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蟳埔:簪花盛开渔家乐

    头戴簪花的母女俩在蟳埔村码头前。朱来荣摄










    泉州市蟳埔村,蟳埔女挑起竹篮和彩灯,盛装出行。王志超摄










    蟳埔女穿过蚵壳厝民居之间的小巷子。赵建河摄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社区拍照留影。张晓东摄


    【乡村新印象】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在我国福建省泉州市的蟳埔村里,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这座渔村,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姑娘,还是街边满头银发撬海蛎的阿婆,都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成为村里靓丽的“风景线”。五彩斑斓的簪花、象牙固定的发髻、蚵壳筑成的房屋……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让这座渔村迅速“出圈”,成为知名网红地。

    蟳埔村,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历史上,这里曾是无数商船的往来之地,各种奇珍异货堆积如山,各国商人川流不息。浓烈的海洋风情和深厚的闽越文化遗存,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闽南原生态习俗。簪花,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不仅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也体现着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如今,每逢节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就会把这个小渔村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日常所戴的‘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蟳埔村香香姐簪花围体验馆的店长黄秀端告诉记者。来自江西赣州的游客王金莲刚做完簪花,正在对镜自拍,欣赏自己的“新面孔”。“早就想来蟳埔村‘美一美’,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簪花果真名不虚传。”在她眼里,不只是簪花,蟳埔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

    畅游在蟳埔村,除了一座座“流动的花园”,当地的特色民居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簪好花的游客们,很多会来到蚵壳厝旁边拍照留念,五彩的花围伴着红白相间的蚵壳墙,有种原生态的民俗美。

    “蚵壳就是我们所知的牡蛎壳,蚵壳厝的墙体由白色的牡蛎壳和红砖共同砌成。据考证,这些牡蛎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满载着丝绸和瓷器的商船从泉州驶向世界各地,返航时,为避免重心不稳,船员将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作为压舱物运回泉州,放在蟳埔海边。”蟳埔社区老人协会原会长黄荣辉说,当地人拾起一只只蚵壳,然后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成就了这个建筑奇观。

    不仅如此,蚵壳厝还有隔音效果好、防虫蛀等优点。房屋坚固的墙体,优异的质量,让“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在沿海流传。这些错落有致的房屋,是许多蟳埔人温暖的港湾,它们就在潮起潮落间,伴随着蟳埔村居民的每一天。

    如今,随着蟳埔村的“爆火”,当地的旅游业得以崛起。伴随着文旅市场的持续升温,当地人在探索中写出了一本新的致富经。一些靠挖海蛎为生的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簪花师傅;一些闲置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旅拍店。此外,许多专家也纷纷走进蟳埔村实地探访,前来游学的学生、写生的画家更是络绎不绝。


    漫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黄昏时分,太阳缓缓落下,照在晋江上,泛起点点金光。灯光亮起,古老的蚵壳厝在这一刻变得熠熠生辉。蚵壳厝前,头戴簪花的阿嬷与游客依依惜别。一朵簪花,为小渔村带来娇艳而美丽的色彩,也升腾起迷人的烟火气息。

    2024-02-04
  • 欢乐京津冀 一起过大年丨“卷”出新花样 正定喊你来过年

    瑞兽贺岁、鱼跃龙门、花团锦簇……临近春节,正定南城门的城墙上,一组组花灯装点出浓浓的年味儿。


    “真是太美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彩灯之下,身着汉服的游客边拍照边赞叹,“你看,刚发出的朋友圈就引来围观,都在问怎么订票呢。”











    正定南城门的彩灯旁游人如织。记者李代姣摄


    今年春节,古城正定“放大招”,举办“自在过龙年千灯绘古城”大型灯会,盛世华美、九朝神韵、福地宝城、非遗匠心、童梦奇缘五大主题区设计了338张画稿、500余幅儿童画作,制作上千盏花灯,打造一场视觉盛宴。

    “灯会还没有正式开始,目前只是排练就已经聚集了这么多游客。”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卫娜说,灯会视频发布后短短几小时,观看量就破百万,多次上榜同城热度榜首。灯会预约开启后,2月2日-2月5日的名额7个小时之内就被抢空,预约人数超4万人。


    据介绍,2月3日,正定古城灯会将正式启动,届时,古城历史舞台表演、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历史文化街区省内非遗项目巡游、荣国府夜场活动、“古城里的年味”非遗市集等活动都将精彩呈现。











    古城灯会还没有正式开幕,排练当天,鱼跃龙门灯组附近就来了很多拍照打卡的游客。记者李代姣摄


    赏心悦目,更要沉浸其中。从大年初一到初八,元妃省亲、宝黛初相会、刘姥姥迎宾等将在正定荣国府轮番上演,在《红楼梦》的拍摄地情景重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人物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春节期间,常山战鼓、盛世舞狮舞龙、高照、竹马、拉耩耧等非遗节目也将在正定循环演出,展现当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正月初五,还有身着cosplay服饰演员在古城景点内与游客互动,表演快闪舞蹈,正月初六,现代摇滚乐队将在古城开唱,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荣国府游览。记者李代姣摄


    “正定文旅太‘卷’了。”看着手机上划不到底的春节活动安排,游客赵女士笑着说,“文旅越‘卷’,咱老百姓的新年就越精彩。”


    “欢迎各地游客来正定过大年。”刘卫娜说,正定目前已制订了详细的安全保卫预案,确保春节各项活动顺利进行,让游客过一个平安快乐、幸福祥和的春节。

    2024-02-03
  • 山西太原冰雪游成春节旅游热点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春节临近,国内冰雪旅游市场迎来旺季。山西太原市作为北方城市,积极发挥冰雪资源优势,推出一系列文旅融合的冰雪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为了丰富春节期间的旅游产品,山西太原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冰雪文化节”、“冰雪运动季”、“冰雪旅游季”等多项冰雪主题活动,涵盖了冰雪艺术展、冰雪运动赛事、冰雪旅游线路等多个方面,打造了一张冰雪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在太原市中心的柳巷公园,一座由冰雕、雪雕、灯光组成的冰雪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这里有模拟太原古城的冰雕城墙,有展示山西历史文化的雪雕群像,有寓意吉祥的冰雕灯笼,还有各种冰雪互动项目,让游客在欣赏冰雪美景的同时,感受冰雪乐趣。

    除了冰雪艺术展,太原市还在多个冰雪场馆举办了冰雪运动赛事,包括冰球、冰壶、冰上龙舟、冰上飞碟等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爱好者参与。这些赛事不仅展示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也提升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享受冰雪旅游的乐趣,太原市还推出了多条冰雪旅游线路,涵盖了太原市内的冰雪场馆、冰雪艺术展、冰雪主题公园等,以及太原周边的冰雪景区、冰雪民俗村、冰雪康养基地等,让游客在冰雪中感受山西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康养理念。










    “我是第一次来太原,没想到这里的冰雪旅游这么丰富多彩,不仅有冰雪艺术展,还有冰雪运动赛事,还有冰雪旅游线路,让我在冰雪中看到了太原的魅力。”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说,“我觉得太原是一个很适合冰雪旅游的城市,不仅有冰雪资源,还有文化资源,还有热情的人民,让我感受到了冰雪之城的温暖。”


    据了解,太原市的冰雪活动将持续到2月底,预计将吸引超过1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与,为太原市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01
  • 江西上饶望仙谷:废弃矿山变身“聚宝盆”

    冬日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望仙村望仙谷隐于灵山山脉之中,峡谷清幽,景色宜人。薄雾浓云笼罩望仙谷,仿佛人间仙境。谁会想到,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望仙谷,十几年前,还因石材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让人望而却步。

    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望仙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案例集。

    为裸露山体“披上绿衣”

    江西灵山有着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望仙乡位于灵山北部,由于花岗岩储量丰富,被誉为“石材之乡”。1998年起,当地逐步开采、加工石材,顶峰时期拥有120余处开采点和270条花岗岩生产线,近万人以此谋生。望仙乡也逐步成为江西著名的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

    由于彼时技术和工艺落后,加上部分石材加工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随意倾倒废弃石粉,望仙乡生态环境退化明显。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犹如一块块醒目的“伤疤”,烙印在望仙乡葱郁的山林里。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越来越多以矿为生的村民外出务工或陆续迁出,望仙村等村落成了“空心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当地决定引入社会资本,对望仙谷9150亩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修复+文旅”新业态。

    针对望仙乡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江西省上饶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近年来,当地通过土方回填、拦堤筑坝、涵养水源、栽植树木等方式,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为消除高陡山体存在隐患的危岩,当地采取“工程治理+自然复绿”等措施,利用高陡山体的自然条件,采取不破坏山体的方式,成功修建民宿、高空栈道等人造景观,达到美化裸露山体的效果。对于不适合修建人造景观的山体,当地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辅助的方式,营造具有生态野趣的自然景观。通过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等重点工程,望仙谷裸露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衣”。

    通过十余年的生态保护修复,望仙谷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望仙谷的森林覆盖率由73%增长至81%,水质由原来的“牛奶河”变成为Ⅱ类水质,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16999个,为当地筑牢了绿色屏障。

    “生态修复+文旅”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望仙谷在深化废弃矿山治理的基础上,依托社会资本,将生态美景与新兴产业有机叠加,从废弃矿山变为溪水欢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出了一条“绿了青山、红了产业、美了山村”的生态价值转换之路。

    “我们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望仙谷进行生态重塑,并依托望仙谷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修复+文旅’新业态。”望仙谷景区负责人说,目前望仙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土民宿和旅游产业,成功带动村民返乡就业,促进了乡村振兴。

    据了解,望仙谷景区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观光旅游搭台、民俗文化唱戏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我们以望仙谷景区作为旅游龙头,打造集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漂流户外运动、健康美食、民俗体验、古法作坊、活动演绎于一体的新型文旅小镇,争创国家级度假区。”望仙谷景区负责人说。

    如今的望仙谷不仅传承赣东北民居传统建筑形制和构筑手法,复原村落,突出江西地域特色,还搭建创客空间,以共创共享的方式建立农业和非遗工坊,满足人们“身在市中、心在山中”的旅居体验。

    在望仙谷周边地区,休闲农庄、山村民宿、观光园、采摘园、体验园、农家乐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近年来,仅望仙乡就新增各类农业新业态经营主体27家。望仙谷景区年均客流已超过18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超2.5亿元。紧邻景区的村落,如望仙村、华坛山镇等依托区位优势,差异化发展民宿产业,从原来的数家民宿发展到如今的700余家,带动周边旅游及其他产业综合收入约5亿元。


    望仙谷就这样从山沟沟变身“金沟沟”,在矿山复绿进程中实现美丽生态同“美丽经济”的完美融合。

    2024-01-31
  • 内蒙古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阿尔山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前景广阔,是商贾投资兴业的热土,也是乌阿海满旅游环线独具特色的全季康养旅居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阿尔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高位推进高品质酒店民宿和康养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好“硬设施”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四季康养旅游胜地。











    阿尔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是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达90%,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在阿尔山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3万个,是优良的避暑胜地。游客赞誉“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地方。











    阿尔山,蒙古语意为“温暖而圣洁的泉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火山温泉地质公园、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十大魅力打卡之城”等荣誉称号。











    阿尔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富饶的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阿尔山独特的温泉疗养文化。这里的温泉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拥有全球密度最高的功能型矿泉群,有温度不同、功能各异的温泉逾百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温泉之乡”,闻名遐迩的“十佳温泉小镇”,被誉为矿泉疗养胜地。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旅游景区、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展示了阿尔山的森林火山风貌、河湖湿地景观;白狼峰景区——2A级旅游景区,集险峻、雄伟、神奇、秀丽于一山,融山川、历史、民俗于一炉;奥伦布坎景区——4A级旅游景区、阿尔山雪村——2A级旅游景区、白狼鹿园——2A级旅游景区、白狼林俗,多种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彰显多元民族文化魅力;口岸景区——3A级旅游景区、南兴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阿尔山站,弘扬戍边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海神圣泉旅游度假区——4A级旅游景区、五里泉、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2A级旅游景区、氧心森林浴道——2A级旅游景区、森林雪野,丰富的旅游度假产品,亲身体验康养旅游的乐趣。











    近年来,阿尔山市高度重视康养旅游,积极开发康养度假旅游新项目、新产品,不断推动康养旅游持续升温。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精耕“康养+旅游”,开发建设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森林雪野营地、氧心森林浴道、阿尔缮疗法体验馆等康养旅游产品项目,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养身、养心、养性的康养旅游体验,吸引更多康养度假人群来到阿尔山、爱上阿尔山。











    “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戏雪”。充足的负氧离子、多元的民族文化、舒适的温度及湿度、突出的生态资源和便利核心的区位优势……无不构成这座城市的宜居标签,一个休闲、旅游、养生、居住的四季康养理想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1-26
  • 一个江南集镇的“文艺蝶变”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有个地方叫跳头集镇。跳头集镇原是南湖的河埠头,上下船都要靠跳板,久而久之因此得名。乡镇撤并后,集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直至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名单中,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跳头青铜文化遗址入列,人们才意识到,跳头集镇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在跳头集镇,乱搭乱建曾经随处可见。一到雨季,污水横流、内涝严重。在中泰街道党委书记陈小平的眼中,抚平这块“伤疤”势在必行。

    2022年6月,跳头集镇的整改项目正式启动。与常规的征迁项目不同,该项目采用整体租赁流转的模式,政府与66栋民房的居民签下15年租期,由政府统一进行立面改造、管网铺设、配套建设等,依靠产业植入,让原居民拿租金挣薪金。

    在流转过程中,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理念,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党员干部带头签约、群策群力,让老百姓全过程参与建设,短短半年就完成了区域内独栋空间的腾空交房。

    在改造之初,跳头集镇的定位就锁定“文艺”,风格设计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招商选商上更是有的放矢,早早就引入了第三方运营公司,重点招揽文创设计、影视直播、文创科技等业态。如今,已有28家企业入驻。

    由于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地带,集镇也不乏生活气息。“一两公里之内,就有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科研重器,为了服务这里的高层次人才,我们专门辟出一半空间,引进超市、餐饮等业态,同时开设小镇客厅、运动中心、网红图书馆等场所,满足他们工作生活和休闲娱乐所需。”陈小平说。


    如今,集镇换上新模样,昔日臭水沟成了小公园,快递仓库成了精致书屋。越来越多的房子焕发新生,或变身工作室,或开出餐饮店。“文艺蝶变”赋美生活。

    2024-01-25
  • 一座藏身农村院落的古阁,承载着当地的民俗特色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凌霄阁——一座藏身农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年末岁尾将在外游子、商贾艺人聚拢在一起,为冷清了一冬天的村子平添几分热闹的气氛,也努力为“偏离传统”的春节保持几分古色古香的底色。











    凌霄阁位于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庙五庄中心,现存遗址为一座规模很小的东殿,殿内供奉有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神像。院内西南角有一座焚香炉,平时供人们焚香祈祷使用。











    现存东殿只是一座后殿,凌霄阁初建时其实规模宏大。根据史志记载,灵霄阁初建于明朝,清康熙四年重建,民国七年再重建。此阁有前后两座大殿,前殿塑有“泰山圣母”“送子娘娘”“观音奶奶”“菩萨”等等。后殿塑狮子、骆驼,像上有木人骑着。山门内各塑泥胎哼哈二将、小鬼判官、牛头马面。院两侧碑碣甚多。青砖铺地,琉璃瓦盖顶,飞檐挑角,威严壮观。阁门两侧分别雕刻巨石人像。闪目金匾刻有三个大字“灵霄阁”。阁体外部十二根圆形盘龙石柱和八根六角形石柱,格外夺人眼目,上刻六十多个村名、庄长,地方的姓名及修建阁时各地捐款出资的数据和建阁时间。











    此阁毁坏于1947年。因该年黄河决口,河水危及黄河以北惠民、阳信等几县群众,各地拆阁扒庙,把拆除的大理石、木料、石块全部运往黄河。因此,刘家阁也同各地的寺庙遭受同样的命运,毁于一旦。仅存后殿东侧三间和尚住室遗址,也就是现在留下来的凌霄阁主体。











    有阁便有庙会。凌霄阁庙会2007年入选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凌霄阁则是2012年列为滨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仅存的凌霄阁规模很小,仅仅与一个农家院差不多,但是它的吸引力仍然十足,在人们心中占据很重的分量。每当正月十六、二月十九、四月十八便是人人期盼的庙会,来自周边县市的商河、乐陵、无棣、沾化、阳信、惠民等地的香客,以及当地的男女老幼都携带供品焚香还愿,叩头跪祷。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更是络绎不绝,无论是说书唱戏的,或是打把戏卖艺的等等,都千里迢迢来为盛会助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成为当地民俗的一大特色。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1-24
  • 多彩贵州·民俗节庆之旅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贵州18个世居民族聚居于此,与山水相依相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


    全省各民族村寨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礼仪、习俗、民间工艺等都蕴藏在节庆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人文旅游资源。精彩纷呈的节日活动,是展现贵州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舞台。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乡侗寨遍布。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还有高要村的梯田美景等,各具特色。在苗年、侗年、姊妹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中,可沉浸式体验苗族、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

    梵净山脚下,云舍村保存了土家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团龙村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独有的民俗。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源水而徙、傍水而居、临水而乐、借水而盛”的水族在此聚居。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水族特色歌舞、工艺独特的马尾绣、有象形文字“活化石”之称的水书、世界最长的年节——水族端节等,令人耳目一新。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知名的布依族文化承载地。纳灰村、查白村、纳孔村等布依族村寨凝聚了丰富的布依族文化。古老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特色蜡染工艺等,在这个喀斯特地貌显著、美食遍地的土地上代代传承。

    在贵州西部,彝族文化历史悠久、精彩灿烂。走进毕节市迎丰村、板底村等,浓郁淳朴的彝族风情扑面而来,每逢彝族节庆之时,盛大的彝族火把节,神秘的撮泰吉和各种特色歌舞令人目不暇接。

    贵州北部是仡佬族的聚居地,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潭仡佬族文化村等地,经过千年积淀,造就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

    冬游贵州,寻觅传承千年的年味,忙碌了一年的各族群众迎来节日高峰期,苗年、侗年等接续登场。冬游贵州,独特的山地民俗、绚丽的民族服装、难忘的风味美食,让人沉醉,多彩贵州邀您参与精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数据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2024-01-24
  • 厦门筼筜湖:昔日“臭水湖”,今朝“会客厅”

    如果要在厦门寻一间“会客厅”,那筼筜湖再合适不过了。











    筼筜湖。记者陈博摄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站在高处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条明如玻璃的轻飘带,横贯了几乎半个厦门岛。











    绿色白鹭洲。吴伟摄


    然而,曾经的筼筜湖,并非这般模样。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曾与海相通,以厦门八大景之一“筼筜渔火”闻名遐迩。20世纪70年代初,围海造田、筑堤围湖使筼筜港变成一座相对封闭的潟湖,自此改称筼筜湖。











    整治前的筼筜湖。厦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20世纪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及人口的快速增加,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湖区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四溢、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生态严重恶化。

    改变发生在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

    时至今日,厦门市已完成四期筼筜湖综合治理,当前正在进行第五期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记者在筼筜湖畔见到了60多岁的陈亚进,从教师岗位退休之后,他有了一个新身份——筼筜湖“市民湖长”。经常来巡湖的陈亚进,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切身感受着筼筜湖的点点滴滴,他说:“筼筜湖每年都在变化,环境越来越好。”










    海湾公园。徐光辉摄



    如今,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近年来共发现63种游泳生物、浮游植物7门12种、底栖生物3门14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湖心岛种植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红树林约2.6万平方米,实现湖区生态景观和防汛固堤有机统一。筼筜湖生态岛等区域已划定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累计发现15目37科88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是难得一见的市中心湿地公园和动植物保护区。










    筼筜湖白鹭。记者陈博摄



    曾经的“臭水湖”已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昔日“筼筜渔火”,也已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筼筜夜色”。生态环境优美的筼筜湖,已成为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筼筜夜色。苏华绮摄


    2023年,筼筜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前不久举行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筼筜湖名列其中。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说,36年来,厦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今天,筼筜湖生态修复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样板。从筼筜湖到市域全域,从生态样板到“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024-01-23
  • 游客沉浸式打卡铜陵永泉小镇

    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游客沉浸式打卡铜陵永泉小镇









    1月20日,“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在铜陵市永泉小镇启动。活动现场琳琅满目的铜陵年货好礼、令人垂涎的铜陵特色美食、节庆氛围浓厚的非遗体验项目、热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民俗节目汇聚。市民和游客在逛大集、挑年货、赏年俗中,感受到浓浓的新春新年味。

    2024-01-22
  • 吉林长春开展冰雪研学旅游主题活动

    1月18日,“研冰戏雪·悦游吉林”冰雪研学旅游主题活动在吉林省长春市启动。活动现场发布了10条冬季研学旅游主题线路,涵盖了冰雪运动、冰雪风光、冰雪文化等特色资源,还以手册的形式发布了各地研学旅游攻略。

    据了解,吉林省各地推出了50余项研学旅游活动,以及包括门票减免、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奖补在内的30余项优惠措施,用实际行动向全国青少年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吉林开启一段难忘的冰雪研学旅游历程。


    此外,吉林省与陕西、浙江、江西、海南等地文旅部门和市场主体进行了线上互动,互相发出诚挚邀请,推动研学旅游领域合作发展。

    2024-01-19
  • 匠心传承!一针一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草原绣娘坚守非遗技艺

    古老而神奇的札萨克图刺绣是杭盖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北方游牧民族刺绣朴素鲜明的色彩,又有扎根民俗文化细腻严谨的精巧构图,是兴安盟科右前旗民族文化中最为瑰丽的一部分。











    包春花教学员刺绣



    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包春花是札萨克图刺绣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母亲是家乡有名的刺绣匠人,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包春花对札萨克图刺绣情有独钟,她的愿望就是长大后成为跟母亲一样的刺绣匠人。由于自幼受到母亲的熏陶,渐渐地,她便可以独自制作出鼻烟壶袋、碗袋、帽子等蒙古族常用的刺绣用品。











    交流经验



    为了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2016年,包春花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莲花老师学习刺绣技艺。如今,包春花算得上是札萨克图“刺绣达人”,她的作品美观大方,图样丰富多变,色调鲜明清晰,充分展现了她高超的工艺水平。与此同时,如何巧妙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绣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也是包春花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和突破的方向。她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把我们的传统刺绣与现代产品结合起来,让作品更有生命力。”从传统的刺绣、民族服饰、蒙古靴子、毡袜、茶袋到现代的笔筒、鼠标垫和书签……她的作品一直很受大家的欢迎。











    互相学习刺绣技艺



    出于对札萨克图刺绣的热爱,包春花20多年来坚持刺绣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让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融合得更加自然,她还通过网上自学和外出学习观摩的方式,不断精进技艺。2020年以来,她经常到呼伦贝尔、赤峰、通辽等地学习刺绣新技术,还经常参加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行的观摩会,把新创作的刺绣作品带到展览上,与全国刺绣爱好者和专家们研讨交流。











    包春花在培训学员



    在传承和发展札萨克图刺绣的道路上,包春花还培养了许多学生,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喜欢上札萨克图刺绣。“我从2017年开始向包春花老师学习刺绣技术,包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刺绣基本功,现在我可以独立完成绣花、拼贴等作品,2023年还接了两份大订单呢。”满族屯满族乡牧民包梅花告诉记者。











    刺绣爱好者交流学习



    为了更好地传承札萨克图刺绣技艺,包春花通过举办网络培训班的形式,对盟内外的刺绣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培训,还在科右前旗举办培训班,向报名人员传授札萨克图刺绣技艺。在她的带领下,已有十余名牧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刺绣达人”,她们一同参加国内的非遗观摩展和刺绣作品大赛,多次荣获奖项。











    刺绣作品



    随着包春花刺绣技术的提高,订单也逐年增多。2023年,她们的小团队接到200多份订单,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还打响了札萨克图刺绣的品牌。











    刺绣作品



    包春花在札萨克图刺绣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正是因为她这种坚守传承、融合创新的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学习、接受札萨克图刺绣艺术。“2023年,我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有退休老人、残疾儿童、牧民,我的心愿是把自己所学的技能传授给刺绣爱好者,并一直把它传承下去,用手中的针线绣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让札萨克图刺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包春花激动地说。











    刺绣作品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1-17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