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加快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我国加快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随着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强化了管理,提升了野生动植物日常巡护及监测保护工作的效率,拉近了公众与野生动植物的距离,推进了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2024-03-04
  • 播撒绿带“锁黄龙”

    巴林右旗30年防沙治沙路






    播撒绿带“锁黄龙”


    早春的巴林草原,积雪与群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雪景画卷。

    驱车从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城区出发,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镇浩饶沁嘎查万亩沙障区。“历经30年的防沙治沙,如今浩饶沁沙地已变成绿洲。”原巴彦尔灯苏木(现已并入大板镇)副苏木达宝音说。

    俯瞰巴林右旗1万多平方公里沃土,双翅横展,状若蝴蝶。作为治沙的一大创举,“网格化沙障固沙法”见证和记录了巴林右旗各族干部群众战黄沙的智慧和勇气。

    “黄沙滚滚、荒丘肆虐、路断人稀”,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巴林右旗浩饶沁沙地附近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全旗沙化土地面积达402.7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6%,沙区人饱受风沙之苦。

    沙地,必须治理。怎么治?20世纪90年代,巴林右旗首创“网格化沙障固沙”模式挑战“黄龙”,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93年秋,原巴彦尔灯苏木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苏木5000多名各族干部群众手拿铁锹、肩扛树苗,向浩饶沁沙地宣战。在经历沙地“直种树苗”和“沙障带治沙”方法治沙遇阻和树苗成活率不足40%后,原巴彦尔灯苏木林工站提出沙障与沙障相连接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法”,即采用长度1米以上的柳条、锦鸡儿条和杨树枝等,在树苗四周埋设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沙障。

    网格化沙障有效阻挡了风沙对树苗的侵袭,到1995年,浩饶沁沙地的树苗成活率超过90%,沙障里的踏郎条全部生根长叶形成再生沙障。

    “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巴林右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修广成说,全旗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造林与封育相结合,着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系列生态工程,助推全旗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林右旗累计完成营造林172.54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5.6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6.16万亩,实施人工种草26.2万亩……

    2023年10月24日,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主题的防沙治沙实践活动在西拉沐沦苏木迫毛都嘎查的沙地上拉开帷幕,吹响新一轮防沙治沙的号角,70余家单位的1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其中。

    “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工程固沙6万亩,规划退化林分修复27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75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建设0.3万亩……”巴林右旗委书记靳江波用一段数据擘画“十四五”防沙治沙“作战图”。


    寒来暑往,日夜兼程。巴林右旗将凝聚起防沙治沙强大合力,全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贡献。

    2024-02-28
  • “久久为功”的民勤治沙实践

    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有一片绿洲,镶嵌在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之间。这片绿洲,便在民勤县。

    民勤生态,极其脆弱。多年来,年均降水量113毫米,年均蒸发量超2600毫米;全域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约占九成。

    民勤生态,关系全局。若民勤生态屏障失守,两大沙漠在此“握手”,河西走廊将受流沙冲击,进而影响西北生态安全。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久久为功”的政绩观,考验着历史耐心、战略定力。

    民勤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防沙治沙取得有史以来推进速度最快、综合治理最优的成效。

    正确把握潜绩和显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结下的硕果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引人深思。

    西北大地,高天流云。大大小小的湖泊,宛若瀚海明镜。微风吹过,一丛丛芦苇尽情摇曳。忽而,一群水鸟振翅掠过湖面。这里,就是石羊河的尾闾湖——青土湖,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这里被隔开。

    这片水草丰茂之地,曾经干涸了半个多世纪。据记载,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过度利用,1959年,青土湖干涸。从此,这里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潜绩和显绩。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

    “青土湖治理,再难也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说,这是民勤人民的夙愿,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防风治沙并重,调水节水兼顾,青土湖复活了!10年来,形成了百余平方公里的湿地,再次守护着民勤绿洲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勤县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上升到现在的18.28%。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民勤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0.9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06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是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是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结下的硕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回溯历史,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新中国成立后,民勤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植树造林。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需求量成倍增加,民勤绿洲再遭过度开发。

    生态破坏之痛,民勤人刻骨铭心:1993年5月5日,民勤遭遇特大黑风暴,风沙过处,掀砖揭瓦,折树摧苗;2010年4月24日,民勤县遭遇特强沙尘暴,瞬时风速28米/秒。

    防沙治沙,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民勤人民锲而不舍,一代接着一代干,谱写了一曲曲战风斗沙的壮歌。薛百镇宋和村党支部原书记石述柱,带领群众栽植防风固沙林7500亩;党员邱佳美和妻子胡凤莲,耗费毕生心血建设林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二十五年如一日,扎根沙海中,芳心护绿洲……

    2007年12月,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拉开了大规模治理的序幕;2011年6月,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和生态恢复工程》,得益于国家顶层设计和大力支持,民勤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取得显著进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民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有了思想指引,正确政绩观越树越牢,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清,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治理蓝图更加明晰——高标准编制《民勤县新时代防沙治沙10年规划(2018—2027年)》《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2020—2025年)》,形成荒漠化综合防治一张蓝图。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按照“从急到缓、由外向内、分步实施”的步骤,以“三北”工程、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构筑了“外围封育、边缘治沙、内建林网”的生态治理体系。

    治理手段更加科学——加快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与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联合开展技术探索实践,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遵循科学规律。

    防风治沙,成效如何?在民勤绿洲东端、腾格里沙漠西缘的沙咀墩治沙造林示范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覆盖着无数个草方格,环环相扣,牢牢缚住片片黄沙。

    沙咀墩治沙造林示范区,是“十四五”时期“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22年开始实施。“我们因地制宜,对区域内流动沙丘、沙地和草地进行精准治理。”国营民勤县邓岔苗圃林业工程师叶文峰说,截至目前,沙咀墩示范区已完成工程固沙6.5万亩,人工造林15.5万亩,封沙育林(草)13万亩。

    沙海绿洲,生生不息。目前,民勤县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300多公里的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216处风沙口均得到有效治理,构筑起捍卫绿洲生态安全的立体防护体系。

    科学调整生产与生态

    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到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也为民勤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引。

    沙葱成畦,状若青韭。大坝镇八一村的沙葱产业园内,村民们正忙着收割、装袋,丰收的喜悦,藏不住。

    为什么选择种沙葱?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甄作军说:“种植成本低、用水总量少、产出效益好、营养价值高,清炒、凉拌、烹调,样样都不赖……”

    小沙葱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沙葱播种一次,可连续采收10年,一年可采收5茬。露地沙葱亩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温室沙葱棚均收入可达10万元。如今,八一村种植沙葱5000亩,大棚500座,沙葱产业园已成为西北五省(区)最大的沙葱产销基地。

    产业兴,民生改善才有保障,乡村振兴才有动力。大坝镇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资源优势,把准消费需求,有效解决了群众“不会干、不敢干”的问题。

    “10年前,坐等客商上门收购或者是跑到外面推销,多少钱一斤,我们说了不算。现在,沙葱品牌打出去了,根本不愁卖。”靠着种沙葱、收沙葱,八一村村民甄荣文的日子越过越好。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民勤县立足实际,着力构建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西渠镇的蜜瓜软糯香甜,建成了千亩高效节水出口西甜瓜种植示范基地;昌宁镇的蔬菜绿色健康,通过冷链运输,第一时间供应粤港澳市场……

    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到一方水土既能育一方产业也能养一方人。在民勤县委书记李万权看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找准经济规律,坚决摈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

    在昌宁镇铧尖村村民姜忠燕家,记者一进院门,就闻到满院香气。掀开厨房门帘,姜忠燕正在做烤馍。不一会,冒着热气的烤馍就端了出来。

    屋里亮堂堂的,沙发上、小板凳上坐了七八人,一边吃,一边打开了话匣子。“那些年,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年!这些年,上风向的四方墩种上了成片梭梭林,帮了周边村民的大忙。”姜忠燕感慨,好生态带来了好生活。

    记者驱车进入茫茫大漠,突然,连片的绿跃入眼帘。路边立着的指示牌,提醒正前方就是“四方墩生态林基地”。

    四方墩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部分接壤,区内流动沙地、戈壁纵横交错。2010年开始,依托“三北”工程等项目资金,对四方墩进行治理。自2016年开始,环保组织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义务承担了四方墩治理任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儿时,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很多年轻人外出谋生路。”青梭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马俊河,出生在夹河镇国栋村,紧挨着腾格里沙漠,深知当地人的艰苦。

    “与黄沙掰手腕,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马俊河借助互联网平台,从全国邀请志愿者、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压沙植树,带动5万多人投身荒漠化治理。

    这片是“杭州林”,那片是“班级林”……这样的公益造林点有153个。每一片公益林背后,都“站着”一群关心、支持和深度参与民勤荒漠化治理的志愿者。

    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只有想办法让居民增收,破解荒漠地区居民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才能减轻土地荒漠化的压力。

    为此,在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马俊河发起电商帮扶计划,与15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至2020年底,累计销售农产品5117.5万元,信息化惠农帮扶农户2600多家。通过产业化反哺生态治理,走出一条产业治沙与志愿服务相互促进的可行之路。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民勤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路径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壮阔。

    统筹安排开源与节流

    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从修复生态,到泽被民生,把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中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民勤广大干部群众深有体会。

    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是命根子”。一部民勤治沙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治水史。

    倾进千顷碧波,倒出万担米粮。在民勤,说起水,就绕不开红崖山水库——县域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红崖山水库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对维系流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水库大堤,只见一汪碧水连天,几行水鸟翔集,秀美宛若江南。水库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赫然醒目。

    曾经,由于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锐减,大规模超采地下水,红崖山水库泥沙淤积,调蓄能力严重不足。水资源危机,逼向民勤大地。得益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2016年,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水库库容由0.99亿立方米增加到1.4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上游来水和灌区需水间的矛盾。

    涓涓清流润民心。从修复生态,到泽被民生,统筹兼顾开源与节流、时间与空间,把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中,体现的是对规律的尊重,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全流域,一盘棋,从黄河引水——

    为解决石羊河下游缺水的困境,利用景电二期工程向民勤引调黄河水。景电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电力提灌工程。

    从甘肃白银市景泰县到武威市民勤县,一条条输水渠纵贯大地,助推黄河水奔腾260余公里,汇入红崖山水库。截至2022年,调水工程已累计向民勤调水超17亿立方米,红崖山水库累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3.8亿立方米,青土湖重现碧波,也为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变机制,定指标,向观念要水——

    从干涸到重生,青土湖用了50余年。民勤人清楚地意识到“要引水,更要节水”。近年来,民勤县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探索水资源管理新模式。根据可用水总量、产业结构、种植面积等因素,确定用水指标,将水权水量逐级明细到用水户,并发放实名制水权证,确保水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

    记者看到,田间地头的机井上,都装上了“水表”——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刷卡才能用水。机制一变,观念一新,节水已然成为民勤人日常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

    调结构,深节约,用科技兴水——

    去年9月,走在薛百镇宋和村村道,大片玉米长势良好。地里黑色的地膜引人注目,地膜下整齐排列着一根根手指粗的水管。

    “这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浇地’变为‘浇作物’,不仅可以提高灌溉效率,还可以让肥料溶在水中,精准配给到庄稼根系。”薛百镇党委书记张新红介绍,采用这种灌溉方式,每亩可节约用水110立方米左右、省肥30%以上。

    近年来,民勤县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扩大高效节水作物种植面积,全面普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2022年全县农业灌溉节约用水1亿立方米,降幅达20%。

    …………

    做什么、怎么做,考验的是政绩观,也是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民勤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谋划工作、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民勤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全力打好两大沙漠阻击战,为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作出民勤贡献。

    2024-02-23
  • 以林为伴以山为家 处处青绿山村如画

    腊月二十五一大早,护林员徐满和队友身着工作服,带好防火工具,骑上电动三轮车来到管护区域。他们踏雪而行,开启一天的护林工作。

    徐满是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护林员,他和队友们常年以山为家、以林为伴,脚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路线,心中却是始终如一的坚守。截至目前,突泉县共设立林草长制公示牌205个,整合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管护员、聘任护林护草员等1800余人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理。

    为进一步筑牢生态防线,突泉县多年来加大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根据第6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突泉县沙化土地面积4.4万亩,与第五次相比沙化土地减少了1.09万亩。2023年全县完成营造林2.861万亩、嫁接0.88万亩,退化林修复0.1万亩,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项目6.2万亩,培育文冠果林木良种265万株,栽植果树、金叶榆、花灌木等1.4万余株,绿化长度达到4万延长米。


    2024年,突泉县将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草沙资源,推动实现林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进碳汇产业交易、林果、林药、林菌间种产业、光伏治沙等项目,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4-02-22
  • 绘好防沙治沙用沙“作战图”

    作为治沙的一大创举,“网格化沙障固沙”模式见证和记录了赤峰市巴林右旗战黄沙的智慧和勇气——






    绘好防沙治沙用沙“作战图”


    仲冬的巴林草原,积雪与群山相映成趣,流露出安然素美的意境。

    驱车自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城区出发,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镇浩饶沁嘎查万亩沙障区。“30年防沙治沙路,浩饶沁沙地已成绿洲。这条路夏天绿植成阴、绿色满眼,周边锦鸡叠翠,柠条丛丛。”原巴彦尔灯苏木(现已并入大板镇)副苏木达宝音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巴林右旗沙化土地面积达402.7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6%,沙区人饱受风沙的危害。

    沙地必须要治理,怎么治?巴林右旗原巴彦尔灯苏木林工站提出了采取用长度1米以上柳条、锦鸡儿条和杨树枝等,在每个树苗四周埋设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沙障,沙障与沙障相连接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法”。此方法有效阻挡了风沙对树苗的侵袭,1995年树苗存活率超过90%,沙障里的踏郎条全部生根长叶形成再生沙障,截至1998年秋,浩饶沁沙地累计锁沙12000余亩,牧民群众终于告别“出门吃沙”的艰苦生活。巴林右旗首创的“网格化沙障固沙”模式挑战“黄龙”,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沙地锁得住,植绿也要跟得上。在巴林右旗黄花治沙林场,成片的樟子松已成规模,筑起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这片面积4054亩的樟子松是“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650号林,属于公益造林项目,共有30万株。经过3年的精心管护,樟子松成活率高达98%,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45%以上。

    “这片樟子松不仅挡住了风沙,还调节了小气候,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巴林右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修广成说。

    “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修广成说,全旗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造林与封育相结合,着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系列生态工程,助推全旗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林右旗累计完成营造林172.54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5.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6.16万亩;实施人工种草26.2万亩......

    “治沙”取得成效,“用沙”再获机遇。在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防沙治沙中引进先进产业项目,使当地农牧民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实现了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在西拉沐沦苏木胡日哈嘎查耕地储备库项目区,去年的葵花种植让“不毛地”成功蝶变“聚宝盆”。

    “这曾经是一片4000亩白茫茫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华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总经理张景振说,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经过科学调研探索种植葵花,每亩地年产量400斤左右,为老百姓大约增收1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西拉沐沦苏木还引进了麻黄草种植项目,麻黄草根系发达、抗旱耐寒,能够在沙性土壤中生长,是优良的固沙作物,同时还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麻黄草根系最高能达到七八米深,去年第一期种植500亩,今年第二期预计种植2000到3000亩。”内蒙古青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之源说。该项目采取农牧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建设,每亩地10%的产值给农牧民分红,农牧民每年每亩土地可以分到至少500元。

    去年深秋,“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号角在巴林右旗吹响,70余家单位1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力争带动全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防沙治沙工作中来,坚定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信心决心。

    “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工程固沙6万亩,规划退化林分修复27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75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建设0.3万亩......”巴林右旗旗委书记靳江波用一段数据擘画“十四五”防沙治沙用沙“作战图”。


    俯瞰巴林右旗一万多平方公里沃土,双翅横展,状若蝴蝶。作为治沙的一大创举,“网格化沙障固沙法”见证和记录了巴林右旗战黄沙的智慧和勇气,也让巨型“蝴蝶”破茧振翅飞。

    2024-02-22
  • 科右中旗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开年“第一枪”

    2月19日,新年伊始,兴安盟科右中旗召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誓师大会,打响开年“第一枪”。

    为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科右中旗成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指挥部,设置6个战区,并建立周调度、旬督查、月通报,工程验收,长效管护,专款专用,奖惩考评等工作制度,确保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打得赢,生态新成果稳得住。

    科右中旗是兴安盟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全旗上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123457”治理方案,即以霍林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将全旗治理工程分为南三苏木“三生融合治理区”和中北部生态综合治理区两大治理区,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定绿的要求,将南部打造成牧草(饲草料)种植带、中部打造成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带、北部打造成乔灌草综合治理带,采取禁牧禁垦禁伐禁占四禁措施,争取中央投资、地方财政、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民间投资形成五方投入机制,发展草产业、林产业、碳汇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现代肉牛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风光新能源等7大生态产业,计划实施林草、水利、农科、乡村振兴、自然资源、新能源6大类168个项目。


    2024年,科右中旗将通过开展“灭黄、治白、增绿”攻坚战,采取“灌木+”模式,歼灭全部539块图斑、5.9万亩裸露化沙地。

    2024-02-22
  • 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十年来,PM2.5年均浓度降六成、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



    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日,记者从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繁星无影、河水黑臭,到蓝天常在、清水绿岸,蓝天碧水从“奢侈品”变成“常见品”……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拓展深化。10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三地还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等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大气污染一直是率先突破的最重要一环。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协同治理移动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制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3年分别增加95天、87天、121天。

    水环境联保联治。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聚焦“空间管控、总氮削减”,共同制定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统一规划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三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

    2024-02-21
  • 内蒙古发布2024年1号总林长令

    2月17日,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内蒙古已发布2024年1号总林长令,公布《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林长制工作要点》,从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治理保护、完善支撑保障3个方面明确了2024年林长制17项重点任务。

    总林长令强调,要持续推动林长规范履职,推动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问题。细化实化国家林草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最大限度挖掘政策空间、释放政策红利。要加强基层林草工作站和林草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林草行政执法改革,做好基层林草执法职能衔接。

    总林长令指出,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全年完成造林300万亩以上、种草1300万亩以上、防沙治沙1500万亩以上,完成义务植树3000万株以上。大力推进三大战役区生态建设,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31万亩。


    总林长令要求,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常态化开展“天空看、地面查”全覆盖式森林督查和草原变化图斑核查处置,实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把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创建贺兰山、大青山国家公园。抓好林草灾害防控,完善防火网格化管理。大力弘扬“三北精神”,集中宣传报道各地林长制改革成效和典型做法。深化“林长+重点工作”,用好林长发令、督办、通报、约谈等机制。


    2024-02-19
  • 增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增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河流湖泊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强化源头管控,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着力解决水生态、水环境长期性积累性问题,使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水资源管理保护实现“新突破”,水生态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

    2023年,在自治区各级水利部门紧密协作配合下,河湖长制得到进一步深化落实,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问题3000余个,434个河湖全面建立了健康档案,内蒙古二黄河入选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取得重要进展,提前完成770户、1853人年度迁建任务,近3年累计迁出1687户、4213人,全面实现“十四五”目标;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6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呼伦湖面积、水量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乌梁素海实现补水4.87亿立方米,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已补水2800多万立方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9年不干涸;全面加强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在春汛调度关键期,累计向西辽河干流下泄水量1亿立方米,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市中心城区断面,受到水利部表扬。

    在2024年全区水利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向全区人民展示着水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各级水利部门在2024年进一步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围绕会议精神,各级水利部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根据各地区水生态保护治理工作重点,迅速部署落实相关工作。

    阿拉善盟水务局在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结束后,迅速组织各旗区及各科室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2024年全国、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实际全面谋划阿拉善盟2024年水利重点工作。要不折不扣抓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各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统筹抓好当前黄河防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科室和旗区年度工作目标、项目清单和推进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水务局还在办公大楼公共区域利用宣传大屏滚动宣传全国、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呼伦贝尔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呼伦贝尔市近年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河湖保护和管理条例,统筹协调、凝聚合力,长效保护、常态监管,压实压紧各级各部门责任,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新成效,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赤峰市巴林左旗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塘坝建设是巴林左旗多年探索出来的适合本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有一定工作基础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2024年,将继续围绕塘坝建设,整合当地多部门生态治理项目,突出重点、集中连片、逐年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从根本上改善水生态环境。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鄂托克旗12家井工煤矿全部采取了“保水采煤”措施,累计填充煤矸石、水泥混合物1763万多吨,累计投入资金3.46亿元,12家煤矿中5家煤矿疏干水量较小,4家疏干水量较大的煤矿起到了很好的保水效果。2024年,将在全面总结煤矿“保水采煤”方面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常态化推进煤矿“保水采煤”各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煤矿疏干水,推动全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以创建节水型社会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突出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全旗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2024年全区水利工作会议已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必将以生态优先、保护为要作为行动纲领,准确把握流域综合治理新使命、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河湖伦理,加快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行动,增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谱写幸福河湖新篇章。

    2024-02-08
  • 2024年内蒙古计划完成防沙治沙1500万亩以上

    记者从2月4日召开的全区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区计划完成造林300万亩以上、种草1300万亩以上、防沙治沙1500万亩以上,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作为在三北地区13个省区中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省区,2024年内蒙古将继续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力争高质量完成新能源治沙90万亩以上。继续提升林草建设质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加强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全年完成森林抚育88.9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573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2万亩,完成规模化林场生态建设任务25.5万亩。


    同时,还要完善规划机制,探索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企业广泛参与的“1+N”多元投入机制,探索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更多农牧民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全面落实好与周边省区签订的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构建协同治沙、管沙、用沙的工作格局。

    2024-02-05
  • 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孟和代表:



    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图/记者孟和朝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早准备早部署,开春就开战,确保年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31万亩。这为我区下一步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指明方向,注入了信心。”自治区人大代表、赤峰市翁牛特旗旗长孟和说。

    翁牛特旗作为赤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在多年治沙实践中探索出“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开通13条穿沙公路,累计治理沙地509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孟和表示,翁牛特旗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要求,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力争在防沙治沙上走在前、求突破。将继续拓展“以路治沙”经验做法,新建都哈路、其白线、乌日线3条穿沙公路,实施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重大项目,全年综合治沙35万亩以上。

    2024-02-03
  • 河南南阳:数万吨垃圾炉渣堆放在设施不达标的“临时仓库”内 涉嫌违法 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连日来,本报记者接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张茂庄村居民反映称:村党群服务中心斜对面的厂房内堆满了炉渣,他们担心影响居住环境,2023年10月至今,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下称光大公司)焚烧垃圾后产生的炉渣并未处理,而是堆放在两个租来的临时仓库内,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在张茂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斜对面有一家预制板厂,村民称,约一年前,预制板厂停工。2023年9月,厂老板将钢结构厂房租了出去。2023年10月开始,载满炉渣的大货车驶入预制板厂,炉渣堆放在厂房内。

    1月29日,本报记者在厂房门口看见:上了锁的大门上贴着封条,封条上的时间为2023年10月21日。厂房内堆满了炉渣。

    投诉居民说:“10月份,环保的人来调查过,以为会把炉渣运走,但还是留在厂房里面。11月份,大货车没来了,没有再往里面堆了。”

    本报记者注意到,预制板厂周围是居民生活聚集区,民房旁有菜地。堆放炉渣的厂房长约70米,宽约20米。


    这样的“临时仓库”并不止一处。











    堆放煤渣的“临时仓库”


    在南阳市卧龙区信臣西路宁庄西附近有一家已停产公司,一个长约150米、宽约50米的钢结构的厂房内也堆满了炉渣。记者走进厂房看到:炉渣下方、水泥地上方垫了一层防渗膜。厂房大门口左内侧有一个“防渗井”,并未有沟槽与“防渗井”相连。也就是说,如果炉渣有液体渗出,无法自行流进“防渗井”内。看守厂房的门卫说:“如果沟槽里有水,就流到外面的沟里去了,没有雨污分流。从11月开始堆的,堆到现在。”


    记者正欲离开上述厂房时,一辆载满的大货车驶入厂房。大货车司机说:“有两三辆车从光大公司拉炉渣,多的时候一天要运10趟。”上述两个“临时仓库”内至少堆着数万吨炉渣。











    驶出的大货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光大公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介绍,该公司有内部规定:公司生产时,必须有配套的炉渣处理企业。此前,该公司将炉渣交由南阳市三赢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处理。“现在不能交给三赢公司处理了,我们公司也不想炉渣就这样堆着不处理,万一有环境问题追责起来呢。”

    南阳市三赢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受访时称,不是该公司不愿处理,原因不便多说。


    针对此事,1月29日,南阳生态环境保护局卧龙区分局综合股工作人员回复本报记者称,将介入调查此事,调查清楚后会回复。









    南阳市生态环境局卧龙分局


    1月29日,光大公司袁姓负责人称,炉渣的堆放和运输与公司无关,由南阳城管局负责。

    记者电话联系南阳市城管局了解情况,李姓局长称:找临时仓库堆放炉渣是有原因的,要等新厂建好后再处理炉渣。当记者问起,此前有配套公司能处理炉渣,现在为什么不处理了?光大公司产出的炉渣如果是城管局托运,租仓库堆放,费用谁出?如果堆放引发污染责任谁负?这是不是城管局的行政职能?他说一会会有专人联系。

    1月29日上午,李局长所说的专人联系了本报记者,但他未回复上述问题。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03

  • 首 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