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内蒙古修古籍: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作者:李睿 齐浩男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更新时间:2024-04-23
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我在内蒙古修古籍: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没接触古籍修复之前,我对古籍仅是充满了敬畏之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这些文明得以流传至今全凭卷帙浩繁的古籍承载,它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我们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马天歌的认知里,古籍是要用起来的,古籍里的文化传承需要很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去推广,去利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否则仅有敬畏之心,那么古籍中记载的灿烂的文明也会慢慢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马天歌正在进行古籍修复。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 摄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走进内蒙古图书馆角落里的一间静谧小屋,这里古色古香、落针可闻,古籍修复师们一人一桌一灯一卷,这情景仿佛隔绝了世界,正在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

  马天歌介绍,古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侵蚀后,大多存在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粘连等一身疾病,古籍修复工作就是为这些古籍“治病”,赋予这些残损破旧的古籍新的生命力。修复古籍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异常繁琐,“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所具备的本领。

马天歌正在进行古籍修复。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 摄

  马天歌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拆线、分叶、编号、去污、脱酸、配纸、染色、调糨糊、补洞、托裱、隐补、溜口、喷水压平、倒叶、折叶、修剪、整理、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穿线、装订……这些工作都是古籍修复中最基础也是最烦琐的部分,每一道流程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每一步都要求修复师心细如发、技艺娴熟才行。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们正在修复《钦定平定贵州苗匪记略卷》系列古籍,该套古籍为清朝内府刻本,丝绢封皮,有包角,书籍残损程度不一,但普遍虫蛀严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化、絮化、粘连等情况,丝绢封皮和包角工艺以及部分书页残损严重使得这套古籍的修复难度比较大,需要进行的修复步骤也比较多。

马天歌正在进行古籍修复。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 摄

  “以打糨糊为例,糨糊需要用水冲开,要求水量必须适中,用力还得均匀,否则水多了,糨糊太稀,粘不住;水少了或用力不均,糨糊里面就容易‘夹生’,使糨糊浪费掉,修复师一定要确保每次打出来的糨糊刷到书页上时不浓不稀,粘上毛边纸之后干净平整,没有褶皱才行。”在马天歌的桌子上,镊子、挑针、竹启子、剪刀、毛笔、喷壶、排刷以及手打的糨糊......这些修复师最常用的修复工具依次整齐排列。此次修复的《钦定平定贵州苗匪记略》,每一卷的绢丝封皮都需要修复师为其清洗脏污,部分缺损严重的封皮还需要在配纸染色后再进行托裱,托裱后的托纸部分仍要做进一步的做旧处理。之后修复师对每一卷书都要使用拆线,拆纸钉,拆包角,清洗书页,处理虫眼,点镶等修复手段,因为该卷书的部分书页已经残损严重到无法提起的程度,所以针对这种书页,则需要修复师像拼拼图一样用镊子耐心地将其拼好后,再用薄薄的皮纸进行托纸处理,仅修复一张这样的书页,就算技艺娴熟的修复师也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到了复原阶段,修复师还要对书页进行喷水、压平、倒叶、折叶、修剪、整理、钉纸捻、穿线、装订等一系列操作,在装订的步骤完成后,一本古籍才可以算是真正地修复完毕了。看着一本本苍老残破的古籍在修复师的手里重获新生,这个过程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马天歌与同事商讨修复细节。人民网记者 李睿 摄

  为最大程度的保护这些古籍,在整个修复的过程中,内蒙古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所有修复师都必须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基本原则,这样的话,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时,就可以随时清除之前的修复状态,将古籍恢复原状,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将其修复。

  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无疑是枯燥的,应耐得住寂寞,也当守得住繁华。当一卷卷修复的古籍展开的那一刻,就是匠人与先贤跨越千年的一次重逢。

专注与耐心是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 摄

  只为一件事,坚守一个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担当,古籍修复则是践行使命的具体行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内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2008年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籍存藏,主要古籍特藏由普通古籍、善本古籍、古地图、碑帖拓片、字画等组成。现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约20万册,其中善本近1千种,约2万余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包含蒙古文、藏文、满文、西夏文等种类,约2.3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5种。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古籍存在破损、虫蛀、脱页、脆化等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未进行过修复。

  馆藏古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才可以使这些珍贵的中华古代典籍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修复师们本着对国家、历史以及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加强对这些古籍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从而使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