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 新机遇】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光明日报记者吴潇怡邹晓菁闫槿蔺紫鸥

    绿色,向来是进博会的“潮流色”。今年的进博会上,各品牌展台的“含绿量”依旧颇丰——无论是消费品展区的家居电器,还是汽车展区的新能源电池,更别说技术装备展区的智能制造,以及食品和农产品展区的智慧种植——“绿色潮”涌动在进博会,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新发展新机遇】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11月7日,澳门展商(左)向观众推介参展的“马拉盏酱”。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绿色工厂,全产业链“工业脱碳”

    从外卖餐具使用的可回收全降解材料,到面膜、纸尿裤使用的环保可降解可回收纺织原料;从“零碳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到水环境综合治理设备;从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到针对村镇污水特点开发的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走进第五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区,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绿色低碳理念具体落实的成果。原材料、生产治理、排放处理——逛遍从去年开始专门开设的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俨然走通了一家全产业链“工业脱碳”的绿色工厂。

    在原材料环节,有美国企业3M公司在本届进博会上进行全球首发的新雪丽云纤保暖材料。在与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东方国际集团的签约仪式上,3M中国消费品事业部总经理金香介绍,新雪丽云纤保暖材料通过利用回收塑料制品生产,含有80%循环再生环保材料,相比传统保暖材料,能更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的雀巢公司与国内知名滑板品牌DBH开展跨界合作,推出限量版滑板,滑板组件原材料正是来自回收雀巢浓遇咖啡胶囊外壳所提炼的再生铝。

    在生产治理环节,法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在本届进博会上带来了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这些方案可以帮助用户找到减碳盲点,打通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整体减碳进程。在展台的“低碳能源”专区,施耐德电气展示了覆盖能源供需两侧端到端的全链路方案,其中一款预装式变电站集装箱,能对太阳能发电进行就地升压,使直流电通过逆变器变成交流电,方便光伏能源的传输和运用。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3M在制造过程中,也在努力通过优化工艺来减排。3M大中华区研发运营总经理熊海锟介绍,在胶带产品生产工艺中,3M用有机化合物作为中间体,使得原先的溶剂型变成无溶剂型,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在排放处理环节,日本企业东芝带来了碳捕获技术,于今年首度亮相进博会。这项技术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封存(CCS),可将火力发电厂等排放源头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回收、储存,以开展红球藻养殖等方式进行再利用,从而避免直接排入大气。东芝中国董事长兼总裁宫崎洋一表示:“作为进博会‘铁粉’,东芝将秉持‘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经营理念,携手中国伙伴,共创绿色明天。”

    绿色家居,“剧透”未来日常生活

    绿色家居用品会更舒适吗?零碳住宅长什么样?废旧的塑料瓶循环回收后还能变成身上穿的衣服?——围绕“绿色”“智能”两大主题,绿色智能家电及家居专区汇集全球新品,呈现了各类酷炫又好玩的“家庭生活黑科技”,“剧透”绿色低碳的未来日常生活。

    五赴进博会的“老朋友”松下电器,今年的展品主题紧扣“绿色”。去年,松下在进博会首发了利用氢燃料电池的“冷·热·电”三联供解决方案,在今年已经有了落地的示范项目。比如在住宅应用领域,松下参与了广东佛山的“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项目。“这个社区使用了松下的家用燃料电池,该产品可以接入天然气,从中提取氢气与大气中的氧气相互产生化学反应发电,供家庭使用,同时还可以利用发电期间产生的热量来实现家庭采暖和热水的供给。”松下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介绍说,据估算,相比于使用传统的电力和煤气,每个使用该氢能科技的用户一年可减少1.5吨的碳排放。

    在展区靠近中心的位置,由绿色圆圈搭建成公园模样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圆圈上写着“小改变,大不同”“环保生活,美好家园”等绿色愿景,这里是宜家的展台。“我们今年的展台是以宜家斯德哥尔摩首店的圆形建筑为灵感来源,展示绿色可持续的家居生活,绿色圆圈也正契合了宜家践行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宜家中国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庞安泽介绍:“今年,我们展出了一系列以回收材料制作、拥有节约资源的功能或者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居家产品,比如我们展出的布洛凡格系列。”庞安泽指着展台海蓝色墙面粘贴着的各类毛绒玩偶说。海蓝色墙面上有海豚、鲨鱼、乌贼……很多观众都在角落驻足。“海洋毛绒动物玩具的原材料都含有由海洋塑料制成的再生聚酯纤维,这些塑料均从5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水域收集而来。当孩子们玩海洋玩具时,他们的海洋保护意识也会被唤起。”庞安泽说。

    日常穿着的衣服也可以更环保吗?优衣库就在展台创新展示“变塑为衣”的整个循环过程。展台用绿色管道的两端连接塑料瓶和摇粒绒成衣,游客只要摇动塑料瓶端的圆盘,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塑料瓶变身成衣的全过程。“我们今年推出的100%再生面料摇粒绒,不仅是面料,还包括拉链缝线以外的其他部件(拉链、标签等)全部采用废旧塑料瓶再生制造而成。”优衣库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体现了优衣库从产品设计源头关注环境问题,有效实现废旧塑料在纺织行业中的再生利用,助力绿色经济的决心。

    绿色出行,打造环保移动空间

    逛遍汽车展区,一款款主打绿色低碳环保概念的交通工具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知名运动生产商迪卡侬的展位上,全球首发新品——生态山地自行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款山地车设计动感十足,充满青春气息。虽然自行车被公认为是最能满足低碳出行需要的交通工具,但迪卡侬依然在低碳环保的研发上进一步锐意进取,正如迪卡侬中国高级副总裁巴学凯所言:“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迪卡侬的整个企业价值链中。”这款全球首发的生态山地自行车材料使用较少,满足了轻量化、经济性和降低产品能耗的需求,使整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

    在高合汽车的展台现场,展出了一种新型碳纤维材料,它将很快被运用在高合最新款的智能电动车上。这种材料可以循环重复使用,成功解决了传统碳纤维材料一次使用后只能被掩埋的难题。

    按数量计算,高合最新款智能电动车约90%的发光零件都用到了科思创聚合物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材料。科思创高级市场经理陈惠卿告诉记者,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科思创已和高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推广循环材料和生物质材料领域继续展开合作。“生物质和循环生物质材料主要由植物油、餐厨废油、植物残渣制作,这项技术能够将餐厨废油变废为宝,而植物生长过程中即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植物残渣可用于循环生物质材料的制作,促成材料的良性循环。”陈惠卿进一步解释道。

    绿色出行理念的进化升级,透过本届进博会上发布的各类高科技新品汽车,可以窥见一斑。减少燃油的碳排放量已不再是汽车生产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汽车材料生产前,就提前考虑减少碳排放量问题,已经成为现实。将汽车打造成绿色环保的高科技含量移动空间,是当下更多企业的更高追求。

    2022-11-08
  • 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只只天鹅在水面上展翅飞翔;湖南洞庭湖,候鸟鸣唱,江豚欢跃,麋鹿奔跑;深圳福田,大片红树林湿地景色宜人,与城市融为一体……新时代这十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目前,我国已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会在“百湖之市”“湿地之城”中国武汉设线上线下主会场,在《湿地公约》秘书处总部瑞士日内瓦设线上线下分会场,将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保护修复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瞩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走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数百头麋鹿正在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湿地浅滩中觅食、嬉戏。保护区管护科研科副科长杨涛和同事用望远镜等设备,对麋鹿群进行着观测。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在石首天鹅洲湿地设立麋鹿保护区,并从北京南海子引入64头人工饲养的麋鹿,进行野化训练,恢复野生种群。杨涛说:“近年来,保护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湿,将3000亩意杨林砍伐或移栽,改种本地的旱柳、枫杨等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系统,保证麋鹿食源。”

    经过持续努力,保护区及周边的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到2500多头,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显著恢复。保护区记录到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达56种,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东方白鹳、黑鹳等珍稀濒危鸟类和兽类,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生态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保护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说。

    湖北是湿地大省。截至2021年底,湖北已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54处;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38处、湿地保护区(小区)72处。湖北的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三位。

    “千湖之省”湖北湿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是我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湿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时代十年,我国形成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做法经验,并上升为法律制度。

    2021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湿地保护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为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湿地保护法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

    新时代十年,我国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方案,成为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和省级层面陆续出台实施方案,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8个省(区、市)制修订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在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占13个,数量位居第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说。

    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秋高气爽,水光潋滟,水鸟翩飞。秋日里的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们流连忘返。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生态优先,保护第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保持良好的湿地生态和水环境。目前,西溪七成面积为湖漾、沼泽等各类湿地,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成为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20多种国家一级及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个曾经污水横流、杭州人“绕着走”的地方,如今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城市名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处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湿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新种下的珍稀红树植物榄李的幼苗生机盎然。“去年秋天育出榄李幼苗后,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呵护,部分符合条件的幼苗被移植到滩涂上。”湿地公园管理处监测部部长邓秋香说,他们将继续努力攻克技术难点,让珍稀红树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繁育。

    2014年至2021年,湿地公园利用中央、自治区及地方财政湿地补助资金2400多万元,开展了9个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项目,新种植红树林33亩,红树林生态恢复面积达2000多亩。同时,对园区部分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通过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自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发展中“留白”“增绿”。

    浙江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广阔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杭州湾南岸成了宁波对接上海的最前沿。不少人曾建议在滩涂湿地上布局大项目,让黄金区块产生黄金效益。但宁波市委、市政府慎重考虑,最终决定让这片土地的1/5“留白”,投入3亿元建起一个湿地公园。

    “强化管理和保护后,水鸟种群密度平均每公顷超过17只,比以前增加了6倍。”长期在这里开展监测项目的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人员焦盛武说,湿地公园生物群落类型日益丰富,目前已发现鸟类303种。

    擦亮湿地公园这张金名片,杭州湾新区汇聚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让人们在家门口享受生态福祉。

    位于湖北武汉市江汉区金融街的西北湖公园,是一处面积约1公顷的小微湿地。“以前湖水不大干净,哪像现在这么清澈透亮!”附近居民王大爷每天早上都会来湖边打太极拳,亲眼见证了湖水的显著变化。

    “我们采用‘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等有效措施,构建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体系,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制定了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积极建设湿地公园、环湖绿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亲近湿地、享受良好生态福祉。目前,全市已建设小微湿地23处,预计今年底将达到32处。湿地生态服务范围,由传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向城市中心区域拓展。

    最近,“驻华外交官看湿地”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新西兰、纳米比亚等14个国家的外交官,实地考察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了解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经验做法。多位外交官表示,对中国湿地保护印象深刻,高度认可中国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

    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至今,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湿地退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开展湿地调查监测和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全面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中国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时强调:“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怎样进一步保护修复湿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将编制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科学指导各地开展防治。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湿地保护法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将建立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调查评价、面积总量管控、分级管理、生态修复等重要配套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根据本地实际,修订完善新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为湿地保护修复保驾护航。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有关部门和地区将以实施规划为抓手,进一步统筹湿地保护管理,重点在“三区四带”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探索推行湿地休养生息的体制机制,强化江河源头、上中游湿地和泥炭地整体保护,减轻人为干扰,加强江河下游及河口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状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08
  • 强国新赛道 踏上新征程 “绿电”一年创收1600万,探秘电气风电的“零碳创新试验田”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付诸于扎实有力的行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经信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为展示上海经信人敢为先锋、先行探索、带头突破,从11月开始,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上海产业抢抓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场景,用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演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11MW风机

    “这个机组的发电量不仅能满足整个园区全年的用电需求,一年还差不多能创收1600万元左右。”当开车经过疏港大桥时,途中会发现一台白色“庞然大物”——海燕平台EW11.0-208机组,这正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汕头的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年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我国已并网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

    说海燕平台EW11.0-208机组是“庞然大物”,可一点不为过。据了解,这台机组轮毂中心高度115米,叶轮直径为208米,单片叶片长达102米,扫风面积相当于4.7个标准足球场,年发电量可达404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万吨。

    “不仅如此,这台机组于2022年8月10日并网发电,成为亚洲已并网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刘耀隆介绍,EW11.0-208机组矗立于我国首批绿色智慧能源项目——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也是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

    电气风电在全国布局了10大制造基地。为什么将智慧能源项目选址在此?刘耀隆表示,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智慧能源发展,其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利用模式,另一方面,风电行业需要风电机组型式认证及试验风场。而项目所在区域风、光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工业园区级智能能源系统构建的先天条件。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的自然条件满足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系统的所有要素,通过项目的建设可以填补电气风电在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领域的空白,有效整合上海电气集团作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能力,探索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高品质的能源供给方式,形成标准,具备商业推广条件。项目建成后也能成为上海电气集团产品综合展示的平台,展现企业先进管理的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绿电”自发自用,每年创收1600余万元

    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在“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支持下,面向中国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标国际最新设计理念,,打造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决策的智能制造体系,建成了集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

    “电气风电汕头制造基地,是集技术、制造、实验、培训、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它代表着亚洲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制造的最高水平。”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说道。

    李江坤介绍,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目前配备2.4MW屋顶光伏、11MW风力发电机组(预留一个20MW级测试机位)、1MWh全钒液流储能、1MWh磷酸铁锂储能、充电桩、“5G+”工厂IOT系统、微网控制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是广东省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也是电气风电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充、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项目集智慧新能源、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慧园区和智慧交通系统于一体,提供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到应用层的一站式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赋能现代化工业区能源管理,是中国首批绿色智慧能源项目、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应用的标杆示范项目。

    “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保障供电可靠性和高品质电能质量的同时,可实现能源的自组织、自优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据了解,EW11.0-208机组年发电量加上园区光伏年发电量310万千瓦时,在满足园区用电需求之余,预计可实现3540万千瓦时直接上网。按广东省现行燃煤发电基准价0.453元/千瓦时计算,仅直接上网部分,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1600万元/年。

    “零”碳排放,融合智慧能源管理

    自“双碳”政策公布以来,风电、光伏等各项新能源开启了技术、场景应用等加速创新的新时代:新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新能源应用与场景模式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融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正是这种“双融合”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建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将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产品加入,并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叠加,建成集智慧新能源、数字化风场、数字化交互、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能园区、智慧交通综合应用等于一体的示范项目,使得相对传统的电力设备产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个示范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性。从产品上看,我们有国内已并网最大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EW11.0-208;从制造基地上看,我们按国际领先的各项工厂硬件标准、管理规范,建成了亚洲领先的海上风机制造基地;从园区的用能模式来看,我们不仅实现了零碳排,还实现了创收。”李江坤说:“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将汕头智慧能源基地项目作为创新的试验田、零碳新模式的创新排头兵,未来将不断引入新的产品、理念、方法等,进行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创新。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也是我们最引以自豪的点。”

    “通过建设汕头智慧能源系统项目,主要的风机、光伏、储能电池、输配电系统、控制系统均从业内采购,可以探索智慧能源项目模式,整合上海电气集团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上海电气集团内各项能源的综合能力,形成上海电气集团在智慧能源方面的整体竞争力。”李江坤表示,未来,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还将不断刷新、迭代,在各项新技术、模式的融合碰撞下,发挥更强的引领示范效应。通过不同的创新,未来在这片创新试验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将复制、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图片均由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提供)

    2022-11-07
  •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赵英民出席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题边会

    人民网沙姆沙伊赫11月6日电(记者黄培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11月6日下午举行。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英民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在2020年超额完成承诺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为落实这一“双碳”目标,中国全面加速落实行动。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双碳”工作顶层设计,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出台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绿色金融、减污降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方案,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赵英民表示,基于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中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减污中降碳、在降碳中减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政策与行动,携手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刘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靳保芳做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能源创新、ClimateImperative首席执行官何豪(HalHarvey),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克莱恩斯(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deBoer),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亮,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总经理曲宏亮等嘉宾分别分享了典型领域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经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伯克利法学院法律、能源与环境中心执行主任、加州大学加州气候变化研究院高级顾问路易斯·贝兹沃斯(LouiseBedsworth),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闫继红、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周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政府,空气质量与气候事务负责人姜卢卡·塞巴斯蒂亚诺·古力耶里(GianLucaGurrieri)分享了区域和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经验。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外区域和城市、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代表,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课题展开交流与探讨,以期形成更多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2-11-07
  • 山东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首位

    山东完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


    11月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能源标准化建设情况及《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两项重点省级地方标准。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标准支撑。据统计,山东省在能源领域累计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近180项、行业标准近200项,发布相关领域地方标准150余项,建设标准化试点30余个。山东省通过能源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全省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839.1万千瓦、同比增长25.1%,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37.7%、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首位。


    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田治颖介绍,瞄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和石油库碳中和核算,省市场监管局和省能源局组织胜利油田等技术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在全国率先发布《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两项山东省地方标准。


    《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解决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核算难点问题,明确了二氧化碳减排量核算边界界定方法、排放量核算方法及减排量核算方法,有助于健全完善山东省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准确核算碳减排量,固化形成碳资产。这项标准是促进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色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跃刚介绍,《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立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根据规划,胜利油田2025年将形成300万吨/年二氧化碳注入能力,2035年力争形成1000万吨/年二氧化碳注入能力。


    《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总结凝练了石油库碳中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抵消方式、碳中和判断方法等,填补了国内石油库碳核算方法标准空白。该标准的制定实施,为山东省传统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指导石油及炼化企业科学编制温室气体控排方案、打造碳中和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上中下游节能减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将能源标准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能源领域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高标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介绍,山东省成立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集聚人才、项目、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搭建工作平台,持续健全完善全省能源标准化体系。同时,编制实施《山东省能源标准化三年工作计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能源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推进措施等。今年,山东省发布2022年度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目录,涉及新型能源领域项目23个。(唐晓宁)

    2022-11-05
  •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在长沙开幕

    新华社长沙11月3日电(记者张玉洁、孙毅)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两岸企业家代表、两岸合作区产业联盟单位代表等近300人参会,围绕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影响力交流研讨。


    开幕式上,湖南省发改委发布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以数字化低碳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推动合作区数字化升级和全面绿色转型,力争率先建成湘台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岸数字化低碳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全国数字化低碳化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两岸数字化低碳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湖南于2021年5月获批设立全国第五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合作区为“一区三园”,包括岳阳产业园(岳阳城陵矶新港区)、湘潭产业园(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郴州产业园(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领域涵盖港口物流、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视讯产业等。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湖南湘江新区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个两岸企业合作重点项目在现场签约。论坛签约成果共40个项目,投资总额238亿元,其中台资项目24个,总投资87.45亿元。


    本次活动由两岸企业家峰会主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南省人民政府支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在长沙和台北同时设立会场,通过双会场连线互动、共同主持的方式举行。活动还举办了“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融合发展”“加速低碳化转型,创新园区生态”两场专题圆桌对话。

    2022-11-04
  • 到2025年山东各市绿色出行比例超50%

    ●除保留必要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共汽电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


    11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关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近年来,我省城市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拥有公交车辆6.7万辆,公交运营线路7100余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3.7万公里,济南、青岛创建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介绍,201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城市的快速发展,《若干意见》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新要求,亟须出台新的政策指导和支持行业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我省基本建成普惠均等、优质多元、智慧高效、绿色安全、健康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达到7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到90%。为确保完成目标,《指导意见》确定了6个方面共计21条的重点任务以及4项保障措施。


    为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我省第二次出台文件,这次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哪些变化?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萌萌介绍,《指导意见》在原《若干意见》基础上,从发展目标设定、规划编制落实、财政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品质提升、健全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若干意见》中,运行车速、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车进场率、新能源车辆占比等指标的设置已低于现状水平。《指导意见》中,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规模城市的上述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补充了满意度、建制村客车通达率等指标,指导行业科学发展。


    此外,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作为空间类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促进规划落地实施的政策措施,强调落实城市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保障,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综合开发。


    同时,根据现行财政政策,提出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建立健全可量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成本核算及绩效评价体系,加大轨道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明确提出建立市县两级财政补贴机制,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大力推动公交绿色智慧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12个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其他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50%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除保留必要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共汽电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强调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鼓励燃料电池车辆应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逐年下降。明确提出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


    新《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快干支微分层网络,持续改善公交可达性和便捷性。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深度和广度。明确港湾式公交站台新改建要求,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用,优化城市公共交通领域适老化服务,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为支持公交企业创新发展,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盘活经营性资产与主业相关的经营性业务。支持公交企业资本多元化、业务拓展市场化,拓展行业相关辅业所得收益用于弥补主业亏损,改善财务状况,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常青)

    2022-11-04
  •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七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扎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必须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上,人人都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就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022-11-03
  •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中国“双碳”目标带来三大机遇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左宇坤)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以及“1+N”政策体系的有关情况。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赵鹏高指出,自2020年9月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制,同时积极参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





    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圆桌会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司、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


    赵鹏高说,我们提前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21年全国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又分别降低了2.7%、3.8%。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各方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加强在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赵鹏高表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中国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制度保障。在各部门的努力下,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


    其中,“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由《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构成,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


    赵鹏高指出,中国“双碳”目标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个变革过程中有巨大的市场商机、市场机遇。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交流合作;第二是开展绿色低碳贸易与投资合作;第三是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外企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跨国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国企业携手开拓第三方实践,实现合作共赢。(完)

    2022-11-03
  • 山东日照:一味“碳汇”方,解了俩难题

    城市里,为避免腾空土地遇风扬尘,普遍采用塑料网覆盖,但不持久、不美观,还会产生二次污染。另一边,随着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后留下的大量污泥,是一种高含水、易腐败的有机固废,一般采用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但两种方式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在日照,两个难题相遇,却激发了一场“头脑风暴”,催生了一个同时解决两个难题的治理办法:把处理后的市政污泥覆盖在城市裸土上,再撒播花籽,实现市政污泥资源化、裸露土地景观化。


    两月复绿,“城市疮疤”变摄影打卡地


    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记者见到了两张照片。


    照片①:高架桥下,大量的砖石、渣土等建筑堆料高高低低绵延上百米,犹如一块灰色调的“城市疮疤”。照片②:上有蓝天白云,中有高架桥穿过,下是“万绿丛中点点红”。


    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方:日照市东港区迎宾路和青盐高铁交会处的11万平方米长方形地带。今年5月中旬前,它还是照片①的样子,7月下旬起便已成了照片②的景象。


    因城市开发而腾空后的裸露土地,成分以风化沙土、石块、混凝土块为主,普遍存在土壤无营养、漏水漏肥、种植植物难存活的问题。这片渣土堆,如何在短短两个月便成了花海绿廊?


    “我们给这片裸土地块覆盖了一层‘营养土’,这层营养土与低品质建筑残土混合后,能有效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质条件,解决花草‘播而不出’的问题。”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碳汇”项目负责人牟涛为记者释疑。


    “向日葵刚开那会就来拍过照,还上了摄影展。”摄影爱好者苑克龙,自打发现这块“城市疮疤”修复后挂牌成为一处“碳汇示范公园”,便不时前来拍照。“不同时间段开的花不一样,各有各的美,也是郊游的一个好去处。”


    “高铁在花海中穿行,游人在诗画中徜徉”的景象,吸引了一些摄影机构把这里作为婚纱、艺术照、宝宝照的拍摄场地。记者了解到,一家摄影机构已决定在附近的一个两层小楼上挂牌,把这片花海绿廊作为他们的一处摄影培训基地。


    科研加持,有机固废成“营养土”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覆盖在这些裸土地块上的营养土,竟是市政污泥等有机固废。


    这些有机固废如何能成为“营养土”?


    记者了解到,城市管理者们最初想要解决的其实是市政污泥处理难题,而非城市裸土的治理。


    “市政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含有大量复杂的有机污染物,运输和处理的成本较高,一般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法处理,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东北大学教授朱彤告诉记者,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推进,有机固废的低碳处理,特别是实现有机固废的“碳汇”资源化属性势在必行。


    朱彤教授团队多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们发现,“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里,藏有实现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密码。朱彤教授介绍,研究结果显示,超高温好氧发酵,让重金属稳定化率提升30%,可有效降解、转化、去除市政污泥、畜禽粪便中的有机污染物,剧毒物典型抗性基因的去除率超过99.9%。


    技术成果遇到了现实需要,去年7月,在朱彤教授科研团队指导下,东港区选取了2.8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腾空地块作为试点,将市政污泥等有机发酵物调配成花卉用土,施加在裸露土地上,并挑选多年生、根系发达、耐旱耐寒、绿期和花期长的“十草六花”播撒花草籽。很快,这个地块便如期披上了“花衣”。


    “这些花草具有成长快、易养护、耐寒耐旱等优点,播种后一般45天就能达到茂盛效果,正常气候不用浇水、防治病害,冬季长时间保持绿色。”负责迎宾路和青盐高铁交会处治理区域花草养护的山东东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试点成功后,东港区继续加大“碳汇”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拓宽思路,统筹设计了绿化地块的花卉种类,并配套相应的园路方案,提升绿化景观品质,让群众可参与、可融入。截至目前,东港区已有47万平方米城市裸土完成土壤改良及花草种植。


    绿网退场,城市裸土地块“负排放”


    处理后的市政污泥“进场”,以往用来避免渣土堆扬尘而覆盖的绿网就此“退场”。


    “用以苫盖防尘的塑料网是聚乙烯材料,风吹日晒易风化,需重复苫盖,给土壤带来二次污染,治标不治本。”牟涛介绍,运用新模式治理裸土,不仅有效遏制了扬尘污染,避免了防尘网苫盖带来的二次污染,还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


    据测算,以绿化草地固碳20吨/万平方米计算,东港区全面推行新的治理模式后,一年可实现固碳近3000吨;相对于有机固废焚烧处理,超高温好氧发酵碳排放仅为其1/7。


    新模式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显而易见。以采用2000目防尘网覆盖为例,为达到防尘效果每年需要苫盖4次,每年所需费用每平方米15-20元。采用新的治理模式后,每平方米成本约为13元,并且一次施工多年常绿。较常规的覆土治理和园林绿化,土地再开发利用成本也要低得多。


    据悉,日照市已计划将这一治理模式应用于全市更多裸露土地。

    2022-11-02
  • 重磅文件!中央财政支持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制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财预〔2022〕137号


    山东省财政厅: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有关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健全投入机制,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合理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中央有关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分配办法,对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的下游地区加大支持力度。


    (二)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充分考虑财力水平、债务风险等因素,在分配分地区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时统筹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大中央基建投资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三)创新财金协同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依法依规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方式推进绿色低碳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规范有序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加强合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绿色信贷提供增信。支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统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渠道,支持以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引导产业链领航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支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支持高质量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盐碱地产业化综合利用新模式,在试点示范、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支持打造以济青人才集聚平台为引领的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在国家实验室、国家一流学科、大科学装置等资源配置上积极协调向山东倾斜。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通过中央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聚焦关键战略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鼓励优化财政支持方式,聚焦高耗能行业分类组织实施产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为先进产能腾挪发展空间。支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纳入重点“小巨人”企业范围的,按规定予以积极支持。支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


    (六)优化能源和交通结构。鼓励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小清河复航工程、京杭运河适宜河段复航、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


    三、创新调控机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支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重点项目,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支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提高生物多样性。支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强化农业节水,支持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探索多元化节水激励机制,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对南水北调重点区域等生态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各级政府生态保护积极性。指导完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省内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效,探索更多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


    (九)创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财政政策。支持实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指导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序推进排污权交易,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探索打造“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强地方法人银行参与碳减排融资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森林碳汇、海洋碳汇保险产品,支持将相关保险产品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范围。


    四、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引导区域协调联动发展。通过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支持沂蒙、菏泽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通过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等地区化解民生事业欠账,促进转型发展。完善中央财政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政策,推动起步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支持边境海岛加强海洋事务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十一)推进城乡协同发展。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加大对新增落户人口较多地区的财力支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燃气老化管网更新改造,推进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因地制宜采用清洁能源供暖供热,推动建成设施长效运营。支持完善农村厕所革命建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力度。加大对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发展支持力度。


    (十二)深耕山东人文沃土。支持统筹相关资金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打造“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支持重点文化遗产保护设施、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五、加大指导力度,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十三)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支持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调动各级高质量发展积极性。优化省以下转移支付体系和结构,建立财力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强转移支付激励引导功能,构建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


    (十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健全零基预算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支持开展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拓展,加快建设财政大数据应用平台,提升财政管理数字化水平。


    (十五)发挥税费政策引导作用。山东省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地方权限内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水资源税调控作用,促进节水降耗。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十六)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指导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实现限额分配与偿债能力相匹配。强化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推进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管。加强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结果应用,有效前移风险防控关口。指导山东逐步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水平。


    六、保障措施


    财政部指导山东省财政厅细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年度列出具体目标清单和工作清单,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财政部加强政策扶持,优先将相关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赋予山东省。山东省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形成山东路径,为全国作出示范。(王鹤颖)

    2022-11-02
  • 石嘴山:转型路上向“绿”而行

    宁夏金晶科技有限公司一体化环保系统实现了行业内烟气治理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


    10月25日,走进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的再制造车间,无人操作的智能设备正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行运作。公司总经理赵文峰告诉记者:“12年前,我真想不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能变成现在这样。”


    “2008年刚进公司的时候,厂房是简陋的砖房,设备也都比较落后。”赵文峰回忆。2013年,他带队研发整铸耐磨中部槽项目。“没有自动化填砂装备,30吨沙子都是我们一锹一锹填进箱子里的。”赵文峰说。


    通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获得成功,截至目前已获得2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走进公司荣誉室,一块块奖牌见证着企业10年的创新发展。


    苏宁新能源这10年的变化也是石嘴山绿色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今年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8%。石嘴山市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整体工作首次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该市也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作为传统高耗能工业城市,石嘴山市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工业倚能倚重问题突出。近年来,该市一直在谋求破局,向“绿”而行。自加压力核算分解县区工业能耗双控目标及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能耗增量控制在5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同时,倒逼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对滨河碳化硅3×12500kVA硅锰合金炉、宏盛达冶金2×12500kVA硅锰合金炉、盛港焦化4.3米焦化炉3家企业进行了约谈警告,限期进行停产拆除;完成对太康药业3×12500kVA电石炉的拆除。


    10月25日,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检查员马强正在电脑前给零件做“体检”。“以前没有智能设备,全靠人工检查,检查这样一个零件需要大约1个小时,现在15分钟就完成了,精准度也大大提高。”马强说。


    宁夏维尔铸造的改变,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节能降耗,实现了循环发展。


    石嘴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马军表示,在石嘴山高新区,像苏宁新能源和维尔铸造这样依靠科技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9家。


    今年,石嘴山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等5个培育库,新增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预计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截至目前,石嘴山市3个工业园区全部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6家。(记者谢薇见习记者蔡莞郁)

    2022-11-01

  • 首 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