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美丽乡村“绿色屏障”双浦镇万亩荒地变良田
 来源:杭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1-12-07
 随着环境整治与生态农业的不断推进,如今的双浦镇,阡陌纵横,群山环抱。原生态资源与现代化技术的有效结合,让双浦镇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科技带来的便捷高效,双浦镇已然成为西湖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重要阵地。

  自2017年以来,之江城投集团作为双浦镇改造农田的主力军,不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双浦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构筑了绿色屏障,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新引擎。
  耕地质量提升近五千亩保障1170万斤水稻产能

  “农用地荒废耕作是首要问题。”之江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前,双浦镇的部分农田碎片化、土壤肥力差、配套设施落后,许多农民有地也不愿意耕种,导致大量农田闲置。西湖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保留农户自留地,由村集体将其余农用地收回,按每年每亩2000元、每三年递增10%的标准,统一流转给区属国企之江城投集团进行垦造水田。“我们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改造完成14期垦造水田,在满足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水和土作为农业种植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条件,是改造工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领域。”在工程建设中,之江城投集团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推进田、土、水、路等综合治理。

  比如,针对垦造前土地长时间闲置硬化,耕作层厚度不到15厘米,且土壤污染物含量较高的问题,之江城投集团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实现了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使得水田耕作层厚度达到30厘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达到25厘米。同时,通过客土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等措施,利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使土壤pH值达到5.6~7.0,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土壤问题解决的同时,田间灌排工程也有序推进。之江城投集团通过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共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68.6公里、排水沟(管)道83.6公里,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8010亩。

  截至目前,双浦镇新增七级水田面积3500亩,旱改水面积350亩,耕地质量提升4950亩,稳定保障1170万斤水稻产能。

  如今的双浦镇,每每到了丰收时节,稻谷金黄、麦浪滚滚,随处可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社环境变美了,村民口袋更鼓了,一幅整洁亮丽、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在建设改造基础上,为确保耕地发挥长久效益,西湖区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及设施的运行管护。

  截至目前,双浦镇共引进6家现代化农业公司。“这些公司主要种植浙辐粳83号、嘉优中科3号及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旱优73等水稻品种。单季水稻产量每亩可达1600斤,冬季小麦产量每亩达600斤,跟之前的种植模式相比,现在才真正达到了现代化的农业规模和收成。”之江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郑勇是土生土长的双浦人,他所在的企业——杭州鳌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鳌庄农业”)是双浦镇新引进的现代化企业之一。“小时候,双浦镇到处都是矮小的自建房,不像现在都是统一规划、整整齐齐的房屋,看着环境越变越好,我们的发展信心也越来越足。”郑勇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种植作物收入不高,很多村民都放弃种地,外出打工了。但自从水田垦造完成后,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了,耕地质量大大提升,也吸引了不少现代化农业公司来双浦创业。
  比如,郑勇所在的鳌庄农业,以双浦原生土质为依托,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公司在发展的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双浦本地有经验的村民前来就业。“老村民们有经验,熟知土地特性,能够事半功倍。”郑勇说,虽然现在95%以上的农田都使用现代化机械,但是难免还有一些区域因为受到场地限制,不能使用机械,这就得依靠人工种植。

  据悉,今年鳌庄农业的水稻产量均达到了1600斤/亩,产量和品质在市场上名列前茅。

  此外,西湖区还引入专业力量和现代化机械帮助农业增产增收。比如,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的专业人员会定期上门进行指导,现场考察土壤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农药使用方案,并采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将对作物的影响降至最小,最大程度助力作物增产增收。

责任编辑:陈墨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