、食用菌加工基地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文旅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毛板桥水库综合开发。


    在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搭建蔬菜大棚,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拟流转土地面积约1000亩,配套冷链保鲜和加工物流中心,园区办公室,生活区等附属设施。目前已完成蔬菜大棚主体建设150亩。


    为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建设,南华县成立项目工作专班,深入一线主动服务,现场听诉求、解难题,按照“外卖点单”的模式,实行企业诉求“派单解决制”,做到上门接单“不打烊”、解决问题不超限。


    据悉,南华县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将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坚持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新路子,发展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民族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等优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张丽娜、罗永兴)

    2023-06-29
  • 收入渠道更宽,公共服务更好 云南泸水 新农村有了新面貌(脱贫地区回访)

    2020年7月15日,本报经济版推出报道《搬出去有盼头留下来有干劲》。


    资料图片





    在洛本卓乡中心幼儿园里,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泥工。


    和倩摄(人民视觉)





    配套设施更完善的巴尼小镇。


    董春莹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致富路子更多,基础保障更强,社区服务更贴心……近年来,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随着后续扶持工作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留在金满村,还是搬迁至集中安置点巴尼小镇的村民,都过上了稳当的新生活。


    巴尼小镇,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紧邻怒江,是怒江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20年7月,记者初次探访地处高黎贡山深处的金满村时,部分群众搬迁至山下的巴尼小镇,部分群众留在村里改种经济林果。时隔近3年,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


    “我们去光金仙家看看吧。”金满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沈光干带着记者,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时上时下,来到光金仙家。光金仙今年77岁,他没搬到巴尼小镇,而是选择留在金满村,和儿子儿媳、3个孙辈一起,住在4间新建的大房子里。“现在日子很舒心。”光金仙说着,从窗口向外望去,眼前是山边大片的香橼地。


    现在,沈光干每月都要走访一遍脱贫户和“边缘户”。“目前村里没有返贫户,外出务工也越来越顺当,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稳了。”沈光干欣慰地说。


    拓宽增收渠道


    村民工资性收入约占六成


    还在泸水市六库街道时,记者就被提醒:最近雨多,落石可能堵路,恐怕去不了金满村了。


    也是运气好,从巴尼小镇沿着一条硬化的山路走上8公里,只是在路旁看到一些碎石和泥土,就到了金满村。“这里土层薄、坡度大,不适合耕种。一到雨季,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易地搬迁很有必要。”洛本卓乡党委书记董亚辉说。


    村委会里,除了眼见着瘦下来的沈光干,还有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派来的几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落座,记者就问起香橼产业的情况——上次来时,村里刚种下300多亩香橼没多久。工作队队长方瑞介绍,最初的一批香橼去年初才开始挂果,一上市都卖光了,平均每公斤12元。“如今香橼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方瑞说。


    说话间,方瑞带着记者来到公路旁的香橼林。放眼望去,青绿的香橼沉甸甸挂在枝头,白里透红的香橼花已然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方瑞介绍,州里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邻近的古登乡投资建设了香橼生产企业,有加工果脯、香橼酒的生产线,承诺保底价收购村里的香橼,因此香橼产量虽然一年比一年高,但不愁销售。


    除了香橼,金满村还有核桃、花椒、樱桃、刺龙苞等经济林果,助力农户增收。此外,村民通过外出务工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吃饭了吗?今天工作累不累?”村民木光介接到儿子的电话,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儿子聊了起来。她的儿子、儿媳在江苏盐城一家五金厂里务工。“刚去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工资不高,但他们肯学能吃苦,现在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有1万元左右。”木光介说,相比以前一家6口人紧巴巴的生活,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沈光干说,留在金满村的75户中,今年有133人在外务工,州外有36人,其中有26人在省外,“与前两年比,外出务工不需要我们动员了”。在巴尼小镇,去年有87人出省务工,没出去的也基本都有活干。“现在村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约占六成,政策性收入约占三成,还有一成经营性收入。”方瑞说。


    强化基础保障


    精准推进后续工作


    从巴尼小镇拾级而上,几分钟就来到洛本卓乡中心完小,教学楼宽敞明亮,旁边还有幼儿园。学校副校长李玉华告诉记者:“这里有763个小学生,其中753人寄宿住校。我们的教学水平比起州府的小学也不差,平时还开展少年宫活动呢。”


    “0.125等于几分之一?”“1/8!”在洛本卓乡中心完小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光金仙的孙女英彗星。一听到数学老师的问题,她便抢着回答。


    光金仙的3个孙辈,分别在读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孩子们可以享受费用减免,在校还可以吃免费营养餐。村里也有子女上大学、开销比较大的村民,一般会被列为低保户加强保障。”沈光干说。


    “拉一拉,扯一扯,拧一拧,拧麻花,拧完麻花搓汤圆……”在洛本卓乡中心幼儿园里,老师段仙娇正带着孩子们开展泥工活动。据她介绍,这两年,入园的孩子多了,从80多个增加到179个。孩子们在街上遇到老师也不怵了,愿意跑过来和老师交流了,“变化太大了!”


    近年来,当地围绕安居、就业和治理3个关键词,精准推进后续扶持工作。以安居为例,全覆盖配备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点、养老服务中心等,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生活。


    “哪里不舒服?”一大早,在洛本卓乡卫生院,院长和光南就忙着为患者查看病情。忙了一上午,匆匆吃完午饭后,和光南又背起药箱和同事到巴尼小镇开展上门随诊服务。“我们会不定期上门开展随访管理,为不方便就医的患者做基本健康检查,普及医疗知识。”


    据介绍,洛本卓乡卫生院负责承担附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设置了公共卫生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还配备了彩超机、离心机等医疗设备。“小病、慢病防住了,大病减少了。”和光南说。


    推动社区治理


    搬迁群众步入新生活


    每天凌晨5点多,家住巴尼小镇的华小军便来到自己的包子店。天刚亮,包子店里已经人来人往,“现在每天大概能卖出100多个包子、10多碗米线,感觉生意会越来越好。”华小军说。


    以前住在金满村的桑才忠、华小军一家,2017年搬到了巴尼小镇。记者上次采访时,这里的社区还没有正式成立。如今,居委会已经组建起来,共有包括桑才忠在内的9名工作人员,每人负责联系一到两栋楼。


    “家里现在有几个常住人口?最近有没有人生病?”由于经常要入户进行人员动态管理,桑才忠对楼里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服务诉求几乎了如指掌,“这家人去广东务工了,那家最近儿子生病了、母亲年纪大了,需要重点关注。”


    自搬迁群众陆续入住以来,为加强服务,巴尼小镇成立社区党支部,同时实行网格化管理,每栋楼配有楼栋管理人员,并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安置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服务组织建设。原来金满村的年轻干部肖志南,当选为巴尼小镇社区党支部书记。


    “为了让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们通过全面摸清劳动人口的就业创业状况、就业服务需求,组建相关车间,积极开展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扎实推进劳动人口的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肖志南说。


    依托党建推动社区治理,目前怒江州已完成3个乡镇安置区行政区划调整,新成立社区25个,实现易地搬迁点、楼栋、产业园区党的组织网络全覆盖。肖志南介绍,巴尼小镇社区已设立综治中心、乡愁书屋、儿童之家等,服务搬迁群众步入新生活。

    2023-06-29
  • 江西瑞金:光伏“点亮”振兴路

    人民网瑞金6月28日电近日,航拍江西省瑞金市30兆瓦市级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发电板与周边青山、农居、田园相映成趣,呈现一派乡村振兴的美景。


    据了解,该电站位于瑞金市叶坪镇合龙村,占地面积1000余亩,采用“上面发电、地面种植,科学发展,综合利用”的农光互补模式建设,通过一地多用、立体开发、循环发展,实现电力和农业双创收。(罗娜、杨鑫)

    2023-06-28
  • “村超”“村BA”“村歌” 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

    6月20日,贵州台江县台盘村,少数民族同胞在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开始前参加投篮比赛。新华社发





    6月23日,一名小朋友在贵州榕江“村超”场边观赛。新华社发





    6月23日拍摄的贵州榕江“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新华社发





    6月9日,贵州开放大学足球队球员与榕江足球代表队球员(左)在友谊赛中拼抢。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编者按


    运动场里“激战正酣”,观众席上山呼海啸,中场表演别开生面。呐喊、鼓点、笑语、欢歌交织汇聚,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热浪,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继“村BA”持续大火之后,在邻近“村BA”起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榕江县,又一现象级的农民赛事“村超”火爆上演。与赛事同时“火出圈”的,还有侗族大歌等特色浓郁的古老非遗。这一切,正是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民众的自发探索,与党和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继“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村BA”“村超”“村歌”缘何火爆出圈?乡村文体活动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记者带您走进多彩贵州,与您一起寻找答案。


    “球进啦!”欢呼声响彻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夜空,属于每位球迷的足球盛宴——“村超”正在火热进行。看台上满满当当、忘情呐喊的,是从十里八乡甚至天南海北赶来的男女老少。


    “这就是纯粹足球的魅力!”身着蜡染T恤、爬着梯子登上现场解说台的体育解说员韩乔生不禁盛赞——贵州“村超”,是深深扎根于土壤的足球狂欢节!


    从去年夏天开始,“村BA”“村超”等植根于黔东南的“宝藏运动”大放异彩,受到全国人民喜爱。曾经深度贫困的贵州,虎跃龙腾地走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光大道”。


    聚拢人气、注入活力、拉动县域经济……透过激动人心的群众文体活动,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路在世人眼前铺展。


    “村超”:拧成一股劲唤回一群人


    “您现在是‘球星’了!”当记者见到自“村超”开赛至今持续占据射手榜头名的球员董永恒时,他已换下球衣,正在自家的卷粉店里忙碌。最近,因“村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让原本就在榕江小有名气的“卷粉王”生意更火了。


    “要说我是‘球星’,那我们队里人人都是。”董永恒笑着说,“我身边可是卧虎藏龙,能进球全靠队友传球。”


    农民、教师、饭店老板、银行职员、电力工人……忠诚村足球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是足球,让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他们聚到了一起。“一踢比赛,不但邻里乡亲来看,全国人民都在看。想想这么多观众,大家可兴奋了,踢起来格外投入。”董永恒说。


    “能抽时间一起训练、上场踢球,不仅因为对足球足够热爱,也因为我们有深厚的足球文化传统。”车江二村足球队队长石世毕告诉记者。许多“村超”球员的足球启蒙,来自身边一场场村里自发组织、村民全员参与的球赛。


    “早年间,县里没有规范的足球场,甚至连规整的场地也没几块。”46岁的韦林星回忆。2002年,他和几个喜欢足球的朋友商定,办一场属于村民们的比赛。在满是泥沙的河岸边,他们用铲车平整了土地,村民们自发前来清走了石子、杂草。树桩作门、石灰画线,一场“河边足球赛”就此开场。打那以后,就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保留项目”。


    2020年,榕江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县城就有十多个足球场,全县有30多支民间足球队,在县足协注册的球员超过1000人。


    韦林星不仅成了一支“村超”球队的教练,更与一帮老队友忙着为更多爱足球的孩子提供免费训练和辅导。“现在,有了身边的‘明星’榜样,报名参加周末培训的孩子是以前的十几倍。”他说。


    董永恒也盘算着,为球队吸收更多年轻的后备力量:“‘村超’带来了这么大的市场,让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都有了奔头,乡村振兴就更有活力了。”


    “村BA”:守住乡土气带动“双丰收”


    走进位于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篮球场,新修的更衣室、沐浴室、媒体接待室,改造的公共厕所、拓宽的停车场,从一万余个增至两万多个的观众座席……焕然一新的赛场设施,让人很难想到,每一根灯杆、每一层看台、每一次扩建改造背后,都是村民们集体决策的结果。


    “每次村委会组织大家开会,院坝里比‘村BA’还热闹嘞。”曾在村里做过近30年比赛记分员的村民潘举说,早先都是村民们自发筹资、自己建球场。现在村里富裕了,球场修缮不再需要大家自掏腰包,可事关“村BA”,再小的事也要大家一起商量。


    走出球场,“村BA”官方线下体验店里,采用苗族蜡染工艺的篮球、“村宝宝”文创玩偶、黔东南土特产品等各类商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打开手机,关于“村BA”的短视频、新闻、旅游攻略等热度不减。据统计,仅去年“村BA”夏季篮球赛期间,台盘乡接待观众和游客就超过50万人次,拉动直接消费4000万元以上。


    今年1月,岑江龙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这位曾在“村BA”场上守护内线、组织进攻的大前锋,如今正在球场外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加入这场乡村振兴的“比赛”中。


    岑江龙告诉记者,除了坚持带给篮球爱好者更好的观赛体验,台盘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用好“村BA”品牌,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村集体决定,将比赛期间场外各项经营的收入,用于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村容村貌,并逐步发展旅游、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


    “我们将守住‘村BA’的乡土气,以‘村BA’带动系列‘农字号’体育赛事,把比赛办成老百姓的节日。同时,探索打造‘以赛助旅、以赛扶产’全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表示。


    “村歌”:文化有魅力乡村显生机


    赛事的火爆也为传播当地文化提供了好时机。“村BA”“村超”每场比赛的开场表演和休息间隙,侗族大歌都会现场展演,掀起“万人合唱”的壮观浪潮。


    “黔东南美景,合国艮学国了(侗语,意为说不完数不尽)……”6月9日,在黎平县举行的2023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七届侗歌百村歌唱大赛上,一位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小朋友成为全场焦点。


    在台下,记者见到了这位10岁“小歌手”王先锋。他家三代人都会唱侗歌,头一次登上大舞台却没有丝毫怯场:“我喜欢我们侗族的歌,我要把它唱给更多人听。”


    “饭养生,歌养心”,千年大歌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五六岁开始学唱侗歌,一唱就是一辈子。她曾将大歌唱到北京、带到国外,至今仍坚持每月定期给小学生、大学生们开课。


    “大歌要与时俱进,让年轻人感受到独特魅力。”同样带队来参加比赛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歌队队长吴成龙说。2018年,这位侗族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开设了“月也(侗语,意为做客)侗歌学堂”,为晚上农闲或辍学待业的村民们免费教唱侗歌。


    “在保留风味的基础上,非洲鼓、木吉他等外来乐器也可以加入伴奏。当年轻人发自内心喜欢上大歌,传承就不再是问题。”吴成龙说,现在跟着他长期学歌的村民已有五六十人。


    循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更多热爱大歌的侗族青年回到家乡。“村里交通好了,本地好木料在家门口就能制成家具,销路更是不愁。”几年前从广东回乡开设家具厂的剑河县磻溪镇小广村村民潘玉秋说:“不仅有了更多时间和大家一起排练、代表家乡到更大舞台上唱歌,还能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近年来,通过“百村歌唱大赛”“100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百村传统经典民歌数字化”等一系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实施,黔东南州基本实现了“侗族大歌流布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队,80%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传统侗族大歌和新编侗族大歌”的目标,合计培养了100多名优秀侗族大歌骨干辅导员、1000多名优秀传承人。


    如今,黔东南黎平县肇兴、地扪、堂安等地文旅业聚起侗族大歌歌队近百支,从业人员近2000人,每支歌队年均演出30场,人均每年从中收入2000元。吴成龙说:“歌声引来了八方贵客,村寨在歌声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更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2023-06-28
  • 之江大地上的“三变三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二十周年记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张亮丽的明信片。”








    浙江省东阳市寀卢村,学生在共享田园内进行研学活动。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纽约曼哈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


    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中国浙江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农民裘丽琴自豪地告诉世界,历经15年奋斗,她的家乡已变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乡村。


    世界将铭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中国故事。这项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一直牵挂的民生工程,荣获“地球卫士奖”。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何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走,到浙江去,让我们到当地百姓的口碑中去寻找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内,电商在线上直播展示兰花幼苗。


    蝶变美丽生态让幸福感更足


    书香、花香、咖啡香弥漫,林声、水声、鸟鸣声悦耳,这是记者对安吉“余村印象”的第一感觉,它是全国首个乡村零碳建筑,外观形似一把钥匙,寓意破解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困惑。身处其中,村民姜志华感慨良多。


    从余村水泥厂化验师干到技术副厂长,姜志华见证了余村“靠山吃山”成为“首富村”的过程。


    2003年,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美丽乡村”建设将当地“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力,形成户外拓展、休闲会务、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2022年7月,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上千名青年人来到余村及周边村庄工作和生活。在新村民和返乡人的影响下,当地村民主动提升业态、拥抱发展,乡村发展内驱力更加强大。


    “老百姓的幸福感杠杠的!”如今担任游客观光车司机的姜志华,经常把亲身经历和美丽乡村故事讲给游客听,“在家门口就能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肯定幸福。”


    乡村蝶变的故事,在浙江比比皆是。


    “千万工程”起笔之时,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便是一个“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的新村庄”。如今,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河道、美丽公路展示着未来乡村的美好景象。


    “我们的垃圾分类已实现数字化监测。对于异常投放情况会有工作人员实地查看,方便精准管理。”梅林村第一书记孔高敏介绍数字驾驶舱的使用方法。作为“千万工程”的切入点之一,“垃圾革命”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


    通过美丽乡村、共富乡村、未来乡村的迭代升级,梅林村始终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列。“老百姓在意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无人超市、24小时图书馆、智慧老年食堂、智慧医疗站……在梅林村,“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一体的乡村新图景触手可及。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仙潭村的自然风光。


    嬗变美丽经济激活发展动力


    “现在的生活是真幸福!”坐在一对两百岁的银杏“夫妻树”下,罗月红讲起退休后的生活。在德清县仙潭村“幸福邻里”做社工,既要为村里的民宿主免费带娃,还要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她却乐此不疲。热爱艺术的她,号召村里人成立了舞蹈队、腰鼓队、舞龙队,还拍视频做宣传,“我想与更多人分享我们的幸福。”


    从“脏乱穷”到“绿富美”,仙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仙潭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民宿,走出了一条以一个房间做大一个产业,真正把美丽环境转换成美丽经济、以美丽乡村反哺美丽生态的共同富裕路。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仙潭村联合周边的南路村、四合村组成“强村公司”,实现三个村资源共享共创,引进新业态,发展文杏里书房、仙潭美术馆、大地艺术等项目,邀请全国各地的作家、编剧入驻,开设“编剧村”,将仙潭打造成文艺人才集聚地和文学艺术创作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的棠棣村,是一个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小山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棠棣村发挥花木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以花卉苗木为主、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特色致富路。


    以往,“担花走南北”道不尽花农的艰辛。如今,这里不仅美舍依花田、绿荫入春池,还依托盘活闲置资源、强化数字赋能、深化农文旅融合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棠棣村印染厂旧址,建起一座数字化共富工坊,花情监测、通风、施肥、喷淋喷灌全部实现“指间管理”,偌大的工坊内,除了正在直播销售的工作人员,几乎见不到花农。


    “从培育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柯桥区兰花产业农合联秘书长赵虎一语道出棠棣村的共富密码。2022年,棠棣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演变美好生活催生变革力量


    跟着“千万工程”的脚步,安吉县横山坞村一改过去“烂泥村”的面貌,变身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如何让美景变“钱景”?村民和设计师陈谷一拍即合:走高标准民宿集群道路,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所有民宿主必须有一技之长,必须亲自参与经营。”作为“小瘾·半日村”民宿集群的总设计师和创始人,陈谷认为,只有差异化、多样化经营,才能形成品牌效应,增强竞争力。


    严格的民宿主筛选机制,保证了民宿的质量。民宿集群内度假、美食等主题各具特色,图书馆、杂货店一应俱全。2022年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营收超6700万元。


    安吉县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许崧,吸引400余名高技能、高学历、高收入的“数字游民”来此创新创业,催生乡村新业态。


    “千万工程”的所有故事中都离不开人才的身影,但所有故事的主角始终都是广大农民群众。


    村口池塘边,一棵大樟树郁郁葱葱,树干上的“樟树下议事”木制字牌经年累月,见证了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岁月变迁。乡村美景被挡在家家户户的围墙之外,美丽乡风难吹进围墙之内,怎么办?新业态发展起来,游客太多无处停车,怎么办?产业发展快,空间资源不够,怎么办?


    “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拆掉的是围墙,打开的是邻里之间的心墙。共享家庭停车位,扩建停车场,停车难题迎刃而解。联合周边村社,共享资源成果,抱团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千万工程”持续推进20年,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20年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提高到2022年的37565元,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目前,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0,已经连续十年缩小。


    造福浙江,引领中国,影响世界。从老百姓的口碑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千万工程”将给出更美的答案。

    2023-06-25
  • 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带来乡村巨变

    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之江。


    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铺展眼前。


    循迹溯源,20年前起笔的“千万工程”擘画蓝图。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农业农村农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压舱石。环境资源生态,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短板与瓶颈。


    “千万工程”以省域为单元率先破题。20年持续奋斗,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执政应答。


    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


    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深刻改变之江,赢得中外赞誉。


    ——浙江农民群众称之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专家学者评价其是“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认为:“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大江奔流有其源。


    20年前,这场变革为何肇兴于浙江,理论和实践的“原点”是什么?


    20年来,其旺盛生命力、巨大感召力、广泛影响力来自哪里?


    20年不懈奋斗,“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之窗”如何呈现“中国之美”“中国之治”?


    20年后再出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又该从“千万工程”中汲取什么?


    …………


    “千万工程”实施20年之际,本报记者循着这张蓝图,看乡村巨变、观钱塘潮涌、听历史回响、探时代脉动,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深刻感悟人民领袖深厚情怀与人民群众蓬勃创造的交相呼应、激荡共鸣。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千万工程”历久弥新,根在思想指引。20年擘画推动,彰显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历史担当


    汽笛声起,4.5公里轨道绕村,观光小火车串起竹园、茶园、果园、花园。


    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昔日“脏乱差”,而今“绿富美”。


    2018年9月,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代表浙江农民登上联合国环境署领奖台:“‘千万工程’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幸福之源,饮水思源。


    这是深入调研、问题导向的战略擘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同志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用了118天,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多次随同调研。顾益康回忆,一次,走访完当地安排好的村子后,习近平同志锁着眉头上了车:


    “刚才看的村子不错,但哪个县市没有几个好乡村?这是不是浙江绝大多数乡村的面貌?”


    “果然,停下车来,周边转转,脏乱差的村子不少。”顾益康说。


    刚迈进21世纪的浙江,经济长足发展,城乡差距却大。有新房、无新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当年的乡村即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补上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怎样落子成势?


    走访田间地头,问计干部群众。


    2002年12月15日,习近平同志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这里村容整洁、规划有序,百姓通过村办企业增收致富。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翌日《浙江日报》,记录下考察调研时的这番话。


    一张蓝图,日渐清晰。2003年6月“千万工程”启动会召开: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浙江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首个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首个村级青少年宫分宫……今日梅林,风景更新。


    隔壁益农镇有个群围村。昔日“整治村”,现今啥模样?污水沟变风景线,出门菜园和花园。当年村集体欠债100多万元,如今人均年收入5.28万元。


    “调查研究开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农村长远利益出发,从群众身边实事破题,榜样引路,带来千帆竞发。”顾益康说。


    这是心怀大局、放眼全局的历史担当——


    “千万工程”的实施,连着省情、国情、世情。


    纵观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历程,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极易扩大,从而掉进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


    “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我省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千万工程”启动会,开宗明义。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千万工程”嘉兴现场会上再次强调:“这项工程是在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而实施的。”


    小切口,大思谋。一子落,满盘活。


    “千万工程”启动1个月后,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八八战略”,成为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总方略。其中一条,“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从“八八战略”明确打造“绿色浙江”,到“千万工程”成为生态省建设有效载体,再到2005年8月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系列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发展的新理念由此萌发,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学思践悟,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感慨:“‘千万工程’之所以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坚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推进,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


    这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


    “千万工程”的推进,贯穿过去、现在、未来。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的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


    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2003年的启动会,连续3年的现场会,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千万工程’实施指明方向。”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说。


    这份牵挂,一以贯之。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在以开办农家乐为主业的村民袁其忠家里,总书记说:“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牢记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走。


    每5年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一个实施意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


    今年6月7日,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以推进“千万工程”新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浙江新贡献。


    6月21日,浙江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会召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续写新篇。


    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工程”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2018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生态治理进行曲,绿色发展说明书,乡村振兴路线图,城乡统筹启示录。“千万工程”20年,打开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这是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那时候,来一趟是真不容易!”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乡亲们记得清楚。


    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下姜,一路上换了3种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下姜村‘面黄肌瘦’。人均年收入1000多块钱,村中间没有桥,河道水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在河床上架几块木板通行。总书记当年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走的。”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红马说。


    下姜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来过4回。


    “村里大部分农户家都去过,每次都要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每次都要召开一个座谈会,听一听大家对基层情况的反映。习近平同志与老百姓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杨红马说。


    “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下姜彻底变了模样,浙江省4A级景区村庄,带动周边63个村社共同奔富。


    当年过河处,早已建起廊桥。桥头一行字:“梦开始的地方”。


    “为民要重在办事”“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千万工程”启动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了必须着重把握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个就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农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


    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千万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万千乡村,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历史担当。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深刻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和实践的光辉历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无可辩驳地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实现一切伟大变革、开创一切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易炼红说。


    易炼红表示:“站在新起点,浙江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感恩奋进、笃行实干,不断将‘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钱塘江源,马金溪倒映白云青山。走进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就走进了山水画卷。


    金星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忆起17年前一幕幕: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考察新农村建设。在我们这个小村子,足足看了50多分钟。即将上车返程时,他回过头来叮嘱,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通过‘山海协作’,空气也能卖钱。”


    树高根深。郑初一记得:考察途中,习近平同志看到一棵千年银杏,根系裸露在外,立即和我们说,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枯掉。


    牢记嘱托,管斧头、护山头、守源头,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每年20余万人次游客涌来。“种种砍砍”变“走走看看”,“靠山吃山”有了新路径,去年村民人均收入4.2万元。那棵银杏呢?乡亲们培土浇水、精心呵护,古树葳蕤如盖,成了“镇村之宝”。


    晨光熹微,看着早早起床到马金溪边畅快呼吸的游客,郑初一恍然大悟:“空气真的能卖钱!”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行走山水浙江,一个个“金星村”映入眼帘。


    “千万工程”实施20年,发展理念深刻变革,乡村环境深刻重塑。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5400多元,提高到2022年的37500多元。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03年7月11日,“八八战略”提出第二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召开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千万工程”成为生态省建设重要抓手、有效载体,广大农村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主战场、突破口。


    之江大地,奏响激荡人心的“绿色变奏曲”——


    美丽生态重塑乡村。


    小桥流水,荷风蛙鸣。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江南美景扑面来。


    “现在这儿是打卡地,以前一片黑臭水体。”凤桥镇副镇长、联丰村党委书记李正峰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庭院”多措并举,臭河浜变亲水地,农家乐、采摘园,联丰村成大花园。


    “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拆违建、清“臭源”、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平台,楠溪江畔“无废乡村”,千年舴艋舟,今朝争上游。


    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专项整治,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20年过去,浙江省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零增长”“零填埋”。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浙江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美丽经济振兴乡村。


    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修竹茂林,溪流潺潺。人在余村走,就像画中游。


    这幅画,蜕变于滚滚烟尘。“‘千万工程’实施,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赞许“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天的余村,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去年7月推出,40余个项目入驻,上千名大学毕业生,乡村创业生活。


    好生态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距余村不远的溪龙乡黄杜村,“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万亩茶园满目青绿,白色帐篷错落有致,“游客白天品白茶、逛茶山,晚上躺在帐篷里数星星。”半日闲露营基地负责人王月庆看好美丽经济,回乡兴业。


    美丽经济如何健康发展?安吉及时出台露营营地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全县露营营地发展到47家。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文化”,茶旅融合,造福一方。


    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起山水田园;天台县后岸村,石料堆放场变体育馆,农房变民宿,农文旅体产业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放眼浙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美丽机制”激活乡村。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白鹭绕着梯田飞。


    2019年起,丽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均乡发布乡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景宁县财政据此向大均乡“两山公司”支付188万元,成为全国首笔生态产品购买资金。


    “盘点清绿色家底,才能将好风景好生态价值量化,纳入市场化定价体系。”大均乡乡长、乡级林长詹惠淇说。


    保护修复生态,促进“两山”转化,离不开改革创新。


    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取消衢州、丽水和山区26县GDP总量考核;设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两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


    构建新机制,拓展新路径,GDP和GEP协同增长。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参观走访浙江村镇后,对绿色发展成果高度赞赏:“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谆谆嘱托:“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浙江到全国,从乡村到城市,一场关乎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伟大实践,持续推进。


    以业为基,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三农”领域的实践范例


    21世纪之初的浙江,“扁担”两头不平衡。一头,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一头,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


    “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的状态,使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强调。


    日新月异的城,依然故我的乡,如何打通?


    谋大势、把规律、抓基础。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


    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千万工程’实施的20年,是浙江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伟光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千万工程”迭代升级,浙江先行先试。


    曾经的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一条黄泥路,“弯来弯去弯不到底”。


    2003年9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鼓励湾底人:“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


    “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一下子,心亮了,路宽了。”湾底村党委第一书记吴祖楣说。


    今天的湾底,设施农业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农文商旅一体,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5万元。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谁来种地?种粮能赚钱吗?


    2007年3月2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文章,题目就是《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千万工程”以业为基,绘就高效生态农业崭新画卷。


    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遇到年轻的“农二代”孙建龙。


    “从小就听大人说,好好念书进城上班,没出息才回家种地。”为帮父辈,无奈返乡,没想到闯出广阔天地。


    上湖州农民学院培训,跟科技特派员请教,能够操作维护100多台(套)农机。2014年又学了无人机植保作业,十里八乡称他为“开飞机的农民”。


    “一粒米”带动一乡人。孙建龙领着合作社,去年种了3500多亩粮田,收入近千万元,3000多户农户受益。他们的农机服务队,走进江苏、安徽,育秧到仓储,全程机械化。


    新农人,金扁担,种地不是旧模样。


    清水润田,鱼戏稻间。“一块田,长出生态稻、清水鱼,融出种养游新产业。”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绿色山根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旭青介绍。


    人防技防,良田粮用。“铁塔探头、遥感卫星都是巡田好帮手,全天候守护。”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农田巡查员赵斌很骄傲。


    去年,浙江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530.7万亩、产量124.2亿斤。


    一棵桃树能“结”出什么?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水蜜桃之乡。绿色种桃、直播卖桃、游客摘桃,6000亩桃园年产值1.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5万元,村歌就叫《流蜜的地方》。


    开发桃花酥、酿制蜜桃酒、举办桃花节,南湖区加力擦亮水蜜桃品牌。“兴业态、深融合,产业链接,城乡互促。”南湖区委书记邵潘锋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串珠成链。“千万工程”牵引,浙江省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2575亿元,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


    四明山下,革命老区。曾经,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出门就上坡,雨天两脚泥。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


    不久后,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很快收到回信。信里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发展变化。当月回信就到了村里,总书记希望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两封信,一封嘱托兴产业,一封教我们兴乡村。”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感慨。


    乡村是生产空间,也是故土家园,承载乡愁,寄托憧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强国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万千乡村,千差万别。和美乡村如何建?农村现代化咋推进?


    “千万工程”给答案: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梅子雨,藕花风,摇橹咿呀。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宛如水墨画。嘉兴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绘就“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


    金华永康市建设“智慧减排系统”,农村污水,一水多用。宁波市象山县采用生态反应链工艺,专业公司运营,“污水靠蒸发”变“绿水绕人家”。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突出特色,精准施策。强体制机制,下绣花功夫,万千乡村,深刻重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根植沃野,欣欣向荣。


    “‘千万工程’聚焦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生动印证新发展理念在浙江农村落地生根,由此成为润泽‘三农’的民心工程。”浙江省副省长李岩益说。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


    乡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热土和基石。让身有所栖的美丽乡村,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阡陌村舍,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文化基因。


    之江大地乡村行,邂逅一古一新。


    一古,博物馆。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看完越剧博物馆,孔村又遇水稻博物馆;湖州市吴兴区潞村,钱山漾遗址旁有个“丝源馆”;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一村5个博物馆。


    一新,咖啡店。宁波市镇海区永旺村,农具仓库改建为“稻田咖啡”;嘉兴市南湖区联丰村,“村口咖啡”是创客工作站,也是村民议事点;湖州市安吉县红庙村,矿坑湖畔咖啡店,一天卖出1000杯!


    一古一新,相映成趣。是业态场景,也是人间烟火,乡风乡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千万工程”20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也为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风尚夯基垒土、搭建舞台。


    木板墙、花格栅、石库门。金华兰溪市诸葛镇,近千年历史的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诸葛村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到村里调研。


    保护和开发并重。今天的诸葛村,人人都是文保员,每幢古建筑都挂了牌。孔明锁制作、诸葛中医药,入选省市级非遗,文创产品远销海外。村民成股东,古村落保护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文化是村落的灵魂。“千万工程”,刻录下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殷殷期盼、耿耿心志。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有几十株千年古樟树。习近平同志告诫:“既要发展好经济,也要保护好古村”。如今,樟树亭亭,游人如织。


    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散落玄武岩石造的乌石屋。习近平同志嘱咐:“要保护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乌石屋风貌如昨,农家乐另寻新址。


    习近平同志曾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撰文:“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一样,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不一样,城郊型和纯农业村庄不一样,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


    不丢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方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示范基地。梯田层层,鱼稻相依,多彩体验,让现代大众走近古老农耕文明。


    看社戏、钓鱼虾、煮蚕豆……鲁迅先生的童年什么样?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乡村博物馆,引游客触摸一代文豪童年梦境。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省推行,近10年覆盖432个重点村、2105个一般村。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全国第一。


    让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村民闲暇时,有了“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百年越剧发源地。2004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东王村调研,肯定了村里打算复建古戏台的想法。


    “这给我们鼓了劲。你看,村里有戏迷角,城里有越剧小镇,艺校还有非遗传承人班,老老少少都会几句,外地游客也爱听。”时任村委会主任李秋顺,现在是村里的“金牌导游”。


    如今的东王村,清扬唱腔,余音绕梁;乡村剧团,周周有戏——“多听名角,不生口角!”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千万工程”20年,文艺点亮乡村,提振起万千农民精气神。


    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老木匠、泥瓦匠重拾手艺,溪里石头、山上竹子都是素材。“乡间艺术家”就地生长,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连连感叹:村里人照样懂艺术!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新民俗创造实践的主体。“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聚会迟到,罚一曲;家有喜事,歌祝福。诞生浙江第一首村歌的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再不闻吵架声。


    绍兴市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古村,连续10多年举办“村晚”,挖掘保护目连戏等传统曲目,乡愁有了安顿。


    美丽乡村,精神家园,场地就是阵地。


    2005年5月17日,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文化中心刚开门,习近平同志就来到这里,在这个全省首家农村文化综合体内,和大家拉起家常:现在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礼堂建设,全省全面铺开,成为乡村标配。今天,浙江已有1.98万个农村文化礼堂,2.53万个农家书屋。


    守正创新,固本开新。


    以新思想凝心铸魂,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今日浙江乡村,家家户户,亮出乡规家训;村村镇镇,活跃百姓宣讲。


    美与富辩证统一,物与人全面促进,古与今交相辉映。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是热土、是基石、是底气。


    诗画江南,一村一韵。


    最难忘,采访途中,不期而遇的一张张笑脸。


    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千万工程”引发的这场影响深远的要素流动,捧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中国方案


    城乡二元结构,一道世界级难题。


    嘉兴南湖区,红船启航地,贯通城乡的101路公交车,当地人称为“开往春天的幸福号”。


    这条线路,沈水根跑了20多年。那个春天,一直珍藏心间。


    2004年3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嘉兴调研城乡统筹工作,登上了沈水根驾驶的101路公交车。


    亲身感受嘉兴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变化后,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要整合资源,完善布局。


    不久后,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4年7月,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盛夏访嘉兴,去坐101。


    下班高峰。碳纤维新能源客车里,空调凉风轻拂、车厢秩序井然,还有母婴室、轮椅区。


    19年过去,线路长了,站点多了,而车费只要2元,刷公交卡只要1元。


    “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城乡一体,交通先行。乡村康庄工程、四好农村路,一个个扎实项目,成“千万工程”有力支点。


    丽水市云和县,有“中国最美梯田”。四好农村路开通,梯田近旁,有800多年历史的坑根石寨,游客近悦远来。


    再看公共服务。一根水管通城乡,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全面消除农村“低电压”现象,4G网络农村全覆盖。


    杭州市淳安县中联村,鸠坑乡中心小学,与百里外的西湖区行知小学,同上一堂课。


    丽水市庆元县坪坑村,浙闽交界,到杭州车程5小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家,常驻县人民医院,巡回医疗车,开到坪坑村口。


    20年不停步,以“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强劲动能。


    这是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单”:


    2003年至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倍,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3∶1缩小至1.90∶1,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周末,宁波市镇海区永旺村,稻田、花海、小火车,吸引不少城里人打卡。


    城乡结合部的永旺也曾困惑。“与城比,是洼地;与乡比,少资源。两头挨不着,差点儿被拆并。”永旺村党委书记郭诚军说。


    统筹城乡,永旺新生。


    既破解“重城轻乡”,又坚持“城乡融合”,不是把乡变城,而是充分挖掘培育乡村之美,不是千村一面,而是气象万千。


    思路一变天地宽。用足近城优势,盘活田园风光,重新发现乡村价值的永旺,成为休闲旺地、创业热土。


    城乡融合,呼唤要素融通。城乡一体,重在以人为本。


    推动“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用水用电,政策支持,一一到位。


    “乡村爱青年,青年爱乡村”。今日浙江乡村,青春力量处处激扬。


    曾经的金华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紧靠城市,没啥资源,村里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城乡统筹,物畅路通,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领着村民,整修老旧厂房、闲置农房,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电商培训于一体的“众创空间”。


    金靖就是专业团队领头人,人称“乡村运营师”。政府、企业、乡村聚合发力,220名青年创客成为“新村民”。创客经济赋能古老乡村,村里主妇学着开起小吃店,“妈妈的味道”美食街带动75人就业。李氏家族迁离故里500多年后,非遗传承人李期银举家返乡,老字号“李氏梨膏糖”生意红火。


    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农创客、文创客、科创客,乡村运营师、农村职业经理人、新农人……新职业、新面貌、新气象,城乡统筹发展动能澎湃,重构现代“三农”内涵。


    截至2022年底,浙江乡村绿领人才培育计划,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30多万人;农创客培育工程,孵化农创客5万多名。2022年7月,浙江首次组织“新农匠”遴选,种养、手工艺、社会化服务,一批新型人才,扎根乡村,共创共富。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


    21世纪浙江城乡之间,这场影响深远的要素流动,为世界捧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中国方案。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党的领导,走好群众路线,汇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一本“民情日记”,载满初心。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嵊州市,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掏出日记本,记下烦心事,拉近干群心。


    嵊州干部群众忘不了,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嵊州调研考察,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民情日记’这一典型经验的内涵,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


    新时代“民情日记”,小本子升级成大数据。手机建档、线上接单、走访记录,急难愁盼早回应,关键小事快处理。


    “我们牢记嘱托,把续写‘民情日记’和推进‘千万工程’紧密结合起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嵊州市委书记裘建勇表示。


    美丽塑形,文化铸魂,还得培元固本。


    “千万工程”是一场深刻的乡村治理革命,检验初心使命,锤炼干部作风。


    实施“千万工程”靠什么?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倾心关怀、倾情牵挂、倾力指导“千万工程”,在重要节点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浙江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


    20年来,“千万工程”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一年一度的现场会高规格,选在哪里开,各地打擂台。顾益康记忆犹新:“比力度、比进步、比典型意义,拿成果说话。落选的,暗自较劲,你追我赶,来年干出更硬的成绩。”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一脉澄潭江,润泽五地共富。绍兴市新昌县的梅渚村、梅屏村、棠村村、雅庄村、镜岭集镇,围绕一江两岸,创新“梅棠雅集”党建品牌,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春赏花,夏避暑,秋逛绿道,冬享民俗。


    一条永旺路,连起四村产业。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万市徐村、光明村、永旺村、勤勇村,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要事联商、工作联推、资源联享、党员联培。


    “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4个村累计吸引投资3亿元。”庄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益军说。


    “千万工程”就是基层党建的试金石、磨刀石。凡是示范和整治工作搞得好的村庄,都有一个战斗力比较强的班子。


    “村里大小事,就靠干部跑。”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说,村干部和大家一起努力,建鲜切花基地,做好“花”文章,村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6万元。


    “三个吃亏得起”,是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全体党员的承诺书。


    气力吃亏得起——多做实干;闲话吃亏得起——宽容大度;钞票吃亏得起——先公后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走集体共富路,湾底人过上好日子。


    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是具体的。作风实了,本领硬了,办法多了,向心力自然强。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一切发展的目的。


    20年来,“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为了人民”是价值取向,“依靠人民”是行动路径。


    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亲水岸边,木栏杆上,方言写着村民自治俚语——“有本事吃本事,无本事铲镬糍”“越缩越懒,越吃越馋”“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入脑入心。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汇聚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85后姜鹏,大学毕业在外创业,几年前返回老家衢州农村,“一盒故乡”共富工坊里,竹龙栩栩如生,竹灯庄雅别致。


    姜鹏笑称自己是“啃老族”。老祖宗、老建筑、老手艺、老百姓,这是他奋斗的依托、回馈的对象。“工坊一根竹子形成的产品能卖上千元,带动2000多人增收。”


    湖州,更年轻的倪程偶遇潞村,“柴房咖啡”落户扎根,古村添了共富场景。


    “当初吸引我的,是村口墙上一句标语——白天干、晚上干、晴天雨天一起干。”一年多过去,每天清早,一路与村里人打着招呼去上班,倪程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家。


    浙江提出,3年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实现山区26县乡镇全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目前已有7000多家,累计吸纳34万多人就业。


    “千万工程”20年,影响早已走出浙江。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和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结成对子,基层组织共建,产业开发共兴,“山海情·彝家乐”歌会落户四明山下。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100多批700多名茶农,将白茶苗种进湘川黔大山。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干劲十足:“今年增派村干部,教技术,也强党建。”


    湾底村村口,石碑上铭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千万工程”20年壮阔历程,深刻表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就会产生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


    富春江畔,杭州市富阳区黄公望村,一场宣讲会,在梅娟民宿进行。


    这里是钱塘江上游。600多年前,富春山水吸引元代画家黄公望,挥洒出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今天,大学毕业生李静文,讲述着挂职基层200多天来,心中感悟的源头活水,眼中所见的振兴图景。


    “画卷为媒,山水传情”。这个全国文明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茶园、民宿、农家乐,古韵新风,生机勃勃。公望两岸文创产业基地,不少台胞在此乐业安居。江对岸,富阳水上运动中心,静待杭州亚运会健儿。


    “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


    江山如画今胜昔,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3-06-25

  • 首 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