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环评保障 推动绿色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做精做优环评服务,确保环评审批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输水总干线出口,随着多臂凿岩台车启动钻孔施工,工程正式进入出口段主体隧洞施工阶段。这个总投资达582.35亿元的重大项目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成运行后将连接起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如果没有生态环境部门在环评服务保障方面的支持,引江补汉工程如期开工难以实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2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提高审批质量效率,提升审批服务水平。2022年全年,全国审批环评文件约12.3万个,涉及投资同比增幅明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切实依法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准入,把环评服务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推动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快落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


    重大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环评审批是建设项目依法开工建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狠抓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完善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


    “三本台账”即国家、地方、利用外资三个层面重大项目台账。每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商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多家单位,提供当年需要做好环评支持服务的重大项目清单,对清单内项目建立专门调度和推进机制。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参照“三本台账”,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环评管理台账。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法定审批期限内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


    引江补汉工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部依托“三本台账”全力服务其项目环评。从2021年9月开始,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单位多次到现场进行踏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召开调度会、座谈会10余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2022年4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组织有关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引江补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环境部立即受理,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批复进程,确保工程尽早开工建设。


    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同类项目“打捆”审批。


    “‘打捆’审批,环节少了,速度快了。”拿到环评批复后,山东临清市佩嘉轴承公司项目负责人刘登旺说。佩嘉轴承等4家轴承企业一同办理环评,从着手办理到拿到批复,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


    山东省出台规定明确,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多个项目共同编制1本环评报告,开展1次基础调查,进行1次审批,就能同时取得环评批复。“‘打捆’审批后,报告内容共享率达到60%,编制成本降低约30%,审批时间压缩20%。”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环境部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环评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充分运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可研论证阶段提供决策指导,优化简化产业园区内项目环评文件内容,最大程度地为项目推进节省时间。


    规范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名录之外无环评”。


    为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规范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对降低的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和取消的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的项目,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取消、简化的项目主要涉及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


    以“环评审批服务单”“远程会诊”等方式,做精做优环评服务


    环评工作专业性很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积极推动,做精做优环评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过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等方式,“点对点”服务。


    “为帮助你单位加快编制保供煤矿环评文件,已指定专人对接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你单位遇到环评手续办理方面的问题,可致电联系人,我们将积极协调指导。”前不久,陕西子长市一家矿业公司收到一张特别的服务单。


    这张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保供煤矿环评审批服务单上,写明了煤矿环评审批和技术评估部门的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在服务措施一栏中,相关政策的重点内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类似的服务单,陕西省内34个煤炭保供项目都收到了,便于随时沟通、提供帮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有关负责人说。


    “环评审批服务单”由环评审批部门提供给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通过‘环评审批服务单’,以‘点对点’的服务方式,让建设单位对需不需要做环评、做什么类别的环评以及做环评时应注意的相关政策心中有数,既依法履行义务,又不走弯路。”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表示。


    专家为基层单位和小微企业“远程会诊”,“心贴心”答疑。


    “煤电企业在厂外新建一个应急灰场,用于火电厂副产物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中转、暂存,是否需要办理环评手续?”不久前,福建省泉州市一家企业急切地把自己的疑问发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迅速给出细致答复,建议企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选址、建设、运行等要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咨询服务直通基层。生态环境部利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为基层单位和小微企业“远程会诊”、答疑服务2000多次。


    各地创新举措,落实环评保障。四川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江苏出台一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服务指南服务企业,河北、云南开展“环评服务百日攻坚”等,福建依托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问诊等服务……


    不断提升源头预防效能,确保环评审批质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该提速的提速,该限批的限批。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评的源头预防效能,守护绿水青山。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确保环评审批质量。


    2022年6月,江苏苏州市某塑胶材料公司打算在南通市崇川区建设一个色母粒生产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项目还在招引阶段,符不符合环保要求、能不能批已经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经过严格审核,发现这一项目不符合崇川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和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最终没有通过环评审批。


    对不符合环评审批条件的项目,坚决不批。2022年,江苏省否决了污染物高排放项目140多个,投资额约600亿元。


    对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重点指导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求采取无害化穿(跨)越等方式;对涉及居民区的交通项目,强化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要求采取栖息地保护、建设过鱼设施等生态环保措施;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严格审查审批,不断提高环评质量与效力。


    落实责任,严防违法,加强环评事中事后监管。


    山西吕梁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高建峰与工作人员一道,来到山西一家矿业公司的发电站。正在调试设备的现场负责人说:“上级公司批复的尾气脱硝设备资金下达后,我们按环评要求配齐设备。顺利的话很快就可以投产了。”


    “根据日常巡查、‘双随机’抽查、举报线索,我们去年对近2000个项目进行了检查,确保环评批复的相关设备、措施到位。”高建峰介绍,“2022年,吕梁市查处15个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违反‘三同时’建设项目。”


    引江补汉工程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主动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针对水源区及下游、输水沿线、受水区的陆生生态采取保护措施,如优化施工场地、减少占用面积、防治水土流失等。在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建立监测监控体系。


    “我们将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切实保障好生态环境。”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环保移民部有关负责人说。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切实承担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确保环评批复的各项设施、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防范“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行为发生。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3-15
  • 零碳小镇 绿色发展

    3月1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零碳小镇主题馆开馆。该馆展示出小王庄镇尽快实现全镇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建设构想。


    据了解,2022年1月,小王庄镇提出了“零碳小镇”的建设构想,积极探索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路径。制定了《滨海新区小王庄零碳小镇发展规划》,选定以徐庄子村、向阳里社区、政府机关大楼、刘岗庄大棚、中港塑料、零碳展厅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六个一”试点。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推进,“零碳小镇”正在从理想变成现实。


    小王庄镇,地处滨海新区西南部,镇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小王庄镇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在一二三产中努力实现减碳降碳,用实践践行“双碳”目标,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记者周伟摄)

    2023-03-15
  • 推动绿色旅游发展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要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发展绿色旅游的话题。他们认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林华忠的家乡澳角村是福建“省级金牌旅游村”。近年来,澳角村致力于绿色宜居宜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举,先后建设了沿海景观大道等30多个惠民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依托资源优势,村里开发民宿餐饮、垂钓观光等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时代特色渔村样板,让游客真正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近年来,像澳角村这样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旅游的地方越来越多。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对于如何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全国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吕妍认为,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将文旅产业、康养产业作为重要的转化途径,走特色化、差异化、生态化的发展之路,通过挖掘特色黎苗文化、雨林温泉资源、气候资源等,将特色文化和绿水青山等打造成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康养”等方式,拉动百姓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建议,应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各地独特的资源开展文旅活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拥有高山草原、森林湖泊、江河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及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的地域文化,发展绿色旅游潜力巨大。下一步,应坚守生态底线,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内涵,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助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韩文林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楚表示,为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让“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桂林将统筹推进漓江流域水体治理保护,确保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开展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加强漓江两岸景观保护提升,健全完善漓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桂林绿水青山持续转化成金山银山。


    “神农架是湖北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区长刘启俊建议,应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相适应的逐年递增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基金,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康养产业。


    “倡导绿色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助力全社会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的重要方式。”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发展绿色旅游可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在旅游景区方面,要做好自身升级,开发绿色低碳旅游产品,兴建绿道、自行车道等,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资质认证等。在消费者方面,应做好宣传引导,建立居民绿色积分档案,鼓励民众在旅游过程中自带洗漱用品、节水节电、参与光盘行动;鼓励游客使用低碳出行方式;鼓励消费绿色低碳认证的旅游产品等,让绿色低碳旅游模式成为新时代的风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建议,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把梯田的生产、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丘陵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县域、地域梯田资源规划,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强规模连片梯田保护修复,推进梯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社会公众保护优先意识,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2023-03-13
  • 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严赋憬)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当日发布《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根据公报,我国科学绿化持续深入推进。2022年全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类尽责活动262个。


    城乡绿化美化同步推进,绿化质量逐步提升。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国家森林城市数量达218个。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全国各地建设“口袋公园”3520个。全年完成公路绿化里程近10万公里,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32%。


    公报还显示,2022年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成效明显,生态美百姓富取得新成果。全面建立林长制,全国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全年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持续保持历史低位;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384.6万公顷。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37万亿元;全年完成油茶种植13.33万公顷、改造26.6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

    2023-03-13
  • 两会声音丨郑永飞委员:建议跨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汪瑞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25个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细数起位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被冠以的头衔和美誉不胜枚举。


    但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国家尚未设立跨区域、大范围、山脉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看来,发挥大别山区生态优势,深度开发其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的碳汇功能,是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托。


    他建议,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并在低碳产业、碳汇资源和碳汇交易三个方面先行先试。


    “发展低碳产业是加快大别山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郑永飞介绍,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并推广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通过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与合肥、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加强承接配套。


    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70%左右,生态碳汇能力大、林业碳汇效果佳。郑永飞表示,可以通过实行大别山区森林改造、新增阔叶林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固碳功能。


    在他看来,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创新的需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开展了CCER备案存量项目在规定条件下的碳汇交易。预计3-5年内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将会建立。


    郑永飞呼吁,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可以抓住这一时期,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方式、交易规则,攻克碳汇核算的计量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难点。同时,发挥大别山区整体联动效应,突破一市一县小范围边界,继而实现大别山区林业碳汇交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2023-03-09
  • 丁世忠委员:“碳”寻新经济增长点,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福州3月9日电(陈蓝燕、实习生张婉卿)“让低碳消费成为生活主流,不仅是消费者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更是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议,促进“低碳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新型低碳消费已成为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和新着力点。”丁世忠表示,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


    他认为,这些年,我国在促进低碳消费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依然受到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低碳消费的商业模式本身发展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制约。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丁世忠表示,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抓住低碳消费的转型机遇,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低碳消费场景,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将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为此,丁世忠建议,完善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出台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金融、信贷和补贴等政策,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绿色生态圈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绿色产品发布与选用平台,降低机构和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门槛,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推进低碳消费仍有大量基础性难题需要解决,其中‘绿色产品’标准的不统一不利于行业企业开展绿色治理。”丁世忠建议,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让企业和监管有规可依,也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绿色产品和服务。

    2023-03-09
  • 《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印发 个人减碳“记账”享普惠

    近日,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公众参加碳普惠获得的回馈权益——碳积分,可用于兑换普惠商品或服务。


    上述碳积分值由个人减排量按照一定兑换规则进行换算得出。碳积分不具有货币属性,不得用于市场交易,已兑换的碳积分将自动扣减。《办法》提出,探索将碳积分纳入金椰分平台信用指标,公众持有的碳积分转换为金椰分,享受金椰分平台各项优惠福利或便捷服务。


    除了碳积分管理,《办法》还包括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项目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内容,明确具体要求,以规范碳普惠机制建设与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其中,《办法》所称的碳普惠是指通过建立碳账户,以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


    碳账户是用户参与碳普惠机制的重要载体,通过“海易办”平台进行注册,主要用于碳排放数据采集、碳足迹核算、碳积分兑换和碳减排量交易等。


    根据《办法》,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合省大数据管理局定期组织对“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营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个人数据采集安全风险。

    2023-03-08
  • 全国人大代表王洁: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守牢安全保供底线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全国两会上,“能源”“科技”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作为一名来自国企能源战线的科技工作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浙能集团员工王洁说。


    “浙江是经济大省、能源消费大省,却也是能源资源小省。”作为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科研管理部负责人,王洁建议,要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主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从源头上来说,需积极推动煤炭发电向清洁低碳和灵活高效转型,并进一步提升煤电清洁高效发电能力,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从治理上来说,需大力开展超低排放和减污降碳技术研发,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王洁积极组织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环保设备运行优化等项目研发,并参与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测试及优化工作。目前,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已全面推广,超低排放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100%,摆脱了对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技术设备的依赖。


    “煤电机组燃煤锅炉的环保设施好比在煤饼炉的排气口上戴了一个‘普通口罩’用来脱除有害气体,而超低排放相当于戴了一个KN95‘升级口罩’,排出的烟气更干净。”王洁介绍,该技术的应用使得燃煤发电达到了天然气发电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成本却只有天然气发电成本的1/3到1/2,将有效助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浙能集团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稳步推进氢能、储能、先进能源装备制造等培育主业,同时成立浙江省唯一由国企领建的省级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旨在打造能源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抢占“双碳”技术制高点。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作为能源国企,我们将按照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求,守牢能源安全保供底线,坚持绿色发展,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做好能源保供和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能源保供‘顶梁柱’‘压舱石’作用。”王洁表示。

    2023-03-08
  • 两会声音 | 彭寿代表:助力双碳发展 加快基础材料产业绿色转型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胡雨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到科技事业中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思想站位、创新站位,坚定践行‘材料创造美好世界’时代使命,以材料体系自立自强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读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发出这样的感慨。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彭寿带来的四个建议都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相关。彭寿表示,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材料产业有着良好基础,量大面广,对实现“稳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基础材料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都还有改进和提升空间。


    “基础材料行业碳排放在全国占比超50%,已经成为我国双碳发展的主战场。”在彭寿看来,加快基础材料绿色转型,对我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在日常履职中十分关注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动态。他注意到,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碳排放量仍然较高,碳减排空间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受国际贸易影响,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约。“必须立足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流程制造创新,强化材料变革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真正实现基础材料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到智造的根本性转变。”彭寿说。


    对此,彭寿代表建议,在全国层面统筹开展基础材料产业双碳转型的系统化布局,通过总量管控、技术准入、碳排放核算,加速落后产能自我淘汰,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龙头企业引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碳资产”的作用,建立完善我国基础材料全过程碳交易市场,力争在全球碳交易平台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碳开放”“碳融合”有效减低“碳成本”,加速实现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03-07
  •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建议推动渔业碳汇标准落地实施

    人民网福州3月7日电(吕春荣、钱嘉禾)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海洋碳汇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其中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严可仕建议,推动渔业碳汇标准落地实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严可仕。受访者供图


    “我国具有发展海水养殖、增加渔业碳汇的资源禀赋优势。”严可仕介绍,据统计,2021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为2025.51千公顷,其中贝类和藻类养殖面积合计占比70%以上;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达2211.14万吨,其中贝类和藻类占比超80%,分别达69.02%和12.28%,都位居世界前列。


    严可仕表示,福建省在碳汇基础研究、增汇关键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方面也迈出了探索步伐,并先行先试在司法领域引入“碳汇”理念,全国首例以海洋渔业“蓝碳”赔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件在福州执行。


    与此同时,严可仕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主管部门虽然已发布了部分渔业碳汇标准,但整体上体系尚不健全,落地实施还存在“堵点”。比较突出的有:一是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未纳入国家统一碳交易市场,未能发挥市场机制和金融政策等要素的积极作用;二是渔业碳汇方法学研究还需要深化,碳汇监测、计量、核查、评估体系有待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形成;三是渔业碳汇试点工作亟待开展,产业链条有待健全,等等。


    为此,他建议,加快完善渔业碳汇标准体系,让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及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路径、有方法、可操作。进一步摸清渔业碳汇规模和底数,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地开展实地调查,结合渔业碳汇核算系数,获取准确的渔业碳汇量化等基础数据。加快试点推动渔业碳汇标准实施,引入碳汇金融,探索打造海洋碳汇经济全产业链,支持福州渔业碳汇综合示范区建设,打通渔业碳汇从开发、认证、交易到抵消的关键环节,推动渔业碳汇标准形成世界品牌。

    2023-03-07
  • 让“有色”更“绿色”(国是之窗)

    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重点品种冶炼及压延加工产能产量占全球过半,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产业规模大、用电结构依赖火电、循环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等影响,“双碳”任务依然艰巨。


    聚焦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总体目标,应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让“有色”更“绿色”,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地区示范引领作用。


    云南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10种有色金属产量位居全国前五,铂族金属和锗铟稀贵金属材料产量全国第一,液态金属和钛产业初具规模。建议立足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清洁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支持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材料基地。


    一是提升现代产业链质量,重点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和绿色能源优势,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精深加工和高纯产品开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进用能体系绿色转换,全链条重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优势、绿色新模式。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突破和推广行业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对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投入等方面的贡献度,为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本报记者叶传增整理)

    2023-03-06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五类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开幕会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


    经济日报记者


    黄部长你好,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积极信号。当前形势下,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谢谢。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近十年来,我们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6.5%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在持续大幅度降低。我们在污染物减排方面,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浓度以个位数的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超过了90%。所有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另一方面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所以,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来说,去年我们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环评要素保障。去年一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投资1.9万亿。我们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这些都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123”,“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政策体系,既包括同类项目打捆审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统筹联动这样一些创新性机制,确保环评审批高效率。“2”是畅通两项机制,一项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重大项目。第二项是直达基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咨询服务机制,通过远程在线帮扶、释疑解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效能的极大提升。“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就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共同推动这些项目落地。


    新的一年,我们仍然会继续用好“123”的政策,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还要强调守牢底线,这方面有“345”的考虑,所谓“3”,就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条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不能动,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我们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4”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这里面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包括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第三道关、第四道关是兜底的,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哪五类呢?比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另外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还有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这些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谢谢。

    2023-03-06

  • 首 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