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部署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日前召开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视频推进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生态环境部反馈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监督帮扶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会议通报了生态环境部反馈内蒙古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情况。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汇报生态环境部2021—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并就做好整改工作作表态发言。

    会议指出,生态环境部开展2021—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促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有效举措。要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部署要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更高站位、更严举措、更实作风把问题改彻底、改到位,确保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向中央、自治区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会议强调,各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上来,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增强推进重点区域空气改善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监督帮扶问题整改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调度通报督办制度》有关要求,抓实抓细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从严从实做好工作调度、现场核查、审核销号等工作,确保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会议要求,各市要对前三轮次交办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项核查整改质量;要坚决落实问题督办要求,依法依规处理处罚,严格验收销号程序,完善整改资料和档案;要围绕整改企业“急难愁”问题,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送法入企”活动结合起来,坚持督导督查与帮助帮扶结合起来,切实帮助企业及时解决整改工作难题;要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和夜间抽查等方式,强化督查检查,深入挖掘一批隐藏的突出问题线索,精准查处一批恶意违法排污企业,公开曝光一批突出违法问题企业,警示震慑违法违规企业,倒逼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

    2024-02-02
  • 包头市全面推进 再生水利用相关工作

    记者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自2022年包头市被列为全国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以来,包头市从完善配套体系、组建专业机构、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全市再生水利用相关工作。2023年,包头市试点区域内污水处理量为13692立方米,再生水回用量4499立方米,利用率为32.9%,较2022年提升4.3个百分点。


    据了解,包头市制定印发了《包头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推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建、再生水水质提升、管网配套建设等8个项目。其中南海湖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包头市希望园区再生水管线(万水泉污水处理厂—东方希望铝业)、包头市万水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3项工程已完工。

    2024-02-01
  • 生态环境部将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京津冀两市一省、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9市、长三角41个城市,2023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战略提出的2014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下降了57.3%、34.4%和23.8%,地表水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36.4、29.8、14.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状况大幅改善。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据介绍,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系统部署,其中特别对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环境部将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文件,积极培育一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板。

    2024-01-31
  • 坚持“当下改”,做好“长久立”(现场评论)

    坚持“当下改”,做好“长久立”(现场评论)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行动③



    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时,在海南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见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发动机轰鸣的渔船随意进出,好几艘渔船还公然停在执法艇周围。督察组工作人员直言:“这说明当地监督执法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对保护海洋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南红树林资源禀赋优越,约有6100公顷。

    生态资源越宝贵,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越要紧盯不放。从近年来接续开展的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看,海南红树林保护情况每次都是督察重点。与前两轮督察剑指填海造地、破坏红树林资源有所不同,本轮督察特别关注红树林保护顶层规划缺失的问题。督察人员表示:“保护不力的根源,主要是红树林资源保护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当。”

    边督边改,确保整改到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连续三次被“点名”,一定程度上说明,保护、整改工作的进度同预期的目标、效果之间还存在差距。因地制宜、举一反三,逐一理清关键环节,明确具体方案,不遗余力抓好落实,方能让整改更彻底、保护更全面。因此,必须不回避问题,聚焦难点痛点,着力推进“当下改”。

    强整改、补短板,需要织密制度之网。《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明确,省和红树林资源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红树林资源档案。但至第三轮督察进驻时,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相关规划,也未建立相关档案。红树林保护是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规划引领,摸清资源家底,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职责,落实落细任务分工,保护修复工作才能科学、有序、扎实地推进。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完善制度,以“长久立”为保护与整改提供可靠保障。

    督察反馈的问题,往往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解答的现实课题。海南一些地方在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采取围塘等方式,致使红树林遭到破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水产养殖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破解这个问题,既要守住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水域禁养区的底线,避免过度开发,也要在适养区里留出生态保护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空间,促进规范发展。进而言之,在保护区内积极开展清退还湿工作,是“当下改”;统筹水产养殖与保护修复的关系,把产业发展规划与红树林保护规划统一起来,则是“长久立”。

    实践表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不仅能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且有利于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整改落实贵在行动。面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的情况,海南主要负责同志实地查看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扭住问题、持之以恒,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在“当下改”与“长久立”上同向发力,一定能取得实效,让与碧波相连的红树林更加生机勃勃。

    2024-01-26
  • 沙化治理持续为农牧民造福

    大寒时节,通辽市奈曼旗被冰雪覆盖。在固日班花苏木哈图浩来嘎查,农牧户养殖的肉牛正在棚圈里温暖越冬。

    牲畜越冬,冬粮必不可少,而哈图浩来嘎查的农牧户却不必为此发愁。嘎查党支部书记韩萨日娜介绍:“我们嘎查牲畜的冬粮是紫花苜蓿,来源于沙化草原治理项目,项目总面积5000亩左右。目前已经种完3000亩,2024年预计还会再种2000多亩。”

    韩萨日娜告诉记者,嘎查家家户户有牛,所以大家对种紫花苜蓿这件事非常支持。如果夏天来到项目区,就会看到过去荒芜的沙化草原经过治理后重现了绿色,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紫花苜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牛羊生长所需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紫花苜蓿粗纤维含量高,能有效促进牛羊的肠胃蠕动,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

    按照2023年收割紫花苜蓿带来的效益,韩萨日娜估算:“等5000多亩紫花苜蓿全部达到收割标准,每户一年能分1000捆左右,在禁牧的情况下饲草料也足够了。”不仅如此,等到紫花苜蓿进入花期,千亩紫色花海让沙化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美丽的景色也会吸引周边游客参观打卡,给村子带来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机遇。


    韩萨日娜表示,一定要维护好沙化草原治理项目,持续为农牧民造福。

    2024-01-25
  • 寸步不退“死磕”硬扛守得沙漠变绿洲

    殷玉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将沙产业做大、做精、做出品牌,继续弘扬蒙古马精神,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刚刚当选为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林产业协会会长殷玉珍的肺腑之言。

    冬日的乌审旗玉珍生态园,一排排樟子松、侧柏依旧青翠。玉珍展览馆里,“时代楷模”“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华环境奖”……满墙荣誉背后,是殷玉珍扎根毛乌素沙地近40年,与当地群众一起守卫家园,将荒漠变绿洲的奋斗故事。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的萨拉乌苏村,位于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这里曾黄沙漫天,寸草不生,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40年前,殷玉珍刚嫁到这里时,婚房是多半截子埋在沙地里的“地窨子”。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面对恶劣的环境,生性倔强的殷玉珍发誓说。

    沙漠的荒凉,丧子的悲痛,生活的贫苦……这是殷玉珍婚后的日常。拥抱沙漠,以种树的形式,她开始了新生。为了种树,丈夫白万祥出去找活干,掏粪、打工、盖房子,不要钱、不要粮,只要树苗。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

    从种第一批树起,殷玉珍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脸上和胳膊上被风沙吹打、蒸烤掉一层皮。每年要穿破10多双鞋,种树用的铁锹、镐头、树剪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掘土和插眼撒树种、草籽的钢钎也磨短了一尺多。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殷玉珍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那就是在沙漠与荒野连接的最外围种植灌木丛,种下枝干粗大的杨树,这些树木圈起了一座“堡垒”。在“堡垒”的中心区域,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茁壮生长,玉米、西瓜、土豆和谷子也有了收获。

    殷玉珍种下的树林,有不少是“三北”工程的组成部分。这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45年来,已经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建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也为‘三北’工程出了力。”殷玉珍说,新时代,国家对造林支持力度持续增加,种树补贴也增多了,这让我们决心更大,现在已经建起了4000米的防风带、6750米的运水渠道和19000立方米的土层。70000多亩荒凉的沙漠,硬生生地被殷玉珍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因为种了树,不起风沙了,雨水也多了,沙漠也能长出庄稼了。”2022年,殷玉珍引进谷子新品种,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熬出来的米粥油亮亮。她还种了30亩沙漠玫瑰,要把玫瑰产业链条拉长,做成玫瑰茶、玫瑰饼、玫瑰酱……现在殷玉珍每年收入100多万元,“种树能人”成了“致富能人”。他们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治沙种树,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多户,家家年收入都不少于30万元。


    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头。殷玉珍正是像蒙古马一样,认准了治沙这个目标,一往无前,驰而不息。“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用40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漠创造出了7万亩绿洲奇迹,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海里甚至有了鸟儿筑巢。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沙海有尽头,绿色梦无边。在殷玉珍对未来的规划里,进一步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但向沙漠要绿色,也向沙漠要效益。

    2024-01-19
  • 干群齐上阵 隆冬治沙忙

    杭锦旗



    干群齐上阵隆冬治沙忙


    寒风凛冽中,一群群治沙人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将“冬闲”变“冬忙”,让冬雪来保墒,继续奋斗在防沙治沙一线。

    标距测量、划线栽植、沙障铺设……随着一株株长30厘米左右的沙柳铺设进提前画好的线上,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渐渐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方格沙障,成为防沙固沙的坚实屏障。

    杭锦旗独贵塔拉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说:“2023年杭锦旗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攻坚战,现在已经做了前期沙障的栽植,接下来要进行杨柴、花棒、沙柳等植物的种植,继续改善当地农牧民的居住环境。”

    地处沙漠腹地的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过去一直遭受严重沙害,如今道图嘎查党支部组建“爱家园、爱生态”党员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带领村民们深入库布其沙漠开展植树造林、浇水灌溉、沙障维护等工作。如今的道图嘎查农牧民办起了牧家乐,住进了牧民新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在吉日嘎朗图镇黄芥壕嘎查,科技治沙成为防沙治沙的又一突破口。“我们统筹协调,流转农牧民土地2万余亩,通过引进企业开展牧草和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试验,企业利润与黄芥壕嘎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实现生态修复的同时还提升了嘎查集体和农牧民收入。”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副书记姜伟说。


    一直以来,杭锦旗采取党群全民参与的治沙思路,累计完成生态治沙846.56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2024-01-18
  •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治沙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治沙






    ——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温苏雅勒图


    登上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造林区的瞭望台,视野所及,绿色绵延,肆虐了数个世纪的风沙,在这里低下了头。“以前这里都是石头和沙子,连草都不长,谁会想到现在这里能树木成片,连空气都变甜了。”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党组成员温苏雅勒图说。

    温苏雅勒图现年55岁,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日淖尔嘎查,从小目睹漫漫黄沙侵扰牧民生活。“一到秋天,牧民就需要储备草料,可到处是黄沙,就是没有草。牧民只能用草场证做抵押,贷款买草料。每年5月抓羊绒,六七月份卖了羊绒才能还清贷款,年年如此。”温苏雅勒图对几十年前的往事仍旧记忆犹新。

    年复一年的生活,让幼时的温苏雅勒图逐渐明白:如果不制止黄沙侵袭,牧民的牛羊随时有可能饿死,人们将没有立身之处。从此,他立下宏志:让草场不再受风沙之苦,还家乡一片绿色。1986年,他如愿考入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开始研究防沙治沙技术。199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特后旗林草局,正式成为一名林草人。

    每年四五月份是乌拉特后旗开始植树造林的季节,也是林草人最苦的日子。在造林期间,温苏雅勒图和同事们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大锅饭”。每天还要穿梭在各个植树点,耐心细致地指导工人怎样挖坑、怎样培土。“刚出锅的饭菜就有沙土,一嚼便碜得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温苏雅勒图憨憨地说,“当时的资金只够买树苗,村民都是义务出工,我们只能带头苦干。”

    2004年,温苏雅勒图开始主持和参与多个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他主持建设的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治沙造林系列项目,飞播面积达80多万亩,成效面积率达62.2%,使乌拉特后旗森林覆被率提高0.7%,创造效益5436万元。

    2010年以来,温苏雅勒图的研究方向扩展到濒危原生树种人工栽培方面。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旱榆实生苗、酸枣、沙冬青、蒙古扁桃和霸王容器苗,完成造林面积4000余亩,成活率达80%以上,并因此荣获2020年度自治区丰收奖二等奖。

    2022年开始,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潮格温都尔镇巴音努如嘎查、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和前达门嘎查陆续建立起4个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从栽植、接种,再到指导工人铺设输水管道,温苏雅勒图依然活跃在项目基地建设第一线。“防沙治沙不仅要种树,还要种出经济效益。”温苏雅勒图告诉记者,在这片梭梭地里,还引入了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推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沙地绿起来、牧民富起来。


    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林草系统的科技带头人,温苏雅勒图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全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先进个人”等几十项荣誉。面对取得的成绩,低调内敛、踏实寡言的温苏雅勒图说:“不管获得多少荣誉,我就是个干活的林草人!”他用近乎执着的信念和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治沙,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谱写出动人的绿色音符。

    2024-01-16
  • 内蒙古开展冬季飞播造林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

    连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满载着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飞机进行飞播造林种草。1月5日至今,已完成飞播种草面积25.47万亩。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冬季攻坚马不停蹄,生态建设有力推进。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利用两场降雪后冬季土壤保墒增墒的有利条件,开展了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下风口阻沙带飞播撒播造林种草试验。此次试验将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沙漠沙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自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全区各地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49%、134%、151%,防沙治沙面积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进展顺利。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栽植沙障、造林种草、飞播撒播、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并行多赢。

    2024-01-15
  • 沙地歼灭战 胜势何以成?

    兴安盟






    沙地歼灭战胜势何以成?


    雪后的岭上兴安银装素裹,彼时的阿尔山林海苍茫,成群的黄羊、狍子等野生动物在此觅食、嬉戏,宛如一个没有围栏的动物园。另一边位于兴安盟南部的科尔沁沙地,皑皑白雪下连片明沙犹存。

    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和松嫩平原之间的兴安盟,像一道天然的立体屏障,坐落在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接处。于兴安盟而言,绿色始终是最珍贵的底色,生态始终是最鲜明的价值。

    近年来,兴安盟积极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的建设。通过努力,全盟的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了33.44%和74.1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0%和30%。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的数据显示,与第五次调查相比,兴安盟的荒漠化面积减少了53万亩,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12万亩。这些显著的数字证明,兴安盟的生态系统已经明显恢复并得到提升,实现了“绿进沙退”。

    成绩面前,兴安盟人清醒地看到,兴安盟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连片明沙犹存、流动沙丘未稳、盐碱地侵蚀沟交织叠加、耕地沙化仍在蔓延、治理不系统碎片化、禁牧不彻底、过牧尚未根治等问题依然存在。

    2021—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的建设期,更是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关键期。2023年10月25日,兴安盟举行了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集中会战,正式吹响了这场歼灭战的集结号。

    这场歼灭战,该怎么打?

    锚定2030年,深耕规划,厘清思路。一场以“三区六地分区施策、一轴两带重点攻坚”为布局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兴安盟已然打响——

    在兴安盟全境启动“三北”六期工程,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将全盟六个旗县市分为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分类施策,并在核心攻坚区以霍林河为轴,划分南部核心治理带、北部重点治理带进行重点攻坚,采取“科技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三措并用的方式,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思路,力争到2030年实现502.96万亩沙地全部完成治理,185.81万亩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全力打赢一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注定关键,也必定艰难。

    在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的5000亩半流动沙丘地带,3米见方的网格状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近年来,科右中旗通过造林、种草等综合措施,治理沙化土地35万亩,但仍有468万亩沙化土地和162万亩沙化趋势土地仍需治理,任务艰巨、使命重大。”科右中旗委书记蔡宝军表示,接下来,科右中旗将按照先攻克难点、再全面铺开、最后巩固提升的步骤,分年度推进治理任务,围绕谋划的“1线、2区、3带、4禁、5投入”的系统作战思路,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确保“真歼灭、率先歼灭、高质量歼灭”。

    观棋布局,全面把握;落子有力,精心策划。在全面摸底、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兴安盟确定了2024年至2030年“三北”六期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共计1734.92万亩。2024年,兴安盟计划投资31.66亿元,实施5个项目、12个子项目的建设。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还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中。

    隆冬时节,在科右中旗杜尔基镇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一道道沟壑蜿蜒曲折,沟坝上的石头整齐堆砌,一排排文冠果、五角枫、柠条等树苗迎着凛冽的冬风,昂首挺立,成为万亩山岭的“新衣裳”。

    展板上列举的穴播柠条、栽植文冠果、植物封沟、沟头防护等建设内容,凸显出治理思路的变化。

    过去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则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重点湿地保护等工程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山碎、水减、林疏、田瘠、湖缩、草退、沙进”等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值得关注的是,兴安盟还将沙化程度最严重、生态问题最严峻的“南三北八”两个地区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攻方向。通过建设生态项目、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生态移民、优化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叠加措施,转变当地落后的生态生产生活面貌,力争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2024-01-11
  • 在沙漠中书写绿色传奇

    “我不求最大,只求最佳,我一定要带领乌审旗广大农牧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探索出一条‘绿色、特色、生态’之路。”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国祥对记者坦言。

    曹国祥曾经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1991年他妻子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失去了劳动能力,经人介绍养蜂能治此病,于是向亲戚朋友借了550元买了3箱蜂,到年底3箱蜂发展到10多箱,纯收入达2600多元。而且他妻子的风湿性关节炎得到了治愈。这时他看准了养蜂将来一定会比养牛、养羊赚钱。

    从1992年他扩大蜂群数量,蜂群增加到40多箱,年底纯收入3万多元,到1996年蜂群数量扩大到200多箱。由于当地过冬成本太高,他先后到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湖北等地进行流动式养蜂,平均每年纯收入15万多元,并带出徒弟20多个。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鄂尔多斯乌审旗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给他创建绿色生态有机蜂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蜜源,也为他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乌审旗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顽强奋斗、“绿色接力”,创造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乌审智慧和力量。

    乌审旗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出“七种”乌审生态治理模式。即“封沙育林禁休牧”模式、“飞播造林”模式、“小流域治理”模式、“家庭牧场”模式、“造林大户”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和“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坚持不懈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历经“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绿富同行”到“绿富同兴”的三个治沙阶段,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和20%,提升到现在的32.92%和80%,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0.58亿元。

    乌审旗立足毛乌素沙地立地条件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科学谋划,在干旱硬梁区和丘陵沟壑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加强封禁保护,使区域风沙水蚀明显减弱,在对面积较大,集中成片的荒沙地区,实施围封禁牧,通过自然复壮与人工改良相结合,提高封育区林草覆盖率,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水分条件好,自然复沙能力强地区,利用飞机播种技术进行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在村庄绿化,因地制宜,构建四种村庄绿化基本模式,即以休闲旅游采摘为主的旅游服务型村庄,以景观绿化为主的生态园林型村庄,以综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为主的经济产业型村庄和以营造生态林、防护林为重点的绿色家园型村庄。

    乌审旗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地方政府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配套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形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生态工程双轮驱动,同时坚持全民共建共管为根本,以企业、社会团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为骨干,形成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农牧民四级联动的全民造林绿化工作格局。通过大力实施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战略,因地制宜,乔灌搭配,稳步推进城镇周边、村屯、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努力实现重点区域“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重点营造高标准的景观林和生态防护林。全旗仅三北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89.7288万亩,飞播造林44.31万亩,封山育林12.024万亩。

    60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乌审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历经“三个阶段”,实现了毛乌素绿色传奇这一沧桑巨变。先后涌现出了乌审旗首位国家治沙劳模谷启祥、“牧区大寨”带头人宝日勒岱、个人承包治沙第一人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联户承包治沙集体乌云斯庆13姐妹、新时代治沙愚公吉日嘎拉图等不同时期的造林绿化全国模范和典型代表。


    时光不语,岁月不言。乌审旗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北疆楷模”等称号。2022年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旗,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林长制“抓示范、提质量”示范旗。2023年,乌审旗林长制工作被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2024-01-09
  • 生态环境部发布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消息,为支撑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与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7-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8-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9-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1330-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1-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2-2023)、《水质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3-2023)、《土壤和沉积物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4-2023)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7-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8-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9-2023)等3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颗粒物组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试运行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与采用实验室手工分析方法的现行标准相比,3项标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干扰因素较少等优点,可用于指导我国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工作的开展,推动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

    《固定污染源废气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1330-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与现行相关监测标准相比,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快速监测,支撑《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22)等标准实施及环境监管执法工作。

    《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1-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2-2023)等2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与现行相关监测标准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快速监测,支撑《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4-2019)等标准实施及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

    《水质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3-2023)、《土壤和沉积物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4-2023)等2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土壤和沉积物中全氟辛基磺酸与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填补了水、土壤和沉积物中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空白。2项标准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支撑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监测。


    上述8项标准的发布实施,丰富了监测标准供给,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服务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支撑国际公约履约具有重要意义。

    2024-01-09

  • 首 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