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海
在深圳地铁14号线施工现场,一台直径7.6米的盾构机正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前掘进。驾驶舱内,工程师王磊紧盯着屏幕上的30多个参数,这台价值5000万元的"国之重器",正在地下25米处编织着城市的交通脉络。

一、地下工程的"变形金刚"
盾构机作为现代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集合了机械、液压、传感等尖端技术。其工作原理犹如"机械蚯蚓":前端旋转刀盘切削岩土,中段液压系统推进机身,尾部同步拼装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在郑州中铁装备车间,技术总监向记者展示了一台正在组装的直径15.8米超大盾构机:"这台设备包含3万多个零部件,仅主轴承就重达22吨,相当于把一艘潜艇的动力系统浓缩在钢铁躯壳里。"
二、从"万国造"到"中国芯"的逆袭
中国盾构机的进化史堪称制造业突围的缩影。2004年修建南京长江隧道时,7亿元天价进口的德国盾构机让建设者痛心疾首。转机出现在2008年,中铁装备研制的"中铁1号"打破国外垄断。如今,国产盾构机已占据全球65%市场份额,在俄罗斯地铁、意大利铁路等30多个国家留下"中国足迹"。
核心技术突破令人振奋:郑州机械研究所研发的3米级盾构主轴承实现国产化,寿命达1万小时;洛阳LYC轴承攻克了"偏载条件下滚子均匀受力"难题;湖南硬质合金集团开发的刀头材料,使设备在花岗岩地层掘进效率提升40%。
三、智能升级开启"地心探险"新纪元
在汕头海湾隧道工程现场,工程师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指挥盾构机穿越海底复杂地层。搭载的智能感知系统实时监测400多个传感器数据,如同为机器装上"透视眼"。铁建重工最新研制的"深江1号"更配备智能换刀机器人,将换刀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30分钟。
"现在的盾构机不再是笨重的钢铁机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指出,"数字孪生、BIM技术的应用,让地下施工有了'智慧大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盾构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智能型产品占比达35%。
四、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挑战
尽管成就斐然,行业仍面临深层挑战。在川藏铁路某标段,国产盾构机遭遇极硬岩、高岩爆地层,刀具损耗率达进口设备的1.5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坦言:"在10米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我们与德国海瑞克仍有代差。"
价格战隐忧同样存在。近三年国内盾构机单价下降30%,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要警惕重蹈盾构机'逆向研发'的老路。"三一重工隧道装备公司总经理张克军强调,"必须建立正向研发体系,向极寒、超深、智能方向突破。"
从北京地铁1号线首次引进外国设备,到"京华号"盾构机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国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当越来越多的"钢铁巨龙"在地下空间书写中国精度,这条自主创新的掘进之路,正通向更壮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