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丨坝上乡村转型记

    新春时节,河北坝上天寒地冻,张家口德胜村却是一派热闹与红火之景:窗花对联装饰着居民的二层小楼,喜庆的大红灯笼随处可见,炸麻花、开口笑、蒸年糕……一道道传统小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过年难得几日清闲,可村民崔有宝的心里却总有事惦记,那些被收入地窖的小土豆,寄托着他新一年的希望。“2022年,我承包了6个微型薯大棚。等到春天,这些小土豆就会被卖到全国各地,预计纯收入能超过10万元。”崔有宝说。


    这种仅有西红柿大小的微型薯,是当地村民眼中的“金豆豆”。2017年,德胜村将微型薯种植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建起280个育种大棚,还为村民们提供了专业育种技术。如今,德胜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有180多户,2021年微型薯种植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


    在村北,村民陆金旺指着一排排光伏板笑称,这些就是帮助他们致富的“铁杆庄稼”。


    陆金旺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为了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德胜村先后建起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年收益达60多万元,全部用于增加集体收入。光伏板下还尝试种植了中草药。“村里给了我清洗光伏板的公益岗,不但能拿到工资,每年还能领光伏扶贫资金。”陆金旺说,以前种大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现在村里种上了“铁杆庄稼”,生活更有保障。


    绿色赋能、低碳发展已成为德胜村发展的标签。2022年,德胜村成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基地。15栋智能化、零耗能的新能源建筑赛后永久留在德胜村,成为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符号。


    一改昔日落后景象,如今的德胜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漫步在村中,街巷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洋楼林立,来往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生态宜居的迷人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德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61岁的村民陈丽柱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他把自家闲置小楼装修成了民宿,一个旅游季便能收入近3万元。“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现在我们自己的‘土窝’成了致富的‘金窝’了。”陈丽柱说,过去当地群众收入单一,家家靠种地,谁料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超过22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微型薯、光伏、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下一步德胜村将继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持续为村民探索生活发展新路径,让人人有事干,四季有收入。

    2023-01-30
  • 黑土地上的“冰与火之歌”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强勇、黄腾、戴锦镕)冰雪游持续升温、工厂里生产火热、黑土地蓄力迎春……记者春节期间走访黑龙江多地,看见一片“冬忙”场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马达加速起来。


    黑龙江近日出台《关于促进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推进项目复工复产和企业达产增产、加大促消费力度等方面推出20条举措,推动经济全面恢复增长。


    冰雪旅游“嗨起来”


    “太爽了,冰滑梯是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美国游客娜塔莉·弗格森和家人第一次来哈尔滨,“我太喜欢冰雪了,也很爱中国美食。”


    22日晚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园区里各种语言和各地方言交织。冰雪大世界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孙泽旻介绍,今冬冰雪大世界用15万立方米的冰和雪建成上百个冰雪景观,日均迎接万余人次入园。


    位于牡丹江市的“中国雪乡”同样热闹非凡。大红灯笼映衬皑皑白雪,冻梨、冻饺子、冰糖葫芦等目不暇接。1月中旬以来,雪乡日接待游客5000人次左右,创近年新高。民宿老板樊兆义说,现在是冰雪旅游旺季,房间早已订满。


    近日,黑龙江在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条措施中,加大对旅行社“引客入省”支持。哈尔滨江山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治国说,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增加了从业者信心。黑龙江还将发放政府消费券,促进冰雪旅游、节庆餐饮等消费活动。


    机器轰鸣生产忙


    滚烫的铝水奔流、轰鸣的机器24小时运转……大年初一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各项操作紧凑繁忙。这家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的老牌央企,其产品应用在多个重点工程中。


    2022年东轻公司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3.8%。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涛说,生产形势越来越好,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公司在新年伊始开足马力,锚定全年目标冲锋。


    采气、截流、变压、气液分离……在大庆油田采气分公司徐深1井,经过十几道工序,天然气被输送给下游企业和千家万户。年轻的员工范子恒第一次除夕夜值班,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夜巡检中,过出了“不一样的年味”。


    在我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除夕夜仍然有很多人坚守在彻夜无休的现场、天寒地冻的野外。2022年,大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连续20年在4000万吨以上,继续保持油稳气增良好态势。


    黑龙江把振兴工业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出台22个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445个,完成投资3077.2亿元。此次20条措施继续聚焦提振市场信心,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提速。


    念活“冬忙”致富经


    “我在三江有亩田”,近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推介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这种方式让我们的粳米更好地进入南方市场,带动企业提质增效。”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经济发展部部长吴楠说。目前,公司“一亩田”认养客户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曾是不少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的写照。农业大省黑龙江进一步变“冬闲”为“冬忙”,利用冬季走出去开拓新市场,大力发展“棚室经济”“电商经济”和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春节期间,在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绿色有机果蔬种植基地,茄子、西红柿、辣椒、西瓜等生机盎然。公司总经理助理汤久辉说,这里的60个智能温室大棚可自动通风、供暖,传感探头实时监控棚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给作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目前基地每天上市新鲜蔬菜1万斤,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白雪皑皑,走进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勤俭村新建的电商直播项目车间,展台上勤俭村生产的土豆干、豆角丝、黄瓜片等主打产品备受欢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年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何树国说,黑龙江将加快组织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在大型电商平台开设“黑土优品”官方旗舰店等,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2023-01-29
  • 反季节种植拓宽农民致富路

    冬闲“棚不闲”,增收“过忙年”。日前,走进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阿木斯尔嘎查大棚户康凯家的温室大棚,各种蔬菜、食用菌长势喜人,康凯夫妻俩正忙着采摘西红柿,准备销往通辽市区。





    康凯经营温室大棚已有10多年,他家的5栋温室大棚全是反季节蔬菜。“每年都有农业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冬春季接茬儿的时间被安排得合理有序。一年下来,我家的大棚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康凯说。


    近年来,扎鲁特旗围绕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大户引领等措施,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车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同时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引导农牧民群众变“冬闲”为“冬忙”,拓宽农民致富路。


    在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青龙蔬菜种植合作社,青龙沟村民王加祥正在为温室大棚里的芹菜浇水施肥、清理杂草。他告诉记者,过去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秋收过后到冬天就进入“猫冬”状态。但这两年,每到冬天,他都会到温室大棚里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扎鲁特旗农牧局积极引导农户向土地要效益,冬闲人不闲,加大力度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和技术指导服务,倡导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通过承接城市居民周末休闲采摘,让冬闲的农户忙起来、腰包鼓起来。”扎鲁特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敬伟说。


    截至目前,全旗已建设各类温室大棚373座,生产面积达313.7亩,辐射5个苏木镇场。随着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扎鲁特旗反季节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发展空间更加宽广。反季节蔬果新鲜上市,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记者薛一群实习生扎来特)

    2023-01-29
  • 【人民日报看湖南】湖南岳阳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

    大年初六,上午10点不到,正在萝卜地里忙活的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石塘镇双龙村村民张艳辉,来不及擦掉靴子上的泥,就往村部会议室跑。


    “去年,村里修通1公里多长的机耕道,新建了文体小广场,冷链仓储基地交付,人居环境大变样……”村部会议室里,双龙村党总支书记李永忠细数村里的可喜变化,“萝卜种植基地大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万元。”


    2021年以前,双龙村还没有集体产业。去年,岳阳市对全市37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帮扶行动。石塘镇设立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有合适产业发展项目的村。


    “村里人均水田只有0.1亩,但旱地有好几亩,还都是一两米深的疏松土壤,种黄土白萝卜很合适。”村民汪亮元的提议得到了大伙的认可。利用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依托返乡能人创办的农业科技公司,双龙村按照“党支部+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优质黄土白萝卜种植基地。


    “去年,300亩萝卜基地迎来丰收,亩产突破6000斤。”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杨柳说,光分红一项,就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5万元收入。“我家原本冬闲的半亩多地种上萝卜,一茬卖了2000多斤,价格比普通萝卜高出一倍。”张艳辉说。去年,双龙村带动周边散户种植萝卜面积达1900多亩。


    有了集体经济收入,更要用好。不久前,村里开发的新项目“共享菜园”实践基地已初步成形,将面向城市居民招租认领。“项目运转后,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能翻番。”李永忠说。


    截至2022年底,岳阳市涉农的1549个村(社)实现经营性总收入1.945亿元,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2023-01-28
  • 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重大部署,是对乡村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和灵活运用,指明了新时代我国乡村现代化的方向。


    宜居宜业,与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看到,新时代的乡村不仅是农村居民繁衍生息的家园,也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心理疗愈、养老养生、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因此,建设绿色“宜居”的乡村,可为“宜业”创造基础和条件;同时,“宜居”乡村的绿水青山,也需要有“宜业”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支撑,以便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是对农村具备现代化条件的具体描绘,寄予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最美乡村、美丽庭院的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我国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95%以上的村庄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做到了整洁有序,农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提高。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仍要久久为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建设更好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为目标,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因此,笔者认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在统筹布局上,更加注重软硬环境“双管齐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城乡规划衔接,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为导向,不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致化。体现乡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田园风光、乡情乡愁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地理格局、彰显乡村特色优势,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尽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


    在宜居宜业上,更加注重保护发展“双措并举”。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进农村土壤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善乡村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涵养区补偿机制。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健全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入乡村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坚持绿色发展,深度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将乡村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创造出更大的乡村经济价值,不断扩大乡村就业创业空间。


    在和美乡村上,更加注重塑形铸魂“双标并达”。应注重乡村治理机制培育和创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魂。坚持试点示范引领,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自治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广网格化、数字化、积分制的现代治理技术。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营造乡村社会新风尚。弘扬农耕文明,将乡村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活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乡村文化艺术走进农民日常生活,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

    2023-01-28
  • 2022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较上年增长超四成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记者高云才、李晓晴)记者从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3.8%,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18169处农村供水工程完工,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开工实施529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项目,新建790座淤地坝、拦沙坝,完成124座大中型水库、6082座小型水库、622座淤地坝除险加固。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进展。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564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36亿元、增长52%,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3204亿元、增长78%。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取得重大成果。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一策、靶向施策,加快修复河湖生态环境。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华北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永定河贯通入海行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范围扩大至7个水系48条河(湖)流,贯通河长3264公里、比2021年增加4.2倍,永定河两度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加快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抓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强化农村供水保障,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质水源置换,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置率达到75%,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7%。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共生。深入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80余条(个)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全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以上。


    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探索推动高耗水行业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2023-01-18
  • 东北人过年的这个“土特产”,村里人正在加班加点……

    新华社沈阳1月17日电(记者王炳坤于也童武江民)春节临近,作为东北人团圆家宴的一个“土特产”,蚕蛹持续热销。记者近日在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德隆村看到,家家户户的割蛹房里,村民们正在割蛹,挑拣,打包……忙得不亦乐乎。随着一颗颗蚕蛹从这里发往东北多地,这一鲜活土特产将村民们的致富路越铺越宽。


    德隆村村民正在割蛹台前忙碌。(新华社记者武江民摄)


    在有着“柞蚕之乡”美誉的辽宁省西丰县,德隆村是远近闻名的蚕蛹集散地。过去,村里70余个养蚕户都是作坊式经营,加工好的蚕蛹一筐筐批发卖给了经纪人,不仅价格低,最远也就卖到铁岭、沈阳等周边城市。几年前,几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借助电商平台将蚕蛹直接卖到千家万户,不仅带来销量激增,而且帮助这一土特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2021年一个冬天就卖出蚕蛹150多吨,货值近千万元,成为村里妥妥的‘销售冠军’。”95后姑娘迟月就是一名电商创业者,距离除夕没有几天了,她还在自家割蛹房里带着大伙儿干活。她兴奋地说,2022年入冬以来,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我家的产量不够,全村人加工的蚕蛹,很多都交给我们来销售。”


    除了全村半数妇女成了“割蛹者”,蚕蛹的批量加工,还让这里诞生了许多“新职业”。


    00后杨羽惠是一名“蚕蛹温控师”。“夏天人们往柞树上放养幼蚕,秋天从柞树上收获大茧。这些大茧里面装有像毛毛虫一样的成蚕,只有在0到4摄氏度环境中才能长时间存活。”杨羽惠说,要想让大茧里面的成蚕变成蚕蛹,需连续7天加温至27摄氏度进行孵化。


    冬天孵茧最忙时,杨羽惠每隔半小时就要去空调房查看温度。“孵化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茧壳内的蚕蛹就可能变成蛾子飞出来。”杨羽惠说。


    90后杨柳是一名“蚕蛹质检员”。加工好的蚕蛹入库前,她会逐盒检查蚕蛹的气室是否为白色,判断蚕蛹是否鲜活。


    这些“新职业”让村民们收入颇丰。割蛹能手王敏平均1.2秒就能割一个蛹,每天能割6000余个。“春节前3个月大伙儿比着干,平均每人收入能有2万余元。”王敏说。


    小小蚕蛹支起了山村的富裕生活。德隆村党支部书记杨启强说,过去一到冬天农闲时,村民们都开始“猫冬”,“现在村里很少有闲人喝小酒、打麻将,大伙割蛹挣钱,会一直忙活到年根底。”

    2023-01-18
  • 任振鹤在参加省政协专题协商议政会时指出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一次会议16日上午举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协商议政会。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讲话。


    任振鹤说,大家紧扣主题,立足省情实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思想、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切实把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当前,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乡村建设进入加快补齐短板的机遇期,城镇乡村进入协同融合发展的突破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农业强省正当其时、正得其利、正逢其势。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切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奋力开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新局面。


    任振鹤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首要任务是“固底板”,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重中之重是“锻长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让广大农村“里子面子”一起好起来、“素质颜值”共同提起来。


    任振鹤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需要各级各方面出力献策。希望大家更多汇集民意、凝聚民心,多建睿智之言、务实之策,充分发挥优势、投身实践,在“三农”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强化联系、强化支持、强化服务,为大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搭建好平台,汇聚同心、凝聚合力,共同谱写新征程富民兴陇新篇章。


    朱天舒、张锦刚、张世珍、雷思维、贠建民及李志勋出席,何伟主持。

    2023-01-17
  • 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做大做强“美丽经济”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我省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机制,推进蓝色碳汇研发利用,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如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资源变资本?


    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蒙阴县是先行先试的典型。蒙阴县县长苗运全代表介绍,2021年蒙阴发布了全省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去年又发布了县级GEP核算报告。依据县乡村三级GEP核算成果,蒙阴因地制宜推出古树名木“生态贷”、森林资源“碳金融”、整村生态授信“GEP贷”三种金融服务,发放了省内首笔碳汇质押贷款,签订了省内首单民间林长森林碳汇价值保险,“绿色账本”成功变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报告部署要求,借助科研院所的智囊力量,不断完善具有北方山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探索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VEP),实施经济发展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考核,加快推动GEP核算结果进考核、进规划、进项目。”苗运全说,同时要改进生态资源“金融化”服务,推动生态产品足量抵押,争取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提高生态产品的吸引力,吸引市场主体愿投资、敢投资。


    “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如何开发好“蓝色宝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务委员、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于仁成委员认为,山东大力发展碳汇尤其是蓝色碳汇,既有降碳的现实需要又有比较优势:“山东区位优势明显,海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湿地、盐沼湿地、海草床、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丰富,给蓝碳的研究利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当前全国各地对蓝碳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青岛、威海、烟台等市在蓝碳的交易方面也作了探索,但总体来看当前阶段的蓝碳研发利用,存在着缺乏定量研究、缺乏系统的观测体系和观测技术等问题。于仁成建议,大力发展蓝碳观测技术,建立针对蓝碳的观测体系,实现蓝碳数据的量化。在蓝碳的交易和价值转化方面,制定专门评估方法、计量标准,为蓝碳交易提供技术规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不止一条。在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群德代表看来,生态与产业携手是做大做强“美丽经济”的重要途径:“打通‘两山’转化路径,能让产业发展具备持续性,充满后劲。”


    白鹭湾美术馆小镇坐落于五莲县,小镇原址是一片荒地,经过十年的持续打造,构建出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自然美带动产业兴,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小镇打造起了以田园康养、艺术康养、运动康养、温泉康养为特色的康养产业。“曾经看不见的生态价值如今转化为看得见的数字。”徐群德说,下一步将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将白鹭湾打造成文旅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和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陈晓婉)

    2023-01-17
  • 2022年底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将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更多粮田变良田(经济新方位·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农田建设怎样才算“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谁来建?建成之后如何管护?近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委负责人和一线干部群众。


    “高”在哪?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万亩粮田变良田。示范区开展方田化和灌排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地变得好种了,好收了,打粮多了,卖粮也有了保底。”齐家镇长泡村村民王海波说。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给出“标准答案”: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说,从各地建设实践看,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三高”:一是农田质量高。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产出能力高。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三是资源利用效率高。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显著提升水、肥、药利用效率。根据调查,项目区节肥13.8%、节药19.1%,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吴洪伟说,从近几年各地旱涝灾害发生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抗灾能力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多年罕见干旱。“以前一遇到旱情,原有的沟渠不通水,心里干着急。现在好了,新修的灌溉及排水工程,铺设了高效节水输水管道,想啥时灌就啥时灌。去年有旱情,但我家的600多亩水稻每亩仍增产100来斤。”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江西省泰和县上圯乡种粮大户肖仁和很感慨。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2019年、2020年每年建成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1年建成面积超过1亿亩,2022年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在建设布局上,围绕提升粮食产能这一首要目标,突出粮食主产区,突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从区域分布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07亿亩,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7%。


    谁来建?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


    “庄稼种在项目区,我种了100多亩地,玉米亩产最高达到1700多斤,增产三四百斤。前段时间浇了遍越冬水,今年夏收小麦收成也差不了。”山东省禹城市伦镇城西村种植大户刘兴平对丰收充满希望。


    2021年,禹城市争取1.5亿元资金,完成了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刘兴平所在的城西村2600多亩地全部划入其中,新上了11眼的钢混井。“有了新机井,一按开关就能轻松浇地,一小时还少花7元钱。”刘兴平说。农田变化带来丰产,2022年伦镇示范区实现粮食亩产1542.5公斤,比上年增产15.6%。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高标准农田如何建?郭永田说,农业农村部将明确建设思路、区域布局、重点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在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建设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各地项目实施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


    ——在建设内容上要综合配套。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建设内容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在建设措施上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耕地质量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建设。比如,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统筹做好新建、补建和改造提升,重点解决耕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保障条件薄弱、田间设施老化损毁等问题。


    高标准农田“谁来建”?郭永田说,高标准农田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项目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包括制定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资金连年增长,为农田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2019年、2020年分别安排中央资金859亿元、867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到1008亿元、1096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


    同时,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多元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江西、四川等省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等,将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3000元。江苏省大力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河南省西平县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进省水投集团投资3.2亿元,探索融资新模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县委书记邢振东说,县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推进建设。严格落实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制,严把设计关、材料关、施工关、资金关、监理关、验收关等“六关”,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如何管?


    日常管护结合专项维护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管护仍需加强。吴洪伟说,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部分地方财力有限,难以真正落实管护资金。要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


    高标准农田如何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你看这个铝制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了解到全部工程数据,并且管护单位、管护人详细信息都有。”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主任郭鹏说,该市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农业项目开发中心督导监管、乡镇驻地落实监管、管护员责任到人的建后管护机制,每条路、每个机井都有人负责。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中塘村的一处水渠旁,赣县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这里了解情况。“这个水渠之前被收割机不小心压坏了,我们巡护时通过‘田管家’系统现场上报,6天就修复好了。”赣县区“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村级巡查员肖国洲说。


    赣县区创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管理模式,与保险公司携手推进高标准农田“科技+保险服务”,开发“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农田的道路、沟渠等出现问题,可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上传平台,有关机构将视情况处理维护。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2万亩高标准农田纳入了试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受建设年限、投入水平、因灾损毁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2023年起,将全面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全国将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1-16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村民当股东拿分红

    合作社分红啦!1月12日下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委会院内一派喜悦景象,院内的长条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捆捆现金,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向入股的290名村民进行分红。


    虽正值隆冬,但大家的心里却热乎乎的。领到分红的村民喜滋滋地数着手中的“大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5000元,一分不少!”村民李峥荣清点完现金,显得格外开心。2022年1月,四义堂村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李峥荣入股3万元股金,按1000元为一股计算,共计入股30股。没想到,这次他一股就能分得500元。“马上过年了,这件喜事给我们的新春佳节增添了许多年味儿。加入合作社,又省心又挣钱。”李峥荣说。


    近年来,四义堂村兴办村企义堂红辣椒食品加工厂,2021年因辣椒种植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誉称号。为发展辣椒产业,2022年1月,四义堂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每1000元为1股,吸收290名村民和2个集体积极入社。入股大会当天共筹资471.1万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内蒙古百椒荟辣椒种植公司签订订单,集中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辣椒,同时流转2000亩土地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种。


    合作社运营以来,实行统一规划、联动管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下来,合作社给入股村民分红234.05万元,每股分红500元。


    “去年刚成立合作社时,村民们都非常支持。当时,我们村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克良,硬是要入股1000元。他说,虽然钱不多,但是作为老党员,非常支持干这件事。”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激动地说,“正是有了群众的拥护,才使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干起来更有信心和决心。”


    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因村而宜,提出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型合作社、养殖型合作社、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型合作社、劳务服务型合作社、旅游服务型合作社、置业型合作社六种形式,努力构建齐抓共管、同频共振工作格局。围绕组织宣传发动、选好主导产业、强化党的领导、合理配置股权、党员带头示范、推动利益联结、吸引培育人才七个方面内容,提出工作遵循和具体要求。


    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大家一起致富,而且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22年,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对四义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贡献达到了50万元。


    目前,巴彦淖尔市共成立运行嘎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72个、入股群众6275人。2023年,该市嘎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数将达到行政嘎查村总数的20%,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应领尽领、应办尽办。(记者图古斯毕力格通讯员梁震英)

    2023-01-16
  • 稳固脱贫基础,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观点)

    稳固脱贫基础,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观点)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③


    本报评论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防范化解返贫风险这根弦须臾不可松,绝不能“喘口气、歇歇脚”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专门制定党内法规明确并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时间见证不凡。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回首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为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一系列更有力、更精准的举措陆续出台。比如,中央财政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50亿元,帮助832个脱贫县分别培育起2到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这一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更可持续;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预防返贫底线兜得更牢;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今,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必须牢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尤应清醒,防范化解返贫风险这根弦须臾不可松,绝不能“喘口气、歇歇脚”,还需切实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作用,有效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眼未来,我们还需拿出更有力的举措、付出更艰辛的努力,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让防贫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才能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脆甜的延安苹果、细腻的五常大米,到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一个个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茁壮成长的产业,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有益于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稳固脱贫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贵州探索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优化基层治理;山东济南市三涧溪村下大力气吸引青年就业创业,让返乡下乡青年有机会有舞台……实践证明,出实招、务实功、抓落实,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就能赢得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面对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农闲人不闲,致富不停歇。”冬日里,依靠苹果产业脱贫奔小康的果农,或是在果园追肥、剪枝,或是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销售苹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生动缩影。广袤神州大地上,乡村振兴日益呈现新图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必将更加恢弘。

    2023-01-13

  • 首 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