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阔步振兴路 村美百姓富

    金秋季节,黄家店嘎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明武驾驶着收割机正在金色稻海里穿行,收割的稻谷整齐排列,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秋风吹过,一阵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们嘎查不光颜值高,产业也好,水稻鼓了乡亲们的腰包。”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黄家店嘎查党支部书记焦春雷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儿,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呢!”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在兴安盟,一个个特色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密织网,振兴基础更扎实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筑牢“防贫坝”,密织保障网络,脱贫群众幸福感倍增。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白德成,因意外导致腰椎骨折,妻子那拉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女儿白文晶大三在读,每年夫妻二人的药费和孩子的学费需2万元左右。村“两委”走访入户时,发现白德成家的负担很重,有致贫风险,便将其一家三口及时纳入监测并予以帮扶。


    “村委会协调帮扶单位为我家免费提供蔬菜种子和秧苗,鼓励我们发展庭院经济,蔬菜成熟后帮扶单位帮助售卖。”说起这些帮扶政策,那拉泪眼婆娑,“俺家老白现在是乌兰浩特市飞机场物业处的保洁员,每月工资2200元,如今的日子再也不像原来那么紧巴了。”


    走访入户、动态监测、发现响应、核查评估、精准帮扶……兴安盟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日益完善,对确定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根据风险大小、类别、轻重缓急,以及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意愿,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跟踪落实帮扶举措,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无一人掉队。


    全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以精准到户到人方式,在健康、产业、就业、教育、公益岗位和综合保障等领域开展帮扶。截至目前,全盟4685户监测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更加显著,乡村振兴基础更加扎实。


    抓产业,群众增收更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做好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就能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万宝村养牛大户张勇家,黑白花荷斯坦奶牛毛色光亮,张勇正忙着给牛添料。“左邻右舍看我养牛赚到了钱,也跟着养牛,我帮他们买牛,也分享一些经验,看着他们增收,我也很高兴。”张勇说。


    万宝村有常住人口316人,人均耕地不足3亩,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而张勇由于从小就放牛,对养牛情有独钟,在养殖过程中,他逐渐从传统的自然放养发展到当前的舍饲圈养,并运用科技手段“电子眼”监控,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带动周边许多群众增收致富。


    让农村牧区成为农牧民的梦工厂,让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金产业,兴安盟狠抓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肉牛养殖、蔬菜、黑木耳、中药材等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农牧户20.71万户,有贷款需求的农牧户52489户,贷款资金需求53亿元。年内计划使用衔接资金、京蒙协作资金共计1.7亿元用于牛产业发展,已协调发放“富民贷”“助农贷”1674户8911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促进收入倍增。聚焦全盟114个庭院经济示范村,组织有劳动能力监测户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力争实现“一村一品”,助力农牧民稳步增收。


    补短板,乡村建设更美丽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顺应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红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曲折蜿蜒的道路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广场上孩童嬉戏……走进突泉县六户镇新合村,俨然走进世外桃源。这几天,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的党员们早上8点钟就来到村委会门口集合,沿着村庄的主干道,对过路绿化带、卫生死角进行大清扫。





    “建设美丽乡村,党员干部必须站在第一线。”党员刘成会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用力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党员示范引领,村民共同参与,各村屯跳出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传统思维,践行党员联户机制和“一线工作法”,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走在前,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物,并把门前“三包”责任纳入村规民约,以点带面,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使城乡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有序推进。


    2022年,兴安盟计划打造3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乡村振兴亮点村。截至目前,示范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亮点村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思路,深入挖掘资源禀赋,突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分别与国家级规划团队合作,重点在水美乡村、乡宿、村宿、民宿、农家乐等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设计,力求各具特色。同时加强试点示范,12个嘎查村的给排水一体化工程正在逐步开工建设,6个旗县市将在425个嘎查村试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记者许晓岚薛来韩雪茹帅政)

    2022-10-17
  • 沈阳乡村振兴图景扫描:数字化 艺术化 产业化

    一间用于种植蔬菜的数字化厂房;一座建有咖啡厅、美术馆的村落;一片种植特色作物的农田……记者近日在沈阳市部分乡村走访发现,这里聚焦做实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瞄准农业产业链条招商引资,带动科技、资本、人流来到田间地头,打造出一幅数字化、艺术化、产业化俱全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字化车间种菜

    在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记者穿戴好鞋套,经过风淋间消毒,来到一片特殊的“菜园子”:上方是精准控光、控温、控湿的自动化设施;下方是供蔬菜生长的营养液。

    只见一株株菠菜整齐固定在白色栽培板上,侧面纸卡上写着采收时间:定植日期9月27日;预采日期10月17日……数字化控制,精准化栽植,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有着十足的科技感。

    “我们的厂房占地5000平方米,一侧是全封闭人工光育苗箱,每间育苗箱育苗时间8天,可同时培育3.45万株苗;另一侧是2300平方米的‘菜地’。”公司董事长栾冰说,“菜地”一年可连续栽植18茬叶菜,年产各类叶菜60吨,超过了裸地种植效率。

    记者看到,由于全部采取数字化控制,这片年产值超过400万元的数字化菜园,仅有两名当地农民负责看顾。

    作为辽宁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新民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将农业生产从裸地搬进大棚,如今又有了数字化蔬菜工厂。这里已逐步发展为生产、加工、包装齐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为数字化蔬菜工厂内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漫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传统民房与现代民宿错落排布;传统的东北铁锅炖香气四溢,饭点时一座难求;农村画室、农家书屋、稻糠浴馆里,茶、咖啡一应俱全……一座不失原味又别具风味的现代乡村初具轮廓。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单家村精心打造的“稻梦小镇”赚足了人气。“稻梦小镇”采取集中经营模式,村民既可以将住房出租给专业公司,由其改建成民宿,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民宿经营。

    “这个村过去几乎空了,现在不仅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经营单家村旅游业的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

    旅游业聚拢了人气,也提升了品质。2020年,“稻梦小镇”成立了名为稻梦美术馆的展馆,向乡村输入文化产品。管理美术馆的画家王仁祥说,现在不仅来参观的村民多了,每逢节假日,更是参观者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乡村旅游产业要把产业做‘实’,村子扮‘靓’,人气做‘旺’,才能让村子‘活’起来。”赵爱军说。



    图为游客在“稻梦小镇”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小作物串起大产业

    秋日,记者走进沈阳法库县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辣椒种植基地,这里片片三樱椒长势喜人,色泽红润的小辣椒垂挂枝头。

    “长岗子村的气候和地形均适合三樱椒生长,我们种植辣椒已有20余年历史。”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昌说,“最早村里只有3户村民种辣椒,后来在当地政府鼓励下,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辣椒成了我们的致富果。”

    据了解,当地立足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进行培训,特色小作物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今年,村里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统筹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共流转村民土地120亩。现在辣椒长势良好,估计能产生不错的效益,不仅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进一步带动村民积极性。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乔建昌说。

    2022-10-15
  • 喜迎二十大 代表谈变化|“美丽乡村”话振兴



    受访代表:柳丙永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馆陶县寿山寺乡率先投身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寿山寺乡寿东村自2014年3月建设以来,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粮画产业,成功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粮画小镇”,走出了一条独具馆陶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八年来,粮画小镇先后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全国文明村镇、产业兴旺十佳村、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等多项称号。2015年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11月,在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荣获数字乡村与智慧小镇大奖。同年12月,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华北平原大地上首个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评为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2022年评为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

    “粮画小镇”的打造,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寿山寺乡发展家庭手工业,建立联结“企业+农户”的互利纽带,定期免费举办技术培训班,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内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创业,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制作粮画脱贫致富。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产业+收入,特色+标准”,以乡村旅游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粮画小镇粮画农庄、小镇箱包厂、蒜薹厂、游泳馆、尖锋旱雪、滑冰馆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在粮画小镇落地。寿东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农民人均收入2.45万元。

    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党组织+网格化”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成全国第一所设在农村的情景式党校,成为县内外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粮画小镇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定位是“粮画+研学+文旅”体验项目,建设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美丽乡村的画卷必将越绘越美,“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22-10-15
  • 红芸豆丰收季:让“乡思”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社太原10月13日电(记者张磊、马晓洁)十月晋西北,寒意入晚秋。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红芸豆庄稼地里,金色豆田一眼望不到边,饱满的豆荚随风作响。农民们正在忙碌着采摘、装车、外运,一派丰收景象。





    岢岚的农民们正在收获红芸豆。(受访者供图)


    岢岚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乡”,红芸豆在这里也被叫作“相思豆”。红芸豆是全县农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小小“相思豆”也是农民增收的“金豆豆”。


    据岢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游爱新介绍,近年来,岢岚县连年种植红芸豆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1%,年均产销量在13500吨左右,全国红芸豆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来自这里。


    近些年,一群怀揣“乡思”情怀的岢岚青年返乡创业,把红芸豆做成了产业,延伸产业链,谋划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吕杰是土生土长的岢岚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食品研发工作。他看到家乡出口到国外的红芸豆原料被做成罐头又返销国内,价格却高了十几倍,为了让家乡红芸豆实现更多收益,他于2012年回到岢岚,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条红芸豆罐头生产线。


    游爱新说,吕杰刚回来创业时资金少、生产力不足,库存量也不够。“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我们专门召开银企对接会,成功帮吕杰从当地银行贷款100万元。还帮着他拓宽销路,推动红芸豆罐头走进商超、饭店、电商平台等。”


    目前,吕杰的罐头工厂已建成4条生产线,年产量增加到了240万罐,2021年收入达到120万元。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红芸豆,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像吕杰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90后”焦小强2019年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岢岚创业。“还能不能做成更美味、更简易的食品?”他把目光盯在了红芸豆的深加工上。今年年初,他研制出一款以红芸豆做馅、20多层脆皮压制的点心,取名“相思饼”,颇受好评。


    今年2月,“相思饼”登上了“忻州杂粮走进雄安”展销会,一句“吃岢岚相思饼,梦到心中相思人”的评价让其一跃成为网红食品。半年间,“相思饼”销售量达到近14万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芸豆。


    看着“相思饼”产业欣欣向荣,焦小强没有忘了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他将注册的“岢岚相思饼”品牌在全县共享,公开了制作配方,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6家“相思饼”生产企业,直接带动131人、间接带动600多人就业。

    2022-10-14
  • 磴口县5.6万亩沙漠土豆喜获丰收

    这几日,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土豆种植基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成熟的土豆秧已经干枯萎缩,收获机械正在行进作业,被翻出的土豆一垄一垄铺在地上,工人们正忙着装袋打包,装好袋的土豆被搬运到附近的大货车上,即将运往各地市场销售。据了解,收获的土豆大部分销往广州、海口、成都等外地市场以及港澳地区,也有一些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小部分留在本地周边市场销售。


    据了解,经销商、经纪人与种植户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进入收获季后,经销商组织车辆到地里收购运输,经纪人提供各方信息,种植户实现就地卖货。近期土豆销售价格稳定,地里装车每公斤已达2.3元,经销商赵大地说:“这里的沙漠土豆外形光溜个头大,吃起来口感沙香,在大城市市场上很好销售,零售价大约4元每公斤,这个收获季计划组织货源2万吨。”


    目前,磴口县有土豆种植户近50家,种植面积少则200亩,多则8000亩。土豆种植大户徐大臣说:“今年我种了8000亩沙漠土豆,每亩产4至6吨,预计总产量达到4万吨,毛收入达8000万元。”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区域有广袤洁净的沙质土地、使用方便的水资源、适宜的光照和气候,种植大户凭借这些有利条件,纷纷前来发展沙漠土豆种植产业。种植过程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管理、收获全程实现机械化,大大减少了人力。近几年,一些种植大户相继流转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土地,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土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漠土豆种植产业。今年,全县共种植沙漠土豆5.6万亩,8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入成熟期,近6万亩沙漠土豆喜获丰收。(记者图古斯毕力格实习生马超峰)

    2022-10-14
  •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庆丰收迎盛会”,刚刚过去的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农民争相“晒丰收”“秀幸福”,生动展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看神州大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开局良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现代农业步履铿锵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步履铿锵。


    ——种地挑上“金扁担”,大国粮仓根基更稳固。


    “3台收割机,90多亩地一天收完,大农机是咱种粮人的增收底气!”四川省安岳县大平镇玉石村党总支书记龙贵说,现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又增效,丰收季就是增收季。


    这10年,希望的田野上演“动力变革”: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提高7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提高15个百分点。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强劲,我国粮食产量站稳1.3万亿斤,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居民餐桌更丰富。


    好山好水产好蜜,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殷家坪蜂蜜,去年6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有了金字招牌,订单供不应求。”桃坪河村村民严世宝说,他的养蜂规模从2箱发展到60多箱,去年收入超过3万元。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满足量”到“提升质”,回望10年,绿色种养加速发展,“菜篮子”日益丰富,品质持续提升。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到6.2万个,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居民餐桌。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现代高效农业迈新步。


    在河南省永城市,麦子被“吃干榨净”,变成饺子粉、糕点粉,制成手撕面包、海绵蛋糕,麦香飘全国。


    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农村更加宜居宜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乡村美丽蝶变。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新修的柏油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村里统一规划,乡亲们一起动手,改水改厕,整修庭院,家家户户告别脏乱差。”村民黄炼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压茬推进,各地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乡亲们生活更舒心。


    吃过晚饭,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联星村村民李建明开心地跳起广场舞,“村里有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有空就到文化广场健身,生活真的很舒心。”


    看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强化。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互联网普及率达58.8%。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远程医疗覆盖90%以上的县,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


    ——各类要素加速汇集,乡村成了干事创业的热土。


    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四季有花、常年披绿”。看中田园好风光,卢军返乡办起生态茶园,“贷款、用地等政策到位,农技员下田帮扶,茶园成了乡亲们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新‘饭碗’。”如今的白石镇,赏花采果、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汇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各地立足实际打造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一个个乡村环境美、人气旺,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乡亲口袋鼓、脑袋富。


    ——产业扎根发展,乡亲们收入持续增长。


    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碾子沟村天麻产业园里,脱贫户谢付记边管护药材,边给乡亲们讲解技术要领。“靠着帮扶政策、技术培训,咱也成了产业带头人!”谢付记说,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产业园带动30户脱贫户年平均增收5000元。碾子沟村的天麻产业越做越大,昔日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10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家门口吃上文化“大餐”,精神生活更丰富。


    “这里有不少童话故事和经典名著,我经常来看书。”青海省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学生扎西一放学就来到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们长知识、学技能的好去处。尕布村还建起文化广场,乡亲们闲暇时来这里唱歌跳舞、锻炼身体。


    放眼全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全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


    ——文明乡风劲吹,提振农民精气神。


    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三里村制定了倡导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明确违反规定的家庭不得评为星级家庭。通过组织村民一起定规矩、立良俗,三里村逐渐形成了人人遵守村规民约、户户争当文明家庭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时代新风,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移风易俗,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党员干部和亿万农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必将让广袤乡村更美丽,让乡亲们生活更幸福。

    2022-10-13
  •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布 五原县科左中旗察右前旗榜上有名

    10月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公告》,经过3天的公示期后,全国共有100个旗县入选,其中,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通辽市科左中旗、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上榜。


    五原县、科左中旗、察右前旗均为内蒙古农牧业强县(旗),五原县葵花、科左中旗肉牛、察右前旗马铃薯均为当地主导产业,已经形成拥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极大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三地以政策“红利”引育人才,以科技支撑“武装”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大学生、能人返乡创业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三地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依托“微治理”“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为各地培育文明乡风提供借鉴。


    据了解,西部地区示范县要重点培育“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健全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县域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同时,入选县还要符合组织领导有力、发展基础较好、工作机制明晰、创建积极性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等基本条件。(记者薛来)

    2022-10-13
  • 那曲市比如县:擦亮文明底色 绘就幸福画卷

    街巷整洁,环境优美;志愿服务,情暖人心;道德模范,引领风尚……在比如大地上,平凡善举不胜枚举,道德典型层出不穷,文明故事经久流传,新风正气不断积聚,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比如县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在选树典型上下功夫,在文明实践上出实招,在风尚引领上求突破,在共建共享上增实效,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志愿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比如县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充分发挥“清明节、端午节——保护生态我先行”“元宵节——低碳环保过佳节”“学雷锋见行动”等志愿服务品牌作用,组织开展巾帼志愿者“春风行动”、“多方联合”交通指挥志愿服务、“法律进校园”知识普及服务、“理论进千家”宣教服务等。同时,该县对广大志愿者实行积分制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莫啦(奶奶),您的血压有点高,给您开些药,要记得按时吃啊。”在比如县恰则乡帕玛朵村开展的“送健康送温暖,关爱群众在义诊”活动现场,专家们耐心地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问诊开处方,耐心解答就诊群众的各种问题。同时,专家们还针对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高原性疾病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并介绍了健康饮食建议以及相关急救知识,为群众提供了医疗保障。


    从政策宣传、爱心助学到健康义诊、慰问孤老,再到文化汇演、环境整治,比如县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截至目前,比如县已建立1支志愿服务总队、13支专项性志愿服务分队、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各乡镇成立50支志愿服务分队,村(社区)成立448支志愿服务小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00余场。


    时代榜样引领社会风尚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道德模范是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最鲜活的教材。比如县坚持培育与挖掘并重、宣传与推广并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常态化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座谈会、报告会、基层宣讲等,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镇,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营造了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一朝入党,就要一生践行。”84岁高龄的斯宗有着47年党龄,她经常以浅显易懂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宣传党的好政策,退休后主动当起了调解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精神。


    自1980年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朗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0余件,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荣誉称号。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感党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1946年出生的宗美从入党那一刻起,胸前始终佩戴着党徽,坚持每天升国旗。她去世后,儿子次仁巴旦接手了在自家小院内升国旗的光荣使命,继续用母亲的方式表达爱党爱国之心。


    ……


    还有诚实守信的普布卓玛、最美通信保障员次桑塔杰、见义勇为的扎西拉珍、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平措朗珍、孝老爱亲的僧人旦增克巧……比如县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在新时代彰显着榜样引领的力量,引领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文明新风拂润百姓心田


    乡村道路宽阔平坦,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垃圾分类渐成习惯,铺张浪费日渐减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这既是比如县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文明程度提升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比如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红白喜事要简办,陈规陋习靠边站,旧的风俗要打烂,养成节俭好习惯……”走进夏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当地文艺宣传队正利用闲暇时间排练节目,欢快的音乐声吸引了附近村民。正在健身室打台球的村民欧珠说:“以前吃完饭除了看电视,大家就没有什么活动了。现在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这里除了能看书看电影,还可以健身,村民们没事就来这里转转,每天都很热闹。”


    夏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只是比如县树立文明新风的一个生动缩影。茶曲乡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等婚丧事宜细化内容纳入其中;恰则乡通过“微宣讲”形式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讲,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拉扎乡开展“谈变化、颂党恩、话期盼”主题双语比赛、农牧民“传统和职业”技能比赛、“最美家乡”手机摄影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技能水平……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如今的比如县,正能量不断汇聚,文明新风持续劲吹,好一幅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美景。

    2022-10-12
  • 赤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日前,赤峰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举行。


    在为期一天半的观摩活动中,与会人员采取现场看、听汇报、作点评的方式,观摩了松山区、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的7个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切身感受赤峰市农牧业发展的滚滚热潮。


    在松山区三座店水库上游的哈拉卜罗村旱坡地,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已割完打捆的谷子堆成了一座座“金山”晾晒在田间地头,村内8000亩农田已全部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翁牛特旗高家梁林场陪房营退化林分改造修复项目区,通过采用樟子松与文冠果2∶8比例网格状混交模式,栽植苗木、樟子松以及文冠果,已累计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复3万亩;在喀旗中药材(蒙药材)标准化产业园,干净整洁的道路已铺设完毕,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园区一期主体部分,北沙参、桔梗、防风等药材以及成品中药、药酒等深加工产品展示着赤峰市中蒙药材发展的亮眼成绩。


    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旺盛在总结大会上强调:“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突出解决好农牧民增收、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要科学筹划推进奶业振兴,突出抓好农牧业科技创新,解决好‘水’和‘土’的问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塑造赤峰农牧业品牌,确保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出好价格。”(记者王塔娜)

    2022-10-12
  • 柿子红了,道路通了——山东临朐县山村振兴记

    秋收时节,在山东临朐县五井镇群山中,山坡上下成片的牛心柿树上,橙黄的柿子缀在枝叶间,隐士村的村民们正在采摘牛心柿。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正在抓紧农时摘柿子。”村民赵万法是临朐县万法柿子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们的合作社管理着800多棵柿子树,每年还会在村里收购、加工、销售超200吨的柿子。他说:“每到收获季,省内外的客户云集,走进晾晒棚,看货、谈价、装车,好不热闹。”





    山东临朐县隐士村村民收获牛心柿。(受访者供图)


    然而,隐士村的牛心柿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不为市场所知。原村支书史学堂告诉记者,他们村三面环山,下辖的10个自然村坐落在7公里多的山峪里。“曾经,偏居深山对村民来说,意味着闭塞、落后、贫穷。”


    山区要发展,道路必须通。据村里老人们回忆,以前进出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运货全靠肩挑人抬,外出赶集也得起早贪黑。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进村路修了5次,沙土路变水泥路再变柏油路,终于从最初只能推车到能进三轮车,再到2014年货车也可以畅通。


    道路一通人气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隐士村找到发展新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共同致富。世外桃源般的“隐”和山野鲜香的“柿”,成了地方政府为隐士村挖掘出的旅游品牌。经过数年投资、整修、经营,隐士村面貌大为改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城里人周末来此,逛古村、游山色、住民宿、品柿饼,带来兴业富民之效。


    村民赵万英一家深切地感受到了山村的变化。农闲时,她在山下民宿里做客房清洁、客服等工作,月收入2500元;农忙时,他们家的100多棵柿子树可以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她说:“乡村旅游带来了人气,也带火了山货。眼下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人力不够还要外聘劳力,摘柿子要搭梯登高,柿子刮了皮上了霜还要做成柿饼,方便运输,也更易销售。”


    “这几年做乡村旅游,我们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思路,建合作社,推标准化,打品牌,做电商,还建成了省内最大的柿子晾晒棚。”隐士村村支书刘杰说,“如今,我们村的柿子已经远销日韩,全年销售额过亿元,有的家庭靠卖柿饼年收入达十几万元。村民不仅高兴柿子走出了深山,游客涌进了小村,更骄傲曾经的穷乡僻壤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一村之变折射当地发展思路之变。临朐县五井镇党委书记常敬伟说,山村能够振兴,得益于工作着力点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发展绿色建材、山柿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乡镇财政收入从2010年不足千万元增长到去年的近3亿元,下辖的所有村集体年收入都已超过30万元。

    2022-10-11
  • 梅园雪:扎根乡村绘“丰景”

    梅园雪查看玉米长势。司源摄


    几乎每天奔波在基层一线,这是梅园雪30多年扎根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真实写照。


    梅园雪是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牧局党组成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负责全旗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等工作,责任大、任务重,一年她有200多天奔波在农村牧区,足迹遍及全旗500多个嘎查村。


    科左中旗是农业大旗,过去由于土地贫瘠,粮食广种薄收,平均亩产只有450公斤。1989年,梅园雪从哲里木畜牧学院毕业回到家乡,进入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村采集土壤样本,摸清全旗耕地的“家底”,逐步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土壤改良,2002年,科左中旗的玉米平均亩产提高到了550公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梅园雪聚焦地膜污染、残膜难回收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比试验,我发现覆膜与否对农作物产量没有太大影响,覆膜滴灌技术需要农民对孔、引苗,一旦对孔有偏差,苗就出不来,我想怎样可以去掉覆膜进行滴灌。”梅园雪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创新提出了浅埋铺设可回收滴灌带的设想。她带领团队,从改造机器设备入手,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研发出了具有省水省肥、增产增效等优势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模式。


    2012年,梅园雪在72亩试验田的地表下六七厘米处,埋设滴灌带,经过数月验证,滴灌带始终运转顺畅。试验获得成功后,该项技术以科左中旗示范农田为起点,在通辽市全面推广。


    在梅园雪的带领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大小垄浅埋滴灌带全程机械化创新人才团队,成功开展耐密宜机收品种、耕地质量提升、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归纳总结出了西辽河流域水浇地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规程及浅埋滴灌带免耕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规程,对通辽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通辽市已建成590万亩以浅埋滴灌为主要技术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年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以上,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为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每到冬春农闲时节,梅园雪就带领全体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开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培训班,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普及实用技术,扎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夜里,她挑灯夜战、笔耕不辍,几年间,梅园雪主持编写了《科左中旗玉米吨粮田技术方案》等技术培训资料10余本,悉心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余个,农民技术员2500余人,并为全旗农业综合开发输送农民技术员450余人。


    虫口夺粮、建立科学施肥指南、保障粮食安全,梅园雪主持参与30多项农技试验推广项目,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些技术成果的研发推广应用,对科左中旗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推动作用。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梅园雪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不久前,梅园雪当选为党的二十大党代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辱使命,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让科左中旗粮食生产有新的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贡献一份力量。”(记者郭洪申薛一群通讯员司源)

    2022-10-11
  • 绍兴:从美丽乡村奔向未来乡村

    近日晚,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丁宅村文化礼堂内一片欢声笑语。当晚,村里举办“庆国庆、迎重阳”晚会,所有节目都由村民自导自演。


    “以前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想都不敢想。”丁宅村党总支书记徐振海说,现在村里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农场、研学民宿、卡丁车赛车场等项目即将入驻,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大伙儿都争着上台唱两句。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作为其中的一个整治村,丁宅村经过多年整治,从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庄变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当了14年村干部的徐振海,亲历了丁宅村的美丽变化。山村面貌日新月异,一支支农创客队伍活跃在山间田野。2021年,绍兴市南野农夫生态农业园负责人王园园和浙江省农科院、上虞区农业部门等联手,在丁宅乡打造了一个集创客孵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创智谷园,可以带动当地农创客和农业大户开展新品种研发、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推广现代设施农业。


    数字化改革让山区群众生活更“智慧”。2021年8月,丁宅乡打造了一个名为“丁赞”的民生服务平台,专职网格员将群众需求上传到该平台后,乡民生服务大队进行分类梳理和交办,精准派单给养老服务公司、相应站所及村民生服务分队,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未来乡村不仅仅是硬件升级、引进项目,更是一种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善。现在,村干部每天打开手机,就可以全面掌握村里的项目进展、村民需求。”丁宅乡党委委员陈亚运说,依托数字便民服务和数字农业发展,2022年上半年,丁宅乡丁宅片区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包含丁宅村、下宅村、上宅村3个行政村。


    丁宅村的蝶变正是绍兴持续深化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的缩影。


    10多年来,“千万工程”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向着“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不断深化。截至2021年底,绍兴建成124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其中不少村开始创建未来乡村。目前,绍兴已有28个村(片区)入选浙江省未来乡村创建名单。


    从美丽乡村到未来乡村,这是浙江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在数字化改革大跑道上,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对“千万工程”的再深化、再出发。接下来,在未来乡村创建过程中,绍兴各地将持续深化“一统三化九场景”打造,在乡村建设“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上持续发力,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协同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2022-10-10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