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至轿子山

    云雾缭绕的轿子山(无人机照片,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攀枝花苏铁(9月23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云雾缭绕的轿子山(9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间的瀑布(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秋日美景(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日落美景(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景色(9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景色(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轿子山日落美景(9月22日摄)。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是昆明地区的生态屏障。秋日的保护区内云雾缭绕,景色迷人。

    2021-09-28
  • 云南省广南县:“仙草”打开致富路

    广南县铁皮石斛观光长廊一隅(摄于8月13日)。新华网李琦摄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用“仙草”制作的唇膏、口红一时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目光。





    铁皮石斛(摄于8月13日)。新华网李琦摄


    在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中,有一种中药材自古就被民间药人视为“仙草”,它,就是石斛。石斛之所以被称为“仙草”,主要还是缘于它的药用价值,历代中医学家认为其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广南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适中,特别适宜铁皮石斛生长。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当地政府以广南铁皮石斛为根基,打造广南石斛产业链,一产开展广南铁皮石斛野生抚育种植,二产开发做广南铁皮石斛的初、深产品加工,三产以六郎城村自然风光为依托,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让六郎城村的群山古林成为属于铁皮石斛的“仙草秘境”。





    石斛做的饺子(资料图)。新华网发(广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石斛唇膏的生产只是广南石斛发展链上一个重要的组成节点。据广南县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艺畅介绍,自2016年8月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公司建成铁皮石斛组培驯化厂2000平方米,可年产组培苗20万瓶,产种苗220万丛。除制作唇膏以外,公司还用石斛制作手霜、面膜、馒头、饺子等,所涉及的领域涵盖食品、护肤品、保健品。





    石斛做的馒头(资料图)。新华网发(广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凭借这样一棵生长在境内的“仙草”,广南县已有5家种植企业,21家合作社入驻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石斛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广南人民开创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完)(新华网范芳钰李琦张洁)





    铁皮石斛(摄于8月13日)。新华网李琦摄

    2021-09-28
  • 蜀乡沃野庆丰收 乡村振兴正当时

    9月21日,广安市武胜县飞龙镇河尔口村葡萄基地里,农民在采摘葡萄准备装箱外销。武胜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发展绿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张启富摄


    德阳广汉三星堆镇三星村,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全国三大主会场之一,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这是穿越数千年历史的对话——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巴蜀农耕文明发源地第一次驻足。最新考古发现,早在45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


    这是关于溯源传承发扬的交汇——在天府之国筚路蓝缕的古老先民面前,乡村振兴的画卷不断闪现。


    以三星村为原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蜀乡沃野上,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对丰收的礼赞,用勤劳与智慧唱响巴蜀欢歌


    成都市龙泉驿区,种田能手换上汉服在稻田里徒手收谷子;内江市资中县,村民摆起坝坝宴,和城里人来一场烹饪大赛……这几天,充满四川特色和泥土气息的农耕民俗文化活动在田间地头展开,唱响一曲曲巴蜀共庆丰收的大地欢歌。


    欢歌,歌唱丰收的幸福。绵竹市孝德镇种粮户洪棋金仍沉浸在喜悦里。9月初,经过专家测产验收,洪棋金家的超级稻亩产达到862.9公斤,远远超过西南地区超级稻平均亩产。


    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小春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50万亩,秋粮单产和总产均保持增长势头,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再创新高。


    这场丰收来之不易。“亩产610公斤,好于往年!”9月21日,拿到测产数据后,达州市开江县回龙镇种粮大户肖仕安悬着的心放下了。今年夏天,回龙镇遭受两次洪涝灾害,肖仕安在田间吃住半个月,守着水稻度过了丰产最为关键的扬花期。


    今年以来,疫情、洪涝、病虫害等挑战叠加,全省上下一手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一手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实现抗疫、抗洪、虫口夺粮,坚决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坚决守住农业这个基本盘。


    欢歌,歌唱新的发展引擎正在生成。“感谢‘小本本’!”开镰前,成都崇州市种粮大户周家林订购的两台烘干机安装完毕。购机的费用就是用他口中的“小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融资来的。


    近年来,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等重大改革事项,四川持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这是对希望的礼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幕开启


    今年丰收节的一大特点,是主会场聚焦长江流域,分别以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代表长江上中下游。


    此举也宣告着,进入新时代,“三农”依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稳健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四川坚定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全力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


    “米袋子”牢牢扎紧。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聚焦“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从年初开始便打出粮食稳产增产“组合拳”——与全国同步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市县为单位下达粮食种植增产任务,明确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严格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明令遏制土地“非粮化”,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聚焦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如何让农户愿意种粮?“谁种粮就给谁补贴。”绵阳市安州区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启平表示,8月底他家流转的1000亩水稻收到了每亩200元的补贴,这让他坚定了来年扩大种粮面积的决心。


    今年,四川省级一次性向“林启平们”发放补贴10亿元以上。


    “安全网”不断织密。聚焦产业“造血”防返贫,年初开始,四川便启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摸底调查。随后,省级层面勾勒今后脱贫户丰收“路线图”——到2025年,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全省161个涉贫县巩固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5个、建设提升现代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00万亩,为脱贫地区“再送一程”。


    丰收之后,再买一辆农用车用来拉苹果——这是凉山州越西县大瑞镇瑞青村脱贫户杨泽芝的计划。脱贫才三年,杨泽芝的底气来自亩产量翻一倍的苹果和高于去年市场价的价格。两年前,依托越西现代农业园区,杨泽芝家种植了3亩多高山苹果。两年下来,她家的年收入从15000元有望增至50000元。


    无独有偶,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下黄寨村,脱贫户仁在秀结已经决定把40余万元高山蔬菜销售款用于土地平整和搭建大棚。


    丰收时节里谋划着更大的丰收,希望的田野里孕育着更多的希望。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同比增长13.2%,继续跑赢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三星村的稻田里,古老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历史的深处注视着未来,那必将是6000余万四川农民创造的更多丰收的未来!

    2021-09-27
  • 九寨沟景区即将全域恢复开放

    记者23日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恢复重建,九寨沟景区景观品质已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九寨沟景区将于近期全域恢复开放。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严飒爽介绍,经过恢复重建,九寨沟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服务提档升级,智慧景区实现新跨越,一个以九寨沟景区为核心的“一核多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保护和安全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局长赵德猛告诉记者,九寨沟重建以来,景区全面排查评估灾害,彻底治理灾害隐患,全天候监测灾害点,实现景区170处地质灾害全面治理,全天候监测保护,全方位管控,景区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赵德猛介绍,通过有效的人工干预,曾在地震中受损的诺日朗瀑布和火花海已经恢复到震前的美丽状态。其中火花海经过科研人员采用糯米灰浆生态材料修复,成功恢复了震前生态系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权威组织的认可。九寨沟重建以来,累计补植补造树木27万株,修复、恢复生境2585亩,景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四川投入14.5亿元创建1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出7条精品旅游线路,九寨沟全域旅游格局全面形成。”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县长陶钢介绍,今年1月至8月,九寨沟县累计接待游客277.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52.7%和56.46%。(完)

    2021-09-27
  • 四川德阳:中国农民丰收节 群众联欢庆金秋

    “太阳出来喜洋洋,五谷丰,六畜旺!”9月23日,金桂飘香,在浓郁四川风情的歌声中,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旁举行了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群众联欢活动。





    演员们正在进行三星堆文化的歌舞表演。新华社记者刘梦琪摄


    演员们戴上三星堆面具,举起稻种……现场歌舞剧把人们思绪带回远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稻、黍、粟等碳化植物种子,实证了3200年以前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稻作历史。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鸡、陶猪形态逼真,许多器皿绘有鱼的形象,反映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稻作过程中古人不断积累水利经验,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至今仍灌溉着天府之国。


    德阳广汉还是我国最早启动农村改革的地方之一,农业发展不断进步。


    望着金灿灿的稻田,53岁的广汉市三星堆镇中兴村农民谢长发笑容满面。他从2014年流转土地种粮食,现在已经发展到800亩规模。“现在插秧、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效率高。”谢长发说。


    抓一束稻谷细看,谷粒饱满,丰收在即。谢长发说,亩产平均在1300斤左右,自己年纯收入15万元。“政府有各种补贴,对种粮人帮助很大。我的梦想就是多种粮食,让人们吃饱吃好。”


    德阳位于成都平原腹心,被称作天府粮仓,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单产长期位居四川省前列,油菜、水稻、玉米多次打破四川单产纪录。

    2021-09-27
  • 国社@四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我国将加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日前表示,我国将推进中央层面城市更新政策文件起草出台,研究制定城市更新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


    黄艳在四川成都召开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组织开展城市更新试点,推出示范项目,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并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城市更新难点问题,探索完善适用于城市存量更新的土地、规划、金融、财税等政策体系。


    她表示,城市更新既是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过去关注目标引领,现在更关注底线约束。”黄艳说,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完善城市体检评估体系,指导系统治理“城市病”;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快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


    黄艳说,要加强监管,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城市更新底线要求,及时制止和通报大拆大建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各地继续沿用粗放的开发建设方式,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大规模新增建设规模,不断加剧老城区交通、市政、公共服务、安全等设施承载压力。


    她说,城市社区营造是下阶段城市治理最重要的发力点,要加快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同步配套新建居住社区各类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显著提升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

    2021-09-27
  • 车行沃野 丰收在望

    9月22日,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动车组列车从稻田旁驶过(无人机照片)。


    秋日,广西柳州市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动车组列车从稻田旁驶过,与村庄、山峦等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2021-09-26
  • 秋水晨光绿城幽

    9月25日,市民在广西南宁市南湖边晨练(无人机照片)。


    秋日时节,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南宁市,晨光柔美,碧波幽幽,草木葱茏,舒适宜人。

    2021-09-26
  • 图片展里话丰收 丰收节里晒幸福

    作为广东省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广东省乡村振兴图片展旨在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图片,包括“庆丰收感党恩”汕头乡村振兴优秀作品展示,凸显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三农”领域取得的成就。





    广东省乡村振兴图片展现场。新华网发(谭民摄)


    本次共收到来自广东省各地市及摄影家协会选送的摄影作品300余幅(组),经过评选有75幅在本次活动展出。





    作品《喜获丰收》。新华网发(金泽锋摄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北村)


    本次图片展主要展现了广东21个地市的乡村振兴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广东省农民丰收、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内容,体现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彰显乡村产业兴旺之美;体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秀美乡村建设,着力彰显乡村自然生态之美。

    2021-09-26
  • 走进乡村看小康 | “美食+美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鹅被养殖作为人类食材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珠三角更是常见的餐桌主角。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坟典村,尝美食,赏村景,一起来感受乡村振兴的美丽。





    航拍坟典村。新华网发(洪海摄)





    坟典村路上随处可见生动的壁画。新华网发(洪海摄)





    坟典村富硒湿地公园。新华网发(洪海摄)





    坟典村特色“碌”鹅。新华网发(洪海摄)

    2021-09-26
  • 喜看稻菽千重浪 稻花香里庆丰年

    金秋九月,东港市北井子镇徐坨村的水田里,色彩斑斓的各种水稻编织出美丽图案,谱写着丰收的乐章。





    “今年又是好年景,不仅水稻大丰收,‘稻画船说’景区也迎来大批游客。”9月19日,徐坨村党支部书记鞠德平言谈间难掩喜悦,“景区一周前才正式对外开放,一天能接待1000多名游客!”





    登上观光塔,放眼望去,田野里不同颜色的水稻经过精巧组合,组成了“永远跟党走”等种植图案。





    在这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渔船所代表的海洋渔业文化,既可以登塔俯瞰“稻画船说”的美丽景色,也可以通过栈道行走于稻田之间体验传统农耕文化。





    在景区入口处,69岁的村民张永安正忙着给游客切高粱甜秆。“这些都是我和老伴种的,大家放心买,保准好吃!”旁边,老伴孙成珍则在向游客售卖自家产的丝瓜、佛手、小葫芦、芋头等农产品。





    景区不远处,鞠大姐农家乐人来人往。“这几天一直没闲着,今天来吃饭的有两个旅游团100多人,明天和后天也都订满了,都是回头客!”64岁的老板鞠秀萍一脸喜悦。





    田野主题公园刚起步时,鞠大姐干起了农家乐,经过多年滚动发展,现在一天可接待800人就餐。“农家乐一年下来收入10万元左右,知足了!”





    过去,徐坨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集体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从2014年开始,村里搞田野主题公园,种植向日葵、油菜花和其他观赏类的植物,市场反响不错。2016年,又利用水稻做文章,搞起“稻画船说”。目前,村里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仅门票一项村集体就收入20万元。





    徐坨村不是个例。近年来,东港市下大气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积极争取资金用于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獐岛村、大鹿岛村、双山西村葫芦园旅游度假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一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1-09-24
  • 辽阳县:13个乡镇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

    为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辽阳县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在刘二堡镇、小北河镇、黄泥洼镇、下达河乡、八会镇、隆昌镇、寒岭镇等13个乡镇建设完成了农村垃圾中转站,以此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辽阳县在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中,结合农村实际,参照
    “中转(堆沤)站”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中转站以阳光板温室大棚为主,规格为长60米、宽16米、高6米,地面做防渗处理。目前,13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据悉,辽阳县将进一步完善
    “户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

    2021-09-24

  • 首 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