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处理专家扎根内蒙古 科技换回碧水清流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29日电题:水处理专家扎根内蒙古科技换回碧水清流

    作者奥蓝

    “水资源是内蒙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高效利用,使水资源循环并降低使用成本,是我们的目标。”日前,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刘崎峰是其中“湖泊点源污染物深度消减及资源化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专题的负责人,研究如何减量资源化企业排进湖海的污水。

    “河湖治理不是简单的污水治理,它还包括生态保护。目前,与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等团队联合开展水环境系统修复是我们团队新的探索。”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北方地区的“水塔”“林网”“挡沙墙”和“碳汇库”,也是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富集区。这里分布着不少资源密集型企业。

    刘崎峰是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为这类企业排出的高难度工业废水研究处理办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企业排放的污水做净化,使其达到二次利用标准,提高资源利用率。”

    2008年,内蒙古大学成立环境与资源学院,刚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的刘崎峰经人才引进成为该院的首批教师。自此,他扎根祖国北疆,将科研精力集中于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

    十余年来,刘崎峰将所擅长的光催化高级氧化与硫酸根自由基氧化、臭氧催化氧化相结合,开辟出双催化体系污水处理法。相较以往体系单一的污水处理方式,对含盐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可提升20%以上。

    “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降成本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刘崎峰告诉记者,高成本会影响企业污水治理的积极性。污水处理越到最后最难,往往浓水实现零排放的费用会占到总费用的一半甚至更高。“我们主要通过改进处理工艺、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和提高资源回用率等方式来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资源密集型企业中,制药、煤化工等化工企业向来是污水“大户”,也是刘崎峰团队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年来,团队足迹遍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等化工企业聚集区。

    刘崎峰团队还形成了一套水污染科研流程:分析化验水质参数、深入调研各类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室开展小规模实验、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实验。失败、取得一些进展、再失败、再探索……回忆起这些年的种种,刘崎峰历历在目。“整个过程投入很大、周期很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悉,团队还联合内蒙古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开发出一整套化工企业污水零排放梯级膜浓缩废水处理工艺路线(REIZ),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石化联合会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组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刘崎峰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为大宗固废、高难度废水治理、智慧环保、乡村环境技术等多个协会下辖中心提供支持;同时,他还主持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环保产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项目。

    “我们做的既是科学、也是产业。我挺自豪的。”刘崎峰告诉记者,对于像内蒙古这样资源密集型企业数量多、且“绿色欠账”还不少的地区,若没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就不可能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有需求、政府有需求,我们正好能出一分力。”(完)

    2022-10-01
  • 九原工业园区1412亩闲置土地获得“新生”

    随着企业的入驻,以往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块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9月26日,记者赴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采访时,在神雾包头新型电石法乙炔化工80万吨/年PE多联产示范项目工地上看到的情景。


    九原工业园区于2015年引进了神雾包头新型电石法乙炔化工80万吨/年PE多联产示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544亩,总投资177亿元。该项目用地于2016年取得自治区农转用批复,2017年3月1日取得不动产证(土地证),后期因资金短缺等原因项目暂停建设。2019年在确定项目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为了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九原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土地收回后由工业园区重新招商引进新项目逐步消化。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以后先后引进光威碳纤维、硅碳产业园、中燃调峰站等项目。


    自治区“五个大起底”工作开展以来,包头市九原区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上,根据不同产业用地需求,本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坚持以用为主、以供为主,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充分考虑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效益,大力招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在包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区近期引进了深圳市费特森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及年产6万吨锂盐项目,项目一期总用地约450亩,总投资约43亿元,亩均投资956万元,亩均产值2409万元,亩均税收67万元。目前,已与九原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正在进行设计工作,区政府已组建了专班,全力推动项目开工投产。


    九原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小平介绍说,这个项目开工后,原神雾地块就有1412亩土地获得了“新生”,原神雾地块还剩余土地1132亩。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争取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盘活闲置土地,经营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记者宋阿男)

    2022-09-30
  • “糙”汉子的富民情怀

    “那时是靠天吃饭,周边都是荒地、红泥地,用锄头都锄不动,收成很差。”回忆过去,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营村66岁的农民郝广后直摇头。


    如今,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两个勤劳踏实、敢想敢干的汉子,打造出一个集农业观光、旅游度假、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托克托县黄河麦野谷景区,并带领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荒地是如何变废为宝,并发展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正在无土栽培基地忙碌的孙福珍道出了秘诀:“发展设施农业。”


    孙福珍是托克托县嘉丰农业生态园区负责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他的打拼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


    当年,孙福珍和好友张朝飞去山东旅游,看到寿光市因发展观光农业,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让他们想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二人心中萌生,“我们为什么不发展设施农业?”


    带着对家乡的美好期盼,2010年,36岁的孙福珍离开了为之奋斗15年的公司,和经营影楼的张朝飞成立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承包200亩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原本是搞生物技术的,创业之后才转变了研究方向。”孙福珍说,由于缺乏种植经验,他们当年就赔了钱。


    孙福珍和张朝飞再次前往寿光市,寻找当地的“土专家”,诚心邀请他们来托克托县实地指导。“种植专家李树春在这里一待就是4年。”对此,张朝飞满怀感激之情。


    2012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2012年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土左旗、和林格尔县等7个旗县发展设施农业。


    乘着政策的东风,二人再次燃起创业的激情。他们在新营子村承包了1100亩地,建起300多个温室大棚,租给当地农户,并吸纳了20多人就业。


    “没想到,这次又因为缺乏管理经验,赔了五六百万元。”但看着日子刚有起色的农民,张朝飞和孙福珍决定,必须咬着牙坚持。随后,二人响应托克托县政府的号召,将自己的“一片天地”搬到郝家窑村,承包2000亩地,扛起了带领困难户脱贫致富的责任。


    “以前这里是一片沙地,经过这些年的改良和建设,才有了这满眼的绿色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从生态园区建设之初,徐援朝就在这里租种大棚,他亲眼见证了生态园区的蜕变。


    2016年,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了足够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将大棚的面积发展到了2000亩。大棚建好后,或以每个月1800元的价格租给有经验的贫困户种植,或吸纳附近东营村、郝家窑村等地的贫困人口来这里打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


    有了大棚,结了果实,销路又成了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蔬菜和瓜果都免费送给周边的百姓品尝,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但要扩大销路,就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说起发展黄河梦幻水世界的初衷,张朝飞打开了话匣子。每年5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在此戏水后,游客可以享受采摘的乐趣。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


    抓住机会,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扩大投资规模,建设田园综合体。“先后投资2.4亿元,才形成集农业观光、旅游度假、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黄河麦野谷景区。”张朝飞说,“在生态园区,我们建设了116栋大棚,年盈利6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靠着每亩42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打工费,每年我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在此打工的郝广后很知足。


    如今,两个“糙”汉子,不仅带富了一群人,更助力改善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漫步在黄河麦野谷景区,满眼皆是田园风光,一种生活的惬意静静流淌。

    2022-09-30
  • 辽宁昌图:产粮大县迈向农业强县

    新华社沈阳9月26日电(记者邹明仲、武江民)昌图县是辽宁省产粮大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3亿斤左右,是全国知名的大粮仓。近年来,昌图县推动全县农业向现代化升级转型,产粮大县正奋力迈向农业强县。


    肥了土地


    临近秋收,种粮大户盛铁雍每天都来合作社地头查看玉米长势。万亩农田里,一颗颗玉米籽粒金黄、饱满,丰收在望。


    “去年,我们每亩地能增产100多斤。而且垄和垄换耕,还能起到休耕、增强地力的作用。”盛铁雍说,从2021年开始,他所在的昌图盛泰农机合作社采用“二比空模式”种植玉米,每种植二垄就空一垄,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增加通风透光量,增产增收。


    既要“会打粮”,还要“打好粮”。在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经坚持多年秋收秸秆不离田、春播免耕播种的黑土地保护模式,减少翻地次数,让秸秆大量还田,增强土地肥力。


    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介绍,合作社成立9年间,经营土地面积扩至22600亩,是最初经营土地面积的20倍。秸秆也由刚开始30%还田,现在实现100%全量还田。


    “秸秆还田让土地肥了,粮食优质又高产。”李忠华说,近几年,坚持秸秆还田的土地肉眼可见地变肥,黑土层逐渐加深,有机质越来越多,玉米的长势也更加喜人,“很多加工厂、粮储企业抢着要我们的粮食。”


    2021年,昌图县粮食获得大丰收,年产量超56.5亿斤。今年,昌图县又播种粮食作物423万亩,其中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达175万亩,为粮食提优增产提供有力保障。


    强了产业


    亮中桥镇是昌图县有名的“干豆腐小镇”,这里有480余家干豆腐加工点,1200多人从事豆腐加工。


    在昌图红瑞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张张脱水的干豆腐如同纸片一般,乘坐自动化生产线,传输到包装车间内。这里的日产量能达6000斤,不仅生产干豆腐,还生产豆泡、豆腐块等多样化产品,产品每天都发往沈阳、铁岭、天津、上海等地。


    昌图县县长苗宇介绍,昌图县正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在中科农业(昌图)有限公司车间内,物料车穿梭其间,机械吊轨快速作业。这家去年转型生产农机的企业,正加紧赶制一批新的免耕播种机。


    “我们的农机不仅卖到当地,还卖到吉林和黑龙江。”公司负责人李英军说,公司看好昌图县经济发展,从去年5月开拓农机市场起,公司已销售近200台免耕播种机,并吸引来了多家农机配套企业,产业配套和链条逐步增强、延伸。


    在昌图牧士饲料企业,今年新建两条国内顶尖人工智能生产线,上半年企业产值达1.5亿元。全县像牧士饲料企业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销售收入35.9亿元。


    富了农民


    秋意渐浓,昌图县田畴沃野间不只是玉米,还有红彤彤的苹果、黑油油的木耳……每一种颜色都浸透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古榆树镇,在刘延龙的试验田里,放眼望去,一筐筐刚挖出来的地瓜,摆满了田间地垄。农户们有的分拣,有的装箱,有的拉运。


    2017年起,刘延龙在村里办起了大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古榆拇指蜜”地瓜商标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标识,并被第十一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


    有了好品牌,农业才能上台阶。古榆地瓜、昌图黑猪、昌图豁鹅、昌图花生……在昌图县,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规模的本土市场经营主体正蓬勃发展。


    2021年,昌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5元,同比增长10.3%。


    产业兴旺映红了村民的笑脸,村子也越来越“靓”,焕发新的生机。走进昌图镇城关村,近千平方米的休闲公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村民们每天都会来到这里跳舞、健身,休闲自在,其乐融融。


    细数村里的新变化,两座新桥、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大型垃圾中转站、5公里长的巷道农机水泥路,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有声,乡村颜值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2022-09-29
  • 罗甸: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 助力秋冬种

    时下,秋收接近尾声,各地拉开了秋种的帷幕,作为传统蔬菜种植大县的罗甸县也掀起秋冬蔬菜种植的热潮。连日来,在罗甸县各个蔬菜种植基地,由农技人员组成的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几天,在逢亭镇床井村500亩蔬菜种植大坝里,在农技员的带领下,村民们和几十名乡镇志愿者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掏厢、移栽、覆膜、浇水,抢抓秋雨过后的湿润天气种植蔬菜,田间一派秋种繁忙景象。








    村民在基地开展秋菜种植。


    “为实现全镇秋冬蔬菜满栽满种,我们组织农技人员和部分技术干部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技术,抢栽抢种。”逢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静介绍,为抢抓农时完成蔬菜种植,逢亭镇成立由农技员、“土专家”、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耕耘树艺”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种植秋冬蔬菜。


    近年来,逢亭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土地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以祥脚村、床井村两个500亩以上坝区示范带动腮里村、逢亭村、纳坪村坝子,探索发展“菜-稻-菜”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为推进秋菜种植工作,逢亭镇超前谋划,备好备足农用物资,通过‘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模式,积极发动周边群众参与到秋菜种植工作中来,确保秋菜种植工作顺利推进。”逢亭镇副镇长顾羊介绍,2022年,全镇计划种植秋冬蔬菜9700亩,目前已完成8900亩,种植品种有茄子、冬瓜、黄瓜、莲花白等,预计在9月底全部完成种植。


    “近段时间,为抢抓时间节点种植秋冬蔬菜,我们安排农技员组成秋种服务队到逢亭镇、茂井镇、龙坪镇等各个种植基地指导群众种植蔬菜,确保完成种植任务,实现助农增收。”罗甸县蔬菜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惠科介绍,目前,全县共有农技人员334名,其中县级农技人员153人、乡镇95人、村级86人,近段时间以来,农技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秋种工作。


    据了解,罗甸县作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农业标准化基地县,近年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指导,把早春蔬菜和秋冬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一项重点产业进行打造,全年稳定种植蔬菜面积35万亩次,总产量63万吨,产值18.92亿元。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县330多名农技员的辛勤付出。


    入秋以来,罗甸县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要求,围绕秋冬蔬菜种植工作,抢抓时间茬口,多举措推动秋冬蔬菜种植工作扎实有效开展。2022年,全县计划种植秋冬蔬菜13万亩,主要品种有白菜、莲花白、黄瓜等。目前,完成秋冬蔬菜种植5.6万亩,预计12月份可完成种植任务。(图/文王孝文黄保良)

    2022-09-29
  • 聚移风易俗之力 铸乡村振兴之魂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一度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婚事“娶不起”、丧事“死不起”、人情“还不起”的现实难题,反映了低俗婚恋观、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落后风气,严重歪曲了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农民生活的“精气神”、阻碍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明建设,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重要会议,领导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难点、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向善向上的良好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推进移风易俗是对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切实回应。乡风民俗反映了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更是窥看地方发展、社情民情、时代风貌的窗口。十年来,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进,树立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基本行为准则。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民政部门确认32个国家级、近300个省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各个实验区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得到有力遏制,减轻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支出负担。可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民心所向、民生所指。既能够让人们摒弃繁杂仪式,回归真诚交往的本质;又有助于理顺乡村内在文化与社会结构,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风尚,从而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充盈的美好生活中,产生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移风易俗是对乡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刻推动。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移风易俗经常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建立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要想在风气上形成氛围,就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要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参与、精准施策。在此过程中,多措并举厘清一条清晰的价值主线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创新“道德红黑榜”“评选文明户”奖惩机制,组织开展农村敬老爱老、邻里互助志愿活动等系列措施,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破除老旧观念、提升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明确“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价值主线,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为筑牢乡村社会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对乡村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移风易俗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也是乡村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只有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广泛统筹社会力量,方能实现现代治理理念与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各方协同、提升治理质效。一方面,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通过订立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形式推动移风易俗,有利于降低乡村社会治理成本,从源头对社会性、顽固性陈规陋习实现长期约束。另一方面,推进移风易俗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针对部分地方村规民约内容空泛、违法违规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及时实施制度保障和有效管理,通过完善审查备案程序、提升把关审查能力,保证村规民约内容的合法性、实操性,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入脑入心,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需在心态上保持战略定力、在规划上采取长线部署、在执行上进行扎实施策,并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发挥主动创新精神,以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善于接受的方式,树良好家风、育淳朴民风、创文明乡风,进而加快建设形成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聚力深化移风易俗工作,让乡村精神文明之风吹拂心田,为乡村振兴战略凝心铸魂。

    2022-09-28
  • 我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持快速发展,每年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我国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日前部署实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启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行动和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


    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27日表示,通过实施行动,产管并举、产销联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全产业链拓展增值增效空间,让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打造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同时,以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为主要抓手,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明显。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分行业分领域制定了“3+3”专项实施方案。


    在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明确要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推广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科学统筹协调产量、质量关系,要优化肥水管理、推广绿色防控、完善质量追溯。到2025年,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0%以上,节水10%以上,全面实行产品质量追溯。


    其中,在优化肥水管理方面,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等关键技术,优化施肥结构和灌溉方式,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率。


    在推广绿色防控方面,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治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


    在完善质量追溯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加强生产过程、收获仓储和运输加工质量监测,推行产地溯源二维码等标识管理,做好源头把控、全程监控。


    根据方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务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集聚。

    2022-09-28
  • 陪果蔬一起成长的青春,甜甜的——走近青年“果蔬育种师”

    “明明有进口种子,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自己培育种子?”


    2013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钱伟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菠菜育种团队在国际菠菜大会上发言后,外国同行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钱伟给出答案:进口菠菜以深绿、圆叶为优,而中国人喜爱的传统菠菜是嫩绿、尖叶的,我们菠菜育种是为了培育更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好品种。


    钱伟深知,除了让消费者吃到更多更优质的果蔬,育种工作还是事关国家果蔬产业安全的大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果不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遇到“卡脖子”问题。就拿菠菜来说,每年我国要从国外进口种子约3600吨,价值约4000万美元。


    果蔬育种,是当下和未来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育种研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见成效,要靠一代代农科人的接续努力。如今,一大批青年人才已经成长为育种科研攻关的中流砥柱,中国果蔬育种事业的青春故事,正在被他们撰写、传播。


    1培育更优品种,一年也不能等


    2013年,80后青年钱伟加入了叶菜育种专家徐兆生带领的菠菜课题组,成为一名科研人员。那时候,我国的菠菜育种研究还处于打基础阶段,菠菜杂交种子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风险,全国主要杂交种菠菜种植区播种的大都是具有良好抗病高产特性的进口菠菜。培育优势更显著、更全面的本土菠菜种子成为团队的首要任务。


    钱伟决心在菠菜育种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可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忱的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2014年秋,钱伟正在准备菠菜抗病性基因的研究实验。开展实验前,首先要对某种霜霉病生理小种的样本扩繁。他为菠菜实验苗刷上病菌,等待植株染病。可一个秋天过去了,实验苗全部健康成长,这种霜霉病生理小种扩繁失败。


    “失败一次,就得再等一年啊!”钱伟止不住地惋惜。在前辈引导和同事鼓励下,他逐渐调整心态,总结失败原因。原来,按照文献,病菌接种后保湿24小时即可达到繁殖条件,而以当时的实验设备、环境,病菌需要更长的保湿时间才可顺利扩繁。“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导致了失败。从那以后,我做实验都会进行更周密的设计。”钱伟说。


    年复一年,播种收获,钱伟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已与菠菜相融,密不可分。菠菜,就像自己多年的朋友,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位“老朋友”变健康、变强壮。


    2020年,刚刚从徐兆生研究员手中接过菠菜课题组带头人接力棒的钱伟遇到了一个难题。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回家过年的老师和学生们无法及时返校。以往,年前播种的实验苗在春节期间会由几名老师负责照料。而那年,春节看苗护苗的责任全部落在了钱伟一人肩上。为了确保实验苗的存活,不耽误实验进程,除夕那天,钱伟一个人在温室里浇水、授粉,很晚才回家和家人团聚。


    那段时间,他每隔一两天就要下田一次。“如果实验苗死了,一等又是一年!累这一时,又算什么?”


    如今,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中国农科院菠菜育种团队的育种周期比原来缩短了2~3年,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目前累计培育“蔬菠”系列新品种40多个,一些杂交种菠菜产区,已经开始播种他们培育的国产种子。


    “我们的种子品质已经越来越接近国外优质种子,虽然进口种子市场占有率依然较高,但我们的种源储备足够保证我国菠菜产业安全。”钱伟表示,下一步,他会带领团队培育更优质的菠菜种子,让国产菠菜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2从实验室到田间,科研劳动两相宜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两千多年前,屈原描写橘林、观察橘树、赞美橘果,写下名篇《橘颂》。在中华大地上,种植、食用柑橘的传统由来已久。


    2015年,解凯东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柑橘育种专家郭文武的团队,从事三倍体无核育种研究。在校内育种园里,解凯东常带着学生查看树苗长势,评估果实品质。浇水、嫁接、修剪,这些农活他也和学生们一起动手,亲力亲为。


    “干这一行,不仅要会在实验室里干活,也要会在田间干活。”这位80后青年已经从事柑橘育种研究十余年,回忆当初,他认为是劳动的获得感让他选择了这份一生的事业。


    在三倍体新品种研制过程中,胚抢救是实验室的一道重要工序。只有抢救成功,种子才能发芽,才能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进行嫁接种植。这是个“体力活”,工作量很大,亲身实践多年后,解凯东看到了这道工序的改进空间。


    根据以往经验,胚抢救的窗口时间是在授粉后的第70天到第100天,长达一个月。何时抢救最佳,全凭研究者的“感觉”。这就导致种子萌发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


    “找准时机,或许能提高萌发率!”经过3年的尝试,解凯东将胚抢救的窗口时间精确到了第85天左右,同时他还优化了种子的切口方式,让胚胎更充分地暴露在培养基的营养中。经过他改良,胚抢救种子萌发率提升至40%以上。


    如今,解凯东把胚抢救“体力活”做成了“艺术活”。十多年来,解凯东已经累计将3000多个单株嫁接至田间,其中有1000多个已开花结果。“草木皆有情。用心投入,把一个小胚胎抢救过来,看着它成长、结果,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他说。


    在我国,约40%的本土柑橘品种是有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土柑橘产业和市场逐年萎缩。为振兴本土柑橘产业,提升我国柑橘种源自主可控能力,解凯东所在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本土柑橘品种无籽化和提纯复壮研究,提升本土柑橘品质。


    “培育出一个果农认可和消费者喜爱的品种,远比发一篇论文有获得感。”看着团队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全国各地柑橘种植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解凯东相信,未来我国自主培育的柑橘无籽优质新品种会种满柑橘产区的各个山头。


    320年,稀有品种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菜,每个人都不陌生。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它只出现在高档酒楼的餐桌上。是什么让当年的稀特蔬菜成为家常菜?北京农学院教授韩莹琰持续20多年的生菜培育研究给出了答案。


    2001年,韩莹琰大学毕业后加入生菜育种研究专家范双喜的生菜研发团队。范双喜是国内最早开展生菜研究的育种家,他将收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个生菜品种的种子种到地里,寻找适合在北京种植的生菜品种。


    “范老师对于生菜研究坚定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促使我加入他的团队。从此我与生菜结下不解之缘。”韩莹琰说。


    生菜最早种植于地中海沿岸,性喜阴凉,当气温超过30摄氏度时就容易抽薹,因此在北京的夏天很难种植。“寻找耐热的生菜品种是团队的研究重点。”韩莹琰介绍。


    也正是生菜的这一特性,让她的研究团队吃了不少苦头。为了研究生菜的耐热性,夏天,团队成员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大棚工作。“研究团队的老师和同学进去工作一个小时就已经汗流浃背。”韩莹琰笑称,“我们在抢着蒸免费的‘桑拿’。”


    整个筛选过程持续了五六年,最终选出8个适应性相对强的生菜品种在北京种植。为了满足北京市民对生菜的需求,只能一边从引进品种中筛选,一边培育本土新品种。但韩莹琰的团队并不满足,“这些品种毕竟是国外根据自己国家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选育的,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生长环境。”


    时间又过了七年,2012年,团队终于培育出4个适合在北京种植的生菜品种:“北生1号”“北生2号”“北散生1号”“北散生2号”。“这4个品种破解了我国没有耐热生菜品种的技术难题,耐热性能比之前的8个品种还要优秀。”韩莹琰骄傲地说,如今,生菜已经成为北京播种面积最大的叶类菜之一,进入了市民日常食谱。


    “现在无论到哪里,我放下背包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到当地的市场调研生菜。”执着研究20年,研究生菜早已成为韩莹琰的生活习惯。

    2022-09-27
  • 河北乐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石家庄9月25日电田畴沃野,稻菽飘香。金秋时节,放眼乐亭大地,处处展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素有“燕东天府”“冀东粮仓”之称的河北省乐亭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将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逐步提升,先后荣获中国鲜桃之乡、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以社会化服务带动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21年乐亭农业总产值135.5亿元,一产增加值达到93.48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41元,阔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实施多元化托管模式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广大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多元化农业托管模式使乐亭县广大农户深受其益。例如,该县“80后”菜农赵桂兰如今已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2015年,赵桂兰入驻乐亭县万事达农业生态园区,享受起了设施温室整体托管服务。从果蔬幼苗、生产资料到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都由园区一手包办。在园区“无微不至”的安排下,赵桂兰的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目前,已有20多名种植大户入驻园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在乐亭,服务组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根据小农户和农业生产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定制单环节、多环节、套餐式、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农户可根据自身状况,自行选择将全部或部分农活托管给服务组织,实现了劳动力在打工和种地之间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


    截至目前,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总数有1429家,托管面积52.2万亩,小麦12.2万亩,玉米32万亩,水稻8万亩。


    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土地经营综合产出效益


    位于乐亭县西南部的马头营镇,立足水稻连片经营优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南赵庄子村组建村级供销社,吸纳78户农户、158.5亩土地入社,由县供销联社和村集体各出资5万元统一经营,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32.6万元。


    近年来,在保护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乐亭鼓励村集体将农户手中细碎、零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或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导,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涉农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吸引先进农机设备投入农业服务中,积极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通过“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多种方式,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实现技术与装备衔接、技术与服务结合。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7万千瓦,拥有拖拉机2.4万余台,全县机耕面积59400公顷,机播面积41898公顷,机收面积33637公顷,全县小麦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100%,水稻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8%,玉米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1%,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6.5万亩。





    乐亭县马头营镇无人机正在作业。侯亚婷摄


    创新构建智能化数字平台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速农产品流通循环效率


    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乐亭通过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村民提供综合服务,将生产服务从农资供应向农业产业链服务方向延伸,服务方式从坐等服务向统一配送、上门服务推进,实现了农民群众“办事不出门”“有事零跑腿”。


    以数字赋能,点燃智慧农业,该县与新农创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北京农信通建设数字乡村项目,充分利用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乐亭镇韩坨村的“数字宝盒”,鼓励、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经纪人等市场主体采取微信、预售、直播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多类平台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实施“互联网+”工程,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互联网+出村进城的运营,搭建“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100个示范点,全县搭建益农信息社493个。


    截至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电商100余家,参与人数达1200人。据统计,该县线上线下高峰期日交易量5000吨以上,交易品种近百种,年交易量达150多万吨,交易额近15亿元,真正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壮大农业生产骨干引领力量


    在大相各庄镇敬波果蔬合作社的仓储库房中,社员送来的一车车青椒堆出了一座“绿色小山”。装箱工人熟练地分类筛选着,一等品放入纸箱,二等品放入袋子,每箱青椒的重量误差不超过10克。


    “这种青椒叫‘丽威’,耐储存、色泽亮、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合作社理事长杨敬波有着多年的果蔬销售经验,他按照市场需求引入新品种,组织社员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去年,我们还与麦当劳签订了2000吨结球生菜订单,仅此一项就可为社员带来900万元的收入。”杨敬波说。


    通过聚“散户”成“大户”,乐亭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唤醒农民抱团发展意识,帮助小农户解决了对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等依靠“个力”难以解决的诸多困难。例如,冀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运后,入驻果菜中介组织90多个,带动10多万农户近30万农民从事果菜产业,交易品种近百种,果菜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唐、秦、东北及长江以南等地区,充分发挥了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龙头带动作用。宏霞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已辐射带动1000多农户,该合作社与黑龙江、北京等地签订了多年的供销合同,主要供应油桃、毛桃、苹果等,年销售果品在1万吨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小农户主动参与到产业链中切实分享收益。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余家,经营额达到120亿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3家,合作社成员发展到2.5万人,年交易额36.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11万户,年助农增收6.5亿元。


    创新落实政策金融保障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涉农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乐亭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项目,创新建立县级领导分包、乡镇班子成员兼任各村“第一书记”的全覆盖、无缝隙责任体系。全县争取上级农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145个,涉及164个村,获得上级财政资金支持1.08亿元,并进行资金整合、打捆绑定、集中建设。


    例如,毛庄镇整合16个村的扶持集体经济项目资金800万元,流转土地165亩,集中建设高标准大樱桃温室32座,成功打造出“樱桃小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古河乡葛庄子村利用扶持资金购入挖掘机、垃圾清运车、扫路车、电动三轮车等机器设备,组建农村卫生保洁公司,不仅实现村集体年创收12万元,而且为该乡每村每年节约保洁费用1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服务数据间的共享对接,积极推广建行“集体云贷”、农行“集体e贷”等产品,解决涉农中小企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尤其是在创新政府财政资金支农服务方式上,切实建立起由县政府、县农业担保公司、合作银行按照比例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分担机制,涉及粮食种植贷、粮食收储贷、蔬菜种植贷、畜禽养殖贷、普惠贷和渔船贷六大方面。今年以来,共为21户发放农业担保贷款1392万元,累计为126户发放农业担保贷款7895万元,“农保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肖会鹏、郑惠文)

    2022-09-27
  •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闲时最爱到田埂上转悠。当年,为了温饱,按下红手印包产到户;现在,奔向共同富裕,这片土地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


    今天的小岗村,全面完成2.132万亩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1.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后,年近八旬的严金昌一门心思经营农家乐,从4张桌做到了26张桌,年收入30多万元。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从江南水乡到白山松水,从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的音符汇聚成动人的旋律。从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上“定心丸”,到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强农惠农富农,广袤沃野上铺展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拿到“红本本”,吃上“定心丸”


    “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规模。”从事畜牧业20多年,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加正说,头5年挺难,“承包1000亩土地,却很难贷到足量的贷款。”


    转机,源自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开始“试水”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交易,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贷款等服务。


    “进场交易公开透明,省去了繁琐的程序。而且,有了权威认证,我们的农业设施就有了价值,能够附着在经营权证上进行抵押贷款。”金加正感叹,“这十年,越来越顺!”


    厂区里,绿荫夹道。“我们坚持绿色养殖,动物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用来滋养茶园、果林。”金加正说,“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担保,我们获得了1.23亿元的银行授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考察。“总书记听取了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情况汇报,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产权流转交易鉴证手续的农民交谈,详细询问产权交易具体流程,认为这是一个积极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桂玲对总书记考察的情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叮嘱我们,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桂玲说。


    每隔一段时间,桂玲就要往农村跑,调研和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创新,“听听农民的意愿,受益匪浅,比如土地流转合同里要设置租金递增条款,源于民,惠于民。”


    这样的市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湖北全省已建成70余个,探索出互换、出租、拍卖、托管等多种有效的经营权流转模式。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前,全国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开展。拿到“红本本”,承包农户吃上“定心丸”,可以更放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过5.55亿亩。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绕村水系串起白墙黛瓦民居,连片的稻田水乡引来众多游客。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村子发展活力更足了!”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2016年,潭头村土地确权发证,农民可以自种,也可以选择将经营权流转。现在,村里集中力量发展富硒产业和旅游产业。”


    中午,能容纳600多人就餐的富硒食堂坐得满满当当。“放心吃!都是自产的富硒菜。”服务员热情地说。


    村民李俊明操作着无人机喷洒水溶肥。“不是自夸,我使用农机的水平,全县都数得着!”李俊明流转来300多亩地,种植的双季稻已经成为潭头村的一道风景线。


    跟李俊明不同,年逾七十的村民孙观发,早早就将4亩水田流转,“种不动啦。流转后,一亩地可以收入500斤谷子钱和100多元补贴,划算还省力。”孙观发笑道。


    孙观发现在经营小卖部和民宿,两项收入一年差不多有10万元。去年,他的孙子孙女全都进了县城上学,可老人却不愿意离开:“如今农村的日子,过得挺舒坦。”


    正说着,又有客人上门,孙观发沏上几杯热茶,热情地起身招呼。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松软肥沃的黑土地上,粗壮的玉米秆高过了人。站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指着地里的秸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秸秆还田,给黑土地‘盖被子’。”


    干农技推广近40年,王贵满见证了黑土地的变迁:随着“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从而催生了以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关键的“梨树模式”。近年来,“梨树模式”不断铺展规模,在全县推广的面积已从2020年的150万亩提高到今年的280万亩。


    中午,走进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子,只见十余台大型机械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回忆起总书记来考察的情景,卢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总书记说:‘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想向总书记报告,我们合作社又壮大啦!土地流转去年扩大了30垧地,全部上了大型农机,不仅节约成本,对土壤的破坏也大大减少了。”卢伟说。


    八里庙村村民王晓鹏,过去进城务工,农田交给妻子种,农忙时得“两头跑”,但王晓鹏却一直不想把耕地流转出去,“自己不种,心不安啊!”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看到入社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却大幅降低,他也拿出承包的13.5亩耕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夫妻俩不仅不操心种地,去年还拿到分红1万多元。


    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垧土地(当地相当于15亩)纯收入万元以上,参与农民也可在合作社务工,年均劳务收入超2万元。目前,梨树县大型合作社已有200多家。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各地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阳光玫瑰葡萄,美味又不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四季春现代高效农业园里,体验采摘乐趣的上海游客蒋文,提着满手的购物袋,面对家庭农场主叶明兰的直播镜头,脱口而出。


    叶明兰,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现在又成了线上客户熟悉的网友。


    从一代“草莓大棚”起步,叶明兰稳扎稳打。通过流转土地,高架草莓从6亩扩大到12亩,葡萄种植扩大到100亩,第一代小矮棚早已消失,连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亩均收入提升到2万元。


    离先锋村100多公里的南京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村民康光辉轻点手机,虾塘里水质、含氧量、温度一目了然,再点一下,便能远程增氧,“手机就是我的新农具!”


    “2020年,我以每亩124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亩塘,签下3年合同。”康光辉坦言,过去他可没这个底气。


    “过去塘连不成片,农户意愿常变,谁敢冒险?只能守着几亩塘糊糊口。”康光辉笑道,“现在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亩均投入虾苗30万尾,是过去的2倍多,当年亩均利润就能达到4000多元。”


    带着周边9户农民,康光辉走上了养虾致富之路。一个联合村,青虾产业收入已接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700元。


    近年来,各地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


    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车至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登高远望,一条条猕猴桃藤编织出生机勃勃的万亩猕猴桃果园。


    52岁的村民方国明正猫腰在藤下除草。就在3年前,她和村里的乡亲们还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土豆,一亩地忙上一年也就500余元收入。


    请她再算如今的收入账,方国明咧嘴就笑:“不说别的,猕猴桃果园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劳务收入,3亩地还有3000元流转租金,过两年还会有分红咧。”


    在戛陇塘村,许多村民像方国明一样,享受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早在2014年,六盘水市就开始探索“三变”改革: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让沉睡资源活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富起来。通过“三变”改革,2021年全市27.46万户农户户均获得分红1052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76亿元。


    “这个万亩猕猴桃果园项目建设,是‘三变’改革的一次创新。”六枝特区“三变”改革办公室主任彭家国介绍,“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专项资金,撬动银行与社会资本1.08亿元,农民以土地和自有资金等要素入股,实现多赢。”总投资1.8亿元的项目,在猕猴桃丰产后,各方按照股份分红,6900多农户将因此受益。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地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抓改革、强集体、富农家,是我们村发展的主旋律。”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战旗村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1704名村民成为“股东”,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文旅综合体“乡村十八坊”、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壹里小吃街等相继落成,乡村酒店今年也要开张营业……一个个新产业地标、新文旅场景,让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走进“乡村十八坊”,村民袁志建经营的“唐昌豆腐”店里很是热闹。10多个品种的豆瓣、豆腐乳等,节假日一天营业额能有3000多元。“不用支付店面租金,村集体和村民合股联营,我只要出产品,挣了钱分10%给集体。”袁志建介绍。


    “乡村十八坊”由战旗村村集体出资1000万元兴建。村集体参与店里的经营收入分红,一部分用作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按股分给村民。


    如今,700多名村民在村集体企业务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还吸纳了周边村子200人就业。更让高德敏感到高兴的是,年轻人有了返乡的趋势。


    战旗村富起来了。2018年至2021年,村集体资产翻了一番,迈进亿元村行列。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8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5万元。


    两年前,邻近的金星村并入了战旗村。“95%的村民同意按照战旗村的发展模式,在金星村实施改革。我们要让合并后的战旗村走好共同富裕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高德敏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目前,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一个个乡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发前行。

    2022-09-26
  •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一线探访”系列报道,聚焦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


    “取点钱,有急用。”记者刚进张国利家,就赶上他着急出门。


    “再约时间?”之前在村里转,没见银行,也没见自动取款机,这离城镇也远,取钱咋着不得个把小时?


    “一会儿就好。”张国利热情相邀,“走,跟我去看看!”


    出门没多远,张国利进了村头小卖部。拿出银行卡,在助农金融服务终端设备上一刷,不过几十秒工夫,1000元现金到手。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取个钱得跑30多里地去旗里的银行。”一张张数完,张国利嘿嘿一笑,“现在不出村,能取钱、转账,还能申请贷款。”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这个助农金融服务点今年上半年产生交易630多笔、金额30多万元。


    “银行”搬到了村里头,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亮起来……这些年,许多像马鞍山村这样的偏远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显著变化。这背后,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着联通化、一体化的方向加快迈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


    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增强


    时隔多年,再访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印象最深的,不是房子变高、道路变宽、产业兴旺,而是年轻面孔愈发常见。这几年,200多名年轻人陆续返乡。


    引育乡村人才,三涧溪村靠什么?


    “在打好‘乡情牌’的同时,多解忧、多打气,搭平台、给舞台。”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我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使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当年,大学生王元虎返乡创业,遭遇资金难题。高淑贞带着他挨家挨户借钱,还抵押了自家房产帮助王元虎。如今,王元虎事业有成。高淑贞琢磨着,让他牵个头,拉年轻人一把。


    “我走过的弯路,他们不能重走一遍。”这些年来经历的事,王元虎桩桩件件难忘。依托他的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三涧溪村发起“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成立绿涧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力返乡青年等群体就业创业。


    轻装上阵,三涧溪村的年轻人各展所能。如今,合作社不仅实现盈利并分红,还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为三涧溪村振兴添砖加瓦。


    “我是‘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受益者。”宣传三涧溪村的短视频,大多出自刘亚楠之手。她是传媒专业毕业生,擅长宣传推广,“村里正打造电商直播平台,到时会有更大舞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涧溪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打造美食街,开发古村游,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三涧溪村不断为有干事创业意愿的村民拓展空间。像三涧溪村一样,各地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从2020年起,黑龙江省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统筹全省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公开招聘1万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江西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个行政村平均已有4名“农民大学生”。


    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已建设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15至20人灵活就业。


    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向乡村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在向乡村流动。


    这些天,暑热消退,杜双双终于松了一口气。她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段时间一直吃住在村,紧盯草莓基地建设。“前一阵高温少雨,用水困难,多亏县里帮着协调,不然肯定影响收成。”


    草莓基地所在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耕地少、资源少,自身发展能力弱。“我们优化环境,引导好、服务好工商资本下乡,同时采取‘支部引领+龙头带动+全民参与+集体经营’的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利益。”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说。


    引进南阳宜佳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建设藤编车间,让留守妇女等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1000元至1800元;引进河南丹江源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集采摘观光、餐饮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吸纳附近多个村庄的100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工商资本助力,邹庄村村民的致富路径愈加清晰。


    通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金融活水”不断流向“三农”领域。


    400万斤芒果次果,黄涛敞开收购,这让村里的果农乐开了花。黄涛敞开收购的底气,来自金融支持给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是芒果种植重点村屯。黄涛在村里经营着1200亩的家庭农场,今年又上马了芒果汁加工项目。“上半年建芒果汁生产线,正值芒果养护的关键期,到处要花钱,那阵子每天为钱从哪里来发愁。”


    说来也巧,正赶上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到东养村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黄涛当面提出了自己的资金需求。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立即组织团队开展贷前调查,仅用4天时间就发放了一笔150万元的信用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现在每月还款6700元,压力并不大。”回望身后的果园,黄涛干劲满满,“今年芒果季光卖果就有400万元左右收入,我们还生产了1200吨果汁,预计果汁销售额能到700万元。”


    近年来,田东县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信用、支付结算体系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在东养村,120多户农户被评为信用户,近5年累计获得信用贷款1800多万元用于发展芒果等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155.51亿元,同比增长18.94%,涉农贷款占比超70%。


    这10年,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9%,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21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9万亿元。


    从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到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各地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2013年到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到2021年的2.5∶1。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778公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村口,一块路牌标注着到北京的里程。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牧民们发自内心地欢迎您到我们嘎查来!”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代表向总书记发出邀请。“到你们嘎查路怎么走啊?”总书记接过话头,饶有兴致地问。其实,总书记思虑的是辽阔草原上长久以来“出行难”的事。


    如今牧民出行状况如何?记者一探究竟。


    今年8月21日一早,复兴号列车驶出北京朝阳站,穿山越岭一路向北,奔向科尔沁草原深处。4小时后,吴云波在通辽站热情相迎,“过去有远客来,乡亲们策马擎旗、捧着哈达到三五里外迎接。如今道路通畅、生活富裕,牧民们开上了小汽车。”


    在306省道的一处岔路口,吴云波轻打方向盘,拐进一条蜿蜒小道,让记者亲身体验当年行路之难。这曾是连接东萨拉与扎鲁特旗政府驻地鲁北镇的唯一道路。6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上,有大小40多道弯,风阻、雪阻、沙阻是常有的事。彼时,东萨拉农牧民去旗里,要在拖拉机上颠簸一整天。卖牛也得去旗里,即便价格不如意,可赶回去更不划算,牧民只得低价卖。


    “路好不好走,车知道!”吴云波说,过去路况差,车辆损耗大,“我之前开的一辆车是皮卡,6年跑了12万公里就报废。现在这辆SUV,6年跑了30万公里,车况还挺好。”


    交通改善了,东萨拉旅游更火了,去年接待观光游客逾万人,其中不少是外地自驾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


    各地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乡村面貌正明显改善。


    “‘信息高速公路’也铺进了大草原,山旮旯里5G信号照样流畅。”吴云波说,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去年,我在短视频平台的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基础设施在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在提标扩面。各地不断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微波治疗仪、电针仪等设备俱全,基本药品按进价零差率销售……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小病不出村”已成现实。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双滦区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村级医疗点。6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1至2名乡村医生,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虽然在村卫生室工作,但待遇跟乡镇卫生院的同级在编职工基本一样,能力提升等问题也不愁。”没了后顾之忧,村医玄桂娟服务基层的决心更坚定。


    在山西省芮城县,城区优质幼儿园在农村兴办分园,人、财、物及保育教育实现城乡统一标准。在江西省新余市,414个行政村建成颐养之家736个,惠及10300多位老人。今年6月,新余市又推出医养结合试点方案,将颐养之家的功能由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所医。


    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正不断向更高水平、更广层面迈进。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促进县乡村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


    今年初,王艾东有了新头衔——“大邹庄”联合党总支书记。


    邹庄村175户、750人,总面积1181.55亩。邻近的下孔、孔北、水寨3个村,村情也差不多。“这4个村人口不多、土地稀缺,能不能抱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去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淅川县决定建设“大邹庄”示范区,为全县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子。


    “‘小邹庄’变成‘大邹庄’,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全面相融。”淅川县九重镇镇长贾进伟介绍,按照产业一体化、路网相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通互享、乡风文明共塑的目标,4个村整体规划、一体建设。


    如今,党建引领下,“大邹庄”发展驶入快车道。9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进入联合党总支班子,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劲十足:3天流转土地2267亩,3天募集农业合作社股金263万元……王艾东介绍,“大邹庄”产业园将以高标准打造,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拓宽道路、增加绿化、改造供排水系统,培育文明乡风、完善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各地强化统筹谋划,促进县乡村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立足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双滦区以大贵口村为中心,将10个沿路沿河村庄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打造,培育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农业研学等产业。“到今年8月底,已经完成26个项目。”双滦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仇明强说。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需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张贵堂笑言,“这事说不清”。说是城里人,可一直在浙江省德清县双燕村生活,还在耕地种田;说是农村人,可户口簿上没有农业、非农业之分,而是标记“浙江居民户口”。


    2013年9月,德清县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依附在原有城乡户口上的医疗、住房等33项差别化待遇,近年来逐渐被消除。


    过去,城乡医保差别明显。在门诊最高报销额度上,城镇居民医保是800元,“新农合”则是300元;在医保报销比例上,城镇居民医保比“新农合”高出5到20个百分点。“现在不管农民还是市民,从缴费到服务‘一碗水端平’。”德清县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高建林说。


    张贵堂有切身体会。86岁的父亲张法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现在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5%,跟城镇居民医保一个样,加上一些药品免费了,一年能省2700多元。”张贵堂说。


    不仅是德清,在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愈发深入。


    江西省鹰潭市围绕“资源统筹、平台盘活、收益共享”的目标,形成了就地入市和异地入市相结合的农村土地盘活模式;河南省许昌市集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打捆使用,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打造城乡融通、协同发展的平台;广东省清远市调整户口迁移条件,允许租房落户,放宽直系亲属投靠入户限制,推进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如今,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今天的中国城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资金、科技支撑,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越来越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今天的中国乡村,不仅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让城市居民吃得更好、更健康,而且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建设者、提供庞大消费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就业创业。

    2022-09-26
  • 秋分:月明风清庆丰年(解码二十四节气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代文学家谢逸的《点绛唇》描绘了秋分时节高远空灵的神韵。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为23日。民间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止,共90天,秋分恰好居中平分秋季。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后,白天逐渐变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加大,平均气温也逐渐降低。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是万物成熟的时节,有不少与丰收、收获相关的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便设在每年的秋分。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彰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此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庆祝活动。今年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设在四川成都,主题为“庆丰收迎盛会”,将举办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活动、农民技能大赛活动和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等。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时间点,自古深受重视。早在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周人依据日月运行的时间举行“朝日夕月”的祭礼,于春分日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神。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仪式。如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正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以及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场所。


    秋分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体也需要适时调整,在饮食上多补充一些温润的食物。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所谓“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称之为秋碧蒿。逢到秋分,乡人们便前往田间采摘这种绿色细根、巴掌大小的野菜。采回来后,通常拿它和鱼片一起“滚烫”,做成“秋汤”。野苋菜有“长寿菜”之称,所含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等营养物质易为人体吸收,有利于强身健体。当地有顺口溜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说到娱乐活动,秋分前后正是观秋潮的好日子。汪洋之滨,潮起潮落本是寻常景致,但有一处潮水引得世人争睹,也让北宋大诗人苏轼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名句,这便是著名的天下奇观钱江潮。钱江潮的壮观令人惊叹,东晋顾恺之曾作《观涛赋》,其中有“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的描述。唐代白居易曾于“郡亭枕上看潮头”,日后回忆这一胜景,不禁感叹“何日更重游”。

    2022-09-24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