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辈当自强!我们敬仰他们,也渴望成为他们

    于和伟与复旦大学师生进行交流。本报记者袁婧摄


    无论是惊人的播放量、满屏的“吾辈当自强”弹幕,还是一个个由学子们自发“安利”的小视频,《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中的“热度”毋庸置疑。来自观众年龄层的统计显示,该剧的六成“剧粉”都是90后、00后


    在一次次泪目、一幕幕刷屏“致敬”中,热播剧《觉醒年代》在无数大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部剧极具真实性,有血有肉,传递着百年前一代“新青年”的理想与追求;这部剧极具感召力,因为它呈现了所有中国人心中最难以磨灭、最感到自豪的集体记忆。


    昨天下午,《觉醒年代》剧组主创人员和主演走进复旦大学,与青年学子分享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大家仿佛又一次穿越时空,回望百年前那段光辉岁月,与剧中的热血青年们一起,重走了一次初心之旅。


    在这堂沉浸式党课的末了,主创、主演们还与大学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宣言》,相辉堂内,慷慨激昂的《青春宣言》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最美好的中国人”的样子


    “我从来不追剧,但《觉醒年代》是个例外,这部电视剧的每一集都让我欲罢不能,因为我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最美好的中国人’的样子。”昨天的活动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很多人的共鸣。为了参与交流,张力奋特地从复旦大学图书馆特展部借出了《新青年》创刊号的原件。这本在《觉醒年代》中频繁露面的杂志,第一任主编就是陈独秀。1920年,《新青年》的主编一职被移交给了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


    昨天在复旦上演的这一幕,格外让人难忘:在《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的演员于和伟,和陈望道先生之子、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来了一次“面对面”。


    参演《觉醒年代》,是于和伟第三次扮演陈独秀。“通过这次的人物塑造,我从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及陈望道先生等当时的一批新青年身上,领略到了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的风骨、责任与担当。这次的创作经历,将让我受益终生。”


    “我在差不多第41集的时候,在剧中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模样,父亲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又仿佛回到我的眼前。”陈振新回忆,“在1920年时,《新青年》已成为我们早期党组织的机关刊物。而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早年的共产党人想尽一切办法。记得父亲在《新青年》中设了一个专栏,引入了各种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在同频共振中完成“二次创作”,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无论是惊人的播放量、满屏的“吾辈当自强”弹幕,还是一个个由学子们自发“安利”的小视频,《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中的“热度”毋庸置疑。来自观众年龄层的统计显示,该剧的六成“剧粉”都是90后、00后。


    昨天,活动原定下午三点开始,但是在两点不到,复旦大学相辉堂前,学生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样的场景,也出乎导演张永新的意料。在张永新看来,因为他们的喜爱,这部剧在网络上完成了二次创作,包括当年的名言警句也一一呈现在网络上,掀起一次次传播热潮。“创作者和观众是同频共振的,我们都敬仰那个时代,更尊崇像我们先辈那样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我们也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传承那样的精神。”


    至今,张永新的书房中仍然保存了拍摄这部电视剧时的一张通告单,其中有31个角色,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罗章龙、黄凯、刘世培、邓中夏等等。“这份沉甸甸的名单,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部传奇。这些有思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年轻人为挽救家国于危难不断探索、奋斗乃至牺牲。而我们要塑造出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展示他们的民族大义,还有他们的日常、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


    “观看这部剧,犹如一次初心之旅。”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生王羽雯说,在看剧前,她对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那个年代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觉醒年代》全景式再现了百年前的历史画卷,我和同学一起三刷、四刷后,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初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听完来自主创团队的分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刘东昇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觉醒年代》堪称一部宝藏剧,动人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不仅照亮了百年来青年们上下求索的道路,也启迪着当代青年追求真理,勇担大任。”(记者姜澎储舒婷)

    2021-05-17
  • 养老院里的青春剧《八零九零》令观众笑中反思

    白敬亭、吴倩以及倪大红等主演的都市剧《八零九零》近日收官,该剧以年轻人的视角解构养老话题,堪称一部养老院里的青春剧。不少观众表示,剧中“80岁老小孩”和“90后小家长”的碰撞与交融,令观众笑中反思。


    相较于以往专注老年群体的养老题材剧,《八零九零》以青春碰撞暮年,开创性地以年轻人的视角解构养老问题,不仅让养老题材剧年轻化,更展现了年青的一代在养老问题上的责任和担当。老年人真正需要什么?如何养老?年轻人如何和老年人沟通相处?《八零九零》打破年龄壁垒,细腻展现了老年人和年轻人温情、幸福的日常,以轻喜剧的方式演绎出隔代的关爱。


    在《八零九零》大结局中,叶小妹(吴倩饰)和过三爽(白敬亭饰)以阳光之家为依托,在周边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成立了“阳光守望”志愿者团队。阳光之家的老人们穿上马甲变身义工,热血沸腾,他们还说硬话,“我们是70多了,但可以照顾90多的呀!”桂婆婆找回了遗失的记忆,母子俩相拥痛哭,终于恩仇尽泯。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聚焦养老问题的电视剧,《八零九零》并没有将养老问题沉重化体现,而是用温暖、轻松的方式,来展现出老年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年轻人对老人的关怀,以心交心,给观众带来启迪。年轻人的世界和老年人的世界,碰撞、交融,彼此改变。老年人的世界里照进了更多活力的阳光,年轻人的世界里有了更多现实的担当,真正懂得了“责任”一词背后的沉重和力量。(记者梁燕芬)

    2021-05-17
  • 刘一祯:歌唱美好 传递温暖

    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刘一祯,是近年来活跃在民歌乐坛的青年歌唱家,其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孝敬父母》《兵妹妹》《真情还在老地方》《祖国永远是我家》等代表作品亦广为流传。


    “誓言写在征途,信仰刻在心上。望长天日清月朗,听远方,大潮浩荡……”在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刘一祯推出了由张名河作词、孟庆云作曲的歌曲《纵情歌唱》。这首歌是刘一祯在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之后,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特意创作推出的。


    对于这首歌曲的创作初衷,刘一祯坦言:“作为歌手来说,我希望用一首歌去表达我的内心情感。并且在身份转变之后,也希望以从不同的视野表达不同的心声。”身份的改变带来了视角的转换,“以前是从一个战士的角度看问题,现在是以百姓的视角感受生活。我的创作就是想要歌唱人民走向富裕的幸福生活,于是就有了这首《纵情歌唱》。”


    “山纵情,水歌唱”;“风击浪,旗飞扬”,歌曲之中充满了大爱与豪迈之情,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党的感谢。谈到创作感受,刘一祯直言:“《纵情歌唱》是百姓心中流出来的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在倾诉我们的幸福心情。”


    在刘一祯以往的音乐作品中,既有弘扬国学的《弟子规》,也有注重孝道的《孝敬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刘一祯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歌唱演员,就是要歌唱所有美好的事物,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向大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但只要你一心向阳,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唱出来,”刘一祯说,“我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自然还要回到百姓中去,我就想把我的热情传递给所有人,让大家感受到阳光的感觉”。


    在刘一祯看来,音乐创作更应注重从内心出发,“首先是要能触动我自己的,是我内心深处真正想唱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


    离开部队,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歌唱演员之后,刘一祯坦言面对的天地更加宽阔了,要做的事情也更多了:“今后的工作是要深入基层,走到百姓中去,歌唱百姓的生活,创作出更多反映百姓心声的作品。也希望能做一个更好的传承人,让自己的艺术生涯有所沉淀,同时把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1-05-17
  • 一边收割倒奶投票之利,一边沉默不语:选秀“偶像”岂能逃避社会责任!

    近日,一则触目惊心的视频引发全网强烈批评,粉丝为给偶像打榜投票,将买来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开并直接倒入沟渠中,只留下瓶盖内的二维码为偶像投票。在全网批评这一涉嫌违法的浪费行为的时候,作为“倒奶”背后的既得利益者,选秀偶像们却在争议中保持沉默,实为不该。失声的“偶像”们,是时候站出来走两步了!

    偶像,应是能为人所崇拜、所模仿的对象。但面对明显走偏的粉丝行为,“偶像”们的失声,无疑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更是对“偶像”二字的亵渎。年轻人追星,若是能获取积极的、正向的力量,本不需要过分苛责。但这些选秀节目中的“偶像”,一边在节目里高呼“追求梦想”的决心,一边却在纵容粉丝用各种“走歪了”的方式为自己的“梦想”买单。说一套、做一套,这不仅是违背了作为“偶像”的初心,更会带歪年轻粉丝群体的三观。

    “倒奶”只是畸形“饭圈”文化的一个极端表现,“偶像”们的沉默无疑为歪风加了一把火。近年来,选秀节目带火的偶像经济,让畸形“饭圈”文化愈演愈烈。为了给自己支持的明星“撕资源”“抢曝光”,有的粉丝不惜雇佣流量机器人为“偶像”造假数据,有的抱团排外、互相拉踩,有的动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

    乌烟瘴气的“饭圈”风气背后,有选秀平台的推波助澜,也有赞助商的暗中添火,更加不容忽视的是,被“打投”的“偶像”们,正在隔岸观火、默许纵容。

    我们不能接受疯狂的选秀与偏激的“饭圈”文化,将“偶像”二字污名化。多少“偶像”,为了赚取流量,假以“逐梦”之名,不惜以畸形的粉丝文化、偏激的青少年价值观、撕裂的舆论场为代价,这样的“梦想之光”并不闪亮。

    这些倒奶投票的“偶像”们,不要躲在粉丝和数据的虚假繁荣之后,是时候站出来了!(半月谈评论员王默玲程思琪)

    2021-05-07

  • 首 页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3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