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满身沙土、胡子拉碴、脸庞黝黑,7月30日,结束了为时15天的巡护,刚走出沙漠,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就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和同伴守护20多年的沙漠,已经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脚下拍摄的日落景色。
“20多年来,我们编制了保护区规划,加强人员巡查巡护,保护区严格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心区不允许建永久建筑,同时规范旅游线路,尽可能减少人为扰动、保持沙漠原始风貌。”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梁宝荣说。
音德日图湖泊
2004年,在林草系统工作的刘维斌成为一名巡护员,开始了与沙漠为伴的生活。因为管护区面积大,沙漠里不确定因素多,每次巡护都是七八个人、两辆车结伴而行,巡护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时间。困了就在车里睡觉,如果遇到牧户,还能“侥幸”有热水吃上一顿泡面,但大多时候都是荒无人烟,馒头就着矿泉水就是一顿饭。沙漠常常无情地“翻脸”,一场沙尘暴后,车子的轮胎常被沙子埋住,车门也无法打开。久久为功,辛勤保护。2017年和2018年,遗产地连续两次迎来中外专家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巴丹吉林沙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形成至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为申遗之路开了个好头。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无人机照片)。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无人机照片)
“申遗成功,是阿拉善和内蒙古的大事,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大事。我们要探索更多好的方法,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梁宝荣说。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