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游客李女士轻点手机屏幕,一尊3D复原的\"东方维纳斯\"跃然眼前,北魏工匠凿刻的衣纹褶皱纤毫毕现。这处距今15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机。这个场景折射出山西文旅产业变革的缩影——在\"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引领下,三晋大地正以\"两轴三区\"空间布局为骨架,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旅新生态。
顶层设计破冰: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蜕变
山西省政府2023年出台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省文旅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省文旅项目库储备项目达287个,总投资额突破1200亿元。太忻经济区的\"山河纽带\"工程,串联起五台山、雁门关等重量级IP,形成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文旅矩阵。
数字赋能激活: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
平遥古城\"5G+AR\"导览系统上线半年,游客驻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2.5天。依托华为(山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技术支持,全省43处国保单位完成数字化建模,\"云游山西\"小程序累计访问量突破2.3亿次。在晋祠博物馆,水镜台全息投影剧场将300年古戏台的戏曲艺术转化为沉浸式视听盛宴,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65%。
产业融合裂变:\"文旅+\"催生新质生产力
临汾市非遗工坊集群带动2.6万人就业,传统推光漆器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出\"平遥中国年\"等节庆品牌,2024年春节假期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更为亮眼的是,运城盐湖康养基地、大同火山群运动公园等\"文旅+康养\"项目,带动全省康养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民生改善显效:绿水青山变现富民资本
太行山深处的壶关县大河村,27家民宿业主组成联营共同体,2023年户均增收12万元。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89个,直接从业者超15万人。在晋城市司徒小镇,\"千人铁火锅\"民俗体验项目使周边村民年分红增加3万元,印证着\"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逻辑。
山西大学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指出:\"山西的实践打破了\'挖煤\'与\'挖文化\'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开创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太原古县城等文旅综合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这条融合路径正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山西方案。当数字技术遇见千年文明,当传统业态嫁接现代理念,表里山河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