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海 实习记者 曹雪雷
一碗刀削面吹响文旅集结号,一壶老陈醋酿出产业新风味。在互联网时代,山西非遗美食正以独特的打开方式,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从平遥古城的八珍宴到晋祠的桂花元宵,当霍州年馍搭上汾酒的发展快车,三晋大地上的非遗美食化作流动的文化符号,在味蕾与记忆的交织中书写着文旅新篇章。
一、非遗技艺的活化演绎
太原钟楼街的晋阳文食体验店内,韩福元师傅将百年传承的桂花元宵制作技艺拆解成十六道工序。游客们指尖揉搓着糯米粉团,在雪白外衣里裹进桂花秘馅,体验着"三泡三晾"的匠心独运。这种沉浸式非遗工坊在山西遍地开花,大同铜火锅制作工坊里敲打声此起彼伏,太谷饼非遗馆中麦香与枣香交织,传统技艺在参与中完成活态传承。
山西文旅系统深谙"无互动不传播"的现代传播法则。晋中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推出"漆艺下午茶",将非遗大漆技艺融入茶器制作;运城关公宴结合AR技术,让宴席上的青龙偃月刀投影讲述忠义故事。当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文化记忆便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律动。
二、美食场景的时空重构
在忻州古城,非遗美食与地方戏曲碰撞出奇妙火花。游客品着五台素斋看北路梆子,尝着定襄蒸肉听耍孩儿戏,味觉与听觉在明清建筑群中交响。这种多维度的文化消费场景,让平遥牛肉文化园单日客流量突破万人次,非遗美食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黄金支点。
山西正以美食为轴线重构文旅版图。"醋都"清徐打造醋旅融合示范区,游客可在老西醋博园体验"夏伏晒、冬捞冰"古法;汾阳杏花村建设酒文旅综合体,从地下酒窖到数字化酿造车间,千年酒香浸润着现代文旅肌理。这些"可食用的博物馆"正改写传统景区定义。
三、产业融合的味觉革命
山西文旅厅推出的"百店百面"工程催生新业态。大同刀削面文化馆推出3D打印面食体验,霍州年馍开发出十二生肖文创礼盒,平遥碗托化身即食网红零食。非遗美食的标准化创新打破地域局限,让"山西味道"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仅2023年非遗食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在太原食品街,非遗美食的跨界实验令人耳目一新。宁化府老陈醋冰淇淋日销千份,太谷饼夹着意大利奶酪成为爆款,汾酒巧克力让国际游客直呼"magic"。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味觉对话,正在构建起山西文旅的国际表达新范式。
当非遗美食超越果腹之需,升华为文化体验的媒介,山西文旅便找到了打开千年文明的新钥匙。从田间地头到云端电商,从市井灶台到国际展台,这些承载着历史密码的山西味道,正在酿就文旅融合的醇香未来。在这片表里山河间,每道非遗美食都是一个文化IP,正等待着被世界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