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嘴山:转型路上向“绿”而行

    宁夏金晶科技有限公司一体化环保系统实现了行业内烟气治理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


    10月25日,走进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的再制造车间,无人操作的智能设备正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行运作。公司总经理赵文峰告诉记者:“12年前,我真想不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能变成现在这样。”


    “2008年刚进公司的时候,厂房是简陋的砖房,设备也都比较落后。”赵文峰回忆。2013年,他带队研发整铸耐磨中部槽项目。“没有自动化填砂装备,30吨沙子都是我们一锹一锹填进箱子里的。”赵文峰说。


    通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获得成功,截至目前已获得2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走进公司荣誉室,一块块奖牌见证着企业10年的创新发展。


    苏宁新能源这10年的变化也是石嘴山绿色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今年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8%。石嘴山市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整体工作首次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该市也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作为传统高耗能工业城市,石嘴山市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工业倚能倚重问题突出。近年来,该市一直在谋求破局,向“绿”而行。自加压力核算分解县区工业能耗双控目标及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能耗增量控制在5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同时,倒逼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对滨河碳化硅3×12500kVA硅锰合金炉、宏盛达冶金2×12500kVA硅锰合金炉、盛港焦化4.3米焦化炉3家企业进行了约谈警告,限期进行停产拆除;完成对太康药业3×12500kVA电石炉的拆除。


    10月25日,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检查员马强正在电脑前给零件做“体检”。“以前没有智能设备,全靠人工检查,检查这样一个零件需要大约1个小时,现在15分钟就完成了,精准度也大大提高。”马强说。


    宁夏维尔铸造的改变,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节能降耗,实现了循环发展。


    石嘴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马军表示,在石嘴山高新区,像苏宁新能源和维尔铸造这样依靠科技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9家。


    今年,石嘴山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等5个培育库,新增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预计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截至目前,石嘴山市3个工业园区全部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6家。(记者谢薇见习记者蔡莞郁)

    2022-11-01
  •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制度保障(美丽中国新境界)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法者,治之端也。


    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家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但涉事企业仅被依法顶格罚款100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7年法院为造成腾格里沙漠严重污染的八家化工企业,开具了5.69亿元的“天价罚单”。


    从设置环保处罚上限到实施严惩重罚,新修订的“史上最严环保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保驾护航。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良法才能保障善治。必须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曾经,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如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等,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制度的刚性划定红线,为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制度保障。


    浙江杭州的西溪湿地,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当地通过实施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举措,一改往日河道淤塞、水质恶化的自然环境,重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让制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2015年底试点开始到现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压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长出了“牙齿”


    青山绿水离不开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十年,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制度;制定修订了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这十年,生态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中国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这十年,监管执法尺度最严。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年至2021年,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只有几十件甚至一二十件。


    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制度权威性,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避免制度成为“橡皮筋”“稻草人”,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督察发现问题和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多方共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依法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加强科研攻关。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整体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全面统筹、协同高效,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好、完善好,有机衔接各项体制机制,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接续书写“中国之制”新篇章,赓续创造“中国之治”新辉煌。

    2022-11-01
  • 湖北“碳资产大脑”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


    开市一年,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价处在合理区间。截至2022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形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由湖北牵头建立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相当于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和“底层数据库”。


    一年来,中碳登是如何服务于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未来又将如何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的核心任务是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为主管部门和控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一年来,中碳登及时准确完成账户开立和配额分配。建立起专业化客服团队服务企业入市,2162家发电企业注册登记结算账户开户率达100%;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确保交易结算安全高效。与12家结算银行对接,建立多方对账机制,自启动交易以来,未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截至2022年7月8日,累计完成237个交易日的清结算工作,清算总额为169.81亿元。


    协助提升首个周期履约率。多渠道开展专题能力建设,实时跟进履约进度,做好各类服务支持,最终企业履约率达99.5%。


    持续开展系统运维优化。首个履约周期内,共完成126个系统既有功能优化和7个新增功能开发,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生产环境累计完成12次版本迭代更新。自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线运行起,系统无中断,连续安全运行408天,成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的可靠基石。


    碳金融碳定价实现多项探索创新


    “依托健康平稳运行的市场,中碳登不断深化市场服务、积极拓展市场功能,有序开展创新探索。”陈志祥说。


    在碳金融制度规范上,编制上报了《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权托管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最高法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案件研究工作。


    在碳定价机制探索上,联合中债登、上清所、农业银行编制发布了“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上海清算所中国碳排放权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农银全国碳排放权质押价格指数”3个权威价格指数。


    在自愿减排上,中碳登出台了《全国碳市场配额自愿注销申请流程》,在其协助下,今年6月5日,全国碳市场首个自愿注销碳配额以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案例诞生了。


    一年来,中碳登携手行业伙伴,不断扩大绿色“朋友圈”,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


    4月22日,湖北、福建两省“碳股东”牵手,为中碳登建立跨省联动和合作机制,打造统一生态要素资源市场积极探索;


    7月4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与中碳登在线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相互合作,全面支持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建设;


    7月13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碳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双碳法治研究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制度研究平台和法律人才孵化中心。


    形成“一盘棋”双碳新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的重要基础设施。运行一年来,中碳登以无差错、零投诉、全力推进的态度和成绩,保障了全国碳市场平稳高效运行。同时,中碳登积极谋划立法和碳金融建设,在积极完善中国碳市场体制机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碳登的推动下,武昌区还积极申报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并通过评审。”孙永平表示,一批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在武昌、武汉落户和集聚,这对湖北建设碳金融中心,打造特色“双碳生态圈”,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将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中碳登又将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陈志祥介绍,中碳登将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体系,推动碳减排、碳汇登记、监督和管理过程中的统一核算和登记,逐步建立企业级、地区级碳账户,针对各类碳减排行为形成统一登记制度,推动碳交易市场、绿色电力市场、用能权市场、排污权市场等环境要素市场有序衔接,形成“多个交易机构,一个登记机构”的格局,更好服务于各个省份、各个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助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双碳发展新格局。(记者左晨通讯员吕露实习生刘子妍)

    2022-10-31
  • 让绿水青山更加绚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内蒙古贡献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从4个方面梳理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下一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以坚定的决心、决战决胜的勇气,持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内蒙古各级各地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守护好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续写新时代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辉煌。


    如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专家和一线建设者,听他们说说下一步怎么干。


    【大家谈】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郝影:


    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内蒙古各级林草部门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细落实每一项部署,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上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一线一区两带”总体布局,在科学绿化上求突破,在灾害防控上提水平,在严格惩戒上出重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力争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50万亩。


    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强化项目占用草原林地分区管控,抓好基本草原优化和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坚决做到“帮助办、盯住办、合力办”,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在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迈出新步伐。立足内蒙古林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个优势产业,带动重点产业乃至整个林草产业的大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兴安盟副盟长屈振年:


    实现绿水青山“颜值”与“价值”齐升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33.3%,草原植被盖度达70%以上,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方面,探索形成了资源转化型、生态倒逼型、产业融合型、科技引领型、品牌带动型的“兴安模式”,让全盟10.5万贫困人口走上了生态致富路,厚植了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兴安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抢抓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机遇,把保护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组合拳,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实现绿水青山“颜值”与“价值”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兴安力量。


    乌审旗国有无定河林场场长朱小刚:


    落实“双碳”责任推进碳汇林示范建设


    国有林场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守护好、建设好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每个林草人的责任和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富同行、绿富同兴为目标,不断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实施残次林改造,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安全,为建设“绿色乌审”提供生态支撑。一要继续推进碳汇林示范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参与碳汇林建设,落实“双碳”责任。2023年计划同企业合作实施碳汇林建设600亩左右,为探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二要依托本地林业资源,因地制宜探索立体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养等绿色产业,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三要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2023年将实施残次林改造项目2000亩,不断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绿富双赢。


    【专家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揽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面擘画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未来的新征程上,内蒙古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根本遵循,让绿水青山更加绚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出台上科学谋划、统筹考量,用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布局。以绿色化、低碳化为引导,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现绿色发展。


    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


    要全力推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草原、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深入开展土地荒漠化防治。


    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2-10-31
  • 中国石化新东营原油库建成投产

    10月26日,据中国石化新闻办消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新东营原油库正式建成投产。新东营原油库采用了安全环保智能化技术,实现“零异味”“零泄漏”“零固废”“零排放”,结合在库区周边实施的碳中和林项目,有望实现油库碳中和,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油库位于山东省东营区牛庄镇,占地面积504亩,库容规模68万立方米,与老库相比,库容量扩大30%,单位库容用地降低25.6%。国家管网公司东营站、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同步迁建。


    胜利油田全面推进油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油库建设过程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各项指标超国家优质工程标准。同时,坚持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利用太阳能、蒸汽等绿色低碳能源取代曾经的锅炉、加热炉;槽车运输采用密闭装车,建设油气回收装置,回收原油装卸和原油储罐罐顶烃类气体,用作生产生活用气;实施雨污分流,收集生产废水、雨水、事故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绿化用水和回注地下驱油。


    新油库具备全面感知、共享协同、安全预警、绿色低碳的智能化能力,实现油库各类业务管控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投产后操作人员由原来的189人减少到20人。油田不同区块生产的原油品质不一,为了满足下游企业个性化需求,新油库可以通过流量计、密度计自动计算识别不同油品,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分质分储分输。新油库还能实现智能安防、输油管线智能优化等功能,助力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环保。


    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舒华文介绍,新油库使用1级能效电机、变压器、输油泵,采用保温新材料,选用高效节能灯具,减少能源消耗;利用办公建筑顶楼、围墙搭建光伏板、停车场设计光伏车棚等布局光伏建设,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此外,利用胜利油田碳中和林,抵扣热力供应所需碳排放总量,有望实现新油库碳中和。


    胜利油田老东营原油库于1986年建成投产,担负着胜利油田70%的原油输销任务,累计转销原油8.6亿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东营原油库的库容规模和技术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油田高质量发展需要。去年12月,新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启动。

    -0001-11-30
  • 生态环境部:重点关注“未立先破”等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突出问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高敬)当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取暖季。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7日说,对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地方,将加强调度抽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未立先破”等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突出问题,对涉及清洁取暖的投诉,及时调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现场核实,督促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清洁取暖、温暖过冬。


    秋冬季北方一些地区容易出现大气污染过程。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友宾说,根据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可能性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地区气象条件较为不利。生态环境部将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态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刘友宾表示,2022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清洁取暖工作,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对于进入供暖季后未完成改造的,仍继续沿用原供暖方式;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山区等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洁净煤等方式采暖,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他说,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合同化保供,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强化居民用气保障力度。配合财政部安排清洁取暖运行补贴,2021年10月底,已下达2022年清洁取暖运营补贴53.5亿元,重点向农村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倾斜。

    2022-10-28
  • 黄河保护法草案三审稿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刘诗平、黄垚)27日,黄河保护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草案三审稿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明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应当坚持精打细算,黄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根据水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草案三审稿提出,鼓励、推广使用先进节水技术,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经省、自治区其他黄河供水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强制性用水定额。加强农业节水设施建设。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营造良好节水氛围。


    在健全取水许可制度方面,草案三审稿规定,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审批有关取水申请时,应当研究取水口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指定河段和限额标准适时调整。


    草案三审稿同时强调,科学论证跨流域调水和重大水源工程。


    此外,在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方面,草案三审稿提出,国家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流域及流域间防洪体系协同,推进黄河上中下游防汛抗旱、防凌联动。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泥沙综合利用研究。


    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草案三审稿还提出,加强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保护,明确国家加强白于山、陇中等重点预防区、治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地表水取用水总量应当符合生态水位的管控指标要求;对水土保持强制性约束控制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等。


    在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草案三审稿还规定,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等。

    2022-10-28
  • 蛇岛老铁山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连日来,辽宁蛇岛老铁山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截至目前,由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和爱鸟志愿者组成的观测小组,已观测到南迁猛禽约3.3万只,在鸟类集中迁徙的过海通道上还发现了罕见的“鹰柱”与“鹰河”奇观。


    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已成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自2018年起,启动老铁山地区猛禽调查项目,每年9月1日到11月10日,在鸟类集中迁徙的过海通道上进行全天候观测。


    10月下旬开始,老铁山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普通鵟、灰脸鵟鹰、白尾海雕、金雕等体格更大型的猛禽集中飞过老铁山。观测人员观测到,曾有100多只普通鵟、大鵟、毛脚鵟、苍鹰等大中型猛禽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盘旋,蔚为壮观,这种现象维持了20多分钟,鹰群才逐渐散开,这种现象被称为“鹰柱”。还有一段时间里,100多只老鹰排成比较密集的队形,形成了一条“鹰河”,缓缓地在天空中移动。


    据介绍,今年老铁山地区曾多次观测到“鹰柱”与“鹰河”现象。保护区工作人员认为,气流巧合是主因,保护区管理措施得力,使得等待越海迁徙的猛禽未过多受到惊扰也是原因之一。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环保系统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辽宁省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蛇岛蝮、候鸟及其生态环境,开展猛禽迁徙规律及数量变化研究,对于鸟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努力,蛇岛老铁山物种保护得到提升,新记录鸟的种类不断增多,现记录鸟类达3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1种。蛇岛蝮的种群数量已增加到近2万条,并持续稳定。

    2022-10-27
  • 以“工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化”践行生态文明 丽水755家企业积极缴纳环保税

    近日,某啤酒(浙江仙都)有限公司主动向税务部门缴纳了今年第三季度的专项环保税税款8181.7元。从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企业已累计缴纳专项环保税共计13.5万元,成为丽水市缙云县缴纳环保税款额最大的企业。


    像该啤酒公司一样,丽水全市还有754家企业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化”的绿色发展新理念,踊跃向税务部门缴纳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支出的专项环保税。从2018年至今,丽水市已累计征收专项税款2426万元。


    丽水素有“浙江绿谷”之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8年领跑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丽水人民的共识。2018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征缴环保税,当年丽水就有641家企业主动缴纳了575.7万元。到2021年,丽水全市缴纳环保税企业户数增加到886户,缴纳税款565.9万元。


    位于丽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化学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主动缴纳环保税的企业之一。作为当地的PU合成革生产龙头企业,该公司生产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2018年,该公司主动向税务部门缴纳了50万元环保税。此后,每年划出1000万元至2000万元经费用于环保技改。工艺升级后,产品品质更好,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4.16亿元。


    工业生态化的理念同样也在丽水某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根深蒂固。该公司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因垃圾焚烧难免产生污染。公司不仅每年主动向税务部门缴纳约30万元的环保税,而且还在环保设备、运行维护等方面,投入高达1亿元。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公司还变废为宝,日发电55万千瓦时,一年发电1.8亿千瓦时。


    护好绿水青山,激发创新动能,丽水全市上下一心。2021年,丽水全市用于生态项目的财政支出20.12亿元,比2018年翻一番。眼下,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该工程是10个全国“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目前60个子项目已开工56个,其中3个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


    此外,丽水市还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省级静脉产业示范城市(基地)。近年来,丽水全市森林蓄积量在历史高位上再创新高,现已突破1亿立方米。2021年森林植物碳储量达4500万吨,年碳汇量(不含竹林)832.8万吨。

    2022-10-27
  • 山东: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 新风正气更加充盈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山东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向上向善,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加深入。


    “一个村委会,挂了三四十块牌子,有些牌子就是摆设。”针对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很大的“牌子之乱”,山东部署开展纠治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机构、制度等牌子过多过滥问题,全省6.5万个村(社区)共清理各类牌子190余万块,有效解决了基层牌子数量多、形式多、虚名多问题。重拳清理“牌子之乱”,是山东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项具体举措。


    山东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穿于各类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查处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维护群众利益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以及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一刀切式落实等突出问题。每年制定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以下看上“直通车”机制,对整改不力的督责问责。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7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4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万人,一些作风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干部作风更加严实,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遏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更加有力。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山东紧盯重要节点、关键人群和薄弱环节强化监督执纪,健全常态化明察暗访、查处问责、通报曝光、每月公布查处结果等机制,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等问题露头就打,对不吃公款吃老板、收送电子红包等新动向新表现深挖严治,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及其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断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治理效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奢靡问题2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8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万人,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今年5月份,龙口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学校食堂存在检查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宗食品供货采购不规范、校领导陪餐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市教体局收到问题清单后,立即开展中小学校食堂管理专项整治,督促全市48所中小学开展自查自纠,进行全方位整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山东坚持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正风肃纪反腐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保障民生福祉。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省突出教育、医疗、住建、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探索“一市一领域”整治模式、“一县一监督清单”和重点村(社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着力整治群众身边“微腐败”,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万人。聚焦脱贫攻坚,连续三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万人。聚焦扫黑除恶,把“打伞破网”同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伞网清除”行动,对重点案件逐案过筛、挂牌督办、提级办理、异地执纪执法,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6144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645人。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山东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加强对全省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大力倡树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新风正气更加充盈。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划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家教家风教育,构建清廉社会生态……一系列举措潜移默化、化风成俗,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山东省纪委监委||责任编辑王小宁)

    2022-10-26
  • 工业经济从链条式发展向绿色集约化转型

    福耀汽车玻璃生产线。张启民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在荆棘险峻中勇毅拼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态势。


    招商为王项目为要产业集群集聚成果初显


    十年来,通辽市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坚持“招商为王、项目为要”的工作理念,以投资壮大发展体量,以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十年间,引进培育了锦联铝材铝合金板带箔、创源超强高韧铝合金等大型电解铝企业,电解铝产能从2012年的95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65万吨,增长近3倍;引进联晟新能源材料哈兹列特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单双零铝箔、旭阳球形铝粉及铝银浆等项目壮大铝后加工企业,铝后加工产能从2012年的55万吨增长到281万吨,增长5倍多,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圣雪大成、华北制药、华曙生物、开药集团等一大批玉米生物产业链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品种类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目前的13大类200多种,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新能源装机696.8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了1倍以上,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9.5%,在全区位列第三,被确定为国家现代能源示范市,龙马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落地,为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按下了快进键。经安、和谊、和硕等镍合金企业的入驻,从零培育了镍合金产业,镍合金产能已达到50万吨。蒙药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


    十年来,通辽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梅花生物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锦联铝材、霍煤鸿骏、蒙药股份等企业参与制定了19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霍林郭勒工业园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自治区政府确认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郭勒市被工信部纳入第二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锦溪科技研发的铝液铸造控流应急装置和冶金行业气缸智能监测仪被认定为自治区首台套技术装备。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北部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已覆盖全部电解铝企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绿色体系创建取得新突破。霍煤鸿骏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旭阳新材料等7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江岩新型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业园区,蒙牛乳业科尔沁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十年来,通辽工业从分散发展迈向集约集聚。作为承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通辽市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从粗放低端向集约精细的转变,原来的16个工业园区、23个区块整合为6个工业园区、11个区块,并全部升级为自治区级园区,主导产业由20个调整为12个,产业集群效果突出显现。这期间,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年来累计投入50多亿元,建设重心从通水通电通路的打基础阶段,转变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提升阶段,全部工业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区率先制定了《促进全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园区区域评估全面完成,园区帮办代办队伍不断壮大,企业项目落地成本大幅减低,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做大体量提升质量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十年来,通辽工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2.8万户,是2012年的3.4倍,移动宽带用户达到310.74万户,全市互联网普及率为100%,2016年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评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市5G基站已达3131个,基本实现了主城区、重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重点旅游区、大型矿区“五区广覆盖”。工业两化融合初见成效,梅花生物、蒙古王、福耀集团三家企业获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锦联铝材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A级认证,成为通辽市首家获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的企业。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攻产业,决战工业,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链式思维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切实让工业这个“脊梁”真正挺起来、硬起来。


    做大体量。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下游产业链条,横向抓配套、纵向延链条,推动龙马风电装备产业园、金玉峰科技大健康产业园、联晟电池箔、经安不锈钢、兴固纳米微晶石等一批投资大、附加值高的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依托现有发展基础,通过畅通产业循环,以市场换项目、以项目育产业的方式,积极引进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硅砂铸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天楹集团风光储氢氨产业园、金晶集团TCO镀膜玻璃和钙钛矿太阳能光伏组件等大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做大工业体量。


    提升质量。推动重点行业技术革新、智能改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科研投入力度,创建国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推动电解铝、玉米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展关键工位“机器换人”,进一步提升产业装备和工艺水平。放大国家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优势,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成果,有针对性地助推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绿色发展。大力开展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进一步为工业经济发展腾退能耗空间。积极推进绿色体系创建,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工业园区对标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不断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牵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绿电体系认证、绿电替代工程,在降低能耗总量的同时,切实提升铝制品、镍合金制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该市将按照自治区能耗“双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要求,到“十四五”末,全市能耗强度下降16.5%。进一步降低工业能耗总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绿色化改造进程。在全区率先组织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47家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诊断工作。充分利用节能节水诊断成果,建立工业领域绿色化改造项目库,计划到“十四五”末完成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125个,届时每年可节约能耗约25万吨标准煤,节水约300万吨。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加大绿色制造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绿色发展意识,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重点项目推荐机制,支持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


    积极做好绿电认证、绿电替代工作。全市工业能耗70%在铝产业,如何有效降低铝产业整体能耗是做好双碳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草原铝都”绿能消纳环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明确通辽市铝产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及用能类型,掌握铝产品碳足迹,精准溯源铝业绿色能源消纳贡献度,提升铝业产品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高铝业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到“十四五”末,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新能源用电量192亿千瓦时,园区整体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达50%以上。通过绿电认证、绿电替代,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腾退能耗空间。(郭洪申)

    2022-10-26
  • “2022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启动首批“轮值单位”召集

    近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网基会)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单位共同发起“2022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并启动首批“轮值单位”召集,积极推动落实“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汇集多方智慧,发挥产业力量,深入探索数字化助力实现“双碳”路径,大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2021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首届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网基会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等百家机构、企业、媒体发布《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凝聚行业共识、汇聚资源优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会后,各单位、企业积极响应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不断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开展,落实《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内容,中国网基会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发起“2022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并启动“轮值单位”召集工作。


    “‘2022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轮值单位”,需充分发挥互联网行业资源优势,通过“轮值单位带头+行业带动”双轮驱动,主动唱响数字空间绿色发展主旋律、开创数字平台助推生态文明新境界、塑造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新动力、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引擎、引领数字生活绿色低碳新风尚等方向工作落地。


    一是唱响数字空间绿色发展主旋律,将聚焦数字化传播方式,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线上活动、融媒体传播为主要手段、新媒体平台为主要渠道,构建绿色低碳数字空间声量场,引导社会组织、广大民众提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度及关注度。


    二是开创数字平台助推生态文明新境界,将注重数字平台建设,依托“轮值单位”搭建数字碳中和公益平台,赋能千行百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并联通产业上下游拓展个人、企业、政府端应用,实现平台数据要素的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塑造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新动力,将聚焦推动数字化绿色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实现“推动碳减排的数字化新标准”制定、“双化”相关技术攻关、专利技术选拔、推广等,提升各领域整体减排效果。


    四是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引擎,将关注各产业细分领域对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应用,着重释放互联网产业的数字化基础优势,以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增强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动力。


    五是“引领数字生活绿色低碳新风尚”,将聚焦绿色理念培育,通过数字化手段带动公众生活减碳,推动形成数字化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共享共建绿色低碳生活。


    现诚挚邀请致力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机构、企业积极申报。申报机构、企业可根据五大方向的不同目标,选填申报材料,重点介绍在产业协同、学术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前期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源能力。


    申报材料请于2022年11月10日前发送至项目组邮箱:xiangmcidf.net,联系人:任女士010-59997615。申报资料需确保内容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2022-10-25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