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盐碱地包头说干就干!
作者:蔡冬梅 皇甫晓峰 徐昕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4-05-22
  “耐盐碱的陶氏良草今年要继续种。”

  “耐盐碱的辣椒已经开始育苗。”

  “耐盐碱的甜菜种植今年争取达到5万亩。”

  ……

  前不久,一场热烈的研讨会在包头市土右旗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举行,被称为“植物医生”的中国农业大学王琦教授带着团队来了,投身于甜菜研究30余年的内蒙古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苏文斌团队也来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为土默川平原的盐碱化耕地“问诊把脉”,让更多“白茫茫”的土地成为种出高产作物的“希望田”。

  小试牛刀百亩盐碱地变身“良草仓”

  “去年我们在100亩的盐碱地上试种了陶氏良草,播种时同步施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微生态土壤修复菌剂改良土壤,秋收时最高植株高2米,达到了收获标准,这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希望。”土右旗农投公司总经理苏耀宇在研讨会上率先发言。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就能在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粮食增产就有了“潜在粮仓”。

  2023年6月中旬,中国农业大学王琦教授团队带着微生态循环农业的课题走进土右旗,在海子乡选择了100亩包含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作为土壤改良试验田,一周后,种子就出芽了,而且出芽率高、幼苗长势良好。随着作物的生长,原来泛白的土壤也渐渐褪白,土质也变柔软了,土壤改良初见成效。当年9月,随着大型收割机开进试验田,这100亩陶氏良草喜获丰收,收割粉碎后被制成饲粮兼用型优质饲料,成为牲畜的鲜美口粮。

  在盐碱地上“小试牛刀”开展的种养“联姻”获得成功,这让研究团队和土右旗农业科研人员惊喜之余,信心倍增:“陶氏良草试种成功,也见到了效益,今年我们要继续合作,预计种植1万亩。”王琦教授团队陶氏良草负责人陶伯军在研讨会上表示。

  他告诉记者,微循环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在农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微生态循环农业首先关注的就是盐碱地改良。土右旗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我们要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同时进行,从种植到养殖实现微生态循环农业。”

  20年打拼黄河鱼“游”进打不素

  沿着黄河景观大道进入到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打不素村,大堤北岸的土地一片白茫茫,被盐碱覆盖。“打不素”系蒙语,意为“盐碱滩”。

  从景观道下到天佑健康生态园,不由得眼前一亮,纵横连片的鱼塘让这里的“白色荒漠”变了模样。

  走进生态园,一片片昔日沉睡的土地被规划得井井有条。“这边是我们的抬田种养殖区,主要通过‘深挖强排’的方式降低土地盐碱度;这边是温室大棚区,种植各类有机瓜果蔬菜;那边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今年我们还计划建1万平方米的联动温室进行工厂化养殖,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孵化繁育车间……”边走边介绍,该生态园负责人陈勇信心满满。

  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43个高位养殖池整齐排列,池内水质清澈,鱼儿活蹦乱跳。

  “这是匙吻鲟,就是咱们常说的鸭嘴鱼,它的嘴就占身体的三分之一。这是鲈鱼,这是虹鳟和金鳟……”提起这些小家伙们,陈勇如数家珍。

  盐碱滩上“凭鱼跃”,怎么做到的?按照陈勇的话来讲,就是一家人,一条鱼,一个产业,一种文化。

  盐碱地改造的经验,来自陈勇一家两代人的接续奋斗。陈勇来自河南信阳,19岁时跟着父母一家人来到包头,扎根打不素村。

  “焦裕禄能改,我们有什么不能改的?!”作为老水利人,陈勇的父亲怀着这样的信念,带领一家人借鉴兰考治理黄河盐碱地的方法,开始了在打不素村1200亩承包盐碱地上的奋斗,这一改,就是24年。

  改造初期全靠人工挖渠,一家人和工人们用铁锹平整土地,洗盐洗碱排沟,一锹接着一锹挖,一点接着一点干,这才将1200亩盐碱地平整成一块块带有沟渠的土地。盐碱逐渐褪去,葵花、玉米等大田作物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呈现出勃勃生机。

  2011年,陈勇开始第一次创业,成立包头市天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147栋温室大棚,棚内长出的新鲜蔬菜让当地村民大为震惊,恨不得扒开棚膜一探究竟:“我在这儿生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看到盐碱地上还能种出菜来!”

  然而,天不遂人愿,事业刚刚有了起色,2012年的一场洪涝,积水倒灌进大棚,147栋大棚仅剩7栋,遭遇毁灭性打击。

  “我还年轻,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半年后,陈勇开始重建温室大棚,由原先的土打墙升级为砖混结构。同时,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开始在陈勇脑中盘旋,第二次创业转型主攻水产养殖,以渔降盐治碱,成功打造了“仿黄河生态养殖”模式。10年时间,陈勇带领天佑走出一条特色水产品养殖的新路,让黄河鱼“游”进了打不素盐碱滩。

  “农业农村部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2023年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2023年自治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骨干企业”……短短几年里,陈勇的天佑健康生态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事业成功了,但陈勇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把目光投向更远更高的地方。

  “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起高品质的黄河鲤鱼,享受黄河渔文化的浸润,是我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陈勇说。他告诉记者,未来,打算整合周边资源,通过统一鱼种品种、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饲料供应等做大做强“一条鱼”的生意,带动沿黄渔业高质量发展。

 敕勒川的风拂动黄河“几字弯”的水

  从萨拉齐出城,顺着萨明线一路向南,沿着315省道向西而行,离黄河防洪堤坝最近的一个村就是土右旗明沙淖乡的张丑营村。

  在村支书郝瑞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南被废弃的旧村址。房前屋后,目光所及,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像极了未消融的冬雪,试着抓一把,板结的土块硬实得很。

  “这片地属于重度盐碱地,已经荒废了。由于地上水位不断上升,这十几户村民的住房被盐碱浸透侵害,根基和墙体严重损毁成了危房,生活用水也苦涩难喝,已经不具备生存条件,所以他们都搬到往北二三里外的地方了。”郝瑞清指着那几栋废弃的房屋向记者介绍。

  来自土右旗农牧业部门的统计显示,土右旗全旗耕地面积168万亩,盐碱化耕地占111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63%,占包头市的98.8%,是包头市盐碱化耕地面积最大的旗县。

  包头地处黄河上游“几字弯”河套土默川平原,据当地农牧局提供的调查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测算,包头市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土右旗、九原区和东河区黄河沿岸以及引黄灌溉区。

  同在土右旗明沙淖乡,记者在距离张丑营村以西四五里外的贺成泉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车驶进贺成泉村的大门,一行行冒出嫩芽的树木迎风飘舞,原本破旧的房屋被一排排整齐的标准房屋代替,昔日里通往各家各户的黄土地已被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取代。

  据明沙淖乡宣传委员昌双玉介绍,这个紧邻黄河“几字弯”顶的小村,多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长年的河水侧渗,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如今,贺成泉村已在四公里长的沿黄风情产业带上建起了黄河渔村田园综合体:村北是千亩稻鸭共育区和荷蟹合养区,村西是连片的鱼塘,村南和村东是特色种植区。以田园综合体为平台,贺成泉村走上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202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靠水“吃”水。赏荷花、观水稻、品鱼虾、喂鸭子……近年来,贺成泉村可谓是包头市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乡村网红“打卡地”,正在成为黄河渔村建设的样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包头市以推进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为抓手,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综合应用,强化集中连片示范,促进盐碱化耕地改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序推进全市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

  2020—2022年,在土右旗实施了2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项目,各项工程措施已全部实施完成,建成项目区农作物保苗率较实施前提高了20%,平均增产15%以上,玉米亩均增产60公斤。

  2023年,继续在土右旗开展1万亩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高粱、甜菜等耐盐碱作物已完成收获。

  就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听到一个消息:今年,一个“黄河流域土默特右旗盐碱化土地综合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EOD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本项目将以包头市土右旗明沙淖乡盐碱化土地综合整治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一条“特色品牌农业发展——生态农旅融合开发——农废绿色循环利用——反哺盐碱地可持续改良”的生态农业循环链。

  从“寸草不生”到“绝地重生”,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从昔日的“白花花”到如今的“鱼米乡”,包头市正在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全力交出一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