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文化:赓续革命血脉的现代传承之路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3-25
本报记者  张小海

  山西,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峥嵘岁月的热土,既是八路军抗战的主战场,也是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山西以红色文化为纽带,通过资源活化、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等多维创新,让革命精神与当代发展同频共振,书写出红色基因传承的“山西答卷”。

  一、红色资源活化:从历史遗存到精神地标

  山西现存革命文物1.5万余处,涵盖八路军总部旧址、晋绥边区纪念馆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以武乡县为例,这里拥有全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沉浸式实景剧《太行山上》,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年均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兴县蔡家崖乡北坡村则依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修葺历史建筑、发展农旅融合,将红色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保护机制的创新实践

  山西首创“革命文物守护人制度”,落实三级守护人147名,确保每处遗址专人管护。同时,通过社会力量认护旧址,35家单位累计捐赠资金16万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2024年,武乡县启动八路军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计划实现“一部手机游武乡”的智慧旅游体系,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

  二、文旅融合:从“红色名村”到城乡协同

  山西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构建“黄河-长城-太行”文旅廊道。在兴县张家湾村,“黄河一号”公路沿线的自驾车营地与红色遗址结合,游客可参与游击战角色扮演,体验“打一场游击战”的沉浸式教育,带动本地红枣、玉露香梨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超700万元。武乡县砖壁村则打造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游客在模拟战场中感悟历史,2024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城乡融合的破局之道

  红色旅游成为打破城乡壁垒的关键。兴县通过优化公交线路、改造户厕、完善水电设施,让北坡村等偏远村落实现“道路通城、人居焕新”。张家湾村借助红色文旅发展民宿经济,76岁老党员将老宅改造为小卖部,实现“足不出户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

  三、教育传承与科技赋能: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山西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走向实景。武乡县推出全国首部红色沉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学生免费观看率达90%,成为研学旅行“必修课”。晋绥边区纪念馆开发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文物即可观看三维动画,重现“黄洋界保卫战”细节。此外,山西依托《黑神话:悟空》IP开发红色主题游戏,以角色扮演方式让青少年体验长征艰险,覆盖超百万用户。

  数字化传播的新探索

  2025年,山西计划推出“红色元宇宙”项目,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参与“秋收起义”决策会议,突破时空界限传播革命历史。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借力新媒体流量,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与年轻群体的深度链接。

  红色沃土上的时代答卷

  从武乡的沉浸式剧场到兴县的城乡共荣,从AR导览到元宇宙体验,山西红色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这片土地不仅守护着革命历史的厚重,更以创新实践激活红色基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山西样板”。正如太行山上的烽火精神,三晋大地的红色故事,将在传承与变革中永续薪火。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