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国际社会看中国这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在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展现出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开门见山,竹林环抱。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来自韩国的崔承夏已经经营木制品生意多年,见证了这座山城的绿色发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崔承夏说,在自己居住的安吉上墅乡,以前有一些造纸企业、水泥建材企业和矿山,对生态环境有一些破坏。“如今,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相信未来这里的绿色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从重庆市区出发,驱车约6个小时进入巫溪县。这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县城,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来自比利时埃诺省农业与农业工程中心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专家塞尔内尔曾在这里工作。“我第一次到巫溪时,那里还是中国典型的偏远地区。现在,当地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和生态旅游胜地。”巫溪在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住了生态之美,令塞尔内尔惊叹不已。


    10年间,中国生态底色不断擦亮: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实现由“黑”到“绿”的底色之变;鄱阳湖水域江豚由2017年的457头增至2021年的700余头;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葡萄牙新丝路协进会主席费尔南达·依列乌认为,中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的乌拉圭作家罗维塔对此深有体会。“首都钢铁公司曾经的厂址,现在成了环境优美的冬奥园区;北京的大街上行驶着许多电动汽车,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在他看来,中国的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图景,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收获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


    “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态环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在洱海边散步,是美国人林登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之一。十几年前,他在游历了许多国家后,最终选择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定居。清澈的湖泊里水草摇曳,一群群水鸟嬉戏觅食。看着眼前秀美的洱海风光,林登感叹道:“保护湿地生态,在中国有了更多共识,相关法律保障也日益完善。”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到制定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再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一系列重要制度……10年来,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中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也即将在中国武汉举行。与中国高校开展了多年研究合作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化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知名鸟类迁徙生态学家特尼斯·皮尔斯玛表示:“中国严格且有效的保护措施,让滨海湿地恢复生机,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曾经是“退海之地”的山东东营绿了起来,给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留下深刻印象。“当地通过建设生态林场、湿地公园等,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野生鸟类栖息。”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曾多次来华参观考察的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德利对此深有感触:“中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量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生态环境法律逐步健全密不可分。”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副主席赫拉尔多·加西亚表示,玻方非常关注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如果每个玻利维亚人都参与植树造林,那我们就将拥有数以千万计的树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有利于从根源上化解生态环境危机。”加西亚认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中国的理念和实践为玻利维亚等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韦斯利·道格拉斯多次赴华考察碳交易市场建设经验,这让他格外关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内容。“2015年,非洲碳交易所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正式成立,中国为非洲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他强调,中国的环保理念、技术和经验值得非洲学习,中国正帮助南非及非洲多国应对气候变化,助力非洲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塞尔内尔正在同中国和南非的科研团队合作,致力于向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绿色农业相关培训。道格拉斯十分认同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内容。“中国把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农业发展日益智能化,有助于推动农村和农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2014年以来,比亚迪巴西公司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和亚马孙州马瑙斯市先后建立3家工厂,业务涵盖太阳能发电、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巴西因斯珀教育研究所专家、圣保罗市交通局前局长塞尔希奥·阿韦列达说,中国企业为巴西市场提供节能减排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在绿色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等方面的努力和开拓精神,“将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2022-10-24
  • 安徽芜湖:用“智慧大脑”守护长江两岸

    共享一套感知设备、共建一个专题数据库、共用一批智能算法……


    2020年6月以来,安徽省芜湖市启动建设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多系统交互、多部门联动,建立起“千里眼”监测、大数据“跑腿”的智慧监管平台,推动长江芜湖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全面整合涉江执法力量,打通数据孤岛,构建起覆盖长江禁捕、打击非法采砂、岸线和自然保护区侵占、水质和大气污染防治、坝体崩岸监测等要素的一张图监管,实现长江大保护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变。


    芜湖,境内长江河道全长114.7公里,岸线总长约268.7公里。


    为确保长江两岸水更清、山更绿,芜湖市聚力构建统一指挥、执法联动、综合治理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可对非法捕鱼、非法采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坝体移位、倾倒垃圾、交通安全、船舶污染等8大动态要素进行日常监管。


    其中,平台一期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底图,通过历年卫星图层对比,对长江岸线企业(园区)搬迁、植绿复绿、湿地保护等进行监测管理。


    平台二期扩充了打击非法采砂、捕鱼、倾倒垃圾和易崩岸段监测等综合监管功能,在整合海事、公安、水务、环保、农业、交通等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长江流域芜湖段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监管。


    目前,在长江芜湖段卫星遥感地图上,随意点击一个监控点位,即可实时查看高清视频画面;通过雷达信号,过往船舶动态监测信息尽收眼底,实现对违法船舶的精准识别和追踪。


    该平台自搭建以来,芜湖海事局开放了芜湖段7座脉冲雷达站点,将海事原始雷达信号数据接入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雷达与视频监控综合分析联动,大大提高对非法船只智能识别的精准度,还避免了新建设施对长江沿线的破坏。


    鉴于偷渔及非法采砂等不法分子在联合执法过程中会弃船上岸逃跑,芜湖市公安局共享了已建视频点位数据,平台接入沿江5公里范围内“雪亮工程”布设的90个视频监控点位,通过水上、陆上视频监控的联动,对不法分子实施岸上抓捕。


    在执法力量方面,芜湖市全面整合涉江职能部门一线执法力量,目前,已在长江流域芜湖段的26个点位上,整合了26条执法船(艇)、2架无人机和229名执法人员。


    用智慧之“眼”全面感知长江生态现状、用智慧之“脑”指挥长江生态保护、用智慧之“手”高效推动长江生态监管。


    自平台运营以来,芜湖市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监管方式从单纯的人防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并将事后监管变为事前预警。


    目前,平台已通过遥感卫星,对全市长江岸线整治以来216个整治项目,长江1公里范围内已搬迁的41家企业以及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拆除的33个非法项目进行有力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通过集中管理长江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分析可见光、热红外等前端设备采集数据,联动雷达跟踪,及时发现并预警非法采砂、非法捕鱼、非法倾倒垃圾、长江水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有效提高长江违法事件智能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视频算法对可疑船只的自动拍照留底让取证变得十分便捷。通过雷达和视频的实时监控,累计抓获非法泵船21艘,其中芜湖水域5艘、相邻市水域16艘。

    2022-10-24
  • 三北工程启动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顾仲阳)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三北工程近日启动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试点建设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试点县包括“双重”规划分区北方防沙带的河北易县等7个县,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宁夏隆德县等10个县,东北森林带的吉林抚松县、黑龙江铁力市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青海共和县。


    为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试点地区开展工作,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印发了《三北工程县域科学绿化技术指南》,要求试点工作要立足三北地区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的实际,科学确定县域宜造林绿化空间,综合考量、科学评价各生态因子,集成和组装配套造林绿化先进成果,逐斑块确定林草植被修复方式、树种草种组成等。


    据介绍,《三北工程县域科学绿化技术指南》是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第一个基于县域尺度探索科学开展造林绿化路径的技术指南,为有效解决科学绿化“瓶颈”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2022-10-22
  • 《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印发,2025年湿地保护率将达55% 协同治理 守护大美湿地(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近年来,多地多部门科学开展湿地修复,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保护好“地球之肾”,发挥好湿地的生态作用。


    “再过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珍稀鸟类从西伯利亚飞来我们这里过冬。”10月19日,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境内的西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告诉记者。每年冬天,刘克欢和志愿者们轮流巡查,保护和营救迷路、受伤的鸟类。2018年以来,西洞庭湖湿地恢复水生植被面积1500公顷,累计恢复保护区内退化湿地7500公顷。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立足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作为长江中游的湿地大省,近年来,湖南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累计修复洞庭湖湿地71.4万亩,拆除围网472处124.5万亩。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995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


    全流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


    “我们扎实开展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介绍,2017年起,全省在湘江流域8市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3.85万亩。经检测,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通过湿地拦截、吸纳、净化后,水质由近Ⅴ类提升至Ⅳ类,甚至局部达到Ⅲ类。


    今年9月,湖南省林业、渔政、公安部门联合,在洞庭湖全水域启动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联合巡护执法行动。“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洞庭湖区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等,可能会进入人类生活区,我们将依法进行生态补偿。”湖南省林业局湿地中心主任宋自力说。


    据了解,中央财政于2014年、2020年、2021年度下达资金,用于洞庭湖保护区及其周边1公里内鸟类、麋鹿等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的补偿。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补偿2016年至2021年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湿地及周边区域因湿地和鸟类保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区域,包括农作物受损的耕地以及退养还湿的生态养殖区域。


    截至目前,湖南共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52处省级重要湿地、70个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湿地保护率达70.54%。


    持续管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成效显著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云南有一级地类湿地3.98万公顷,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等。云南湿地有着生态功能突出、生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脆弱等鲜明特点,保育了种类丰富的湿地植物和湿地脊椎动物,其中湿地鸟类种数占全国的70%,在全国湿地保护中具有关键地位。


    湿地修复,离不开持续管护。云南各地展开多方努力,修复湿地生态。大理市双廊镇人工打捞出的水草,收集处理后被制作成有机肥,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洱源县右所镇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通过改种海菜花,在保护湿地水质的同时发展绿色产业。


    “最初这片都是肥水养鱼,现在基本都成了清水种海菜花。”右所镇松曲村村民李文全告诉记者,为了种好海菜花,右所镇不少群众改变了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减少了洱海流域入湖污染物排放。经过持续治理,洱海已连续两年水质评价为优。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修复,全省认定国际重要湿地4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一般湿地1246处;划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9处、湿地保护小区177处,初步形成以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一般湿地和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分级分类体系。


    同时,云南林草部门印发《云南省省级重要湿地认定办法》《云南省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十三五”以来,云南累计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7.05亿元,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6.56万亩,保护修复湿地面积40余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了18.87个百分点,达57.77%。以水禽(尤其是越冬鸟类)为主的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莼菜、野菱、海菜花等重点保护植物和云南特有植物分布范围逐年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成效明显。


    完善制度建设,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呦呦麋鹿鸣,白鹭引伴来;袅袅黄海风,滩涂极目红。10月中旬,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的黄海湿地深处秋色绚烂。


    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有江苏盐城湿地珍禽、江苏大丰麋鹿两处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大丰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自然湿地修复,对2万亩区域实施退渔还湿,在3200亩区域开展生境提升模式探索,多措并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


    经过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湿地珍禽、麋鹿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有效保护和管理,目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140余种,珍稀鸟类的栖息数量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数十倍,麋鹿总数突破7000头。


    记者从江苏省林业局获悉: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95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87万公顷。全省各地依法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并卓有成效,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全省已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63处,已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8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1.9%。


    据介绍,2017年1月,《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并相继出台湿地名录管理、湿地征收占用、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湿地生态监测、小微湿地建设等制度或行业规范,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同时,江苏还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持续开展长江、太湖、洪泽湖、滨海等重要湿地修复治理,全省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2022-10-22
  • 为“中国之治”新篇章夯实法治根基

    法者,治之端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治党治国离不开法治保障,美好生活有赖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接受采访的二十大代表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的新时代征程中,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法治根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18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进行宪法宣誓。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通过宪法修正案,实现宪法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设立国家宪法日,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督促制定机关修改或废止存在违宪、违法等问题的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自觉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让宪法精神充分浸润人心。”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教授屈健代表表示。


    连日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中央展区第四单元内,一本烫金封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五年磨一剑的民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


    “民法典实施一年多来,见义勇为受益人补偿、居住权、打印遗嘱、离婚冷静期、高空抛坠物责任认定、个人信息保护等最新规定,不断从纸面走向现实。这部新时代的法典,已飞入千家万户,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希勇代表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代表指出,以良法保障善治、促进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年来,我们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有力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依规治党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修订约150部中央党内法规,形成了建章立制快马加鞭与事业发展高歌猛进、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党内法规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深扎根、更壮成长、更多开花结果。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的出发点,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现阶段的落脚点。”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代表指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就是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军队治理、社会治理、对外事务等国家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做到法律规范全覆盖、依法治理全链条、良法善治全方位。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近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徐女士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作为一名高龄产妇,此前她因不堪邻居长期“噪音侵扰”,向法院申请禁止其在共用墙壁空间内弹奏钢琴。法官在实际调查后,向其邻居下发了裁定书,维护了徐女士的“安静权”。


    “一个案例胜过千言万语。”杨希勇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电梯劝烟猝死案、追赶逃逸者致死案、“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等一系列案件的审理,破解了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救不救”“管不管”等行为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风险,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让司法案例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更为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


    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政法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新中国司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宋鱼水代表指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今年3月我们巡查时发现,有村民私自将耕地挖塘养鱼,当地发现后仅仅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于是我们依法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对破坏的耕地进行复耕复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谢新星代表,分享了一起公益诉讼案件。


    72万余件!这是自2017年7月全面推开到今年9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立案办理的案件量。“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更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谢新星代表认为,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有利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人民安宁,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价值追求。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治安形势的稳控驾驭、与违法犯罪的斗争较量,当前更多地体现在科技手段的掌握运用上。”屈健代表指出,公安机关近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全面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突出抓好智慧警务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警务运行效能和核心战斗力持续提升,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助力。


    崔圣菊代表是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西善桥派出所教导员,也是一名社区民警。在她的推动下,社区成立了“五员”调解服务队,居民产生家事纠纷、邻里矛盾,只要找到网格员,“五员”调解服务队就会提前介入,帮助他们更好解开“心结”。


    “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将大力继承和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有效途径,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崔圣菊代表信心满满。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全球年产能最大”“亚洲地区唯一”……江苏无锡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布产品广告时出现绝对化用语,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系首次违法且立即删除了广告,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通过免罚处理,既保护了这家企业的信用,也给了企业改过的机会。


    在杨希勇代表看来,多地出台免罚、轻罚清单,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了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通过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行政执法从“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向柔性监管、信用监管、服务与监管并重转变,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治化环境有利于聚人聚财,有利于发展。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有效法律服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十年来,人民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依法保护创新创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路,营造了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宋鱼水代表指出。


    她介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着全国范围内涉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政案件。通过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让育种者有动力继续不断地培育良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知识产权审判大有可为。”她表示。


    市场经济越发展,公平竞争就越重要。十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文件5.3万件。在谢新星代表看来,反垄断执法重拳频出,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各种新兴行业、产业、业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了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记者靳昊刘华东)

    2022-10-21
  • 各地多举措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优化养老照护 专业服务入户(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①)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为更好推动老有所养,各地开展了许多有力有效的举措:从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到优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再到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养老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度健康晚年,乐享幸福生活。本版今起推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设备智能照护省心


    早上9点,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的郑圣洲开始忙活起来。打开电视,来到智能护理床边,轻轻按下“起背”键,母亲吕秀英便随着床位的抬升缓缓坐起。“老母亲年纪大了,活动不便,没法出门,每天看看电视,解解闷。”郑圣洲说,“相比于之前的木板床,智能护理床的各项功能可以实现一键操作,现在老人想起身、侧卧,都很方便。”


    去年9月,合肥市蜀山区民政局印发《开展蜀山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试点方案》,明确在辖区内各镇、街道、蜀山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智慧化养老试点,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把专业化的养老照护服务延伸到家庭,提升居家养老智慧化水平。


    “本次服务对象为在本区长期居住,年满60周岁经评定为失能、部分失能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低保、低保边缘等困难老年人家庭优先纳入。与此同时,还要征得老人家庭同意,自愿申请。”蜀山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王颖说,“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按照5000元/户的标准进行建设。”


    智能护理床、自动感应灯具、沐浴椅……在一张表格上,记者看到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具体项目。“服务内容包括对浴室等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家居设备、配备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设备等,每个家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王颖说。


    “以前最大的难题就是母亲的一日三餐。在木板床上,我要一手托着她的背,一手喂饭,稍不留神,老人就又躺下去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郑圣洲告诉记者,现在有了智能设备,床位抬起的角度可以任意控制,自己喂得省心,母亲也吃得舒心。


    在蜀山区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一张硕大的电子屏幕铺满了整个墙面,上面实时显示着居家养老人员的各种信息。


    “高压159,低压97,血压水平:轻度……”屏幕上弹出一条信息。原来,郑圣洲在家用智能血压仪为母亲测量血压,完成后不到1分钟,数据便直接传到了服务指导中心的管理平台。“通过这一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血压情况,老人的家人们也能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掌握相关数据,如有异常,方便及时处理。”服务指导中心运营负责人张德健说。截至目前,蜀山区已为辖区919户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进行家庭物理环境改造及智慧化产品设备安装,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的照护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养老服务新内容的探索,统筹推进居家养老等特色模式,打造养老品牌,最大限度把政策用活、用准、用好,让老年人享有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蜀山区民政局局长赵宏军说。


    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项目多样价格实惠


    进入十月,天气转凉。洗澡怕冷,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冬天最大的困扰。


    “社区给厕所安装了一台崭新的浴霸,如今在家里也可以洗个暖和澡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幸福社区的老人张玉说。


    曲靖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8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92%。为更好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今年1月,《曲靖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施行,提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曲靖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何亚春介绍,2021年,曲靖市投资99万元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330户,主要服务对象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今年,我们又投入270万元,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900户,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何亚春说。


    在麒麟区建宁街道车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场主题为“吃什么”的讨论会正在热闹地进行。


    “综合大家的意见,下周的主食做咱们当地特色的洋芋焖饭,再增加一顿饺子。”讨论会的主持人是车站社区引入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建宁鸿康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陶妮。她告诉记者,每个月中心都会举办一次这样的伙食讨论会,根据老人的口味定制菜谱,让老人吃得舒心。


    “考虑到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我们免费送餐上门,供应午晚两餐,现在稳定送餐的老人有50多户。”陶妮介绍,除了提供上门助餐,中心还有专业人员上门提供生活起居、卫生护理、助浴等照料服务。


    “上门服务对一些老人而言还是新鲜事,有的老人担心收费贵。”麒麟区民政局副局长刘宝妹说,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政府在引进社会养老机构进社区时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成本。


    以车站社区引入建宁鸿康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社区将办公楼的闲置空间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承租给企业,区民政局也在企业建设老年幸福餐桌时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补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我们每餐的价格从6元到12元不等,都是两荤两素一汤,对特困供养老人和低保老人还有优惠。”陶妮说。除了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建宁街道还优先在老年人居住较多的小区里设置了“家门口”便民服务点,派工作人员每周固定时间上门驻点,替老人办理医保、低保等,并提供免费的体检和问诊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人在家中安享幸福晚年。”曲靖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成顺说。


    强化监管保证质量


    培训壮大护理队伍


    窗明几净,清洁剂、抹布等各类工具摆在墙角。临近中午,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吉柴社区67岁独居老人李秀玲家中,刚忙活完的养老服务公司工作人员贾桂芹给记者展示对比照,“你看,之前玻璃上都是雨点子,这是擦过的,干净多了。”


    擦玻璃一度是李秀玲的头疼事,“自己干不来,请人舍不得。”长春市二道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9万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如何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成了当地的一道必答题。


    长春市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引入社会组织,为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特困供养老人、80周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等10类人群发放服务券,每人每月200元。根据老人不同需求,将服务内容清单化,分为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30余项。


    “做饭、打扫卫生、修下水管道,现在不用花一分钱,打个电话的事。”李秀玲边说,边熟练地接过贾桂芹手机,按下“满意”。为保证服务质量,2018年,长春市搭建线上养老服务监管平台。“活干完了,内容时长、前后对比、老人评价都要上传,审核通过,才给打钱呢。”贾桂芹麻利地收拾好工具,随手又抹了下地。


    据了解,目前,像贾大姐一样年纪偏大的服务人员仍是主流。2021年起,吉林省开始举办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大赛、线上护理技能培训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吸引更多年轻、专业的护理者加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吉林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于靖民说。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除了依托第三方机构,更要依靠社区力量。”于靖民说。2020年6月,吉林省建设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体系,壮大队伍,吸引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参与到巡视、探访中来;搭建平台,为需要探访的老人生成二维码,逐一建立档案。


    在二道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点开系统,随机查看一位老人的档案:年龄、身体情况、服务需求一应俱全。截至今年8月,吉林省共采集41.78万名老年人信息,累计开展巡访关爱56.18万次。


    “下一步,除了拓展原有的服务范围,我们还将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失能高龄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工作,更好回应居民对老有所养的期待。”吉林省民政厅负责同志说。

    2022-10-21
  • 上海首批500多吨地产零碳蔬菜陆续上市,全年将上市两千多吨,价钱贵吗?

    。被贴上零碳认证标识后,这批零碳蔬菜正陆续上市,这也是全市首批地产零碳蔬菜。今后,买菜、吃菜也能参与节能减排事业了。


    位于中兴镇的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内,一棵棵蔬菜青翠欲滴,看起来鲜嫩可口,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包装车间里,新鲜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择菜、称重,放上自动化包装机器,包装成袋。包装车间的顶棚上,近3000平方米光伏板已投入使用。距离这些蔬菜被拿去装箱销售,还有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贴上零碳认证标识。


    到底什么是零碳蔬菜?认证标识从哪儿来?公司董事长黄震告诉记者,零碳农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要让农产品获得零碳认证标识,需由生产者向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根据《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实施采样、核查、样品检测等一系列程序,对真正符合认证要求的才会颁发证书。今年,万禾农业向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提出了认证申请,今年8月,南京国环对相关农产品进行了核查,证明相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符合相关要求,因此对相关农产品核发了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


    和人们的传统认知不同,传统农业的碳排放量并不小。比如,养殖业中动物排便、呼吸都是排碳的过程,种植业上如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也会产生碳排放。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万禾农业将零碳作为发展方向。“我们用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精准控制水肥用量,还将秸秆粉碎还田,通过这些措施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黄震告诉记者。同时,在提升固碳能力方面,万禾农业一直在改良土壤,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通过持续多年的种养循环试验,万禾的种植基地内土壤有机质增加了三成以上,生产农产品的同时每亩能多固碳50公斤以上。


    “零碳农产品,一定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吃起来更放心。同时,因为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消费零碳农产品对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作用。首批零碳蔬菜陆续上市,也将为崇明建设碳中和示范区贡献力量。”黄震告诉记者,首批零碳蔬菜将面向万禾农业的会员客户销售,价格和以往的有机菜一样,并未上涨。比如鸡毛菜,会员价依然是每斤15元;西兰花是每斤16元。


    接下来,万禾农业1000亩有机蔬菜基地内,今年还将有40多个品种零碳蔬菜上市,全年将上市2000多吨,零碳蔬菜将陆续登陆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线上渠道。

    2022-10-21
  • 华中地区首家获得碳中和证书的金融“绿色网点”开业运营

    10月20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中国建设银行武汉球场街支行颁发了“碳中和证书”,这也标志着球场街支行成为华中地区首家获得该证书的金融机构。


    “球场街支行是今年打造的新型‘绿色网点’,绿色网点是指降低网点建设装修、营业服务过程中的碳排放,努力达到网点建设运营‘碳中和’。”建行工作人员介绍,绿色网点的理念,体现在绿色建设、绿色运营、绿色宣传等多个方面。


    据悉,该网点墙壁上使用的是铝蜂窝板,替换了以往的玻化砖,原本每平方米需要40斤钢材,现在只需要20斤;地面则使用了钢筋水泥板代替以往的水泥砂浆铺贴,用钢材将底部架空,方便了后期的布线工程,大大减少了工时,钢筋水泥板也可以回收利用;其他建设部分包括办公区、理财中心等全部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碳运营能耗监测系统是我们绿色运营的核心,这个系统是湖北省金融机构首创,同时也是华中地区首创。”在屏幕上,从左到右依次展示了网点总用电量、今日用电量和网点建设碳中和信息,所有的用电量旁均显示了实时转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运营,主要通过降低用能负荷、提高用能效率等方式实现。我们在整个网点布设了专业的能耗监测设备,每分钟自动更新数据,一旦出现非正常用电情况,则会立刻通知网点人员。”工作人员补充道,“目前消耗了2400度电,相当于1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前期我行通过认购获得了28吨碳汇额度,目前碳汇余量大约还有27吨。”


    在节能方面,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采用的门楣招牌,是湖北省金融机构中首个绿色电力门楣,在上方布设了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太阳能供电的方式实现了门楣招牌的零能耗,在满足日常营业需求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除此之外,球场街支行还实现了全网点物联设备覆盖,实现了对温湿度、水浸、光感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以及灯光、空调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更好地达成绿色运营的目标。


    建行湖北分行将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行动的支持力度,扛起节能减排宣教的社会责任,融合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继续为推动“双碳”战略贡献力量。(余凌云)

    2022-10-21
  •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们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准确把握“双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持之以恒推进气候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为减缓全球碳排放增长作出积极贡献。自“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推动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大幅降低。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


    协同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过程中,物种生境得到了优化,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为全球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中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减污降碳技术推广,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提升低碳清洁能源比重,显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带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较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4.8%。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


    努力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努力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用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碳达峰目标看,当前,我国正面临推进“双碳”工作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自然达峰的路径不同,我国必须探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以更大减排力度抵消增量需求、进而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全新路径。从碳中和目标看,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利用技术和政策措施主动加速碳达峰进程。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自然达峰后逐渐实现碳中和的减排模式,而要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动加速碳达峰进程,进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是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性变革。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健全完整的政策落实机制,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多种政策措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国制定出台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一系列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科技、财税、金融等多种保障措施,着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引领低碳领域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通过能源生产、原料供给、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技术升级和突破,建立依托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和产业循环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居世界前列,新型储能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依托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及全产业链优势,我国正引领全球低碳领域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源源不断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改革。发展中国家大多同时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温室气体减排多重压力。统筹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锚定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统筹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在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整体性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融合,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化减污降碳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碳达峰。通过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坚持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重点。截至2021年底,已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南南合作中,自2011年以来,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0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0多份合作文件。这一系列务实合作,创新了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模式,提高了有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

    2022-10-20
  • 云南 绿色能源 动能澎湃(新气象 新作为)

    南方电网云南大理供电局工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收。


    沙子键摄


    横跨江河的水电站高速运转,立于山脊的风机不分昼夜旋转,荒山坡地上大片光伏电池板绵延展开……云南绿色能源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据统计,云南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2亿千瓦,占全国的20%,居全国前列。其中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28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风能资源总储量1.23亿千瓦,可利用区域占全省面积的11.5%;年均日照时间达2200小时,接收的太阳能能量相当于每年获得731亿吨标准煤。


    近年来,云南持续发挥绿色能源优势。“两基地一枢纽”建设成效初显,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四项指标全国领先,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聚焦清洁能源


    云南一直是绿色能源行业的先行者。在滇池出水口的螳螂川,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已运转发电110年。这座由中国华电集团云南分公司管理的水电站,开辟了我国利用清洁能源的先河。


    9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13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11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3号机组的投入运行,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右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过半。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截至目前,白鹤滩水电站已投产的11台百万千瓦机组运行稳定、指标优良,累计生产清洁电能超过400亿千瓦时。白鹤滩水电站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后,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160万吨。


    作为绿色能源大省,云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成效初显。近年来,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糯扎渡等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多项技术和指标实现重大突破。


    “这十年,是云南干流水电站投产最多的十年。”云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文祥介绍,十年来,云南全省水电装机由3499万千瓦提升至7820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二,全国排前10位的水电站,云南有7座。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有效改善了电力供应结构,大幅提升了电力供应能力。


    云南省个旧市莲花山顶,一排排风机快速旋转,在蓝天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莲花山年平均风速每秒7.1米,这里的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大,该项目2021年发电量达1.1亿千瓦时。”中国华电集团云南公司福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莲花山风电场负责人刀志明说。


    8月24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海坝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由三峡集团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年上网平均发电量为4.25亿千瓦时。


    “巧家海坝光伏项目采用‘牧光互补’模式进行建设,不影响当地群众放牧,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不仅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总监刘承智说。


    水能澎湃,风光正好,云南全面提速新能源开发建设。十年来,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由153万千瓦提升至1278万千瓦,增长7.35倍,未来3年还将新增5000万千瓦。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1.06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超过9000万千瓦,是2012年的2.5倍,电力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绿色能源优势不断扩大。


    推动绿色制造


    “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能源。”在云南省曲靖市国家级经开区,这样一句招商口号,不仅成为当地吸引大量新能源巨头入驻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强力见证。


    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云南适度承接高水平的、符合环保和能效标准的绿色硅、绿色铝产业转移,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吸引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向云南集中。


    2016年以来,全球领军的光伏生产企业隆基股份便入驻云南,在曲靖市、丽江市、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立制造基地。2020年11月18日,伴随着拉晶和切片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曲靖隆基投资33.5亿元、年产1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顺利投产。同一天,曲靖晶澳二期投资58亿元、年产20GW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正式开工。


    随着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阳光能源等知名企业相继入滇,云南绿色硅光伏产业按下“快进键”,跻身全球最大的绿色单晶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


    2018年9月,曲靖市国家级经开区招商局有关负责人与曲靖人深圳德方纳米董事长孔令涌在深圳的偶遇成为了“意外收获”,家乡人的热情真诚让孔令涌有了“回馈家乡、试试看”的意向,德方纳米在曲靖投资7.5亿元落地了第一个项目——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有了第一次后,德方纳米的项目投资一个接一个落地,如今已投资13个系列项目,超过300亿元。


    “不仅如此,园区还通过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本地园区内布局全产业链,全力降低企业的生产综合成本。”曲靖市国家级经开区企业服务局局长马骏介绍。


    2018年年底,宁德时代和德方纳米合资设立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两家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绑定产能来保障供应链,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新能源电池引入6户新材料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入了6户配套企业,绿色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企业逐步实现聚集发展。


    除了绿色硅产业,绿色铝产业也加速崛起。


    坐落于云南省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是云南绿色铝产业新地标,这里建设有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绿色铝项目。聚力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当地聚焦精深加工、研发等重点,成功引进魏桥、神火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新建电解铝项目工艺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走进曲靖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68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每条生产线4分钟就下线一个铝合金轮毂。公司董事长赵柯介绍,浙江省金华市的今飞控股集团2015年开始在富源投资,至今投资5个项目,富源成为今飞的第二大制造中心,“绿色铝—铝合金—精深加工—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铝产业链从无到有,去年铝产业实现总产值80多亿元。


    保障能源安全


    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绿色能源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云南持续发力,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蓄力赋能。


    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云南成为国内西电东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此前,南方电网在云南已建成与大区域电网异步互联的省级送端大电网,是技术先进、特性复杂、电力绿色的异步送端大电网,拥有国内领先的多能互补一体化协同运行调度经验。


    随着金中、鲁西背靠背、滇西北、昆柳龙等直流工程以及云贵互联工程的建成,云南跨省区外送输电通道由2015年的“七交五直”优化为“十直一交”10条直流和1条交流通道,通道能力由2500万千瓦提升至4540万千瓦。


    据统计,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1.2万亿千瓦时,占全省全部清洁发电量的一半,减少东部地区标煤消耗近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0亿吨,不仅有力促进了云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更支持了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目前,云南已开发绿色能源资源量尚不到全省资源总量一半,绿色能源优势巨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21年4月,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累计为省内用电企业开出绿色用电凭证258张,累计溯源电量超过1200亿千瓦时,绿色电量折合减排二氧化碳超6800万吨,为企业成功通过国际碳足迹认证、打造“零碳工厂”、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底,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聚合绿色能源资源优势,推动全省绿色能源开发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绿色能源产业。


    由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开拓型转变,由建设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不断扩大第一大支柱产业优势,云南正向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迈进。


    加快构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云南加速布局新能源开发。整个“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全面有序放开新能源开发,推动新能源成为未来增量电源主体,打造“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基地,加快推进集中式复合新能源项目,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50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超过1.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超过1.3亿千瓦。


    不久前,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南方电网云电科技园举行两个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智能电网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云南省绿色能源与数字电力量测及控保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


    据介绍,两个实验室将结合云南省绿色能源战略共同打造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验室紧紧围绕新能源关键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开展创新研究,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


    “云南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厚植绿色能源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绿色能源在全省经济稳增长中的基础作用,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绿色能源产业,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云南力量。”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岳修虎说。

    2022-10-20
  • 街头公园绿地花卉焕然一新 既保证景观效果 也更加低碳环保

    党的二十大正在召开,上海街头和公园绿地花卉布置也焕然一新,营造出喜庆、隆重、热烈的氛围。92个主题景点(大型花坛)、19万平方米花坛花境、6万余组组合容器共使用花卉1000多万盆。在此次花卉景点布置中,既有新设置的景点,又有利用迎国庆花境而增设的“喜迎二十大”元素。此外,部分街头花卉品种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聚焦重要区域和道路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上海花卉布置聚焦重要区域、重点道路,包括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等3个市级核心区域,静安寺等8个市级重点区域,延安路等12条重点道路。92个主题景点(大型花坛)、19万平方米花坛花境、6万余组组合容器共使用花卉1000多万盆。





    图说:上海站南广场


    在上海站南广场、天目小花园、延安西路协和绿地、友谊会堂等多个点位,静安区绿化管理部门布置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绿化景点,绿雕造型充满立体感。天目小花园中,“天圆地方、吉祥如意”主题花境中增加了“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标语,同时增配了红黄色美人蕉、比格海棠、一串红、孔雀草等红色为主的景观植物,并掺种了多株粉黛乱子草作为点缀,色彩更鲜艳。


    而在上海站南广场,绿化部门以钟柱下的花坛为圆心,在花坛四周配置了立体花钵。花坛中,选用一串红、一串鲑红和蓝花鼠尾草等,并竖起醒目的“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牌,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花境增设二十大元素


    在杨浦区,各公园的花境布置也已“上新”。杨浦绿化公司介绍,民星公园的“民星盛会”栽种了一串红和孔雀草,以红色为底色,用黄色描绘出号角、祥云以及“20”字样。杨浦公园中,“时代的号角”景点面积约为127平方米,使用一串红、孔雀草、鼠尾草、红绿草等植物,号角造型的绿雕和三个不同形式的“20”字样的绿雕栩栩如生,象征吹响了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冲锋号。


    除了新布置花坛外,不少公园绿地和街头也沿用了国庆的花卉布置,在其中增加“二十大”的元素。在黄浦区毛家园路中山南路路口,“改革春风”花境增加了一组雕塑,红色漆面上印有淡黄色的底纹,勾勒出中共一大会址、天安门、兰花、百合等图案。此外,黄浦区还有4组街头绿化景点中,也增加了迎接党的二十大元素。绿化部门还在去年设置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绿化景点中,增设了不少二十大元素。


    街头花卉布置更低碳


    除了在重要节庆前新设、增设花卉布置外,上海近年来正试点在街头花卉种植和养护上采用各种“节约办法”,即保证景观效果,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降低养护成本,提升景观效果,丰富植物结构,提升绿地固碳能力……低碳生态的花卉布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比如,徐汇绿化部门用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替代每季需要更换的草花,让街头景观植物在美丽耀眼的同时,又可循环重复利用。目前,虹桥路的绿化带中,萱草、绣球等宿根花卉已成为下层地被植物的“主角”,不同花期的花卉还被搭配成一个个“套餐”,大大延长观赏期。“大花绣球搭配圆锥绣球,大百子莲搭配小百子莲,萱草搭配石蒜……我们已经摸索出好几种‘花境植物套餐’,景观效果反而比纯草花更好。”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曾俊表示。


    又如,在虹桥路中央隔离带里,有不少2010年世博会期间种下的红叶李,经过10多年的风吹雨打,花量越来越少。区绿化部门并未直接换树,而是将美人梅的枝条嫁接到了红叶李母本上,让97棵红叶李“焕发第二春”。如今,经过三轮修剪的美人梅枝条长势喜人,预计明年花量可达70%-80%,后年可达满花状态。

    2022-10-19
  • 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新画卷(绿色家园)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江山如画,青绿满目。


    林草兴则生态兴。最近,全国绿化委员会等部门表彰一批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先进模范以实干担当践行绿化祖国的职责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期绿色版讲述部分先进模范植绿护绿的故事,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让我们在新征程上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文明,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图①: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前)与林场职工为新种树苗浇水。


    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图②: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农民陶凤交在采摘木麻黄种子。


    本报记者周亚军摄


    图③:湖北枝江市顾家店镇农民薛传根在查看疏花水柏枝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图④: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青翠满目。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图⑤:风光壮美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累计治沙造林25.2万亩


    发扬当代愚公精神建设绿色长城


    本报记者付文


    “今年雨水多、墒情好,得赶紧准备秋季造林的稻草、树苗!”清晨,郭万刚俯下身轻摇一丛梭梭,看到露珠抖落如雨,心头一喜。这里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今年70岁的场长郭万刚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林场中转一转,“不管风霜雨雪,我总要亲眼看一看,心里才踏实。”


    地处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为了不让风沙吞没口粮田,土门公社6位农民向沙漠挺进、组建八步沙林场,被称为“六老汉”。他们约定,献了终身献子孙,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强调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3年来,我们新增绿化面积57.42万亩。”“六老汉”之一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激动地说。


    “新时代这十年,是八步沙林场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过去,治沙造林全靠驴拉人扛。现在,我们有了装载机、抱草机等设备,职工年收入已有六七万元。”郭万刚说。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郭万刚说,父辈摸索出的压沙造林经验,在今天仍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40多年来,八步沙林场累计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面积扩大到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700多万株。


    58岁的护林员张延龙已在甘蒙省界管护站坚守8年多。“不忙的时候,一周回一次家。赶上造林季,两个多月才能回一趟。”张延龙说,他的管护面积有20万亩,巡护一圈下来要六七个小时,“刚来的时候,没有房住,只能在沙窝窝里搭帐篷。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沙地绿了、树长高了。”


    管护站周围,花棒、梭梭等沙生苗木生机盎然。“这是今年春天栽的,面积2万多亩,有10多种沙生苗木700多万棵,长势很好,估计成活率能到70%以上。”郭万刚带记者爬上一处沙丘,向北远眺,“剩下这片沙漠,秋季能全部绿化完。”


    林场探索出“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发展“溜达鸡”养殖、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林下经济,既治沙又致富。


    植树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红沙塘今年7月形成了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水面,蓄水量达1万立方米。”郭万刚说,“往年,古浪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今年已经达300毫米,局地小气候有了明显改善。”


    “当地的风沙线从八步沙向北后退了30公里,沙尘暴强度、频次大幅降低。”古浪县林草局副局长杨鑫山说。


    郭万刚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会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全力完成沙区治理任务,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治沙用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海南昌江县昌化镇农民陶凤交带领乡亲们不懈植绿


    建造沿海防护林呵护碧海银滩


    本报记者周亚军


    碧海蓝天,绿林绵延。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海岸线200米外,一排排海防林傲然挺立。这里曾是海南最大的荒漠沙丘,为了营造海防林,昌化镇农民陶凤交带领近百名“绿色娘子军”持续奋斗,助力生态持续改善。


    “有海有沙滩,现在又有了绿树,多好看!”63岁的陶凤交戴着一顶大斗笠,笑容满面。


    棋子湾曾是一片滨海荒漠,有5000多亩流动沙丘和1.3万多亩半流动沙土地。刚开始造林固沙时,树木难以成活,专家来看了也连连摇头,陶凤交却不认输,“这是我们的家园啊,我们一定要把树种活。”


    在县林业局支持下,陶凤交和乡亲们艰辛探索。第一年种下100棵树,当年最多活30棵,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也难以存活。后来,省林科所的专家指导改种野菠萝和木麻黄,挖深坑40厘米,有湿沙层再栽苗。同时,找红土,浇足水,用上营养袋。终于,树苗成活率大大增加,沙海有了绿色。


    苗木一点一点长起来。林业部门提供了育苗场所,运苗木有了车辆,种树条件大大改善。陶凤交和乡亲们在昌江流沙上种活338万株林木,形成1.88万亩海防林,占全县海防林面积的36%。在海南全岛,她们种活651万株林木,形成4万多亩海防林。


    “过去是滨海荒漠,现在是森林城市,就连三狮岭旧矿山都复绿了,山上山下全都种满了树,绿油油一片。”陶凤交说。最早种下的木麻黄已成栋梁之材,陶凤交抱着树,笑得眯起了眼,“再辛苦都值得啊。”


    现在每逢下雨等适宜种树的天气,陶凤交就会带着乡亲们去补栽补种,近3年又种下60万株木麻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海防林成了好风光,黎乡成了昌江旅游的金字招牌。”


    “这10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昌江以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38万亩,县域内河流、公路、铁路两旁以及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实现绿化。”昌江县林业局局长文继恋说。


    现在的昌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爱绿护绿,生态越来越美。


    湖北枝江市顾家店镇农民薛传根和大伙儿在江堤植绿复绿


    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范昊天


    大江奔流,生机盎然。在长江湖北宜昌枝江段北岸,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的小镇——枝江市顾家店镇。江堤上,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沿着岸线向远方延伸;堤坡绿草茵茵,俨然是一个美丽的江滩公园。


    每天早上,74岁的老党员薛传根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江堤上,修剪树枝、除去杂草,沿着岸线巡查。“我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看着这些防护林长得越来越好,长江变得水清岸绿,心里比蜜还甜。”薛传根笑着说。


    薛传根1988年调任顾家店镇堤防管理站站长。他回忆:“当时的长江大堤外,不仅没有树,连草都没有,到了汛期经常崩岸、溃堤,岸上的泥巴和污染物也容易冲到江里。”那时候堤防沿线村庄人多地少,一些农民利用枯水期江边裸露的河滩种粮。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减少长江水质污染,薛传根动员大伙儿退耕还林、护壤固土。农民的观念逐渐转变,开始在河滩上植树造林,汛期险情大幅减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薛传根带领乡亲们更加积极地投入长江岸线植绿复绿工作中。夏天,他们顶着火热的太阳,汗流浃背地干;冬天,冒着寒气袭人的江风管护树木。


    植树造林,要讲科学。为了保证树苗的存活率,薛传根四处奔走,向专家求教。根据不同树木的特性,薛传根和大伙儿把大树苗和不怕淹水的树苗种植在低洼处,把耐旱的种在高处。树种起来之后,薛传根每天骑着自行车沿着长长的堤坝巡查,加强管护。


    守一方水土,护一片林木,保一方平安。在26.5公里长的江堤上,薛传根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栽种下18万株林木,面积达2800亩,昔日的荒滩变成了长江堤防的绿色屏障。


    如今,薛传根不仅坚持每天到江堤巡查,还时常乘船到顾家店镇南部长江江心的关洲岛上,照看2000余亩疏花水柏枝,捡拾岸边的垃圾。“疏花水柏枝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水域,能长时间适应浸泡和暴晒,属于我国珍稀物种。”薛传根说。


    2016年退休后,他组建成立了顾家店镇关洲珍稀动植物和珍贵文物管护站,带动周边居民参与长江珍稀动植物保护。同时,自己筹款栽植30多亩花卉树木,将荒滩改造成了鸟语花香的关洲江滩公园。


    “这10年来,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薛传根说,“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守护好、建设好长江绿色岸线,进一步筑牢长江生态屏障,激励更多的人投入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惠泽人民。”

    2022-10-19

  • 首 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