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江:乡村“法律明白人”护航乡村振兴

    乡村“法律明白人”护航乡村振兴。


    三月春风万物长。走进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坝区,眼前呈现出一幅山青、草绿、牛肥的唯美生态画卷。在杨家寨众富牛场,来自县、镇两级的司法工作人员正耐心解答乡村“法律明白人”和牛场管理员在日常经营管理合同签订履行违约、工伤薪酬待遇、采购物资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法律疑惑。


    杨柳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在杨家寨坝区组建肉牛养殖合作社,将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能人中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引进合作社内。


    “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和乡村‘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政策法律、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作用优势,实现牛场管理精细化、效益最大化、风险零发生。”印江县司法局杨柳司法所所长吴成胜说,目前杨柳镇培养了500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其中65名骨干是乡村“法律明白人”。


    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涛通过参加杨柳镇司法所组织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并通过在线学法考试成为一名乡村“法律明白人”,他在带动村民发展众富养殖场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法带来的众多好处。


    “我自己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思维处理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务,并运用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我们在村民土地流转、牛场经营管理、用工、采购、销售等方面做到了依法办理。”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文涛坦言。


    养牛场有了法律明白人“护航”,其余几名合伙人心里就像吃下了“定心丸”。“学会了畜牧养殖相关法律,我们就有信心把众富养殖场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杨家寨村众富牛场合伙人涂帮海说。


    目前该村两个养牛场存栏肉牛640头,年底加上散户可实现1千头以上,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0万元、劳务用工工资35万余元,切实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印江乡村“法律明白人”不但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法治动能,还积极助力生态振兴。


    “最近天干物燥,村里森林面积大,所以我们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并遵守森林防火要求。同时还要保护好梵净山自然遗产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等。”在紫薇镇团龙村一户种满花草的农家院子里,村民们围着村党支部书记柴华,听他宣传梵净山保护条例。


    地处梵净山西麓的紫薇镇团龙村,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村干部与村里的骨干法律明白人不定期利用会议培训、微信群发布,深入村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


    团龙村还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梵净山保护列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之一,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生态护林、护绿、护河、护村行动,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确保辖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生态福利。


    “去年我村成功创建‘无讼村’,目前正在申创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以此为契机,培育更多的乡村法律明白人,用法治护航梵净山。”柴华表示。


    近年来,印江严格按照“选、训、考、评、用”五步工作法对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进行提档升级,在农村培养了一支由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能人、春晖人士组成的高素质、结构优、用得上法律法规的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全县干部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出他们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五大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我们加大对全县5.3万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的运用,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特长,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助力乡村振兴,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印江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曾云刚说。(图/文梅亚军、杨文姜、刘再权)

    2023-05-18
  • 准格尔旗:乡村振兴尽开颜

    十年发展,精彩蝶变。十年振兴,振翅腾飞。


    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间间大棚生机盎然,一头头牛羊膘肥体壮,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十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空心村”到“产业村”,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丰盈城市“菜篮子”到鼓起农民“钱袋子”,准格尔旗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招,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不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集群发展牛羊产业,培育做强龙头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打造幸福宜居乡村,让准格尔旗的农业越来越强,村里环境越来越美,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乡村产业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农民越来越富。如今,在准格尔旗,一批批特色产业村,拉长产业链条,让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乡村大变样,农民幸福生活节节高,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千亩水稻田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风景美如画。十二连城乡人民政府供图


    现代农业让“振兴之花”越开越艳


    “优蔬碱米小杂粮,羯羊肉牛满山果”是准格尔旗乡村发展、产业兴旺的真实写照。在农业发展中,准格尔旗把致富“金点子”、新技术送给农民、送到田间,还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农民端稳粮食“饭碗”,托稳准旗农业经济底盘。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农民用上了高科技,无人驾驶播种机来耕田,奏响春耕交响曲。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在十二连城乡春耕大地上,无人驾驶播种机代替了人工作业,无人驾驶播种机来耕田,让农民用上了高科技,该播种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设置行进路线、行驶速度、播种行宽和播种量,奏响春耕交响曲。


    春耕,在大地上,更在大棚内。温室大棚是农户的“聚宝棚”,更是点赞的乡村产业。近年来,准格尔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延伸,相继在草莓、香瓜、西瓜等种植产业基础上,发展荷花、樱桃、火龙果、柑橘等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蹚出乡村振兴蝶变路。





    在准格尔旗暖水山地苹果产业示范基地,一批批游客喜来苹果旅游季打卡。张宪丽摄


    “神奇砒砂岩,暖水苹果甜。”暖水乡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以苹果为龙头产业,建设千亩苹果产业示范园,延伸苹果深加工产业链,将苹果产业做成“生态样板”,让“生态之林”变成“绿色产业”,铺就一条“绿富同兴”的富民路,让暖水山地苹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据了解,2019年底全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2年,准旗耕地面积111.2万亩,牲畜存栏84.49万头,粮食产量4.81亿斤,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4元,增长7.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位。大路镇小滩子村和准格尔召镇准格尔召村成功申报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布尔陶亥苏木尔圪壕嘎查、龙口镇大口村、十二连城乡兴胜店村成功申报创建2022年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


    到2025年,准格尔旗要实现“十万亩苹果、百万亩山杏、百万亩沙棘”的基地建设目标。力争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共同富裕先行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幸福图景,让乡村振兴之花越开越艳。


    “村企联姻”助力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万牛养殖项目、百万生猪生态循环全产业链项目、100万只肉羊养殖屠宰仓储物流基地、“企地企民联手,共建美好生活”专项行动……一项项创新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招牌产业蓬勃发展,一支支人才团队聚拢而来,让“土地为媒”巧生金、“村企联姻”共双赢,更让农民和脱贫户吃下“定心丸”,铺就出乡村振兴光明路。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群众才能富裕。2014年,布尔陶亥苏木蒿召赖嘎查在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成立了以生猪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准格尔旗雄风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60多户养殖社员“抱团取暖”,生猪年出栏达5000头,让“空壳村”变为“致富村”。2021年,布尔陶亥苏木还通过“企地共建”,引进百万生猪生态循环全产业链项目,相继在李家塔村和铧尖村配套了扩繁场和育肥场,让生猪养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硬角儿”。


    在乡村振兴战中,驻村干部是农村工作推进的生力军,更是乡村振兴的“硬核纽带”。目前,准格尔旗已累计向全旗158个嘎查村选派2367名驻村干部,他们想思路、谋发展,凝聚“扶贫联智、产业联推、环境联抓”的合力,多方协调,捆绑发力,引领带动发展肉牛、碱稻、山杏、海红果、小杂粮、矿业服务等主导产业,推动全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嘎查村集体经济,绘就出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温室大棚里的新鲜蔬菜成熟,种植户采摘黄瓜,并展示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张宪丽摄


    据了解,2022年底,全旗158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1.8亿元,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2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村3个、超百万村34个,准格尔召镇忽吉图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308万元,居全旗村集体经济收入榜首。


    如今,准格尔旗聚焦“快步跑、争一流、作贡献”,按照规模化养殖、特色化种植的发展思路,以着力打造“三园”“三基地”“一个新农村”为总体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正努力探索乡村振兴鄂尔多斯样板下的“准格尔路径”,走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老百姓在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张宪丽)


    来源:准格尔旗委宣传部

    2023-05-18
  • 贡井桥头镇:筑牢“耕”基,让每一寸农田成为丰收的沃土

    今年以来,贡井区桥头镇按照“早谋划、早发动、早部署”的要求,在大力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同时,全力组织耕种生产、全面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粮袋子”。


    一场春雨贵如油,雨水的到来不仅给万物带来了盎然生机,也掀起了生产热潮。


    近日,在桥头镇团结村的农田上,施工机械轰鸣,村里正在建护坡、清沟渠、修便道;更远处,村民们正在新开垦的撂荒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锄地、有的栽苗……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


    近年来,团结村整治了340余亩撂荒地,采取“村集体经济+业主+农户”的模式,通过自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粱+大头菜+羊肚菌”轮作订单农业,开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一边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一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抢抓农事春耕备耕,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持续为村里引进的种植大户服好务,做好要素保障,在产销对接、提供种植技术、帮扶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春耕生产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齐头并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团结村支部书记余庚友表示。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


    桥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扛牢耕地保护责任,我们严格落实镇田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镇级包片联系村,村级分片包干化’管理,做到分级管理、全面覆盖、责任到人。”


    去年,桥头镇已完成耕地恢复举证754亩,超额完成336亩。同时,依托“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整理细、碎、散土地2000余亩连片种植,推动“优化、集中、连片”实现农田种植面积增量。


    据了解,桥头镇将围绕耕地保障、产业延伸、农旅融合等方面谋划好“后半篇文章”,将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结合,积极扶持致富能人、种植大户和群众耕好地种好粮,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大地回春,遍野农桑,美妙的春耕乐曲仍在桥头镇的土地上回旋飘荡。今年,桥头镇还将在各村实施规模化种植玉米、高粱、水稻等优良品种农作物12000余亩,切实为完成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李惠玲)


    来源: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2023-05-17
  • 念好“山字经” 唱响“共富曲” 土特产绘就乡村振兴新“丰”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向淳


    贵州鸡蛋连续多年在大湾区年销售额超10亿元;2022年全省牛羊产业带动农户82.5万户,户均增收2.3万元;2022年镇宁自治县蜂糖李产业总产值达26.1亿元、带动上万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正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田间地头、车间厂区,绘就一幅幅绿了青山富了民的乡村振兴新“丰”景。


    念好“山字经”做好“土”文章


    每年,从油菜花怒放的季节引来人山人海到新榨菜油上市香飘万家,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坝区一直人气十足。


    “‘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我们瓦屋乡的菜油一直不愁卖。”碧江区刘芳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芳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油菜越种品质越好,今年扩大规模种了120亩。


    2022年,司前坝区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周边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


    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文化传统等乡土资源,是孕育乡村产业的独特土壤。如何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优势,选准一条适合发展的种养路子,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同样凭借油菜产业风生水起的还有长顺县。今年3月22日,当地本土企业贵州长顺桂康粮油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的年产3万吨自动化菜籽油物理压榨生产线正式运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预计年产值在6亿元以上。”该公司董事长娄佳沁介绍。


    贵州各地正打开视野,用好黔山贵水一方水土,做好特色产业文章。遵义辣椒、镇宁蜂糖李、威宁荞麦、大方豆制品、从江小香猪、平坝灰鹅、贞丰糯米饭等来自贵州乡间的名优“土特产”热销省内外。


    培育“大风景”擦亮特色牌


    初夏时节,伴着晨曦,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弄袍村村民韦兴华骑着三轮车抵达自家30多亩的蜂糖李果园,精心做好果园管护。“往年,蜂糖李一上市,外地客商直接开车到村里抢购,我家一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韦兴华言语间掩饰不住自豪。


    地处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带的弄袍村,是镇宁蜂糖李产业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零星种植,但规模较小,价格不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2017年,镇宁蜂糖李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随后,一场甜蜜产业的重头戏在镇宁精彩上演。弄袍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而弄袍村所在的六马镇,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小盆景”变成“大风景”,小产业迈向“大市场”。以镇宁蜂糖李、凯里红酸汤和关岭牛等为代表,近年来,贵州一批地理标志的产品,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性,畅销市场,形成富有特色的比较优势。


    贵州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优化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找准产业路唱响“共富曲”


    距离7月大葱上市还有1个多月时间,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55岁的村民吴德忠望着自家种植的20多亩大葱,想着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不禁眉开眼笑。


    二官村凭借大葱种植这一支柱产业,入选全国“亿元村”,每年旺季,外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大葱每天高达300吨以上。


    “乡村振兴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二官村委会主任肖鼎笑呵呵说,全村1400多户村民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占一半以上。


    山地公园省贵州,“土特产”资源丰富,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可喜的转变正在贵州各地涌现。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正成为贵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力抓手。今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贵州25家企业组团亮相海南椰岛,湄潭翠芽、遵义红茶、黄果树三碗粉、酸食、辣椒酱、民族服装等土特产荟萃于此,在南海之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一季度,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拔节生长”,园林水果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0.1%,中药材产量增长18.9%,茶叶产量增长8.6%,蔬菜产量增长5.7%,禽蛋产量增长25.4%,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红利。

    2023-05-17
  • 各美其美 黑龙江省各地共建和美乡村

    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的“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赵玉霞最近刚刚用积分兑换了1袋洗衣液,这些积分是她参加村志愿活动获得的,“我得了53分,还兑换了多星锅和豆油。”


    讷河市长发镇平原村57岁的徐桂荣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未想到年过半百,还能在村里拥有一条自己的街——桂荣街;作为桂荣街的街长,她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去街上打扫卫生,“像管自己家一样管理这条街。”





    双鸭山市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党员马小莉是村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积极分子,“乡村领导带头搞环境卫生,这也是对村里老百姓有意义的事,我也得加入进去,为村里振兴发展做点贡献。”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


    黑龙江省各地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加强村庄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党建+”“道德积分超市”“街长”、网格员……管理者身体力行,村民自觉维护,龙江大地上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农旅和鸣”产业兴


    “我们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原则,合理布局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开展生态型、宜居型、发展型、特色型村寨创建活动。”塔河县十八站乡党委书记吴庆勇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要求,全村开展了“三清二化”行动,即清垃圾杂物、清残垣断壁路障、清危房庭院、全村绿化、亮化。同时,通过“微网格”加强管理。


    据了解,该乡鄂族村深耕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民族村寨,被称为“手工艺村”;奋斗村着力打造“美丽菜园”,发展“菜园经济”,被称为“生态小菜园村”;兴建村作为远近闻名的产粮大村,积极引进“马丽英”高产南瓜种植技术,被称为“南瓜村”……“以前我们村主要种植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收入不高,‘三个一’工作开展后,种植了‘马丽英’南瓜200余亩,每户人均增收有1万元。”兴建村村民姚录森说。


    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起来,村里的“硬件”也跟着强起来:改造提升了村组公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硬化了串户路,又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逐步改善了农村基础环境。


    “街长”上任环境大改观


    2021年以来,讷河市以长发镇为试点推进“街长制”,依托村屯现有网格长、网格员,通过村民小组统一推选、支部委员讨论审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方式,每条街道产生1名“街长”,并以“街长”姓名命名该街道,设置明显醒目标识,主要负责监督卫生行为、清扫杂物垃圾、林木日常管护等工作,长发镇村屯环境明显改善。该模式现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市已落实“街长”1637名,并推陈出新,设立了党员示范街、干部示范街等多种示范模式。


    长发镇平原村立平街街长王立平对村里的“街长”工作特别有数:“自‘街长制’建立以来,村里为22名‘街长’颁发了聘任证书。我们这些‘街长’一年来,累计带领群众转移柴草垛21个,拆扒破损院墙34处,劝阻不文明行为67起,补植绿化树木165棵,协助村委会回收、分拣、转运废弃农药瓶500余个,清理路边沟1930延长米,清扫包保街道3100延长米,带动了农户的环境卫生意识。”


    “‘街长’都是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的村民,像徐桂荣,就是人勤快,性格还好,邻里关系融洽;王立平是孝敬老人,群众威望高。选她们当街长村民都可信服了。”讷河市农业农村局戚江涛说,“一块块醒目的工作牌,标示出负责人和联系电话,让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确保村屯环境治理有成效。”


    “美丽休闲乡村”党群共治


    双鸭山市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党建+”工作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负责,党员示范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党群共治、户户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模式。


    “我们村一直以争创‘双五’工程为目标,以乡包村干部带动支部精治善管的党建模式,不断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村内晒场与围墙栅栏全部建设完毕,路面硬化与边沟建设已全覆盖。”村党支部书记韩明兴介绍。


    村里的党员更是像马小莉一样,积极带头维护村里环境卫生。村民石江卫深有感触地说:“看到党员全都领着种花种树,村里房前屋后也干净了,出行也方便了,让人心情舒畅啊!这么好的环境,我们也得撸起袖子维持好自己家周边的卫生,尽好自己的一份力。”


    小南河村在搞好环境卫生与基础建设的同时,聚焦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每月都有2500余人次来旅游。2022年11月10日,小南河村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小积分”积累“大能量”


    一瓶洗衣液7分,一个电饭煲26分……在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坤河村“道德积分超市”里,大米、豆油、洗衣粉、电饭煲等生活用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明码标“分”。


    “我们这个道德超市与之前家家美积分超市相比,在积分制运行上更加透明,采用数字化运营的方式,只要下载专用的APP就能看到自己及他人的积分情况,让评比更加公平化、透明化;同时超市以积分卡为媒介,告别家家美积分超市的‘手动’模式,只需一台电脑、一个刷卡机就能轻松搞定超市内所有的业务,既方便了村民选购商品,也提高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驻村第一书记徐波介绍,“道德积分超市”在积分内容涵盖上更加广泛,从单一的人居环境向孝老爱亲、社会公德、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带头致富等方面延伸。从积分获取细则能看出,只要日常生活中搞好家庭卫生、摒弃陈规陋习、参与志愿活动,就能轻轻松松获得积分。在积分奖品设置上更加丰富,在原有多星锅、阿迪锅、快烧壶等生活用品的基础上,设置彩色电视机、冰箱等上千积分大奖,充分调动了村民们的参与积极性。


    “小积分聚民心、解难题。现在村里参加志愿服务、平安巡逻、纠纷调解、爱心帮扶等活动的村民明显增多,‘说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逐渐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宁义介绍,截至目前积分超市已为村民兑换了价值4000余元的物品,坤河乡其余各村也都在积极推进“道德积分超市”建设全覆盖。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最直接的体验,是老百姓看得到的幸福。”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村事业促进处处长关贵林认为,不但要持续增加乡村“颜值”,更要不断提升其气质,想方设法挖掘村民内生动力,齐心协力让美丽乡村焕发长久魅力。(记者周静)

    2023-05-16
  •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乡村干部强 发展思路多

    “经核算,我们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19万元,可支配收入179万元,按规定程序,提取102万元进行分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乡亲们笑容洋溢。


    曾经的新华村,耕地撂荒严重,村集体经济疲软不振。在4年时间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增至300多万元,这是如何实现的?


    “党建立头功。”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景说,港南区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的一系列举措,帮助新华村配强班子、打开思路、盘活资源,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动力。


    新华村曾出租1400多亩林地和山塘,但每亩平均租金只有10多元,对村集体经济支持有限,发展找不到突破口,村民对此意见很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港南区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通过公开储备后备干部、内部观察培养、乡贤返乡等方式,储备了一批质量高、能力强、年轻化、有干劲的村干部后备队伍,为调整优化干部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华村从后备干部库中择优选聘了3名年龄40岁以下、学历本科以上的村干部。新的村两委班子结构更优,干事劲头也更足。


    村两委研究发现,由于当年签订的合同不够规范,导致土地发包价格过低、周期过长。为了清理不规范合同,村党总支带领党员走门串户,讲政策、说利弊,并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列出问题合同清单和处置工作清单,与承包商进行沟通。不规范合同处理完毕后,共清理出2800多亩林地、山塘。通过重新签订合同,每亩租金最多增至4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0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仅靠租金收入还不够,必须想办法“造血”。如何寻找突破口,成为盘绕在村干部心头的问题。


    港南区鼓励各村进行经验交流,并下拨专门经费,用于村党组织外出学习调研,推动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吸取其他地方先进经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新华村党总支组织班子成员前往港南区东津镇和覃塘区樟木镇等地学习土地流转的先进经验。结合新华村实际,村两委决定推行“确权不确地,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流转模式。“以土地入股,把撂荒的耕地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先由村集体垫资平整,再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东说,除去耕种成本,把收益按股分红给农户,既能增加个人收入,又能壮大集体经济,一举两得。新华村采取“合作社+农户”“村两委+能人”的模式发展产业,把流转出来的1500亩土地加以整治,规模化发展富硒水稻、糖料蔗等特色产业。


    不久前,新华村还签订了4000头肉牛的养殖合同,准备利用甘蔗、玉米、水稻的秸秆养牛,延伸产业链,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考察了来宾市武宣县、象州县等地秸秆养牛产业的发展经验。村里设施农用地较多,水稻、甘蔗的大量秸秆又难以处理,‘养牛+秸秆利用’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新思路。”陈东介绍。


    在干部队伍优化和“走出去”的双助力下,港南区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提高,2022年收入总量比2020年增长了75.64%,10万元以上村达到78个,占比51.65%。

    2023-05-16
  • 霍山县:在乡村振兴一线撑起“半边天”

    她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女性创业者,是返乡筑梦、反哺乡村的奋斗者;她是一位得力女村干,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乡村事业,扑下身子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她们是一群自立自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她们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贡献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们尽情地绽放“她力量”。正因为这一群女性力量的加入,让乡村振兴更加有了烟火气。


    “燕子”归乡创业造福桑梓


    “燕子姐,你看这件羊毛衫的缝合挂肩过不过关?”工人口中的“燕子姐”是霍山县明洋服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燕。在该县下符桥镇返乡创业园,王燕正在生产线上指导工人如何检验羊毛衫,把控生产质量。


    43岁王燕是下符桥镇桃园村汪神庙组人,20年前的她在上海的一家羊毛衫纺织厂务工。聪明勤奋的她不光学会了羊毛衫的制作生产工艺,还在平日的工作中认真观察工厂的运营管理。2014年,她辞职并在上海浦东租了两间屋子,创办了自己的羊毛衫小作坊。“那时,创业热正在上海兴起,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尝试一次!”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小作坊被她经营得有声有色。


    “父母年纪大了,小孩也在老家上学,我和丈夫的心里总是挂念着家。”几番思索后,2018年,王燕决定返乡创业,并于2019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明洋服饰公司年产羊毛衫20万件,产品销售以外贸为主,出口美国、加拿大、孟买等国家,去年的公司营业额达到100多万。同时解决了周边50余名群众的就业,员工月均收入达到了3500元。


    “我在厂里干了很多年了,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忙得多,拿得更多。”三尖铺村龙门坎组的村民徐新正忙着给成品羊毛衫挂上吊牌,用她的话说,“燕子姐”这个老板有能力有善心,是妇女们的楷模。


    除了稳定在厂里务工的工人,王燕还经常帮助那些需要照顾家庭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家庭妇女,为她们免费置办机器,教她们如何给衣片套口,将部分厂里的活安排给她们,方便她们在家里不出门也能有收入,鼓励她们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想做大做强,还需要付出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带动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燕坚信,女性也能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扎根基层青春慨然以赴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基层是第一线。“村里的工作是最直接面对群众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服务群众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这句话项媛媛经常挂在嘴边。37岁的项媛媛已有15年党龄,是衡山镇永康桥村妇联主席,参与基层村务工作。


    “项主任忙前忙后了好多天,告知我们要规范经营,帮助我们整改,办理提交手续,我这才很快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村民华德龙从事豆腐生产有10年了,提到项媛媛,便是满口的称赞。


    永康桥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村中豆制品加工24户,从业人员共150多人,涵盖豆腐、千张、豆腐皮、豆腐棍等豆制品。“豆腐作坊与民生息息相关,也关乎村里的经济发展,要从源头上狠抓豆腐制品质量,才能让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有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发展。”项媛媛说,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诉她,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女性在基层工作中有优势,亲和力更好,善于和人沟通,富有同情心。在平日的工作中,项媛媛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将群众当亲人,特别是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愿意和她谈心、沟通。


    在今年3月中下旬的全县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电子商务挂职学习活动中,项媛媛跟班学习了1个月,学习电商直播。结合村里的特色产业,项媛媛心里清楚用好手机“新农具”的重要性,“下一步,我要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在宣传村情村貌的同时,让村里更多的豆制品和农产品走出村、走出县。”


    长期以来,霍山县大力选拔、培养、任用女党员进入农村两委班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使其成长为带动农村发展的“当家人”和“主心骨”。截至目前,该县有255名女党员在村两委的岗位上履职尽责。


    勤劳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万物生长的五月,东西溪乡桃李源天麻林下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基地负责人王玲正带领着三十余名工人忙着给天麻良种繁育。36岁的付会会,49岁的吴玲,70岁的潘凤英……她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不仅鼓起了自家的“钱袋子”,也解决了种植大户人手紧缺的燃眉之急,她们是千万个乡村女性的缩影。


    “我们基地务工的主力军都是女性,她们抓住就近务工的机会,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踏实工作,认真努力的生活。也多亏了她们,能吃苦肯学习,才能让天麻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好。”王玲笑称她们就是天麻基地的“娘子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女性是振兴路上不容忽视的坚韧力量,她们赤诚且善良,温柔且英勇,她们凭着勤劳、智慧和坚毅的品格,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尽情绽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为了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创业致富,鼓励更多的女性投身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中,霍山县妇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积极培育“巾帼新农人”,开展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蔬菜中药材种植等各类培训,赋能女性成长;举办放心家政暖民心行动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立巾帼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160支,共计2467人;积极开展“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创业之星”等先进典型选树工作。


    “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鼓励全县妇女积极创业就业,激发她们自主发展能量,号召更多优秀女性投身乡村振兴,为助推新时代霍山更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霍山县妇联副主席吴义云说。(王倩倩柯晓春)

    2023-05-15
  • 打造乡村新风景 娄烦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娄烦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三位一体”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一主三翼”战略目标,将全域旅游作为实现娄烦转型发展的战略抓手和必由之路,深挖文化和旅游特色资源,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打造节庆活动和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带动了百姓增收致富,促进了乡村振兴。





    深耕旅游资源


    烟波浩渺的汾河水库,景色独具的云顶山,繁盛茂密的原始森林,红色文化滋养的热土……这些都是娄烦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娄烦县发挥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汾河流域生态景观带、环库水乡休闲观光区、特色乡村旅游体验区、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区、绿色生态旅游康养区“一带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2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了向阳村摄影书画基地、孔河沟红军东征纪念地、美美公社时代新人学习站,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的富民之路。


    抓特色、促转型、强融合,着力打好“三张牌”。在特色产业牌方面,打造千亩有机旱作示范基地5个、全省首批试验富硒马铃薯基地3万亩,努力创建全省高淀粉及鲜食型马铃薯生产区、晋西北种薯繁育区。在现代产业牌方面,全面启动实施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煤铁传统工业向中高端升级。强化园区承载、基地支撑、市场拓展,投资1.2亿元,建设集市场、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融合发展牌方面,坚持“旅游开发带全局”战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


    峰岭底村是高君宇诞生和成长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景色优美,南有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北面汾河绕村而过,东侧岭上梯田错落有致。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娄烦县紧抓高君宇故居片区整体规划建设契机,把县域北部片区文旅产业打造成为红色文旅新品牌。目前,峰岭底村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个秀美的村子,接受红色教育,体验康养旅游。


    发展特色乡村游


    在娄烦,更多的村子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位于汾河水库旁的下石家庄村,由于紧邻库区,村里不能发展工矿企业,不能搞养殖业,且村里的土地也已退耕还林,外出打工成了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集体无收入,村子到底该如何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曹贵生决定借着省级旅游景点——汾河水库风景名胜区,大做生态文章,发展乡村旅游。村子成立了汾河湾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陆续建成300亩的汾河湾生态农庄、120亩的西梅采摘园、3个淡水鱼塘,以及游客集散中心,形成了集果蔬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农家庄园。谈起村子的发展,曹贵生说:“增收致富,发展旅游来得更长久。”


    如今的下石家庄村,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条条街巷干净整洁。夕阳下,在村中的广场,有的村民正悠闲散步,有的则坐在一起拉着家常。村民张俊爱以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随着村里的旅游产业越搞越红火,她把家里空着的两间房收拾出来装修成了民宿。她说:“自从家里建成民宿,日子就越过越红火。到了夏天,人住得满满的,一个月下来至少收入四五千元钱。”


    “村里有好山好水,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靠着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下一步,村里还要建美食街、民宿窑洞、溪流景观……让下石家庄村变成风光秀美的北方水乡。”曹贵生信心满满地说。


    观赏孔雀、农家采摘、拓展研学……位于天池店乡顺道村的凤岛孔雀小镇好不热闹。始建于2018年的凤岛孔雀小镇,是一处集孔雀养殖、孔雀观光、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乡间民宿、休闲娱乐、拓展研学、会务接待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景区。通过对孔雀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形成集群孔雀产业体系,打造以“孔雀文化”为核心,以“孔雀规模化养殖”“孔雀休闲旅游”“孔雀文化创意”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基地,致力于建成中国第一孔雀特色产业小镇以及全国最大的孔雀产品交易、文化交流基地。


    “养孔雀和养鸡差不多,不难。每天上午和下午投食就行了,对劳动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村民郝福明在自家的孔雀棚里边喂饲料边说,“多亏了这些孔雀,不然真的找不到增收门路。”孔雀小镇的负责人刘海青说:“未来,小镇将以‘旅游+’为途径,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养生、科研等的深度融合,为娄烦县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旅游开发带全局


    4月26日,“娄烦县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娄烦县汾河水库AAA级旅游景区举办。此次乡村文化旅游节采取“主会场+分会场”视频连线互动的形式,旨在传承娄烦文化底蕴、领略娄烦独特魅力、彰显娄烦时代风采,促进交流合作,激发乡村活力。


    2022年,娄烦县在A级旅游景区创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文旅产业项目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云顶山至高君宇故居自行车赛道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一批游客集散中心、房车营地、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满足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汾河水库风景名胜区、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两个景区向4A级提升,加快实施“南北”出口片区建设,大力提升河北村、下石村、峰岭底村3A级旅游示范村品质,进一步做优做精孔雀小镇、汾河湾等乡村旅游景点。同时,“全域旅游·全景娄烦”避暑旅游线路,“娄烦特色休闲之旅”“红色革命传承之旅”等6条旅游线路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娄烦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娄烦县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汾河上游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建设生态廊道34公里。2022年,娄烦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持续推进“创森”工程,实施荒山造林3万亩、提档升级造林工程6万亩、通道绿化166公里、义务植树4万株。加强汾河水库出口断面监测,坚决保障境内汾河水库入库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出境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二类标准以上,确保省城人民饮用水安全。


    “下一步,我们要做好‘旅游+’融合文章,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推进‘旅游+’新产业模式,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推动‘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娄烦县委常委、全域旅游指挥部总指挥庞娟说。(记者范珍)

    2023-05-15
  • 公安部交管局推进“五大建设”治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任沁沁)公安部交管局11日召开全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部署各地深入推进农村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协同共治力量、劝导管理模式、隐患治理机制、交通安全文化“五大建设”,以现代化治理方式破解深层次难题,全力为农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了解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依然突出,群死群伤事故阶段性、局部性多发的局面依然严峻,迫切需要通过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来应对农村交通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


    本次会议提出,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以责任体系为根本点,用好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机制,压实县乡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以力量建设为关键点,加强农村地区交警中队规范化建设,推动劝导员与农村护路员、农机服务员、乡村振兴队等力量融合发展;以劝导管理为发力点,在重点交通违法劝导管控上再加力,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以隐患治理为切入点,推动交通事故预防向事前转型,针对事故易发多发的路口路段实施优先治理、精细治理;以宣传教育为落脚点,针对“一老一小”、务农务工等群体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推动普及农村交通安全文化。

    2023-05-12
  •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质量实施 接续奋斗改良田 万里黄河富河套

    3月22日,二黄河被国家水利部授予第二届“最美家乡河”称号,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河流。


    每一个来到巴彦淖尔的人,看到二黄河,都会被眼前的景色绊住脚。当得知二黄河来历时,更是惊讶地张大嘴巴——二黄河是河套地区各族人民靠锹挖肩挑小车推、历时10年之久、在河套大地上奋力开挖兴建的一条“人工引水河”。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震撼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河套儿女。


    二黄河的建成,彻底化解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河套地区的引水灌溉难题,使得河套灌区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祖国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带一片稀有的绿洲、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让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多年的黄河水灌溉,导致耕地出现板结和盐碱化现象。加之农户的地块分散,日益精良的农业现代化设施设备无法施展身手,农户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最广大农户利益,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继承发扬蒙古马精神,于2016年至今,在河套灌区大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


    起初,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农户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强行驱赶上门做工作的村干部。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四组村民赵海龙对7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我们村列入全市第一批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当时村干部到我家,让我支持工作,我问他们:耕地整在一起,长得一样,大家的土地咋区分?耕地质量有高有低,怎么分配?挖高填低的地块长不出庄稼怎么办?村干部给我耐心解答,可我根本听不进去,就把他们赶走了。”赵海龙笑着说。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巴彦淖尔市建立市级统筹、旗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面对面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算清“投入和产出账”“当前和长远账”。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苏木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选址立项,民主推进规划设计,必须做到同意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调整、同意出工和植树、同意社会矛盾自行解决,同意率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


    “当时看见挖掘机挖我家地时,我真想冲上去制止。后来心里想:让你们折腾吧,收成要是不好,我再找你们算账!可没想到,当年每亩地就增收了300元。”如今,站在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52岁的赵海龙惭愧不已,“回想当时把村干部赶出门,我真是不应该!”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广大农户参与意愿日趋强烈,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具备整市推开的条件。3月28日,巴彦淖尔市正式成为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河套灌区剩余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在全国率先实现整灌区永久基本农田“大变身”,持续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半点懈怠。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状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农田改造任务,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抓,制定出台项目管理、竣工验收等一整套制度机制。通过旬调度、月通报,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构建起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工作紧凑、推进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


    经过数年努力,巴彦淖尔市已建成232.19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市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项目区建设实行“三打破、五统一”整治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将耕地重新分配,推行“一户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验收后,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建管并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真正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放眼如今的巴彦淖尔,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群众生活幸福美满。面对全市上下激昂奋进的实干状态,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的话掷地有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事关巴彦淖尔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我们将结合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一往无前推进整灌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内蒙古建设农牧业强区作贡献,努力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记者薛来)

    2023-05-12
  • 横州:党建引领产业“点线面”提升 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位于横州市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汝德摄


    近年来,横州市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引领力建设作为发展状大乡村特色产业有力抓手,从“破点、提线、扩面”三个维度出发,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实现产业多点开花,促村级集体经济量质齐升。


    强化示范引领,聚力点上突破。以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为契机,印发《全县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实施方案》,制定县、乡、村、屯抓基层党建工作规范4张责任清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清单进行重点考核,构建“党委领导、乡镇统筹、村屯落实”的示范点创建工作格局。选取莲塘镇、校椅镇、云表镇、马岭镇4个村级集体经济优势突出乡镇作为探索示范乡(镇)创建对象,营造“抓经济、强组织”良好氛围。深化星级村党组织评比,把产业收入、品牌效应作为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重要参考指标,激励村级党组织主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22年莲塘镇获自治区首批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点,全镇已建成六莲千禧小番茄园、六坡麒麟西瓜园、山柏柠檬六旺产业园等12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


    推行科学管理,力促线上提升。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先行先试模范带头作用,探索推行“党支部+专业农业公司+科学院+农户”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引导校椅、莲塘、马岭、石塘、那阳、陶圩6个连片优势农业示范带内的60个村党支部,整合村集体经济资金3162.2万元,引入广西现代立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3个专业农业经营管理公司,实行科学管理、全程追溯、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8万元。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组织人才组例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发挥县级组织部门统筹资源优势,引入广西农业科学院等6个专业院校与专业公司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定点技术支持协议,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不断提升工人和农户田间管理和种养技术水平。2022年,共开展培训50场,培训超3000人次。


    注重品牌创建,推动面上巩固。按照“强基础、促提升”工作思路,扎实推行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实施“书记党建创新项目”行动,将农业产业品牌创建与基层党建品牌创建纳入一张责任清单,引导村党组织书记主动将产业发展和基层党建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每年从17个乡镇上报的产业创新品牌发展项目中,遴选10个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给予3-5万元启动经费扶持。借助举办横州“两会一节”(世界茉莉花大会、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中国茉莉花文化节),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会,选取一批优质特色农业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不断扩大横州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横州市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双孢蘑菇之乡”“中国甜玉米之乡”等称号,“横县茉莉花茶”“横县茉莉花”地理区域标志上榜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贺忠涛)

    2023-05-11
  •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5月9日,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玩耍。该园2022年进行了改造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考察时,多次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对民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河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认真解决就业、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强化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2年,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1%,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9.7万人,完成棚户区改造11.8万套、老旧小区改造3698个,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毕业后,我就可以直接去文安县中医院上班了。”4月22日,看着刚签的就业协议书,桑博轩一脸的兴奋。


    桑博轩是河北中医学院的学生。当天,该院举行2023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900多人现场签约。


    “我学的是针灸推拿,到县级中医院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桑博轩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群众生活,一头连着发展大局。面对今年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我省各地各部门多渠道发力,打出稳就业“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培训,健全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抓好零工市场建设……随着一项项硬举措落地落实,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16万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多次要求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对民生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今年,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我省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着力办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事。


    现代化的智慧课堂、高标准的体育设施,走进廊坊开发区第八小学,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人赞叹。


    这所学校去年9月建成投用,设有48个班、2160个学位,不但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难题,还让走进校园的孩子们感到现代化的教学氛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今年我省在去年基础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截至3月底,计划新建、改扩建的100所学校中,96所已经开工建设,力争在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前不久,家住邢台市南和区三召乡的张女士,因脑血管狭窄在南和区人民医院治疗了两个星期,出院结账时自己仅花了2000多元,“当时看着每天的费用单,以为怎么也得花个万八千的,没想到报了这么多。”


    既要看好病,还要少花钱。今年我省实施“三个百分之一”行动,即通过扩大目录、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分别提高住院实际报销比例1%,有效缓解百姓“看病贵”问题。


    民有所求,政有所为。创建1000家以上省级食品安全标准化学校食堂,开展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服务,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今年省级财政安排230.4亿元资金,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同比增长17.7%,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下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近日,家住唐山市团结里社区的63岁居民蒋艳丽,迷上了打乒乓球。


    只要天气好,每天清早,她就来到社区小广场的球台前,和邻居对打几局。


    “你别看咱这小区都40多年了,可现在是住着舒心、玩得开心!”蒋艳丽快人快语,向记者说起了小区的新变化。


    “多亏去年纳入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在路平了,环境美了,还安了这个球台,锻炼起来真方便!”蒋艳丽想起过去这里公共设施老旧,也没有物业统一管理,十分感慨:“盼了多年的事终于实现了!”


    团结里社区的美丽蝶变,是我省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计划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816个,棚户区开工12万套以上、建成8万套以上,让更多城乡居民实现安居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省高度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下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小区环境越来越美,路边绿地逐渐增多,城市犄角旮旯也多出了很多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正在成为居民简单而美好的小幸福。


    不止在城镇,随着厕所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如火如荼,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深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燕赵大地更多涌现。


    胡乱堆放的垃圾杂物没有了,坑洼不平的小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临漳县显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巧玲感慨地说,过去村里的环境说“脏乱差”一点儿不为过,村民出行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而现在“下雨天脚上不沾泥,刮风天身上不沾土”。


    生活品质的提升,还包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全省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深入实施体育场地设施惠民工程,建设更新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万处……


    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北人走进剧场和球场,切身感受文体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问寒问暖关心咱。时刻惦记老区人,看到贫困心不甘。哎嗨哎嗨呦,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要改变阜平县……”


    5月6日,吃了晚饭,66岁的脱贫户杜呈兰又在自家院子里,唱起了自编的阜平小调。


    “就是打心眼儿里愿意唱。”杜呈兰是阜平县龙泉关镇西刘庄村人,脱贫后她把自家生活和三里五乡的新变化,都编进歌词里,“骆驼湾,大改变。蘑菇棚,养老院。拆旧房,盖新房。木头房,浇筑梁。地板砖,黄泥墙,冬暖夏凉真舒畅……”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以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


    开展摸排走访。聚焦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运用“铁脚板+大数据”方式,广泛开展信息比对和监测预警,今年一季度全省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85632户。


    完善救助政策。从加强低保救助、优化办理流程等方面,提出17条政策举措,持续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孩子从小发育迟缓、四肢肌力弱,通过站床、低频电刺激疗法等康复训练,现在已经能在辅助下行走了。”每天上午,邯郸市民杜女士都会带孩子到定点康复机构训练。


    河北连续5年把残疾人工作纳入20项民生工程,今年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根据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服务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托养等个性化服务,截至4月底,已服务117945人次。


    从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到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推进“孤儿助学”项目,到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河北以更大力度,聚焦特殊群体,织牢社会保障网络。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民生工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暖到群众的心窝里。


    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记者王敬照)

    2023-05-11

  • 首 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