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彦淖尔:打造“河套铁军” 助推绿色发展

    “上半年投资4.155亿元,三项重点公路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年度任务的82.1%,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日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交通局获得该旗“争第一创唯一季季评”两面先进红旗,局长刘烨说,“红旗是荣誉更是鞭策,一定要用‘争’的意志、‘拼’的干劲、‘抢’的努力、‘冲’的策略,奋力夺取年底的‘高质量发展’红旗。”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深入开展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为主题的干部能力提升、纪律作风整治、工作机制优化、发展合力集聚、营商环境攻坚“五大行动”,市委制定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若干措施》,打好提升干部综合能力、激励干部主动作为、完善配套机制三套“组合拳”,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河套铁军”。


    聚焦短板弱项打好“能力提升拳”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为了让广大干部补齐短板、增长才干,巴彦淖尔市将政治提能、学习提能、锻炼提能相结合,制定《干部能力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台账》,明确15个方面27项具体措施,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


    聚焦政治提能。依托各级党校开展干部培训轮训48期,培训干部24738人。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42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精心备课,为基层干部“传真经”,引导各级干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履职尽责全过程。


    聚焦学习提能。大力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加大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力度,培训各级干部2.8万余人次,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670多人。


    聚焦锻炼提能。实施年轻干部挂职锻炼“雏雁行动”,每年选派年轻干部“上下互挂”,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吃劲岗位磨炼。今年先后选派34名干部到金融机构和大型央企进行实训,将611名培养对象输送到基层一线进行锻炼,让干部经历风雨、增长才能。


    聚焦正确导向打好“激励作为拳”


    把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练兵场”,深入开展“对标找差、争创一流”活动,围绕重点工作、重大任务开展大比武活动,激励干部主动作为、干事创业。


    乌拉特中旗启动“争第一创唯一季季评”工作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跟踪评价、观摩检查,对工作实效突出的进行表扬,对落实不力的作督促提醒;临河区“乡村振兴大比武”,树起“抓党建促振兴,扛红旗当先进”的鲜明导向;杭锦后旗“先锋奖”“蜗牛奖”奖惩机制,以发展论成效、凭实干论高低、按成绩论奖惩;五原县开展全方位锻炼+精益化实践,深化乡镇科局“大述职”、年轻干部“大比武”、党组织书记“大排队”,推动干部在一线经风雨、练本领、增才干。


    树立“谁有本事谁来、谁能干成谁上”的鲜明导向,对有本事有干劲的干部及时使用、大胆重用。今年已提拔、进一步使用县处级干部49名,其中从疫情防控、生态环保、乡村振兴、财政金融、执纪监督等领域提拔29人。


    常态化开展及时奖励,对在处理突发事件、承担重大专项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优先评选“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干部”。199名优秀等次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得到嘉奖;25名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县处级干部记三等功。


    聚焦推动发展打好“建章立制拳”


    完善干部平时考察机制,开展“干部非提拔任用考核”,建立干部适岗指数评价机制,考准考实干部一贯表现。健全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靶向化、精准化设置考核指标,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提高年度考核奖励比例,将考核结果作为优先提拔使用依据。突出“工作不进位、干部就让位”导向,对各项考核指标排名靠后的视情节给予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整岗位或转任职级。


    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干部岗位变动必谈、受到组织处理必谈、发生家庭变故必谈、出现苗头性问题必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必谈,回应干部关切,疏解干部压力。通过组织约谈干部、干部约谈组织,帮助干部轻装上阵谋事干事、步调一致奋力前行。


    “农村工作不能光说不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要让群众信任你。”这是杭锦后旗沙海镇沙沟村党支部副书记、80后干部孙丹经常说的一句话。面对村里发生的各类矛盾,她一遍遍上门给村民做工作;在疫情防控一线,她为群众宣传政策、开展摸排,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她带领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脏、乱、差”得到根本改善。


    孙丹是当地许多担当作为好干部的缩影。广大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能够紧紧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我为人民谋发展,推动发展为人民”,一大批一心为群众谋利益、全力为地方谋发展的好干部成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近日,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集中选派37名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振兴领域挂职,开展“三服务一促进”帮扶工作。该市按照“你缺啥我派啥”原则,组织教育、卫健、科技等领域专家人才和年轻干部奔赴基层一线,为基层开展精准化、靶向化“定制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群众看病难、农村发展科技支撑不足等困难事和群众的烦心事,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该市共选派195批次、2613名教育、卫健、科技等领域专家人才,组建支教团队23个、医疗卫生团队23个、农牧林水等领域团队62个,帮助基层解决问题4791个,直接受益农牧民达20余万人次。(周文东、邢皓)

    2022-08-11
  • 上半年新能源装机超5000万千瓦 内蒙古加快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内蒙古在“十四五”期间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加快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步伐。





    在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施工现场,近百辆推土机、运输车正在加紧平整场地。这个项目是国家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将新能源产业与生态治理、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该项目可以治理沙漠10万亩,每年可向蒙西电网供应绿色电力40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0万吨。”亿利库布齐生态能源公司办公室综合事务经理李飞说。


    今年以来,内蒙古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高起点培育发展储能,在“源、网、荷”侧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电站。随着通辽市“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乌兰察布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在全区形成大规模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的商业示范,一大批储能项目落户内蒙古。


    总投资9亿多元的内蒙古华电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150兆瓦风电项目,前两天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吊装任务,同时配备了4.5万千瓦储能电站,今年年底建成并网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多万吨。“该项目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发电利用小时可达2412小时,为阿拉善右旗能提供清洁能源。”内蒙古华电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风电项目经理刘跃伟表示。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速了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全区新能源装机达5653万千瓦,占内蒙古电源总装机的36%,其中风电累计装机4158万千瓦,占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12.1%,继续位居全国第1位;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1450万千瓦,占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4.3%,居全国第9位;全区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占全国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的8.3%,新能源已经成为内蒙古能源供给体系的新名片。

    2022-08-11
  • 一座零碳产业城正在拔地而起

    8月9日上午,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峰会以“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态”为主题,汇聚零碳共识,深化低碳合作,实现双碳共赢。

    会上,展现了鄂尔多斯市零碳科技创新及落地成果,分享了零碳技术与生态培育的实践,对于进一步扩大零碳产业园示范推广效应、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市有序落实“双碳”目标,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先行区。

    时光追溯到2021年10月12日,2021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提出要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的绿色梦想。

    将愿景付诸实践。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工作专班的指导下,在鄂尔多斯市委、政府的带领下,伊金霍洛旗从大局规划入手,坚持政企协同,与远景集团、新加坡盛裕集团合作,对标国内外一流园区,编制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注重招商产业引领,紧盯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精准招商。通过打造“标准地+标准化厂房”等“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隆基、华友等项目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创新举措,实现企业无忧落户、项目“拎包入住”;重视服务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各类专项债券,全力推进供水、污水处理、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打造零碳产业园人才科创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才融合。在项目建设方面,“一企一策、专班推进”,全方位保障入园项目如期建成、达产达效。

    面向未来,鄂尔多斯持续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零碳产业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预计到2025年,零碳产业园建成后,累积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年消纳绿电150亿度(KWh),年产值千亿元,创造科技人才岗位10万个,成为集零碳产业城、智慧城、科创城、未来城、生态城为一体的全球零碳新工业示范基地,为促进全国乃至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蓬勃力量。

    2022-08-10
  • 顺势“双碳” 揭秘粤丰环保跨越式发展的“流量密码”

    “十四五”一开局,“双碳”目标引燃环保行业,自此环保行业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新阶段。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搭乘“双碳”东风,在经历“补贴退坡”的短暂冷静期后,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以粤丰环保为代表的垃圾焚烧发电龙头企业在2021年实现营收与净利双增长。

    顺势而为,粤丰环保业绩稳步增长

    2021年,粤丰环保实现收入67.95亿港元,同比增长36.2%;毛利21.10亿港元,同比增长36.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13.22亿港元,同比增长25.5%。

    总收入增加主要是源于新投产发电厂的售电收入、新增项目的建设收入以及垃圾处理费收入的增加。

    项目投产方面,粤丰环保各地项目在坚持疫情防控的同时,抓进度、抢工期、攻节点,其中中山二期项目、祥云项目、靖江项目、满城项目、瑞丽项目、麻涌项目等9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始营运投产,营运中的日总焚烧处理能力从2.31万吨增加至3.52万吨。

    项目新增方面,粤丰环保中标广东惠州、湖南常宁、河北易县及中山二期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日焚烧处理能力共5050吨。

    截至2021年12月,粤丰环保共有35个项目,其中27个项目已投入运营,项目总处理能力达51990吨/日;运营中的27个项目,每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35240吨/日,其余项目正按计划建设或规划中。

    粤丰环保2021年净资产收益率(ROE)也在营收的强势增长下,由2020年的16.3%提升至2021年的16.9%。对比2019年垃圾焚烧发电行业11.3%的ROE数值,粤丰环保处行业较高水平。

    在疫情反复无常、许多行业面临停产停工的2021年,粤丰环保继续保持着多年来营收与净利双增长的发展态势,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无疑不在向行业表明,粤丰环保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竞争实力不容小觑。

    已成为国内最大非国有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粤丰环保,能连续多年保持业绩高增长的“流量密码”或许从粤丰环保的发展历程中可探知一二。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粤丰环保行业领先地位

    2003年,粤丰环保在东莞横沥建设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踏足垃圾焚烧发电领域。

    彼时,我国环保产业随着国家环境政策持续加码,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为主,垃圾焚烧发电这种新型垃圾处理方式虽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却发展缓慢。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仅47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发展正当时。

    另一方面,广东作为最早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一直是经济和改革的排头兵,又身处“粤港澳”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入的状态,垃圾清运量将持续增长,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垃圾焚烧发电可行性提升,需求加速释放。

    广东省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快速增长的人口,确保了广东省较高的垃圾处理费及庞大的垃圾产生量,粤丰环保扎根广东、深耕广东,自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东莞横沥建设以来,粤丰环保目前近半数项目均位于广东省,其中茂名市电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获“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并获得“AAA级无害化焚烧厂”评级。电白项目是继横沥项目、东莞粤丰项目、中山项目、湛江项目后第五个“AAA”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AAA”级是国内垃圾焚烧领域的最高荣誉,标志着该焚烧厂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天的地理优势使得粤丰环保的项目运营质量和盈利能力领跑行业。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成功之路中,天时是伯乐、机遇;地利是环境、条件;人和是综合实力。对企业发展而言,亦是如此,天时是发展时机,地利是地理优势,人和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粤丰环保深谙其道,在具备天时与地利优势外,粤丰环保勇于革新,敢于升级。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之初,循环流化床作为主流焚烧处理工艺。在此背景下,粤丰环保先行采用机械炉排炉焚烧处理技术,并首创从循环流化床向机械炉排炉的技改升级,成功摸索出一套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经验,形成创新高效、完善规范的建设、运营、管理体系,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和经营效益的显著提升。

    2014年,粤丰环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紧紧围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这一核心业务,通过自主开发和外部并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历时7年,粤丰环保从2014年的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发展到2021年底的35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规模从6900吨增长至近52000吨,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如今,粤丰环保主营垃圾焚烧发电业务遍及全国13个省及直辖市,综合实力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已成功跻身垃圾焚烧发电龙头企业之列。

    市场下沉,粤丰环保主动转型业务轻重并举

    垃圾焚烧发电市场下沉,是当前行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重达到65%左右,并鼓励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地区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在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配备满足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压缩式的收运车辆,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建设与清运量相适应的垃圾焚烧设施。

    可见,国家在大力推进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未来县域成为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争夺的主战场。但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规模偏小,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十分考验企业投资能力、运营能力等综合实力,这将使得后入局者甚至小型玩家被迫出局,为粤丰环保这样的头部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粤丰环保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道。

    2017年,粤丰环保引入上实控股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上实控股系上实集团子公司,目前由上海市国资委100%控股。国资的注入,为粤丰环保主业版图的扩张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1年6月,粤丰环保拟收购四川上实环境投资发展30%股权,收购事项继续显示公司与上实控股成功的战略伙伴关系。

    2022年2月,粤丰环保与上实宝金刚订立运营管理协议,上实宝金刚委托上海粤丰管理及营运宝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021年7月,粤丰环保全资附属公司亿丰发展有限公司2.5亿港元收购目标公司在香港持有的商业物业、天台及两个停车位。

    无论是签订垃圾发电项目运营管理合同还是收购物业、智能停车管理等相关企业,都极好地证明了粤丰环保在积极推进业务转型,拓展轻资产运营业务。此外,粤丰环保将垃圾处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包括前端垃圾收集、分类、转运,以及后端炉渣处理和飞灰填埋。

    如今,粤丰环保实现了以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构建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管理等轻资产业务,逐步实现轻资产化运营。

    搭乘“双碳”东风深耕主业稳健向前

    围绕“双碳”目标,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落实,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021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国家出台多重利好政策来鼓励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这条“黄金赛道”发展,主要源于垃圾焚烧发电属于极具碳减排优势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点,身处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多年的粤丰环保最具发言权。

    自2014年上市至今,粤丰环保的运营项目累计无害化处理超20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绿色能源超800万兆瓦时,节约标准煤超260万吨,并减排超860万吨二氧化碳。

    在“双碳”背景下,垃圾焚烧发电为企业带来的优势远不止于此。业内人士透露,CCER有望在今年重启,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可以通过CCER机制参与碳市场交易。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假设焚烧发电的平均吨垃圾碳减排量为250kg,吨垃圾发电上网电量280kwh,度电减排量为0.89kg/KWh,当CCER交易价格为30元/吨时,售电收入可增加0.0267元/KWh,业绩增厚4.11%。当CCER交易价格超过73元/吨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售电收入增厚可达10%。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粤丰环保正积极探索碳权交易,在2021年6月,就与中国碳中和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国内及国际碳交易市场认可的碳资产开发咨询服务订立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创造碳资产收益。

    环保行业正值“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新阶段,粤丰环保将继续深耕垃圾焚烧发电主业,以提供清洁、可靠和可负担的优质能源为己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减低旗下各项目的气体排放及物料消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粤丰环保也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以稳健的步伐,昂首的姿态探索更多市场新机遇,始终践行“守护绿色生态,奉献清洁能源”的企业使命,搭乘“双碳”东风,开启新征程!

    2022-08-09
  • 守住“生命线”把好“安全关”——采油十一厂狠抓安全环保牢筑高质量发展基石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步入7月的镇原油田,仿佛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生机勃勃的山水画中,美轮美奂,清逸秀丽。放眼望去,油田上下依旧是一派“重环保、除隐患、保安全”的繁忙景象。

    安全环保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2022年以来,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积极落实“四全、四查”“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等相关要求,践行“五个安全”方法论,抓好安全生产“六个再”,不断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扎实开展专项整治,顺利通过中央、甘肃省委环保督察两次“大考”,确保了镇原油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让安全环保理念成为筑牢全员思想防线的“教科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一直以来,该厂始终把多途径提升全员思想认识与操作技能作为提升安全环保管理能力的有力抓手,通过扎实开展QHSE集中培训、狠抓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拓展安全培训载体等方式,持续推进全员安全环保意识提升与能力建设。

    为确保安全环保系列活动走深走实,该厂“线上+线下”同时发布“第一责任人安全倡议书”,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线上宣传活动,各单位设置在线咨询台,专职安全员带领干部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进行再学习、再理解,通过集中组织学习《生命重于泰山》等专题片,举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管理”讲座,积极应用ACT卡、危害因素辨识工具,参加自救互救技能比武、企地联动安全环保应急演练等活动,切实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安全环保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水平。在6月份“安全生产月”来临之际,该厂以“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为主题,大力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技术比武及专项检查等活动。结合观看主题宣教片、宣贯交通法律知识及制度等方式,将“安全生产月”活动主线有机渗透在日常生产组织的方方面面,在营造氛围紧贴实际中催生“安全趣味”,全面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在长期的安全环保管理实践中,该厂坚持“让安全深入人心,让安全形成文化”的工作理念,通过实践创新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形式,加强安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丰富“一月一主题”和“安全生产大讨论”等安全环保文化活动,紧盯“班站管理、应知应会、应急技能、技能鉴定”四大提升工程,营造了全员重视质量安全环保工作,自觉践行安全环保行为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厂上下共开展安全环保经验分享670次,参与人数11150人次,强化了事故案例的资源化利用,提升了全员防范事故的能力,全员常态化反思事故、汲取经验的模式不断完善。



    让风险隐患整治成为确保安全生产平稳的“压舱石”

    要持之以恒提升全员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硬实力,就要让安全管理漏洞“无处藏身”。上半年以来,该厂利用“强化监督检查、倒逼整改落实”的方法,压紧压实“周检查、旬复查、月通报”考核方式,通过质量安全环保智能管理平台验证安全隐患整改过程是否存在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现象,曝光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全部隐患问题。通过细化考核范围和隐患追责,明确“点对点”检查目标,对各单位每月检查问题整改不力,上报虚假整改信息,导致各类资料台账信息规范性、设备设施完整性以及防护工具、安全附件的维护和使用等失真情况,进行详细排查、汇总通报、奖惩,确保安全环保隐患防治见到实效。

    随着主汛期的来临,该厂持续加强井场场站、集输管道、穿越跨越等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开展风险评估和分级,建立风险清单和分布图,研究制定有效的管控与防范措施,明确治理及防范措施、责任人与时限,各部门协同联动,立查立改。全体干部员工认真履行管道长和管道承包人层级职责,加密开展管道巡护、隐患排查和敏感区域管道防护与整治,真正做到查改一批隐患问题,纠正一批违章行为,消除一批管理短板,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倒逼管理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该厂持续提升基层班站长识别风险、治理隐患的综合能力,争取专业培训教师资源,定期以“教考穿插”的培训考评模式,着力培养“四懂、三会、两能”的优秀基层管理骨干,不断提升全厂本质化安全管理水平。各基层单位围绕安全法律法规、岗位操作流程、设备日常维保、消防基础知识、道路交通安全等安全生产知识,发动兼职教师对重点岗位员工进行定期安全培训,确保参与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全员能岗匹配水平。

    让生态文明底色成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的“主色调”

    汗水伴随着喜悦,如今的陇原大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实施清废行动,推进清洁替代,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该厂加快低碳转型、打造清洁美丽油田的生动实践。在2400余名干部员工的不断努力下,已经形成了水源区、林缘区、库缘区等多种生态保护模式,走出了一条油田行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生产区域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敏感区管线点多、线长、面广的特殊地质环境,为杜绝因管道泄漏带来的环境污染,该厂不断健全管道及站场完整性管理体系,利用目前高端的油田管道监测系统和浮油在线监测装置,将管道流量、压力、3D流体力学分析融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管道的数据预处理、多层级泄漏分析、泄漏精准报警、全区域可视化监控和应急远程处置等功能,保证了输油管道24小时不间断数字监控。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该厂始终秉承生态与能源并重的发展理念,结合矿权内土壤特点,该厂在各个井站、生活基地和油区道路上大力种植塔松、龙爪槐、桃树等树木,并积极开展“小花园”“小菜园”建设,使各个井站纷纷形成了“推门见绿色,开窗闻花香”的生态美景。尤其是近年来,该厂在长庆油田公司、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成功探索出一条“修建一座井站、增添一片绿色、建设一个油田、改善一方环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荒山披绿装,井在景中忙”的大美景象。据悉,2022年该厂已累计投入540余万元实施12项绿化项目,对油区井场、站点、油区道路和周围环境进行生产环境绿化,使生产区绿化率达到85%以上,绿化油区荒山13.7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长庆油田太白梁碳汇林、长庆镇原碳汇林”“斩断山碳汇林”,油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在加强开发过程风险管控的同时,该厂在能源管控、清洁能源替代等方面不断探索,在新集作业区率先试点,建成耗能精准统计、效率自动分析、趋势及时预警的能源管控系统。通过多方调研风能、光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前景,目前2套太阳能加热装置已安装投用,预计年节约电量20余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吨,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2-08-09
  •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调研乌当区生态环境网格工作运行情况

    日前,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到乌当区,邀请区、镇两级生态环境网格员座谈,调研生态环境网格工作运行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重点了解网格员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及模式,网格员日常工作与执法要点、12369平台衔接情况及省、市生态环境系统网格工作要求落实情况。


    座谈会上,乌当生态环境分局及执法大队介绍了乌当区生态环境网格工作开展情况。参会人员就完善机制进一步抓好生态环保网格化监管工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对乌当区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从加强网格化环境监管、网格化培训、发挥好网格员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调研组希望,乌当区要充分认识实施环保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征程,扎实推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用好网格化监管的社会动员能力,做好重点行业、企业、区域数据采集,推动政府目标和社会动员相结合。要建立完善对奖惩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网格员培训,确保人员固定、安心,工作有荣誉感,引导、激励网格员依法、积极发挥作用。(贵阳市人民政府网)

    2022-08-08
  • 白云区委主要领导率队督查我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暨云城尚品停车场收费问题

    日前,区委书记步岚率队督查我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暨云城尚品停车场收费问题。她强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工作,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面进入临战状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当天,步岚一行深入云城街道包保联络点,仔细查看街道、路边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地。她强调,要加强巡察,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雨污分流、井盖破损、野广告张贴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以文明城市创建实效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聚焦环境整治、城市管理、车辆乱停乱放等顽疾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标找差、补齐短板,有效解决文明城市创建过程的痛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形成常态化管理。


    座谈会上,在听取区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后,步岚强调,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把力量下沉,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各司其职,加大对点位周边环境情况的督导力度,确保迎检出成效。要对标对表巡察台账进行再排查,对标对表考察类别、考察对象、考察点位进行刚性排查,确保应保分数坚决不能丢。要加强点位周边环境秩序保障,进一步建立巡察机制、整改机制、复查机制,切实解决设施破损、监管缺失、车辆未按市场秩序摆放等问题。要解决安全隐患、环保等问题,建立好问题台账,突出基层治理,体现文明风尚。要强化周边环境保洁、巡察等工作,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建成管理规范、生活宜居、文明有序的文明城市。


    步岚要求,要克服困难、统一思想,提升服务品质,切实解决好停车场收费问题,进一步加强社区、城市的依法治理。要加强停车场周边基础设施管理,落实好停车场的收费体系、服务体系。要完善停车场管理方案,突出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处置机制等。街道要履行属地责任和吹哨机制,学习相关经验,与物业等相关单位形成联动,及时做到信息交流,齐抓共管,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要构建以社区和网格为单位的工作模式,加强与综执、住建、交管、宣传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做好法治、服务宣传及分类疏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改善辖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


    区直相关部门、属地街道负责人参加。

    2022-08-08
  • 共同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宝库和黄金水道,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这一重要要求,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97.1%,较2016年提高14.8%,干流水质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微笑天使”长江江豚成群出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也不均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202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成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同时,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省市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推出政策举措,形成治理合力。四川纵深推进“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全面停止生产性捕捞,昔日捕鱼人变身护鱼人;湖北杜绝不符合生态规定的发展项目,盯紧长江湖北段12480个入河排污口,管住“闸口”;江苏连续数年举办“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连续攻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生态答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更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生态红利源源不断转变为发展红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等产业加速成长壮大,成为支撑发展的创新支点,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丰收,走出了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径,有力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说明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曾经风靡全国的《长江之歌》,铿锵激扬的旋律传唱至今。新征程上,碧水东流的长江,必将继续扮靓山河锦绣的美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必将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2-08-05
  • 清洁能源总装机突破千万千瓦 乌兰察布市绿色经济“风光无限”

    记者近日从乌兰察布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获悉,目前,该市新能源装机752万千瓦,居全区第二位,新建新能源项目23个全部开工,新增装机463.8万千瓦,清洁能源总装机突破千万千瓦。





    乌兰察布市绿色能源富集,风能、光能供应充足,其中有效风场面积占全国1/10、内蒙古1/3,素有“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美誉。目前,全市可供开发的大型风电基地还有1700多万千瓦容量,光伏近8000千瓦。


    由于乌兰察布市风光资源均为一类资源,且可开发条件好,近年来,一些重量级的新能源项目纷纷落户当地。


    去年12月,乌兰察布市600万千瓦风电基地示范项目首台风电发电成功,该项目是目前全球单体开发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也是国家首个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示范项目,项目概算投资380亿元。7月21日,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首批120万千瓦就地消纳工程配套18万千瓦(2h)储能项目成功通过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备案。


    按照自治区能源局要求,该储能项目按照风电容量的15%、时长2小时配置,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项目拟选用目前技术成熟、安全性高的磷酸铁锂储能装置。通过项目实施,同步探索“大型风电基地+配套储能”技术路线、规模配比、运行效果、接入方式、控制策略及商业模式,助力乌兰察布市及自治区进一步探索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实现能源转型升级。


    据悉,今年年内将完成首批120万千瓦就地消纳工程全部土建施工,60万千瓦容量风机具备并网发电条件。该项目建成后,通过风储联合优化调度运行,不仅实现间歇性新能源在负荷高峰期为电网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同时有效缓解乌兰察布市电网调峰压力,提升乌兰察布市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


    同年,乌兰察布市还落户了国内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规划新建280万千瓦风电、30万千瓦光伏,配套88万千瓦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总投资约220亿元,建成后可以提升高峰供电能力100万千瓦。


    与此同时,岱海发电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项目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风光大基地建设名单。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多能互补发展新能源政策,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同一外送区域既有煤电的深度调峰能力,实现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提高“岱海——万全”外送输电通道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缓解京津冀地区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电能需求,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煤电与风电、光伏、制氢综合应用提供创新示范,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记者皇甫美鲜)

    2022-08-05
  • 全球连线 | 蒙内铁路运营5周年——生态环保之路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铁路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调研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和迁移路径的基础上,蒙内铁路全线共设置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个、桥梁79座。所有桥梁式动物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方便大象和长颈鹿等大型动物通行。线路两侧设置隔离栅栏,防止动物通过,减少动物与列车相撞几率。横跨内罗毕国家公园的特大桥安装声屏障,以降低列车通过时的噪音。为了尽量减少铁路对蒙巴萨红树林的影响,项目设计施工时采取了绕行红树林等多项保护措施。诸多措施都是中国工程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体现。





    7月27日,在肯尼亚蒙巴萨红树林旁,一列货运列车行驶在蒙内铁路线上。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7月27日,在肯尼亚蒙巴萨,一列货运列车行驶在蒙内铁路线上。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2022-08-04
  • 人民财评:工业碳达峰有了“时间表”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030年前,工业领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此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减排降碳提出目标任务,明确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工业领域碳达峰对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占比65%左右,可以说,工业能否碳达峰是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减排成效已在持续显效。2016年至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与此同时,通过持续努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16%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以工业领域中碳排放量最大的钢铁产业为例,“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不足1%,部分重点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份亮眼的工业降碳成绩单,成为我国工业碳达峰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底气。


    这份信心和底气,更源自成绩背后积累的丰厚经验和完善机制。这些年来,围绕工业绿色发展这一关键命题,各项政策举措相继出台落地,工业节能降碳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在砥砺奋斗中扎实推进。从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到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从加大绿色设计产品推广力度到培育节能环保规范企业……近3000家绿色工厂、约2万种绿色产品、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筑起的绿色制造体系将成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的重要抓手。


    尽管底气充沛,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完成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工业领域对排放总量仍有一定需求,这就要求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挖工业能效空间,实现深度节能降碳。此次的《实施方案》,在前期工业能效、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的基础上,从产业布局、技术变革、重要行业等维度搭建起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四梁八柱”,以抓铁有痕的劲头落实落细这些举措,将为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按下“加速键”。





    登高望远天地宽。长远来看,工业绿色发展不仅是碳达峰的“主力军”,更将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增长极”。以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降碳带动技术革新,以节能促进数字转型,以创新优化供给,提升供给对需求潜力的激发作用,工业定能破困局开新局,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2-08-04
  • 陕西榆阳:回收利用矿井疏干水

    西尧调蓄水池(7月30日摄)。这是榆神矿区金麻片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的一部分,包括输配水管道、调蓄水池、调蓄塘坝工程等。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解决好煤矿疏干水的回收利用,坚持“就近利用、生态优先、兼顾工业用水”的原则,启动建设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将净化达标后的疏干水用于生态建设、塌陷区治理、农田灌溉及田园综合体补水,为当地生产生活疏解缺水之困,同时解决煤矿污水外排带来的环保问题。

    2022-08-02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