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虞城——激活制造业绿色发展新优势

    河南省虞城县五金工量具产业远近闻名:年产钢卷尺15亿只,年产五金工量具1.5亿只,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产品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工艺环节——电镀。“镀得闪亮,才能卖得‘漂亮’。”虞城县电镀生态园的车间里,河南红螺工量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彦斌说。


    眼前是一排排五金工量具固定架,工人熟练地把一个个螺丝刀杆嵌到架子上,在嗡嗡的机器声中,将固定架依次送进传输带。经过沸腾的化学水槽,蘸水、提出,不过10多分钟,原本颜色灰暗的螺丝刀变得银光闪闪。之后,再经过清洗、晾干、装配、打包,工量具被运往各地。


    “蘸水的过程,就是电镀,是五金工量具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张彦斌说,金属表面与水槽里的镍、锌、铬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钢卷尺、螺丝刀等不仅可以增加亮度、硬度,还能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每次“蘸水”后,都需要清水冲洗,所产生的废水含有重金属,直排会造成污染。但在电镀生态园,废水处理完全达标。


    达标排放来之不易。因为污染,虞城县工量具产业一度遭遇瓶颈。上世纪80年代,钢卷尺产业在虞城县兴起,一些村镇随之建起了电镀作坊。“一根电线,几个重金属水槽,就能电镀。”商丘市珂铭工量具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生回忆,把工量具送到电镀作坊加工,虽然距离近、价格低,可质量差,有的“手一搓,镀层就掉”。更严重的是,废水不经处理排入沟渠,会造成严重污染。


    后来,电镀作坊被明令禁止,梁生便把工量具运到浙江、江苏等地电镀。“那里虽然电镀质量好,电镀厂环保意识强,可远距离运输,增加了人工费、运费,价格优势没有了,哪有能力扩大生产?啥时候咱虞城也能有像江浙那样的电镀厂?”梁生说。


    2016年,商丘市海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县政府申请,建设电镀生态产业园。“先期投入1亿多元,运行中遇到困难,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才渡过难关。”电镀生态园负责人胡爱良介绍。2018年10月,投资10.2亿元的电镀园一期工程投产,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污水处理设备国内领先的综合环保智能电镀园区。


    胡爱良带着记者一一参观处理废水的调节池、反应池、沉淀池。“看,废水经过处理后,比一般河水还干净。”各种废水分别经过10多道分质处理工序,再经沉淀、过滤、软化,最终形成中水,回到车间循环使用。


    污水处理车间里,有一个小屋子,铁门紧锁,门上装着摄像头。门口绿色标牌上写: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胡爱良介绍,从生态产业园排出的水,关键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比如总锌,国家排放标准是1.0毫克/升,而电镀园的监测指标为0.0017毫克/升。即便如此,废水还要送到县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


    没了后顾之忧,梁生感受到了电镀产业的潜力,“电镀园派人上门收货、送货,每吨金属的电镀价格比小电镀厂降了300多元。”


    有了电镀生态园,政府乘势而上,扩大招商。虞城县对园区实施特许经营授权,通过政府监管、补贴、扶持等方式推动项目发展;清查县内重污染企业,纳入园区处理,实现污染统一治理;对入驻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培训、智能生产线引进、厂房租赁、专利申报等给予补贴和支持。


    商丘市东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原来在外地做高端金属表面处理项目,到虞城县设厂后,很快拿到中航光电集团的订单。“3个车间,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负责人李矿梅说。


    河南合智新材料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防电磁、防辐射产品研发生产。车间里,两条生产线一刻不停。化纤通过真空镀镍、铜等,做成集成电路中的导电布。“有了环保型电镀支撑,我们一定能越做越强。”负责人孙林平说。


    “目前,电镀生态园项目一期、二期、三期全部建成,全部达产后可上100多条生产线,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万吨。过去的电镀瓶颈变成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新优势。”虞城县委书记白超说。

    2022-09-09
  • 浙江安吉:在绿色山水间打造美好城市

    满山苍翠,溪水叮咚,一条“玉带”穿梭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境内。这条“玉带”就是申嘉湖高速安吉段,它是安吉连接上海的主要纽带。


    “这条高速公路去年底正式通车,大大提升了安吉在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的节点枢纽地位。”安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眼下,从上海到安吉缩短1小时左右,从湖州到安徽黄山缩短至2.5小时。待2023年安徽段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浙江西北部省际高速“断头路”问题,成为沿海地区与内陆连通的又一高速通道。


    安吉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是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多年来,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逐步实现了从生态立县到生态强县的转变。


    绿色是安吉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最有特色的资源。全县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维持在95%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山水清越、修竹绵延、茶香四溢、民风淳朴,安吉素来以良好生态而闻名,是“联合国人居奖”中国首个获得县。去年,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这些国际荣誉正是安吉提升城市能级,在绿色山水间打造高品质生活、低成本创业美好城市的底气。


    “以前就是请一个阿姨搞搞卫生,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引进物业,接下来还会对小区微改造,建充电桩,太好了!”安吉县金舜苑业委会主任老任很开心,“小区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居民们一致给予好评。”


    2022年,安吉县成立城市小区治理专班,工作重点就是为昌硕街道无物业小区引进正规物业公司,依托物业公司为小区提供专业服务,实现治理常态长效,达到提升城市小区治理能级的目标。截至目前,在105个无物业小区中,98个已引进物业公司,完成率93.3%。


    在县城管理上做得精致,在乡村管理上更是做到了精细。“早在2017年,我们九成行政村就有了环境管理的‘专业管家’。”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斌说,2008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而美丽乡村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通过“城市物业进农村”项目,目前共有20余家城市物业公司进驻农村,开展环境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方面的专业维护。


    “推行城市物业进农村,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有效破解了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难题,这一做法在省内开了先河。”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任强军说。


    近日,在安吉县人民医院鄣吴院区,主任医师王永照正忙着给患者老黄诊脉开方。此前,老黄因术后复检需定期至县城王医师处就诊,而随着“主任工作室下沉”机制的实施,王医师每周都会下乡,老黄每次的就诊时间也由以往耗时一天缩短为半小时左右。


    村民不断缩短看病时间和距离,这是安吉公共服务的生动缩影。省城医生“家门口”坐诊成了常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多家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县域就诊率在90%以上。


    去年,安吉在全省率先实现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安吉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投入民生领域,使住房、医疗、救助、养老等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心里暖意融融,幸福底色更加绚烂。”安吉县相关负责人说。


    美好城市的魅力不仅吸引着在外的游子,还吸引着外乡的青年才俊、顶尖智力和高端项目。今年6月,《安吉县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实施方案》出台,目的就是让更多人选择安吉作为工作地的人能实现“零负担安居、零压力创业”。截至目前,已有356人成功申领购房凭证,共有159位符合条件的人才成功购得新房。


    如今,抬眼望山、驻足亲水、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正逐渐成为安吉百姓生活的常态。

    2022-09-08
  • 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 向物种入侵说“不”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随着近两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相继施行,我国从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专家提醒,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随意丢弃外来物种,放生活动要规范开展,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造成危害。


    近日,河南汝州市围捕“怪鱼”鳄雀鳝引发关注。经过努力,汝州市城市公园管理方对鳄雀鳝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并对湖区进行了消毒。


    今年8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制定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我国从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是难题,源头施策是高效又经济的手段


    鳄雀鳝,原产于美洲,身体覆盖菱形硬鳞,口部形态长而尖,因形似鳄鱼而得名。鳄雀鳝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科学家顾党恩介绍,鳄雀鳝体型怪异,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需求被作为观赏鱼引入国内,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鳄雀鳝食量大、生长速度快,一般水族缸无法容纳或养殖费用高,加之其肉质不佳、卵有剧毒不宜食用,被部分养殖者放生或丢弃至户外水体的情况时有发生。”


    顾党恩介绍,鳄雀鳝进入户外水体后的潜在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水产养殖安全,一旦进入养殖水域,导致养殖种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大量捕食本土水生生物,可直接导致本土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急剧下降甚至灭绝,危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三是在极端情况下,对人类具有一定攻击性。


    据农业农村部向有关省份调度了解,目前尚未有鳄雀鳝侵入养殖水域情况。鳄雀鳝在河南、江苏、山东、重庆、四川、广西、北京等地城市公园湖泊或内河有零星散发记录,在广东等南部少数地区自然水域有零星分布。


    “目前,鳄雀鳝呈现点状分布,这也间接证明其在自然水域的扩散是由于人为放生引起的,未出现跨水域扩散,远未到泛滥成灾的地步。”顾党恩说,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是世界性难题,由于水体的隐蔽性较强,很难发现其中的入侵物种,也很难像对待植物和病虫害那样对鳄雀鳝精准定位,“加强监管,杜绝非法的引种和买卖,从源头上阻断其传播,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是目前较为高效和经济的手段。”


    主动应对、消除危害,加强重大外来入侵生物防控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这是啥品种的螺哟,个头比田螺大,产的卵是粉色的”“扒开水稻根部,这种螺在田里随处可见”……今年6月,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一位居民在该镇一处稻蒜轮作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的200亩耕地中,发现了一种陌生的螺。


    经专家鉴定,这种螺是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福寿螺。福寿螺会在水稻生育期啃食水稻秧苗、幼苗,造成稻田减产。


    如何防治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侵害?九襄镇政府联系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汉源县人民法院和县农业农村局,探索解决之道。


    “经过前期的勘查,我们决定将这200亩耕地确定为耕地司法修复示范田。”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定防控灭除方案,组织法院干警、乡镇村组干部、村民于7月21日当天在修复示范田中集中清理了约50公斤福寿螺。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自然传播、无意传入和有意引入。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万学说,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20年,我国新发外来入侵物种近110种。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到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农业重要动植物品种资源的严重破坏。”刘万学说,入侵物种紫茎泽兰使四川大面积优良草地被侵占,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原产于古巴的牛蛙携带的蛙壶菌造成了入侵地大量两栖类动物的死亡,甚至会造成本土蛙灭绝。


    “加强重大外来入侵生物防控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刘万学建议,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科技攻关,推进形成完整的预防与预警、检测与监测、诊断与防治、根除与控制、利用与管理相协调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外来入侵物种早期快速精准检测与远程智能监测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动入侵物种早期灭绝根除与阻击拦截技术的研发,提升“一种一策”的精准治理与有效灭除能力,实现入侵物种“治早、治小、治了、治好”主动应对能力的提升。


    “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引导可以提高基层防控能力和公众防控意识。”刘万学说,应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纳入教育体系,增加相关科学普及教育,提升社会各界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认知水平。


    管理有法可依,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随意丢弃外来物种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为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规定,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已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说,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构建起了制度框架,为做好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源头预防方面,管理办法对引种管理、口岸防控、境内调运检疫、边境跟踪评估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实现了对外来入侵物种自然传入、人为无意传入和人为有意引入3条途径全覆盖。


    “不管它是否有入侵特性,对于外来物种,未经批准都不得擅自引进,更不能随意丢弃。”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说,生物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长江保护法规定,禁止在长江流域开放水域养殖、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刑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平介绍,生物安全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捕回、找回释放或者丢弃的外来物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张国良提示,不要购买“异宠”等外来物种,已经在养殖的,不能随意释放或者丢弃,确有必要可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议广大民众增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意识,规范开展放生活动,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外来入侵物种扩散传播,造成危害。

    2022-09-08
  • 守护,为了绿水青山,为了子孙后代——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速写

    碧海蓝天,草木勃发;沉鳞竞跃,猿鸟同乐。辽阔的土地上,为我们守护这绿水青山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9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名单,马银国、任秀波、姜文凯等9名个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1个集体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他们中,既有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也有奋战在耕地保护一线的执法工作者;既有用双脚丈量大地、两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测绘人,也有坚守孤岛三十八载的海洋监测员;还有,经年累月默默守护在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林草人……


    每一位“最美自然守护者”背后,都有数不尽的关于坚守和奉献的动人故事!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右)


    “离开这里舍不得,把工作交给别人更不放心”


    清晨,穿上迷彩服,足蹬黄胶鞋,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像往常一样出发了。


    这一天,他要跟地质灾害监测员去山沟观察破碎的山坡与河床,加强地灾预警。临近中午,走得太远回不去,他便跟老乡蹲在草地上嚼几口干粮。下午,勘查完一处宅基地回到乡政府时,天已经黑透了,在食堂吃完饭,他又坐在办公桌前填写起“防灾明白卡”……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这样的日子他走过了41载。


    高川乡是绵阳安州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地灾像一把利剑悬在当地老百姓头上。几十年来,山川沟壑中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马银国的脚印。他累计组织安全转移群众1900余人次,避险69起,成功守护了全乡约6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马银国本有机会调到条件更好、离家更近的秀水镇工作,但他没有离开。“我出生、成长在高川,这里的一切我都熟悉,这里的人也都熟悉我。离开这里舍不得,把工作交给别人更不放心。”


    因对工作放不下心而选择留下来的,还有海洋监测人姜文凯。


    千里岩,海拔93米,我国黄海中部距离青岛55海里大陆架上的一座孤岛。岛上地势陡峭,无土壤、无淡水、无居民,却有一座海洋监测站。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姜文凯已经在此坚守了38年。


    海洋防灾减灾重在监测预报。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在这里都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千里岩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发报站,而姜文凯就是那个“放哨人”。


    参加工作至今,54岁的姜文凯数不清围着小岛走了多少圈,只记得最长一次在岛上值班217天……姜文凯说,自己闭着眼睛都能勾勒出岛上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通往温盐井和验潮井的300多个台阶,哪个上面有坑他都一清二楚。


    每天,姜文凯固定发报4次,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水盐度等数据传回陆地。一旦要发生地震或海啸,海水的各项参数可能会异动。所以,风雨再大,他也要去把宝贵的数据记录下传回来,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时,“到点了,下刀子都要去,哪怕提着脑袋!”


    由于远离大陆架,岛上的物资全靠补给,遇上刮台风下暴雨船来不了,就要饿肚子,更别提孤独和寂寞如影随形。但姜文凯认为,观测数据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样的付出和坚守值得。


    “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举国欢庆,世界瞩目。为了获取更多数据,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创下了中国人在珠峰顶停留时间最长纪录。


    在珠峰大本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手持对讲机与峰顶队员保持通话。由于太过紧张和专注,两个多小时里,他一直双膝跪地,浑然忘我。直到测量顺利完成,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腿早已麻木了。


    任秀波与珠峰结缘于2005年。


    那一年,我国开展大规模珠峰高程测量,25岁的任秀波入选登山队。测量期间,他曾在海拔6500米以上区域作业时长达43天,并在海拔7028米的营地庄重写下入党申请书,时刻准备好为党和国家的测绘事业献身;在海拔7500米时突遇特大暴风雪,为方便操作仪器以获取准确数据,他曾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成功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高度,获取了三维坐标,创下当时我国重力测量的最高纪录。


    他长年奔波于野外测绘一线,先后参与中国公路网、国家重力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对于从事的测绘事业,他的表白简短而有力:“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同样无怨无悔的,还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无论是汶川、芦山等地震灾区救援现场,还是三峡、金沙江等灾害处置现场,都留下了殷跃平忙碌的身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


    作为防灾减灾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带领团队创新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地质工程防治减灾理论与系列技术,同时荣获我国地质科技界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我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他所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机构,4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联合授予“世界滑坡减灾杰出中心”荣誉,而他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李四光学者”光荣称号,并当选为国际滑坡协会主席。


    如今的殷跃平又踏上了新征程——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筑牢“安全岛”。


    地质科学领域向来人才辈出。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在山东地质科学研究院的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大鹏办公室的灯总是明晃晃地亮着。这是他在胶东半岛深部发现25米厚金矿体期间,废寝忘食工作的画面。


    2012年12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的李大鹏迈进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大门。考虑再三,他放弃了令许多人向往的留京机会,带着妻儿来到泉城,只因情系桑梓、魂系山野。


    10年过去了,李大鹏在“找金”路上硕果累累:201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胶东莱州吴一村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于垂深3000米处发现25米厚金矿体,最高品位达13.65克/吨,实现了我国金矿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并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20年,他和团队又在素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市西城镇地下1000米发现“金娃娃”,这是创新找矿方法的又一重大发现……


    虽是85后,但李大鹏早已生出白发。面对长年野外奔波、披星戴月的工作,他乐此不疲:“你不知道,地科院凌晨三点的星空最美!”


    “保护好耕地,就是守住老百姓的‘饭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很忙,一再推迟记者的采访,可坐下来谈起工作时,他又神采飞扬起来。


    2015年,全国开展106个重点城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杭州被确定为试点市。沈乐毅时任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处副处长,于是义不容辞地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迎难而上摸索出一条新路。沈乐毅经过充分调研,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五个保良田”模式。经过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划定工作中杭州市新增划入大片优质耕地,使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5.20万亩,划定成果被评价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样板”。


    2016年,杭州市余杭区探索推行田长制,沈乐毅当起了“推销员”。他总结余杭经验,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目前,田长制已经成为一项在全国推广示范的制度创新。后来,为了让“小田”变“大田”,沈乐毅又成了一位“策划师”,积极建议开展“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


    “保护好耕地,就是守住老百姓的‘饭碗’田。”沈乐毅说,“这辈子若能做好这件事,值了!”


    做好耕地守护者,有时也需要采取雷霆手段。2020年8月10日凌晨1点,在黑漆漆的深夜,一位中年汉子带领执法队员赶赴偷采沙现场。


    面对当事人的顽固反抗,他纵身跳进水深10多米的沙坑,快速游到采沙船上,拉掉电闸、关闭机器、拆除设备,及时制止了违法采沙行为。这位汉子,就是河南省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常被同事戏称为“拼命三郎”。


    1997年3月,张辉开始从事土地执法监管工作。他经常带领执法队员吃住在村里、蹲守在一线,与违法者斗智斗勇。2016年,张辉调入当时的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召陵分局任副局长。他主动要求分管土地执法,及时组建50多人的执法队伍,拆除非法砖瓦窑厂30多座、违法建筑120多处,复垦土地2900多亩,迅速扭转了当地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张辉在漯河市开发区分局工作期间,当地连续4年实现违法占地零新增。2009年,开发区集约节约用地评价为河南省第一。2021年3月,张辉调任现岗位后,漯河市督察发现问题、历年卫片整改率等各项考评指标均稳居河南省第一,成为连续10个月新增违法用地问题“清零”的唯一省辖市。


    “我将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脚下这片沃土良田。”硬汉张辉有时也会满怀深情。


    “把这片森林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秋日,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里即将热闹起来。不久,大批远道而来的越冬候鸟特别是小天鹅,将在这里享受惬意的迁徙假期。


    2021年,996只小天鹅的数量创下了保护区成立23年来的历史新高。对此,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倍感欣慰。


    自2004年2月进入保护区工作,钮栋梁就成了这些生灵的守护者。2011年,钮栋梁组织保护区执法人员,和边防干警一起精密布控,破获毒杀小天鹅案件,扼断一条由毒杀、运输、销售组成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罪恶之链。


    防治外来入侵植物是东滩保护区里一场没有硝烟的守卫战。2008年,钮栋梁担任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工作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大规模“围剿”互花米草,实施该项生态治理中试四期工程。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区域内,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最终被成功控制住,土著植物恢复良好,生态效益显著增强。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也有一处野生动物的家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苏木山森林公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竟是一座寸草不生的荒山。


    改变,离不开当地人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尤其是苏木山林场原场长、“塞上愚公”董鸿儒。


    1958年,19岁的董鸿儒来到苏木山护林站,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这里的水土“脾气”怪,无论杨树、桦树,还是杏树、榆树,愣是种不活。10多年中,董鸿儒带着职工四处寻觅学习、反复摸索,终于在苏木山上栽下1200多亩华北落叶松。次年,落叶松抽出新梢,成活率达90%以上。到1980年,苏木山造林面积达10万多亩,成活8万多亩,产值3亿多元,成功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植树造林的空白。


    1965年,董鸿儒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取名“存战”。2008年,董存战像父亲期望的那样,义无反顾地调回了苏木山林场。“父辈们在这里植树,从我们这一辈开始护树。我们要把这片森林完整地交给下一代。”董存战说。


    如今,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退休后的董鸿儒每年仍会回到林场,还时不时地给山上的护林员、防火员打电话叮嘱几句——显然,苏木山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2022-09-07
  • 财政部发布财税支持方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申铖)记者6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财政部日前印发《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支持建立以财政投入、市场参与为总体导向的资金多元化利用机制。


    根据方案,中央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用于支持沿黄河省区统筹做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工作;研究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沿黄河省区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此外,方案明确支持建立以防洪治理、水沙调控为重点方向的灾害防治保障机制,以税费引导、专项奖励为调节手段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以整体治理、分段施策为基本思路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2022-09-07
  • 采用换电模式 会是新能源汽车补能的最优解吗

    换电模式是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进行更换,以满足车主的续航需求,是一种将车和电池分离进行补能的模式。不同于充电桩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可以大大节省车主的补能时间。在安全性方面,换电相比充电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换电模式也可有效缓解电网负荷。


    ◎实习记者杨思晨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据测算,到“十四五”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出20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步提升,仅用充电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补能需求,换电模式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的新赛道。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情况如何?加快换电体系建设是否能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不均衡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换电模式处于“初露头角”阶段


    不同于以往的整车充电模式,换电模式是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进行更换,以满足车主的续航需求,是一种将车和电池分离进行补能的模式。


    目前换电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整包换电,即将汽车底部的电池包整体更换,不同车型的电池包的标准不同;另一种则是分箱换电,即设计标准化、可拆卸的动力电池箱,并根据不同车型的需求,在车辆底部布置不同数量的动力电池箱,换电时只需更换动力电池箱即可。


    近年来,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新的补能方式,不仅广泛地吸引了业界的关注,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换电站纳入我国新基建项目范畴。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鼓励开展换电模式推广应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优化提升共享换电服务,提升换电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建成新能源汽车换电站约1406座,同比增长1.5倍,预计到2025年国内换电站总数将超3万座。换电模式正处于“初露头角”的阶段。


    “目前的换电模式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指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行业和企业对换电模式更加关注,换电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换电模式比充电模式更快更安全


    不同于充电桩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可以大大节省车主的补能时间。如果使用充电桩,最快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给汽车充满电,而进行换电只需几分钟。“补能时间短是换电模式最突出的优势,而且快速补能让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方便灵活,也就是可以根据行驶距离的长短,选择不同容量的电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换电模式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成本,避免了长时间充电带来的困扰,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在安全性方面,换电相比充电具有一定的优势。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时常会有过充过放的情况,这会对动力电池造成伤害,进而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换电站会对电池进行集中的专业充放电管理,相比个人充电方式,安全性更好。”刘永东指出。


    此外,换电模式也可有效缓解电网负荷。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增多,数量众多的新能源


    汽车同时充电将会对城市电网造成巨大威胁,而换电站则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有效减少集中充电给电网带来的负荷。


    除了上述优势外,换电模式还解决了私家车用户面临的“无桩可用”的尴尬局面。在固定车位资源和土地资源稀缺的一线城市,新能源车主一定程度上会遇到无法安装充电桩或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充电桩可用的难题,这时换电模式作为一种辅助补能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充电问题。


    想实现大规模应用还得迈过这些“坎”


    虽然换电模式具有各种优势,但从经济投入方面来说,换电站建设投入、电池成本等远远高于充电桩建设,这使得其商业化运营面临许多挑战。


    据了解,换电站的建设费用相当于充电站建设费用的3倍左右,其固定建造成本与充电站一样,需要土地资源、充电设施、充(换)电车位等,但不同于充电站,换电站还需要购买周转电池、换电设备、电池检测设备等,还需要有用于存放电池的专门仓库等额外条件。


    不仅如此,想要实现换电的大规模应用,车载电池标准也需要进行统一。这种统一会导致电池成本的升高。另外,换电模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电池的标准化难以实现。刘永东认为,品牌、车型及性能是消费者购买私家车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统一电池标准,车的差异化可能会降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这也是造成电池标准难以统一的原因。“而商用车‘千车一面’属于常态,因此换电可以先在商用车领域推广。”刘永东说。


    “换电在私家车领域瞄准的主要是对价格不敏感、对时间要求高的用户。”仝宗旗指出,目前只有部分私家车车主会选择换电模式,多数还是以充电桩充电为主。


    充、换电协同发展或为未来趋势


    换电市场虽然已经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但面对电池标准化不统一、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等诸多痛点,接下来应该如何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型号种类众多,而动力电池包的标准化程度很低,严重制约着换电模式规模化发展及应用,需要国家在标准化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联合业界制定相关标准,将动力电池的容量、能量、电压、材料、尺寸、安装位置、接口标准做到统一。这个过程,需要电池厂商、车企、换电运营商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配合,有效推动电池的标准化建设,并在换电以及长期使用电池的过程中,保证其安全性。


    加大换电站的投入力度也至关重要。例如,可以实施部分补贴政策、改善换电站建设的条件、推动储能和动力电池检测一体站建设等。“换电站建设由于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多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尤为重要。”仝宗旗指出,换电模式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合作,共同推进。此外,还应重视换电站的选址。核心的选址逻辑是要方便用户的日常补能需求,提升车主便利度。合理的选址不但有助于换电模式的推广,还能帮助换电站维持商业化的运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为新能源汽车选择配置不同的充电、换电方式,是解决其补能问题的最优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充电桩的“冷热不均”、高峰时充电难、部分地区存在“僵尸桩”等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痛点。仅仅依靠换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刘永东指出,仅仅依靠换电并非是完全解决“充电焦虑”最有效的方式。充电、换电协同发展,在家用领域以充电模式为主,商用领域以换电模式为主,可能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2022-09-06
  • 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逾1500亿 钢铁业减污降碳迎难而上

    当前,我国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正如火如荼展开。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共有251家企业、6.8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已超过1500亿元。


    “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既是行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也是企业奠定生存基础、赢得市场竞争、谋划长远发展的具体抓手。”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近日举行的2022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钢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应对诸多挑战和困难。


    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打赢蓝天保卫战,钢铁业要啃“硬骨头”。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动行业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按照要求,全工序有组织排放超低限值较国内现行标准收严33%至83%,相较于欧美国家现行标准,我国超低限值除个别节点颗粒物排放浓度相当外,绝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标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家企业、1.7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22家企业完成部分环节改造,并在中钢协网站公示。


    “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整体进展良好,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钢铁企业付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在清洁运输、监测监控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涌现出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极大改变了全社会对钢铁企业的认识。


    钢铁产能集中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全国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2021年与2013年相比,PM_2.5浓度平均下降59%。特别是钢铁第一大省河北,2021年PM_2.5浓度比2013年下降62.5%,重污染天数减少87%,降幅在全国位列前茅。


    钢铁企业整体治理水平快速提升。自备燃煤电厂、焦炉、烧结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为标配,轧钢用的煤气发生炉普遍被天然气替代,焦炉烟气精脱硫正在大规模应用,料厂、料堆、料仓及物料转运等颗粒物逸散点普遍密闭密封。此外,公转铁、新能源重卡的大力推进,有效提升了钢铁行业物流环节的清洁运输水平。


    减污降碳同根同源,需要协同推进。作为制造业碳排放大户,钢铁业低碳转型工作有序开展。中钢协提出碳中和冶金路线图,正式发布《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愿景及技术路线图》;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并启动了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凝聚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合力。龙头企业发布低碳发展行动路线,积极推动大规模脱碳技术路线研发和示范,协同上下游行业共同推进能源结构变革。


    行业承压挑战增多


    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是目前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刘炳江强调,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并将其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这项重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将倒逼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和装备升级,提升钢铁业整体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助于撬动社会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完成主体改造工程的钢铁产能已近4亿吨,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投资超过1500亿元。2025年之前要完成8亿吨钢铁产能改造工程,还有约4亿吨待实施,按平均吨钢投资360元计,需要新增投资不少于1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钢铁业市场形势严峻,遇到了需求减弱、原燃料价格高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等困难和问题。今年1至7月份,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企业利润总额936亿元,同比下降63.4%。7月份全行业出现月度亏损,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企业亏损96亿元,在列入统计的90家企业中,63家当月亏损。钢企效益滑坡,对于企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和未来预期两个方面。


    何文波表示,面对市场的严重冲击,钢铁企业当期效益急转直下,计划的建设项目能否如期进行,是否会出现钢铁企业对计划的调整,目前来看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处置方式。协会已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全面跟踪调查。


    随着钢铁业节能减排向纵深推进,工作难度也在加大。污染物排放要求更高、节能降耗进入发展瓶颈期、低碳转型面临多重任务目标等,都是企业绕不开的挑战。


    从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进展看,重点地区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近日,河北省率先提出在已完成12家钢铁企业创A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实现河北省钢铁企业全面创A。同时,超低排放改造的整体要求在逐步提高,河北省执行的新版《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相较于此前一版标准,在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方面要求均有大幅提高。


    从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看,“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一系列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对行业加快推进低碳转型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指标要求,比如“到2025年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达到30%”“短流程炼钢占比到2025年达15%以上,2030年达20%以上”等,低碳转型工作面临着多重目标背景下的高质量转型压力,时间紧、任务重。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钢铁行业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坚定不移继续做好超低排放改造,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基地。“越是处于行业低谷期,企业越应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以危机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刘炳江表示。


    据何文波分析,市场压力会促进环境技术和工程的行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促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变危为机。为此,钢铁企业要通过评估,实现对技术方案和工程进度的整体优化;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强化奖优罚劣,促成优胜劣汰。“两促进”是市场冲击可能带来的正面效果,“两优化”(优化实施方案、优化政策导向)是实现和强化这种效果的必要措施。


    河钢集团作为钢铁业的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在烟气污染物治理方面形成了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主要能环指标居行业领先水平。其技术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钢正在建设新一代全流程绿色智能钢铁基地,通过工艺流程变革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表示,河钢旗下张宣科技正在实施全球首例氢冶金工业化示范工程,一期项目预计2022年底前投产。到“十四五”末,河钢集团将形成380万吨的清洁炼钢原料的氢冶金产能。


    以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河钢集团积极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输出平台。今年5月31日,其组建的大河生态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作为河北省生态环保领域“第一家国资国企平台”,该公司将充分发挥资源、融资、管理、人才优势,从战略咨询、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方面发力。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钢铁市场优胜劣汰步伐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力差距日益拉大,将出现分化和整合并行的态势。如何统筹多目标下的动态平衡,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将是钢铁业的一场大考。


    数据显示,达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相比未完成超低排放的企业,吨钢环保运行成本高出100元以上。“在环保成本上浮而利润水平大幅下行形势下,成本的差异将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提醒,超低排放改造(包括已完成改造的企业)应全面考虑、系统优化、整体设计、精准控制,在稳定实现超低排放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能耗、物耗,实现减污降碳、降本增效。


    “实施减污降碳,迈出了钢铁业低碳发展的第一步。”范铁军建议,面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任务,需要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创A”的影响力,将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物治理与碳排放目标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形成任务明确、角度全面、标准统一的政策要求及政策环境,真正让A级企业成为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标杆”,达到示范引领作用。

    2022-09-06
  • 绿色服贸、低碳发展——来自2022年服贸会的现场扫描

    竹子替代塑料做成的一次性餐具、不用插电就闪闪发光的霓虹灯牌、只排出水的氢燃料电池……正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服贸会,“绿色”成为一抹突出亮色。


    今年服贸会的主题是“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并且新设面积达16700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全面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技术和应用。从个人生活、到城市建设,再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的身影在服贸会上频频出现,折射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步履坚定,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的巨大机遇。

    竹子“变身秀”规模扩大

    一场竹子“变身秀”正在服贸会上演。

    从刀、叉、勺子,到餐巾纸、吸管、水杯,再到自行车、排水管,琳琅满目的展品均由竹子制成。以竹代塑、减塑降碳,是这场“变身秀”的主题。

    国际竹藤组织这个以竹木风格配合竹林造景搭建的展台颇受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介绍,竹子是一种绿色、低碳、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很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去年我们在服贸会的展台只有60平方米,今年增加到了120平方米,因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了。”傅金和说,明年我们的参展面积可能还要增加。

    服贸会上,竹子“变身秀”规模扩大,是绿色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今年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瓦片有了新功能

    瓦片能干什么?相信,今年的服贸会给了很多人一个新答案。

    光滑润泽的外观,自然流畅的弯曲弧度,配以玄青、黛绿等颇具中国古典美感的颜色……在服贸会英利嘉盛的展台,几块建筑曲面瓦片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它们不是普通的仿古瓦片,而是蕴含晶硅光伏电池技术的新型绿色发电建材。”保定嘉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经理王乐蕊介绍,这些瓦片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全屋提供绿色电力。

    能发电的瓦片,带给参观者更多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想象。在服贸会上,还有不少类似场景。

    中建二局展台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施工现场工地设备、环境监测、废弃垃圾等数据信息,利用这一系统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比如建筑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利用,空气粉尘指数偏高时自动启动围挡喷淋装置。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与德国相关能源机构合作,在城市更新、城市设计、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推出落地设计服务,同时实现碳中和技术方案全面融入全过程设计。清华院企划部主任杨丝路说:“国家的减碳举措对建筑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提升从设计规划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减碳技术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扩张的“废物变燃料”生意

    五个透明玻璃瓶里的“神秘物质”,展示着一门“变废为宝”的生意经。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碳、塑料粒子燃料……在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上,这些“高大上”产品的前身却是固体废物。

    该公司副总裁张进锋介绍,日常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诸如木质包装物、农业秸秆、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体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各种绿色零碳替代燃料,应用于冶金、建材、电力、石化、造纸等多个工业领域,代替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今年,这家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公司,在北京新成立子公司,加强生物质替代燃料业务。张进锋说,这两年,明显感受到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替代燃料需求的增加,为此公司正扩大生产规模、拓宽生产品类。

    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展台,一个体积不大的“黑盒子”,输出动力却相当于一台2.0T的发动机,并且排出的只有水。这是“氢腾”氢燃料电池电堆,其关键技术和产品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现在步入产业化推广实施阶段。氢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服贸会上,不同企业展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拓宽着人们对于未来汽车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饱含“绿色”“低碳”元素的服贸会,彰显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蕴藏的巨大科技创新推动力以及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今年服贸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参加“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时表示,中国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未来实现碳达峰直至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期待中国持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等方面工作,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成功经验。

    2022-09-05
  • 清水河: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阵秋雨过后,走进清水河县青龙洞山,迷蒙的雾色里,满目青翠,宛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沟壑纵横、满目荒凉?

    “过去站在这里,满眼都是荒山秃岭。从1983年开始,历经几十年的生态治理修复,截至目前,青龙洞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6%,山中常见狍子、狐狸、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站在青龙洞山观景台,护林员徐荣生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林海对记者说。

    沙海变林海,荒山变绿岭。2017年,清水河县将青龙洞山规划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现场教学点,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地”。

    青龙洞山只是清水河县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聚焦“生态立县、生态优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生态富民”的总目标,清水河县在用好用足生态环境优势上下深功夫,走实走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强县富民之路。

    2022年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245.3%,增速居呼和浩特市第二,全区第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由负转正”,增速居全市第二,全区第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35元,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市第一……

    清水河畔,“绿水青山”正在走向“金山银山”,一幅生态美、产业旺、文旅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徐徐铺展。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全域旅游风生水起

    “过去山上都是裸露的沙石,一到下雨天,泥石流就顺着山坡漫灌下来,侵袭山脚下的村庄。现在通过植树造林工程,这一整片山都是绿油油的。”石人背护林队队长李虎元感慨地说。

    2001年,清水河县抓住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机遇,启动实施石人背生态治理工程,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大会战打响。仅用1年时间,3.8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如今,站在石人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高高的瞭望塔上,举目远眺,一抹抹翠绿在山间肆意流淌,美景尽收眼底。石人背、平顶山、二路也山、木瓜沟、鹰嘴山、城关北山六大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串联成片,50万亩人工林绿染南山,构成清水河县中部绿色屏障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今天的清水河县,森林保有量从5500亩增加到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1%提高到31.01%;草地面积173.7万亩,草地覆盖率41.09%……在这方山清水秀之地,生态优势正在转变为发展优势。

    说起开办农家乐,北堡乡老牛坡村村民韩连生打开话匣子。

    “2017年6月,老牛坡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动。借着这个机会,我开办了老牛坡村第一家农家乐,当时条件很简陋,只有一间房,连桌椅都是东拼西凑的。”韩连生说。

    当年,韩连生的农家乐接待了1400多人,纯收入3万多元。3万元,让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连生一举摘掉“贫困帽”,吃上了“生态饭”。在他的带动下,2018年,老牛坡村及周边村镇相继开办了10余家农家乐。依托革命老区老牛坡村的红色资源,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1年,韩连生新建了6间房,新换了桌椅等设施。“现在我不仅腰包鼓了,精神状态也明显变好了,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红利。”谈起现在的生活,韩连生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我的农家乐虽然能容纳更多人了,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提供住宿,下一步我打算开办民宿。”65岁的韩连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享受到的生态红利可不仅如此。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清水河县正积极打造“首府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推进全域旅游,着力擦亮清水河县的“生态名片”:总投资1.37亿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和用地预审,正在同步进行建设用地报批和初步设计招投标等工作;总投资1.2亿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工作;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正在积极创建5A级国家旅游景区,同时大力整治景区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通用机场及庙区码头等基础设施。

    南靠长城,西濒黄河,清水河县因地制宜念好“黄河经”、打好“生态牌”、唱好“长城戏”,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好生态催生大产业特色品牌越叫越响

    走进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展台上几十种杂粮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蒙清农业创客中心负责人许占祥自豪地说。

    绿色杂粮是清水河县的地域符号和产业品牌,谷、糜、黍、豆等优质杂粮年均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半壁江山”。作为本土企业,蒙清农业始终致力于把清水河的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蒙清食品不断创新杂粮在更多场景的应用。目前推出包括家庭类、功能类、应季类、粗粮即食类共12个系列、31个品类、100余款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许占祥说。

    小杂粮走向大市场,好生态催生大产业,特色农业品牌越叫越响。依托当地天然、绿色的生态资源优势,清水河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大批叫得响的生态产业。

    清水河县耕地面积97万亩,其中坡梁旱地面积89.6万亩、水浇地面积7.4万亩,是内蒙古优质特色杂粮主要产区。按照“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清水河县高标准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强做优做大绿色杂粮优势产业,不断提升杂粮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在清水河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加工园区初具雏形。

    “园区已与蒙清、博煜、蒙宏、优慕等4家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生产各环节,引导周边农户广泛参与企业生产,带动周边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园区负责人李永斌介绍。

    目前,清水河县正在以“小香米、黄米、米醋、胡油、海红果、花菇”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经过中国“一乡一品”认证授牌的清水河豆腐等农特产品为“底牌”,以打造“窑上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等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助推县域农牧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2017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以海红果、大杏、沙棘、欧李等为主的优势特色经济树种。目前,山楂片、果丹皮、沙棘饮料、果酱、海红果汽水等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广受好评。”清水河县林草局建设中心主任董耀先说。

    立足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清水河县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转型升级,大力培植经济林产业。如今,全县经济林面积达88万亩,已发展成为稳定增收的绿色产业。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种植大户、村集体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县林下种植面积2.765万亩,主要种植蘑菇、黄芪、香菇、紫花苜蓿等;林下养殖面积1.141万亩,主要养殖鸡、鹅、藏香猪、鹿、蜜蜂等。

    好生态引来金凤凰项目建设动能澎湃

    “生态的改善提升了当地的投资价值,当地政府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营商环境,促使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这是选择清水河的企业家们的共同心声。

    今年以来,清水河县紧紧围绕生态环保、绿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循环工业、新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按照“立足资源优势、狠抓结构调整、融入新区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量力而行建设、科学推进发展”的思路,多形式多途径广泛择优招商。

    “所谓的‘择优招商’就是选择那些真正实力强、贡献大的企业入驻,从‘招商引资’变成‘招商选资’,更加注重招商的质量和效益。”清水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青说。

    好生态引来金凤凰,好环境招来好项目!蓬勃发展的清水河县吸引了大批企业和项目在此安营扎寨,尤其是一批清洁能源项目竞相上马,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9日,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在清水河县正式开工,项目规划容量10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49亿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25亿千瓦时以上,节约标煤超过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00万吨。

    时隔19天,另一个清洁能源项目大唐清水河万家寨200兆瓦风水互补项目破土动工。项目拟建设30台6.7兆瓦风机,预计12月底全部投产发电。目前,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清水河县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集约高效清洁能源产业链,加快建成500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推动风光水氢多种能源协同互补,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落地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清水河县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全员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充分发挥6个招商专班作用,特别是围绕已落地项目精准开展上下游、左右侧产业链招商以及龙头企业招商、智慧招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

    按照规划,清水河县今年计划实施72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9个,投资额达209.62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落地项目完成投资不少于25亿元。截至目前,已签约三峡能源清水河县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26个,协议投资762.5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已落地蒙能环保新能源材料与绿色纤维循环利用源网荷储等14个项目,协议投资36.72亿元,下半年预计完成投资13亿元。

    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犹如一颗颗“金种子”扎根生长,让清水河经济发展有了“底儿”,激发起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清水河人相信: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就一定能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记者许晓岚郑学良康丽娜)

    2022-09-05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 审议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栗战书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栗战书委员长出席并讲话。



    9月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栗战书委员长出席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沈跃跃副委员长主持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袁驷、窦树华、吕彩霞、矫勇、王毅和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围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问题提出询问。

    国务委员王勇,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栗战书在讲话中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监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用力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法治支撑。在对9部环保专门法律和相关决定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基础上,今年对环境保护法开展执法检查,也是对本届以来执法检查工作成效的一次总结评估。从执法检查情况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栗战书强调,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每一次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保问题,紧扣法律规定,强化持续监督和跟踪问效,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积累了有益经验,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栗战书指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继续加强立法修法工作,及时制定完善配套法规和制度标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保证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和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全社会要自觉学法用法,实际工作中要一条一条严格执行。“一府一委两院”要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询问等,更好改进工作、提升水平。

    王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环境状况稳中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此次执法检查为有力契机,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法治体系,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秘书长杨振武出席会议。

    2022-09-02
  • 韩正出席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日以视频形式出席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论坛开幕。

    韩正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韩正强调,中国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要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继续抓好电煤保供稳价,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坚决守好能源安全底线。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健全碳定价机制,稳步推进电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持续增强能源治理效能。

    韩正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推进全球能源治理合作,加强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对话,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二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三是深化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本次论坛主题为“能源双碳发展”。冰岛总理雅各布斯多蒂尔等外国政要以视频方式出席。

    2022-09-02
  • 王莉霞在通辽市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8月31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通辽市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国务院大督查指出内蒙古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多年不完工、有井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电、管道不通等问题。王莉霞带着问题赶到科左后旗双胜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现场看机井、问情况。她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国务院大督查指出的问题,要严肃认真对待,老老实实整改,限期整改到位。要举一反三、完善机制,一手抓整改、一手抓建设,推动立项、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管护环环相扣、闭环管理,打通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群众受惠受益。

    今年入汛以来,通辽市降雨量偏多,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多处水库堤坝出现险情。王莉霞时刻关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她来到二道河子村和查日苏镇东五家子水库,实地查看农田排涝和水库泄洪工作,详细询问群众受灾情况。王莉霞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全力以赴保安全。要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抓紧时间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堤坝除险加固、河渠水道疏通等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满足当地蓄水排灌需求,真正变水害为水利。

    自治区有关部门和通辽市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022-09-01

  • 首 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