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写春天里生机勃发的江源大地——2023年本报“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跟随癸卯兔年春天的脚步,自1月6日起,青海日报“新春走基层”活动再出发,从河湟谷地到三江源头,从戈壁大漠到风雪草原,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素材,记录群众心声,讲述基层故事,策划采写、拍摄制作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呈现出江源大地基层一线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风貌。


    感受时代脉动记录奋进时刻


    “园区内各企业铆足干劲,抓生产、上技改、增产量、赶订单……各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干劲十足,技改加快推进,增产增效、降低能耗,生产火热……”1月14日,本报记者芈峤走进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在她笔下《开年即“领跑”,冲刺“全年红”》一文中,热气腾腾的企业生产场景扑面而来,蕴含了青海省工业繁荣发展迸发出的活力,折射出新年伊始青海企业鼓足干劲儿抓生产、全力冲刺“开门红”的信心决心。


    养鸡场扩大规模、养猪场投入运营、乡村旅游接待点迎来建设……1月29日,农历癸卯兔年第八天,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唐镇加让村,尽管冬日寒意还未完全消退,但切身感受到当地新一轮发展正蓄势待发,本报记者公保安加的心情十分火热。


    “如今,在‘精准滴灌’式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后进村’被推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广阔舞台,成为尖扎县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其笔下《开足马力,拓展致富“新天地”》一文,字里行间透露出新春初始青海省乡村基层一线昂扬奋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悟也在基层,本报记者李庆玲对此深有感触。“新春走基层”活动第一天,李庆玲就来到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通过《小小家政带来“稳稳的幸福”》一文聚焦当地党委政府瞄准家政服务解决当地搬迁妇女就业难题。当人们已经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喜悦中时,她置身腊月三十夜晚冷清的街道,讲述了值守一线的海东市乐都区的交警杨生锟,默默坚守岗位的动人故事。“走基层虽然很辛苦,但能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讲出来,很有成就感。”李庆玲说。


    在年味儿中寻找新闻,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与脉动。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本报记者坚持“短实新”报道文风,多用群众语言、百姓视角,客观平实反映基层群众关心的话题、身边发生的故事。《日子像油馍馍一样香甜》讲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新街回族乡麻吾村,将传统手艺油馍馍发展为家门口的增收产业的喜人故事;《“数”兴农业“智”惠乡村》瞄准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列卜加村推进智慧养殖;《快递进村“不打烊”》则将视角转向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持续推进“快递进村”,以党建为引领提升春节期间便民服务……


    汲取平凡力量唱响奋斗旋律


    1月7日,春运首日,位于青藏铁路的咽喉要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青藏铁路西格段(西宁至格尔木)关角隧道内,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德令哈桥隧车间天棚桥隧养修工区工长刘建武和桥隧工们,手握除冰镐,一下下砸向冰柱冰墙,冰块掉落时噼里啪啦的响声,连同冰镐和坚冰不断对抗较量的声音在漆黑的隧道里回荡,奏响了这群人守护春运安全的“战歌”。


    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声划破关角山的寂静,一列疾驰而过的列车安全地通过隧道。在刺骨的寒风中,本报记者张洪旭记录下了这些隧道守护者默默“破冰前行”、为列车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故事。


    “滴答、滴答、滴答……”跟随本报记者镜头走进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各种监护、治疗仪器发出的电子声响反复在耳边回荡,随处可见医护人员匆忙的身影。万家团圆、灯火璀璨的新春佳节,在集中了全省主要人口的西宁市,为了做好春节期间的医疗服务保障,各大医院都进入“备战状态”,本报融媒体产品《重症医学科:坚守生命防线》特别把镜头对准了其中每天24小时运转不停歇的重症医学科,带领读者走进一线,见证了医护人员迎难而上、接续奋战,为人民群众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阖家团圆时,灯火阑珊处,总有人在为你我守候。


    在春潮涌动的青海高原,处处深藏着奋斗者的足迹、建设者的坚守,对于记者而言,如何以微观视角讲述好他们默默奉献、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感人故事,激发起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答案唯有践行“四力”。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本报记者身临一线奋斗者身旁,进现场、聊心得,话愿景,记录团结奋斗的新图景,描绘蓬勃向上的新时代,向读者呈现《有一种年味儿叫“坚守”》《节日我在岗守护不打烊》《与救助的野生动物一起过“春节”》《用“敬业福”换得群众的“平安福”》《节日里的河畔“守护人”》《坚守“医”线情暖新春》等一系列新闻作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推进融合报道展现新春气象


    锣鼓喧天辞旧岁,欢天喜地过大年。热热闹闹看一场“耍社火”是青海人过年仪式感的主要来源之一。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海东市举行“百龙千狮闹新春”河湟传统社火集中展演活动,5000余人、100条舞龙、1000只舞狮等齐聚河湟大地,为各族群众奉上一道喜庆、热闹、丰盛的“文化大餐”。当日,本报融媒体以一场“百龙千狮闹新春舞动海东幸福年”直播吸引30万网友在线观看,收获点赞6.6万。


    作为青海省“新春走基层”活动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本报坚持融合创新,突出移动优先,以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报道为“大练兵”,要求记者深入基层,合作采写、拍摄、编辑、制作,综合运用文字、音视频、图片、H5等融合报道形式,力求将最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社火闹新春非遗呈盛宴》《他们,为平安春运保驾护航》《海东平安:你们的平安我们的守护》《社火“耍”出幸福年味》《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一帧帧镜头画面生动鲜活、一篇篇融媒体报道有声有色,本报网、端、微新媒体矩阵全线发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截至写稿时,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系列稿件在青海日报短视频平台阅读量达15万,《社火“耍”出幸福年味》单条阅读量达10万+,本报“新春走基层”短视频各平台阅读量总计200余万次,充分展现了江源大地欢度春节的喜庆景象,营造了节日期间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本报在不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生动实践中,促进了全体采编人员在走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讲好青海故事中练就不凡笔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癸卯兔年的春天里,本报记者心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收获。


    本报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已走向尾声,但本报记者提升“四力”、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的生动实践还在继续。大家纷纷表示,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从这个春天再次出发,记录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捕捉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接续讲述好青海故事,凝聚谱写高原大地崭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2023-02-07
  • 联村集体经济模式闯出发展新路

    新春里阳光和煦,白雪泛着银光。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稻米加工厂包装车间,机器声隆隆作响,工人们在各条生产线上有序开展工作。随着机器运转,新收购回来的稻谷经过清理、除杂、筛选、抛光、包装等各项工序,变为一袋袋“农缘道”大米,等待装车运往全国各地销售。


    以往,葛根庙镇各村一直面临着村集体收益单一、后劲乏力、缺少特色产业,各村要想办成一件大事,即便有相应帮扶资金,也是“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葛根庙镇党委依托全镇水稻种植优势,盘活了闲置用地,整合浩特营子、哈达那拉等10个嘎查村的项目资金,引入本土企业乌兰浩特市盈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壮大联村集体经济收益。


    “每年合作社向农户下订单,企业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并负责销售,再把收益分红给各村集体,这样一来,农民增收了,村集体增效了,企业发展了,实现了三赢局面。”乌兰浩特市盈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忠生笑着说。


    2022年,葛根庙镇稻米加工厂以土地租赁、向农户下订单的方式共种植8000亩水稻,共收购水稻4000余吨,加工、销售大米2500吨,每年增加嘎查集体经济共计31.5万元,带动灵活就业230余人。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占地3000平方米的兴安盟缤纷花卉基地内,蝴蝶兰、丁香树、红掌花等各种各样的花卉盆景长势喜人,整个花棚花香浓郁。


    该温室花卉栽植项目把义勒力特嘎查有土地无资金、西白音嘎查有资金无土地的情况进行有效整合,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人才共用,推动各类资源互联互通,撬动村集体经济共同壮大,形成“抱团”发展效应,为义勒力特嘎查、西白音嘎查每年分别增收20万元和6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积极探索联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资产资金,推动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803万元,建设联村集体经济项目13个,辐射带动29个嘎查村。2022年收益达到385.6万元。


    “新征程上,我们将持续理清思路、探索方法,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联村集体经济,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乌兰浩特市组织部组织二组组长刘慧权说。(记者高敏娜通讯员陈艳荣)

    2023-02-06
  • 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近段时间,本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反映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哪些难点问题?如何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建立管护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本版推出“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摘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村村寨寨换了新貌。


    不过,不少读者来信反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扭转“垃圾围村”困境


    “村里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无人清理,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产生的恶臭令人作呕。还有些垃圾甚至堆在村民家门口,挡住了道路。”前不久,河南濮阳县文留镇孟英村村民来信反映生活垃圾无人清理的问题。


    据了解,村里垃圾原本有专人打扫,每天由垃圾车拉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但近段时间,清洁工人一直没有来村里打扫清运,而生活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导致垃圾越堆越多,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文留镇孟英村村民委员会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由村集体出资组织人员清理村内主要道路积存垃圾,频率为每周大扫除一次。“垃圾围村”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主要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处理模式。村里按照农户居住情况和人口规模设置垃圾收集箱收集生活垃圾,并由清洁工人统一上门收集后倒入村内垃圾箱。乡镇环卫所组织车辆对各村(社区)收集的垃圾集中压缩转运,原则上日产日清,对垃圾产生量大的则以垃圾箱随满随转运。镇上收集的垃圾则全部运送到县垃圾焚烧站进行焚烧处理。


    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投资显著增加,农村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各地进度不平衡、质量总体不高、资金投入不够等,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我住在山西省边远山区农村,邻近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无人收集、无人处理。有些人口较多的中心村还有环卫部门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但周边一些小村庄却没有这种服务。村干部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此类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山西五台县读者王先生反映。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有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垃圾集满后不能及时清运;有的垃圾桶配备不全,或者被损坏后没有及时更换;还有的清洁工人违规处理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工作,不同程度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广西岑溪市大业镇同福村村民反映,村里垃圾因为清运不及时,堆积如山并散发恶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而且,清洁工人采用直接燃烧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浓烟、灰烬等四处弥漫,影响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大业镇政府在了解情况后,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清洁工人每天按规定处理方式定时清运垃圾、定期冲洗路面。“我们将强化环卫保洁员的培训和监管,同时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妥善处置易燃物,减少不可降解的垃圾排放,提倡回收利用、源头减排,合力解决‘垃圾围村’问题。”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不容忽视。”广东梅州市五华县读者郑宇涛说,他发现,一些地方农村群众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这其中既有群众生活习惯的原因,也有乡村干部和环保部门不重视宣传引导的原因。


    “希望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乡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不仅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经费的投入,更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督促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村庄干净整洁。”郑宇涛说。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解决污水乱排问题


    “以前农村穷,顾不上村容村貌,普遍脏乱差。现在大家日子好多了,也希望有个好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变了很多。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污水没地方排。有些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个污水池,一旦遇上雨水较多的季节,容易溢出来,污染环境。”安徽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一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表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帮助村里建设统一的污水排放管网。


    对此,阜南县委表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可以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由村民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审核后,逐级上报至乡县两级政府,由县内业务部门审批完毕后即可安排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增,为污染治理带来挑战。2018年部署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截至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建立了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污水处理公用设施投资强度不断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快速提升。


    “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相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还面临着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也是工作难点。”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王松德表示。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8%,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面临整体治理率偏低、资金投入缺乏、设施建设不规范、长效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王松德说。


    “我们附近11户村民所住的街道,一直没有排水沟,雨水、生活污水在路面横流,村民不堪其扰。而且,污水在巷道里长期积着,道路路基都被泡坏了,巷道旁边的村民房屋也受到影响,出现了屋内墙壁潮湿、墙体裂缝等问题。”陕西宝鸡市凤翔区虢王村村民反映,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规划科学合理的雨水污水排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污水乱排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中西部及偏远乡村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备,农民对污水处理的认知还有待提高。这与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和管网建设投入高、专业管护人才缺乏、污水处理技术过度参考城镇经验等有关。还有一些村庄采取自建污水处理站或渗水井的方式,但条件普遍较简陋,存在渗水污染等隐患。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排水渠道及污水处理系统,这也导致生活污水通过散排形式进入村庄的河道、湖泊甚至地下水,不仅污染农村生态环境,还损害村民身体健康,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湖南邵阳市读者余顺城在来信中说,“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不仅会污染水源,同时还会增加疾病传染的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考虑环保与经济,确保达到足够治理效果。”余顺城表示。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关于村容村貌的反映比较常见,其中多数都是反映有人将村集体巷道或者公共场地圈为己有,引发了邻里矛盾。还有的反映一些农村人口流失,废弃的房屋、猪栏、牛棚、旱厕等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逐渐成为危房,甚至倒塌成为废墟,严重影响了村庄的干净整洁。


    “过去,农村建房都没有规划,村里对规划空间也不重视甚至并不了解,村民建房都很随意,只要位置好,就会优先建造,并不会选择集中建房居住。这种情况也导致现在农村房屋杂乱无章,影响了农村的整体风貌。”河北邯郸市广平县读者齐红玉说,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开始注重整体规划,重点解决规划不明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乱占公共空间等问题。但是在个别地方也出现了诸如重复建设、随意施工、违反村民意愿强迫“上楼”等问题。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方案》要求加强乡村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


    “真正的现代农村社区既要保留农村社区的特点,即‘多样的有序’,还要从市政基础设施、物业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乡村风貌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冯新刚说,提升村容村貌应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情趣,挖掘乡村美感和亮点;要杜绝简单的“拿来主义”,以免造成对本地乡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破坏。


    不少读者提到,要真正发挥村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农村环境才有可能得以彻底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民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要让群众都有意愿、有动力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宜居。”甘肃武威市读者曹先生表示,建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引导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也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很多地方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还开展各种评议活动褒扬乡村新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重庆綦江高滩村,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了“八个严禁”,其中第六条就是“严禁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设施和门前环境卫生”,并公布了处罚措施。很快,村民门前屋后的卫生环境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村民居住舒心,游人也越来越多。

    2023-02-06
  • 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如何落地见效

    今年的目标


    力争粮食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在3012万亩、216亿斤以上,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4万亩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8%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5%,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突破50%,培育2个品牌价值达100亿元的单品类品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


    今年重点要抓好8个方面任务


    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着力推动农民全方位多渠道增收致富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通道


    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着力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之路


    2月2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这是部署全市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提出了新重庆“三农”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必将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蓝图已绘就,如何抓好落实?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市农业农村委系统将锚定目标任务,抓好重点工作,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落地见效。


    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种业长线,增强生产保供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支撑能力。


    “对此,我们接下来将抓主抓重,重点抓紧抓好粮油生产、切实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以及夯实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该负责人说。


    比如在抓紧抓好粮油生产方面,一是稳面积提单产,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将扩种油菜40万亩,新增大豆9万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万亩;二是优结构提质量,大力发展优质稻、鲜食甜糯玉米、高淀粉和鲜食特色薯类、高蛋白大豆、豌胡豆等特色粮油产业,有序发展功能性粮食新品种。


    在切实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方面,在确保生猪和蔬菜产能持续巩固,不出现大起大落的基础上,将持续壮大荣昌猪产业集群,努力扩大牛羊等草食牲畜生产,稳步推进禽、兔、蜂等特色畜禽发展,促进肉类供给多元化。同时,深入实施水产品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提速扩面推广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扩大生态水产品产量。


    在夯实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方面,将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吨粮田”,力争到年底全市改造提升面积达到200万亩。同时,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酸化土壤改良示范,提升耕地地力。


    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人口生活更上一层楼?


    “自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先后打造了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发展特色种植基地1624万亩,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将坚持把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重点在政策支持、基地管护、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等方面持续发力。


    以产销对接为例。一是将支持脱贫地区大力培育品牌农产品,利用各类展示展销节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二是引导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脱贫镇村建立长期订单购销关系,保持销售渠道稳定。三是加强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形势监测分析,及时帮助解决产品滞销等问题。四是加大网络直播带货力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


    “‘土’就是要开发乡土资源、促进差异发展;‘特’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产’就是要培育壮大产业、构建产业集群。”该负责人说,为此,我市将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上做文章,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将在“育”“强”“兴”“树”上下功夫。


    “育”即是培育龙头。将把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整合落实用地、用能、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实施农产品加工100家领军型、100家成长型“双百”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火车头”。


    “强”即是建强链条。将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这个关键,坚持“立足本地”与“两头在外”相结合,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通过加工“带一促三”,拉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同时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打造成渝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兴”即是兴旺业态。将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民俗产业等,结合乡村特有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


    “树”即是树立品牌。将持续用力打造“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深化“三品一标”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净化产地环境,健全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品质保障提升品牌影响力。


    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构建乡村规划新格局,开创乡村建设新局面,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主动上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


    该负责人表示,一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有序推进“五清理一活动”,协同推进农村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


    二是深化推广乡村治理“三事分流”“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提升乡村治理“数智化”水平。


    三是持续配合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记者赵伟平)

    2023-02-03
  • 兴安盟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

    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兴安盟牧业年度,全盟牲畜存栏达到1206万头只,同比增长8.39%,连续9年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


    稳健的成绩单,既显现喜人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亦透出成果的格外珍贵和来之不易。


    农,天下之大业也。2022年,兴安盟充分发挥“农牧互补,以农促牧”特色优势,实施“双百千亿”工程,加速现代化畜牧业转型升级。


    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良种场村的兴安牲畜交易市场里人声鼎沸,满载牛马的车辆络绎不绝。家住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的付喜柱一大早就来到牲畜交易市场,仔细转了几圈后,他看好了一头牛,按照市场规定的交易流程与卖方开好票据,高兴地将牛牵回家。“牲畜交易市场建在家门口对我们本地养殖户来说是件大好事,不仅便利还节省了运费。”付喜柱美滋滋地说。


    2022年以来,仅兴安牲畜交易市场就交易牲畜18.7万余头,交易额15.9亿元。截至目前,兴安盟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发展到3家,建成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69个,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0%以上。


    “两牛”是兴安盟的优势产业。为了带动农牧民积极发展牛产业,2022年,该盟通过开展肉牛产业再造行动,以提供贷款贴息的方式,引导农户广泛参与肉牛产业。


    在扎赉特旗图牧吉镇“返乡能人”包海浪家的现代化牛舍内,设置了采食区和休息区,牛舍对面是草料棚和清粪棚,从牛的喂养到牛粪便的清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家乡对肉牛产业的扶持政策让我坚定了回乡创业,把先进养殖技术和理念带回家乡,带领家乡父老过上‘牛’日子的想法!”包海浪介绍,目前他的肉牛养殖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已发展到近百头肉牛,还成立了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做到了科学精准舍饲养殖。


    2022年,兴安盟新增肉牛17.36万头,养殖户覆盖度达到28%,存栏突破133.6万头。


    为了壮大优势产业,该盟不断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做好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发展。


    在兴安伊利乳业“5G+工业互联网平台”液态奶智能工厂,原奶经过无菌处理、无菌灌装、后段包装等环节,变成了一盒盒牛奶发往全国各地。


    据悉,该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是全盟重大项目续建项目之一,也是兴安盟倾力打造奶业和乳品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兴业利民工程,总投资17亿元,分两期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日产1500吨液态奶,年产值15亿元、税金2000万元,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2022年,兴安盟出台扶持中小奶食品产业八条政策措施,5座规模奶牛养殖牧场开工新建,57家中小奶畜养殖场完成改造升级,奶牛存栏达到20.07万头、同比增长103.83%,牛奶产量60.67万吨、同比增长130.69%。


    六畜兴旺,牧歌高亢。2023年,兴安盟围绕肉牛、奶牛、肉羊等主导产业,不断补强屠宰加工核心环节,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种养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品牌市场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形成一头带着生产基地、一头带着品牌市场的全产业链条,不断激发农牧业发展活力。(记者高敏娜通讯员李烨琳)

    2023-02-03
  • 【科技厅】西藏“科技大集”助力农牧民致富增收

    近日,以“弘扬科学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西藏自治区“科技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昌都市察雅县吉塘镇吉塘社区启动。一大早,苹果种植专业户多吉顿珠就驱车前往,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科技大集”。


    多吉顿珠今年60岁,家住与察雅县城隔河相望的迪戛纳山林区,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树,当时种植的苹果树只有几十株。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各项科技惠农政策的出台,他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下,开始不断扩大规模。现在,他的果园已经扩大到二十多亩,而且产量和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多吉顿珠依靠种苹果发了财,成为远近有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户。


    “咱农牧民太需要技术了!这新品种苹果好看、好吃又高产,还好管理!”走近昌都市农科所的苹果新品种展位,多吉顿珠顺着展位一路走,满脸喜悦。


    “种植的方法一变,‘赔钱果’变成了‘致富果’!”


    察雅县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日照充足,干湿分明。这里的苹果大部分生长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澜沧江峡谷地带,具有无污染、光照长、温差大、糖分高的特点。自然地理优势使这里盛产苹果。但传统的苹果种植低效、低产、低质一直是制约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通过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与农牧民联手,引进果树优良品种、开展技术攻关、创建“产业技术平台+示范县+基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应用推广模式、培养人才等途径,打造出苹果标准化种植模式,比传统种植省肥料50%、省劳力65%、节省土地55%,增产4倍左右。


    “科技特派员在果园里,告诉你要干啥、该咋干,还手把手地教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我们依靠科学种植走向了致富路!”


    ……


    多吉顿珠表示,近年来,他经常参加科技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技培训,培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十分接地气,他每年都能在科技培训或“科技下乡”集中活动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新、奇、特”品种。为探索市场,他在自己流转的50亩土地上做苹果、桃树、构树等不同经济作物试种,“要是没有科技下乡,哪能这么方便?”多吉顿珠说,随着科技要素的不断植入,自己的苹果园不仅成本下来了,质量还上去了。2015年前,每亩地收入1.3万元。之后逐年上升,去年每亩地收入达到3.4万元。


    对多吉顿珠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来说,“科技下乡”活动带给他们的不止是新品种,得到更多的是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赶集的农牧民群众纷纷表示,“科技大集”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希望以后多开展此类活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科学素养。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丽红表示,“科技下乡”活动是服务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惠民活动,在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本次活动,农牧民群众也享受到了一场宣传、科技、文化、卫生、农牧“科技大餐”。(记者王静)

    2023-02-02
  • 新春走基层|曹路群乐村:招商引资“旺”产业

    冬日里,走进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群乐村,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鳞次栉比,生机勃勃的盆景花圃点缀着干净整洁的道路,移步异景让人赏心悦目。在当地村民看来,这一切全托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的福。





    群乐村俯瞰图。群乐村供图


    到过群乐村的人普遍感慨,今非昔比。“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我的姐妹都很羡慕,说村里真美真漂亮。”谈起村里的巨变,1984年嫁到群乐村的陆凤新津津乐道:道路整洁了、土地承包了、疫苗送上门、新建的公园就在家门口……“每天买汰烧都在村里,方便!”


    创新田园办公模式,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


    前几年,群乐村租客较多,租金是村里老百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乐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蔡浩斌说:“因群租房整治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农民的这部分收入大为减少。”那么,哪种方式可以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切入口在哪里?


    群乐村想到了田园办公,即企业租赁老百姓的民宅进行办公。“老百姓的房子我们村里集体租赁下来,村里统一招商,引进优势资源,打造新业态。让企业在农村办公,税收落地在我们村,这就意味着集体经济有收益。我们也是想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采访间隙,蔡浩斌陆续接到3个电话,话题都是同一个——咨询田园办公项目。“有一家企业又看中了一套房子,让我去帮他们沟通哩。”从2022年3月至今,群乐村租赁村民房屋10栋,已成功引进企业3家,其中一家中医馆已经营业。


    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让有限的资源带来更大的效益,向来是推动群乐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考虑问题。近日,2022年度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公布,曹路镇群乐村榜上有名。


    群乐村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例如将建于1913年的历史建筑——张志良楼房,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将其变身为“谭园文化艺术中心”;村里处处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相映成趣……群乐村与云南巍山县共建,引进巍山文化,打造别样墨韵乡情。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村庄“颜值”不断提升。在保留古朴质素的同时,融合现代设计手法,就地取材、就势造景,营造阡陌交通、疏密有间、乡愁点点的现代桃园美景。目前,群乐村“美丽庭院”星级户占庭院户数的90%。


    此次租赁民宅,导入乡创办公,群乐村意在导入产业人才野望乡居的新风尚,赋能乡村,聚集人气,打造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代表性都市乡村。


    “最近,我们收储了一处厂房,原来是做金属加工的,环保不符合标准,我们就想把差的业态清理出去。”考虑到厂房老旧,投入较大,群乐村通过两委班子会议、向上级汇报、确定方案,与村民代表举手表决通过后,将厂房纳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收储对象。


    “后期还是招商引资,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将厂房打造成文体产业园。”谈起招商项目,蔡浩斌如数家珍:“目前已有两家企业在做方案,一家是农产品展示,与乡村振兴方向一致。另一家是做文创的,会打造一个健身场馆。”话音刚落,蔡浩斌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以农兴产,发展生态农业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蔡浩斌笑言,与城市仅一路之隔的群乐村应该是离城市最近的乡村,北面和西面都是城市大居,与地铁站直线距离约一公里。如何发挥好背靠超大城市的优势,更好地建设上海的乡村,让农民真正受益?


    在农田种植上,群乐村有规划,有思路。蔡浩斌说:“我们将原来大棚种植等低端业态全部清理出去。现在种植的有西兰花、水稻及各类经济作物,如草莓、李子、橙子等。”


    目前,草莓种植面积约70亩、水稻与西兰花60亩。以草莓为例,草莓园里,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红艳艳的草莓供不应求。“村里协助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形成自有品牌。考虑到一方面管理不便,另一方面损耗也大,种植的草莓不放开采摘业务。合作社成立后,他们也有了专门的销路,比如与盒马、叮咚等渠道合作。2021年他们的收益就达1000万了。”


    在63岁的陆凤新看来,“农”字头户籍千金不换。“我是农民,每个月可以领到区里发放的100元农田补贴,一年就是1200块呢。”她的言语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当前,群乐村还在进一步探索发展生态农业,形成集休闲、观光、亲子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旅游综合区。走在河边,路过河畔议事厅时,蔡浩斌指着邻村说:“下一步,我们想向南联动迅建村,引入锦鲤产业。”


    生态“美”带动乡村“美”


    “我自己就是本村人。”2016年底部队退役,蔡浩斌进入群乐村担任条线干部;2021年3月,33岁的蔡浩斌当选为群乐村书记。从往日破旧的农庄到现在的网红打卡地,蔡浩斌一路见证了群乐村的美丽蜕变。


    围着群乐村转了一圈,村的变化着实让人惊艳。在合理规划后,村里路面加铺了沥青面层、拓宽了部分路段路面、改造了停车场增加了停车位,村内河道、沟渠全面清理,一派欣欣向荣。在村民看来,“最美的风景”就是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是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环境卫生大大提升了,停车位解决了,生活质量大变样。”群乐村村民曹先生今年62岁,他对村里的变化非常满意。“别村有人特地过来看了,还问我们是不是花了大钱翻新。”


    就在今年1月上旬,退休后的曹先生陆续收到了来自区、镇、村相关补贴及年底福利共计3300元。曹先生心里乐开了花。


    “接下来我们将联动周边,打造成片示范区,走出曹路镇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采访结束,蔡浩斌乘势发起了邀约:“今年年底,你再来一次,村里还会有大变化。”

    2023-02-02
  • 旧貌展新颜,齐鲁乡村换了人间——农发行山东省分行积极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全面深入落实中央及山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系列工作部署,以建设美宜居乡村为导向,积极对接省内各级政府规划和重点项目,持续加大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服务支持齐鲁大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无”到“有”,筑牢民生底线


    “老有所养”仍然是当前所有“三农”问题中最基本、最紧迫的问题。民之所需,行之所至,该行秉承家国情怀,勇担重任、主动作为,深度聚焦农村人居环境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参与到农村养老“补短板”建设中。


    不同于城市,农村养老存在诸如孤寡老人多、缺少医疗退休金、“养儿防老”不住养老院观念根深蒂固等难题。为有效破解这些“老大难”问题,该行成立省市县三级行联动的专项小组,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共同深入基层调研、确认问题症结,召开联席会议,寻找攻坚方案。先后探索出组合开发,以医院收入平衡养老支出的“医养结合”模式;打破城乡壁垒,以市民养老带动农村养老的“整县推进”模式;政府注入资源,以借款人综合收益支持养老项目的“共享共担”模式等。先后支持微山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综合体项目、邹平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项目、五莲县村居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历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多个农村养老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支持新建养老院23座,新建或改扩建医院22座,辐射受益人口1070多万人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此同时,该行在助力“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卓有成效。累计投放贷款近40亿元支持大班额、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入学等问题,新建或改扩建学校300余座,惠及175万学子。





    该行支持的平度市2021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


    从“有”到“优”,优化居住环境


    初冬时节,走进青岛平度市店子镇,笔直宽敞的村道蜿蜒靓丽、间隔有序的路灯霓虹闪烁,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红砖瓦房,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广场上儿童追逐嬉戏,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一片祥和。


    “这两年,我们村的环境大变样,感觉越住越舒心”村民们由衷感叹,店子镇只是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居住环境是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不能仅短暂性地提升村庄“颜值”,更要想办法让改善后的环境持久保持。该行发挥各分支机构驻地优势,提前介入项目策划,跑政府、跑企业、跑村庄,深入挖掘村庄特色,结合村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资源等,一村一策,协助客户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倾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该行审批7.3亿元支持的招远大户新村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建设项目,除修缮危房,亮化村庄,改善取暖、道路、天然气管网、自来水等基本基础设施外,还配套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厕所粪污及禽畜养殖废弃物治理、无害化公厕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内外兼修,保证了生态可持续,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结合当地实际,该行创造性提出“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美’”的思路,支持改扩葡萄、罐头果酒生产线项目,新建农产品产地集散交易中心、研学教育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惠民养老康养中心等,用农产品销售收入、培训费等项目自身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改善了13个行政村、2890户农民的人居环境,探索出一条支持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从“污”到“净”,重现青山绿水


    “村里的污水管道铺好以后,就再也不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了”,看着自家门前正在修建的污水管道,荣成市王连街道一村民高兴地说道。


    长期以来,威海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大部分农村区域的生活污水多通过明渠露天排放,行人稍不注意就会踩进又脏又臭的污水中,夏天更是蚊虫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荣成市政府提出了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及污水清理场提标“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任务目标。农发行威海市分行主动提升站位,以人民需求为目标,迅速反应、无缝对接、细化措施,将政策性服务落实到办贷效率上,落实到资金供应上,并因地制宜,提出将铺设污水管网与农村改厕、路面美化工程有机结合的方案,成功审批贷款6.3亿元支持石岛管理区污水系统改造工程。


    “在建设初期,项目因资金短缺一度难以持续。农发行在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我们,向我们介绍相关支农政策,协助我们制定融资方案,在项目策划和资金支持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荣成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于先生边说边竖大拇指。本项目涉及133个村,铺设各类管道129.2公里,建成后周边产生的生活污水将由此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极大改善石岛管理区相关村镇的生态环境。


    “十四五”以来,该行累计投放贷款284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多个方面,一座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在齐鲁大地上焕然一新。


    从“鱼”到“渔”,丰富农村产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农民专业素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成为了人才注入的新路径。


    农发行蒙阴县支行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近年当地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本县和周边县区亟需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激活更多本土人才,切实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该行第一时间向上级行沟通汇报,协调对接当地党政一把手,促进融资座谈会。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和反复测算,成功策划蒙阴县山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项目,并顺利投放4.8亿元支持该项目落地。该项目配置了实践操作中心、种植养殖培训中心、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厅、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提升研究院等,融知识技能学习、实操和视野拓展于一体,产教结合,助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每年可输出1.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在实现老区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富,推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等多种支持路径,进一步丰富拓展农村产业发展,让农村更加繁荣、农民更加富裕。此外,山东省分行首创的“四好农村路+路衍经济”模式,将项目建设和周边的经营性现金流相结合,形成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产业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如支持的乳山市“十四五”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利用农村公路加快沿途海域养殖的牡蛎等海产品流通,大力发展海域养殖特色产业,使得借款人自身海域使用权等得到有效利用,形成“养殖户得益于道路畅通提高特色产业收益,海域使用权因特色产业发展确保收收益租赁,借款人海域使用权收益租赁作为还款来源反哺项目”的良性循环。(赵娜)

    2023-02-01
  • 新春走基层丨“空壳村”变“艺术村” 乡村振兴带来“诗”

    阳光下,山坡上的24栋“白房子”格外醒目,仿佛给村庄打上了一抹高光。眼前这座名为“零799”的艺术区位于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聚集着30多名与绘画专业相关的艺术家,他们的工作室因通体雪白而被称为“白房子”。





    图为“零799”艺术区。(江西萍乡市湘东区委宣传部供图)


    春节黄金周已过,年味未散。艺术区内兔子造型的陈列活灵活现,红彤彤的春联格外喜庆。如今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江口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介绍,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在全镇排名倒数。这里的河水长期是劣Ⅴ类水质,“逃离江口”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村民基本都是外出务工。


    “我们从改善水环境入手,依法整治非法‘小散乱污’企业、依法关停非法养殖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河道水质显著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农村宜居环境得到全方位提升。”湘东区委书记何超说。


    环境一变,天地更宽。生态环境提升后的江口村,吸引了“零799”艺术区等项目落地。记者敲开“零799”艺术区一间工作室的房门,室内光线充足,一幅幅油画作品让整个空间充满着艺术气息,画家李伟放下手中的画笔和我们闲聊起来。


    “推开门窗即见青山,山下有河流绕村、鸡鸣牛哞,‘白房子’是根据我们设计的图纸建造的,我很喜欢。”李伟说。他是萍乡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湘东区一所中学教美术。来江口村前,他和同伴们在萍乡市城郊的废弃厂区创作,后来厂区被征用。得知艺术家们即将离开的消息后,湘东区发出邀请。


    2020年,艺术家们在江口村选择了一处山坡建设“零799”艺术区。“湘东区党委、政府对艺术家的厚爱以及江口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选择入驻的理由。”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胡觉在“零799”艺术区建成后,把在北京的工作室搬迁到这里。


    “我们以‘乡村美育+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通过‘零799’艺术区带动,发展了一系列文旅、农旅深度融合的产业项目,既加强了乡村经济硬实力,也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何超说。


    画家张佰桥发现,之前,一些村民的庭院比较杂乱,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被拾掇得漂漂亮亮,充满艺术和生活气息。有的村民还在家里设置琴室、棋室、书画室。


    年过六旬的村民陈云发以种田和做泥水匠为生。以前,大家看见他,喜欢称呼一声“陈师傅”,如今大家叫他“陈老师”。听到有人这样称呼自己,陈云发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


    原来,“零799”艺术区建设期间,画家张佰桥暂住陈云发家。每天,张佰桥画多久,陈云发看多久。有一天,陈云发找张佰桥要了一些颜料,开始拿起画笔学油画。在张佰桥指导下,陈云发画村里的树、家门口的河,短短几个月后,画得有模有样,创作出20多幅作品。陈云发索性把自家客厅变成展厅,将这些油画作品装裱好挂出来,吸引了许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受陈云发影响,其他村民也纷纷找到艺术家希望学画。为此,艺术家们以“陈云发工作室”为依托,发起“约绘乡村”活动,免费教村民画画,“零799”艺术区免费为大家提供颜料、画具。“为村民授课的都是艺术家、美术学院教师,很多村民一节课都不落下,学得可认真了。”萍乡市湘东区文化馆馆长钟磊说。


    3年来,已有“华章日新”“沃野无垠”“点燃泥土”“光彩四溢”等15个主题展览在江口村举办,2023年的展览档期已排满。这些画作描绘出村民生活的幸福底色,反映了乡村新貌,受到游客以及社会各界的喜爱,也让村民们恍然大悟:“诗和远方就在身边。”


    与此同时,江口村依靠竹艺馆、艺术区、花木园等,走上“农旅艺”结合的乡村振兴“快车道”。昔日的“空壳村”,如今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

    2023-02-01
  • 新春走基层|1482名村民领到分红款

    “分红了、分红了,村里给我们分红了,赶紧去村委会领钱!”山西省吉县吉昌镇上东村的村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奔走相告,纷纷赶往村里的小广场。


    农历正月初六,上东村2022年度股民分红大会如期举行。1482名村民喜领分红款,让原本祥和的村庄更添热闹和喜庆。


    万物蓄势,静待春生。宽阔平坦的四好农村路,穿梭于沃野之间,通村达镇;村庄整洁有序,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依次排开;崇德向善的文化墙润物无声,一幅美丽乡村的冬韵画卷渐次铺开。


    令人心驰神往的乡村旅游,在几年前是上东村人没有想过的。作为山西省吉县城北垣面的一个小山村,上东村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民盼丰收,股民盼分红。分红现场,村民们交口称赞集体经济给他们带来的收益。


    “我们家一共有六口人,一名股民分100元,一共能领600元。”村民曹荣学双手托起分红金额牌子,笑得合不拢嘴。


    “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成了股东,这是我们第一次领到分红,真的太高兴了,希望以后年年有分红!”村民们喜笑颜开,自信满满,感受着集体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福利。


    今年上东村集体经济结出硕果,村委拿出14.82万元集体收入,向全村1482名股民进行现金分红,让每一个老百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享受集体经济成果,开开心心过春节。


    “我们今年是首次分红,村里的集体产业发展势头好,大家都挣到了钱,我们曾经许下的分红承诺,今天终于兑现了,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越来越好!”上东村第一书记薛文荣说,“这是集体奋斗的成果,理应由村民共同分享。”


    2021年,在央企东方电气集团的定点帮扶下,在县镇两级的支持下,上东村建立了吉县第一家大型户外儿童乐园,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2022年,上东村被纳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村委通过多方学习考察、反复实地调研、多次干群商讨,最终形成了“一轴三区九组团”的发展思路。在乐耕田园休闲区,打造了“花田里”花艺工坊、乐耕农场以及樱桃、火龙果、山楂、无花果、西梅、葡萄特色采摘园;在亲子体验区,打造了“东方时光”儿童乐园、“星空下”露营基地、“乐逍遥”萌宠乐园、“且慢间”上东书社;在乡愁体验区,“上东人家”特色民宿项目被纳入2023年发展规划。


    2022年,上东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不但为上百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年度工作先进村、壮大集体经济样板村。


    “只有产业旺,日子才红火。走好乡村‘产业路’,富足村民‘钱袋子’,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吉昌镇党委书记张军勇说。


    其实早在2015年,上东村就已经摘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誉。近年来,春华秋实文化旅游节、苹果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相继在上东村举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苹果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乡村旅游映红了村民的好日子。整洁宜居的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村风相互促进,推动了乡村善治,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激发起了更足的致富劲头。


    如今的上东村,村容村貌美丽蝶变,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美丽乡村绽放出新的华彩。


    “2023年,我们将继续按照乡村近郊乐耕这一开发主线,发挥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两个优势,利用民居、特经农业、闲置用地三个资源,立足政策机遇、市场需求、区域产品、资源要素四个切入点,按照‘一轴三区九组团’发展规划,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上东品牌,实现共同发展、产业壮大、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有机统一,蹚出一条富有生机活力的新路子。”上东村第一书记薛文荣信心满满。(张婷婷、陈健翔、曹瑞)

    2023-01-31
  • 新春走基层丨南陵县牌楼张:谁不说俺家乡好

    傍晚时分,张金明在自家厨房里,正张罗着晚饭。


    循声而去,灶台上的咸鸭火锅“嘟嘟嘟……”冒着热气,只见老张用汤勺尝了一口咸淡,随后撒上备好的蒜叶,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厨房。


    常年在外务工的张金明,春节前就早早回到了老家,擅长烧饭的他,但凡得空,就会承担起家人的一日三餐,时不时还会露两手,整道拿手好菜。


    和往年不同,这次回来,老张家里的厨房通上了天然气,看着崭新的燃气灶、湛蓝的火焰,生火做饭的劲头儿,那叫一个足。


    “以前做饭,用罐装液化气,既费钱还不安全。一直盼着能跟城里人一样用上天然气,没想到还真实现了!”说起变化,老张深有感触。


    天然气通到了村里,也“点燃”了村民们的新生活。








    五彩墙绘将村庄点缀地格外美丽。人民网张俊摄


    走进芜湖市南陵县高桥村牌楼张中心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过千平米的墙面彩绘,把奎湖八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草木繁茂,过去可不是眼前这幅光景。


    “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修葺一新,不再是浅一脚深一脚;村里定期清垃圾、清沟塘,环境干净多了,大家住得更舒心。”牌楼张村民张庆说。绿水绕村流,房前挂灯笼,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其间,人居环境大变样让小村庄焕发生机。


    村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要得益于2022年1月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


    牌楼张中心村与奎湖仅一路之隔,枕水而居。在为期8个月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共计拆除破旧房屋63栋2900多平米,拆除鸡圈鸭圈81处,破损围墙400多米,调剂建设用地20多亩。


    值得一提的是,“三清三拆”过程中,村里在补偿上没花一分钱,老百姓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来不仅理解更是支持,有的村民看到村子越来越有样子,甚至主动提出拆除自家破败的院落,腾出空地铺绿化、修停车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高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祥伟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三清三拆”是前提。虽然牌楼张启动不算早,但质量一点不逊色,前前后后光是建设方案就讨论完善了好几个版本。


    如今的牌楼张,清风徐徐,汀沙落鹜,野渡芦花,风光别致。


    “经过建设,村里开展道路硬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水泥路变成了风景路,臭水沟变成了亲水园,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曾经脏乱差的村子,旧貌换新颜成了热门打卡地。”说这话的时候,孙祥伟满脸是发自内心的欣慰。


    湖水映碧空,远山携游云。


    环境好了、道路畅了、人气旺了、百姓笑了。这不,为了庆祝美丽乡村建成后的第一个春节,村里又耍起了板龙灯,家家户户都参与,一个都不落下。“特地喊来远房亲戚,正月里好好住上几天,现在的牌楼张,气派着呢,那好的是一个呱呱叫。”张庆比划道,“我家住在奎湖畔,谁不说俺家乡好。”

    2023-01-31
  • 辽宁:吹响振兴发展的“冲锋号”

    “钢水出炉,各班组做好准备。”日前,随着主控室的一声令下,辽宁抚顺新钢铁炼钢厂内更加热闹非凡。厂房上空,行车吊着巨大的钢包穿堂而过,在现场人员的调度下缓缓地靠向转炉。火热的钢水蒸腾着热气,从钢包中喷涌而出。


    在厂区的另一端,总投资15.9亿元的抚顺新钢铁转炉节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也建设正酣。抚顺新钢铁炼钢厂副厂长于晓华对记者说:“该项目采用‘高炉大数据智能降碳关键技术’等先进工艺与装备技术,为企业产品升级、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300万辽宁人民牢记嘱托,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启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迎春启程,万物复苏。行走在辽宁大地上,一间间热气腾腾的厂房、一个个开足马力的项目,辽宁干部群众用火热的干劲和饱满的热情吹响了振兴发展的“冲锋号”。








    辽宁营口一家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全力生产。营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企民企齐发力,确保首季“开门红”


    “6台套‘11万空分装置’压缩机组全部中标,大订单再次打破纪录。”近日,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在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中,沈鼓集团中标33台套压缩机组,其中6台套“11万空分装置”压缩机组中标,刷新了我国“大空分领域”关键设备国产化纪录。


    “空分装置是煤化工项目的核心装置。沈鼓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2万至12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的自主研发工作,如今核心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沈鼓集团首席专家汪创华对记者说,此次中标的订单数额再创新高,员工们都铆足了劲,全力生产确保首季“开门红”。


    辽宁振兴,工业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辽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落脚点,落笔实体经济的主体根基,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辽宁将开展好重点监测企业、重点项目“日、旬”调度工作。重点调度企业产能利用、停产检修、员工在岗等情况,指导企业科学制定生产计划,最大限度释放产能。


    让国企敢干,更要让民企敢闯。在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款即将出厂的“中子活化在线多元素分析仪”做最后的调试。东方测控董事长包良清说,该设备可在不破坏样品前提下,同时给出样品内部几十种元素的含量参数,在水泥、矿山、钢铁行业中应用极广,自产品进入市场应用以来,销量已达近千套。


    “科技创新就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元素分析到工业互联网软件,再到无人矿车、工业机器人,每一个新产品问世,都是我们不断闯市场、求创新的成果。”包良清介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2年,丹东市以持续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目标,印发“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该意见从七个方面出台18条具体措施,提供5000万元支持资金,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同年,在“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上,丹东市有21家企业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三,同比增长320%。各类企业竞相绽放,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蓬勃动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带来更多便利


    “从拿地成功到完成不动产登记,仅用40天就拿到相关手续,比之前节约了76天。”不久前,当辽宁傲翔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顺利办理完企业审批手续,他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改革带来的便利。


    2018年9月28日,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在沈阳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五年来,辽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久久为功全面深化改革,一步一个脚印把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在营口,全市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内办结,市本级新设立企业印章免费刻制,营业执照免费邮寄,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在抚顺,新购商品房转移登记等一般不动产登记业务由原来的2个工作日缩短为即时办结,证书立等可取。在鞍山,政务服务部门优化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拓展“只提交一次”“智能办”“在线开具证明”等数字化审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观念一变天地新。营商环境的点滴变化,带来的是企业效益的实质改变。2022年,东北地区首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证书从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发出,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获利企业。


    “RCEP协定生效后,我们主要出口产品聚乙烯制塑料袋的税率首年将降低0.3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商品就节省成本近200万元。”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RCEP税率逐年降低,企业出口红利还将得到持续释放。


    引入金融活水,助企纾困解难。在同样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看来,营商环境的变化也是金融服务的提升。


    去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杨集团来自意大利等国的面料交货周期延长,导致公司流动资金吃紧。盛京银行为其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使大杨集团下属的6家服装企业凭借自己的商标和专利权,就获得了36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胡冬梅对记者说:“早一天付款,就能早一天开工。这场金融‘及时雨’真解渴。”


    盛京银行董事长邱火发表示,辽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盛京银行将立足“市民的银行、城市的银行”定位,聚焦医药医疗、能源石化、钢铁冶金等行业,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深耕本土市场,强化信贷资源供给,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实体领域。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掀起振兴浪潮


    1月3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沈阳市浑南区2023年招商引资誓师动员大会召开。在全国各地近千家合作伙伴线上“助威”中,浑南区吹响了招商引资“冲锋号”。大会结束当天,浑南区委主要领导便率领招商队伍奔赴北京,展开为期五天的招商活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这个忙碌的冬天里,辽宁一个月内派出两批经贸代表团乘机出海,赴欧洲等地洽谈合作。


    “走出去既带回了订单,也让我们看到了外贸复苏回暖的希望。”洽谈贸易结出硕果,让越洋物语(大连)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刚信心满满。在为期8天的经贸活动中,辽宁省经贸代表团和沈阳、大连、丹东、铁岭、鞍山等市分团积极开展经贸洽谈对接活动,累计推进涵盖装备制造、石化、汽车、信息产业、新能源等领域超30个招商项目,抢抓出口订单意向合同额超35亿元。


    一个“抢”字,透出了辽宁的昂扬状态。辽宁干部群众深刻意识到,辽宁省委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的战略举措,更是着力破解长期制约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辽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求,要发挥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作用,在推动经济增长上实现新突破。


    日前,“辽宁迎新消费节”在沈阳拉开帷幕。启动首日,沈阳京东MALL卖场就迎来顾客1.6万人次。


    经济是否有活力,重在市民“烟火气”。在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要消费时间节点,“辽宁迎新消费节”以发放消费券、“大礼包”等方式,培育壮大冰雪、汽车、家电、成品油、餐饮等消费热点。


    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表示,在千家万户欢聚团圆的喜庆时刻,“辽宁迎新消费节”将不断丰富消费业态,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供给,满足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节庆消费中的体验感、新鲜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2023-01-30

  • 首 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