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千年文脉注入数字动能解码现代化文旅融合新路径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3-17
本报记者  张小海

  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游客李女士轻点手机屏幕,一尊3D复原的"东方维纳斯"跃然眼前,北魏工匠凿刻的衣纹褶皱纤毫毕现。这处距今15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机。这个场景折射出山西文旅产业变革的缩影——在"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引领下,三晋大地正以"两轴三区"空间布局为骨架,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旅新生态。




  顶层设计破冰: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蜕变

  山西省政府2023年出台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省文旅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省文旅项目库储备项目达287个,总投资额突破1200亿元。太忻经济区的"山河纽带"工程,串联起五台山、雁门关等重量级IP,形成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文旅矩阵。

  数字赋能激活: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

  平遥古城"5G+AR"导览系统上线半年,游客驻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2.5天。依托华为(山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技术支持,全省43处国保单位完成数字化建模,"云游山西"小程序累计访问量突破2.3亿次。在晋祠博物馆,水镜台全息投影剧场将300年古戏台的戏曲艺术转化为沉浸式视听盛宴,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65%。

  产业融合裂变:"文旅+"催生新质生产力

  临汾市非遗工坊集群带动2.6万人就业,传统推光漆器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出"平遥中国年"等节庆品牌,2024年春节假期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更为亮眼的是,运城盐湖康养基地、大同火山群运动公园等"文旅+康养"项目,带动全省康养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民生改善显效:绿水青山变现富民资本

  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大河村,27家民宿业主组成联营共同体,2023年户均增收12万元。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89个,直接从业者超15万人。在晋城市司徒小镇,"千人铁火锅"民俗体验项目使周边村民年分红增加3万元,印证着"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逻辑。

  山西大学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指出:"山西的实践打破了'挖煤'与'挖文化'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开创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太原古县城等文旅综合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这条融合路径正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山西方案。当数字技术遇见千年文明,当传统业态嫁接现代理念,表里山河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