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持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集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浙江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聚焦群众关切,找准小切口,靶向施治“老大难”和新问题;统筹推进,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边治理、边总结、边规范,进一步堵塞制度机制漏洞,不断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省教育厅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平板电脑乱收费问题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继续教育乱收费问题为治理重点,全面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全省共组织督导检查711次,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7人,发现和推动整改问题51个,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13项,建立数字监管平台7个。”


    “为开展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安置问题专项治理,我们开发建设了‘浙里房屋征迁监管在线’应用,实现对征收未安置家庭、安置房建设项目的动态跟踪、监测分析。”


    “在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同质同标问题专项治理中,目前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及开发区全面启动现场体检,已完成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270万人……”


    浙江省纪委监委近日接连召开两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省教育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等10家专项治理项目牵头单位及各设区市分别亮出阶段性成绩单,既“同台比拼”,又督促各地各单位进一步抓紧抓实,用实际成效接受群众检验。


    为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督促惠民富民、共同富裕政策落实落地,浙江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部署,从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破题,持续深化“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连续两年开展专项治理,释放了出实招、求实效、护民利的强烈信号。


    聚焦群众关注问题,找准切口靶向施治


    在省人力社保厅牵头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劳资纠纷专项治理中,对136个“欠薪投诉多、涉案人数多、涉案金额多”的问题项目整改完毕,线下办结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案件467件,线上办结工程建设领域国家根治欠薪平台线索件7332件,共为2.2万余名劳动者解决拖欠工资3.3亿余元;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推进数字化改革,推动欠薪治理由管案件向管数据转变、由末端查处向全链治理转变……


    今年1月,浙江省纪委监委分三批公布2021年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成果,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这些治理成果中,既有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有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值得借鉴的制度机制,等等。


    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长效常治打下坚实基础。在今年部署开展专项治理之前,浙江省纪委监委全面总结去年的经验做法,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关于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专项治理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工作机制、工作保障等。经过提炼,确立小切口的破题选题机制、条抓块统的协同联动机制、开门开放的群众参与机制、规范有序的问题查处机制、持续有力的成果转化机制等5方面机制13项举措,为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治理什么,要让群众来点题。”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年初,浙江省纪委监委在省政府新闻办微信公众号“浙江发布”、浙江新闻客户端、省政府网站等平台开设“请您来点题”栏目,广泛征集群众对专项治理项目的意见建议。栏目浏览量共计10万余次,收到群众有价值的“点题”2200余条。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纪委监委梳理日常监督、信访等途径发现的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协调推动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等10家省直单位,明确10个专项治理项目。4月22日,省纪委监委对外公布专项治理项目,并列明项目名称、牵头单位、工作目标、投诉举报电话等,启动今年的专项治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专项治理,既聚焦教育乱收费、社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也涉及共同富裕进程中遇到的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等“阵痛”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群众遭遇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电信网络诈骗、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违规行为等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在按照省纪委监委的部署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该省各市县还针对本地区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增加或调整治理项目。在舟山市,市纪委监委结合当地海岛群众需求,开展打通民用瓶装燃气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项治理;在庆元县,县纪委监委聚焦农村民生领域,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补贴资金“一拨了之”、监管不力、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问题。


    贯通融合“四方责任”,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接连召开的两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既展示了阶段性成果,也体现了治理力度。


    “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加上条抓块统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让这次的治理力度不一般。”浙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说。


    在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有力推动下,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部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贯通融合:各牵头单位加强与项目参与单位的协作配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同时积极发挥行业系统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推动作用,指导推动整个行业系统深入整治;全省各地自上而下,结合实际谋划推动任务落实,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从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可见一斑。省纪委监委督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召开专项治理部署会,落实落细工作方案和各项举措。驻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通过专题部署会、每月调度、下沉调研等形式,坚持“室组地”联动,与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动形成层层落实的集群效应。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通过靶向监测,已交办属地涉嫌违法线索与风险信息486条,市县两级则排查发现问题线索2134条,上下联动治理有序推进。


    地方社保政策落实不到位及行风方面问题专项治理、村经济合作社运行问题专项治理、农村回迁安置问题专项治理等,都覆盖全省且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专项治理整改提速的背后,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我抽到的房有100平方米,面积大、楼层好,孩子的婚房有着落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在绍兴市越城区,某回迁安置项目的受益群众抽到房签后喜笑颜开。


    “能及时抽签安置,离不开专项治理!”绍兴市越城区城发集团工程部胡旅旅介绍,此前,因配电房建设电力方案迟迟未定,该项目进展缓慢。专项治理开展后,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工作方案,区纪委监委派出专项督查组多次实地督查、压实责任,帮助理顺关系并从中协调,一个多月就完成了配电房建设。


    专项督查组成员葛亮告诉记者,为确保安置进度,区纪委监委推行压茬式监督,每周至少督查一次,并借助科技手段精准监督。在主体责任层层压实、监督责任环环相扣的双向作用下,专项治理涉及的5个安置房项目已全部完成择房安置。


    在专项治理中,浙江省纪委监委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约谈提醒、问责追责等方式,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督查,发现问题当场督促整改,已成常态。


    “专项治理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浙江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对群众关注、推进不力的,纪检监察机关将列出清单、挂牌督办。对存在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严查快处。在今年这批专项治理中,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组织监督检查4346次,发现职能部门相关问题1911个,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97份,推动整改问题1718个,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317个,党纪政务处分175人。


    边治理边总结边规范,堵塞漏洞完善制度


    在嘉兴市秀洲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专项治理中,区纪委监委围绕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日常服务监管、城镇居家养老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部分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存在委托第三方服务监管不严、上门服务价格不合理等问题。


    “这里面存在廉洁风险,易导致保障养老服务财政资金流失、群众利益受损。”秀洲区纪委监委立即督促区民政局开展上门服务价格调研和成本测算,制定下发《秀洲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价格指导意见》,细化12类50小项上门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质量、时间和服务价格,并向社会公布。这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收费依据、保障养老服务财政资金廉洁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开展专项治理,绝不能“雨过地皮湿”。


    浙江省纪委监委指导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各部门、各市县着眼长远,巩固拓展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坚持边治理、边总结、边规范,使整治过程成为堵塞制度机制漏洞的过程,既猛药去疴,又根除病源。随着治理的深入,督促各牵头职能部门以群众痛点为突破点,设计和开发出既满足群众需要又容易操作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并不断提升完善。


    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村经济合作社数量多,经济体量大,农村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多、廉洁风险大。


    在村经济合作社运行问题专项治理中,金华市金东区纪委监委发现,自2017年塘雅镇红星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时任红星村村委会主任赵某某,利用职务便利,虚报、冒领属村集体所有的青苗补偿费、土地租金等费用共计人民币14万余元,并占为己有,给村集体造成了损失,啃食了群众利益。今年6月,赵某某被开除党籍,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其所侵占款项,已退回红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这并非个例。据了解,自村经济合作社运行问题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全省2.3万家村经济合作社开展自查,查出问题9712个;3378个村接受审计,查出问题853个。目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推动整改问题1665项,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259项。


    通过此次专项治理,省纪委监委督促省农业农村厅加快推进“浙农经管”数字应用管理的开发应用,推动各地使用村级合同管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会议等模块,用活这一集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全程留痕、关联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监管平台,促进村经济合作社运作管理规范、监督高效。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动专项治理和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深化专项治理成果,不断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2022-07-25
  • 宁夏圆满完成2021年生态环境各项考核指标

    7月21日从宁夏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根据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的《关于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有关指标完成情况审核结果的函》,宁夏2021年生态环境9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现“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良好开局。


    根据考核结果,空气质量指标方面,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比“十二五”末提升2.4个百分点,高于国家下达宁夏82.0%的年度考核目标,已连续6年保持在80%以上。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低于国家下达宁夏30.7微克/立方米的年度考核目标。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达到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指标方面,2021年全区20个“十四五”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5.0%,高于国家下达宁夏80.0%的年度考核目标,较2016年上升18.3个百分点。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达到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要求。


    重点工程污染减排方面,全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5312吨、2693吨、1794吨、123吨,均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今年,全区生态环境工作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主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努力实现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控制在30.6微克/立方米、65微克/立方米以内,黄河干流宁夏段稳定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0%,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10%以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等生态环境工作目标任务。同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要量、氨氮重点减排工程减排任务。(记者杨兆莲)

    2022-07-22
  • 环评如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生态环境部详解环评相关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环评工作如何在保障重大工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守住生态环境底线?面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要求,环评将如何发力?生态环境部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环评相关热点问题。


    加快重大项目环评审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13.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万个。下阶段,要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服务措施和创新举措。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4.78万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过8.4万亿元,同比上升28.9%。


    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共审批重大项目环评文件91个,其中铁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煤炭保供等项目45个,涉及总投资约7000亿元。完成20个煤矿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新增产能1.25亿吨/年;完成引江补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环评文件审批;完成雄忻高铁、沪渝蓉沿江高铁等7个铁路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达4800亿元。


    刘志全说,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同时,生态环境部还指导地方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对降低的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和取消的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的项目,严格落实简政放权举措,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取消、简化的项目主要涉及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


    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深化产业园区等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等,进一步优化和简化管理;同时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执行新要求,简化报告表编制内容,做好面向基层的指导帮扶,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


    刘志全介绍,环评在服务重大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对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重点指导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求采取无害化穿(跨)越等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减缓不良环境影响。


    对涉及居民区的交通项目,强化对噪声污染的防治,要求尽量减少正下穿居民区和地面敷设,优先采用声屏障等阻断噪声源的措施。对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要求采取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增殖放流、低温水减缓、生态调度等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


    “从全国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情况来看,虽然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属于个别情况,但性质极其恶劣。”刘志全表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


    2021年以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已将存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等问题的265家单位和21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组织对在环评信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进行全面排查,对8000多家环评单位和14000多名从业环评工程师做到一家一家过、一个一个查,坚决清理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存在“挂靠”等违规行为的环评工程师,以及诚信档案基础信息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人员。


    刘志全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坚决打击环评弄虚作假,积极协调地方和公检法等部门,推动依法查办环评造假典型案件;进一步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负责的主体责任等。


    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


    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备受关注。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


    “目前部分已经出台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已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刘志全表示,对不符合禁止生产或限制使用化学物质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如涉及有机氯杀虫剂等持久性有机物生产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审批环评。


    同时对已纳入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严格管控。如二噁英已纳入15项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管控,在开展这15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要对二噁英从产生过程控制到达标排放进行充分论证,对其在周边环境的现状、项目建成后该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相关环境风险分析,并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排放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环境影响可接受。


    刘志全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研究,做好与新污染物技术标准、调查监测方法规范等的衔接;同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头防控作用。

    2022-07-22
  • 桐梓县:易贤督导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7月19日,桐梓县委副书记、县长易贤率队督导非煤矿山、消防、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运行等领域安全生产及生态环保工作。他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易贤一行先后来到海校街道泰源建材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娄山关街道杉坪村、贵州燃气桐梓分公司、桐容二级公路督查安全生产工作,现场调度安全生产各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易贤指出,要把坚决遏制新的事故发生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目标,严格落实“小事故、大处理”的工作要求,压紧压实乡镇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切实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以责任压实倒逼工作落实。


    易贤强调,要持续抓好煤矿、非煤矿山、消防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落实落细各项防范措施,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要着力整治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问题,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和施工队伍资质监管,从严从重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开展燃气和危化品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治理,健全完善各环节、全链条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堵住安全漏洞。要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加强极端天气和节假日期间交通安全管理,加大“打非治违”力度,防止伤亡事故发生。


    易贤还来到县城污水处理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排查整改情况进行督导。他强调,市生态环境局桐梓分局必须对城镇污水、工业固废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测,及时预警预报,强化执法打击力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和项目必须管环保”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失职谁担责”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从严从实抓好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桐梓县政府办公室、桐梓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程或分段陪同。

    2022-07-21
  • 河北: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 以法治力量保护环境

    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以法治力量保护环境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今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目前,河北省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如何?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久久为功


    目前,河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7%,优良天数增加120天,重污染天数减少64天。同时,累计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136个,近4万个村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水质优良比例连续4年达到100%。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六年实现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农膜回收率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90%。


    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一日之功。执法检查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河北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继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巩固重点城市“退后十”成果,加强重污染天气综合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


    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仍需加力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组织领导体系,持续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完成制定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河湖保护和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规30余部,批准设区的市制定环保类地方法规20余部,实现11个设区市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全覆盖,构建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生态环境地方标准体系。


    然而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目前河北省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环境过剩产能压减进展较慢,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不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不到位,建筑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自觉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担负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法定责任,科学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保督察、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用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以法治的力量保护环境。


    以更大力度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


    近年来,河北省高水平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和首都“两区”建设,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等重点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5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修复“三化”草原生态206.38万亩,完成3877个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修复绿化项目,修复面积31.93万亩,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3亿立方米。2021年全省超采区深层、浅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5.12米、1.87米,华北“大漏斗”治理成效明显。


    “牢牢立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以更大力度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执法检查报告建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湿地、草原、山体综合治理和修复,加强河湖湿地一体化修复保护、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加大水资源涵养和生态补水力度,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严防生态破坏行为。(记者霍相博)

    2022-07-21
  • 广西将组团参加青洽会生态博览会 共叙开放合作绿色发展

    7月22日,为期3天的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将在青海省西宁市拉开大幕,广西应邀作为主宾省组团参会,将与大美青海相拥,共叙开放合作、绿色发展。


    据悉,广西商务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11个部门以及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百色6个设区市相关负责人携35家重点企业参展参会。


    据介绍,广西主题馆以“壮美广西·开放发展”为主题,展馆面积500平方米,共设有“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桂品”“共享未来”四个展区。绿色生态版块主要展示芒果、火龙果、菠萝蜜、荔枝等广西绿色有机时令水果。绿色产业版块则展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品、金属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广西先进制造业产品,其中,广西最具代表性的两家新能源车企——五菱和东风,将携最新产品宏光MINIEVGAMEBOY与乘龙幻影二代无人驾驶车惊艳亮相。绿色桂品涵盖了桂酒、桂茶、桂饮、桂粉、老字号及特色商品等,每一件独具广西特色的桂品都将生动诠释“好山好水出好物”的真谛。共享未来则将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广西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RCEP经贸合作、向海经济发展,以及在服务青海省等西南中南地区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未来展望。


    广西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与青海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地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双方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共同取得了积极成果。下一步,广西将借青洽会和生态博览会契机,加快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青海至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强化两省区产业协同合作,探索共建国际合作境外园区、产品集散中心、海外仓,推动生态环保技术及装备“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双方在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两省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杨济铭)

    2022-07-20
  • 甘肃:“绿色税制”护航绿色发展 税企共绘生态画卷

    据甘肃省税务局消息,近年来,甘肃省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折不扣落实落细以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多税共治”,为全省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税惠赋能助企“变废为宝”


    庆阳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境内煤油气资源富集,石油、石化产业主导地位尤为突出,是国家确定的综合能源化工基地。


    甘肃金圣洁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油田服务类环保型企业,专门从事油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处置。“因为你们已经办理了再生资源回收服务企业资质证书,符合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现在我们就申请退税相关操作流程为你们进行辅导……”为了帮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合水县税务部门及时对企业可享受的税惠政策及税收减免情况进行了分析测算,并结合“陇税雷锋”全员帮办服务机制,深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支新招,着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切实算好减税降费“效益账”。


    精细服务推动“绿色蝶变”


    “公司能够实现技术升级、创新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鼎力支持。”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家水泥制造企业,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波有感而发,“税务部门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模拟申报等多种方式,让我们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减免等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真正实现了纳税服务“无死角”,为公司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嘉峪关分公司铝电料场为半封闭式燃煤堆存场,总面积8.6万平方米。提起公司的绿色转型发展,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屈自强感触颇深,“当初《环境保护税法》发布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上门对我们进行政策解读、辅导申报,让我们每季度得以减免40余万元税款,这笔资金被我们用来购置防风抑尘挡墙、抑尘网苫盖等设施以及增强洒水作业,可以说公司能够实现绿色转型,税务部门功不可没。”


    正向激励引领“向绿而行”


    在康县,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生态发展作用,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量体裁衣”,精准提供税收辅导。“自环保税开征以来,我们更加认识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甘肃阳坝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人员潘佐勇说。作为一家以铜矿石、铜精粉采选销售和金属材料、金属制品制造销售为主的小型私营企业,在“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正向激励下,该企业持续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行循环生产经营,有力改善了能耗大、排放高的状况。


    甘肃税务系统积极引导排污企业不断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并通过全面落实环保税税收优惠政策,让达标企业切实享受政策红利。自环保税法实施以来,甘肃省已累计减免环境保护税4.02亿元。(张万刚梁冰源)

    2022-07-20
  • 人民日报整版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指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本期学术版刊发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阐释。


    ——编者


    开辟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学术圆桌)


    郇庆治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


    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为视角,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从认识论层面超越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观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应符合以下三方面原则:一是自然物质世界的本原性。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及其他生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三是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性。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就会导致文明衰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阐发主要从应然层面展开。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需要进一步从内涵和外延层面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出明确概念界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人与自然有机融入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范式,注重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维度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怎样的生命共同体等问题,从认识论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的内在联系,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阐明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实际上,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必然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亟须结合新的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解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实际,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科学阐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这就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内在属性,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备要素和有力支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为保护而保护,而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开辟了观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全新理论视野,赋予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深沉的理性力量和科学的辩证法则,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认知与实践视域。


    从文明观维度系统论证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分析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需要运用历史思维,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问题。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附于自然,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获得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传统工业文明时期,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下,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大规模改造自然,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经过几百年工业化历程,今天的人类社会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年代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破坏加剧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指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负责的高度,科学阐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征的新的文明发展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增长迷思,从文明观的维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术圆桌)


    赵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展现出一种“尽心—知性—知天”的认知理路,将人心与天命紧密联系起来。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因而能够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这些思想观点,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中汲取经验、找寻智慧。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天论》中的经典名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并列举都江堰的案例,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等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


    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实际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中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讲:“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等等,都是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合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观,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


    科学吸收“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中就有虞衡制度的相关记载,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在我国,虞衡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代。此外,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指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强调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学术圆桌)


    张云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生态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之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项重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指明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明确了目标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超越。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比具有哪些特征和优势;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哪些深远意义,从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植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入丰富时代内涵、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在深刻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方面,在深入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方面延展逻辑进路、拓展理论深度、形成自主范式,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需要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理论基础和支点,着力建设中国特有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经验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着力完善基础学科,大力发展优势重点学科,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等交叉学科蓬勃发展。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生态文明研究原创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富有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话语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应看到,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研究原创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仍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还存在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需要从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维度发力,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规律作出系统化学理阐释,又努力提炼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原创成果,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022-07-18
  • 责任层层传导 共建美丽中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综述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抓住地方党政机关这个第一责任人,以前所未有的“督政”力度,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让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在实处。


    督察整改是督察的“后半篇文章”,通过督察发现问题只是手段,通过整改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被督察对象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压实责任,分类施策,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了督察组与被督察对象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良好效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转变观念,增强意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树成荫的生态隔离带变成别墅密布的“水泥森林”,90%以上区域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云南省滇池南岸的长腰山一度变成了“水泥山”,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


    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全市上下要转变工作思路,推动滇池保护治理由单纯治水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转变,切实增强滇池保护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云南省委、省政府现场督办,昆明市、晋宁区按照“一停二拆三修复”的整改要求,坚持“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累计拆除214栋542套建(构)筑物,复原复绿面积达2205.8亩,种植植被43万多株。预计今年底前将初步建成乔灌草花藤组成的植物群落,到2025年长腰山生态涵养功能将基本恢复。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


    “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病根’大体是相同的,就是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够、重视不够、贯彻不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各部门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扛起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推动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


    白鹭翩飞,百花烂漫,人们悠闲自在地徜徉其间,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画卷。这里是位于天津市“津城”与“滨城”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总面积达736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发展廊道上,拿出相当于中心城区面积约两倍的土地推进生态建设,这是天津市委、市政府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问题进行坚决整改的举措之一。


    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天津市反馈意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天津存在“忽略生态环保”的问题。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作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部署。


    2018年至2020年,绿色生态屏障内共实施116个污染治理工程。2021年,绿色生态屏障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3微克/立方米;区域内8条主要河流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市域内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从2017年的100%下降到16.7%。


    如今,绿色生态屏障以质朴、野趣的自然风貌,绿色、高端的发展模式,成为天津生态建设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样板区。


    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当地企业、广大群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有了很大提升,许多过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


    立行立改,狠抓落实,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


    上午督察组刚查出问题,下午当地就召开了整改部署会;第一天案例被通报,第二天当地就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督察组与被督察对象一起,通过雷厉风行的行动、立竿见影的效果,回应关切,取信于民。


    “水体污染触目惊心”“垃圾遍地令人震惊”“整改任务严重滞后”……2018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练江污染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后,发出通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练江逐渐沦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严肃通报使得汕头市的领导班子警醒,时任汕头市市长住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谷饶溪“督战”,四套班子成员带头驻点居住、现场办公,督促各项整治任务落实。


    各方拧成一股绳,誓将黑水变清流。历时3年,一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练江整治大会战,彻底改变了练江面貌。


    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全无异味,曾经黑臭20多年的练江,实现从“墨汁河”到“生态河”的华丽转变。治水治出“一江两岸”新生活,当地村民说:“真的变了,都认不出了。”“现在村里比城里住得还舒服!”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出招”“亮剑”后,许多地方迅速有效整改,变得越来越美甚至让人“认不出”了。


    “在我的记忆里,皂河曾是一条污水河。现在皂河水变清,长安中央公园依河而建,对我的孩子而言,关于皂河的记忆将从生态河开始。”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市民何菲开心地说。


    此前,皂河曾是长安区老城区排放雨污水的主要通道,污染极其严重,“黑臭脏”现象突出,周围群众反映强烈。当地一度在河上铺水泥板掩盖黑臭水体,被督察组批为“假装整改”。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这一问题后,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当即做出批示,西安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组成联合工作组,查看有关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当地党委政府直面顽疾,下定决心整治皂河。


    如今,皂河的生态环境治理得到市民的认可。长安区连续3年对皂河黑臭水体整治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均在90%以上。


    标本兼治,长效整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是“一阵风”。“动真格”“硬碰硬”的制度刚性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认识到,拖延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根本行不通,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生米做成熟饭”等老办法不再有用。


    越来越多的地方以整改为契机,重“彻底”、重“长远”,建立长效整改机制、长效协作机制、长效督办机制,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化解一类风险、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批漏洞。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风景区,人称“百里画廊”。然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曾发现,在如画山水中居然有18家采石场和1家砖厂。


    当地迅速行动,整治采石场和砖厂,修复生态环境,保证漓江长治久清。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漓江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体系;推进漓江干流、漓江城区段支流“四乱一脏”治理;将每年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营造保护漓江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标准,2021年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不查清不放过,不到位不收兵。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从根本上保证问题整改到位,无死角、不反弹。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全资子公司,拥有自备小型矿山8处,曾因分布散乱、规范开采监管不到位,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列为重点整改事项。


    “一步到位”“一改到底”,莒县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进行彻底整改。将8处小型矿区整合为两处大型矿区,制订修订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20余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以促进矿山管理转型升级为目标的“绿色矿山”创建,为矿区长期科学规范开采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两处矿区同时通过山东省级“绿色矿山”验收。目前,莒县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已启动“绿色工厂”创建工作,着力建成花园式工厂。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原则管到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层层拧紧责任螺丝钉,打通狠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最短时间内得以传递、确认并且压实。


    中办、国办今年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督察整改管理闭环。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促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企业、公众一起行动,勠力同心,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2-07-18
  • 甘青两省全力推进兰西区域生态一体化

    7月12日,记者从西宁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兰州-西宁城市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专项合作协议》,近日,兰州、西宁两市生态环境局就进一步强化兰西城市群环境建设,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据了解,该协议围绕实施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河岸带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大力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开展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集中治理湟水流域水环境污染,重点保障大通河、洮河流域水环境安全。交流探讨中,两市环保部门分别就兰州、西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安全保障、土壤环境污染调查、环保督察案件办理等基本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治理项目争取和审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运维模式、污染地块修复后的风险管控措施、生物多样性调查、大气臭氧管控等做法做了深入交流。


    甘青两省相关部门一致认为,兰州在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联合审批等方面的做法,值得西宁学习和借鉴;西宁“无废城市”建设也将为兰州提供经验。今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对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共赢,谱写兰西城市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2022-07-15
  • 今夏我国补水9.68亿立方米复苏华北河湖生态环境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水利部14日发布消息称,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行动近日结束,累计补水9.68亿立方米,推进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从5月27日开始实施的此次补水行动,置换了12.68万亩沿线地下水农灌区,有效压减了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唐河、沙河等常年干涸河流实现全线贯通,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漳卫新河实现贯通入海;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河湖管护得到强化。


    据介绍,此次补水行动涉及5条补水线路,19条补水支线,39条(个)补水河湖,丹江口水库、密云水库等12个水库参与补水,南水北调中线11个退水闸、分水口参与调度。9.68亿立方米的补水量中,南水北调中线补水2.13亿立方米,另外7.55亿立方米的补水为京津冀当地水库等提供。

    2022-07-15
  • “三员”挺在前 纠纷源头减——泰州两级法院打造专业调解队伍记事

    下沉基层参与社会治理,不着法袍为正义执言,专业调解化解矛盾……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两级法院通过加强基层网格员、人民陪审员、专业调解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市域治理、人民陪审和诉调对接工作,大量基层社会矛盾得以化解。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泰州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为87.87%,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2.35%,民事案件调撤率为48.55%。数据的背后凝聚着“三员”们的辛苦付出。


    网格员下沉村镇——


    “小村约”赋能“大治理”


    “讲环保,洁环境;室内靓,庭院美。村道路,保畅洁;村河塘,保长清……”傍晚时分,在泰兴宣堡镇联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上,一群小朋友一边跳着橡皮筋,一边哼唱着该村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成为夕阳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规约体现了乡村文明文化,在乡村自治、德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为其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才能保持先进不落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出新时代法治新效能。”宣堡人民法庭副庭长张展说。


    针对基层法治需求,泰州法院基层法庭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乡贤能人、村居干部进行培训。作为法院基层网格员,他们除了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还帮助乡镇街道领导、行政村负责人在法律框架下制定乡规民约,赋予新时代乡规民约法治情境、乡村情理。


    “我们网格员编写的216个字新‘三字经’村规民约,将遵纪守法、和谐邻里、环境保护这些内容都包含了进去,老幼皆宜朗朗上口,教育孩子摆摆道理,都用得上。”联新村网格员赵群高兴地说。


    “‘小村约’赋能‘大治理’。乡规民约既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规范,也蕴含着乡村基层社会的道德要求,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辙说,泰州法院将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庭和网格员的作用,帮助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帮助加强村民自治等体制机制建设,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再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陪审员助推共赢——


    和解方案救“烂尾”


    “倾心调解化纠纷,秉公执法暖民心”。6月初的一天,人民陪审员庄红芳收到了当事人从山东寄来的锦旗。


    事情要从2017年2月说起。泰州光伏公司在山东济宁投资光伏电站建设,济宁新能源公司承接了相关工程,后双方因济宁新能源公司提出的技术服务费数量发生纠纷,诉至泰州中院。


    合议庭讨论该案时,庄红芳了解到,如果只是就技术服务费简单作出判决,泰州光伏公司账上钱款已不足以支付相关费用,济宁新能源公司极有可能只是实现“纸面上”的胜诉,而光伏电站项目也会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成为“烂尾”项目。


    有过经商经验的庄红芳深知双方之前都为案涉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于是提出了和解促复产的调解思路。他同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多轮视频协商,促成双方初步达成和解方案:泰州光伏公司以原先投入的电缆、器材、租用屋顶的租金等抵扣所欠技术服务费;济宁新能源公司积极寻求第三方投资,尽快开展生产。


    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各方当事人通过线上庭审签署了和解协议,这起历时5年多的纠纷得以化解,陷入僵局的光伏电站项目也正待重新启动。


    泰州中院副院长陈富贵说,近年来泰州市两级法院稳步推进陪审员制度改革,全市法院公开选任人民陪审员1227名,其中具有专业知识的陪审员111名。人民陪审员年均参审数约1.4万件,参审案件调解撤诉率约为30%,参审率达95%以上。


    调解员专业释疑——


    手机靓号终易主


    多年前,市民小凯购买了5个手机靓号,登记在自己名下。2019年小凯因意外事故去世,小凯的父亲老凯前往通信公司申请手机号码实名变更,要求继承手机靓号。


    但通信公司表示,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没有继承权,拒绝了这一请求。多次协商不成,老凯诉至海陵区人民法院。


    调解员钱季萍多年在通信公司工作,对于手机号码变更的程序、手续以及码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内部规定比较了解。接手该案后,她与另一名调解员来到通信公司,与具体经办经理进行沟通协商。经过多轮协商与沟通,钱季萍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2019年8月,海陵区法院联合区工商联设立商事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了由指导法官、法官助理和调解员组成的“2+1+N”调解团队,建立起调解员调解、法官助理跟踪、指导法官把关的工作模式,并从符合条件的商会会员、行业专家、法律工作者及其他社会人士中选任专职调解员4名、兼职调解员22名充实到调解中心,有效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和成功率。


    截至今年3月底,该中心共成功调解909起案件,调解案件标的额达2.95亿元,为民营企业节省诉讼费208万元。(记者朱旻通讯员于波张海陵)

    2022-07-14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