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上绿色饭 端牢致富碗——广西昭平县以党建引领生态产业发展

    一片茶叶,解决12万人的生计;一汪清泉,带来百亿产值;一座古镇,令无数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靠“山水”发展,持续培育壮大茶叶、健康饮用水、文旅康养三大百亿元产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前段时间广东的一个碳能源公司联系我,如果合作顺利的话,我们的山林碳指标就可以直接交易、变现。”谈起对未来碳交易的发展构想,昭平县文竹镇七冲村党支部书记陆明飞一脸兴奋和期待。


    文竹镇七冲原始森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七冲村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群众,种植和保护上万亩集体生态公益林,并发展中草药种植、生态鲟龙鱼养殖等产业,全村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超过2.1万元。


    昭平县坚持走党建引领生态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组建粤桂党建联盟、打造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等举措,做优做强“一片叶子”“一瓶水”“梦境黄姚”生态品牌。


    产业链上建党委——优质有机茶走出国门


    茶商胡老板曾经在疫情期间堆积了2000多斤茶叶卖不出去,满面愁容。“强企助商”红色服务队队长李庆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沟通,并帮他联系县里的茶企,很快就谈拢了价格,达成合作。茶产业党委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去年7月,昭平县按照机制、阵地、品牌“三联建”模式,将县域12家茶企业、茶叶合作社、茶园基地等党组织资源整合起来,组建茶产业党委,提供茶叶种植、制作、加工、包装、销售等全链条式服务,并牵头组织涉茶涉企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强企助商”红色服务队,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宣传推销等服务。在茶产业党委的辐射带动下,昭平县的优质有机茶远销海外,实现茶叶出口零的突破。


    “将党组织建在茶产业链上,用红色基因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昭平县茶产业党委书记邱剑平介绍,茶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全县12万人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昭平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粤桂携手建联盟——健康饮用水挺进大湾区


    昭平县位于珠江上游、桂江中游,全县水质达Ⅰ类标准的优质水系有6条,总流量每年达3784万吨,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为壮大健康饮用水产业集群发展,2021年9月,昭平县抢抓东西部协作契机,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携手成立党建联盟中心,将双方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的企业、合作社与镇村党组织吸纳入盟,建立“组织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联盟的成立,为两地的水企业组建了新的“家”。粤桂两地以“组织共建”带动“产业共育”,推动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引进大湾区水企业5家、建成全自动化瓶装水生产线12条、年生产产能达200万吨。


    在党建联盟的助推下,2021年10月,昭平县与深圳点筹互联网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水产业合作协议,健康饮用水正式挺进大湾区市场。一瓶500ml的饮用水,从昭平出发,经深圳“云仓”配送,直达广州、佛山、中山等各大经销店、社区门店和自动售货机。


    水产业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县域内群众就业,实现户均单项年收入超3万元。此外,昭平县每年拿出一定服务费支持水企业所在村集体经济,用于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近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党建联盟成立以后,我们借势发力,在大湾区打响‘一瓶水’品牌。我们要把昭平建设成为广西生态健康饮用水重要供应基地。”昭平县经贸局党组成员周理对打造百亿元水产业充满信心。


    打造党建示范带——文旅康养助振兴


    “在村里建景区,村容村貌变干净漂亮了不说,我们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现在我在古镇当售票员,一天有100块钱收入呢。”黄姚镇黄姚街村村民莫燕英高兴地说。


    依托拥有千年历史的黄姚古镇,昭平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促文旅振兴,实行“组织发动+党员带动+能手推动+群众互动”发展模式,按照“聚点成线、串线成带、连带成区、整体联动”发展思路,沿交通要线,打造13个党建示范点,形成“梦境黄姚”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


    示范带以黄姚古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整体风貌提升和产业发展,为21个乡村旅游村、186家民宿客栈带来旅游效益。北莱乐耘休闲庄园、杨村鱼鳞坝、东潭岭康养体验中心……一大批文旅康养项目兴建而起,党建示范带“带”出乡村振兴新画卷。如今,古镇内的居民靠着门面出租、经营土特产店、发展旅游民宿等,实现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


    去年7月,黄姚古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华丽蝶变。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古镇保护开发中来,这个致富碗已牢牢端在6万古镇居民的手上。(吴琳肖露)

    2023-02-21
  •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累计追责问责近2900人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阮煜琳)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对外公开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日,已有26个省份和6家中央企业完成了问责情况的公开,累计追责问责近2900人。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六批完成对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反馈,同步移交158个责任追究问题。


    截至目前,第二轮前三批督察的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北京、天津、浙江、山西、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云南等17个省(区、市)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均已对外公开;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4家中央企业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均已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公开。


    2022年12月28日、2023年1月9日和2月10日,第二轮第四批督察的四川、湖北、山东3省已分别公开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2023年2月20日,第二轮第四批督察的吉林、广东2省和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以及第二轮第五批督察的黑龙江、贵州、陕西、宁夏4省(区)公开了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至此,第二轮第四批和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指出,总体看,第二轮前五批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工作注重追究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推动督察整改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第二轮第六批督察的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等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工作正在推进中。(完)

    2023-02-21
  • 合肥高新区:以“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 大力发展游园建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貌的不断变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街头游园在城市休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紧抓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的向往”为目标,围绕公园城市规划,大力发展公游园建设,精心营造游园景观品质,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和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2020年,高新区率先开展《合肥高新区2020-2035年公园城市规划》,通过建成区“找”边角地、新建区“增”地等不同建设路径,描绘了未来15年高新区公园城市发展新蓝图。


    在近年的公游园建设过程中,高新区根据规划创新“公园+”和“+公园”模式,即已有空地进行“+公园”,建成的公园开展“公园+”。


    已有空地进行“+公园”,即根据高新区绿化现状,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将线型城市道路绿地与点状分布的小游园有机连接,利用老旧小区边角林地、道路绿线散乱绿地等见缝插“园”,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地布局。如在海棠路与西二环交口边角地建设了2800㎡的沁心园,在习友路继远软件园门口建设了2000㎡的继远游园。此外,高新区将植树造林与游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义务植树林地,在义务植树基地区域打造了一座1.2万余㎡的樱花主题游园。





    沁心园。束媛媛供图


    建成的公园开展“公园+”,即从服务和功能角度探索街头游园建设,结合“公园+驿站”“公园+绿道”“公园+科普”“公园+智慧”等打造生活化、服务化、现代化新型游园。2022年,高新区首次尝试“游园+驿站”模式,在建设沁心园的过程中,将40㎡的党群服务驿站因地制宜地“点缀”在游园中,设置党建宣传、休息吧台、洗手台、饮水机、充电座等服务性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临时休憩点。


    在蜀峰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设中,将“公园+科普”“公园+绿道”“公园+智慧”融入建设理念,选取公园边角地打造低碳花园,以“碳之源”“碳之净”“碳与自然”“绿色低碳区”“零碳区”五大版块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将节约、绿色、可循环的理念融入花园景观,向来往游客科普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根据现状路网完善了蜀峰湾公园道路沥青铺装,部分区域优化改道,形成串联式游览绿道,将沥青路面喷绘成彩色健身步道,方便市民朋友游玩散步。“在后续的公园管理中,首次引进无人驾驶保洁船、保洁机器人用于公园路面及水面清洁工作,有效解决一些人工或者老式公园保洁机器无法长时间作业的难题,营造更为整洁、干净的游园氛围。”该负责人说。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以“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规划指导下逐年有序地推进公游园建设,每年新增小游园不少于6处,预计到2035年,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居住区100%覆盖,逐步形成人、境、产、城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体系。

    2023-02-20
  • 【记者观察】发展高质量 山西好风光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交出了一张张“绿色答卷”——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4.5%,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6%,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7.1%,汾河流域优良水质断面比例61.9%……曾经,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把三晋大地的秀美风光唱遍了大江南北;如今,三晋儿女再次唱响了新时代“山西好风光”。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保护守牢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


    去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省生态环境厅被省全面建设清廉山西工作专班定为权力运行制约体系建设的五家试点单位之一。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省生态环境厅组建“共建美丽山西”党建联盟,着力办好六五环境日山西主场活动、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推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分论坛等活动,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山西的生动实践。


    高质量党建引领,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我省聚焦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推动召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暨美丽山西建设推进会,完善统筹协调、边督边改、分解落实、督查督办、验收销号的督察整改闭环管理机制。目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9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54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的2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等系列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5.5%。6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数量为历年最高,12县(区)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和顺县华北豹群重要栖息地保护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着力守好生态环境红线。


    减污降碳高效低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在建设美丽山西上拿出更大力度。省两会作出具体部署,深入实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行动。这为强化“双碳”牵引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下达了任务书。


    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坚定落实重大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经济要稳住”和能源保供要求,制定稳经济一揽子生态环境政策28条具体措施。印发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项目环评工作推进方案,实施“清单制+销号制”管理,新批复煤矿项目环评31个,推动煤炭先进产能加速释放。出台支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30条生态环境政策措施、13条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措施和52项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正面清单,组织实施石太高铁沿线(山西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制定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步推进“两个转型”,实施城市建成区及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钢铁、焦化企业深度治理。编制全省“十四五”低碳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组建省低碳环保产业集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引擎。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完善我省参与全国碳交易机制,开展碳普惠机制试点建设,带动130余万人参与碳减排。指导太原市、长治市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完成2020年和2021年山西省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全省域探索开展GEEP核算的省份。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民共享更多好生态


    冬日,在长治上党区陶清河湿地,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白天鹅等鸟类或在空中盘旋飞舞,或在水中嬉戏觅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驻足拍照,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风景线。在这里,白天鹅为好生态“代言”。


    在晋城高平市南河村,农村污水站、湿地花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郭培玲家里,洗衣机排放的废水全部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流向了街区的污水主管道。在这里,百姓为好生态“代言”。


    在太原公交集团院内,一排排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整齐排列,成为一张张流动的“低碳名片”。在这里,新能源为好生态“代言”。


    去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六参数实现了四降两平,PM2.5(38微克/立方米)、SO2(12微克/立方米)、CO(1.4毫克/立方米)、O3-8h(16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6%、20%、6.7%、1.8%;PM10(74微克/立方米)、NO2(31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优良天数比例74.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9。


    在我省境内蜿蜒965公里的黄河、全长716公里的汾河,宛若两条绢带环绕,在表里山河奔流而过。2022年,全省参与评价的9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比例87.1%,同比提高14.8%,较2017年提升31.9%。汾河流域优良水质断面比例61.9%,同比提高14.3%,较2017年提升31.1%。


    围绕保障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100%落实安全利用技术措施,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排查整治4359个土壤风险隐患点,整改率99.0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如今,放眼三晋大地,碧水蓝天逐渐成为常态,全民共享更多好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最动人的画面。

    2023-02-20
  •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五大任务”专项立法推进会

    2月16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五大任务”专项立法推进会。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林少春、自治区副主席代钦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韶春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围绕“五大任务”开展专项立法,是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立法任务。

    2023-02-17
  • 孙绍骋主持召开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王莉霞出席

    2月16日,孙绍骋主持召开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究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全区各级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工作要求,完善政策体系,健全落实机制,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会议指出,做好“双碳”工作,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要立足实际加强对“双碳”重大课题的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在能耗“双控”转碳排放“双控”等领域搞好先试先行,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并举,以解决消纳能力不足问题为突破口“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锚定绿色低碳方向提升煤炭、煤电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低水平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要大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重视做好供热设施改造、城乡用水价格改革等工作,加快建立反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的指标体系。要纵深推进“五个大起底”,通过建章立制巩固起底成效。


    王莉霞等自治区领导出席。

    2023-02-17
  • 雨城晏场镇大里村:山林为伴 守护青山

    “姐,今天进山的人多不多?”近日,雨城区晏场镇大里村党支部书记杨开蓉来到村里进林区的防火卡点。


    “有五六个了,你看,我这里都一一登记着呢!”值守卡点的村民拿出记录本,上面工整地记录着进山人员的姓名、进山和出山时间、进山事由。


    戴好“森林防火检查”的袖标,扫描进山防火码后,杨开蓉与雨城区林业局防火办工作人员准备进入林区。


    防火是每个人的职责


    “突突突……”村民李大祥开着车从林子里出来了,他的车上拉着十来根柳杉木材。到了卡点,李大祥停下车掏出手机,在防火码上扫了一下,接着又在登记本上找到自己的信息,将出山时间填进去。


    “防火码看上去是一块牌子,其实两面是不一样的,分别是进山码和出山码,所以来去都需要扫一扫。”杨开蓉解释道。


    “森林防火码”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依托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的野外火源管控网上服务平台,人们进山和出山时候需通过微信扫描“防火码”,打开对应小程序,点击“进山预约”或“扫码出入”,填写相关内容后,系统后台自动记录进山人员的数量及个人信息,从而更好落实管控措施。通过几年的推广,进山扫码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眼下正值高火险期,大里村的进山卡点上24小时都有人值守。


    赵志福是雨城区林业局火灾预防股的工作人员,一边在林区行走,他一边注意着林下可燃物的堆积情况。尽管雨城区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但可燃物如果大量堆积依然有引发森林火灾的危险。遇到枯枝枯草比较多的时候,巡山的人员就将其清理以后堆积到路边,再过一会儿,这些枯枝会有人专程来运走。


    “杨书记,你又来巡山了?”路上,巡山组遇到村民周大爷。周大爷家在山里有一片林地,他每天都会去林地里看看。“我那边,我刚才都去看过了,有点枯草都把它扯了。”周大爷接着说,“放心,我们每天都去自己林地巡过,问题不大。”


    大里村面积有2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在这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片林地。森林防灭火的责任成了全村林农的责任。村里和大家签订了“十户联保”承诺书,分片包干“网格化”地开展林区巡林任务。同时村里还成立了由党员、群众、村组干部共同组成的自愿巡护队,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巡查。


    “巡查除了森林防灭火这个重点内容外,还包括有害生物监测、杜绝盗伐滥伐等很多内容,总体来说就是要保障我们的林子能健康生长,壮大我们的林业资源。”杨开蓉说。


    宣传防范于未“燃”之时


    “大家有没有看新闻,小男孩贪玩引发山火,家长面临巨额经济赔偿,其中包括了罚金、赔偿有林地损失费、支付扑火费用以及对无立木林地进行碳汇林改造的巨大经济代价,算下来近30万。”巡林当日,恰好赶上大里村的“户长”会,赵志福借着这个机会为大家讲起了森林火灾的危害以及引发森林火灾可能面临的处罚。


    “现在大家都很注意了。”杨开蓉说,“以前大家在林区干活,中午饿了就生火烤个馒头什么的,觉得这么小火无所谓。现在不会了,再小的火源都不会带进山。”


    大里村森林面积大,村民们的经济来源很大程度上依托着林业资源。2022年,大里村承担了4000亩世界银行贷款四川长江流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此外,大里村还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光是造林补贴上,一亩就增收了300多元。”杨开蓉说。


    林子给大家带来了效益,大家保护森林的想法就越来越真切。


    森林火灾是让森林遭遇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一直以来,大里村都把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重点,不但加强巡护,更加强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不管是集会赶场还是日常入户,森林防灭火宣传都必不可少。


    随着森林防灭火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深入,大里村的村民们将森林防灭火都看作了自己的事情。村里还成立了13人的义务扑火队,一旦发现火情,能在早期尽快处置,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森林防灭火最关键的还是宣传工作要做到位,要让每一个人都树立起防火意识。”赵志福说,“防患于未‘燃’之时远远比发生了火灾去扑救要好得多。”(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鲁妮娜)

    2023-02-16
  • 河北出台方案有序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

    本报石家庄2月15日电(记者邵玉姿)记者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日,《河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制定出台,健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强化技术标准支撑,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质量,稳妥有序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


    《方案》提出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开展绿色低碳社区、住宅建设,提高建筑绿色低碳水平,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等任务。其中包括,推动社区管理机制建设,到2030年设区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到2025年,全省城镇竣工绿色建筑占比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50%以上。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推进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2030年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65%以上,到2025年全省市县平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方案》提出完善农房建设标准导则,引导《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河北省绿色农房建设与节能改造技术指南》等标准图集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房能效水平。鼓励就地取材和利用乡土材料,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持续推进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太阳能、空气源热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冬季取暖、供电、供气等方面的应用。

    2023-02-16
  • 谱写新时代“黄河故事”宁夏篇章

    2022年3月,宁夏代表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议》。建议中提出,希望国家将宁夏作为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先行区,支持宁夏推进高效节水先进灌溉设施更新改造;建立跨省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间合作,推动沿黄省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这一建议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当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该实施方案时表示,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于通过政策先行先试为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积累可复制经验,以点带面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绿色发展活力,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黄河答卷”。


    当年6月,财政部就代表建议向宁夏代表团发来答复函,表示将积极支持宁夏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黄河上游地区给予适当倾斜。当年8月,水利部向宁夏代表团发来答复函,表示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目前水利部已将该工程纳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2022年重点推进前期工作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支持推动工程尽早开工建设。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方向目标越来越聚焦、路径任务越来越清晰、战略战术越来越明确、政策举措越来越完善、项目工程越来越充实!”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郁华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担当使命任务,聚焦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全面落实国务院支持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一河三山”为重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先行区建设牵引美丽新宁夏建设工作局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创造经验,书写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宁夏答卷”:先后研究制定了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16个规划方案,争取11个部委出台7个支持性政策文件,在沿黄9省区率先颁布实施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开题破局,研究建立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夯实先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宁夏在推进先行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率先在黄河流域开展“四水四定”专题研究,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制定出台“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建立以深度节水控水制度体系。同时,宁夏树牢“一盘棋”思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快推进沿黄省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建成投运银西高铁、中兰高铁、银百高速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同推进黄河“几”字弯特高压外送通道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联合打造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去年,宁夏成功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系列活动,加强省际间互鉴互学;携手沿黄省区共同保护母亲河,主动探索融入黄河流域全境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有效路径,与沿黄省区签订河湖管理和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推动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开新局。(记者尚陵彬)

    2023-02-15
  • 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快速 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王绍绍)13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就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情况答记者提问。她表示,国家能源局锚定双碳目标,大力加强新型储能行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多元化,为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


    刘亚芳表示,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储能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现有电力系统要接受和消纳大规模高比例波动性强的风电、光伏发电,亟需大力发展各类储能以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


    近一年多来,支撑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刘亚芳介绍,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开发建设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国新型储能行业管理体系,统筹推动全国新型储能试点示范,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建设新型储能积极性高涨,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刘亚芳表示,各地加大新型储能发展研究力度,制定专项规划或者在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制定补贴政策等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发展。能源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种投资主体对于新型储能的投资热情高涨,加快了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和落地进度。全国所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均已不同程度开展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研究。


    此外,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刘亚芳还介绍,近年来,国家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安全防控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功率密度提升约50%,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发展迅速。尽管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的储能电池系统成本仍呈下降趋势。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并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


    “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在刘亚芳看来,较之于传统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应用场景多元,与抽水蓄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时带来的强随机性、高波动性等问题。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新型储能行业管理体系,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提速。根据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上报的数据,刘亚芳介绍道,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分省域来看,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排名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宁夏89万千瓦,山东89万千瓦,湖北53万千瓦,湖南50万千瓦,内蒙古33万千瓦。


    “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刘亚芳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压缩空气储能2.0%、液流电池储能1.6%、铅酸(炭)电池储能1.7%、其他技术路线0.2%。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2023-02-15
  • 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从国家能源局13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可再生能源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带动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国家能源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供给,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呈现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利用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诸多里程碑式的新成绩。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截至2022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二是水电建设积极推进。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三是抽水蓄能建设明显加快。2022年,全国新核准抽水蓄能项目48个,装机6890万千瓦,已超过“十三五”时期全部核准规模,全年新投产88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可再生能源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各类市场主体多、竞争充分,创新活力强。技术进步推动成本大幅下降,陆上6兆瓦级、海上10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量产单晶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1%。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分布式发展成为风电光伏发展主要方式,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58%以上。


    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全球减排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我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记者张翼)

    2023-02-14
  •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

    “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在2月13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在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中,风电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41亿千瓦、常规水电3.68亿千瓦、抽水蓄能0.45亿千瓦。


    王大鹏表示,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其中风电新增3763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874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334万千瓦、常规水电新增1507万千瓦、抽水蓄能新增880万千瓦。


    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来看,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王大鹏说,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全球减排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对2023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拟推动的重点工作,王大鹏提到,将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可再生能源法修订;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建立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围绕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在工业、交通和住建等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等。

    2023-02-14

  • 首 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