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健谈且幽默,仿佛天生就是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料儿,在喜欢侍弄花草的妈妈影响下,魏玮几乎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园林专业,并走上了园林工作者的岗位。如今她是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也是公园每一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她说,“假如公园设立了科研科普相关部门,那应该是我更乐意去干的事情。”
“自然实践课上的我就是大家的小导游”
别人家小孩的童年是补课、特长班,魏玮的童年是在妈妈的小花园中游荡。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中,魏玮从小就比同龄人认识更多的花草,在自然实践课程中,好为人师的她就当起了同学们的“小导游”,为大家讲解路上遇到的各类园林植物。
那时候还没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这样的名词。但当她现在想到小时候妈妈用吃剩下的果皮碎屑埋入土壤,将土壤密封发酵再种花,并经常将她的做法传授给周围邻里时,她觉得这就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这种情怀一直影响到了魏玮的高考志愿,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林业大学,开始了成为一名园林人的漫漫长路。
“把专业知识用通俗语言讲给大家”
在2013年大运河森林公园成为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后,魏玮成为了第一批宣教员,开始为小朋友们讲授生态科普课程。园林专业毕业的她在讲解上不免过于专业难懂,并不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于是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漫长的实践后,魏玮终于明白,所谓专业,不是让人听不懂讲的是什么,而是能把专业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
比如榆叶梅和碧桃的区分要点,魏玮会告诉小朋友碧桃的叶片像纸片对折后展开一样,有清晰的中脉虽然中间有折痕但两边平整,而榆叶梅叶片就像揉成团又展开的纸片一样整个都是皱皱的,就这样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
除了对孩子,对其他市民的讲解魏玮也费了不少心思。每次听魏玮讲解的人,都不约而同说“真想每个季节都过来看看”。要把植物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才会真的爱上这片土地。
“如何创新是我现在想的最多的事情”
尽管魏玮的讲课风格已经深受大家的喜爱,但她心里总还有个“疙瘩”,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辨识植物上,如何把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创新呢?
在“2018·爱绿一起”的第一期活动中,魏玮将树洞与绘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门“树洞画”课程。魏玮和她的同事们首先在公众号上选定了26个有绘画功底的小朋友,然后请专业的老师根据树洞的位置形状对儿童画做出设计,先为树洞刷一层保护液,再由孩子们合力为树洞绘出彩色画卷。
母亲节前夕,魏玮和她的同事们又策划了一场“我和妈妈共种一盆花,让爱去浇灌花朵成长”的母亲节专场活动。采用一个可以生成电子贺卡的第三方平台,孩子们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电子贺卡的形式送给妈妈,无需破坏树木,浪费纸张。活动中,他们共送出了500盆康乃馨,鼓励大家爱绿护绿,共同呵护小花成长,活动结束后还有很多小朋友在后台反馈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时候魏玮可以确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效果的。
所有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因为对象大多为小朋友,所以开设时间都在寒暑假及周末,像魏玮一样的宣教老师几乎全年无休地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他们却乐此不疲。用她自己的话说“很少有人能在加班工作中还感受到巨大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我们宣教员,就是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